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

在迫害中,勇敢反抗的信仰

世界台灣人基督教會協會第10屆會員大會紀實 ◎陳清芳(美國北維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2011年9月26日至10月1日,在德國烏巴塔(Wuppertal)舉行世界台灣人基督教會協會第10屆會員大會。這個大會是每2年召開,這是首次在歐洲舉辦,主題為「巴門神學宣言與台灣信仰告白」。 烏巴塔的巴門深具歷史意義,是〈巴門神學宣言〉的發生地。這次籌備的過程,由旅居德國52年、高齡80歲的大會副主席趙有源牧師及其夫人趙多麗絲牧師夫婦一手承辦。趙牧師邀請到著名的神學家Dr. Justus Freytag,發表了非常精彩深透的主題演講「The Theological Declaration of Barmen as a Confession of Faith」。講員7歲時,親眼目睹納粹把猶太會堂燒毀,猶太人被遷移到集中營的淒慘情景。 1934年的德國,不公義的納粹政府已經掌權。納粹掌控了大部分的區域性大會與地方教會,大半的教會組織都加入「德國信仰運動」(The German Faith Movement),由國家來控制。另有少數路德會、改革宗與聯合教會堅持反對納粹,18間德國教會、138位基督徒1934年聚集在烏巴塔的巴門成立了「認信教會」(Confessional Church),並發表〈巴門神學宣言〉。改革宗神學家卡爾‧巴特(Karl Barth)在會前擬了宣言,會後遭波昂大學解除教職,於是返回家鄉瑞士。後來潘霍華牧師也遭逮捕,處決身亡。  再次省思  巴門神學宣言 1974年2月28日至3月3日,台灣人基督徒大會在德國烏巴塔召開旅歐,具體探討「今日台灣人的拯救」。黃彰輝、黃武東、趙有源、宋泉盛等牧師和林宗義醫師,及旅歐的台灣人基督徒於3月3日主日在Gemarker Kirch的紀念禮拜時宣讀〈有關台灣將來命運的聲明〉,主張台灣人有權利決定其未來的命運。台灣人的自決運動也由此誕生,倡導「出頭天神學」,這群人為台灣的尊嚴與前途,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而歸鄉不得。Gemarker Kirch教堂曾是巴門開會和宣讀宣言的所在地,當時那群人甘冒生命的危險,為著公義及基本人權,勇敢地站出來反抗希特勒的獨裁政權。 Dr. Freytag說到,〈巴門神學宣言〉是宗教改革長久以來,再一次的信仰告白,針對教會與國家關係定位。宣言的主要內容:1.耶穌基督,按照聖經所證實的,祂是上帝的道,是我們應該傾聽、信靠,不論生死,是我們應該服從的,除了祂以外,教會沒有其他可以宣揚的。2.耶穌基督是上帝赦免我們的罪的確據。經由祂,我們很快樂地從這不信上帝的世界的桎梏中得到解放,並得以感恩來服事祂所創造的一切。我們棄絕那些認為我們的生命可以保留一部分不屬於基督耶穌的教導。基督教會是基督透過聖靈,以話語與聖禮臨在所有弟兄姊妹的團體。3.我們反對那錯誤的教條,把國家拱為至高無上,好像國家應該是人類生活中唯一、集權的體制。4.我們反對那錯誤的教條,認為教會應該竭盡所能符合國家的特性、任務與尊嚴,而成為國家的工具。5.教會受託的使命是以基督之名向世人傳達上帝白白的恩典,教會絕不得將基督的教訓與救贖用於滿足隨便選擇的用途上。 這個宣言影響了歐洲路德會的信仰告白、南非的信仰告白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等。唯一遺憾的是,告白本身沒有提到猶太人,沒有為猶太人將被屠殺發出抗議的聲音,對德國國家主義與人種偏見保持緘默。講員最後提醒我們,今日更重要的,我們要從那些遭受不公義、暴力的受害者的觀點學些功課。 「因為那些行使不公義權力的人,老早就準備好一套合理化他們行為的東西。他們也有方法散播他們準備好的理論,受害者的聲音通常很薄弱,他們也不敢做聲,因為怕受到懲罰,我們必須仔細聽。」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成立的德國全國基督教會這麼說:「我們自責,因為我們沒有更勇敢地告白信仰,沒有更有信心地禱告,沒有更歡樂地相信,也沒有更熱心去愛人。」  信仰告白  回應當代處境 台灣玉山神學院院長、現任總會議長布興‧大立牧師擔任主題回應說:1.人的錯誤,「以人權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神學觀」。我們需要矯正這錯誤的觀念,以上帝為中心,讓上帝潔淨我們的良心。2.我們不要忽略受欺壓的受苦者,認同他們,為他們付出行動。上帝本身也是受苦的上帝,也是採取拯救的行動者。3.緘默不出聲、冷漠是罪惡,這是集體的黑暗,非常的可怕。台灣長老教會在危機的時刻,挺身而出,不畏生死,發表了幾個聲明,力挽狂瀾。我們應該繼續為公義和受害者發聲,效法跟隨基督耶穌的腳蹤。 1985年4月11日台灣長老總會通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除了阮信上帝、耶穌和聖靈之外,增加的條文如下:「阮信,聖經是上帝所啟示的,記載祂的救贖,做阮信仰與生活的準則。」「阮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就盼望的記號。」「阮信,人對上帝的恩典來悔改,罪得赦免,用虔誠、仁愛、與獻身的生活歸榮光上帝。」「阮信,上帝使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來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和祂相與管理世界。對如此,人有社、政治及經濟的制度,也有文藝、科學,復有追求真神的心。總是人有罪,誤用這些恩賜,破壞人、萬物、與上帝的關係。所以,人著倚靠耶穌基督的救恩。祂要使人對罪惡中得著釋放,使受壓制的得著自由、平等,在基督成做新創造的人,使世界成做祂的國,充滿公義、平安與歡喜。阿們!」 台灣曾經面臨長久的戒嚴,白色的恐怖,多少無辜的家庭遭到家破人亡的慘劇,那時台灣的多數教會也患了與德國教會同樣的毛病,保持緘默,甚而擁護國家主義,不分青紅皂白的服從執政掌權的不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再度提醒我們的責任,讓我們常常有更深入的反省。在大會年會中聽到主席、時任長老教會總會議長的石連城牧師報告,還有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及各委員、單位代表的報告,使我們深入了解國內外教勢,更激起對宣教的熱忱與急迫感。在大會中得到很好的學習與觀摩,曉得團結與資源共享的重要性。 台灣之夜中,各地代表們的多才多藝演出,有台灣原住民不同族群的獻唱與舞蹈、布農八部合唱、客家的獻唱客家歌曲、加拿大卓謙順牧師的原住民歌曲獻唱、婦女代表唱福爾摩沙等多曲,多元文化融入成一體。最後放映片長約1小時的《Is Time Still On Our...

【舉目向山】在常年節期實踐信仰生活

雅各書1章19~27節 ◎李冠呈(高雄中會援中教會牧師) 提到綠色,不知道弟兄姊妹會聯想到什麼?有人會想到綠油油的草地、有人會想到綠色環保、有人會想到支持台灣獨立與百姓同在的某綠色政黨、有人想到慘不忍睹的股市跌停的綠色箭頭&hellip&hellip。其實綠色,也讓我們聯想到了第二常年節期。 ◆教會節期的認識 什麼是第二常年節期呢?這要從教會節期說起,「教會曆」係將整個年度以基督事件為中心,分成幾個週期:「聖誕週期」、「復活週期」,以及在這2個週期之後各有一段常年節期,稱為「第一常年節期」與「第二常年節期」。整個教會曆自待降節第一主日為開始(約11月底或12月初),以基督君王主日(約11月底,感恩節當週或感恩節前一週)為結束。第二常年節期介於教會曆的最後一個節期,可能長達28~29週之久,是教會曆中最長的週期;時間從聖靈降臨節隔天開始,到待降節第一主日的前一日(基督君王主日後之禮拜六)。 在第二常年節期之前,也就是教會曆的前半年,講台與經課集注重在耶穌生平的陳述(4福音書),藉以認識信仰的根源,這段時間以「教義」為主;而第二常年節期則著重「教會生活的操練與實踐」,傳講的信息多注重基督徒生活,藉由聖靈使我們在得到主耶穌的教導後,逐漸增加我們認識生命的長闊高深;而在教會曆進入尾聲的同時,可以宣講關於終末、耶穌再臨和永世生活的信息。也因為如此,第二常年節期現在大多傾向用「聖靈降臨節後第X主日」來表示。 綠色是第二常年節期的代表顏色,象徵生命,因為自五旬節聖靈降臨後,世界充滿了爆炸性的生命力,門徒與信徒充滿了傳福音的熱忱與動力,禮拜堂擺設可以盆栽或充滿生命力之綠色植物為主,使信徒充滿生命力,活潑有盼望,並可以感染其他的生命,也因此第二常年期的主日,又被稱為「綠色主日」。 有些教會會將這個時段再分成兩半,在8月中旬以前分出「夏季段」,又稱為「聖靈降臨後節期」,可「再」以紅色為代表色,象徵聖靈的火燄,與信徒見證的熱血。進入秋季則稱為「聖國節期」或「三一節期」,強調三一上帝建立教會,使萬國萬民成為天國的子民,以綠色為代表,象徵長青,歷久彌新。教會在第二段常年節期第一個主日:「三一主日」頌揚父、子、聖靈三而一的真神,用白色來象徵真神的聖潔,但其後的主日卻使用綠色,象徵生命與生長。該節期的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主日」則再改用白色,回顧主耶穌基督的登山變像和升天,更展望祂從威榮中再來,施行審判和管治。 ◆信仰生命的操練 在整個第二段常年節期中,基督徒該思考的是:我如何在信仰生活中「活出耶穌、跟隨基督」,如同雅各書一章22節所說:「不單單聽道,也要行道。」亦即聽懂真理多少,在生活中便實踐多少;認識上帝多少,生命就活出多少。若再加上羅馬書10章17節:「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就可以更加清楚知道生信仰根基的起承轉合:基督的話(聖經)&rarr聽道&rarr信道&rarr行道。 屬神的兒女,不僅聆聽神的話語,也在生命中活出神的話語,「生活的目的,在領受上帝同在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見證耶穌基督之生命。」基督徒的生活,通常是未信者所讀到的第一篇聖經故事,《活潑的生命》有一段話發人省思:「雖然在聖經上畫底線很好,但是更要讓聖經在你的生活上畫底線。」 讓我們一同在常年節期實踐信仰生活,如同馬太福音5章16節:「你們的光也該照在人面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來頌讚你們在天上的父親。」與彼得前書2章12節:「在外邦人當中,你們應該有端正的品行,使那些說你們壞話、指責你們做壞事的人,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就在主再來的日子,歸榮耀給上帝。」這兩段經文所說,因此,行道是為基督做見證,讓世人透過我們認識主,讓還未認識主的親朋好友、同事、客人、傳福音對象,透過我們的生命知道真有一位又真又活的神,不只活在聖經與歷史之中,也是為年底聖誕節的報佳音、傳福音做預備工作,一同來努力。 舉目向山祈禱會 在常年節期實踐信仰生活 序曲:〈我要向高山舉目〉(我beh舉目向高山) 我beh舉目向高山(司琴彈奏一次後吟唱數次) 我beh舉目向高山 我的幫贊叼落來 我的幫贊是對創造天地的耶和華來X2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哈利路X2 宣召:(齊念) 上帝是阮逃閃的所在及氣力,亦是患難中及時的幫助。所以,地雖然變遷,山雖然搖動到海中,其中的水雖然嘩嘩哮夯湧,山雖然因為海漲搖泏,阮亦無驚。(詩篇46篇1~3節) 詩歌:今阮敬拜你,基督(司琴彈奏一次後吟唱3次) 今阮敬拜?,基督;今阮感謝?,上帝。 因為?在十架上,拯救世界萬民; 因為?在十架上,拯救世界萬民。 讀經:雅各書1章19~27節 默想:默想3分鐘,聽到音樂吟詠 25首〈在主內〉(司琴彈奏一次後吟唱3次) 在主內滿滿感謝的心,在主內我心歡喜, 依靠祂,就不免驚惶,在主內歡喜祂要再來, 在主內歡喜祂要再來 信息:在常年節期實踐信仰生活 禱告: 回應詩:34首〈來謳咾我上帝〉(司琴彈奏一次後吟唱3次) 來謳咾我上帝,來謳咾我上帝 普世萬民,哈利路亞,哈利路亞 奉獻:(奉獻後吟奉獻詩《聖詩》306A首第4節一次) 我的錢銀獻給?,用出攏趁?旨意,我的才情?賞賜,甘願還?做器具 禱告: ‧懇求主幫助咱結出聖靈果子的好品行 ‧懇求主幫助咱聽道也要行道,用生命跟隨主 ‧懇求主幫助咱信心與行為能夠兼具,跟隨主腳步 ‧懇求主幫助咱活出信主的平安、喜樂與榮光 ‧懇求主幫助咱在常年節期實踐主耶穌基督的教訓 ‧懇求主幫助咱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詩歌:72首〈主耶穌求?憐憫〉(每項禱告完吟唱1次) 主耶穌主耶穌求?憐憫  主耶穌主耶穌求?憐憫 主禱文:(齊聲,求主親自教導與引導) 45首〈主聽阮祈禱〉(唸完主禱文吟唱2次) 祝禱:領受三一真神的賜福 願主耶穌基督豐盛的恩惠,天父上帝豐富的愛疼,保惠師聖靈豐厚的充滿與相通,與領受上帝話語並願意傳承與傳揚福音傳主耶穌到底跟隨主腳步的家庭同在,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散會祝福:42首〈毋免閣煩惱〉(吟唱數次,自行默禱閉會) 毋免閣煩惱,不毋閣驚惶,與主相同行,啥物攏免驚 毋免閣煩惱,不毋閣驚惶,靠主就夠額 ※ 泰澤禮拜可做簡單佈置(如蠟燭) ※ 泰澤的禱告詞不用太長,簡短即可,把主權交給上帝 ※ 泰澤詩歌吟唱次數可依照帶領者之感動做增減與調整 ※ 序曲請參考讚美之泉&mdash&mdash《最珍貴的角落》專輯歌譜 ※ 其他詩歌歌譜請參考泰澤詩歌本,有標記曲數,上面歌詞皆已翻譯為台語

福音打破罪的血統

◎林昌華(七星中會和平島教會牧師) 馬太福音1章1~17節 台灣看重舊例,有句俗語說:「舊例無廢,新例無替。」意思是風俗習慣未改變以前,生活習慣就要依照過去的傳統。但是若無直接的接觸或是文字的紀錄,我們對祖先的了解不超過4代。對台灣人來講,能透過戶口名簿追到日本統治初期,因為那時開始有戶口紀錄,可以大概了解家族關係和遷移狀況,此外便是依靠長輩的記憶,不過這樣的了解也是表面的認識。 族譜背後的神學觀 也許有人會說,就算不了解歷史文化,日子也沒什麼不同,賺錢比較重要。但我們看看全世界最會賺錢的猶太人,可說在世界金融中心紐約華爾街佔有一席之地,而猶太人也是全世界最注重歷史文化傳統的民族。猶太人在建立以色列前,滅國將近2000年,他們能夠再崛起,便是因為他們的歷史文化源於聖經。 當我們翻開馬太福音,第一個挑戰就是耶穌的家譜。看到一堆人名,難免會想這堆人名和信仰有何關係?即便有關係,似乎也不易理解,所以往往跳過去,直接從18節開始讀。事實上,耶穌家譜隱藏了重要的信息。 新約有兩處記載耶穌家譜,一是馬太福音1章1~17節,另一是路加福音3章23~38節,比較後會發現一些讓我們困擾的問題,最顯而易見的差別是兩處家譜的形式和內容不盡相同。形式的問題較容易理解,馬太福音從亞伯拉罕順時間講到耶穌的父親約瑟,路加福音則是從約瑟反推回去溯及亞當,兩者的差異代表兩種不同的神學思考,路加福音藉著將家譜追溯到人類的始祖亞當,表達福音對全人類的意義,馬太福音則是強調耶穌身為亞伯拉罕子孫的正統性與重要性。 經文第1節指出耶穌具有彌賽亞、大衛的後代及亞伯拉罕的子孫三重身分的意義便在於,馬太福音寫作的對象是猶太人,在耶穌的時代,猶太人受異邦羅馬帝國統治,讓自認是上帝選民的猶太人無法接受,而先知曾預言在上帝預定的時間,「彌賽亞」會拯救受外邦統治壓迫的猶太人。彌賽亞有兩個記號,既是猶太人而且是大衛王的後代,所以馬太福音作者在一開始就向猶太人表明耶穌同具有兩種身分,是他們等候的彌賽亞。 異族與有罪的祖先 第2節開始從亞伯拉罕說明耶穌家族的起源,上帝從現屬伊拉克的吾珥城揀選亞伯拉罕,他通過上帝的考驗沒有跌倒,而被稱為「信心之父」。馬太福音作者並未進一步說明亞伯拉罕的父親或家族,意思是關乎耶穌救贖主的歷史,從亞伯拉罕受召離鄉後算起。 第3節有2層意義,首先猶大是亞伯拉罕子孫中第一次與王權相關的人。創世記49章10節雅各在遺囑中說:「猶大將始終掌握王權;他的後代要長久統治。萬國要向他進貢;萬民要向他跪拜。」這時離以色列出現王權還要很久,但雅各已預言猶大支派即將長久統治。 創世記38章記載了猶大和塔瑪生子的故事。猶大是塔瑪的公公,算是亂倫。在那個時代,流浪在曠野的游牧民族有一套生存風俗,如果長子去世,次子必須娶兄嫂,所生的孩子仍歸哥哥名下,這是為了保護家族財產,也是照顧娶入門的媳婦,因為婦女在當時必須依靠父母或丈夫、兒子,否則命運將會非常悲慘,甚至無法生存,但翁媳生子已超過尺度。根據創世記38章,猶大有3個兒子,長子因為做惡而被上帝取去性命,次子照例娶大嫂為妻,但是他同房之時利用技巧避免為哥哥生子,所以上帝也讓他死了。 照台灣人的看法,是塔瑪剋死了丈夫,而猶大也有同樣想法,他怕小兒子與塔瑪結婚會遭受同樣命運,因此以等候小兒子成年為藉口,叫塔瑪回故鄉守寡。但聰明的塔瑪知道公公的意圖,假扮妓女為猶大生了兩個兒子:法勒斯和謝拉,法勒斯就成了耶穌的祖先之一。 接著第5節便提到撒門和喇合生波阿斯。當時以色列人已經出埃及,經過在曠野40年的流浪後,準備進入迦南地。聖經並未特別說明撒門,他可能是受約書亞差派進入耶利哥城的2名探子之一,但約書亞記用了第2章整章文字述說了喇合的故事。喇合有父母兄姊住在耶利哥城,她應該有家族可以投靠,但是可能沒有人願意照顧她,以致她淪為做妓女。但從她與探子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喇合很善良,雖然她的親族置她於不顧,她不但不怨恨,反而為親人向2位探子求情,也為已經嫁娶的親人求情。而且她深刻了解世局的變化,並從發生的事件看到背後主宰歷史進程的上帝,因此她最後在上帝拯救世人的計畫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人的傳統逐漸取代 波阿斯與路得的故事則記載在路得記。路得原本是摩押國女子,嫁予以色列以法他支族的以利米勒之子為妻,後來家族男子先後過世,留下她與婆婆、妯娌3個寡婦。她跟著婆婆拿俄米回到故鄉伯利恆,曾說過如此讓人感動的話語:「妳的民族就是我的民族;妳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後來拿俄米家族的親人波阿斯成為她的丈夫,而路得也成為大衛的阿嬤。 第6節記載著:「大衛從烏利亞的妻子生所羅門。」短短一句話表達了極深刻的批判。在撒母耳記下11章中記載著,烏利亞是大衛宮廷一位非常盡忠的將軍,但大衛和拔示巴私通,為著掩蓋這個罪惡,大衛用計謀害死了烏利亞。上帝差派先知拿單警告大衛,大衛後來雖然知罪,拿單說上帝饒恕他,他不至於死亡,但因為他藐視上帝,他的孩子會死。果然大衛淫亂所生的孩子出生沒多久就染重病而死,拔示巴所生的第2個兒子所羅門則成了耶穌的祖先之一。 從第7節開始到13節是一連串國王的人名,值得注意的是,對所羅門王開始,世襲制度產生,血統成了王位繼承的依據,和掃羅或大衛由上帝揀選已經不同,也意味著國家和上帝的關係漸漸疏遠,以致後來以色列和猶大先後滅國。後來從所羅巴伯一直到約瑟為止,共有10代人未在聖經其他地方找到事蹟記載,表示這個家族已漸漸變成普通人的家庭,直到耶穌誕生。 耶穌拯救脫離有罪傳統 16節最後,我們要注意寫法上的差異。耶穌並不是「從約瑟和馬利亞生」,而是「那被稱為基督的耶穌是從馬利亞生的」,這裡表明了耶穌是馬利亞透過聖靈感孕而生,不是因為約瑟和馬利亞夫妻同房而生。 第17節說:「從亞伯拉罕到大衛共14代,從大衛到以色列被擄到巴比倫也是14代,從被擄的時候到基督的降生又是14代。」為什麼聖經要分為3個14代?這裡亦有隱藏的意思。台灣人一般觀點認為「10」是完滿的數字,所以稱「十全」或「十全十美」,但是以色列人認為「7」才是完整的數字,是上帝賜福的數字,而以7的倍數表示完全。 耶穌的家譜引發我們幾點思考。首先,耶穌是無罪的人,但是耶穌的祖先不是。從猶大和塔瑪、大衛和拔示巴,我們看到罪的綑綁和人性的軟弱如何控制了耶穌的祖先。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也常常在罪惡的試探中跌倒,但就是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所以需要福音的拯救,唯有耶穌的救贖,帶我們走出有罪的傳統。 我記得讀神學院時,曾經從教授那裡聽到一則故事。教授在某教會牧會時,有一次禮拜時來了幾位從事特種行業的女性,禮拜結束後她們說是仰慕道理而來。隔了一個禮拜,她們帶了更多人來參加禮拜。到第3個禮拜時,幾位長老就找牧師溝通,說那幾位妓女參加禮拜破壞了禮拜的莊嚴,已經引起會友議論與不滿,要求牧師處理問題,甚至以牧師的飯碗要脅。老師問我們這些畢業後將進入教會服事的神學生,「如果你是那位牧師,你會怎樣回答?」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這是耶穌面對類似的情景時所說的話,人是有罪的,所以需要耶穌基督的拯救。從福音書中,我們可以看見不管耶穌走到哪裡,總是會有一群人跟在旁邊,這些人有當時社會定義的罪人、有痲瘋病患者、也有血漏12年的婦女,甚至也有當時社會排斥的稅吏。他們為什麼跟隨耶穌?除了病得到醫治以外,就是他們從耶穌的身上感受到上帝的慈悲和憐憫。 耶穌的救贖帶人類走出罪的傳統,但另一方面,聖經成了基督徒信仰生活的準則,我們也透過聖經建立信仰傳統。我記得以前在聖望教會服事時,有位80幾歲的老弟兄單獨住在一間病房。每次探訪,他都會很歡喜地背聖經讓我們聽。他說以前的牧者很嚴格,會要求信徒背聖經經文,他也曾經多次參加背聖經比賽。後來雖然他的眼力不好,沒有辦法讀聖經,但是他年輕時記憶的聖經卻成為他孤單生活時最好的同伴。 希望我們能學習這位老兄弟,將上帝的話放在心裡,願上帝賜我們讀聖經的心志,將聖經一章一章讀過,讓上帝的光明,隨著聖經的字句照進我們的內心。

【舉目向山】君王的責任

撒母耳記上8章10~18節 ◎吳義德﹙長老教會牧師﹚ 「王」是上帝賦予的 士師時代以色列人沒有立王的經驗,但四周的國家都有王,百姓生活的情況為大家所目睹。另一方面,若繼續由士師治理,也有它的優點。以色列的長老不全是支持設王,然而立王派卻佔了政治上的優勢。先知撒母耳的警告在撒母耳記上8章10~18節提到:「人立君主政權可能導致惡果,苛捐雜稅、服苦役勞、和強徵入伍,財產充公及剝奪自由。」這些警告不久在所羅門統治的時候就開始應驗了。 當我們看撒母耳記上8章10~18節時,要先了解撒母耳記上8章1~22節以色列人立王:掃羅的王位並非自己謀取,而是順應以色列人的要求而產生的,及申命記17章14~20節王設立的歷史。撒母耳記上8章6~9節上帝對要求王事的答覆: 1.上帝並不反對百姓立王,祂早已為他們設計了君主政體,上帝只是警告人立的君主政體會引起的惡果。 2.上帝不喜悅的是他們效法外邦的政制,沒有按照摩西的律法來組織政府,所以上帝吩咐撒母耳警告以色列人。 上帝將地上的政府制度賜給人類管理,古代「王」的產生,是因上帝認為百姓要求設立君王來統治他們是拒絕上帝的統治,但上帝容許他們立王,就派先知撒母耳去尋找掃羅,並膏立他為以色列的第1位君王。舊約裡,上帝被稱為王(詩篇29篇10節),祂不僅是以色列的王,也是全人類的王(耶利米書10章10節),地上的君王只是上帝的僕人,他們沒有絕對的主權,他們必須維持公義、真理、法律和契約。 從撒母耳記上8章1~5節知道,以色列人要求立王是因為撒母耳年事已高、他的兩個兒子缺乏領導能力,百姓羨慕鄰國的君主政體、厭棄上帝的領導。以色列的君王不像其他近東國家神話中的國王,他們不是從天而降,乃是百姓叛逆上帝,要王管治他們,上帝才特許以色列有君王出現。另外禁止君王有世俗一般形式的王權,不許他們有很多妻妾,過多財富和軍力,並要他們承擔與一般百姓相同的宗教責任,使他們不致對他們的「兄弟」行暴政,篡奪上帝管理百姓的治權。只有當君王停留於所謂「在平等中居首」的情況裡,君王制度才可以被接納。 「王」的禁戒與職責 近東國家中,母親有一定的地位,常見母親教訓君王的文獻。箴言31章1~9節可以看到母親對王的勉勵: 1. 君王要禁戒色慾 歷代不少君王因女人而亡國,一旦浸淫於女色中,國家要受虧損,所羅門便是一個例子;大衛也栽在迷戀女人之上。色慾其實也轄制無數人的生命,因色字頭上一把刀;「黃色事業」正在摧毀社會,我們當起來反對。 2. 君王要禁戒酒慾 聖經多次指出酒的遺害無窮,中國人也以酒為「穿腸毒藥」。這種飲品可稱為噬人錢財、耗人生命的毒藥,人的生命,可以在其中花掉,更且一旦酒醉,任何惡事都可以發生。不單作君王要遠離濃酒,基督徒也要謹慎,免被酒所捆綁。 3. 君王要秉行公義 他要保護軟弱無力的,要主持公正,這是君王的職責,是上帝選立他作統治者的本分。以色列人蒙受上帝諸恩典,也蒙上帝賜下立國法典,生活守則也清楚列明,然而在眾多的以色列君王當中,北國竟無一人行上帝的道,南國也只是好壞參半,其中的問題是什麼呢?豈非人的驕橫自恃嗎?權力可以沖昏人的頭腦,一旦登基作王,權力在握,人就容易迷失方向。 為王能秉行公益代求 今日,我們要為掌權者禱告,求上帝恩典保守他們,使他們秉行公義,造福社會百姓,也使人的屈辱得以伸雪。有人認為馬英九不但執政無能且傾中賣台。4年多以來,台灣經濟每況愈下;又善於政治鬥爭,用國家機器介入司法來整肅異己,專制獨裁利用立法院多數暴力,強行通過ECFA,美牛案等等&amphellip&amphellip。據今年8月17日的民意調查顯示,有39%的民眾認為。馬總統帶領國家的方向錯誤,高於認同正確的33%,並有6成民眾對未來失去信心。後悔的人民需要重新反省,進而採取行動,讓上主旨意施行於這個國家。 德國神學家默茨(Johann Baptist Metz)在〈基督徒對政治和平工作的參與〉一文指出:「基督徒必須創造性地、批判性地,參與和締造和平的社會工作與政治工作,因為基督允諾的終末和平,不是個人私有的和平,不是部分的、特殊的和平,而是為了所有人的和平,向所有人開放,特別是向窮困者與被遺棄者開放。教會必須義無反顧地向復和跨出第一步,必須把寬恕放在首要地位,因為不能把寬恕放在首要地位,就意味著復和精神在神學上遭遇到失敗。」 「不管一個人的職位多麼低微,只要他善盡職責,就值得他人敬重,如同國王得享尊榮。」不論我們做什麼,只要盡責都可以出頭天。一個人之所以偉大並不是因為擁有某種官銜,而是因為他以些微工具創下大業,以默默無名的身分完成人生目標。願我們一同反省,不僅求主在君王的決策上掌權,也要求自己義無反顧採取行動,建立合神心意的國家。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默禱預備心 唱詩:新《聖詩》196首〈無行歹人道路〉 祈禱:天父上帝,我們感謝?,?看重人,允許人設立王來治理國家。但是人時常為了得到政權而不擇手段,像宇昌案非法動用國家機器打擊其他參選人、又衍生一連串的敗壞如林益世索賄案。執政無心無能,而晝夜思想的,就是傾中賣台,追求自己的歷史定位,使台灣面臨空前未有的終極統一災難。求主幫助執政者用慈愛忠信彼此相迎;正義和平互相擁抱。赦免他的罪;寬恕他及他的團隊一切的過錯。?不再向他們發怒;?收回猛烈的怒氣。求主也幫助?忠信的人民和?的子民。上主啊,?一向顧念?賜福的土地台灣;?讓台灣得以重整家園。我們確信上帝的公義必從天上顯現於台灣。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聖經:撒母耳記上8章10~18節 信息:君王的責任 祈禱:﹙代禱及關心事項﹚ 1.為自己正確的抉擇 主耶穌我們感謝?,在?升天之前,教導我們遵守?所給我們的一切命令。並要我們記住,?要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日。主啊!是的!?要我們每一位屬於?的人,能在各行各業成為有用的人,成為領導者,為了榮神益人。 我們不只著重子女的學業知識及才藝發展,亦要訓練子女獨立思考,以及捍衛信仰的能力。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教導人認識上帝,以人治取代神治,以致於思想變得沒有任何規範,為所欲為。我們必須教導子女關注政治、文化等議題,否則會受到政治、政策、法律及文化等影響。並讓子女時刻充滿喜樂、平安、與盼望。阿們。 2.為教會存在的目的及意義 上帝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目的是準備上帝的子民為祂工作,建立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因為教會存在的目的及意義:願?在世上掌權;願?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不要讓我們遭受承擔不起的考驗;要救我們脫離那邪惡者的手。因此教會必須對真理、正義和慈善有所擔當及使命。阿們。 3.為牧者、長執有正確的抉擇 今天牧者在家庭事工上,需要關注政治、文化等議題,否則不會成功,因為任何人都會受到政治、政策、法律及文化等影響。每一位牧者、長執應對於社會、國家的處境、以及世界的潮流瞭若指掌,並用神治的方法處理人事物。但不可避免的,人會陷入酒色財氣引誘,我們要信賴上帝的指引,幫助我們脫離那邪惡者的手。阿們。 4.為國家的未來及前途 天父上帝,目前台灣的現況?是瞭若指掌的,雖然是這種境況艱難,我們還是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信靠上帝,因?的權能可解決台灣目前的苦難和危機;?的應許可滿足台灣目前的現況,成為我們生命的希望和目標。我們選出的領導者執政無心無能,晝夜思想的就是傾中賣台。我們的總統馬英九連任至不到半年,有39%的民眾認為馬總統帶領國家的方向錯誤,以致對他未來不抱有期待,有6成民眾已失去信心。我們要繼續為他與國家的未來前途代禱。阿們。 聖詩:新《聖詩》519首〈為此塊土地阮誠心祈禱〉 祈禱:用主禱文來祈禱

【舉目向山】沉默之聲

提摩太後書2章14~15節 ◎吳富仁(台南中會仁德教會牧師) 1964年年,Paul Simon和Art Garfunkel二位好友組成了二重唱,並開始在紐約民歌餐廳演出,獲得許多好評並贏得一紙唱片合約,在他們出的首張專輯內,就唱了這首歌〈沉默之聲〉(The sound of silence)。但他們卻沒受到注目,專輯當年總共才賣了2000張,兩人失望得想放棄走上歌壇的路,直到第2張專輯他們才受到注目成名。 在〈沉默之聲〉這歌的第3節裡,他們唱著:「And in the naked light,I saw ten thousand people maybe more,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people writing songs...

當悔改

&nbsp 別迦摩是羅馬帝國在亞細亞地區的首都,那是羅馬帝國所看重,也充分掌權的地方,復活的主要約翰所寫的第3封信就是這地方。 這一次復活的主的頭銜不是「那位右手拿著七顆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啟示錄2章1節,表明主認識這些地方,掌權在其中),不是「那位開始和終結、死而復活的」(2章8節,主是生命的源頭,死又復活者),而是「那位有雙刃利劍的」(2章12節),有意表示主是比地上掌權的羅馬帝國更「厲害」、更「大尾」的那一位。「雙刃利劍」代表權柄,希伯來書4章12節提到,「上帝的話活潑有效,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透。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意念。」 復活的主也知道,別迦摩是「撒但稱王的地方」(2章13節),意即偶像林立、廟宇充斥之地。那裡有希臘宙斯和雅典娜女神為他們的守護神,也有地方性神明如掌管生殖的戴安尼索(Dionysus),以牛為記;醫治神明亞克里比阿(Asklepios),以蛇為記。當然也包括皇帝崇拜,主前29年的奧古斯都即被視為神,蓋有他的廟宇(亞細亞最古老的皇帝廟)。另外,它在商業上雖然比不上以弗所和士每拿,卻是文化大城,著名的「羊毛紙」原文(pergan?n? charta)即「別迦摩紙」,也有可媲美亞歷山大的圖書館。 依靠聖靈徹底回轉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復活的主對別迦摩同樣有所稱許,「忠心」的主題又再出現,如士每拿一樣,別迦摩也是「忠心」的教會,甚至還列名安提帕(但聖經無什麼資料可循)直接稱讚之,就是被殺也還「堅守主的名,沒有棄絕我的道」(2章13節)。 不過,別迦摩的問題除了需要對抗外在的皇帝崇拜、偶像崇拜之外,內在的信仰問題同時也要面對,那就是巴蘭的教訓及尼哥拉黨的教訓。 「巴蘭」的教訓出自民數記22~25章的典故,摩押王巴勒曾求巴蘭咒詛以色列,讓以色列失敗,就讓巴蘭得尊榮。起初巴蘭不肯,後來卻妥協了。復活的主視別迦摩教會受引誘,「喫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2章14節),是一種信仰妥協的行為,應予責備。至於「尼哥拉」黨的教訓,我們對尼哥拉的背景雖然所知不多,據學者指出,他們的教訓應是指教導人敬拜羅馬皇帝,效忠國家領袖,並允許淫亂的婚姻;別迦摩教會被引導要效力於世間的政治實體。這兩件事,主都要責備。 為此,復活的主對他們說「要悔改」(2章16節)。「悔改」(metanoia, repent)意即U-turn,脫軌的行為要歸正,唯一的方法只有180度的回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也就是說,若只在錯誤的軌道上,縱是放慢腳步、稍做修正,結果仍是無效的。悔改是相當強烈的字眼,任何的推托、妥協、暫緩都無用,只有徹底、勇敢、絕斷性的轉回才有用。 受毒害的藝人大炳,幾個月前聽聞他死在中國,他曾戒毒數次,仍無效果,令人惋惜,可見真正的悔改是多麼不容易的事。聖經告訴我們,人要進入上帝國是困難的,原因是真正的悔改是不容易的。悔改不能只靠有罪的人的毅力,人的毅力根本上是不可靠的,因為人是多麼軟弱。為此,在悔改的道路上,我們都需依靠聖靈的力量,都需祈求主的憐恤及寶血的遮蓋方能成事。 辨識罪惡持守真理 當悔改的教會不只是別迦摩,今日的教會亦然。 1.對於皇帝崇拜,今日還有嗎?不只是2000年前有,台灣在67年前的日治時代,教會就曾一直受壓迫要敬拜天皇,不少被關的人得要面對拜上帝或拜天皇的天人交戰。還記得蔣中正過世的景況嗎?大溪街頭充滿路邊的祭拜,千萬人走數小時才能看見遺體,那時全國上下如喪考妣,令人不解的是,這遺體放置了數10年了仍不安葬。再看看鄰近極權國家的北韓,金正日過世時的景況就如蔣中正一般,真是不可思議。 令人驚訝的,造神的情況在教界當中仍有,20年前美國有2位著名的電視大牧者,都叫Jimmy,結果都因性的問題退出教界,另外新近的加州水晶教堂的開設者Robert Schuller,曾因推介積極思想(Possibility Thinking)而紅極一時,2010年教會卻破產,教會房權賣給天主教(唯保留禮拜的用途)。新加坡康希牧師也很紅,但被告挪用公款,政府起訴調查中。政治人物的造神,教界人士的造神,我們都要小心辨識。單純、實在,才是真信仰的表現。 2.對罪惡不能妥協。別迦摩的皇帝崇拜、喫祭拜偶像的物,行姦淫等,看來是當時的風氣,一定有不少人說那與靈魂得救沒絕對的關係而妥協。其實今日的教會我很擔心一件事,就如混亂的政治一般,各說各話,對大是大非已經麻痺不以為意了。似乎只要過得快樂、有飯吃就可以了,甚至有些人還相當相信,「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這句話,這是以人為中心,以利害關係為主,以權力為導向的說詞。這句話如果用在以上帝為中心,以信仰為主,以愛為導向就對了。事實上,心中有上帝掌權,對是非能清楚,才會沒關係、不用怕,也才能活得自在。 這個時代,我們需要的是辨識(discern)的能力,和稀泥將會大大危害教會的信仰本質──對真理的探求與實踐。我們可以怎麼做? 1.教會是一個信仰群體,只當大家勇於持守真理,持守信仰,才能保護教會不成為絆腳石。 2.基督是我們的元帥,只當學像基督,而不是學社會風氣。如此,教會才不會因不當的人情世故、各種關係而變成一個混亂的群體。 3.我們都必須常常謙卑地求聖靈來帶領我們的工作。人的意圖常是自私的,不要走在聖靈之前,而要祈求聖靈的大能。 最後,復活的主對悔改的人同樣帶來應許,那就是得隱藏的嗎哪,並在上帝審判時(「白石」的象徵)得以列名在生命冊上,得到新的身分。謹記,悔改是相當強烈的字眼,而悔改來得勝的人也必得上帝的獎賞。 &nbsp

返老?童

返老?童 ??的气息和?肉的气息 ?人接待耶?基督,?活神?受了所?的赦罪与恩?,人体里面原本已睡的?就?复?;人被?的?魂得?放。??候我?身体里面就有??的气息和?肉的气息共存。?肉的气息??肉的?性,??的气息????的?性。?世界生的注定?腐朽、??,所以????的流逝身体功能自然?衰老。但是??生的?是不腐朽、不??的,所以不?衰老,也不?感染疾病。因此,我?的身体只要充???的气息,就能保持青春,防止衰老。 人体被?肉的气息填充的?候,一旦??不良或缺乏休息,就?感到疲乏?力。必?充分?取??,充分休息好才能度?健康而充?活力的生活。然而,充???气息的人,即便?肉的气息缺乏,生活照?也能充?活力。因此,如果能?刻得到??气息的供?,哪怕是到了?肉的气息欠缺的年?,也能?得更加健康。圣?中??:?了持守神的律法,只吃素菜、喝白水的但以理的三?朋友的面貌,比用王膳的一切少年人更加俊美肥胖。?我?遵守?命的同??上?心的?告?,全身?被??气息所充?,新?代?活??行,到?候身体就?有惊人的?化。 ...

異化與轉化

◎王崇堯(台南神學院院長) 歷史之有趣在於一方面是可推測,如春夏秋冬、生老病死及物極必反等循環定律;另一方面又難以預測,如人類自身特別擁有的自由意志一般,每個人的抉擇不易把握。此雙重辯證面向,使歷史成為「日光之下沒有新事」;或如同歷史哲學家黑格爾所感嘆的:「人類從歷史學到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學到教訓!」 歷史此雙重現象也如同當代宗教社會學家彼得‧柏格(Peter Berger)所說的「被社會化」與「未被社會化」之雙重意識辯證。歷史可預測性形塑了文化決定主義,所有人皆生活在一個自然循環及有序世界的文化意識型態裡安身立命,甚至有時會神聖化它且為它犧牲奉獻。然而,歷史也涵蓋了人的自由意志之無可預測面向。人類一方面侷限自己於形塑後的社會體系價值而服膺其中,另一方面又想經由自由所能聯想的永恆完美來超越有限社會之限制。人類就是處於這種情境,才會同時體認「異化」與「轉化」的雙重可能。  宗教的異化面向 人類建構了社會,並參與社會的持續改造,從個人寓居於社會中而被持續的社會化之辯證過程,展開了人類自我了解的啟蒙旅程。在此過程中,宗教扮演著維繫社會穩定及持續改造之雙重重要功能。一來,宗教可藉由神聖化社會體系來堅固它,成為人們自願服從社會規範的心理基礎;二來,宗教也可藉由其永恆完美理想來呈現本身與社會現實之差距,進而形塑使命來轉化它。 異化的原因是個人與世界的辯證關係在意識中失落,而完全被社會法則或文化意識型態所宰制。個人一旦打從內心深處接受社會所界定的「正確座標」,自我就會屈服於此法則及社會有序力量,並將個人生命的全部意義,包括負面的災禍、社會不公、痛苦及死亡等等的失序安置其中,統合到其社會的既定法則,免受混亂分裂之威脅。異化在此成為維繫有序社會結構作用的虛假意識。 宗教在這個層面可以是「幫凶」也可以是「緝凶」,宗教的異化作用是在於對由人所投射的神聖者進行神祕包裝而成一種虛假意識,並促使人們對自己所投射、包裝的神聖者產生敬畏,進而接受由神聖者所安排的有序社會裡進行自我安頓,並將現世所遭受的不公視為神聖者的「管教」或「有益磨練」,而心甘情願地逆來順受。在此,宗教成為異化的幫凶。 這樣的宗教顯然是異化的宗教,與聖經啟示的永恆信仰迥然不同,難怪西方社會學家馬克思會批判這樣的基督宗教是鴉片,是作為統治階級的教化工具、資本主義社會的意識型態及勞動大眾的麻醉劑。由此,宗教合理化既得利益者現況,神聖化統治階級權利,並說服普羅大眾接受不公義社會現實是上主旨意及人類罪行結果,甚至將受害的自我放在宗教的「正確坐標」安置,受苦成為是否忠實上主的考驗。  宗教的轉化面向 然而,人類同時也可經由自由向度的辯證,引發對神聖者一種完美與永恆的想像來區別現今。一方面體會自己受困於社會體系而被異化,另一方面又想超越此受困性,尋求一種比現今更能恆久的理想來轉化。 西方社會學家如馬克思(Karl Marx)或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對基督宗教的批判,其實皆來自敏感於基督宗教此轉化社會之永恆理想。所以,馬克思才會直言宗教應是被壓迫者對不公義苦難的抗議,是被壓迫者的嘆息,是無心靈世界的心靈,無靈性情境的靈性。霍克海默才會說出基督宗教基於「彌賽亞(救世主)夢想」(dream of the Messiah),必然鼓舞人們對公義奮鬥的渴求,絕不允許不公平與恐怖事故成為受害者的終極命運。 聖經信息中的先知運動就是社會轉化的最佳代言人及實踐者,他╱她們意識到當社會秩序面對永恆的神聖理想時,社會秩序當被轉化符合上主要求。對先知來說,社會秩序只是人的集合作品,不具神聖本質。就是這種認知,才使以色列作為上帝的子民顯出意義。拿單譴責大衛王的現實範例,說明就是國王也必須視為平常人般,為自己行為負責及悔悟。聖經這種「轉化」信息處處可見、可聞,並作為核心價值被先知們宣揚。 當然,聖經這種轉化社會與個人的先知革命傳統,確實與另一合理化、神聖化社會秩序的保守主義並行,形成強烈對比。在永恆亮光照耀啟蒙之下,從前藉由宗教去合理化社會不公義的虛假作為會露出馬腳及真面目。基督宗教在歷史同時發展的兩個面向:異化與轉化,現正考驗著我們的教會與信仰,我們是維持社會忠實的力量或同時也是動搖社會、革新社會的力量? 因此,宗教一方面具有掩蓋一切社會制度的人造性,並賦予永恆假象的異化功能外;宗教也有可能經由永恆理想的期許(或啟示),將社會制度徹底相對化而消除異化。因為這樣,對永恆理想或終極關懷的「朝聖」,才有可能轉化異化後的世界更加人性化,成為人們體認自我人性之「啟蒙」旅程。  宗教的雙重辯證 有幸的是,人類並沒有被社會制約到一種純粹的「機械主義決定論」(mechanistic determinism),而使歷史只呈現可預測性之面向。人類對意義的渴望是本能的力量,也賦予社會一個意義秩序而進行社會化。然而,只要人類的活動持續,且意識到必須尋求一個永恆性的穩定時,文化本有的不穩定性就會改變,而從前的意義脈胳就會因著新體驗而受到懷疑挑戰。也就是說,人類意識到對永恆美善的渴望(朝聖),才會鼓舞自身尋求符合美善的人性自我了解(啟蒙)。 神學家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認為人內心對更大意義的探索就如同天線,而歷史過程是上帝對人說話及人探索內在需求的互動舞台,由此上帝的聲波可以進入人們的生活中被人們聽見,激發人們對生命更大意義的追尋,並由此改變自我與外在社會。 19世紀以來,科學的進展及其附著的生活觀已大大影響著我們。現代人以一種新的方式來看待世界及其本身。對沉迷於基督教傳統思想的人來說,其最大的困境是科學成就己逐漸侵蝕舊有的世界觀,且在這種困惑中無言以對。 很少人能認出科學的現代社會與基督信仰的衝突,其本質並不在於世界觀的不同。聖經的信息可以是「朝聖」的目標,且成為人們對生命意義「啟蒙」的激發,並不在於其衍生時代的世界觀或文化背景,而是其所見證的生命見解及對生存意義的實踐。聖經時代的故事其實也見證著彼得‧柏格所說的「被社會化」與「未被社會化」之雙重意識辯證。當代的基督徒一方面受著文化意識型態的制約而屈服;一方面也因著「天啟的朝聖」,在自由向度所體驗的永恆理想來改造自我及社會,成就一本動感人心的故事文集。 就是這種「異化」與「轉化」辯證的並存,讓我們基督徒的信仰成為維繫社會與革新社會的力量! &nbsp

【舉目向山】在信仰中,彼此分擔

羅馬書15章1~13節 ◎陳信忠(彰化中會原斗教會) 羅馬書15章1節:「我們信心堅強的人應該幫助信心軟弱的人。」這信心堅強的人指的是14章所說的「認為什麼都可吃的人」;而那信心軟弱的人,指的是「認為拜過偶像的食物不能吃,而選擇只吃蔬菜的人」。保羅提醒那信心堅強的,要堅固那信心軟弱的,意思是要用上帝的話去陪伴那信心軟弱的人,體會他們對上帝的敬畏:「因不知道那食物是否有拜過偶像,因此選擇只吃蔬菜的心」。 保羅更提醒,我們要為其他信徒的益處著想,來建立共同的信心生活。在此指的不是失去自我,也不是一味的為別人而活,若我們的人生是建立在「為別人而活」的生命,那麼有一天一定會「累倒」。此外,基督徒的人生,也不該是「要別人為完成自己的夢想而活的人生」,因為這樣的人生是非常「自私的人生」。聖經說的基督徒人生不該是「只為別人而活」或「利用別人的人生」,我們應學習羅馬書15章5節:「願那位賜忍耐和鼓勵的上帝幫助你們有同樣的見解,學習基督耶穌的榜樣。好使大家在一起,同聲頌讚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共同的信心生命,是建立在「學習基督穌的模樣」。 這也提醒我們,在建造教會、建造共同信仰生命和落實信仰時,應該秉持上帝的愛,以生命影響生命、陪伴生命,並切記將教會建立在上帝的話之上。 正如羅馬書15章1~13節中所提醒的,我們應該要學習彼此分擔、彼此同心、彼此接納。 彼此分擔 傳福音是每一個基督徒受召的使命,讓人有機會認識耶穌,享受原本上帝賜給人生命的祝福。在上帝的愛中建立關係,彼此扶持、成長。讓人明白福音的美好,不只是「傳信仰的知識」,雖然這很重要,但是信仰不能只剩下「知識」而沒有「信仰生命的陪伴與實踐」。信仰需要每位基督徒願意跟隨耶穌,且願意彼此分擔,讓信仰不只是追求與上帝的關係,也藉著領受上帝的話,而使得我們進一步將領受的落實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彼此分擔也提醒我們,不要變成燭火,「燃燒自己到盡,只顧照亮別人」,而要學習一起從上帝領受能量的營火,一起藉著所領受的彼此照亮,這樣才不會「累倒」。教會不需要「沒有我不行的人」,而需要一起領受上帝的話,彼此分擔的弟兄姊妹。透過彼此幫補,每人得以服事,互相扶持、成長,在服事中得到上帝賜福、領受上帝話語所帶來的智慧,透過彼此的服事,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同一肢體的祝福。 彼此同心 同心是「以基督的心為心」的同心,而非配合自己或某人意思的同心;也不是不可以對道理和事物有不同看法,而是不過於堅持自己的看法,並能在顧及別人益處,這就是效法基督。若我們在基督裡同心,我們就會在基督裡彼此扶持,以致於在我們面對分歧時,不會反目成仇,反而會因討論而擴張視野。 我們常在不同意見中害怕失去自己,害怕別人沒有採納自己的意見,失去被肯定的價值,因此,常常人們選擇「強勢的主導」或是「隨波逐流」的態度。這樣不是說「強勢的主導」或「隨波逐流」一定不好,而是幫助我們思考當我們在選擇所謂「 強勢的主導」或「隨波逐流」後的動機,是因為我們明白上帝的旨意,或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被肯定的價值而做出的選擇。求主幫助我們,在眾多不同的意見中,一起在信仰中彼此學習、尊重,並在上帝的話中修整我們彼此不同的意見。讓這些意見成為豐富多元的視野,透過彼此不同意見的討論,打開我們原本不足的思考模式,讓這思考的模式變得更加全備。 至於面對「不同意見」有可能帶來的「有意」或「無意」的傷害,求主保守我們,學習當創傷出現時,不要往「創傷」裡鑽牛角尖,而能繼續站在「愛」中。如路加福音6章27~36節中指出,當創傷出現時,我們的方式是:善待那些仇恨你的、祝福那些咒詛你的、為那些凌辱你、折磨你的禱告。當你願意如此做時,你會發覺,你的生命慢慢變得「越來越像耶穌」。 彼此接納 在愛中接納,指的不只是堅固的人接納不堅固的人,也包含「不堅固的人接納堅固的人」,且在接納對方的時候,心中不是存著委屈、不得已的心情,而是因為感受自己「在上帝的愛中」,而彼此學習「信仰陪伴的功課,生命影響生命的功課」。彼此接納的功課,不只在是否可以吃拜過偶像的食物的議題,還包含「接納外邦人成為上帝的選民」。對於現今的我們,彼此接納,也提醒我們尊重不同性別、種族、文化的人。 求主幫助我們,明白每一個人都是主所愛的兒女,早在母腹中,主已經開始愛他╱她。求主幫助我們,在愛中,讓不同的種族、文化、性別、國籍、膚色的人,不受到歧視或不公平的待遇,反而學習能夠在不同的、多元的種族、文化、性別、國籍、膚色之中,經歷、領受、享受那多元寬闊的恩典。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靜默) 聖詩:《聖詩》492首〈上帝降臨在祂的聖殿〉 祈禱:主啊,赦免我們,我們雖常禮拜,但卻不常在禮拜中與?相遇,常常我們人進入教堂,心卻在禮拜堂外。常常我們準備好奉獻的金錢,檢查自己的服裝儀容,但卻很少「預備自己的心」。主啊,求?幫助我,讓我不只是在「外表事物」準備好,幫助我,讓我的心安靜在?的面前,享受與?相遇的快樂,領受?的話語,明白?的旨意,而不是在完成一個基督徒應盡的「做禮拜」義務。讓我今天與?相遇,感受?的同在。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聖經:羅馬書15章1~13節 信息:在信仰中彼此分擔 聖詩:《聖詩》305首〈我活是為基督〉 代禱: 1.為學習成為在信仰中彼此分擔而禱告 主啊,我們謝謝?,在我們生命當中,?差派許多?的使者在我們的身邊陪伴我們,因他們的陪伴,我們得到成長,漸漸的認識?。但有時我們也因自私、嫉妒或害怕得到不人的肯定,以致於選擇「傷害我們的同工」、「利用上帝、人來完成自己的夢想」,求?幫助我,明白我與弟兄姊妹的關係不是建立在「比較上」,而是建立在「基督裡」,學習彼此欣賞、肯定及讚美,在愛中經歷上帝的豐富。 2.為學習彼此在基督裡同心而禱告 主啊,幫助我們在?的裡面同心,非照著我自己的喜悅或別人喜悅與否,而是有沒有照著上帝的旨意而行。幫助我們在口中說「平安」,在我們的心中、外在的行為也讓人感受到「平安」的真實,很認真的、實際的以基督的心為心,用別人所能感受的方式,分享,讓他們感受到「基督徒同心的祝福」。同心也指著個人在上帝面前的合一,讓自己的心思意念與行為在上帝的旨意中合而為一,成為領受上帝的話,落實上帝的話的人,而非「知行不合一的基督徒」。 3.為學習在信仰中彼此接納而禱告 親愛的耶穌,謝謝?在我們尚未出世以前,早已藉著?的命定,要來賜福我們,並接納我們。藉著歸入耶穌基督的洗禮,我們打破了血緣的關系,進入了靈裡的關係,在信仰中我們成了「弟兄姊妹」,也真的彼此關心、接納。主啊,赦免我們,我們常被世界的價值觀所誤導,以致於因為血緣、種族、膚色上彼此傷害。求?向我們顯明?的話,讓我們重新在?的話語中合一,讓血緣、種族、膚色不再成為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讓人們學習彼此接納、尊重、欣賞,在多元不同的文化、經驗中看見?的豐富。 4.為落實上帝國在我們當中而禱告 親愛的耶穌,謝謝?用?生命的榜樣來教導、陪伴我們,使我們學習走在?的道路中;?教導我們「伸冤在於上帝」,讓我們明白,上帝最終有審判,不管是誰最終都要面對;?教導我們「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讓我們明白,上帝喜愛我們明白「敬拜上帝儀式後的意義」,而非只是「遵守儀式」;?以「瞎眼的引導瞎眼的」為喻,提醒我們是否真的用上帝的話來互相扶持,或者只是利用上帝的話來實踐自己的夢想;?教導我們「不要再犯了」,透過赦免姦淫的婦女,讓我們明白,上帝要的不是互相定罪或定罪自己,而是「悔改」;?教導我們「?是真理、道路、生命」,主啊幫助我們,面對不公義的事,不能選擇「沈默不語」,我們應該用真理,走在?這條道路上,透過施行上帝的公義,在公義中仍不忘記上帝的憐憫,讓罪離開我們,讓罪人有機會悔改。 共同祈禱:主禱文

成為上帝手中的杖

◎&nbsp陳榮爝(台中中會霧峰教會牧師) 出埃及記4章1~5節 個人什麼時候需要使用柺杖?答案可能很多,例如:身體受傷、走路不便、眼盲、爬山等。霧峰是爬山運動的美地,有一次我去晨間健走運動,走上樟公巷的爬山路線,因怕野狗,我會拿一根柺杖出門,保護自己,杖的用途真的很多。 聖經裡面杖的用途,除了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是有關摩西的杖以外,大都是含有「管教、鞭策」的作用。例如箴言13章24節說:「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勤加管教。」箴言29章15節說:「杖打和責備能增加智慧;任性的少年使母親羞愧。」箴言22章15節說得很好:「愚昧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遠遠趕除。」啟示錄2章27節也說:「他必用鐵杖管轄他們,如同打碎陶器。」 另外,柺杖也有醫治、安慰的功能與效果。很出名的經文詩篇23篇「耶和華是我的牧者」中有安慰的話語:「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出埃及記4章1~5節提及上帝賜摩西行神蹟的力量,這是上帝呼召摩西的時候,讓摩西看見了許多神蹟奇事,上帝命令摩西去帶領上帝的子民離開埃及,摩西卻用很多的理由躲避、推卸上帝的召命。摩西說出:「我算什麼?我怎能到埃及王那裡去,把以色列人領出來呢?」(出埃及記3章11節)他又以一向沒有口才、是一個笨口笨舌的人當藉口來拒絕上帝的呼召,要求上帝差派別人去做這件事。 上帝使用人的方法常常是超乎我們的意料、想像之外。有的人一直想要當牧者、當牧師娘,上帝偏偏不用這樣的人,有的人口口聲聲說這輩子絕對不當牧者、不當牧師娘,上帝卻要用這種人來成為祂的僕人。所以聖經這樣說:「我的意念不是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不是你們的道路。正如天高過地,我的道路高過你們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55章8~9節) 一根朽木變成神奇的木杖 雖然上帝用許多方法要說服摩西接受祂的召命去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但是摩西還是一再以不同的理由推卸,不接受上帝的呼召。摩西回答上主:「要是以色列人不信我,不聽我的話,說?從來沒有向我顯現過,我怎麼辦呢?」上主問他:「你手裡拿的什麼?」他回答:「一根杖。」於是上主說:「把它扔在地上。」摩西把杖一扔,杖就變成蛇,他就逃開。上主對摩西說:「伸出手來,抓住蛇的尾巴。」摩西伸手抓住蛇的尾巴,蛇又變成杖。上主說:「這樣做就能夠向以色列人證明,上主──他們祖宗的上帝,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曾經向你顯現。」(出埃及記4章1~5節) 上帝引領摩西將注意力轉移到他手中的杖,使一根平凡的木頭發揮神奇的果效。上帝命令摩西把杖丟在地上,一支普通的木杖就變成蛇。我們從出埃及記4章20節的經文看見了這根杖的祕密,摩西手中牧羊人的杖,從此變成了上帝之杖。 嚴厲、審判之杖變成溫柔、供應之杖 後來,這根被上帝所使用的木杖常常被交在亞倫的手中(出埃及記7章17~20節),它能夠使水變為血,或使水潔淨,只要摩西或亞倫聽從上帝的吩咐「伸出你的杖」,就會使埃及人的災難不斷地出現(出埃及記8章1節~10章15節),我們看見了這根毫無活力的木頭,竟然在上帝手中成為懲罰和毀滅的工具。 由於上帝的施恩拯救,祂用10種災害,逼得埃及法老剛硬的心軟化了,他終於答應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但是不久又反悔,派遣軍隊追趕以色列人,當以色列人走到進退兩難的困境,一邊是險峻的高山,另一邊是浩瀚的大海,於是上帝吩咐摩西:「你舉手向海伸杖」(出埃及記14章16節),在此之前,摩西的杖一直被用來向埃及人施行懲罰和降災,如今這杖卻是要向以色列人施行神蹟救贖,這根杖在上帝手中可行萬事。這根嚴厲、審判的杖變成溫柔、供應之杖。 沒有人是微不足道的 在利非訂之地,以色列人乾渴難忍,他們向摩西發怨言,當以色列百姓親眼目睹摩西怎樣站立磐石之前,伸杖擊打磐石,就有生命之水不斷湧流,使人和牲畜都得到滿足,這是何等驚心動魄的景象。平凡的一根木杖交在上帝手中,就可以降禍,也可以成為賜福的源頭。 我們都是上帝手中的一根杖,不但要向這失落的世代宣講上帝審判的信息,更要成為湧現生命、祝福的泉源,滋潤乾渴的人心。雖然我們軟弱無用,有時能力不足,上帝一樣可以使用我們來行出神蹟奇事。但是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要先改變自己的生命,敬畏上帝,成為上帝願意重用,也肯為上帝所用的人。 沒有地方是無足輕重的 在上帝的眼中,不但不會有微不足道的人,也沒有一無可取的人。一個完全委身、獻身於上帝的人在上帝指示他事奉的地方全心擺上,這就是榮耀神。因此,我們必須在上帝所揀選而且也是上帝要你專心、認真、捨己的地方,做一個合乎上帝心意的人。 沈正牧師在《建造主的家》一書中提到:「在一個教會服事、事奉多久才是合宜的?」他說這沒有標準答案。作者勉勵信徒,在職場上如果覺得該公司正派經營,又有發展潛力,那麼就要積極上進努力、殷勤工作與學習,這樣才不會一直換工作,甚至到了最後一事無成。 沈牧師說了一句讓我很認同的話,他說:「初到一個事奉場所,一定要有『埋』個5年的心理準備,若有這樣的心志,就不會見利思遷,把現在的崗位當成一個跳板,心裡也就不會搖擺不定了。」這個「埋」字,台灣話就是「khut」(蹲)的意思,一個肯謙卑、認真、腳踏實地事奉主耶穌的人,雖然有時也會遭受閒言閒語,甚至不友善的對待,但是,上帝是鑒察人心的神,祂不會離棄、不顧忠於受召使命、盡忠職守的人。 &nbsp 被主耶穌誇讚的僕人,雖然可能不是八面玲瓏、處處討人喜歡的人,也不一定都是位居重要地位的領袖人物,有一些人待在世人眼中無足輕重的地方,一生堅守上帝所託付的使命,常常安靜等候上主,這樣的人是上帝所親近、所要使用的僕人。 每一位基督徒都應在上帝所揀選的場所成為上帝的一根杖。台灣東部花東地區有許多外國的宣教師、神父、修女以及本地的牧者,她/他們默默地奉獻一生,無怨無悔地從事關顧弱勢族群,傳揚主耶穌犧牲救世的福音。 那些自以為微不足道、乏善可陳的人,只要獻身於主耶穌,討神喜悅,一生活在上帝的帶領之下,靠著上帝的恩典,必定會影響許多的人,到那時候,我們就可以歡喜驚訝地感謝上帝,感謝祂讓我們成為上帝手中的一根杖。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