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談到空氣汙染,不能不提到石化工廠林立的高雄;石化工業造成空汙與公共安全威脅,高雄人如何面對?地球公民基金會於4月23日晚間在高雄辦公室舉辦「煙囪下的天空」講座,邀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擔任主持人,獨立媒體《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主講,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與大社環境守護聯盟成員吳忠穎與談。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邱花妹首先播放新聞影像,帶領與會者們回顧後勁五輕(第五套輕油裂解廠)爆炸、林園三輕(第三套輕油裂解廠)擴廠、大社工業區降編乙種承諾跳票等事件,為眾人補充背景知識。接著由何榮幸分享《報導者》如何透過文字與影像向社會大眾揭露石化產業汙染。何榮幸介紹,《報導者》已出版6本調查報告專書,而《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是第3本;從1968年算起,石化業在台灣已超過50年,其中2010年,當時在中國時報的何榮幸曾參與六輕連續多起大火相關報導,而2015年、也是《報導者》創立的那年,五輕即將關廠,何榮幸相信這是《報導者》要著手關心、調查的議題。

延伸閱讀:

毋願再受害 大社居民要求工業區轉型

籲大社工業區降編乙種 多教社部聲援抗議活動

高雄人反空汙抗暖化 現場質詢市長候選人

(攝影/林婉婷)

《煙囪之島》第一部分談五輕,包含1987年到1990年「反五輕運動」重要紀事與人物;這起可謂典範的環境運動啟蒙了許多當時的年輕人,他們現在仍是多場台灣社會運動重要推動及參與者。五輕雖關廠,卻留下全台最大汙染場址,預計要花費112億、17年才能整治完畢;居民希望未來能轉型成為生態公園,但現任高雄市市長陳其邁希望加速整治讓台積電進場,然從目前進度只有1.32%來看較難實現。

第二部分是關於位於雲林縣麥寮鄉、具有代表性的六輕(第六套輕油裂解廠),《報導者》彙整許多社會大眾的疑問,並透過多方人物採訪及資料對比提供解釋,例如從中央到地方,六輕汙染為何測不到?測到為何不算數?是什麼造就六輕汙染無定論?如何在科學迷霧中抽絲剝繭?麥寮居民為何不再抗爭?小蝦米對上大鯨魚的抗爭是否能有結果?

第三部分回到高雄各工業區居民的心聲;最後也推想若當初未全面發展石化工業,高雄如今會是什麼光景,亦想像未來世代如何看待現代人的環境運動作為;何榮幸認為,隨著公民意識抬頭、公民科學監督、環保團體堅持與年輕世代投入等,其實環境運動的未來並不悲觀,現代人要謹記不再犯過去的錯誤。

(攝影/林婉婷)

王敏玲在與談時提出三個問題和聽眾們共同討論:南部環境是否適合發展石化業?石化業的外部成本是否有內部化?是材料循環園區還是石化專區?她點出南部最常出現的大氣環境是弱風區和下風區,擴散條件不佳,明顯不適合發展石化業。王敏玲也舉空汙費和裁罰實例,請與會者們反思這對企業是否真正造成影響,例如去年高雄仁大工業區國喬石化煉油廠燃油異常、排放黑煙,最高可罰500萬、但事實上只罰10萬元。針對專區設立,王敏玲強調循環經濟必須真的是零排零廢。

延伸閱讀:林園工業區工安意外頻傳 環團籲總體檢

吳忠穎分享自己參與大社工業區降編運動的心路歷程,坦言參與社會運動很緊張,但看到有媽媽站出來為孩子的未來發聲,他就會提醒自己也要站出來。街坊長輩們最開始都認為企業扳不倒,但現在他們也會關心運動進程,且隨著座談會舉辦,確實能可以看見居民的支持,這對吳忠穎而言都是鼓勵,「我們就住在這裡,不站出來、說不過去。」

在問答環節,四位講者和與會者們交流調查報導的挑戰、石化產業高值化、疫情對石化業影響、面對不同立場民眾的經驗等議題。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