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代談眼中的台灣 社會參與經驗促融合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有將近55萬名的外籍配偶,不僅帶進了多元文化,更帶來了下一代,以前被叫做「新台灣之子」,如今長大的他們則稱自己是「新二代」。然而,新二代在2種以上的文化中成長,看見的台灣是什麼樣?對身分認同、語言、文化的理解又是什麼?鄒佳晶與劉千萍這2位新二代,於9月10日晚間在綠黨辦公室座談,分享「新二代眼中的台灣長什麼樣?」

菲律賓與台灣混血的新二代鄒佳晶,是紀錄片工作者,也是經營南亞餐飲雜貨的老闆。近幾年因為政府開始重視新住民與新二代,她接到不少採訪與演講邀約,期間經常被問到、卻也是她最討厭的問題是「有沒有被歧視的經驗?」與「可以分享被歧視的經驗嗎?」她表示,從提問可見,社會是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看待新二代。她指出,不是每位新二代的生活都帶有不好的經驗,此外,新聞報導的新二代似乎要有負面元素,然後再轉折出勵志故事,「這是社會認為的新住民第二代,但不是所有新二代都是這個樣子。」

關於「新二代」這個名詞,鄒佳晶感到社會上有許多人不認同,原因是在更早(陳水扁政府時期)的時候,開始稱為新台灣之子,此主要象徵的身分是東南亞混血,過去稱為新台灣之子,現在是新二代。她說名詞的改變是時間推進下的演變結果,重點是鄒佳晶這個台灣人的名字沒有改變。她表示,選擇新二代這個名詞作為身分認同,原因是自從認同新二代的身分後,她找到了更多民族的新二代,也就是說,「新二代」已經不再只有「新台灣之子」象徵的東南亞混血。

關於新住民家庭在社會上的話語權,鄒佳晶覺得是相對弱勢的,因此她大學畢業後不久,決定於家鄉桃園開設一間道地的菲律賓文化餐飲空間,不僅是販售餐飲,更是展現東南亞文化的扎根基地。她透過此方式,要讓新住民家庭有向社會主動發聲的話語權。

另一位分享者劉千萍,是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也是南洋姊妹會常務理事、台越混血的新二代。她在就讀彰化女中時,就已築起了清楚的國家立場,屬於台獨這一派。她指出,中國新二代在新二代群體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中國因素所產生的複雜性,使他們的心境無法自在,「我們會被鼓勵去講政治認同,可是他們(中國新二代)不會被鼓勵。」

身為台獨分子,劉千萍不諱言會對中國有敵意,不過,對中國新二代就不一樣了;不論他們的認同選擇是什麼,她認為,他們跟所有新二代一樣都是台灣人。尤其她看中國新住民就像看到自己的媽媽一樣,因為她們被社會汙名的歷程很像。而且,許多中國新住民跟她媽媽嫁來台灣的心情一樣,想要改變生活,然後在台灣生了根,中國新住民在台灣卻始終被視為他者。

劉千萍表示,中國新住民與「紅色」警報關係的議題,她絕對不會視若無睹,可是不能因此緣故而無限上綱、防備中國新住民。此外,與其擔心有滲透的因素,何不壯大台灣自身的國族主義?否則這問題不會獲得解決,只要社會這層問題存在,就意謂著台灣對自己的國族主義非常沒有自信。

移民署日前公告「新住民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修正草案,刪減新住民及團體代表席次,為此,新二代組織了「新二代青年前進陣線」,於9月11日為自己族群身分的政治權利,首次站上街頭發聲。劉千萍說,「我們看待台灣的政治,我們可以補充其他族群的盲點。」幫助其他族群反思投入政治參與的動機,去挖掘不喜歡與支持的深層,相信會對促進族群的融合,會有很大的助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