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

【舉目向山】不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

◎張世昌(客家宣教中會山崎教會) 約翰福音4章1~26節 無奈的現代溝通 科技進步,人與人溝通的方式也逐漸改變。過去用書信往返的時代裡,收到信件是快樂的事,不但信的內容,連信中的筆跡,也代表著寫信者的情感,甚至更重要的是書信可以一直保存,許多人會保存當年的信件,因為這些代表著一段豐富的情感。電話的普遍的確讓彼此聯絡更加方便,雖然少了保存的回憶,但是畢竟聽到對方的聲音,可以直接感受到情緒反應,也可以體會對方的心情點滴。 科技越來越發展,手機開始可以上網,網路變成多數人主要的溝通工具,智慧型手機輕易可見,多次在火車上、在捷運上,總看見許多人一上車就拿出手機,有的低頭傳簡訊、有的玩遊戲,似乎這一代的人際溝通也變成了這樣的方式。 這樣的發展也同樣影響著許多家庭,有些家庭中父母和小孩的溝通,已經變成了網路、視訊的方式,因為父母需要上班、小孩下課也上安親班,一家人碰面時,往往是準備回家洗澡睡覺的時候,這樣的過程中,透過手機的簡訊、影像的傳遞,變成了許多父母的習慣。他們可能會傳個簡訊「我會晚點到家、自己先洗澡」、或是「下課後先自己回家、冰箱裡有東西吃」。若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孩子收到父母的簡訊或影像時,他們的反應是「又來了」、「每次只會這樣說」。孩子們需要的其實是父母多一點時間陪伴,多一點聲音噓寒問暖,而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告知。 單方面的訊息溝通,其實是人際溝通當中最低的層次,不但達不到溝通的真正意義,也無法具有提醒對方、或交換意見的功能,更別說有什麼情感的交流。 許多的因素,這個時代幾乎每個家庭都要為生活打拚,原本可以充滿歡笑、情感的家庭,取而代之的是忙碌後的單向溝通。即使有些家庭不見得有科技產品,你也可以觀察到,這些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像那些傳簡訊的父母一樣。他們總是直接說出要求,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些什麼,他們忘了所面對的孩子,也是一個生命個體。這樣的命令式表達其實對孩子而言,可能比收到簡訊還更加無奈。 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的溝通 約翰福音4章1~26節,耶穌在撒瑪利亞的水井邊和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或許可以成為許多父母的參考。耶穌用請求給水來開始,從族群的互動、提水的工具討論到如何得到更豐富的活水,最後耶穌才指出這位婦人的問題,主耶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說這位婦人有問題,也不是一開始就要這婦人悔改,主耶穌是陪伴她、和她討論,甚至一開始是降低身段,請求婦人給他水喝。你會發現,主耶穌用的方法是透過對話獲得對方的注意,讓對方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然後開始討論一些相關的議題,最後再引導這位婦人去面對她自己真正的問題。 當教會在推動家庭祭壇的同時,我認為家庭祭壇除了可以一家人一同親近上帝、敬拜上帝之外,家庭祭壇也應該帶出全家人心靈的互動,否則家庭祭壇只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視訊溝通,就算聚在一起,可是只有單方面的命令或要求,就算讀聖經、向上帝禱告,卻也沒有彼此真心的心靈交流,原本在家庭祭壇中的團契意義,就會失去功能,這只會讓家庭祭壇變成形式、讓家庭祭壇成為另一種無奈的時間。 營造家人的溝通 研究發現,這時代的父母的確比較難為,一方面是這一代父母的孩童時期,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導他們;另一方面是這個時代的壓力比起過去更加沉重;而這個時代的孩子,也不像過去可以承受更多壓力;因為這時代的教育,強調菁英,讓人只能專注在成就表現;同時,這時代的人因著這個時代的特質,都變得更加退縮。 可是研究也發現,這一代的孩子比起過去,身體更虛弱、情緒更容易起伏,憂鬱或躁鬱的病例也較多,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如當年。他們要面對的壓力,可能比父母更大,許多生長在都市的家庭,小孩子從小一開始,每天上課12~16小時,被安排上才藝班、安親班,運氣好的可以回家吃晚飯,比較可惜的,有的還得上課到晚上9點。教會附近有許多安親班,曾經看見幾個孩子,從小一開始就這樣生活,一直到小學畢業,國中之後當然也是繼續這樣的方式,和他們聊天時,他們總會說「沒辦法、家裡沒人、課業要顧」,問他們真的想補習嗎?他們回答:「好想玩一下、好想看一下電視、好想找人聊聊天。」 在這樣的時代中,你要成為怎樣的父母?你希望父母可以給你什麼呢?哥林多前書12章保羅提到恩賜的議題時,用了身體的比喻來討論,他說體面的、有能力的肢體,應該讓不體面、有欠缺的肢體得到照顧,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是一個大的身體。同樣在家庭中,如果有生命共同體的意義,用保羅這樣的想法也相當合適,身為家庭的成員,父母總是比起孩子更有能力,父母也比較容易幫助孩子、比較容易改變自己去引導孩子。做父母的,當趁著孩子還小的時候,學習改變自己,學習用可以和孩子心靈交流的方式互動,可能不到幾年,他們就會被你引導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而當你成為比較軟弱的一份子,而孩子也已經長大成熟,他變得比你更為體面、變得比較剛強時,他也會知道回過來幫助你。 簡訊是一種方便的資訊傳遞,網路分享也是一種容易的意見表達,但它們都失去了溝通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它們沒有立即當下的互動,也沒有進一步的心靈交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正只要傳一些資訊就可以了;但是成為簡訊式的父母,卻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你所教導的兒女,也會用簡訊回答你。到最後,這樣的家庭不再需要任何關係,只要有網路、手機。這會是個令人憂愁的家庭。 舉目向山祈禱會 &nbsp 詩歌:新《聖詩》502首〈主將細子交代咱〉 (或詩歌〈愛使我們相聚在一起〉) 經文:約翰福音4章1~26節 (請參與的弟兄姊妹以性別區別進行啟應式的朗讀) 信息:不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 詩歌:新《聖詩》347首〈主耶穌,我欲倚靠?〉 (或詩歌〈我們成為一家人〉) 禱告:(分組為自己的鄰居或認識的家庭代禱,最後再一起啟應,誦讀禱告文作為該段落的結束禱告) 1.為台灣各家庭的親子關係禱告(4~6個人一組) 主啊,求?幫助台灣各個家庭,求?讓他們在親子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彼此的需要,察覺他們是一家人,求主讓他們發現,他們都希望對方在乎、都希望彼此可以真誠互動,求?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經驗家庭的生命共同體。 2.為台灣各家庭父母的學習禱告(4~6個人一組) 主啊,求?幫助台灣各家庭的父母,他們過去沒有機會學習,如今還承擔許多壓力;但是,主啊,?是擔當我們軟弱的主,?是看顧我們身心靈的主,求?讓每位父母可以學習到上帝的教養方法,學習從上帝而來養育兒女的方式,讓他們的家庭、讓他們自己都可以經驗到上帝的愛。 3.為台灣的孩子面對的學習禱告(2~3個人一組) 主啊,我們也為著這一代的孩子禱告,他們活在一個看似平靜、卻充滿了壓力的時代,求?幫助他們可以感受到有人在乎他們,可以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可以享受到家庭對他們的意義,求?也幫助他們可以體貼父母的辛苦,讓他們的父母願意敞開心靈和他們互動。 4.為台灣基督徒家庭的親子溝通禱告(2~3個人一組) 主啊,我們特別為在台灣的基督徒家庭禱告,因為我們是?的見證人,我們是在這個台灣社會中,用上帝的愛經營家庭的人,求?讓我們真實地成為上帝的見證人,特別在家庭的關係中,讓那些在我們周遭的家庭,看見上帝在家庭中的影響,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幫助和引導,看見上帝給我們經營家庭關係的智慧,求主不斷地幫助我們,讓我們在家庭的見證上,為主在這個時代拯救更多需要幫助、需要關心、需要智慧的家庭。 詩歌:新《聖詩》389首〈謳咾上帝,至高、至尊〉 (或天韻歌班〈愛我們的家〉) 結束禱告:請主理者帶領結束禱告 彼此祝福:(握手請安、分享交誼) &nbsp &nbsp

把孩子帶到我這裡來

&nbsp馬可福音9章19節、10章13~16節 ◎陳榮爝(台中中會霧峰教會牧師) 重視幼年生活教育 耶穌基督在世上傳福音的時候,面對許多不同的人們,男女老少皆有,有健康勇壯的人,也有身患各種疾病或是被鬼附身的人。 馬可福音9章14~20節記載主耶穌治好一位污靈附身的孩子的故事,我們看到來找耶穌的人其動機與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最後都能獲得耶穌基督的拯救與幫助。一個人的年幼生活經歷與教育過程,會影響其後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有兒童教育學家提出「3歲定一生」或「6歲定一生」的理論,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至今還未有定論。但是這樣的說法與主張,是在強調要盡早重視幼年子女的教育課題。 台灣俗諺有言:「細漢無責督,大漢做碌硞。」這句俗諺是說,對小時候的兒女,如果不趁早督責、管教,使之知所應知,行所應行,那麼,長大以後,有可能成為庸碌之徒。另外有句話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這是在提醒做父母的,要注意培養小孩子誠實的品格,再小的東西也不可以偷拿,以免淪落「今日少年犯,明日成人犯!」的危機,因為偷盜的壞習慣隨著年齡而惡化。 今年4月初參加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召開的總會第57屆通常年會時,台中中會贈送每間教會一本《MEBIG的原理原則》,這本書是日本北海道札幌市愛鄰教會內越言平牧師夫婦所著,是兒少青事奉叢書5本中的第1本,作者形容這是所有事奉發展的基礎。他以一句上帝放在他內心的話說:「沒有所謂小孩的小孩;只有稱為小孩的人。」來幫助教會以及所有關心兒少青(孩子)的事奉者,看見現今兒少青事奉的困境和價值。 這本書是言平牧師與泰子牧師夫婦合著,也是他們25年來因著上帝所託付的事工,特別是關心兒少青的福音事工,在實際牧會及牧養上所累積的生命建造見證。言平牧師極為注重要讓孩童早日接觸耶穌基督的福音,如此就有機會來改變孩童(他稱孩童為「朋友」)的一生。他在書中一直強調:「當開始推動『MEBIG』時,將會有3種變革。」這3種變革分別是:1.節目、內容(Program)的變革;2.教師(師資)的變革;3.朋友(受教育者)的變革。 2011年9月內越言平牧師夫婦完成這本書以後,很可惜壯志未酬,言平牧師於今年4月7日上午因罹患大腸癌蒙主恩召,安息主懷。聞後令人不勝欷噓,也深感生命的無常,若不盡早規劃並實際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有可能無法完成所要達成的目標。衷心期待他的夫人,也就是泰子牧師娘能夠繼續完成其餘4本書的寫作來嘉惠基督教教育事工。像小孩般信靠上主 像小孩般信靠上主 馬可福音10章13節:「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這個故事沒有註明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摸」是一種為人祝福的動作,特別是摸頭。「小孩子」在希臘文是指6~12歲的孩子,這樣看來,這是說父母帶著一個6~12歲的小孩子,要耶穌摸他。猶太人的社會風俗喜歡將6~12歲的小孩子給有地位、偉大的人摸,同時接受祝福。因為他們想如此比較容易長大,世上身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快點長大成器,所以聽到耶穌來就趕快帶去,給他摸。 馬可在本段經文結束時也說:「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章16節)由此可見,這些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穌,請耶穌「摸」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耶穌為他們祝福。這些人知道他們的需求,明白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希望耶穌來拯救、幫助這些小孩子。那麼,今天你帶小孩子來到教會為的是什麼呢?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但是這時耶穌的門徒卻責備那些人。耶穌的門徒禁止那些人帶小孩來見耶穌,可能是因為耶穌很忙,門徒希望讓耶穌有休息的時間,所以這個時候不適宜來麻煩耶穌。但是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馬可福音10章14、15節) 耶穌這樣說,有兩個意思: 1.在猶太人的傳統裡,只有成年的男人值得蒙受祝福,女人和小孩則沒份,但是耶穌要門徒不要阻止孩子親近耶穌,因為祂所帶來的救恩,已經超越人為的界線,打破了年齡和社會地位的藩籬,所以,現在連以前被認為與得救無關的小孩子,都可以來到耶穌前領受救恩。 2.更重要的,作者馬可要以「小孩子」為例,來說明接下去的那一句話:「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為什麼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小孩子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指像小孩子那樣天真無邪的人。例如:在中午的時候,你問小孩子是否吃飽了?他的回答必定照實說出他的實況。但是,大人就可能有不一樣的回答了,這就是小孩子的天真可愛。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像個小孩子的意思是在說明小孩子絕對信賴父母,一點兒不懷疑、不煩惱,心地單純,他們不會擔心是否有錢可用?吃的東西裡面有否下毒?因此,我們也要學像小孩子信靠上帝的供給與帶領,確信祂會保守我們,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過著懷疑、不信,那絕不能進入上帝的國度。 由此可見,要進上帝的國,不是靠你的能力、本事,而是上帝白白所賜,我們白白接受的,不是靠人的成就,得救乃是靠著恩典,上帝白白賜給我們的,不是靠著行為。 「像小孩子那樣的人」就是不固執己見,並且樂意接受耶穌啟示的人。這樣的人才能進上帝國,因為他們可以藉著虛心地領受耶穌的啟示,對耶穌是人子彌賽亞的身分,以及對本身應背起十字架來跟隨耶穌的職分有正確的認識,這正是耶穌的門徒所應學習和效法的人,而且不改變成像小孩子那樣,他們就進不了上帝國。 在馬可福音10章16節,耶穌作了3個動作:1.抱著小孩子;2.一個一個的摸他們的頭;3.給他們祝福。抱起小孩子,這是一個溫柔的動作,我們看到一位母親抱著嬰兒時,代表她對嬰兒的愛,也讓嬰兒體驗到母親的保護。耶穌這樣的動作,表示祂多麼地疼惜、愛護小孩子。耶穌摸小孩子的頭,正確地說是「按手」在他們的頭上,賜福給他們。 &nbsp 箴言22章6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今天教會用很多心力、財力在兒童的教育事工上,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帶領、引導更多的小孩子來到耶穌面前,讓小孩子能得到耶穌基督的賜福,終身活出有愛的生命。 &nbsp

空巢

空巢 手裏抱著圖書館借回來的書,慵懶的靠坐在床頭,房裏充滿著平安和寧靜,這是家有幼兒的母親所渴望的時刻。五歲的兒子開始上幼稚園,家裏還有三歲的女兒,而此時她正難得的在樓下安靜的自己玩。雖然知道應該下去看看她,但享受此時此刻的慾望支使著我繼續在樓上多沉浸一段時間….看看時間,已過了三十分鐘,還沒看到女兒上來找我,更奇怪的是樓下分外的安靜,心中突然有一股不祥的預兆,太安靜了,情況不妙!於是趕緊放下手上的書,快步的下樓去偵查實況。一走下樓梯,首先看到的是地毯上的綠色小腳印,我繼續跟蹤那些小腳印走到廚房,承現在眼前的是全身塗滿綠色壓克力顏料的小女兒。那天我花了整整三個小時才將客廳地毯、廚房地板、以及女兒身上的壓克力顏料洗乾淨….只為了貪圖那三十分鐘的「自由」。 「媽媽,這是我大學宿舍的平面圖。妳想我該挑那一個宿舍?」再過幾個月,兒子就要去大學開始他第一次離家住外的生活。很快的兩年之後,女兒也會隨後離家。如今兒女逐漸獨立,自己期待已久的「自由」就在眼前,反而後悔沒有好好珍惜與他們相處的日子。 記得有一年春天,一對麻雀在我們家廚房的窗邊築巢。每天我們全家看著牠們忙碌的從安置鳥巢、孵蛋到餵養雛鳥,將近有兩個月的時間,看著一群雛鳥在父鳥與母鳥辛苦的照顧之下漸漸成長。一天早晨,我突然 聽見尖銳的鳥叫聲,趕緊往窗外望,看見父鳥與母鳥打著翅膀在巢邊鳴叫,長滿羽毛的小鳥一隻接著一隻展開牠們的翅膀開始往巢外飛….直到最後一隻也離巢。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小鳥離巢的過程,心想,牠們練習飛之後還會再回巢,但是一直到傍晚仍未見牠們回來,連父母鳥都不見蹤影。那天晚上我對著窗邊安靜的空巢發呆,內心有一股強烈的失落感。沒想到小鳥離巢的過程這麼快,一天之內就完成了,連過渡期都沒有。之後,我還每天望著那個空巢難過了好久。 保羅在使徒行傳20章31-32節向以弗所的長老們道別時說:「所以,你們要警醒,要記得,在三年的歲月裏,我怎樣日夜用眼淚勸戒、教導你們每一個人。現在我把你們交托在上帝的手裏和他恩典的信息中;他能夠堅定你們的信心,又把他為他的子民所預備的福澤賜給你們。」兒女是天父所托付的產業,所以和他們在一起的歲月當中,我們應當盡心盡力的教導他們認識上帝的真理,盼望在他們成長離開之時,我們也有像保羅一樣的信心:「能將兒女交托在上帝的手裏和他恩典的信息中,使他們能夠靠主堅定信心,又能領受到上帝為他們所預備的福澤。」這才是面對空巢的父母真正的釋放和自由。

BomjfZmBexSKdB

One or two to reemmebr, that is.

你喜歡聽誰說?!

魔鬼說:你別忘你是失敗者,你造成多大損失、傷害還不夠,你還敢妄想甚麼美好成功,…….。 上帝說:你過去失敗只是你人生一小步而已,因我創造你甚是美好,不要害怕,只管向我求,我必幫助你。 魔鬼說:你這麼軟弱失敗不配得神的救恩,這樣爛、沒用的你,連親朋好友都遠離你了,開玩笑!神怎麼會愛你!? 上帝說:人的盡頭是神施恩的開端,我早就認識你、知道你、並完全接納你了。 魔鬼說:你犯那麼多罪,你沒救了!該死下地獄去吧! 上帝說:基督在十字架上早就為你的罪承擔一切,你只要悔改不再犯罪,可以自由得赦免。 魔鬼說:金錢、權力不是人人都愛的嗎?!偶爾做的壞事當惡人賺你想賺得財富,以後在做些好事補過來就好了。 上帝說: 人賺了全世界賠上自己性命又有甚麼益處!?不要貪愛世界出賣自己靈魂。 魔鬼說:世上窮困人救濟不完,何況你賺的每分錢都是你心苦來的,不要浪費在哪些窮困倒霉人身上。 上帝說:你有行善的力量就不可推諉,這樣的人我必加倍祝福償還他。 魔鬼說: 你所擁有榮華富貴、權力勢力都是你努力得到,你是卓越超群且優秀天生的領袖,每人都要巴結崇拜你,你不需要神或感謝甚麼。 上帝說: 當紀念造你施恩於你的神,賞賜是我、收取是我,應將榮耀及初熟土產尊榮你的神。 魔鬼說:你家庭不和出事都是你天生掃把星、厄運,亦是你不乖、不順從長輩,所以才會出事、厄運連連。 上帝說:我所創造都是美好、有它的價值意義。包括你!我不會創造廢物垃圾羞辱自己的名,別人錯誤失敗不代表你不好、你的錯。是他們也需要神的愛。 魔鬼說:你做錯事一直良心不安,需要花盡錢財積功德消災解厄。 上帝說:只有耶穌得寶血能遮蓋你的罪,但只要你真正悔改認罪必得自由釋放,天地是我座位腳凳,你能為我蓋何等廟宇?! 魔鬼說:你又矮、又胖、又醜、又老、又殘障,簡直一無是處,毫無價值,你配得著幸福、美好人生?人都不愛你?神會愛你嗎? 上帝說:你本是我榮耀形象創作的,我喜悅你保護你像保護眼中的瞳仁,我的慈愛永不離開你。 魔鬼說:你看你這麼軟弱、這麼容易跌倒犯罪,你本性就是這樣,憑什麼神要愛你接納你? 上帝說: 就算義人跌倒七次也必站立得住。我的恩典夠你用,你只要依靠我就好了,必使你福杯滿溢。 魔鬼說: 信仰是信仰,周日教堂的活動而已。生活就該及時行樂、放縱私慾、大享美福快樂人生。 上帝說: 那使你喪失靈魂的你要遠離他,不要放縱肉體的邪情私慾,罪的工價乃是死。 如果一個人生活習慣、意識形態及思維方式都與神的真理一致,哪我不知道還有甚麼神的祝福與恩典不會臨到他全家甚至於後代。

「自我否定」 的信仰

◎ 蔡主恩(七星中會退任牧師) ●基督教之自我否定和棄絕世界的哲學:我們不屬自己,乃屬神 閱讀《基督教要義》對於個人靈修諸多助益,其中第3卷第7章「自我否定」更具深遠。 1.我們是屬神的,並不是自己的主人 「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章1、2節)我們被分別為聖並將自己獻與神,好使我們之後的思想、言語、行為都能榮耀神。「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羅馬書14章8節)作基督徒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離棄自己,且在否定肉體私慾後,能完全聽從神的靈,保羅稱這變化為「心意更新」;誠然,我們是屬神的,並不是自己的主人。 2.因將自己獻給神而自我否定 第二個步驟是我們不再尋求自己的事,而是尋求神的旨意及榮耀祂的事。「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章24節)耶穌對跟從祂的門徒吩咐,要他們學習捨己,選擇自我否定,今日對你我亦然。人若不捨己,尋求自己的好處,則與假冒為善的人一樣,在今世已得賞賜,天上再沒有財寶。 3.提多書2章所教導的自我否定 「因為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神,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提多書2章11~14節)保羅所說的不敬虔不只是指迷信,也包括一切攔阻我們熱心敬畏神的事。世俗的情慾與肉體的私慾是一樣的。保羅將我們行事為人侷限於自守、公義、敬虔。自守指貞潔和節制;公義指我們對別人當盡的本分;敬虔即是離棄世俗的罪孽並過聖潔生活,且與神和好;三者使我們成為完全的人。 ●自我否定的原則與我們跟別人的關係 1.自我否定使我們對他人有正確的心態 聖經吩咐我們要看別人比自己強,並誠實、全心全意善待他人,這些才能是神所賜,不可驕傲,且要省察自己過錯,常常謙卑下來,並尊敬別人。 2.自我否定使我們能幫助自己的鄰舍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13章4、5節)聖經牽著我們的手,引導我們不求自己的益處,以愛心出發即能幫助鄰舍且否定自我。 3.愛鄰舍不是看鄰舍是否應得,乃是仰望神 除了哥林多前書13章「恆久忍耐&hellip&hellip不輕易發怒」,希伯來書13章16節「不可忘記行善」、路加福音6章10節「神要我們在鄰舍身上看到神的形像」,都指導我們不再記念他人的過犯,且吸引我們愛鄰舍又接受他們。 4.主要的是意圖,並非外在的表現 不少人在施捨的時候,懷著輕看他人的心態;基督徒應站在對方立場,可憐他人困境就如同自己所經歷和擔當一樣,主要是意圖,不在外在表現。 ●我們與神關係的自我否定 1.在神面前的自我否定:順服神的旨意 我們的私慾貪愛錢財、尊榮、權威;聖經要我們將一切交託在神的旨意中。畢竟追求財富、尊榮來自我滿足,是一無所值。 2.唯獨依靠神的祝福 神賜福心裡純潔、行為正直的人,故當離棄惡念和敗壞的行為。須知,一切的財富、尊榮均神照祂旨意分配給人。 3.自我否定幫助我們在患難中忍耐 信徒在順境、逆境都感謝神,因信徒知道祂的恩典不會離棄自己。「這樣,?的民,?草場的羊,要稱謝?,直到永遠;要述說讚美?的話,直到萬代。」(詩篇79篇13節)他宗教信徒在遭受患難時,常歸因於命運,這是極其愚昧,因它盲目且不可理解,唯有神公義地賜給人順境與逆境,使自我否定者在患難中學習忍耐。 ●當優先思想與上帝的關係 閱畢加爾文「自我否定」論述,有些感想: 1.他的預定論,學者稱之為「鬱金香」(TULIP),即T(完全墮落Total depravity)、U(無條件的揀選Unconditional ion)、L(有限制的代贖Limited atonement)、I(不能抗拒的恩典Irresistable grace)、P(聖徒永得保守Preservation of saints),誠然,自我否定與完全墮落有異曲同工之意味。通常「自我肯定者」端賴自己才華、聰明來行事,而「自我否定者」則將主權由神來引導,以神旨為依歸;前者高抬自我,後者高舉父神。 2.當優先思念天上的事,置地上的事為次要。《人生下半場》一書的作者班德福(Bandford)強調:「人生上半場追求成功,下半場追求意義。」主耶穌在主禱文中教導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義,即是天上的事為重;奈何吾人身處地上環境,錢財、尊榮、權勢何其重要,然而這些僅突顯私慾擴張成功而已,信徒當以天上的事為念。 有一首詩歌〈天堂是我家〉,內容約言如下:「天堂是我家,歸家吧!世界無可掛,世上名譽草上風,爭名奪利作什麼,唯要聽主話,天堂是我家,世人都辱罵,人雖辱罵我不怕,天堂是我家,歸家吧!世界無可掛。」歷代聖徒均盼望有根基之城,「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祂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章13~16節)20世紀莫特曼(J. Moltmann)的「盼望神學」的確帶震撼給世人,這對於無輪迴觀的基督教言,何其重要。信徒在自我否定中常思念天上的事,來榮神益人。 3.基督徒正確心態是經常能仰望神,且看別人比自己強,又不求自己的益處,因從鄰舍身上見神形像,內心意圖順服神旨,不求外在表現。須知,「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惟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壹書2章17節)仰望神,得知「既是這樣,還有什麼說的呢?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馬書8章31節)「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章37節)莫忘我們心思意念當仰望神,如此,則「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立比書4章7節) 4.自我否定者能居順境,逆境亦處之泰然,隨遇而安。保羅說:「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立比書4章12、13節)任何環境都泰然安穩。 5.信徒在自我否定中經歷在基督裡的滿足,能預嚐天堂的喜樂,人生充滿彩色及意義。人生在生、老、病、死中度日,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然而在基督裡信徒成為「新造的人」,不再受罪的捆綁,在謙卑及否定自我中,「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迦書6章8b節)如此必能預嚐天堂喜樂,在感恩、見證、禱告、讚美中呼求神,讓天堂景觀藉著我們來彰顯,則區區人生歲月沒有留白,且充滿色彩與意義矣。 &nbsp &nbsp &nbsp

【舉目向山】告白信仰 真誠關心他人

◎吳義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出埃及記4章18~31節 摩西說:「要是以色列人不信我,不聽我的話,說?從來沒有向我顯現過,我怎麼辦呢?」(出埃及記4章1節)這句話是全章的關鍵,關鍵中的關鍵,乃是一個「信」字。要是以色列人不信我,是摩西依據過去在埃及和以色列人交往的經驗,一個殺人犯,被法老追查,而又逃亡在外一段時間的人,回到埃及去,有什麼把握可招聚長老?又有什麼把握可以使以色列人信他? 然而,在4章31節中,百姓都相信了,他們一聽見上主看見他們受虐待的情形,也知道祂眷顧他們,就都跪下敬拜。這不但回應了出埃及記3章16節所講的,使以色列人接受了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為他們的上帝,也顯明了從今以後,以色列人會在那眷顧他們和鑒察他們困苦的上主旗幟下,一同與法老鬥爭,以爭取他們在宗教信仰上、在人權上、民族上、以及生活與工作上的自由。這就是出埃及的意義。 堅信自身信仰告白 我們的信仰大多承襲自家庭,或由親友介紹,因此必須再做一次自己的信仰告白,像未信主以前,需要有慕道、洗禮和加入教會一樣。本宗所有信徒,除遵從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和韋斯敏斯特信仰告白外,在1985年制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每個人的信仰應常常成長,為了榮神益人,在宣教、個人言行和為人處世上做調整。 教會存在的意義,為使個人得救和社群得救,除了讓人得到身心靈的成長,完成主耶穌給每個人「到世界各地為祂作見證,呼召人作門徒,共同實踐信仰」的大使命,並且完成主耶穌所賜新的命令──彼此相愛。 一個人除非追求善,否則就無法認識善;除非透過自我努力、委身,達到愛他人、愛上帝的境界,否則就不能揭示愛他人、愛上帝的意義與內涵。教會的傳統包含了對真理、正義與慈善的認識,為了能使信徒認識真理、正義與慈善的意義,教會必須對此有所擔當及使命。 長老教會過去對社會的關懷有目共睹,然而有些信仰不夠堅貞的信徒,因害怕被政府迫害而背棄信仰,甚至自甘墮落淪為線民,出賣自己的信徒。緬甸的民主鬥士翁山蘇姬所言:「恐懼使人腐化。」而另一方面,在腐敗的政權下,宗教團體也常因貪圖利益和特權,與金權掛鉤,淪為不分是非對錯的選舉樁腳,甚至黑道大哥也能成為「宗教領袖」,這是何其諷刺呀!如此情操低落的宗教團體一旦遭受逼迫,必定瓦解崩潰,信眾作鳥獸散。真實的宗教信仰,必定努力維護基本人權與人性尊嚴,具有真實信仰的信徒,必定會關懷社會、政治,而此也就成為真實信仰的試金石了。 真誠關心他人生命 保羅說:「在什麼樣的人當中,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用什麼方法,我總要救一些人。」(哥林多前書9章22節)他這樣的宣教策略,值得我們效法。身為上帝的子民,善用自身所擁有的恩賜和才能,適當發揮自己所獲得的「成就」與「影響力」,讓別人或團體得到利益,進而能榮耀上帝的名。黑幼龍在《贏在影響力》一書中提到,有影響力的人總是真誠地關心他人。基督徒面對社會上種種冷漠氣氛,我們千萬不能被左右,要為福音的緣故,真誠關心他人。 晶華酒店總裁潘思亮在〈將心比心,打動顧客心〉一文提到:「提供好服務,就要抓住顧客的心,打動客戶的心,就是將心比心,處處為客戶著想。為客戶所做的服務,並不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發自內心誠懇的關懷和用心。」作為一名飯店經營者的領導者,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讓每一個員工都能感染這種「真誠的關心他人」的氣氛,所以非常重視「以身作則」的意義。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觀念的播種者,你必須先是個行動者,在生活中時時關心他人。 求主幫助我們,再一次告白自己的信仰,上帝將以祂的速度,藉著祂的道與靈,從我們每個人本性中的罪和死亡光景中,有效地呼召我們,靠著耶穌基督進入恩典和救恩之中。祂會除去我們的石心,賜給我們一顆肉心,並更新我們的意志,以祂的全能,使我們決意向善,並有效地吸引我們歸向耶穌基督。 透過我們讀聖經,傳講聖經,解釋聖經的內容,從外面向人心提出信靠基督的呼召時,聖靈就光照並更新蒙揀選之罪人的心,使人能明白福音,視福音為從上帝而來的真理而擁抱它。願我們接受耶穌基督為主和救主,靠祂開始一個嶄新的生活。 你怎樣告白自己的信仰昵?你的信仰告白有著什麼樣的內容?豈不是每一秒、每一分,無時無刻為主而活,為祂服事;心意更新而變化,作新造的人,能背起祂的十字架。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默禱預備心 唱詩:新《聖詩》5首〈真主上帝造天地〉 祈禱:天父上帝,我們感謝?,我們有像摩西的經驗:「要是以色列人不信我們,不聽我們的話,說?從來沒有向我顯現過,我怎麼辦呢?」在我們向台灣住民傳福音時有人不相信,說?是外國人的上帝,求主幫助我們有力量、勇氣和智慧向他們見證及詮釋。以色列人接受?不只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是他們的上帝。願台灣人也能告白?是他們的上帝,因為台灣人遇到的困苦,?必定眷顧和鑒察。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聖經:出埃及記4章18~31節 信息:告白信仰,真誠關心他人 祈禱: 1.為自己的信仰告白 天父上帝,我們感謝?,藉由教會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做和解的使者。上帝賜給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使人有份於?的創造,負責任與?一起管理世界。求?讓我們有智慧判斷我們是否會誤用恩賜,破壞人、萬物與上帝的關係。使我們時刻充滿喜樂、平安、與盼望。阿們。 2.為教會內每一個肢體的信仰告白 ?是「賜恩賜給人」的那一位;?指定有些人作使徒,有些人作先知,有些人傳福音,有些人作牧師或教師;目的是要準備上帝的子民為?工作,建立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但是有些信徒對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不能認同,求主幫助每位信徒都能夠根植於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阿們。 3.為每一位人民認同台灣是獨立的國家 台灣到底是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對這個問題,那些主張「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人,可能陷入一種矛盾;而那些主張「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人,也可能陷入另一種矛盾。求主幫助執政的人及政黨,認同台灣是獨立的國家。求主也幫助所有政黨能夠化解朝野的對立及族群文化的失和。阿們。 聖詩:新《聖詩》519首〈為此塊土地阮誠心祈禱〉 祈禱:用主禱文來祈禱

【舉目向山】在上帝創造裡

創世記1章1、28節 ◎吳富仁(台南中會仁德教會牧師) 人在異化 阿爾多‧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1887~1943)在他撰寫《沙郡年記》寫著:「倘使你沒有一座農場,那麼你將面臨兩個精神上的危險:其一是,以為早餐來自雜貨店;其二是,以為暖氣來自暖氣爐。」他在近百年前寫下的警語,如今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改寫:現代化的危機,我們的孩子以為青菜水果長在市場、大賣場;接上水管與插座,水電自動而來;電視、電腦購物,物流系統風行後,坐在家中只要動手指,打打電話,東西自然上門。但這些現象已成為馬克思所說人『異化』(alienation)的過程。原本為人設計,為人服務,後來導致人受限於斯。 當現代人以為檸檬天生已搾成汁等著飲用,天氣太熱一定要有冷氣,早餐去美而美或麥當勞解決,要安排特別行程,才看得到長在樹上的蘋果,馬克思預言的異化早悄悄來到我們身邊。李奧帕德提醒的對,別受制於早餐店,自闢菜園,學習自足自給,壁爐裡要放木頭,提醒自己記得,暖氣來自何方。就台灣人──我們的處境而言,放把扇子在冷氣與電風扇旁,沒電時提醒自己,耐熱最好的方式,來自手動與心靜。 人不擁有,只受託付 在梭羅的年代強調自然為人所用,僅提倡人要接近自然,追求生活簡樸而心靈富裕的生活;過了100年,李奧帕德更進一步認為,人應「尊敬」自然,因自然除提供為人所用經濟與物質價值外,「自然」本身就具內在價值與生存權。對基督徒來講,我們早知道,因最早信仰前輩已告白著:「太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世記1章1節)基督徒相信,人不能任意支配這世界,因為人並不擁有這世界什麼,只受上帝託付負責管理。上帝說:「我要你們管理魚類、鳥類,和所有的動物。」(創世記1章28節)但人真有智慧與知識管理這地嗎? 在現代人的生活裡,人類聰明到運用地球極有限資源,創造出人最可能的便利生活,然而這叫做很好的管理嗎?事實上,我們選擇的飲食與生活方式,影響了這世界能源生產過程,當然更進一步左右了未來可能生成的樣子。 就近問問鄉里故老就知道,他們曾親眼目睹清澈溪水魚蝦蹦游,開設馬路前,那些布滿青蛙的水田農耕時分,當柏油路取代水田蛙鳴,戴奧辛與工廠污水取代清澈溪流,我們的生活變了,交通更為暢流,鄉間小村變成工廠林立,但這真是我們想要的嗎?真正的問題誠如有人說,能源危機最根本問題,就是人類的過度貪婪。 是誰在歌唱,是誰在聆聽 18世紀越南詩人Nguyen Cong Tru(1778~1858)曾誦嘆:「今日我坐在那,前人也曾坐過的地方,千年後,後人也將到來;是誰在歌唱呢?是誰在耹聽呢?」我們今日生活的一切,都會留下,讓下一代承受,我們唱些什麼,是值得被聆聽的呢?好聽難聽無所謂,因他們必然要承受。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有如先知般熱切分享與警告的心,學習減少慾望,並學會在上帝的創造裡,懂得用最單純的眼去觀看,去生活,如同上帝創造完所有一切後,聖經這樣說:「上帝看祂所創造的一切都很好。晚間過去,清晨來臨,這是第六天。」(創世記1章31節) 在上帝創造裡,原初祂看為很好,卻在人手裡,變得惡醜不堪,那到底是上帝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呢?親愛的朋友,願我們學習在主流消費文化裡當個異類,不只因為物價高漲而力行節約,而是因我們對上帝的信,從心而發尊重大自然,並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祈願我們這世界還有機會,當上帝再來時,祂願意對身為管家的我們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營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馬太福音25章21、23節)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 謳咾:新《聖詩》5首〈真主上帝造天地〉 謳咾與認罪的祈禱:至大至聖的主啊!阮唱歌謳咾?,因為?美妙的創造,互阮徛起佇?所創造美妙的世界,?的創造實在奇異,主啊,阮感謝?。總是阮眾人的主啊,雖然阮知,?是創造宇宙萬項有的主宰,總是阮猶原充滿私心及慾望,將地上一切?做家己的,用橫霸的心態,強硬的手腕,存心驕傲及硬心,主啊,?知阮時常高舉家己的名,藉個人私慾使用?所賞賜的大自然,用高牆及高塔顯明家己的能力,主啊,求?幫助阮,互阮知這一切若呣是?欲成,就無一項通完全,這一切若呣是?容允,就無一項通建立;主啊,赦免阮的驕傲,除去阮的無知,互阮知,只有佇?手中,阮才通完全,只有?容允,阮才得徛在,求?憐憫阮,導阮行?永活的路,幫助阮更加深知影,?對阮這世間的旨意,賞賜智慧互阮深知,佇?創造裡阮著順服及倚靠。祈禱靠主的名來求,阿們。 為台灣祈禱:啟應,改寫自許天賢牧師之詩 啟:阮佇天裡的父,   應:求?看顧此塊土地 啟:土地是?所賜,   應:也是祖公流血打拚開墾。 啟:遮有青翠的高山,  應:也有美麗的海岸, 啟:鳥隻飛來做巢,   應:白鷺鷥起厝佇遮住。 啟:土地雖然無外闊,  應:阮欲及代代子孫, 啟:歡喜佇遮吟詩唱歌, 應:謳咾上帝創造美麗的台灣。 啟:天頂的上帝,    應:求?保庇此塊土地; 啟:互台灣人民正直,  應:官員、民意代表會曉誠實。 啟:互阮會相疼,    應:息去朝野的刀光劍影, 啟:無為私利奸鬼相拚, 應:教示阮:盡力、盡意、盡性, 啟:保惜美麗環境,   應:維持青山綠水情。 啟:宇宙的主宰主上帝啊,應:求?教示阮台灣人; 啟:阮惦佇此塊土地,  應:是主人,呣是過境的旅客, 啟:互本省外省客家原住民,應:和諧作夥,成做一家。 齊聲:阮誠心按呢為台灣祈禱,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及對阮土地的疼來祈求,阿們。 聖經:創世記1章1、28節 信息:在上帝創造裡 回應的祈禱:親愛的主,幫助阮互阮改變阮自私的生活,引導阮,互阮知?要阮學習怎樣及?同行的生活,賜阮智慧來過簡樸的生活,賞賜氣力互阮及?所賜互阮的世界相處,主啊,求?引導,互阮知?的旨意,互阮注神看?,知?愛阮腳踏台灣,心懷台灣鄉土情,夢想?的國降臨時,雖然阮會驚失落現在所享受的便利,阮驚台灣失去競爭力,總是阮更加欲求討?的賜福,願?的國降臨,互阮知?真正的賜福,對阮才是上重要的。阮按呢祈禱,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來求,阿們。 吟唱:新《聖詩》524首〈主基督,?的擔阮著擔〉 代禱: 一、為阮的環境祈禱: 1.求咱賞賜保護的神,佇所有遇著環境毀壞、想欲過簡樸生活的人身上。 2.求主引導,賞賜台灣人有智慧的心,對環境變遷下的生活,通知影怎樣去面對。 3.求主掌權,互台灣執政者及朝野有決心,向廢核家園的目標前進。 二、為台灣祈禱: 1.求主施恩,在台灣破碎的土地頂頭,台灣人的心,無過頭驕傲,願意在上帝權能下面順服,找出一條及大自然和好的路。 2.求主引導,互眾教會及台灣社會能認同廢核家園的政策,願主賜福,互咱居起的台灣,得主特別恩典賞賜平安。 以公同的祈禱結束

一份傳遞溫情的聖誕賀禮

《新使者》2012聖誕特刊《愛,發光》 ◎陳澤胤(彰化中會路上教會牧師) &nbsp 當天氣逐漸變涼,似乎預告著聖誕節期即將來到! 教會裡也開始瀰漫著聖誕節的氣氛:繁雜的聖誕布置工作、大陣仗的彩排聖誕戲劇、一次又一次地練習聖誕詩歌、一場接著一場的聖誕慶祝禮拜、聖誕餐會,甚至還有交換禮物的聖誕晚會&hellip&hellip。相信這是許多基督徒,對聖誕節的記憶。 然而,似乎這些排山倒海的慶祝聖誕節活動,讓許多人在預備過聖誕節、或慶祝完聖誕節後,身心靈比平日更沉重、更疲累,甚至會在心裡小小期待:「可不可以過一個安靜、溫暖的聖誕節呢?」 《新使者》2012聖誕特刊,可以讓你過一個不一樣的聖誕節!  順手翻閱也會 感 動 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老婆突然跟我說:「ㄟ,你桌上那本小故事,很好看耶!我看了一篇,真是感動。」「什麼小故事呀?」我一時搞不清楚狀況,腦袋搜尋著我桌上到底有什麼東西,值得她那麼大驚小怪。 「就是那個有附有桌曆的小故事冊呀!」她補充著說。我腦袋終於接通了,明白她所言為何。 「喔,原來妳說那個《新使者》的2012年聖誕特刊《愛,發光》呀!是喔,很好看吧!其實我自己也還沒仔細看裡面的文章,只在開會時翻翻而已。等下吃飽飯我再仔細讀讀。」 我繼續補充著介紹:「不過,翻過就覺得今年《新使者》的聖誕特刊很不一樣,應該很值得收藏。今年的主軸是以幾篇分享愛來傳揚見證的故事為主。像其中一篇,在講一位新住民老師如何幫助學生,然後這學生後來又變成老師,繼續傳承著照顧學生的故事。我也覺得故事很棒。」 「我讀到那篇,就是之前新聞有報導的,說彰基有個外配孕婦感染了H1N1,昏迷後仍勇敢生下小孩,結果沒幾天就過世的那個故事。唉,看了真是又感動又難過!」初為人母的老婆,說著說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hellip&hellip。 身為新手父母的我們,也感佩當中一篇分享,提到一對夫婦勇敢收容愛滋寶寶,那段心路歷程,比孩子夜奶、夜啼更困難。還有一篇講到一位阿嬤遇到一位有愛心、有包容、極度關懷病人的醫生,這位醫師的好行為,何嘗不是我們這些牧會的牧師該借鏡的典範? 就這樣,我們來回討論分享著,而這些愛的故事,成為我們那一頓溫馨晚餐的最佳佐料。 那個週六,我從台北開會回到家,順手將帶回的《新使者》2012年聖誕特刊,放在書桌上。沒想到成了我們那幾日茶餘飯後的重要話題。據說有位鐵漢型的牧師跟我同一天拿到《愛,發光》,立即在回家的火車上閱讀,感動得流淚。  愛在角落 發 光 《愛,發光》裡面的文章,並不是什麼偉人名家的大時代故事,反倒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有終身任教漁村的小學老師、母愛無限的外配母親、照顧領養愛滋兒的平常人家、常在醫院擦肩而過的生病老婦人──發生在台灣社會角落中,市井小民的生活點滴,在他們身上所經歷的生命故事,見證著愛、分享著感動與盼望。 這些真實的故事,發生在我們的周遭,他們自己、受幫助的人、家人如平常般的生活,但是生活得更加篤定,因為他們被愛的光芒直接照射,也藉著聖誕特刊將生命的見證分享出來,讓愛,繼續發光。 而這種在被忽略的角落中、散發微微光芒的元素,不就正是在聖誕節、這個記念為愛降生的耶穌基督誕生的日子所傳達的信念?借用王貞文牧師在這份聖誕特刊序文中的一段話:「耶穌基督降生的消息是這樣傳開的:漆黑的夜裡,在曠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默默地忍受著長夜。在他們看似平凡無奇的生活裡,出現了奇蹟。他們被天上顯出的榮光景象所感動,他們所熟悉的寂靜山裡,突然充滿了歌唱讚美的聲音。上帝的愛就要透過祂的愛子的降生,具體而活生生地顯明在地上,上帝要在祂所喜愛的人當中建立和平!每年聖誕節,我們都再次領受,並傳揚著這樣的福音。不管是否我們面對著經濟蕭條、政治腐敗,或是處在個人前途充滿憂驚的時刻,我們都期待自己能在聖誕節溫暖的光中,像當年伯利恆城外辛苦的牧羊人一樣,在看似無盡的長夜裡,聽見天使傳報令人欣喜的消息。」 在約莫2000年前的那個晚上,在伯利恆那個平凡的馬槽裡,所發生的那個角落中的小故事,不也是這麼樣地在黑夜中發出光芒,並且不斷地散播出愛與盼望? 相較於現今聖誕節充斥著商業化的華麗聖誕裝飾、奢華浪費的聖誕大餐,這份樸實卻蘊藏著溫馨小故事的《愛,發光》,反而更顯得彌足珍貴。因為它真實地分享著聖誕節的意義,讓人讀了這4篇台灣在地的生命故事,心情馬上溫暖起來,也由衷感謝耶穌降生,把愛帶到這個世界,在每個心靈黑暗軟弱的人身上,發出溫暖的亮光。 除此之外,《新使者》2012聖誕特刊也以桌曆的形式呈現。在4則故事之後,逐頁放著2013年的月曆,註明該月份的教會節期、重要節日等,並配上一段短短2、3行禱詞,提醒著我們在過完溫馨的聖誕節之後,還要一整年延續這份愛與分享的氣氛。 我很喜歡在Facebook上有人看了今年《愛,發光》月曆的分享:「月曆上的照片,雖然只有窄窄一條,但根據季節的選圖,精挑出來的台灣風景,呈現大自然的生趣,將我們的日常生活,隱藏在日日走過的路上,有著驚鴻一瞥的美。讓人感受得出月曆的用心,也讓月曆本身更加精緻。」  一份祝福人的聖誕 禮 物 時序漸漸進入秋冬,逐漸寒涼的天氣,預告著慶祝救主降生的聖誕節期即將來到。 當年以色列野地裡的牧羊人,口耳相傳分享著耶穌降世的好消息;如今21世紀的你我,又該用什麼方式宣揚那為愛降生的福音呢? 這份40元的《愛,發光》聖誕特刊桌曆,正是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好物。它不只能讓聖誕氣氛散播在我們自己的書桌上,也能成為分享給身旁親朋好友的聖誕賀禮。無論收禮者是否為基督徒,這些小品故事必定都會讓他們的心靈深深感動,被耶穌觸摸著心靈,過一個真實感受基督降臨的聖誕。 在這個節日裡,與其邀親朋好友享用奢華的聖誕大餐、揪團參加一攤又一攤的聖誕舞會,還不如齊來分享這些為愛發光的見證,傳揚耶穌基督為愛降生的美好消息。 讓我們用這份《愛,發光》聖誕特刊作為禮物,成為自己、也成為別人的祝福!詳情請洽:02-23625282轉243。

從基督信仰再談廢除死刑之正當性與必要性

&nbsp◎陳南州(阿美中會鳳信教會牧師) &nbsp 有關台灣社會對於死刑議題的討論,我曾發表〈死刑作為處罰罪犯之一種刑罰的本土神學省思〉的論文(收錄於陳文珊主編《基督宗教死刑議題研究》,永望文化,2001),經過10年多的時間,很遺憾,台灣社會對於死刑的討論,似乎還是老樣子。 基督徒主張廢除死刑,是出於對上帝之愛和耶穌基督之救恩的信仰。我從3個提問來論述我的觀點。 死刑跟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彰顯的本性與作為相稱嗎? 死刑作為處罰罪犯的一種刑罰,確實記載於希伯來聖經。可是,新約時代耶穌基督的教導卻已經超越了「報復」的思想與精神。耶穌基督福音的本質是憐憫、愛,與恩典,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展現的作為就是赦免的愛,就是給予人機會,好讓人能跟他建立合宜、正確的關係,也跟鄰人有新關係。耶穌基督教導人不要思想報復,而是要愛仇敵,為迫害我們的人禱告。耶穌基督要我們一再地饒恕,因為上主已經饒恕我們。他自己也是如此對待那因行姦淫被抓而被帶到他面前的女人,並在十字架上祈求上帝赦免判處他死刑的猶太議會和羅馬總督、兵丁。其實這也是希伯來聖經中上帝的本質與作為;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違背了上帝的命令,他們並沒有被處死;該隱殺了弟弟亞伯,上帝只是放逐他,讓他成為流浪者。 聖經中上帝赦免人的故事不勝枚舉。上帝愛世人,他的恩典浩大。上帝對於人類的恩典、慈愛,與憐憫,具體呈現在他自己成為人臨到世界來實現他拯救的計畫這一偉大的事件上。詩人頌讚上帝時說:「上主慈悲仁愛,不輕易發怒,滿有不變的愛。他不長久責備;他不永懷忿怒。他不按照我們的罪過懲罰我們;他不因我們的過犯報應我們。天離地多高,對敬畏他的人,他的慈愛也同樣宏大。東離西多遠,他使我們的罪離開我們也那麼遠。」(詩篇103篇8~12節)簡言之,死刑跟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彰顯的本性與作為完全不符合,基督徒社群唯有主張廢除死刑,才能在世人中見證上帝的慈愛與憐憫。 普世各地基督教會多數之所以主張廢除死刑,也都基於此信仰理念。以美國全國基督教會協會(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Churches of Christ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CCCUSA,由35個基督新教之宗派和希臘正教組成,協會下之教會堂會數超過14萬)為例,它早在1968年提出廢除死刑的立場聲明,且至今仍一再宣示其立場。而它反對死刑的第一個理由是:深信人類生命價值與人格尊嚴是上帝的恩賜。以英國為例,英國公理宗教會聯盟(The Congregational Union)和長老教會都在1931年通過支持廢除死刑的議決,因為死刑與基督教信仰的憐憫、拯救,以及人類生命暨人格的價值不調和。1932年福音派自由教會全國協會(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he Evangelical Free Churches)也通過議案籲請政府廢除死刑。1948年威爾斯公理宗教會(Wel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