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專題報導】近幾年在政府相關單位積極支持下,原住民各族群興起一陣陣復振文化運動風潮,透過恢復傳統節慶、祭儀、文化凝聚族人共識,可是也因此造成原住民教會與部落族人、尤其是急於尋根的原青之間的關係緊張,讓彼此因衝突存有誤解。為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從2016年起廣邀各族群牧長編寫《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盼掌握詮釋權、化解彼此對文化認知的差距。

目前完成出版《文化與福音轉化》原住民族包括 ‘Amis(阿美)、Bunun(布農)、Ngudradrekai(魯凱)、Payuan(排灣)、Sediq(賽德克)、Tayal(泰雅爾)、Truku(太魯閣);事實上, ‘Amis的小冊還經過修正出了第二版,而Truku的小冊則在今年下半年剛完成出版,因此,各族的小冊尚未全面推廣至各教會。

為此,「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近幾年舉辦多場福音與文化研討會,9月16至18日在玉山神學院舉行「上主仍在說話」第四次的福音與文化研討會,各原住民中會/族群區會與會代表有超過150人參加;多數牧長在討論後,皆承諾會以中會/族群區會的力量,透過婦女、青年等部門推廣到各教會團契中,讓族人廣泛使用《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以此堅固信徒信仰,也盼望族人能對自己族群文化有正確認識。

雖然《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很像教義問答,而各族群所面對的傳統文化衝擊也都不相同,不過透過研討會讓各族群牧長分享、提問、對話,以及分組討論擬定未來推廣小冊的策略與執行方案,能讓小冊發揮更大功效,以利各族群的福音宣教。

總會原住民教育幹事Sudu Tada(舒度・大達)牧師直言,不論過去或現在的執政者皆有不同的原住民政策及其政治考量,也造成原民部落與教會間的緊張關係,他認為,唯有看清事實,堅守信仰基石,才能知道如何因應與解決,只要相信上帝、站立得穩,終必得勝。


【林宜瑩專題報導】「福音主義者不必太排斥傳統文化,同樣的,主張文化復振者也不必太排斥基督福音。」身為Bunun(布農族)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Abus Takisvilainan(阿布絲・打給絲非來南)牧師,9日16日在總會於玉山神學院舉辦「福音與文化」研討會的開幕禮拜上表示,無論主張只要福音不要文化,還是主張只要文化不要福音,都是在製造衝突的人。
Abus Takisvilainan指出,《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的撰寫目的,是為了幫助原住民牧長、信徒能正確認知基督信仰在各族群獨特文化中的價值,她也期望,當政府在積極推動各族群文化復振過程中,不要發生信徒與族人在傳統文化上的緊張與衝突。

就Abus Takisvilainan了解,各族文化復振推動者特別強調要恢復各族原有祭儀,甚至要恢復巫師、女巫學校等,藉此將流失的文化找回來,這無疑是再創造新文化,甚至有人將漢族民間信仰的祭祀模式帶到部落中。她期望原住民牧長能透過《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的撰寫與教導過程中,找到彼此和解與對話的契機。

Abus Takisvilainan表示,玉神院長Pusin Tali(布興・大立)牧師曾說過,福音與文化都是神要祝福原住民的兩個重要元素,若沒有文化,福音傳不出去,因為語言、文字就是文化的一種,聖經也是用文字記載神的救恩,相同地,原住民傳統文化也要見證神的創造與恩典。她期盼各族勿為此發生衝突,因那絕非神的心意。

Abus Takisvilainan鼓勵原民牧長積極參與部落公眾活動,才有機會將基督福音傳開來,因為福音在人類文化實境中,都必須與其衝撞才能開展、找到一條出路。如何面對文化的挑戰是牧長很重要的功課,不可只活在教會的圍牆內關心屬靈的事,也必須揹起十字架,按著真理的教導來投身參與部落的活動。


【林宜瑩專題報導】「福音與文化就是宣教議題,也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代理總幹事、「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事工負責人蔡南信牧師表示,當原住民青年、青少年在福音與文化議題上產生衝突時,眾人應探究如何及時努力地「補網」,他也認為,文化演進無論幾年還是數十年後,勢必又要與當時的文化實境進行對話,並且提出教會界的詮釋權,否則無法談宣教,更遑論廣撒福音的種子。

「衝突的另一面,就是機會。」蔡南信鼓勵各族族群牧長別害怕衝突,因為這是與部落耆老、族人一同找尋上帝救贖的機會,並非藉此論斷、定他人的罪,而是在落實釘根本地的信仰告白,在每天與部落生活息息相關的脈動中,一起仰望上帝的救恩。只要好好面對福音與文化,就能突破困境、為宣教打開一扇大門。

蔡南信坦言,《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的出版並不完全,只是第一步,甚至可以說是扮演「吹哨者」角色,要不是有這樣事工,眾人不可能花時間去討論如何使用這小冊、到底這小冊是否太過簡單、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等。他指出,並非從神學或文化來討論小冊的編寫,而是要從教牧關顧角度,讓信徒用簡單明瞭易懂的文字來理解福音與文化的差異,以及教會界的看法與立場。他表示,小冊內容當然無法涵蓋全部,這時牧者就有責任向信徒更多的解釋與說明。

蔡南信表示,若有牧者覺得需要調整或修改,其實也可以定期聚集、在網路上發表專文,之後再集結成冊,或者用影音錄影方式呈現對話,用非常少成本發揮最大效益。對有牧者建議應將該小冊列入傳道師訓練課程內,他也認為很好。

由於一領一相關事工將在2021年6月告一段落,可是後續會將相關事工歸建到原住民、教育、婦女、青年等總會事工,另外,每年都會舉行原住民中會∕族群區會總幹事會議,他建議也都可以在當中進行討論與反應。

至於製作各族群聖禮典的建議,蔡南信認為,與其讓總會來執行,不如讓各中會∕族群區會組成聖禮典編撰小組,讓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委員參與當中,完成後再送信仰與教制委員會接納,這樣會更符合各族群需要與更快速完成,他相信,各族群牧長有能力做得更好。

蔡南信說,目前各原住民中會、族群區會的教會都有兩本福音與文化小冊,其他就必須向教會公報社購買,一本新台幣50元,若各教會有任何需求,可逕向教會公報社購買或反應。


【林宜瑩專題報導】「請問原住民使用智慧型手機、LINE嗎?這些是原住民的文化嗎?」玉山神學院退休倫理學、宣教神學教授陳南州認為,文化就是生活方式,既然使用手機就是我們原住民彼此溝通的生活方式之一,手機、LINE就是今日原住民的文化。他直言,過去原住民部落有特別事情需要協助、救援時,是以施放狼煙方式互相通知,難道現在手機便利的時代,還要採用過去施放狼煙的生活方式(文化)嗎?

陳南州說,原住民強調文化復振並不為過,可是原住民今日處於文化多元的時代和社會中,必須認清文化復振的真諦。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各族群文化必然會相互影響牽引,文化是具有動態性,在時間與空間的流動中,文化間是會相互融合與轉化 (互化)。在歷史洪流中,沒有一族群的文化是靜止不變的,文化都會隨著時空演進不斷的改變,台灣原住民文化也無例外。

陳南州指出,多元文化衝擊下原住民的處境,最嚴重是原民語言的式微。如今大家都在強調振興原住民文化,「文化復振就是指恢復豐年祭、祭祀等活動嗎?」他質疑,難道所謂的振興是要回到過去、回到從前的文化?他要眾人思考,耶穌基督的福音與傳統文化宗教之間,到底有無連續性?他強調,復振文化不是回到從前,刻意恢復過去的文化或生活習慣,而是要隨時代演進為文化中美善的價值找到創新的契機。

「文化或故事必須要闡述、詮釋才會產生意義。」陳南州說,同樣的文化,不同的詮釋,產生的意義就完全不同,因此,如何詮釋就相形重要,例如Sediq(賽德克)的編織之神(Utux Tmninun),若直接講Utux Tmninun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或許族人要問:「那我們何必信仰耶穌基督?」可是,若把Utux Tmninun對照使徒行傳17章保羅向雅典人所說的「未識之神」,或許就可以切入講解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啟示。陳南州說,原住民神學就是要把原住民文化所熟悉的創造宇宙萬物上帝,和聖經中耶穌基督的啟示之關聯性給找出來。

陳南州說,基督徒都是藉由耶穌基督來認識上帝、敬拜上帝,這是基督教福音最特別的地方,離開耶穌基督就不是基督教,所以教會必須從耶穌基督上帝國的角度來看文化,「原住民文化雖具有意義,也非常豐富、有價值,可是必須在耶穌基督裡面被成全。」他認為,耶穌基督的福音是上帝對世人的愛與拯救,也是轉化與更新原住民社會與文化的大能。因此,在詮釋上,要了解掌握現今原住民文化的實況,並以耶穌基督上帝國福音為判準,才有可能建構真正的文化復振。

陳南州在《玉山神學院學報》23期(2016年6月,245~259頁)寫一篇〈祖靈與聖靈:福音與文化──一個本土化的神學詮釋〉,文中也試圖在基督信仰裡重新詮釋祖靈的神學意義。他說,祖靈是原住民族過往信仰的共同特徵,雖然多數牧長認為不應該以漢人的「祖先崇拜」來看待原住民的「祖靈信仰」;但是,今日很多田野調查顯示,很多原住民相信祖靈掌管族人平常生活中的禍福,「祖靈」具有神明之角色與功能,是一些族人祈福的對象。所以,「祖靈」被神明化對原住民基督教會而言,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衝突點。

陳南州引用〈使徒信經〉中的「聖徒相通」,解釋原住民教會跟「祖靈」之間的對話。他認為,聖徒相通可解釋為包括在世和過往的親人。親人逝世進入天上聖徒的團契中,我們與他們很接近,因為他們已與基督同在;當我們透過祈禱接近基督時,其實也是接近我們已逝的親人,因此他認為,我們不必把「祖靈」神明化,也能透過基督與祖靈──過世的祖先有相通、密切的關係,「原住民文化和基督教信仰都必須不斷地在文化互動的挑戰中重新詮釋,建構它們對族人生活的意義。」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原住民教會面對與部落族人之間對文化復振的衝擊時,玉山神學院院長Pusin Tali(布興・大立)牧師強調不斷述說原住民故事的重要性。他表示,「故事神學」是神學家宋泉盛所提倡,若能以人民生命的故事作神學素材,除將神學落實在人民處境中,也讓人可從中領悟神學與自身生活體驗是融為一體的。

不過Pusin Tali也直言,教會界對待原住民故事文化,不該一味強勢灌輸原住民有關以色列民族的歷史故事,來否定原住民千百年來生命所經驗的故事,或將其定義、斥為「鬼神的文化」,他認為,將原住民分崩離析、斷裂、殘缺的歷史與文化透過故事重新建構起來,藉此與聖經故事相互對話而相得益彰,這是他致力推廣原住民故事神學的初衷,也讓人從中體認到:「福音不是要毀壞你所擁有最美好的。」正如馬太福音5章17節:「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Pusin Tali坦言,原住民故事文化具有塑造台灣原住民特性的功能,可是,現今原住民越來越少講自己的歷史、故事,若族人不重視傳統文化,又如何塑造原住民與生俱來的民族特質?他認為,一個沒有特性的民族如行屍走肉一般,隨時會面臨被同化、自取滅亡的命運。

Pusin Tali表示,用原住民故事來建構原住民的神學,是為了述說原住民能活出自己的故事,因為原住民故事文化就是原住民的心靈生活的真實寫照,故事如同鏡子一般,透過故事可看出原住民生命的真正面貌,若大家常常說出原住民故事,就會常常經驗到上帝在原住民生命裡的作為,在故事裡找到自己、活出自己。

Pusin Tali認為,塑造原住民的故事神學,事實上也是在塑造原住民的倫理生活;他也引用蘇基爾(R.S. Sugirtharajah)的話指出,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詮釋,所有的詮釋既是實況,也是階段性的。因此,神學是在實況動態中來做出回應,正如黃彰輝的實況化神學,是把信仰與實況結合在一起,也是宋泉盛故事神學所謂「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神學能夠避免文化和歷史的影響。」

也因Pusin Tali看重原住民故事與文化,有一群從玉神畢業的牧者曾路過玉神時,不願走進玉神去找Pusin Tali,而是站在玉神對面遠遠的山頭,高舉雙手為玉神、為Pusin Tali院長這個「文化的大魔頭」向上帝迫切「代禱」,因為這群原住民牧者對原住民原有文化抱持否定(No)的態度,認為原住民文化沒有福音,無法見證上帝,才會認為太強調故事神學的Pusin Tali是「文化的大魔頭」,這是其中一位牧者事後打電話給Pusin Tali,他才知道有這回事。

不過,Pusin Tali並不以為意,反而更加重視故事神學對原住民部落的影響,也深深以為,故事本身就是一種倫理特質,認為建構原住民神學就要先從原住民神學的反省出發,建立適切的原住民的詮釋學,如此便能塑造原住民生命的生活倫理,來見證上帝國的宣教故事。


 各原住民族推廣狀況 

本專題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原住民各族群如何推廣《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呢?經各族群牧長分組討論後,Payuan(排灣)中會在2019、2020年都各自舉辦三場研習會,結果因場場爆滿,造成回應時間太少,無法回答全部的問題,也缺少對話、不易聚焦,認為小冊太過理論、缺乏實例解說,無法滿足或解決Payuan福音與文化的困境。未來還是會透過青年、大專、松年及鼓勵教會成立「文化成長班」來繼續推動小冊的裝備課程。

‘Amis(阿美)中會則會在北、桃、中、南各區巡迴舉辦研討會,鼓勵教會在團契、小組中使用小冊,也請研發部設計具有 ‘Amis的特色禮拜,由大眾傳播部製作影音加強宣導,並透過網路社群媒介重新拿回詮釋權。Bunun(布農)中會則會成立校正小組,就小冊內容勘誤校正,也會鼓勵牧者將《文化與福音轉化》的主題成為證道主體;另請Bunun中會教育部、松年部加強宣導,在暑假時鼓勵青少年進行大會考,鼓勵大專及神學生對長者進行田野調查及訪談,並頒發獎狀及獎金。

Truku(太魯閣)中會透過傳道部舉辦研習會及長執訓練會推廣,並鼓勵信徒購買小冊、參與訓練,中會也會舉辦座談會,在春、秋議會時鼓勵中會各部門、所屬教會辦理活動加強推廣,也會就喪禮有無陪葬品、殺豬、喝酒、打獵、同志等議題與族人對話跟討論。

Ngudradrekai(魯凱)中會則是成立「研究小組」,會編列預算在牧傳會、長執訓練、松年大學等加強推廣與舉辦教育課程,並積極進行田野調查,邀請教育、文化、宗教界代表進行對話,也會著手將現行基督教聖禮典翻譯成Ngudradrekai語,並就各種文化復振儀式進行解釋與說明。

Tayal(泰雅爾)中會則規劃未來在牧師資格考試時,將小冊內容列入,並在中會網站建置小冊內容的網頁,在中會14區聯誼會的年會中,傳達牧長對使用小冊的重要性,也會持續就傳統文化與福音間的衝突點,研究更好的轉化與詮釋方式。

Sediq(賽德克)族群區會則會將小冊列為教育訓練的課程,並鼓勵牧長積極參與公部門的文化復振會議,在青年或主日學課程上加強使用小冊的宣導,也會就喪事、神話故事、靈媒角色、重現Sediq祭儀等議題再深入詮釋與對話。


《文化與福音轉化》
在部落中有什麼幫助

【林宜瑩專題報導】’Amis(阿美)《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的作者之一、總會原宣主委Fuyan Suda(張培理)牧師表示,製作小冊就是要幫助非 ‘Amis教會信徒,了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Amis中會對 ‘Amis文化的立場,也幫助教會信徒了解自身文化的內涵與精神,讓個人在部落生活與信仰上有所連結,也提醒 ‘Amis教會正視部落復振文化的議題,讓信徒維護對 ‘Amis文化正確詮釋的立場,鼓勵信徒積極參與部落文化活動事務。

Payuan(排灣)中會總幹事Ljegean Tudalimaw(樂歌安・督達里茂)牧師表示,Payuan族面臨的不只文化復振議題,還受到其他文化衝擊及通婚影響。她坦言,族人無論傳統婚姻(能否感謝祖靈)、葬禮儀式(能不能擺供品、壓紙錢、可否與死者對話、穿華麗族服)、甚至恢復靈媒學校,靈媒與牧師都在角力,有了小冊後確實可以幫助Payuan信徒分辨、了解真正Payuan基督該有的信仰生活態度。

Tayal(泰雅爾)的Utux Lbak(烏杜夫・勒巴克)牧師說,20幾年前Tayal對自身傳統文化是沒有話語權的,如今居然還可以寫下對Tayal文化的詮釋與意見,集結成《文化與福音轉化》小冊,這是劃時代的進步。他也坦言,當時的教會對傳統文化祭典儀式有兩極的看法,不過他也指出,語言的表達落差,用母語書寫與漢文呈現是不同的,期待未來由部落的耆老直接用母語表達,這樣才能將純正Tayal文化給留下來。

 

Bunun(布農)的Huhum Nahaisulan(乎乎姆・哪海抒嵐)牧師表示,她在編寫小冊時都是以軟(暖)性筆調在書寫,設定祭典儀式、禁忌、生活三大篇,就天與天上的父神差異、嬰兒命名、小米進倉祭、基督徒可否參與文化復振活動、婚姻的禁忌、傳統民俗療法、基督教喪禮精神、殺豬文化意義、如何處理婚姻、未婚懷孕婚姻、酗酒、如何避免陷入賄選行為等14組議題進行詮釋與說明。

Ngudradrekai(魯凱)的Tanubake Rakerake(達努巴克・拉歌拉格)牧師表示,他透過擔任屏東霧台鄉公所牧師的機會,將各教派的牧神長聚集起來,目前Ngudradrekai福音與文化的衝突不大,多數教會也多會穿族服,但頭上不戴太多百合花來參加主日聚會,在Ngudradrekai各樣文化慶典活動中,基督福音早已深入、互化了。

Truku(太魯閣)的Haru Kincyang牧師表示,2019年6月才開始進行Truku小冊的撰寫,Haru Kincyang在過程中深感Truku文化在演進中逐漸被淡化,如今只剩下殘缺、片段的歷史記憶,他認為,小冊可以幫助Truku基督徒更清楚自己的信仰。

Sediq(賽德克)的Watan Diro牧師表示,Sediq與Truku、Tayal都是文面民族,原本祖先同源,可是後遭日本、國民黨外來統治者的分化,不過在60幾年前三族就有正名的聯誼活動,如今也都在上帝保守下正名成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