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

婦女主日 貢獻智慧與能力

女性善用上帝恩賜   開拓教會服事多元角色   神必親自賞賜 【林宜瑩台北報導】每年的3月第1個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訂定的「婦女事工紀念主日」。總會婦女委員會主委吳娟娟在寫給教會的信函上表示,婦女主日設立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以婦女為主體所設計的主日,以喚起教會兄姊聆聽婦女的信仰經驗,開拓婦女在教會服事的多元角色,來鼓勵婦女積極參與教會的服事,並貢獻女性的信仰經驗、智慧與力量。 事實上,近幾年各中區會、教會的婦女事工都產生斷層、無以為繼的窘況,主要原因是雙薪家庭的大環境下,許多已婚姊妹不但是職業婦女、分擔家計,還要養兒育女肩負家務、教養責任,在時間分配上無餘力在教會服事上。對此,總會婦女幹事連嫦美感慨表示,目前社會趨勢,確實婦女能在職場上有很優越的表現,可是在家庭事務上,應該是夫妻共同的責任與義務,不該只落在婦女身上,否則教會已婚姊妹怎會有時間來參與教會服事與關心社會呢? 其實,教會婦女在普世教會事工上也有很卓越的貢獻,例如在每年3月的第一個禮拜五是「世界公禱日」,這便是教會婦女發起的普世性教會運動,起源可追溯到1887年的美國一群婦女,選定一天為貧窮、失業與被孤立者一起禱告。之後,在1890年又訂定一天為海外宣教的公禱日,將當日奉獻用於幫助亞洲婦女學院及各地教育事工。到了1919年,這兩個公禱日又與加拿大的另一公禱日合而為一,成為世界公禱日的前身。 2次世界大戰後,全球不同背景的婦女開始串聯投入「世界公禱日」運動,在台灣,就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台灣教會合作協會率先投入,又有YWCA的參與;2014年的世界公禱日,便是為了埃及來代禱,主題為沙漠中的江河。 另外,為了2次戰後營救各國孤兒,印度婦女珊蒂所羅門發起小錢祈禱奉獻運動,到了1958年的第一屆亞洲教會婦女協會召開時,便決議要全力來推動此一運動,如今全球已有100多國響應,在每年10月舉行「小錢祈禱奉獻感恩禮拜」,這些都是教會婦女多年努力的成果。 總會婦女在今年也規劃許多事工,3月20至22日有「全國婦女領袖營」,7月3至5日(原住民)及21至23日(平地)的全國婦女靈修會,10月13至15日或27至29日有全國婦女查經營,2015年1月8至10日有全國婦女人才訓練會,而這些婦女事工都是專為全國教會婦女所舉辦。 因此,連嫦美呼籲,教會婦女要多多投入並參與教會服事,若教會婦女有上帝所賜的機會能擔任教會長老或各事工職務,甚至是中區會或總會的幹部,也一定要積極參與、不要推辭、請勇敢去承擔,畢竟教會的姊妹人數確實多於弟兄,可是無論長執甚或牧傳的比例上,女性反而比男性少,「千萬不要辜負上帝的恩賜,教會姊妹們若有意願投入,一切的智慧與能力,神必親自賞賜給妳們。」  

二二八事件67週年紀念 轉型正義助化解仇恨

可以原諒不能忘記  嘉中祥和禮拜追思 【陳怡萱嘉義報導】記念二二八事件滿67週年,嘉義縣政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中會、嘉義縣基督教青年會2月23日晚上在嘉義中會祥和教會舉辦追思紀念禮拜暨演講會。參與台灣民主運動30多年的嘉中西門教會牧師趙振弍與受邀演講的前國防部長蔡明憲皆認為面對歷史「可以原諒、不能忘記」,藉每年追思二二八再次提醒民眾繼續為實踐公平正義而奮鬥。 趙振弍指出,台灣人必須面對歷史,整理、了解二二八,如此才能成為清醒的人。他認為去年發生的洪仲丘事件及20萬人上凱道抗議,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種「覺醒」。多位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出席參加禮拜,包括為台灣原住民爭取權利與自治而遭殺害的鄒族音樂家高一生,他的家族包括兒子高英傑等演奏高一生詞曲的〈春之佐保姬〉來記念。 高英傑代表受難者家屬上台致詞時表示,感謝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期以來對受難者家屬的關心,比台灣各界還早就陪伴他們,至今67年過去,公平與正義尚未完全實現,但越來越多人像長老教會一樣關心了解二二八。高一生的嫡孫高健雄與高崇文則以長號二重奏演奏〈為此塊土地阮誠心祈禱〉。 蔡明憲演講指出,前人為台灣犧牲生命,現在的人應該照聖經教導行出公義。他舉例美國總統曾向迫害過的日裔美國人道歉、德國政府也正面承認納粹的錯誤,藉此對比如今台灣執政者還在遮掩二二八真相,「國民黨從未為此懺悔,也沒有誠意認罪。」眾人不只要這樣相信、也應該積極督促政府,基督徒必須學習聖經中所指「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如果不想被中國共產黨管,就要挺身而出,不要再讓二二八重演。另外他主張「軍隊國家化」,而不是屬於特定政黨,必須國防自主、增加國防預算等,並強化亞太區域安全的聯防與合作。 最後蔡明憲引用曾參與反對納粹運動的德國神學家潘霍華的話,指出今日普世教會大家都在追求「廉價的恩典」,諸如向上帝禱告家庭平安、事業發達、工作順利等,較少關心社會不公義、受壓迫的、陷入困苦的人。他以此結語與眾人勉勵,期許基督徒應以行動來落實上帝的教導。 嘉義縣長張花冠亦親自出席活動,指出近日社會紛爭不斷,好像又要回到白色恐怖時代,「除了追思,我們應停下來好好思考台灣的未來怎麼走,為了公平正義再出發。」 活動尾聲主辦單位發給每位參加者飯糰和桂花苗,皆有其深刻意義。前者因1947年嘉義地區的警民發生衝突時,當地年輕學子捏飯糰送去前線慰勞與軍警對峙的民眾;後者則是源自台語詩人李敏勇在二二八紀念50週年時寫的一首詩〈這一天讓我們種一棵樹〉。   建造公義和平社會  台北東門音樂記念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主辦、七星中會、台北中會、西美中會教社部共同承辦的台北區二二八事件67週年紀念音樂禮拜,於2月23日下午在台北東門教會舉行。 七星中會議長張朝棟牧師講道,題目是「建造公義與和平的社會」。張朝棟指出,二二八事件迄今67年,依舊沒有清楚的真相、更沒有元凶,而沒有找出元凶,又如何叫受難者家屬以及同受苦難的台灣人民赦免?等同沒有和解、沒有公義。他呼籲政府,不僅要把未清楚交代的真相解密公開,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都是懸而未破的政治刑案,「政府沒有交代清楚,如何能夠保護人民?」他說台灣人要能夠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就要成為上帝的子民,才會知道打破歧視與偏見的重要性,然而遺憾的是,今日的台灣仍舊存有不同族群間的差別待遇。 「咱受難者家屬要站起來,因為國民黨太匪類了。」受難者李瑞漢律師的兒子李幸昌受邀說感言道,看到一些受難者家屬靠向加害政權,就象徵台灣人最大的悲哀。他指出,台灣人面對「狗去豬來」,要突破國民黨政權的殖民統治,一定要團結,否則台灣只會繼續被踐踏。並且台灣人要身體力行說母語,這是強化台灣人精神的器皿,「我會講北京話,但是二二八事件發生後,我今生不講北京話,只說台語或英語,因為我是台灣人。」 中山教會青少年合唱團受邀演唱,唱到最後一首〈在這塊土地有愛〉,拉起了「I Love Taiwan」的布條,引起現場所有的掌聲。紀念禮拜中,全體靜默追思之後,進入公禱時間,為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關心禱告;為台灣制憲、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祈禱;為台灣的安全進展代禱,懇求上帝幫助台灣人民對台灣前途有信心與盼望;懇求上帝帶領台灣人民維護司法的獨立與正義,確保每一個人的人權得到保護與尊重。     文學突顯時代荒謬  胡長松《槍聲》乍響 【林家鴻高雄報導】高雄哲學星期五公民論壇2月21日邀請壽山中會德生教會會友、台語文學家胡長松以他的小說集《槍聲》談二二八事件。他指出,高雄是二二八事件中最早發生屠殺的地方,西班牙法院去年以「反人類罪」通緝江澤民,國民黨的罪刑早已符合國際定義的「反人類罪」,應比照辦理。 對於現場聽眾多為大學生,胡長松感到訝異,也高興仍有年輕人關心這塊土地。他說,1947年3月6日高雄要塞司令部司令彭孟緝發兵屠殺市內反抗暴政的民眾,曾直接於馬路上架機關槍,對高雄車站、高雄中學等機關內的民眾開火,前往市政府(今高雄歷史博物館)開會的本土參議員、官員及圍觀的民眾和學生等,也全遭濫殺,市府內外遍地死屍,宛如人間煉獄。愛河也曾是人民躲避屠殺和死亡地點。 《槍聲》被公認是解嚴以來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對史實考證最嚴謹的作品。胡長松表示,為了求真,他費時多年研讀各種歷史檔案和口述歷史,以台語創作,替無法說話的受難先人發聲,這是身為文學創作者的責任,也是呈現完整歷史面貌和轉型正義的重要一環。胡長松在《槍聲》中提到父親遭國軍殺死的牙醫許國雄,原以為自己也將被無端處死,卻因彭孟緝母親牙痛而倖存,以此突顯當時人命不如1顆牙的時代荒謬性。 台灣轉型正義至今未實現,胡長松說,對照德國處理納粹的標準,台灣至今仍無任何人因二二八事件遭判刑,從受迫者取得的不當黨產未還,也未曾聽聞參與迫害的人員遭革職,連凶手是誰的最基本真相也拒絕公布。他並說,國民黨自二二八事件以來不僅切斷台灣人性命,母語和文化也摧殘殆盡,他最後帶眾人高唱〈台灣翠青〉相勉勵。  

高壽中記念228 受難家屬:蘆葦不斷 燈火不熄

【林家鴻高雄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高雄中會教社部與總會教社委員會,2月23日於岡山教會舉行「二二八事件67週年和平公義紀念音樂會」,台灣老店男聲合唱團當日受邀演唱〈嘸通嫌台灣〉〈叫一聲台灣〉〈台灣翠青〉等及高俊明牧師作詞、駱維道牧師譜曲的〈刺 互火燒〉等詩歌,會中並邀受難者家屬涂世文分享。 高雄為二二八事件國民黨軍隊發動屠殺最嚴重的地方。1947年3月6日,民間為避免流血衝突擴大,派涂光明、彭清靠(彭明敏父親)等7名代表上壽山與要塞司令彭孟緝談判,涂光明等4人卻慘遭囚殺。彭軍隊之後兵分三路血洗高雄,造成數百至上千人死亡。 二二八受難者家屬、鼓山教會長老涂世文表示,他的父親涂光明,3月6日前往壽山談判的路上,在車上插著白旗象徵和平,卻從此一去不回,至今「死不見屍」。爸爸35歲離開人世,頓失獨子的阿嬤傷心欲絕,每日愁容滿面,國民黨軍警事後還不肯放過他們,到他家抄家搶劫,使他家面臨「家破人亡」。媽媽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保住涂家香火,於是帶著他和哥哥躲進廢棄豬圈,待外頭平靜後才搬到哈瑪星(今天的鼓山)。 年逾70歲的涂世文回憶,媽媽一邊替人助產並兼做會計,含辛茹苦把5歲的他和哥哥帶大,至今仍清晰記得母親夜間騎單車上陡坡替人接生,工作完後在門外喊「開門」的聲音。他並說,2003年時值民進黨執政,總統陳水扁首度於總統府代表國家頒發二二八受難者回復名譽證書給他,他才感到歷史終於還父親公義。但辛苦一輩子的媽媽已過世,再也看不到這份安慰,是他最大的遺憾。 涂世文說,會成為基督徒與二二八有關。鼓山教會早期開拓時,傳道人在菜市場邀人到教會,有一天他阿嬤接觸到,從此全家蒙福,遇見上帝。確實,他的家走過一段非常鬱卒、冤屈的歲月,但上帝始終用「受傷的蘆葦我不壓斷,將殘的燈火我不吹熄」等聖經話語扶持他們,領他們走過二二八的死蔭幽谷。「雖然我5歲失去父親,但我得到天父永遠的愛。相信祂的愛會勝過二二八的傷痕,在未來人生還會給我力氣做更多的事工。」 高中教社部長李興穀表示,音樂會選在岡山教會舉辦,與該教會第2任牧師蕭朝金同為二二八受難者有關。涂世文說,蕭朝金不過就是因為看見鐵路沒通,收留學生到教會住,就被抓去槍殺。他的女兒、壽中新興教會長老蕭瓊珍也出席音樂會。 高中議長李智麟說,二二八至今67年,台灣的民主卻倒退,陳前總統陳水扁遭囚禁,現任總統反民主,執意將台灣送給中國。「求主幫助我們珍惜這份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

崙上教會越南日 阿美族媳婦見證分享

【林家鴻採訪報導】西美中會依納教會綽號「阿Fyi」的越南姊妹阮氏垂,日前獲屏東中會崙上教會邀請於主日分享見證。依納教會牧師洪玉妹說,阿Fyi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即使屏東她從沒去過,她真的很勇敢!這是她第一次到其他教會見證,希望把握可以「鼓勵自己族群的機會。」 位於屏東縣長治鄉的崙上教會,所在社區的新移民配偶比例高,光是教會接觸的家庭就超過20戶。崙上教會牧師陳怡真去年聯合佳冬教會印尼團契舉行聯合聚會的「印尼日」,今年則針對越南姊妹,2月23日推出「越南日」,邀請阿Fyi及在天主教會聚會的印尼姊妹來分享信仰見證。 洪玉妹說,阿Fyi起初嫁給教會的阿美族長老時,不會講華語,與人溝通和表達遇到困難,然而,因渴望得著基督信仰的安慰,她努力適應環境、學習語言。阿Fyi現在是教會婦女會會長,希望她的故事能鼓勵同鄉姊妹來信靠上帝。 陳怡真為了預備這次講道稿,可說是下了好大一番功夫,除了投注許多時間了解越南文化及政治和宣教的歷史,為了讓姊妹看得懂且感到親切,還特地運用翻譯軟體盡可能將講道綱要及投影片越語化,「有種在做越南神學的感覺。」禮拜中,她嘗試透過介紹越南過去受法國殖民、戰亂頻仍的歷史,闡述上帝救恩也臨及越南,引導姊妹們從上帝眼光欣賞自己的文化,強調祂的愛一視同仁,在台灣落地生根的都能成為祝福台灣的「新台灣人」。 崙上教會設教橫跨一甲子,一度荒廢無人,5年前陳怡真就任後,關心社區新移民婦女的生活,曾為她們開設識字班、生病時勤赴探訪,近幾年推動週末兒童才藝營,也陪伴不少來自新移民家庭的孩童,成為當地人的溫暖。陳怡真說,每月的福音主日和獎學金發放,是教會邀請家長到教會團聚的時光,彼此的關係日漸密切。去年的野外禮拜,印尼、越南的姊妹不僅踴躍參加,還邀家屬一起來,包了一輛半的遊覽車。未來計畫在現有基礎上,以季為單位舉辦類似同鄉會的聚會,藉簡單的交誼培養感情。

【特別企畫】在醫院的故事1 ──彰化基督教醫院

【編按】「在醫院的故事」系列,介紹長老教會三所奉基督耶穌的名所設立的醫院;醫院不僅是醫治病痛之所,更是關照人心靈的福音禾場。願上帝賜福醫療宣教事工,讓人們從病痛中經歷主的恩典。   病痛是一把鑰匙 ◎許嘉珍(彰基院牧部牧師) 古倫神父在其著作中提到,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1869~1951,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認為,生病是成為真正的人的一把鑰匙。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寫道:「我相信,病痛是能為我們打開某些大門的鑰匙。」 在醫院中,我們經歷生老病死的人生真實面;醫師認真研究醫療方法,護理師盡心給予病人全備的照護,各個部門各盡其職帶來全人、全隊、全程、全心、全備的醫療。有的病人康復了,帶著滿心的感謝回家;有的病人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別世、回天家了。不管是醫療團隊、病人或是病患家屬,面對病痛的衝擊都有著不同的感受與祝福。 正如聖經裡的一段記載:「耶穌過去的時候,看見一個人,生來是瞎眼的。門徒問耶穌說:『拉比,這人生來是瞎眼的,是誰犯了罪,是這人呢?是他父母呢?』耶穌回答說:『也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顯出上帝的作為來。』」(約翰福音9章1~3節) ◆病痛讓人看到人的有限 「醫師啊!無論如何請你一定要醫治我的親人!」這句話讓醫師們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身為醫師,當然是盡全力來醫治病人:「我一定盡我的全力!但是我不是神,我不能給你保證,因為醫療是有限的。」醫院給了醫護人員許多醫療研究的學習機會,甚至出國學習;醫院也接受評鑑,透過團隊合作讓醫療達到幾乎零缺失,但病痛仍然會奪走生命。看見病人病痛的苦楚、家人憂心的面容,讓人看到了人的軟弱和有限。 ◆病痛提醒人珍惜生命、與人和好 人生百態在醫院中都遇得到,有錢的病人渴望子女來探望,卻怎麼等都等不到;窮苦的病人因為種種苦衷而感到無奈悲傷,但家人卻緊緊聯繫在一起,同甘共苦的真情令人感動。 雖然護理工作所要做的事情很瑣碎,但是看見每一個不同的故事,都給醫護人員不同的啟示──我要視病如親,我要重新調整我的價值觀、重新安排我的腳步。正如天韻詩歌〈珍惜〉歌詞寫著:「生命是上蒼的厚禮,活著一天就有意義,最好的時間是現在,最美的地方在這裡……」從病痛中讓人看見:生命的短暫,我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與病人、同事相處的日子,要愛自己的家人、與親人和好。 ◆病痛讓人緊緊抓住神 在彰基,許多資深員工後來都受洗成為基督徒,資深員工所組成的基石團契裡,有人曾見證說:「病人是我們的老師,看見病人受苦,我們很想替他們承擔,但是不可能!病人若有宗教信仰,他們面對病痛及死亡的態度就非常不一樣!所以我們會尋找人生的意義,常常問:為什麼?我該怎麼做?再去看看當年宣教師的奉獻心志,想想他們是從哪裡得到力量?而且在醫院裡禮拜、禱告、靈修的實踐,讓我們感動決定成為基督徒……」 病痛讓人緊緊抓住神,讓醫護人員在工作上發光,把生命交託在神的手中。 ◆病痛後成為助人者 他們穿上義工服裝穿梭在醫院每個角落。曾經,他們是住院的病患;曾經,病痛折磨讓他們痛苦流淚,但醫護人員細心醫療照護令他們感動、難忘。健康後可以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有相同病痛的人,這是聖經的教導,也是他們回應上帝愛的行動。 ◆病痛開啟了愛的潛力 一百多年前,遠渡重洋的宣教師帶來不同的專長,開啟了台灣醫療技術;這些年來,不論是醫療、護理、手術、麻醉、牙科、生殖醫學,也開創了不同的病友團體,藉由病友的互相支持,讓病人的治療不再孤單。 彰基的創辦人蘭大衛醫師父子,用生命付出的智慧和愛,讓彰基有穩固的根基,也提醒著我們「在需要的人身上看見我們的責任」、「學習耶穌謙卑的為學生洗腳」。彰基從小小的醫院慢慢成長為醫學中心,更擴張醫療體系分散在各地,甚至走向世界;「切膚之愛」的精神讓彰基回應上主,開啟了愛的潛力。 ~*~*~ 病痛雖然帶來苦難,但經歷病痛卻讓我們的生命更擴張了!在生病的日子裡,來一趟發現之旅吧!探索自己的生命之屋,我們會發現,上帝已為我們預備天使在身旁,祂開啟我們的眼界,讓我們發現潛力,也提醒我們把愛行出來,緊緊抓住神,活出生命的光彩!     病患故事 加護病房也有春天 ◎賴慧純(彰基院牧部關懷師) 在充滿緊張、不安,常是上演著與生命拔河戲碼的加護病房,因著一位年輕患者阿聖的生命故事,因著信心、希望與愛,讓我看見病房內也有春天。 記得初到SNCU(腦中風暨神經重症加護病房)時,阿聖吸引了我的注意。20歲初頭的他,身上插滿管子和儀器,毫無知覺的躺在病床上,不管家人如何痛哭、吶喊,阿聖就像關起門來睡覺一般,毫無反應。 雖然長時間的陪伴關懷,但內心還是不免有疑問,為什麼神要讓這年輕的生命遭受這麼大的試煉? 上帝的話應許,人若相信,就必得見父神的榮耀;主像公義的太陽,祂的翅膀有醫治之能。在400多天漫長的治療過程中,神差派許多天使圍繞在阿聖的四周;因著阿聖堅忍的生命力、醫療團隊不辭辛勞的努力,以及父母親無法割捨、不願放棄的愛,我們看到了神奇妙的作為,阿聖的情況如同詩歌所唱「相信有愛、就有奇蹟」般甦醒了。 醫療團隊陪伴阿聖及他的家人走過人生最大的風暴與低谷,過程中我們看見一位母親很深的自責,但在這一刻,所有埋怨和痛苦都化為讚美與祝福。 阿聖甦醒後,我們為他舉辦了一場慶生會,不僅慶祝他的生日,也因這個重生的開始,為他感到開心與感謝。當大家唱著〈隱形的翅膀〉時,內心有許多的感動,更讓我深刻的了解到,當我們全心倚靠神,就必看見生命的轉化,經歷生命的奇蹟。   隱形的翅膀 ◎張佳幸(彰基院牧部合作牧師) 每次踏入加護病房總會看到一位從未缺席的母親,一年多來,她的雙眼從不離開她的孩子阿聖。記得第一次看見阿聖時,他什麼訊息都沒辦法接收,只是異常放電的癲癇發作,而愛他的母親和家人,從以淚洗面到逐漸接受,甚至堅持不放棄。 艱難而崎嶇的路程,每個人都咬著牙賣力前進。在這條路上,除了艱難之外,我更看到了讓人幸福的愛。我常常在禱告中感謝,上帝給阿聖不只是病痛的挑戰,還給了他許多讓人稱羨的愛;這些愛的支持,讓他有足夠的能量一步又一步歷經生死關頭的挑戰,讓他慢慢從昏睡的夢中甦醒。這些愛的支持,我稱為是阿聖身後「隱形的翅膀」,因著這些人的付出,帶他飛越死亡的關卡,回到重生之路。 除了家人的愛,我更看到醫療團隊的用心,不計代價的付出與照顧,讓阿聖在母親節前夕有了奇蹟的轉變──阿聖醒過來了! 如果說,阿聖媽媽陣痛了許久,讓阿聖重生,那麼,醫師就是那個過程的助產士,他們都是背後那雙「隱形的翅膀」,當然,還包括所有在過程中默默付出的每一個人,大家的愛成了翅膀上的每一片羽毛,帶著阿聖飛過絕望,給了他希望。 在侯文詠先生寫的《白色巨塔》中,男主角曾說了這麼一句話:「生命,在我醫學知識之外存在的方式超過太多、太多我所能了解的。」醫學知識之外超過的部分,我們除了用「愛」來了解,剩下的就交給造物主吧!因為在醫學裡沒有「神蹟」,只有神才能顯「神蹟」。 願阿聖在重生後,繼續揮動他那雙由「愛」而生的「隱形的翅膀」,不管順風、逆風,神賜給他勇氣,飛往佳美之地。     員工造就 同心服事的職場 ◎陳雅莉(彰基院牧部組長、關懷師) 今年初,黃以文牧師在一場醫院的活動中,用賓果遊戲帶領大家玩破冰,題目很簡單,是邀請與會的人列舉出16個會在醫院看見的人事物。在「病人、醫師、護理師、呼吸器……」的此起彼落聲中,使我不禁再次思考,在充滿「生與死」、「忙與茫」的交會之地,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足以吸引人來領受福音?並且能夠滿足院內同工的心靈需要。 隨著全球化,所受到的衝擊不僅是政治、經濟、科技,也包含醫療服務;過去醫療的焦點在於「疾病」治癒,如今以病人為中心的核心價值,使得在醫院服務的同仁更加忙碌,因此關懷院內同仁的靈性需求,更顯得重要。 雖然多樣式的宣教活動可吸引人認識福音,但這只是傳福音的初步工作,一顆福音的種子要成長,需要的是園丁悉心澆灌與呵護。我看見彰基的園丁,不只是院牧部的牧師和關懷師而已,在這個大家庭裡,院方除了舉行定期的禮拜、信仰講座、退修會,還有多位同工受呼召進入「但以理學院」受造就,裝備職場宣教與學習;也有8位同工開放自己的家庭或在辦公室成立小組,帶領同事領受福音;還有許多醫師利用假日,遠離醫院call機的傳呼聲,帶領住院醫師到偏遠山區部落舉辦醫學營,啟發原鄉小朋友對從醫的興趣。 此外,彰基成立不久的兒童合唱團,除了連結院內、院外慈善公益活動,去年聖誕節時,更由團員的媽媽們親自指導小朋友演出具有喻道意義的《快樂小羊》音樂劇。那一晚的演出,細數出現在禮拜堂裡的點滴架竟有8支之多,許多病患特別前來觀看,實在超乎大家所想,在寒風加劇的夜晚,一份愛的分享,格外令人倍感溫暖。 前年,醫院邀請同工投稿分享個人信仰歷程或見證,沒想到篇數足以出版成書;這本屬於我們的故事,不僅是來訪者的禮物,同時也是福音架上帶給大家勵志與安慰的書籍。 未來我們將持續努力,以信仰傳承為目標,建立同心服事的職場,以期更多院內同仁追隨基督愛人愛神的腳蹤!   天天經歷生命 ◎翁春祝(彰基院牧部關懷師) 主耶穌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章19~20節)「宣教」、「傳福音」、「關懷人」是復活的主交代給我們每個人的大使命,也可說是基督徒的天職,更是每個領受神恩的人應該做的事。 彰基院牧部同工在關懷服務的事工上承受主耶穌的教導:「與喜樂的同喜樂,與哀哭的同悲傷」,面對身心靈受苦的病患與家屬,以陪伴、傾聽、同理心,讓他們在過程中不孤單,並分享信仰,使他們因仰望神而產生復原力,得著堅持走下去的力量。 在院牧部工作多年來最大的心得是「感恩」──做基督徒本來就該做的事,又有薪津可拿,這是何等的恩典!而且每天與神同工,領受滿滿的祝福,更常體會到「施比受有福」,充滿喜樂。二來是體會生命的奧祕及神的大能,傳道書3章1~2節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生命的主宰者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 在陪伴關懷病患中,原以為是自己在付出,但一路走來卻發現是病患在分享生命,讓我學習認識生命及教導我生命的課題,所以服事過程中最深切的收穫是體會生命、學習珍惜生命、尊重順服神且實踐活在當下。     走出醫院 走進世界 ◎陳清發(彰基院牧部主任牧師) 「耶穌走遍加利利全境,在各地方的會堂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樣的疾病。」(馬太福音4章23節) 彰化基督教醫院向來秉承兩代蘭醫師對台灣社會奉獻和服務之精神,總是持守以醫療與傳道為其創立和發展的主要宗旨。彰基的員工除了有院內的團契生活,譬如醫師團契、醫務團契,也參與海外醫療與宣教。 近年來成立之「行腳團契」,在劉青山副院長與楊光道醫師帶領下,招聚一些熱心的醫護人員,利用自己的休假時間,帶隊至偏遠地區,特別是醫療較貧乏的原住民部落進行「簡易預防篩檢」、「醫學體驗活動」,甚至為開啟原鄉小朋友對醫學科學之興趣而舉辦「小小醫師營會」等活動。 在海外宣教事工方面,也前往外蒙古及緬甸從事醫療宣教。近年來,特別為蒙古中部布爾干教會雪中送暖,把許多老舊設備更換或修繕。至今,社區民眾能在寒冷的天氣裡,在教會內舉辦各種活動。不僅如此,彰基也募資100萬元購買巡迴福音車給蒙古基督徒醫療協會,以利醫護人員為散居在大草原的遊牧民眾做義診及傳福音。另外,我們也準備為居住在蒙古包的民眾設置公共浴室及廁所,使他們在寒冷的冬天有溫暖的浴室沐浴。 彰基也陸續推展東南亞國家之宣教事工。自2011年開始認養25位緬甸孩童,至今,已有50位小朋友住宿在孟撒兒童之家接受養育。目前已購地且積極準備興建校舍,以提供更多孩童有安全、有尊嚴的學習成長環境。為此,彰基特別成立海外宣教事工基金,希望更多教會兄姊共襄盛舉。 院長郭守仁常勉勵員工說:「彰基走出去,世界走進來。」此意乃醫院的發展及宣教一定要走出去,走遍全台灣,甚至到世界各地去體恤和關顧有需要之人。

信仰告白解說教材出版 詳述聖經神學傳統根據

【林宜瑩台北報導】「阮信,教會是上帝百姓的團契,受召來宣揚耶穌基督的拯救,作和解的使者,是普世的,復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只要是長老教會的信徒,對這段《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內容一定不會陌生,可是,你知道《信仰告白》是從神、聖經、教會、拯救及人,5個以神為主所呈現的信仰主題構成的嗎? 為了讓牧長信徒更了解什麼是《信仰告白》,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特別邀集陳尚仁、羅光喜、賴朝財、莊孝盛、康進順、林芳仲等牧師擔任編輯小組,由黃哲彥、胡宏志、羅光喜、莊孝盛、蔡政道、莊信德、康進順等牧師擔任作者群,李鳳珠擔任執行編輯、由使徒出版社出版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解說教材》。 從第一課「什麼是《信仰告白》」為導論,說明1985年發表《信仰告白》的形成與時空背景,並將《信仰告白》每一段落在聖經與神學傳統根據,分成「信仰告白、禮拜與生活」、「我們信獨一真神上帝」、「基督十架替贖救恩使人與神復合」等共13課來詳細解說,盼望透過這本解說教材,讓牧長信徒更明白《信仰告白》的內涵。 《信仰告白》解說教材定價為新台幣180元,教會若要訂購可直接電洽總會電話:02-23625282分機215、218。

關懷退休牧者 總幹事探視

【林宜瑩採訪報導】為關懷在職與退休牧者,長老教會各中區會都已成立牧傳會,而為關心退休牧者及家屬,總會傳福會也設立退休傳教師聯誼會,並在台灣全國分成北、中、南及花東共4區進行關懷事工,但對行動不便、長期臥病的退休牧者,傳福會除有志工定期電話慰問、探訪外,在春節過後,傳福會也邀請總會總幹事林芳仲、助理總幹事徐望志等人,於2月13日前往淡水三芝雙連安養中心,探訪11位退休牧師或牧師娘,一起新春感恩禮拜並餐敘、致贈每位退休牧者一份養生的小禮物。 在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牧師戴約信、主任賴明妙安排下,包括林芳仲、徐望志、傳福會執行長林恩增等人,與高齡105歲的江天順、94歲李高燕文、90歲徐育麟等退休牧者及家屬一起聚會;林芳仲致詞時說,他到花蓮牧會時,江天順牧師正要從自己開拓的花蓮美港教會退休,如今還能看到這些退休牧者,心中對他們一生擺上奉獻,感到非常的敬佩與感動。 林芳仲也分享總會各樣的事工,以及介紹2015年台灣宣教150週年各種活動的籌辦情況,並設宴款待這些退休牧者,一起提早在元宵節前歡度佳節。    

日本311地震3週年 PCT持續關心代禱

《信徒之友》報告如何善用經費協助當地居民   透過多元活動連結教會與非信徒 【陳怡萱綜合報導】311東日本大地震將屆滿3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至今持續給予支援。除了奉獻捐款,今年初日本基督教團(UCCJ)發起的「小羊宿營」帶福島親子來到台灣4天3夜,放鬆長期緊繃的心情,這個暑假PCT也將3度派出重建義工團赴日幫忙重建。在總會網站(www.pct.org.tw)上,不定期刊出UCCJ刊物《信徒之友》中刊載的活動報告,讓台灣教會知道他們如何善用經費協助當時受災最重的岩手、宮城、福島等地居民,同時透過多元活動連結教會與非信徒。 在最新一期2月號的《信徒之友》中,可看到UCCJ去年底為岩手縣釜石市組合屋的居民舉辦賞楓、泡溫泉、看戲等旅遊活動,這系列活動自2012年4月開始,已進行第6次。工作人員佐佐木睦子表示,旅行中大家都很開心,連平時沒有食慾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好希望這樣愉快的時光能夠持續,可是在他們心裡還是充滿著對生活的煩惱與不安,最明顯的就是在巴士裡大家還在討論進度緩慢的房屋重建及防災工程。有個居民在泡腳時說:「真舒服!只有這個時候才能忘記震災的事。」 根據UCCJ東北教區災區支援中心委員會在1月20日提出的資料,教區至2021年的長期宣教方針為持續透過「以馬忤斯」支援中心(包括仙台、石卷)協助重建與舉辦活動,保持與笹屋敷地區的信賴關係,並繼續支援尚未能從組合屋搬回自己家以及未能重建家園生活的民眾;原則上,「只要還有組合屋」,教區支援活動會持續下去。 另外,教區繼續與宮城中地區、北地區的各教會合作,以馬忤斯石卷中心1年舉辦4次「以馬忤斯石卷方策會議」,與鄰近石卷山城町、石卷榮光、涌谷教會加強連結關係。 2月號的《信徒之友》也刊載UCCJ「小羊宿營」在1月4日來到台灣旅行4天3夜的事情。UCCJ救援對策本部擔當幹事飯島信撰文感謝PCT從機場開始的熱情接待,還有嘉義中會精心安排的娛樂活動與美食。飯島信亦在《信徒之友》中的災區信息裡,撰文感謝美國和同衛理公會海外災區支援部提供1億多日幣的經費,讓UCCJ在仙台、石卷兩個支援中心能舉辦各種安慰民眾的活動,也讓「小羊宿營」這次得以來到台灣。另外他也感謝德國福音主義聯合會及PCT的支持與協助。他說,期待支援活動能擴大到更多居民身上,籲請國內外教會繼續禱告與關心。 UCCJ預定在3月11至14日舉行「東日本震災國際研討會」,屆時PCT將由總會副議長羅仁貴牧師率15人赴日與會。會議主題為「打破核能神話──從福島而來的一個基本問題」,地點在宮城縣仙台市東北學院大學。研討會焦點在於讓與會者分享對核能使用的反省,並針對核能議題尋求共識。台灣前衛生署長林俊義教授將代表PCT,在研討會中發表他對台灣核能問題的看法。  

嘉中辦主日學研習 活化兒童敬拜小組

【陳怡萱採訪報導】嘉義中會教育部2月15日在嘉中北榮教會舉辦2014第一次主日學教材研習暨主日學校長會議,邀請台北中會永光教會教育牧師潘純冕談「活化兒童敬拜及兒童小組事工」,分享永光教會如何從零星幾個孩子到現在人數比台語禮拜還多。 當日約90人參與研習,潘純冕提醒主日學老師要找到異象或願景,便能帶動熱情,像是摩西當年告訴以色列人可「當家作主」而願意出埃及。她也提到主日學老師應看重自身職分、留意自我形象,即使沒有牧師的頭銜,但與牧師一樣都是做「牧羊人」的工作,如同詩篇23篇寫到「把小羊帶到青草地上」,是牧羊人重要的工作。 潘純冕也分享她在永光教會推動「親子禮拜」的經驗,談到如何從沒有同工、沒有教材、沒有經驗到如今每主日舉行親子禮拜、週間有親子QT,甚至成為社區親子共學的場所之一。 嘉中教育部長陳豐明牧師期待每次研習會能帶給各教會新思維與刺激。但他也提到有同工指出,雖然從演講中收穫許多,但各教會面對的情況不一,若要轉化需要許多配合與協調,「最好是明確領受到上帝異象再去做,而不是把一套方法用在不同的教會。」 與會的布袋教會牧師林淑美則談到鄉下小型教會普遍資源不足,布袋的主日學分組其實只是分桌子坐而已,老師還是一樣。服事久了難免疲累,每次參與研習就是再點燃心中熱情,「雖然暫時無法學他們那樣做,但可學習他們的精神,主日學最重要是把孩子帶回真實的敬拜,而不只是唱唱歌、聽聽故事。」(相片提供/王豐榮)

蘭陽青少冬令受訓 預備明年海外短宣

【陳怡萱採訪報導】為開拓青少年視野及實踐信仰,蘭陽區跨教派教會1月28、29日合辦冬令營,談「為海外短宣做準備」,共有七星中會五結、美星、蘭陽教會及方舟聖教會38名學生參加。蘭陽教會牧師吳恩情表示,冬令營初步介紹幾個海外短宣事工,讓青少年有概念並願意行動,預定暑假正式募款,明年帶他們前往泰北阿卡或中國四川。 蘭陽區聯合營會從2008年開始每年寒暑假各1次,夏令營邀請非基督徒參加、冬令營則專為基督徒青少年而設。吳恩情說,幾個教會合辦營會可節省經費,把蘭陽教會布置成營地,學員有一餐得自己買菜、煮飯,「因為要有能力餵飽自己,才能幫助他人!」 這次營會談海外短宣,第1天邀請「青年使命團」分享在中國西藏、湖南短宣經歷,晚上由五結教會傳道陳伯杰分享貝里斯福音事工,方舟聖教會牧師王光華談台東福音隊,吳恩情分享新加坡哈該學院的福音訓練及後續奈及利亞、肯亞、菲律賓等援外福音事工。 第2天上午邀請蘇澳教會牧師陳慶中分享泰北阿卡族服事。下午大家人手一把鋸子用竹子做存錢筒,完成由牧者投入第1個10元硬幣。吳恩情說,如此青少年不會把存錢筒亂丟,也象徵海外短宣基金的第一步。營隊後緊接著春節,他要求青少年把壓歲錢存起來,也希望他們平時少喝冷飲、少吃冰,積少成多,明年一定帶他們去國外短宣。 「青少年參與短宣,不只有他一個人,也要有家人為他禱告。」吳恩情表示,希望夏令營時心志更確定,便能正式展開募款、請求家人支持。(相片提供/吳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