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春秋講座 曹欽榮談台灣人權遺產方向

(攝影/張原境)

【張原境台南報導】「府城春秋——舊台南市地方政治文史展」系列座談最末場,於11月1日下午在台灣文學館2樓第1會議室登場,邀請曾任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董事、鄭南榕基金會的執行長曹欽榮以「台南爭取自由先行者的人文精神和其他」為題進行分享,介紹台南白色恐怖受難者的行動與形象,並透過其著作《自由遺產:台灣228、白恐紀念地故事》,帶領眾人了解「不義遺址博物館化」帶來的效應,期望藉由人權、永續性、文化遺產等概念的介入,為台灣人權遺產的經營指出一條可行且久遠的道路。

延伸閱讀:府城春秋講座 陳奮雄分享文獻會歷史

曹欽榮長年投入記錄政治受難者的口述歷史,並參與設計國內數座人權博物館的館舍。他先闡述自身對於人文主義的理解,以及對於人類福祉的終極考量,「活在民主時代,作為一個公民,我們是否對於人文主義有足夠理解?民主如果要深化,有許多民主素養需要培養。」談到走讀詮釋,他認為是用身體感知、用閱讀思考,因此紀念館工作就顯得重要,也期盼透過這樣的方式與年輕人分享歷史記憶,這樣很多重要的事情才能被記住,「書寫、詮釋、記憶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與任務,也是當代的浪漫主義行動。」

曹欽榮表示,所謂的時代精神,是在一個國家或者群體的時代環境中,有一定的文化、學術、科學、精神和政治方面的總趨勢,以及一個時代氛圍、道德、社會環境方向及思潮。唯有透過解析時代精神,對歷史更加了解,才能更看清現在與未來。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等諸多不義遺址博物館的任務之一,即是說明那個時代的人文精神。」曹欽榮表示,《自由遺產》的出版,即是希望透過口述經驗、田野調查故事及各領域的人文資產分享,把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歷史做更完整的梳理,「這些人去了哪裡?在哪裡被槍殺?都有更完整的名單放入本書附件。」

談到葉石濤評論台南的名句,曹欽榮認為,這顯現台南是生活好所在的現代意義,背後所傳承的即是人文精神,歷史悠久的城市會蘊含豐富的故事。而論及政治記憶,他認為包含了集體記憶與受難記憶,許多白色恐怖的第2、3代可能也有創傷記憶,只是被壓抑了。此外他表示,官方都會塑造特定的集體記憶,然而應該回到人生命的多樣性本身,重視個人的生命軌跡,讓社會大眾不再受迫於官方觀點。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