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開放行動 參與普世宣教|

【林婉婷屏東報導】「不要限制我們對普世的想像。」在第二場講座「青年如何參與PCT原宣普世宣教」中,主講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會原宣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準牧師指出,每個人都有普世交流經驗,例如閱讀書籍、跨文化交流等,不一定侷限在教會活動;至於如何參與普世宣教,與談人、青年代表Qelen Zingla(額冷・璟拉)師母直言「拿出勇氣報名就對了」,太多顧慮有時反而很難跨出第一步。

延伸閱讀:

【原住民普世人才培訓營】首屆登場 見證上帝合一

【原住民普世人才培訓營】福音與文化的對話

【原住民普世人才培訓營】以文化為根 實現部落自主

廣告

2006年,兩人參與世界傳道會(CWM)東亞區的青年工作營(Youth Work Camp),前往馬來西亞並停留15天,那是她們首次的普世經驗。Qelen Zingla回顧,當時觀察到馬來西亞是貧富差距且多元族群的國家,因此可以看見教會很多邊緣人關懷事工,令大學就讀社工系的她深有感觸;Rii Taljimaraw則點出,漢人在台灣是主流族群,但在馬來西亞也面臨壓迫,由此可見族群問題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同樣種族在不同國家有不同處境。」她也談到,在普世活動中建立的關係需要維繫和培養,不是活動結束就停止,而是能不斷提醒自己如何在這些關係裡見證上帝。

(攝影/林婉婷)

兩人也分享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普世經驗。Rii Taljimaraw曾參與印度長老教會的米佐拉姆邦(Mizoram)青年大會和加拿大長老教會的青年大會;她見證印度青年們對信仰的熱忱,且地方教會同心合力、花2年時間預備迎接與會的上萬名青年;而加拿大青年大會則探討原住民族議題,讓與會者們反思過去的不公義歷史,及如何道歉、和解。Rii Taljimaraw強調,雖然資源不同,但上述主辦單位都用心設計活動橋段,讓與會者有所領受。

Qelen Zingla曾參與在韓國釜山舉辦的普世教會協會(WCC)第10屆年會,當時PCT青年團負責展演,經討論、構思後設計「彩虹孤島」意象來呈現PCT事工與關注議題,包含LGBT、青年貧窮、台灣國際地位、非核家園等。

不過年會舉辦期間,會場外也有不同理念的教會團體在抗議,曾被抗議者質問的經歷令Qelen Zingla思考這樣的差異源自於什麼。她相信場內和場外的基督徒都是弟兄姊妹,上帝包容人類的不同,透過彼此暸解、討論與尊重,更接近合一,「聽見不同的聲音並不會傷害我。」Qelen Zingla表示,面對不同立場的對話與衝突,心裡有上帝仍享有平安。

普世經驗讓Rii Taljimaraw省思自己是否對原住民族議題有敏感度,也提醒自己要「穿進別人的鞋子裡」,即體會別人的處境,哪怕有不合適或不喜歡,但這也是被接納及參與他人的過程。「在不同文化中看見自己。」Qelen Zingla則說,因為需要與他人介紹自己,也因此更認識自己與教會;他另說明,所謂參與不是到場,當願意開放自己投入其中,生命就能被擴張,「開放自己是生命更新的契機。」

「普世讓我們看見許多不同,也可能會不喜歡,但可以幫助我們走向上帝的合一;普世雖然很廣、很大,但是也常常幫助我們回到自己的內心。」Rii Taljimaraw最後總結並引用廣告台詞「Just do it」(做就對了)激勵與會者們。

 


|花絮影像|

 小組討論與報告,交流「返鄉原住民青年何去何從?」「漂流在外的都市原住民青年?」「原住民青年如何參與PCT原宣普世宣教?」「PCT原宣普世小組的宣教如何與南島民族國家連結?」等議題見解。

 台灣教會公報社書攤,陳列《德國樹,台灣根:趙有源牧師回憶錄》《公公、狗和貓:懷約翰傳記》和《信仰的記憶與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套書等普世與原住民族宣教著作。

 


|大專 都市 小型 宣教工作坊|

【林婉婷屏東報導】9日下午的宣教工作坊案議題分成「原住民大專」「都市宣教」與「小型教會」組別,分別由花蓮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牧師Laisang Nikar(萊姠・妮卡兒),Truku中會(太魯閣)中會台北太魯閣教會傳道師Lowking Unaw(高振洋)和Payuan(排灣)中會Ciulaku(長樂)教會、Drakki(牡林)教會傳道師Vavauni Ljaljegean(法法吾妮・拉樂歌安)帶領。

Vavauni Ljaljegean首先點出小型教會的可能處境:地處偏鄉、多老人與小孩、經費缺乏、物資過多、傳道人更替頻繁等;她在牧養的Ciulaku、Drakki教會時也面臨上述挑戰。

2018年,她與Tjanubak Ljaljegean(蔣記剛)傳道師來到恆春半島,隨即展開人類學調查,透過文獻資料、耆老口述等方式認識牧養地區的人文史地;接著碰上地方與教會選舉期,需要更新長執的服事與責任觀;年底以「末年會」(年度事工研討會)擬定下個年度的事工方向;Ciulaku教會還遇到土地權狀糾紛,在去年底解決,現在則進行教會歷史轉型正義工作,希望釐清40年前Ciulaku教會前身「東海教會」在戒嚴時期因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設立而被迫遷移的過程。

Vavauni Ljaljegean建議與會者們在牧養小型教會時,交接除了議事錄、帳本、土地權狀(土地謄本)、會員名冊、和會手冊等文書資料外,最好預留1至6個月的交接期,一方面是讓交接事務完善,另一方面也讓會友們調適,避免有被拋棄的感受;她也提醒要帶著會友們認識長老教會制度、參與總、中會事工,並強調要整頓財務制度,才能建立健康的教會。

問答時間,Vavauni Ljaljegean和學員們討論教會要如何陪伴返鄉青年尋回自我與族群認同;Tjanubak Ljaljegean則鼓勵傳道人要多進修,提升改變地方困境的可能;他也直言,雖然牧會遇到許多挑戰,但他很享受能在Ciulaku、Drakki教會服事。

參與工作坊的總會助理總幹事Sudu Tada(舒度・大達)牧師分享自己的經驗:1990年自玉山神學院畢業,1992年取得牧師資格,但直到2007年才封牧,主要是因為長時間深耕小型教會;他認為帶領小型教會步步成長是使命,有使命就會願意委身。

原住民大專宣教工作坊。
都市原住民宣教工作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