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閃亮明星孤獨死有感

Image by 建鹏 邵 from Pixabay

◎黃宗玄

今年5月25日,三金影帝吳朋奉因腦中風驟逝,享年55歲,留給親友及影迷無限遺憾哀傷。無獨有偶,資深藝人羅霈穎8月3日晚間9點多被發現陳屍在住家,享年59歲。

為何這些大家印象中,資產豐厚、光鮮亮麗的明星、藝人們也會遭逢「孤獨死」的噩運呢?實在讓人費解。可見,孤獨死的悲劇不只會發生在獨居老人身上,有錢、有孩子的人也可能孤獨死。到底,我們該如何面對孤獨死的社會危機呢?

首先,家庭結構轉變,小家庭變成主要的居住型態,彼此間的支援系統相對薄弱。因此,與其惶惶不安地擔憂老去與死亡,不如將之視為「終將既成的事實」,開始好好計畫這天的到來,提前造訪親友,以確實做好告別、感謝,以迎接一個人的臨終。想必,這是更加務實的方式!

再者,工作型態改變,家人相處時間短暫,親緣淡薄。不過,好消息是,一些研究者認為與朋友和家人相伴的時間長短並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應把目標定在相伴的品質。這意味著,全神貫注地陪伴一位家人一個小時的時間,比沒有完全投入的幾個小時更有影響力。例如:一家人好好地吃一頓飯,或是有個共同散步的時光,都是讓彼此之間感情凝聚與維繫的重要因子。

最後,人際疏離,左鄰右舍的互動不像過去密切,尤其對外出工作者或單身者來說,內心的孤寂想必是大於實質的狀態。像是吳朋奉、羅霈穎這類並非長期照顧的族群來說,也許能做的積極作為是:建立自己心靈的朋友圈,一同扶持,成為相互看顧的好朋友!

從吳朋奉到羅霈穎之死探討「孤獨死」的社會危機,可以發現:主動的愛與關懷是極其重要的。誠如《一個人的老後》作者上野千鶴子所述:「好好的聯繫、好好的道別,為死亡的到來做準備,反而不再覺得可悲與遺憾了!」或許,面對孤獨死議題的癥結在於:我們如何讓此生過得心安理得、精采非凡。那麼,將能安穩、平靜地離去,微笑而逝。 (作者為新樓醫院物理治療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