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和平不是一句光復或反戰就好

近來,中國頻頻發動軍事演習,並利用各型軍機不斷地越過海峽中線,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挑釁、探測台灣的底線,使得台海關係緊張。中國的軍事演習、軍機繞台,明眼人都知道恫嚇台灣的意味濃厚,希望台灣人民害怕而自亂步伐。然而,台灣內部卻有政黨、政治人物不但沒有指責中國的蠻橫,反而檢討台灣總統維護主權的態度是在刺激中國。

在前總統馬英九任內擔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日前在臉書上感性地陳述戰爭破壞文明後,說:「不論你說什麼,我反戰。」此話一出,引來各界撻伐。甚至有人回應,說她應該講給習近平聽。龍應台的反戰可說是不分青紅皂白,脫離處境、實況的發言!

「和平」(希伯來語shalom,平安)是聖經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基督徒致力追尋和平,但聖經中的和平並非只停留在沒有戰爭、沒有暴力的狀態而已,更指向上帝給予的完全、沒有欠缺的滿足狀態。那是存在於社會、共同體、人際關係中的完滿狀態,是聖經裡重要的願景。神學家布魯格曼(W. Brueggemann)就指出舊約聖經中,對和平有兩個不同的選擇,一個是安定、不用考慮生存問題的人所持有的傳統,他們關心的和平是如何管理、維護來維持他們所擁有的,這傳統重要的課題是「祝福」;但舊約還有另一個傳統,是在不安定的環境中,關心如何生存下去的傳統,這個傳統的信仰表現就是以「呼求—聽見—拯救」來呈現,而呼求與拯救就是關鍵字;也就是說此傳統重要的課題是「救贖」。

和平,不是僅簡化地問「要不要戰爭」的問題!而是牽涉國際與區域政治、經濟市場與公民社會間的複雜關係。這些複雜關係中,從不安定中找尋解放,邁向安定、完滿是必須考量各個不同層面的問題。

如同10月25日是否可以輕易地稱之為「光復節」呢?如果我們深思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台灣人民的處境,就會發現1945年的「光復節」並沒有為台灣帶來實質的光復,反而是再次的剝削、殖民,讓台灣人再次的淪陷在屠殺與牢獄的悲情恐怖中。1945年10月25日,對台灣人民來說,到底是光復或是再淪陷,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光復」對那些在二戰中為袓國日本上戰場,甚至戰死的台灣青年及家屬來說,代表什麼意義?

台灣,想要追尋真正的和平,不能像龍應台那樣說:「不論你說什麼,我反戰。」而是得打開心胸,用多元的角度,與受壓迫的人一起尋求了解、解放、療癒的道路。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