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演藝圈大復興?

◎艾布克 前陣子,200多名藝人聯手舉辦的大型佈道活動圓滿成功,讓人驚豔。台灣演藝圈有大批的人歸信上帝,有人稱之為演藝圈大復興。某一個職場大量悔改信主,當然是蒙福,值得感恩的事情。不過,演藝圈的大復興,恐怕正反映了當前台灣基督信仰落入「聖俗二分」的盲點之中而不自知。 歸信上帝的藝人朋友們,或許變得更能賺錢,也熱心教會服事,將自己下班後的時間奉獻給教會,使用自己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傳福音。然而,回到本業之中時,身為基督徒的藝人,似乎仍然遵守著演藝圈的既定規範,甚至比別人更加賣命的遵守。 好比說,雖然開黃腔、講話損人,以充滿偏見歧視的觀念發言能讓收視率飆升,基督徒卻應該避免;不過,綜觀大復興潮的藝人基督徒,看起來並沒有讓自己的信仰進入工作之中,更別說改變演藝圈的環境。 最近很紅的林書豪,曾經表示自己不想打惡性技術犯規的球賽,只想以自己的球技和隊友合作一起贏得勝利。別小看這番發言,那可是一個菜鳥直接挑戰NBA比賽長久以來的潛規則。在NBA多的是球隊為了勝利不惜以惡質手段犯規。然而,基督徒的林書豪說,他不要這樣打球。 再說代言,林書豪並不因為自己走紅就開始亂代言產品,他寧可將白花花的銀子拒絕在門外,只挑選價值信念與他的信仰相符合的產品、企業,甚至拒絕為時尚雜誌拍封面,因為他認為有時間應該多休息或練球。 套用到演藝圈來看,那就好比基督徒藝人對自己的工作場域宣告,身為主持人的不想以開黃腔或說貶損人的話語來賺取收視率,身為歌手的不買榜衝銷售量,身為偶像明星的不以炒八卦誹聞來搏新聞版面,固定通告來賓不以說別人閒話、爆料來爭取上電視的機會,甚至願意放棄高價的代言合約,如果代言的產品、公司不符合自己的信仰教導。 讓我們捫心自問,演藝圈的復興是哪一種復興,是敢於將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帶入職場,甚至挑戰職場中錯誤的潛規則?還是上帝歸上帝、工作歸工作?經紀公司說要穿少一點才能搏版面就穿少一點,哪間企業的代言費高就幫忙代言? 老實說,當然有很多愛主的藝人努力改變演藝圈環境,卻也有不少人只是更努力賺錢,過著信仰與工作斷裂的生活,後者如果成為主流,那樣的復興是危險的。記得有一次,某位藝人希望以孫越的高人氣來辦公益活動,被他給拒絕了,孫越叔叔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不見孫越,只見耶穌。」除非我們能在職場和教會都「不見自己,只見上帝」,否則,恐怕我們信主後卻沒有好見證的生活方式,會讓許多還不認識耶穌的人跌倒、甚至看不起。 願演藝圈的大復興不只是帶領更多藝人信主,還能翻轉演藝圈的不良文化,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很大,如果媒體能以基督信仰的價值觀來運轉,那才是演藝圈真正的大復興!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發展團隊的第一步

我是命定工作室負責人唐詩偉,過去15年協助不同的團隊發展。近5年80%的服務對象均為教會團隊。一年多前,成立命定工作室,神呼召我們為年輕人設計、發展這個世代吸引年輕人興起的事工。 這幾年,我常常帶著資源、帶職的在人數較少的教會中服事。只有一個目標,協助年輕人在地深根。年輕人口外流無論在城市或是鄉下教會都是口裡說不出的痛,常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只能用寒暑假召回年輕人回來幫忙,盡量在寒暑假多辦一些營會,好吸引社區間的居民來參與教會事工、活動,試圖透過這個管道來傳福音。而當寒暑假結束之後,往往連同可以跟進、追蹤、輔導的社區居民,也逐漸消失,直到下一次的營會或活動。 可是年輕人外出唸書、工作是必然情況,除非在城市或是城市的衛星城鎮,才有可能回來到家鄉的教會服事。再者,我接觸許多外出唸書的、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對於家鄉的教會常只有兩個反應:「很無聊及沒有同工」。 我再深入瞭解,年輕人的表達是每次寒暑假好像都盡量排時間,在教會中忙東忙西的,雖然最後感覺很有收穫,當回到學校之後,這樣的感動只持續能幾天就結束了。所以,當年紀稍長時,寧可在城市中的大教會中同儕一同服事,甚至排時間出短宣隊。這些年輕人參與大教會服事中,被服事的熱忱被引動之後,在學期間會主動並不斷的回到大教會,與同儕的經營服事與同儕之間的互動情感。 一段時間後,這些年輕人回到家鄉教會的時候,一種比較的心情自然而然的產生,在團契表達其他教會的進步,且創造出一些服事平台能夠讓年輕人參與。經過這種思維的催化,及這種吸引力與循環下,年輕人逐漸的就往外移而且不減。 而這種情況只有鄉間、弱小教會有嗎?不,據我觀察,城市中的小教會、或是衛星城鎮的教會,也有這種情況出現。要嚴格說起來,這都不是誰的問題,而是這個世代將要面臨的挑戰就是以下這些: 1.年輕人總是要找到適合他們的平台:如工作、學業、服事禾場。 2.教會發展總是需要人力:如年輕人第一、中壯年第二。 3.教會發展需要的是事工團隊:如人口外移、專業能力不足。 4.世代的交替,服務取向、策略與目標也應改變:如創新、有效、紮根的服事 那麼,我們可以自問,我們教會需要什麼?聖經這樣說,末後的世代福音要廣傳遍地,要傳回耶路撒冷。我常想提出一些挑戰:如果我們不斷的往國外去,而聖經卻告訴我們使徒行傳一章8節,要我們從近而遠福音行動開始,那台灣的復興要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呢? 台灣95%-97%的人口還沒有認識耶穌,是否就是我們的責任呢?所以我認為在這挑戰之下的核心,應該是每個教會應該要先有區域性的在地復興。 發展團隊的第一步是什麼:興起教會服事團隊的核心價值「傳福音」,進而思考要如何經營一整年都是有「有效的」傳福音的行動,最後再來想如何整合資源。簡單來說就是: 1.興起在地傳福音的動機與使命 2.建立目標與行動策略 3.創建平台與人力、專業資源整合 這些思考的原則仍然是以信仰為中心,只是方法、執行都將會是對教會是個挑戰。第一步都很難,這是人之常情。怎麼跨越?以一般教會、團隊的經驗通常都找一些大教會來協助,不過,使用後的經驗就是無法將大教會的經驗植入或複製在教會。我認為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突破教會的「舒適圈」,接受將要面臨的挑戰,放下過去的經驗與想法,花一整年尋找適合在地的經驗有哪些,整合在地人力、資源,建構核心團隊,留住年輕人,我想過去的限制是有可能突破的。

當開拓教會走向建堂

◎陳建上 開拓教會是現今許多教會努力的方向,尋得願意嘗試且委身的牧者是首要的問題。在神的旨意中,筆者被委派託付這樣的使命。 開拓是不容易的,當然更因每個教會或中會開拓的型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難度。以單一教會植堂的型態,所有的經費與人力都有配套的規劃,可能是以5~7年的目標在努力。而中會開拓的型態,常常會聯合幾間就近教會推派牧者與長老成立小會,與委派的傳道者一起治理,這當中的支援人力問題就比較不明確,常常會欠缺主日禮拜所需的同工,如司琴、敬拜讚美帶領同工等等的不足,牧者常常為了禮拜當天的司琴人員傷腦筋,因此常聽人家說開拓教會的傳道者是需要恩膏豐富的。 筆者剛好也欠缺這一切恩賜,但主恩待我,凡欠缺皆差派肢體前來協助,成為同工,但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恩典,不能當作常態,而不反省規劃之前沒有善盡管家之責,因為這些事工是必然需要的。 當傳道者經過3~5年的努力之後,即將會面對「購堂」的規劃,都市與鄉村的購堂壓力自是不同。養一個孩子最後希望的應該是他能自立成家,然而自立成家談何容易,總會核准原民各中會跨中會的募款,這對於原民各教會幫助極大,這應該是由於原民的經濟能力與教會維持上的不成比例,而將主內一家的愛,透過這個機制讓各中會有機會參與。 然而在經濟能力較不足的中會,若他們回應開拓的使命,總會這個愛的美意,是否能夠延伸到其他中會呢?目前的實際運作中,總會沒有通過跨中會的募款申請,有些牧者便無法答應前往募款。跨中會的募款常常是靠關係,然而這對於年輕而沒有牧會經驗的傳道人來說,是個非常艱鉅的任務,若不幸又在財務能力較不足的中會時,就更困難了。 開拓的教會慢慢成長時,購堂會成為一個甜蜜的負擔,對外人而言是欣賞那甜蜜的果實,對該教會的全體肢體而言,是一個經歷神奇妙作為的時刻,這個奇妙就是「你素不認識的國民,你也必召來;素不認識你的國民也必向你奔跑,都因耶和華──你的神以色列的聖者。」(以賽亞書55章5節)的體認,我們是否願意因著上帝國的名,對著那吹號求援的肢體,伸出愛的雙手,讓奇蹟透過眾教會的雙手參與而呈現在世人眼前?「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5節) (作者為關東橋教會傳道師)

老台電需要新思維

◎陳文奎 筆者曾是台電設計及品管的一員,報載台電的電價即將大幅度調漲,諾爾‧文森‧皮爾牧師(Dr. Noman Vincent Peale)曾說:「多數人的問題都出在於我們寧願毀在讚美聲中,卻不願在批評中獲救。」 基於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情,以下舉出基層所見之一些盲點盼加以檢討,以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增進效率,達到電費降低之宗旨。1.初任設計者宜有實務訓練和老同事之帶領,成熟後始派予工作,在驗收時常見一些土建變電基礎建好多年未用而日後拆除或改修,這常是因新人歷練不足和同仁無榮譽感之故。2.台電財大氣粗,是有錢的國營事業,凡事無需儉約的觀念,比如變電所之地下室僅供電纜線引入,設計涵洞足敷所需,以往地下室全開挖,就是一種浪費。甚至有鋁皮宿舍常修改前後達3~4次之多,隨不同主管喜好而為。3.應堅守專業倫理之建立。比如地下管路漏水,竟有人在會辦意見簽註:「管路漏水有影響,但影響不大。」而單位主管亦予以附和;另有人檢舉某變電所混凝土在屋頂處強度不足,主管竟前後3次抽驗試體,最後勉強通融過關,專業倫理盡失。4.南投國姓服務所之一樓中間柱子,為了實施櫃台服務,無視建築結構專業而拆除,肇致建築強度不足,921大地震時壓死一名同事。5.高雄楠梓倉庫附建防空地下室時,官商勾結,不依圖施作擋土鋼板,致一名預拌車司機人車翻落坑底夾於車門死亡。監工主管日後卻官運亨通,直到涉及弊案而下台!6.彰化縣之全興、彰濱一次變電所控制室內,圖面在平面圖和結構圖不一致,無人發覺,待完工驗收,始發現多做一根柱子是錯的,有礙盤面監測。7.營業處對於電桿移位或路彎變電箱之位置,常未能妥於規劃,引起民怨連連,又再遷移,勞民傷財。 台電內部人員大致上學識、經驗都在水準之上;惟在當今社會風氣丕變,能堅守專業倫理,不看長官臉色,敢於直言和溝通幾稀矣!台電今日高層所以決策錯誤,損失慘重,而須調高電價來挹注財務缺口,這和屬下不敢犯顏直諫,是在現實政治上的「病態」,而往往使得台電高層誤判,當然亦有可能屈服於上級之關說、授意和政客之伺機勒索有關。 台電今天的財務困難是長期累積經營管理的失策,民營事業少有如此情形出現。若能靜下心來檢討、反思檢討不幸的經歷,反而能使台電更堅強,更有魄力。台電人應如邱吉爾所說:「我們能奉獻的只有汗水、眼淚、鮮血和辛勞。」始能有好的契機。 今後除了仰賴立委之嚴格監督,經營之透明化外,猶賴來一次「國營事業文化大改革」,並參酌民營事業經營管理之道,一如日本之明治維新一樣。或許是台電起死回生,重振昔日雄風,穩定電價的良方吧。 (作者為前國營事業九等設計及品管工程師)

以斯帖記人物的得與失

◎吳俊賢 以斯帖記是非常特別的經卷,因為該卷書的作者未曾提及關乎神的字句,但卻充滿令人嘖嘖稱奇的諸多巧合,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承認神始終是那位掌管歷史的神。在展讀這一連串巧合的過程中,除了一再提醒我們神始終掌權外,你我似乎也可以從這些聖經人物身上觀察出得與失之間的微妙關係。 首先,被罷黜的王后瓦實提,因拒絕赴宴而失去王后的位分,但她或許得到真正的自由。畢竟,皇室裡非但具有各式各樣繁文褥節的規定,國王更是說召見就召見,哪來的自由呢?瓦實提被罷黜後,才可能過著快樂又自在的生活。 而那位大為震怒,進而罷黜王后的亞哈隨魯王,一方面顧及自己及全國男人應有的顏面和尊榮,另一方面卻也同時失去自己心愛的女人。因此,經上說道:「這事以後,亞哈隨魯王的忿怒止息,就想念瓦實提和她所行的,並怎樣降旨辦她。」(以斯帖記5章1節)我們可推知,亞哈隨魯王在酒酣耳熱過後,很可能為自己所降的旨意感到懊悔。我們不甚清楚王后當時為何不肯遵守王的命令赴宴,畢竟單單拒絕赴宴一事,竟可以無限上綱至全國男人的尊嚴問題,我想這恐怕是王后所始料未及。 其次,以斯帖為了參加皇后的選美,必須潔淨身體12個月,滿了日期後還得排隊去見亞哈隨魯王。但她的辛苦最終讓她選上皇后。隨後,我們看見她為了拯救自己的民族,甚至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擅入內院見王。但以斯帖之所以能夠展現置生死於度外的偉大情操,正是撫養她長大的末底改曾向她曉以大義:「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以斯帖記4章14節)最後,猶大人果真也因著以斯帖的情操而得到拯救。 再看末底改,末底改揭發陰謀有功,但亞哈隨魯王卻未對他論功行賞,只單單將他載述於歷史上。換作你我是末底改,心裡必定感到委屈。隨後,亞哈隨魯王在某夜睡不著覺時,竟聽人念到歷史上載述的末底改事蹟,才發現沒有賞賜他(以斯帖記6章3節)。 巧合的是,王卻將如何論功行賞一事詢問那位以為自己就是行賞對象的哈曼,使本來失去任何獎賞的末底改,意外獲得極大殊榮(以斯帖記6章11節)。亞哈隨魯王最後也因著他與以斯帖的關係,把向哈曼追回的戒指給了他,以斯帖並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以斯帖記8章1~2節)。 最後,我們看哈曼,當他獲得高位的時候,想必也因著內心極大的掌控慾望而失喪平安與喜樂。他非但為預謀殺害末底改,更一心想除滅猶大人,但最後真正上木架的人卻不是末底改,反而是他自己。至於他一心想除滅猶大人的計畫,最終也遭以斯帖攔阻。 細讀以斯帖記,不僅看到許多奇妙不已的事蹟,也從中體會出每個人在這些事蹟背後真正的得與失。掌管你我生命的神,必定也同時掌管每個人一生中的得與失。可惜的是,當我們獲得的時候,常常得意忘形;失喪的時候,常常沮喪不已,以至驕傲到忘記神是那位統管萬有的神,或軟弱到忘記神是那位始終掌權的神。此刻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生命中的得與失呢?願以斯帖記中的事蹟成為你我的提醒,也成為你我的幫助!&nbsp (作者為浸信會懷恩堂會友)

「建堂」成全教會?

◎許俊輝 古有云「有土斯有財」,這是台灣教會的迷思,認為有建築物的教會才叫教會。更認為蓋大教堂就可以榮耀上帝,把資源累積在教會當中,上帝就會比較在意這間教會,教會也認為他們得以承受更多的祝福,這樣的說法不僅比較少提到教會需要付出和施捨來服事人的教導,更有世俗化成功神學的嫌疑。 所羅門王建聖殿時,建材盡是上乘,花了7年才將聖殿蓋好,這是在舊約時期實現對以色列民其中一項「以馬內利」的應許;不過新約當中耶穌的降臨、受死,尤其應許聖靈在我們當中之時,上帝住在聖殿的地位就被取代了,反而是聚焦在我們這群被上帝呼召的聖徒,所以重點在於人,不在於建築物的價值。耶穌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而不是「人子為安息日服務」,我們為了成就教會本身的成就,卻鮮少注意到信徒彼此的關係,為了使命而使命,為了成就教會,生命卻凋零了。 並且,物價齊揚的現在,當代信徒受到的經濟困境多如麻。有些教會卻很少憐憫信徒,認為關心信徒在經濟上困境的掙扎並不重要,仍是訴諸信心和禱告,更極力鼓勵建堂奉獻,創造神國;殊不知這樣子的舉動,不只會使信徒難以理解,生活更加困難;看在許許多多台灣百姓,就是我們的鄰舍的眼中,會認為教會很富裕,但只為自己人服務,更會成為宣教上的阻礙。所以我們教會很需要知道我們許多鄰舍的觀感,正是許多宣教策略所講到的「友誼佈道」,尤其建堂如此耗時、耗財的超大型工程,的確需要更細緻的斟酌和考量。 建堂不是必要的,如果建了堂卻沒有發揮教會「愛人如己」應有的功能,仍是繼續「使命」導向,那麼多的心血就這樣浪費掉了。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上帝的產業也敢搶?!

◎王乾任 士林王家被台北市政府「依法行政」,強制拆除後,引爆廣大民怨,最後迫使台北市政府宣布在都更法修訂以前,暫停一切拆除作業。沒想到,最近一週內,接連看到台中南屯天主堂,以及台北文山區的便以理教會,都「被都更」了。兩所上帝的產業「被都更」的狀況差不多,都是未經教會同意,以多數決的方式將教會的土地納入都更建案中。 其中台中南屯天主堂碰到的狀況更是令人痛心,不但建商出動表決部隊,而且僅以300萬元為代價購下天主堂部分的土地。然而,若天主堂要再買回土地,竟然要支出近億元,但建商只同意天主堂買回20%土地,開價2800多萬。 台灣都會區不少老教會,在地超過50年,擁有都會區的精華地段,想必過去也一定有過很多建商來洽談合建、改建,只因為沒有強大的都更法可以依靠,鎩羽而歸。而今不然,現今這套都更法採「多數決」且偏袒建商,政府淪為打手,擁有寬闊土地的老教會成為建商覬覦的肥肉,如果老教會偏不巧又是小教會的話,恐怕抵抗建商的力量會更加薄弱。 弟兄姊妹們別再認為,士林王家被強制拆除的事情和我們沒有關係,也別再以為教會可以關起門來,聚自己的會、敬拜自己的上帝,不與世俗打交道,不必關心世界上正在發生的惡事;只關心永生,而不關心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們不干預世界的惡,世界的惡反倒要找上門來。今天有許多人跳出來聲援台中南屯的天主堂,因為許多台灣人民感念當初天主教會在台灣貧困時幫助台灣社會,人們記住這份恩情,更不齒於建商的橫行霸道,以惡法壓迫良善。 台灣的財團,連永生神的產業都敢掠奪,如果我們不能對於即將在全島各地強迫都更的惡事更加警醒,禱告並且團結起來監督政府修改惡法,以公民不服從抵抗惡法,恐怕下一個被黑暗權勢攻擊的就是我們!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景美浸信會會友)

宣告的根據

◎林立健 3137期《台灣教會公報》11版刊出一篇〈基督徒的宣告是萬靈丹嗎?〉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表述,如果是針對所謂追求個人利益的的宣告,誠然是個提醒,因為神也察看人內心的動機,但是該文中有些內容是值得檢討的。 文章結論「宣告不是萬靈丹,也千萬不要認為你的宣告每次上帝都會垂聽。」這樣的結論實在非常不妥當,作者所舉的例證純屬他個人本身的經歷,然而自己本身經歷不到神,不代表別人沒經歷神;自己禱告不蒙應允,不代表別人禱告不蒙應允。 當我們的禱告不蒙應允時,不能埋怨禱告沒用或神不垂聽,該檢討的是自己是否在生命中有破口,以致神不垂聽。好比聖經說:「我若心裡注重罪孽,主必不聽。」(詩篇66篇18節)即便我們不好,「但神實在聽見了;祂側耳聽了我禱告的聲音。神是應當稱頌的!祂並沒有推卻我的禱告,也沒有叫祂的慈愛離開我。」(詩66篇19~20節) 作者從聖經中舉出禱告不蒙應允的例子,我可以從聖經中舉出更多禱告蒙神應允的實例。在耶穌禱告的教導中,只告訴我們要去做,並遵守其中的法則,但祂並沒有過多質疑我們禱告的動機。更何況,耶穌也用「不義的官」的比喻,告訴我們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章1~8節)。寡婦沒有私心嗎?有。寡婦不也動作頻頻,硬要那不義的官員處理她的案子嗎?是。 如果今天有位信徒為重病家人禱告許久,也奉主名宣告家人能好起來,只因讀此文章而不禱告了,因為傳道人說「宣告不是萬靈丹」,我求神憐憫。 最後,「宣告」是否有根據?在我看來是有,因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歸耶穌,耶穌也給我們權柄,並告訴我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約翰福音14章12節)我的思想很單純,耶穌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作者為嘉義中會東河教會牧師)

公義之光、慈愛之鹽

◎羅榮光 4月10日赴義光教會,參加設立30週年感恩禮拜,往事歷歷如繪......。32年前,即1980年2月28日中午,時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幹事的高俊明牧師,在台北市長春路總會事務所要我們幾位擔任幹事(當時我擔任傳道幹事)的牧師進入會議室,有緊急事宜相商,我們匆匆走進會議室後,把門關上,高牧師就哭了出來,告訴我們一件慘絕人寰的事:因美麗島事件被監禁在牢獄中的林義雄省議員,他的母親及兩個可愛的雙胞胎女兒亮均與亭均被人殺害,躺在血泊中,而倖存的奐均則被送往醫院急救。 我們聽了深為震驚,都哭了出來,一起跪下來,懇切祈禱上帝保守醫治奐均,並且安慰林義雄夫婦。祈禱後,我們也商議要如何去安慰他倆夫婦。後來,林義雄被暫時釋放出獄時,我陪同高李麗珍女士(即高俊明牧師的牽手)帶著一本聖經與《荒漠甘泉》去慰問他們,代表眾教會牧師與信徒給他夫婦最深摯的關切。 在每天24小時由幾組警察輪流看守與監視下,而且在大白天,竟然有凶手膽敢潛入林義雄家宅,殺害其母親及天真可愛的稚女,並且刻意選擇台灣人最敏感的2月28日下手,大家心知肚明是「何方」凶徒敢幹下這種傷天害理之事,也難怪已經32年了,還是「找不到」凶手,真相未明,公義尚未彰顯。 記得在林義雄夫人方素敏帶著康復後的奐均遷居一處樓房時,我們幾位長老、牧師一起到她家中做禮拜,經過門外兩位女警檢查身分證後,我們進入客廳,看見奐均正在做功課,素敏姊就帶我們看一下,原來她家中應當有六人的,但只剩下兩人,令我們不勝唏噓。 其實,當時在蔣家政權白色恐怖統治下,進入她家中做禮拜,我還是有些害怕。然而,忽然聖經中的一句話:「愛裡沒有懼怕......」(約翰壹書4章18節)進入我的心中,也想起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一句名言:「有愛的地方,就有上帝。」頓時,我好像瞥見一絲光照在我心中,勝過懼怕,去關愛苦難中的人,就可以看見上帝的顯現,這也成為我多年來參與關懷台灣前途,能勝過各種恐嚇、騷擾與掛慮的原動力。 有一次探訪素敏姊時,我們曾向她提議,可否將凶宅變為禮拜堂?當面獲得她的首肯,終於藉著鄭兒玉、陳宇全、陳福住、紀元德、高李麗珍、許石枝......等牧長的推動下,以及國內外教會踴躍捐獻,購買林家凶宅,成立義光教會。可見義光教會是建立在義雄兄的母親及幼女亮均、亭均的鮮血上。 如今義光教會成立30年了,卻面對台灣前途更加險峻的時刻,外來的「中國」國民黨馬英九政權仍繼續執政,一味向中國傾倒,台灣的主權與國格將逐步淪喪,民主自由、社會公義以及國際參與將更加倒退......,祈願義光教會藉著獨特的成立經歷,成為「公義之光、慈愛之鹽」,並使更多的基督教會在台灣國內及普世人間作光作鹽,更作上帝國的見證,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飲食,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馬書14章17節)人間有了公義,才有和平,有了和平,也才有真實的自由與喜樂。阿們! (作者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前總幹事)

新人新眼光

◎陳建上 最近聽到許多的教會有牧者異動的消息,也有許多的機會參與他們的牧者就任,更有許多時候寫賀詞與他們同喜悅,心境猶如我在母會時,有幸參與聘牧事工,因此體會到長執於無牧者時的辛勞,因此新的牧者或是傳道人到任,對教會而言真的就如娶了一房媳婦。因此,每個賀詞皆源自於誠心的祝福,是對牧者、同工、還有社區。 一間教會牧者的異動,若不是因為退休或其他個人牧養規劃的改變,對教會常是一種傷害,在會友餵養的工作上,也是一段空窗期,教會的屬靈氣息更有停滯的可能,也加重長執同工的負擔。不過,這段時間或許也是一個調適期,讓新任牧者不會有過多前任牧者的影子壓力。 新任牧者就任後,會有許多服事與事工推展的方向與過去的服事模式不同,因而同工之間會產生不同聲音,最後事工就只交由牧者與有意願的兄姊執行,久了,同工就沒有規劃與執行事工的意願,教會的狀況可想而知。 不知我們是否覺得這正是教會界常發生的問題?為了主的事工,牧者、同工與會友均十分用心,但「比較」竟成為教會的問題。原先為著教會成長,想讓教會有共同成長的目標,但當教會到了一個平緩期,比較起過去的努力時期,開始覺得牧者或同工熱情已經低落;後來在做事方式上,與過去的人、事比較,反倒使得過去覺得不妥的部分,拿來做為比較現在的法碼,忘了每個人有主所量給我們不同的恩典,牧者是如此,同工也是如此。 讓我們學習以新的眼光看見每個新任牧者與教會同工的優點,並包容對方的軟弱,因為,看見新任牧者、同工的優點,會讓彼此更願意同工,特別在彼此正在學習相互適應,因為能夠懂得包容,牧長同工們或許可以常常彼此提醒,更知道相互幫補的可貴,讓教會成長,讓對方成長,讓自己成長。 (作者為客家中會關東橋教會傳道師)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