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普世]WCC第10屆大會即將來臨!

◎胡宏志 普世教協(WCC)第10屆大會,預定今年10月30日~11月8日,於韓國釜山盛大舉行。韓國地主教會籌備委員會,邀台灣教會合作協會理事長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總幹事張德謙牧師、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總幹事蒲錦昌牧師及筆者,於去年11月至韓國拜訪。期間除拜訪大韓耶穌教長老會(PCK)總會、WCC第10屆大會韓國籌備委員會等重要機構外,並於韓國教會合作協會年會開會禮拜中,特別向韓國的基督教會、基督教組織的代表請安。 期間,我們從南韓首都首爾搭高速鐵路,至車程2個半小時之外的釜山,到大會主場地釜山展覽暨會議中心(Busan Exhibition & Convention Center,俗稱為Bexco)參觀。它是地下1層,地上7層,面積達標準足球場3倍的場地,2005年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APEC)即在此處舉行。 當初選定大會地點時,到最後只剩2個城市──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及韓國的釜山。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是使徒保羅悔改的地方,也是教會傳統相當重要的中心。反之,韓國的釜山未曾在聖經中提及,亦非初代教會重要的宗教中心。WCC的中央委員們最後會選擇在韓國釜山舉行大會,韓國地主籌備委員會教會領袖普遍認為:雖然普世教會重視過去教會傳統的重要性,亦同時肯定韓國教會的努力和成長,也確認普世的教會要眺望未來,再次迎向上帝所賞賜的未來異象,才會做如此重要的決定。 此次WCC大會,是在亞洲舉辦的第2次大會。第一次在亞洲舉辦的大會,是1961年於印度的新德里。以前主辦WCC大會的國家,基督教均是國內宗教的多數。直到新德里舉行大會時,普世教會首次面對新處境,即基督教是國內宗教少數。如眾所知,印度是宗教色彩濃厚而複雜的國家,宗教眾多。因此,當時基督教不只是國內宗教的少數,也同時處於多元的宗教文化環境中,和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和耆那教等宗教共同存在。 韓國基督教會當中,贊成普世合一運動的教會,和反對此運動的較保守教會,兩者之間的對立及衝突,普世教會眾所周知。然而,在2013年1月13日,韓國地主籌備委員會舉行「WCC第10屆大會啟動感恩禮拜」的前一刻,這兩大陣營的教會領袖,竟然史無前例地簽訂正式的同意書,誓言將齊心協力,順利完成WCC第10屆大會的舉辦。感恩禮拜當日,7000位代表共同參會,盛況空前,正式向世界宣告:「WCC第10屆大會即將來臨!」  (作者為PCT總會普世幹事)

[窗口]櫻樹開花,蘇媽媽志工水餃來了,我呢?

◎裴信祐 幾天前,巷弄裡的櫻花樹仍是孤寂樹幹撐著枯枝向天,今晨,那孤單的枯枝上,奇蹟般掛滿了粉紅櫻花,驚豔至極!這是每年農曆年前,老櫻樹準時帶給人們不變的福音。櫻花來了,綠葉必出現,老樹幹與枯枝不再孤單,告訴在寒冬陰暗冷瑟無望的人們,春天腳步近了,溫暖的世界即將來臨,要存著盼望的心,迎接生生不息的新生命。 教會裡有位人稱蘇媽媽的姊妹,她纖瘦的身影,素雅整潔的裝扮,永遠挺著筆直的身軀,生活在我們當中,彷彿一棵寒冬裡的櫻樹,令人欣賞但卻陌生,看似可親卻又孤寂。 4年前,蘇媽媽參加我的查經班,我才慢慢了解纖弱的她竟是一位癌症鬥士與志工。21年前,蘇媽媽在7年內罹患胃癌與卵巢癌,動了2次大刀與化療,醫生判定活不到半年,她卻靠著堅強的生命力戰勝病魔,健康地存活。癒後離開台北到台中榮總當癌症病患志工長達19年,在病房裡用親身經驗安慰鼓勵許多人。 2年前,蘇媽媽每週四從台中趕來台北參加婦女健康小組,才知道蘇媽媽的神蹟持續活在每日與神同行的生活中。有次深夜,蘇媽媽走在街上,一位陌生年輕人尾隨其後,她回頭問他何事,年輕人靦腆地訴說失業缺錢生活無繼,蘇媽媽拿了一疊鈔票塞給年輕人。幾個月後,青年打電話報告他找到工作,要把錢寄回給蘇媽媽,感謝蘇媽媽沒把他當作搶劫犯報警,蘇媽媽卻交代他把錢存起來。因為知道蘇媽媽是基督徒,年輕人後來固定去教會參加禮拜。蘇媽媽有次在高鐵站看見一位老先生愁眉苦臉,趨前關心才知他要到台北看兒子卻不知如何搭車,因此一路親自送這位老先生到他兒子家。這些故事蘇媽媽娓娓道來,就像菜市場裡買菜一樣的自然。 最近80歲蘇媽媽的新神蹟是開手工水餃工廠,利潤全數捐給生活困苦的癌症病患。在TVBS《一步一腳印》節目專訪中,看著蘇媽媽老邁的身體,坐在小板凳上,彎著腰,雙手在一大盆水餃餡肉裡用力來回捏揉,並說:「要充分按摩這些餡肉,水餃才會好吃。」這場景,令我熱淚盈眶。 當我們欣賞櫻花的美麗,讚嘆不絕時,豈知那孤寂的櫻樹,為了綻放短暫的美麗花朵,在漫長寒冬裡,挺直身軀,默默地承受嚴酷氣候的洗禮,與大地結合奮力搏鬥呢?當蘇媽媽的手工水餃一粒粒生產出來,我除了熱淚盈眶,豈能只陷在感動情緒裡呢?豈能呆坐著享用美味健康的水餃呢?

[社論]3年4個月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意指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卻一敗塗地。其典故來自中國戰爭史中著名的長平戰役。主前260年正值中國的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有絕頂聰明和口才,父子間談論兵法,父親往往被兒子駁得啞口無言。趙奢卻認為他的兒子把關乎生死大事的戰爭說得輕鬆,一旦擔任大將必定失敗。果然,趙國40萬軍隊在趙括冒進之下,最後全遭秦軍坑殺。以今天的社會實況重新解讀,可謂頂著博士光環、少了「3年4個月」學徒精神的領導人,會帶來國家與社會、機構或各職場的大劫難。在台灣,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所謂「3年4個月」是一種教學相長的師徒精神,堅信唯有這樣的一段時間才能務實、信實的學到精巧技藝,對4、50歲以上的台灣人來說,「3年4個月」不只耳熟能詳,也是各產業達人的學習必經之路。亞洲大學社工系的侯念祖教授在他的論文《工匠生涯中的道德與技術:以鹿港傳統小木工匠為例》,提到曾是學徒的受訪者表示:「學徒的經驗讓我在生活中和別人交往的時候不會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我會去聽別人說些什麼,所以和人家都能夠很和諧的相處,不會有什麼衝突。」據史載,趙奢遇到困難,必定徵求大家意見,從不敢自以為是。可是趙括剛被任命為總司令就威風凜凜,軍營之中,沒有人敢對他仰視。 政治職場比技藝職場更需要「3年4個月」的精神,除了謙卑之外,這當中還蘊含著一種務實與信實的核心價值,是比平常人更應有的操守。前有官員表示公務人員都是「非常人」,不錯,但是「非常人」的定義不應該是2分實力想支配5分權力、擁有8分財力,而是非常信實、非常踏實、非常扎實。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24節提到,那選召你們的上帝是信實可靠的。那麼,信實就是神的本性,是一種榮耀的美德,代表不虛假、不誇張、不欺騙。當我們對滿口謊言的政府官員說著核能是安全、是節約而無感時,其實就是離神的榮美愈來愈遠。趙括把戰爭說得輕鬆,讓40萬人一日之間遭活埋;藐視鄰國日本核災經驗的台灣官員,也難保台灣人不會毀滅在瞬間。 「3年4個月」的謙卑與信實,也幫助我們在信仰的追求上不至於汲汲營營,而把偉大的上主低視為有求必應者,忘記了上主有祂的時間表。看來,培育神國僕人的神學院理當扎實在師徒關係,更重於讓學生們學歷資格的取得吧!

[普世]日本宣教札記

◎張智誠 2012年,筆者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差派到日本,參與國際平安基督教會的服事。該會位於關西地區的京都府宇治市,距大阪約40公里,距東京500公里;目前由林茂宏牧師牧養,聚會人數約35人。教會除了信徒信仰造就與地區宣教,更有對全日本宣教的異象。故11年前在滋賀縣的琵琶湖畔(距教會約80公里)拓建宣教靈修中心,一方面連結京都、大阪等關西的教會與牧者,一方面也和PCT成為宣教夥伴,期盼台灣的教會能成為日本宣教的助力,活化日本的宣教土壤,為主得人。 2006年起,該會每年暑假和PCT合辦的福音日本語學院(MEJI)也向80多名的年輕人傳達日本宣教的異象。 受派成為日本宣教師至今已數月,期間最常被問到:「你們還習慣嗎?」一般來說,和其他國家比起來,日本和台灣的生活條件已非常相近,但實際在日本生活的心情果然和前來旅遊的心情相去甚遠。其中,最難適應的就是天氣。如果是「學日文」的話,一定是愈來愈適應和習慣,但天氣溫度下降的速度,卻遠比我們適應它的速度還快。說來真慚愧,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擁有電毯、暖爐等各樣現代化防寒對策,但有時還是冷得哇哇叫,才知道自己是多麼軟弱。這也讓我更能體會從蘇格蘭和加拿大來台灣的宣教師,當時很「熱」的心情。宣教師不是只在當地過生活而已,更要清楚主耶穌要我們做什麼。在此,要特別感謝母會嘉義中會加恩教會愛主兄姊為我們奉獻、禱告,以及屏東雅歌合唱團的兄姊為我們奉獻防寒用品。上主的恩典實在是夠我們用。 前陣子日本國會全面改選,自民黨大獲全勝,經過4年後重新掌政,新內閣馬上就面臨當前重大課題。根據調查,日本人民目前最關心的4大問題是:經濟、核能使用、大震災後重建,及人口老化問題。所以總理一上任就想用激烈的方法振興經濟,似乎經濟一好,所有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但如果沒有上帝的光照,人會看見自己的罪嗎?會看見自己的貪心自私嗎?若沒有基督的福音,人能找到永恆的活路嗎?內村鑑三曾說:「我為日本活;日本為亞洲;亞洲為全世界;全世界為基督;全部歸榮耀予上帝。」微末我也這麼想! 過年時節將近,日本雖過新曆年,與台灣農曆年不同,但仍流行寄賀年卡,稱為「年賀狀」。日本人為表達對親友或客戶的感謝,每逢過年書店和賣埸都可發現五花八門的「年賀狀」相關書籍。當然,協助製作和寄送的服務也非常完備。相較於日本,在台灣實體賀年卡已是稀有物,多已被電子賀卡、網路和手機訊息取代。在資訊發達的日本,年賀狀的熱賣是個值得思考的現象。藉著過節機會,日本人藉年賀狀表達過去一年的感謝心意,也期待在新的一年對方多多照顧。所以我也畫了許多年賀狀給教會的弟兄姊妹,感謝大家的接納、預備和照顧,並期待在新的一年同心為主做工。  (作者為PCT派駐日本宣教師)

[窗口]在墓地的敬意與懷念

◎王昭文 2013年1月下旬,隨PCT歷史委員會前往英國,訪查可能藏有台灣宣教相關資料的檔案館,探訪曾在台灣服務的退休宣教師,另外,也到兩位對台灣極有貢獻的宣教師墳前致意。 宣教師馬雅各醫師夫婦合葬的墓在倫敦近郊一個石造教堂旁,墓碑小小一塊築在地上,簡單露出兩面,一面刻著他的名字,特別註明是「英國長老教會派到福爾摩沙的先鋒宣教師」;一面刻著馬醫師娘的名字。在寒冷清靜的墓園中,一行人圍著墳墓唱歌、禱告,想念這位開拓者。我們心裡充滿感動,特別是看到這小小的、不起眼的墓碑,讓人感受到這個宣教師家族的敬虔、謙卑、不自誇。 旅程後半前往蘇格蘭,氣溫更低。格拉斯哥附近的Lennoxtown是梅監務牧師長眠之處,墓園在山丘上圍繞已成廢墟的教堂,但鐘塔被整修好,成為受保護的遺跡。2012年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者、京都大學博士班的三野和惠造訪此處,把相關資訊提供給鄭仰恩牧師,梅監務牧師墓碑是個賽爾特十字架(Celtic Cross,十字架加一圓圈,代表光明的十字架,廣泛使用於愛爾蘭和蘇格蘭),大家就去認每個有賽爾特十字架的墓碑,沒多久就找到了。這是個小小的、粗糙的墓碑,而且是合葬的墓,另一位可能是他的岳母。墓碑亦記載梅牧師是「福爾摩沙的宣教師」。我們為梅牧師唱詩篇23篇,做個小小的紀念禮拜。 當天下午在格拉斯哥大教堂參加禮拜,禮拜後與主持的牧師Dr. Laurence Whitley(懷特理)攀談,他興奮地說,他的祖父輩有一位到台灣的宣教師,原來是台南神學院及《台灣教會公報》的創設者巴克禮!懷特理牧師的外祖母,是巴克禮夫人伊莉莎白的外甥女。巴克禮夫人回英國醫治腦疾,病體未大癒,卻堅持回台灣工作。在乘火車跨越歐亞大陸的艱苦路程中再度病倒,死在旅程上。這個悲傷遺憾的故事在家族中流傳,他們以為巴夫人「不得不葬在鐵路邊」。王貞文牧師向他說,照巴克禮牧師記載,巴克禮夫人的確在旅途中病逝,但非葬在鐵路邊,而是在上海的醫院去世,葬在當地外國人墓園。 這次旅行看到兩個低調的墳墓,聽到一個對家人而言等於不存在的墓,見證初代宣教師敬虔、儉樸和對台灣宣教的委身;也想到埋葬於台灣的幾位宣教師。馬偕家族有自己的墓園,巴克禮牧師葬在台南市的墓地,都有高大漂亮的墓碑。但最早埋骨台灣的首位宣教牧師李庥,由於高雄的外國人公墓已被移除,根本找不到了。 來到墓地,總讓人充滿感懷,但我們對上帝工人的敬意與懷念,並不會因為墓碑的大小規模而有所不同。甚至,遙遠的墓、已經找不到的墓,其故事更深植人心,更可能代代相傳。

[社論]齊來關心原住民宣教

400年來,外來殖民統治者以「土人」、「土著」、「番仔」、「高砂族」、「高山族」、「山胞」等藐視的污名來稱呼原住民,對千百年來早已定居於台灣的原住民族群而言,是何等的污辱與不尊重。台灣基督長老總會聆聽到了原住民族的呼聲,於是在1989年第36屆總會年會決議:「更改山地為原住民」,自會議後,總會正式將「山地宣道委員會」更名為「原住民宣道委員會」。過去對「山地人、山胞及山地教會」稱呼均改為原住民及原住民教會,這是台灣有史以來,關懷台灣原住民極為重要的議決案。5年後,政府才在族人及教會強力爭取下正式呼應原住民族的陳請。 後來經過改組,更名為「原住民宣教委員會」,長老教會原宣在成立之後,全力投入關懷全國原住民族各項權利如:土地、經濟、文化、正名、工作、語言等權利,另外對立法院事涉原民的相關法案也極為重視。此外,原宣對於原住民各族群的福音事工也沒有偏廢,務求全面照顧原住民社群的發展。原宣將14個原住民族群依區域與需求,成立了15個中區會,包括11個中會與4個區會。在事工上,原宣推動「夥伴教會合作事工」、「小型教會補助方案」、「編撰族語教材」、「聖經與聖詩翻譯與出版」、「成立各中區會產業發展事工」、「推動特色產業及傳統農特之拓售」、「辦理原住民牧者勞健保各項業務」及「人才培訓」等事工。 近年來,台灣政府在全面傾中國的不當政策影響下,致使台灣各項產業高度投入中國,造成台灣自身產業蕭條,原民失業率比一般社會多出1、2倍。在這樣的環境下,原住民在面對未來每一個日子,對上帝仍抱著無比虔誠及堅定的信心。 本週是「原宣紀念奉獻主日」,期望透過每個教會長期以來對原住民教會事工的關心與代禱,使原住民族散居在離島、沿海、縱谷、高山及都會中所設立的教會,都能日益興旺並榮神益人。使徒保羅說過:「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12章26節)

[窗口]台灣的糧食危機

◎高有智 今年起,糧食政策出現重大變化,農委會宣示將要全面活化休耕地,預計3年內活化4萬5000公頃的農地,提高糧食自給率。事實上,台灣早就籠罩在糧食危機的風暴中,政府反應慢半拍,如今急起直追,也反映出糧食政策到了必要修改的地步。 台灣的耕地面積狹小,早年還能生產過餘糧食賣到海外,後來實施「以農養工」的政策,帶動工商業發展,雖然創造了所謂的「台灣奇蹟」,卻埋下離農與棄農的禍根。 因應WTO的衝擊,政府大規模實施休耕政策,更是加速台灣農業的瓦解。2004年時,全台的休耕農地竟比耕作地還多,學者大嘆:「休耕政策已經休過頭了!」目前全國約有20萬公頃的休耕地,其中以農業大鎮台南市、桃園縣和雲林縣的範圍最大。此外,休耕補助欠缺公平正義,歷年來發放休耕補助超過了1300億元,農委會調查領取補助名單,其中卻有高達58%不具農民身分,預算資源嚴重扭曲誤用。 台灣的糧食大都倚重外貿進口,糧食自給率嚴重偏低,近年來始終低於3成5,甚至低於同樣生產成本較高的日本與韓國,相較之下,歐洲的工業大國也沒有荒廢農業,德國的糧食自給率也有近9成,英國約7成,法國更是高達120%,台灣明顯落後,無法掌控糧食自主權,也是國家安全的隱憂。關心農業的學者授蔡培慧警告說:「我們的餐桌快被國外掌握!」 稻米的自給率雖有8、9成,但這只是假象,因為台灣的小麥、大豆、玉米等穀物幾乎仰賴進口,小麥自給率將近是零,飼料玉米全年需求量約有4、500萬噸,9成都仰賴進口,穀物的平均自給率只有2成4左右,除了米飯,穀物支撐了國人的熱量攝取,飼料玉米也是養豬的飼料來源,影響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  在高油價的時代,不僅糧食作物的運輸成本增加,影響糧價波動,大量穀物也被轉成生質燃料,據統計,2007年有超過1億噸的糧食被轉做生質燃料,全球貿易穀物約減少一半。氣候變異又致使糧食生產不穩,加上新興人口大國飲食消費增多,國際糧價的不當炒作,未來全球糧價依舊不穩定,這對依賴糧食進口的台灣很不利,主要生產糧食國家一旦出現恐慌性糧食禁運,台灣勢必遭受波及,有錢也未必搶得到糧食,這就是台灣的糧食危機。 我和同事何榮幸在2005年寫了「休耕啟示錄」的系列報導,全面檢討休耕政策,當時就發現氾濫的休耕政策成了農業災難,農委會如今終於願意面對真相,活化休耕地只是提升糧食自給率的第一步,如何調整農業結構,提升農業認同,帶動整體農業,恐怕仍是一大挑戰。

[社論]歐巴馬的3本聖經

在全世界媒體立即轉播,現場80萬人見證下,1月2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左手按著2本聖經,以上帝之名,宣誓就職。這2本聖經,一本是廢除黑奴制度的美國前總統林肯使用過的聖經,一本是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隨身攜帶的聖經;恰巧今年是林肯發布「解放黑奴宣言」150週年紀念,也是金恩博士發表「我有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的50週年,他們2人也都為了力行「人人生而平等」的核心價值而遇刺身亡。 今日美國雖為世界強權,行他們眼中的濟弱扶傾;但國家政治與經濟的動盪,更甚老祖宗飄洋過海的暈頭轉向。然而,不得不佩服他們終究告白著「In God We Trust」的信仰傳承,就像歐巴馬在美國國會大廈公開宣誓的前一天,在白宮正式宣誓儀式上高舉右手,左手按在第一夫人蜜雪兒帶來她的祖母用過的家族聖經上,希望基督信仰是一代傳過一代。常被指責窮兵黷武的美國,終究框架在信仰裡面,在多元吵雜聲浪中服膺基督價值前進。 身上流著被壓迫族群血統的非裔美國總統,將這3本聖經疊在一起時,我們祝福這個國家真的能傳承林肯、金恩的精神。在這當中,台灣的基督徒有什麼感動可以回應主的愛嗎?應該就是好好的關心我們所生長的地方,讓她朝著上帝的國邁進。 50年前的美國,已經是一個實行將近200年民主的國家,就像今天台灣許多基督徒一樣,當時美國許多保守基督徒認為金恩博士發表「我有個夢」演說是在說「骯髒」的政治語言,是某個政黨的看門狗;但事實上,政黨的理念往往是受到偉大的信仰精神所感召。金恩博士說:「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們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會。這一莊嚴宣言猶如燈塔的光芒,給千百萬在那摧殘生命的不義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帶來了希望。」他指的偉人就是林肯。金恩說:「我有一個夢:有一天,這個國家將站起來,並實現它的信條的真正含義:『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即所有的人都生來平等。』」50年後的「黑奴」後代歐巴馬實現了金恩博士的夢,當上美國總統,成為美國人實現祖國是自由樂土的驕傲。如今不再有人視金恩博士為看門狗,而是位實踐信仰的牧師。 那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的「疼惜國家台灣,遍傳基督福音」又豈是政治語言?那是希望向全台灣所有心靈貧窮者傳佳音,是讓所有受欺壓者能得自由,是宣告向著上帝掌權的國度目標前進!

[普世]上帝藉「死亡」解釋「生命」──從德國生命禮儀與安葬中心看告別禮儀的心靈宣教

◎吳信如 面對社會快速老年化趨勢,近幾年來德國的神學與靈修傳統特別重視臨終與安葬禮儀的實踐,特別是藉此延伸到基督宗教的生命教育與悲傷輔導層面,透過生與死的對話,建立整全的基督信仰生命觀。 最近,因帶領本宗與安葬禮儀相關的牧者,參訪在科隆附近的「Pütz-Roth生命禮儀與安葬中心」,讓我們看到,傷慟者悲傷陪伴是一場最深刻的心靈宣教。因這不只涉及宗教儀式部分,而是碰觸人們最深處的悲傷與恐懼,是強烈的情緒與情感交流,因此,這也是基督宗教很切實的生命教育與信仰見證機會。 這個中心的創辦人羅特(Fritz Roth)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買下一家「禮儀中心」(葬儀社),正好因為他的外行,所以他完全用新觀點與信仰理想來規劃這個禮儀中心,希望將基督宗教對死亡的生命價值,真實體現在禮儀中心的臨終關顧與道別安葬中。 他在介紹禮儀中心時說:「我們強調的精神就是:給悲傷一個家。整全的臨終與安葬陪伴,就是一種悲傷陪伴,學習如何與死者完整告別,將死者重新整合到活著的人的生命中。若無法完整告別,很多人日後卻必須做10年的心理治療。」所以,他不是只協助安葬,急著幫家屬把死亡排除生活之外,而是把重點放在親屬身上,透過儀式、想像空間的設計、悲傷陪伴,讓親屬與過世者做完整告別,一方面可重整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能重新思考與過世者的關係。 他們的禮儀中心與墓園坐落在科隆近郊的一個小森林中,乍看下,就像一片融入自然環境的生態度假中心,完全沒有死亡的陰森感覺。在他們的「人性陪伴中心」有5間設計溫馨、典雅的「守靈室」,讓親友可以毫無時間與形式壓力地與所愛之人道別,認清死亡與生命的區別,在這個生與死的介面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思索自己未來的生命意義。 他們也鼓勵親友自己為過世者著衣,彩繪棺木,以及設計告別式與墓園。同時也安排兒童悲傷課程,讓孩子在陪伴過世長輩的過程中,透過繪畫、工藝或團體活動,使悲傷得到釋放,恐懼得以克服。甚至藉著這樣的認知與陪伴,讓孩子的心智更成熟而堅強,透過實際的經驗,思索生命與死亡的意義。 從這次進修參訪中,讓牧長們深深感受到,悲傷關懷不只是講幾句安慰話而已,甚至可以是一種幫助家屬提升生命與靈性層次的陪伴,也是很好的宣教機會,這是一項從臨床關顧、臨終陪伴到悲傷陪伴的「與生命的傷痛深度對話」的關懷事工。 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賦予長老教會的安葬禮儀更深層的心靈意義,並表達出基督宗教在臨終與安葬神學的現代意涵,更一進步透過人生終末面向的信仰與靈性思考,影響社會與教會的生命價值觀。 (作者為南與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

[窗口]創造台灣的自由空間

◎唐峰正 ◆台灣老化,世界特快  台灣老化的速度,儼然世界第一。根據內政部統計,2006年台灣的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2%;預計在2020年後,人口開始呈負成長;到2027年,老年人口將占20.67%,超過500萬人,平均每2.2個青壯人口撫養1個老人。台灣搭上老化特快車,空間改造刻不容緩,因為不良環境日夜在殘害銀髮族! ◆不良環境,謀殺銀髮 衛生署資料顯示,台灣居家老人有1/3在1年中至少跌倒1次,8%需急診求醫,其中30~40%需住院治療,6%有嚴重傷害,且常因併發症死亡,平均每天有10位老人因跌倒而走向死亡之路。 空間殺人事件有如流行病般快速蔓延,帶給社會沉重的照顧負擔。根據美聯社的報導,每年美國有36萬個老人跌倒骨折,數千人因此而死亡。有50%骨折後康復的老人無法獨立行走,40%需長期住院,相關醫療支出高達150億美元;在台灣,每年光是花在老人骨折的醫療支出,也足以蓋一條捷運。 ◆自由空間,預防醫學 突然無法獨立行動,對任何人都是嚴重的打擊,何況身心日暮的老人?銀髮族的身體功能往往退化得很快,從能正常行走到需要使用輪椅,可能不到一年;原本適合生活的環境也會變得障礙處處。 有鑑於此,財團法人自由空間基金會特別將2013年訂定為「快意銀髮年」,透過各項活動,突顯銀髮族的特殊空間需求,結合產官學資源,以「空間預防醫學」的角度,打造快意銀髮自由空間。 ◆快意銀髮,皆大歡喜 結合通用設計、數位科技、生態環保,預見未來身心變化,提供銀髮族健康、安全、舒適、美觀、無障礙、高支持性的自由空間。 無障礙空間不僅能避免對銀髮族的傷害,提高銀髮族的行動自主性,使銀髮族更自由地享受生活,甚至投入公益事業;同時,也可大幅減輕親友的照顧重擔,降低社會成本,為每個台灣人共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