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 加劇不平等與人權侵害現象

(相片提供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邱國榮整理報導】國際特赦組織(AI)近日發佈2020年度、149個國家的全球人權趨勢報告,報告主要指出多國以疫情為由擴大攻擊人權。4月7日上午,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公布國際特赦組織年度人權報告,立法委員林昶佐、范雲、洪申翰、國家人權委員會委員王幼玲出席,就報告的內容提出各自看法。

根據去年台灣人權概況,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去年全球防疫措施中,如追蹤個人手機訊號或是以電子設備進行監控等,若無明確規範或時間限制,都可能產生侵害人權疑慮;去年7月《執行死刑規則》更動,但未禁止對精神障礙者施行死刑,這點令人遺憾;而關於尋求庇護者、難民,政府依舊沒有提出相關法規與措施;但她也肯定台灣去年8月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期待委員會能夠促進與推動《國際人權法》在台灣具體落實。

林昶佐表示,疫情期間跨部會資料整合,是因應疫情時的緊急手段,在使用上必須要確定其措施終結時間,在疫情結束後應該斷開,這不僅是隱私權的問題,更是國家安全問題。他還指出,根據杜克大學統計,高收入國家比低收入國家取得更多疫苗,當疫苗分配不均時,較落後地區如非洲、拉丁美洲容易成為中國推銷劣質疫苗的對象,如果國際人權、平等問題沒有確實達成,就容易形成獨裁者溫床,讓中國、俄羅斯等有機會藉此擴大影響力,造成後續更多更難處理的問題。

洪申翰指出,在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中,疫情對弱勢族群的傷害如此強烈是因為弱勢族群,如移工、外籍漁工、無家者、移民及障礙者,這些原本就是被體制長期忽略、排除的人,當疫情危機出現,就像這個體制的照妖鏡,所有體制缺陷和不平等都會被呈現出來,並受到更多壓力及歧視。

范雲說明,疫情等災難往往突顯、甚至加劇既有的不平等與人權威脅,國際特赦組織報告證實這樣的觀點,警醒全球政府與人權工作者。她表示,譬如就防疫監控,去年審查紓困預算時她提出預算提案,要求建立監控手段評估機制、申訴機制,並且在必要性消失時立即消除資料。

王幼玲談到,隱私權是人權公約所保障的權利,鑒於疫情影響,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提出「應對2019冠狀病毒的指導方針」,國家人權委員會將依據國際權標準及規範,以及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的指導方針,適時檢視政府政策。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