馬雅各之徑系列講座 從教會歷史談合一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由台南中會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台南市愛鄰關懷協會及南台科技大學USR計畫「文化底蘊的在地創生與傳播——府城vs.月津」計畫團隊共同籌劃的「馬雅各之徑系列講座」至今已邁入第3年;適逢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設教155週年,故擴大舉辦「太平境教會155週年歷史資料館系列活動」,然而年初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影響,多數講座均延期或取消。8月30日邀請台南神學院助理教授林文哲牧師「從教會歷史談合一——未竟之業或難竟之功」,則為今年第3場系列講座。

(攝影/張原境)

「教會的合一究竟是尚未完成抑或難以完成?合一為何成為命題?合一的對立面是分開嗎?我們對合一的想像又是什麼?」講座初始,林文哲即以連串問題開場,並指出要談論「合一」,就不能不談論「分開」,猶如要理解「暗」才能體會「光」,而在光照下也才能體察晦暗的存在。

接著林文哲引用三國演義中的名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指出,華人文化習慣權威式的一尊思考,多「崇合抑分」,認為分代表著不穩定、危險,然而林文哲認為,多元的現象即是生命本質,並以蘇聯、南斯拉夫等政權裂解指出,即便看似「合」的中間仍存在「分」的力量,「一元是人為操縱的結果。」林文哲提醒,在教會面對衝突時,常以「看上帝不要看人」作為回應,這句話本身沒問題,但等於把問題又拋回給對方。

林文哲認為,合一猶如雙面刃,雖具凝聚力強、效率高等優勢,卻也隱含著保守僵化、排他自義、利益競逐,甚至更強盛者即割據、壟斷的危機。接著,林文哲對於基督教的文化底蘊提出歸納,包含了猶太、希臘、羅馬等文化及東方密契主義,分別對於基督教信仰的多元性產生影響;並梳理教會史脈絡,提出耶穌運動、使徒見證、保羅外邦宣教、帝國教會、宗教改革、靈性覺醒與新啟示時代等7個分水嶺,詳述階段轉換背後的動因:初期耶穌福音與掌權的羅馬帝國處於對立狀態,使徒遭受迫害,保羅向外邦拓展的宣教也面臨了許多文化、禮儀上的衝突,直至君士坦丁禮遇基督教,帝國教會、政教共治的穩固發展才逐漸成形,而後一連串的宗教改革、靈性覺醒、敬虔主義及新啟示運動,均讓基督教信仰的樣態變得更加多元。

「分開也有積極意義。」林文哲引用數段經文表示,分開也許是脫離渾沌、邁向新紀元的開始,亦可確立存在屬性與價值,進一步完備整全、傳承使命,唯有效法基督成全信仰,方可對普世繼續傳福音。林文哲說,可以因理念、理想、啟蒙或提升優化而分,但「合一」的真諦應當是認同與凝聚,分而不裂、合而不統,保留個體特殊性、不可替代性與不可或缺性,彼此相互依存而堅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