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各國歷史與經驗看反紅色滲透可能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10月24日,永社台灣教授協會合作舉辦「戰鬥為民主——反紅色滲透的世界經驗」座談會,探討台灣對抗民主敵人的可行模式,並且平衡防衛性民主理念與人民權利保障功能。

「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基石的重要一環,防衛性民主恐破壞民主?」座談會主講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法學博士張雁翔律師指出,歐洲民主國家雖然採防衛性民主,不過受美國NGO「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總部評比的自由度分數並不低,所以防衛性民主不等於是壓迫自由與反民主。然而,是否建立防衛性民主關鍵在於「到底要相信政府多一點,還是相信政府少一點」,至少在維繫民主制度的選擇裡面,尋找的應該是和國情與實際狀況接近的為主,好比說台灣的個人主義比較接近美國,可是台灣並沒有美國的法律孤立主義。

「台灣過去的歷史,人權遭侵害接近德國,言論自由受壓迫接近美國,因此我們制度(反紅色滲透)會在這兩者間擺盪。而我們的第一個難題是要先定義敵人。」張雁翔說,台灣的國家認同非常混亂且歧異,所以要先建立共識,確立境外敵人的定義。建立「代理人制度」則是直接迴避跟言論自由有關的問題,但至少有充分資訊揭露,讓社會知道其背後是誰。

張雁翔指出,對於特定社會人士做出過於激進的仇恨行為,法律應先予處罰,這樣反而可以讓言論自由市場更加健全,也可以避免紅色滲透的機會,因為中國最希望看到台灣社會因為仇恨的言論與行為而感到害怕。

(攝影/邱國榮)

與談人之一、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副教授楊聰榮表示,面對紅色滲透議題,台灣民間社會尤其困難,「我這個年紀有許多人會去中國經商,而在經濟利益當頭,同學、朋友間是不會接觸紅色滲透議題的,這就是我們台灣的生活環境。」他呼籲台灣應該要集合學者投入紅色滲透研究,對中國影響力要有全面性掌握,防堵社會受到資訊似是而非的影響。

與談人之一、台北科技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副教授江雅綺拋出問,談面對現在網路環境、新科技平台力量,以及演算法對社會的影響,要思考的問題是:言論自由與民主自由的紅線應該設在哪裡?

江雅綺根據「資訊操弄研究團隊」(Information Operations Research Group)今年資訊流量統計分析的報告指出,有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似是而非資訊或不實內容貼文數最多的地域就是在台灣。其散播的流程,先是中國官方媒體報導,再由台灣主流媒體轉載,進入台灣網路社群;之後由各社群做成圖文,形成氾濫。她也從其他案例分析,台灣主流媒體是傳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討論「管制不實資訊流竄,是否該管制個人發表言論的自由」同時,往往忽略主流媒體影響力,而這項研究能幫助理解這個問題。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林佳和指出,投票不代表實踐自由,有可能是選擇反自由,「希特勒可是德國人民用選票選的。」1929年、經濟大恐慌前投票給希特勒的人極少,但之後票數上升是因為人民想要賺大錢,開始轉向認為日後能有錢、吃得飽的獨裁政權。美國高度重視言論自由,公權力較為退縮,不過在民間有非常強大的監督機制;談防衛性民主,不應該針對激進而是針對極端,他強調不要用簡單模式去解決複雜問題,不要用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解決問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