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思考全年有效的福音工作

◎唐詩偉 教會年輕人常在母會寒暑假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回家鄉幫忙,儘量在寒暑假多辦一些營會,好吸引社區間的居民來參與教會事工、活動,試圖透過這個管道來傳福音。而當寒暑假結束之後,往往可以跟進、追蹤、輔導的社區居民,也逐漸消失,直到下一次的營會或活動。 我接觸許多外出的年輕人,他們對家鄉教會常覺得無聊、沒有同工;每次寒暑假,年輕人好像都儘量排時間,在教會中忙東忙西的,雖然最後感覺很有收穫,但當回到學校之後,感動只持續幾天就結束了。 年紀稍長後,寧可留在城市的大教會中與同儕一同服事,甚至排時間出短宣隊。這些年輕人回到家鄉教會,會產生一種比較的心情,並逐漸離開自己的母會。這種情況不只有鄉間、弱小教會發生,城市中的小教會、或是衛星城鎮的教會,也有這種情況出現。嚴格說起來,這都不是誰的問題,而是這個世代將要面臨許多的挑戰,包括:1.年輕人總是要找到適合他們的平台,如:工作、學業、服事禾場;2.教會發展總是需要人力,如:年輕人第一、中壯年第二;3.教會發展需要的是事工團隊,如:人口外移、專業能力不足;4.世代的交替,服務取向、策略與目標也應改變,如:創新、有效、扎根的服事。 那麼,我們可以自問,教會需要什麼?聖經說,末後的世代福音要廣傳地極,我常提出挑戰說:「我們不斷的往國外去,而使徒行傳1章8節卻告訴我們,要我們從近而遠福音行動開始,那台灣的復興要什麼時候才會開始呢? 台灣95~97%的人口還沒有認識耶穌,是否就是我們的責任呢?所以我認為在這挑戰之下的核心,應該是每個教會要先有區域性的在地復興。第一步是興起教會服事團隊的核心價值:「傳福音」,進而思考要如何經營一整年都有效的傳福音行動,最後再來想如何整合資源。簡單來說就是:1.興起在地傳福音的動機與使命;2.建立目標與行動策略;3.創建平台與人力、專業資源整合。 這些思考的原則仍然是以信仰為中心,只是方法、執行對教會都將是個挑戰。第一步都很難,這是人之常情。怎麼跨越?以一般教會、團隊的經驗,通常都找一些大教會來協助,不過大教會的經驗常很難植入或複製在一般教會。我認為第一步是要突破教會的「舒適圈」,接受將要面臨的挑戰,放下過去的經驗與想法,花一整年尋找適合在地的經驗有哪些,整合在地人力、資源,建構核心團隊,留住年輕人,過去的限制是有可能突破的。 (作者為命定工作室實務工作者)

基督教與科學

◎蕭文 英文的「科學」(Science)一詞源自於拉丁文Scientia,其原意為「知識」、「學問」。這個名詞初次傳入中國時譯為「格物致知」,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科學」所蘊含的內在精神。 科學的任務在找出既有的運作法則,並以精確的方式表達出來。科學所要解釋的是:為什麼某一件個別事件會發生?為什麼某一類事件總會如此這般的發生?譬如,伊薩克‧牛頓看到蘋果落地,而孕育出萬有引力的觀念,進而了解地球與月球的關係,潮汐與彗星運動的關係,奠下物理學與天文學的基礎。 約伯記26章7節:「神將北極鋪在空中,將大地懸在虛空。」約伯記26章8節:「將水包在密雲中,雲卻不破裂。」以賽亞書40章22節:「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他鋪張穹蒼為幔子,展開諸天為可住的帳棚。」「大圈」指一個立體的球面,已說明地球不是一個平面的弧形,已點出宇宙的奧祕。同樣的,約伯記38章35節:「你能發出閃電,叫它行去,使它對你說,我們在這裡。」隱約的指出運用電磁波傳遞資訊。傳道書1章6節:「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指出風向系統。傳道書1章7節:「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指出水迴圈的理論。自然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證實聖經的記載。 然而,科學不是萬能的,譬如我們的創意、理念、信念等。我們每天生活主要面對的是人,而人是無法用科學來衡量的,所以,科學方法有其侷限性。譬如,追求利潤是企業的基本生存條件,一個沒有利潤的企業是沒有辦法在社會上生存的,管理學以科學方法,以數理邏輯發展出經營管理模式,但是運用此類經營管理模式,企業就可以獲得預期的利潤嗎?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指出,只強調投資報酬率是危險短視的,並且會鼓勵一些差勁的管理行為。 英文的「信仰」(Religion)一詞源自於拉丁語的Religio,原意為人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神的信仰、義務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間的密切關係。這個字中文翻譯為宗教或是信仰。宗教具有對世界解釋、司法審判、道德培養和心理安慰的意思。信仰指對神的信服和尊崇。 信仰使我們能夠探尋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律則,了解自然界以及人類社會的律則,進而尊重律則,律則就是制度,而能夠以積極的態度生活,並使生活與自然界維持一良性循環。 基督教的信仰讓我們不斷對上帝創造世界時,建立的律則進行探索,其最終目的如英國科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中國古代科學》一書的導論中寫道:「中國文明已致力於探索自然界的眾多奧秘,並利用自然常識服務於人類生活。」所以,基督教的精神是科學的。 (作者為台南南門國語教會會友,南門鐘聲同工)

再談〈千風之歌〉

◎陳祐陞 《台灣教會公報》3106期(2011年9月5~11日)曾刊登許郭美員長老的一篇〈千風之歌〉,文中談到已故孫武夫牧師及她本人三嬸的告別禮拜中均以〈千風之歌〉為慰歌,讓她心中有極大的驚嚇及痛心,因這首歌的歌詞在告別禮拜中唱出是完全違背基督教信仰與聖經的真理,是泛神論的思想,不但沒有榮耀神,而是讓神的心傷痛。作者為此事迫切禱告中「神的話語」臨到她,要她寫下這段話發表於《教會公報》:「我要我的眾子民醒過來,不要再受迷惑,我要你們知道我的心意,明白聖經的真理,走在我的道路上。天堂是我為我的兒女所預備之處,是極榮耀有我同在的地方,我的兒女死了有永生的盼望,在歌詞裡全然找不到,天堂的榮耀在歌裡全被抹殺了。為什麼要化為千風?化為各樣的形態?人是依據我的形像造的,我應許你們會轉變為榮耀的身體與我同作王,豈可將靡靡之音成為教會殿堂裡的真理?我的心傷痛,我的僕人不覺醒,我把羊交在你們手裡,你們要用真理餵養他們,反讓世上愚拙的歌成為讚美詩,我要我的眾兒女覺醒。」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在去年年初參加一位好友的告別禮拜中,當詩班唱出這首〈千風之歌〉時,我被歌曲的弦律感動、吸引著。「請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因為我不在那裡,我並非沉睡不醒,而是化為千風。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秋天我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野間,冬天我化身為白雪,閃耀鑽石般的光芒,晨曦升起之際,我幻化為飛鳥輕聲地喚醒你,夜幕低垂時,我幻化為星辰,溫柔地守護你,請別在我的墓前哭泣,因我不在那裡&hellip&hellip。」 這首歌的旋律優美無庸置疑,歌詞的第一句也深深引人共鳴,「請不要站在我的墓前哭泣,因我並不在那裡。」難怪這麼多人愛它;不只教會,甚至一般KTV也廣為傳唱。當我讀完許郭美員長老的文章後,心中有無限的自責,神的僕人、神的兒女常常也會跌倒在各式的迷惑及魔鬼的糖衣中,我們需要徹底認罪於神面前,悔改並求神赦免,求神打開我們智慧的眼睛,並有敏感的靈來分別是非真理。 然而從去年這篇文章刊登迄今,我參加過教會中7場告別禮拜,其中就有3間教會以〈千風之歌〉為慰歌,讓我心中極為不安,認為有必要再次呼籲各教會慎重思考此一問題,到底基督徒死後是化為千風在世間飄揚,或是依照我們的信仰進入天堂享受永生之福?耶穌曾說:「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約翰福音14章1~3節)這是主耶穌親自給我們的應許。當那位與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罪犯,求主記念他的時候,主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與我同在樂園。」(路加福音23章43節)詩篇23篇在過去3000年來,不知安慰、感動過多少人,這首詩大衛以堅定的語氣,開宗明義就說:「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大衛一生什麼樣的榮華富貴他都有過,但在這首詩最後他以「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與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也就是在我們的生命結束後,與神同住在天堂,同享天堂的榮耀,這豈不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生命最終的盼望嗎? 親愛的牧長及弟兄姊妹們,請您再次思考此一問題,有一天當你的生命結束後,你的靈魂是要回到阿爸父的家永享天堂的榮耀,或是你的靈魂要往地獄火湖去,永遠無法回到父的身邊?求主幫助我們。 (作者為長老教會牧師)

投稿

「建堂」成全教會?   今年台神信神系的神學研討會「與時俱進的教會」,在第一天專題中就請到華神老師周學信老師提到當代教會的許多問題,其中在回應討論當中有個老師就拋出一個一針見血的問題,到底「建堂是不是非做不可?」當場讓許多在場觀眾沉思不語,卻是很玩味的議題。   古人的諺語:「有土斯有財」,這是我們台灣教會的迷思,認為有建築物的教會才叫教會。更認為蓋大教堂就可以榮耀上帝,把資源累積在教會當中,上帝就會比較在意這間教會,教會也認為他們比較承受更多的祝福,當然這樣的說法不僅比較少提到教會需要付出和施捨來服事人的教導,更有世俗化成功神學的嫌疑。   聖經記載,所羅門王建聖殿時,建材盡是上乘,非常消耗人工和時間,花了七年才將聖殿蓋好,這是在舊約時期實現對以色列民其中一項「以馬內利」的應許;不過新約當中耶穌的降臨、受死,尤其應許聖靈在我們當中之時,上帝住在聖殿的地位就被取代了,反而是聚焦在我們這群被上帝呼召的聖徒,所以重點在於人,不在於建築物的價值。耶穌說「人子是安息日的主」,而不是「人子為安息日服務」,我們為了成就教會本身的成就,卻鮮少注意到信徒彼此的關係,為了使命而使命,為了是成就教會,生命卻凋零了。   並且,物價齊揚的現在,我們當代的信徒受到的經濟困境已經多如麻。有些教會卻很少憐憫信徒,認為關心信徒在經濟上困境的掙扎並不重要,仍是訴諸信心和禱告,更極力鼓勵建堂奉獻,創造神國;殊不知這樣子的舉動,不只會使信徒難以理解,生活更加困難;看在我們許許多多台灣百姓,就是鄰舍的眼中,會認為教會很富裕,但只為自己人服務,更會成為宣教上的阻礙。所以我們教會很需要知道我們許多鄰舍的觀感,正是許多宣教策略所講到的「友誼佈道」,尤其建堂如此耗時、耗財的超大型工程,的確需要更細緻的斟酌和考量。   所以建堂不是絕對必要的,如果建堂成了卻沒有發揮教會「愛人如己」應有功能的同時,仍是繼續「使命」導向,那麼多的心血就這樣浪費掉了。

宣告就必得著?

◎王建元 閱讀《台灣教會公報》3138期〈宣告的根據〉,我有不同的看法。祈求是ask,宣告是proclaim,耶穌在馬太福音7章8節說:「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這裡的「祈求」是ask,耶穌不是說「宣告」(proclaim)就得著。 所以,「祈求就必得著」這句話是有聖經根據的,因為這是耶穌親口說的。但是耶穌說的是「祈求」,不能擅自將祈求,代換成「宣告」,這句話若改為「宣告就得著」,就無法與其他經文配合了。 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經怎麼說,我們就怎們說;聖經怎麼用字遣詞,都有神嚴謹的智慧,耶穌說的每句話,也不能亂改。所以,我們可以照著耶穌說:「祈求就必得著」,但是不能改成:「宣告就必得著」,因為耶穌沒有這樣說。 聖經也在別處的經文,對於祈求的範圍、祈求的心態、祈求的優先次序有所規範。舉例來說,馬太福音6章33節提到:「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這是對祈求的「優先次序」做規範。約翰壹書5章14節說:「我們若照祂的旨意求什麼,祂就聽我們,」這裡教我們要照神的旨意求,祈求不要超出上帝旨意的範圍,上帝才會聽。雅各書4章3節則提醒:「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這是在規範我們祈求的心態。 耶穌若是說「宣告就必得著」,這句話就會變成脫韁野馬,不受其他經文的約制了。耶穌肯定有考慮到這一點,耶穌才說「凡祈求就必得著」。 宣告的禱告,到底是誰發明的?宣告的範圍是不是越來越不受約束?宣告的事項有沒有違反聖經原則?宣告的禱告是不是會絆倒信徒?懇請大家深思。 (作者為岡山聖道堂會友)

為「反霸凌」禱告

◎以斯拉 「霸凌」是一個學生長時間、重複地暴露在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欺負或騷擾中,專指孩子們之間惡意欺負的情形。霸凌的形式大致有肢體上踢打搶奪、言語上恐嚇嘲笑、關係上排擠中傷、性別或性向評論、侵犯。長期遭受欺壓後,孩童常常會回擊;有部分受凌兒童會去欺負比他更弱勢的人。 近年來霸凌事件頻傳,受到教育界與社會、家庭重視;然而,霸凌不只出現在校園,更出現於世界國際、國家政治、社會社區、工作職場、家族家庭、大眾傳播、網路社群之間,只要有人的地方,便有霸凌,形式種類更是形形色色,如金錢(經濟)霸凌、武力霸凌、職權霸凌、性別霸凌、言語霸凌&hellip&hellip。 霸凌小則危害個人生命、名節、財產(如搶劫、性侵、第三者),大則損害國家社會權利、利益(如文林苑事件、美牛事件、司法不公的傷害與遺憾等),可以看見的是人與人的關係不再是平等,也因為人際關係的不平衡、失調,自然也就失去了公平與公義。 在今日,我們應該為上帝的公義禱告與發聲,詩篇10篇是一篇為公義而祈禱的祈禱文,上帝要祂的兒女為遍地行公義、彰顯公義禱告,並為受欺壓的人伸冤,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詩篇15篇,大衛更是將一位行公義者之言行表露無遺。 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為了要讓世人記住納粹屠殺猶太人這不可抹滅的血腥恥辱,在波士頓豎起了一塊紀念碑,碑上銘刻一段話:「起初納粹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社會民主主義者,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之後他們追殺猶太人,我還是不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他們要追殺我,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誠願我們成為上帝手中的燭火,能夠在霸凌橫行的黑暗世代,為上帝公義發出瑩瑩之光。 (作者為長老教會牧師)

演藝圈大復興?

◎艾布克 前陣子,200多名藝人聯手舉辦的大型佈道活動圓滿成功,讓人驚豔。台灣演藝圈有大批的人歸信上帝,有人稱之為演藝圈大復興。某一個職場大量悔改信主,當然是蒙福,值得感恩的事情。不過,演藝圈的大復興,恐怕正反映了當前台灣基督信仰落入「聖俗二分」的盲點之中而不自知。 歸信上帝的藝人朋友們,或許變得更能賺錢,也熱心教會服事,將自己下班後的時間奉獻給教會,使用自己的社會知名度與影響力傳福音。然而,回到本業之中時,身為基督徒的藝人,似乎仍然遵守著演藝圈的既定規範,甚至比別人更加賣命的遵守。 好比說,雖然開黃腔、講話損人,以充滿偏見歧視的觀念發言能讓收視率飆升,基督徒卻應該避免;不過,綜觀大復興潮的藝人基督徒,看起來並沒有讓自己的信仰進入工作之中,更別說改變演藝圈的環境。 最近很紅的林書豪,曾經表示自己不想打惡性技術犯規的球賽,只想以自己的球技和隊友合作一起贏得勝利。別小看這番發言,那可是一個菜鳥直接挑戰NBA比賽長久以來的潛規則。在NBA多的是球隊為了勝利不惜以惡質手段犯規。然而,基督徒的林書豪說,他不要這樣打球。 再說代言,林書豪並不因為自己走紅就開始亂代言產品,他寧可將白花花的銀子拒絕在門外,只挑選價值信念與他的信仰相符合的產品、企業,甚至拒絕為時尚雜誌拍封面,因為他認為有時間應該多休息或練球。 套用到演藝圈來看,那就好比基督徒藝人對自己的工作場域宣告,身為主持人的不想以開黃腔或說貶損人的話語來賺取收視率,身為歌手的不買榜衝銷售量,身為偶像明星的不以炒八卦誹聞來搏新聞版面,固定通告來賓不以說別人閒話、爆料來爭取上電視的機會,甚至願意放棄高價的代言合約,如果代言的產品、公司不符合自己的信仰教導。 讓我們捫心自問,演藝圈的復興是哪一種復興,是敢於將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帶入職場,甚至挑戰職場中錯誤的潛規則?還是上帝歸上帝、工作歸工作?經紀公司說要穿少一點才能搏版面就穿少一點,哪間企業的代言費高就幫忙代言? 老實說,當然有很多愛主的藝人努力改變演藝圈環境,卻也有不少人只是更努力賺錢,過著信仰與工作斷裂的生活,後者如果成為主流,那樣的復興是危險的。記得有一次,某位藝人希望以孫越的高人氣來辦公益活動,被他給拒絕了,孫越叔叔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不見孫越,只見耶穌。」除非我們能在職場和教會都「不見自己,只見上帝」,否則,恐怕我們信主後卻沒有好見證的生活方式,會讓許多還不認識耶穌的人跌倒、甚至看不起。 願演藝圈的大復興不只是帶領更多藝人信主,還能翻轉演藝圈的不良文化,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很大,如果媒體能以基督信仰的價值觀來運轉,那才是演藝圈真正的大復興!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逐項攏起

◎蘇晏德 逐項攏欲起,人民歹日子, 厝地買袂起,租厝來徛起。 &nbsp 牛奶嘛欲起,囡仔飼袂起, 魚肉嘛欲起,食飯配鳥鼠。 &nbsp 石油嘛欲起,轎車變廢鐵, 水電嘛欲起,冷氣吹袂起。 &nbsp 學費嘛欲起,貸款渡日子, 健保嘛欲起,有病著去死。 &nbsp 開店無生理,租金付袂起, 生活冷吱吱,散工渡時機。 &nbsp 薪水攏無起,橐袋袋磅子, 米酒無欲起,?酒過日子。 &nbsp 逐家愛理智,毋通亂受氣, 政府是好意,阿九會保庇。 &nbsp 祈禱兼吟詩,上帝會扶持, 聖經愛謹記,靠主得勝利。 &nbsp (作者為國中小學台語教師)

教會組織與權力行使

◎賴信瀚 教會是一個由許多人組成的團體,團體中的每個人都各自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也領受許多不同的職分。以長老為例,一個會友可能同時領受長老或執事的職分,又是松年團契會員、婦女團契幹部,並且擔任教會詩班隊員,又受託擔任其他團契的輔導等等。每個職分或角色都有相對應的權力,也承擔相對應的義務和責任。在一個人同時承受多種職分,又扮演多種角色的情況下,如何合宜的行使自己的權力,善盡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是一個複雜的課題。在教會中,角色和職分的混淆,常會引發僭越權柄的情況,導致教會組織運作的混亂。 長老作為一個治理者,他在教會中擁有很大的權柄,同時也承擔很重大的責任。然而長老之權柄的行使,必須在合宜的規範內,才不致造成組織運作的紊亂。舉例來說,一個堂會長老若同時擔任聖歌隊的隊員,在他的職分和角色上就有所謂的不對等。堂會長老在治理教會的權柄上,無異要比聖歌隊的指揮來得大,但當他成為聖歌隊的隊員,在聖歌隊執行練唱或獻唱事工的過程中,他仍必須要服膺於聖歌隊指揮的權柄,如此組織的功能才能發揮,組織的運作也才不致出現障礙。 長老治理教會的權柄,必須要在小會的會議之中才能夠行使,在小會會議之外隨意行使治理權,就容易造成角色和職分間的矛盾和緊張。即使受交託擔任其他團契或機構的顧問或輔導,仍需要以「協助者」的角色,協助該團契或機構的首長執行事工,辦理該團契事務,才不至於反客為主,造成職分和角色之間的衝突和緊張。 此外,值班的長老乃受小會交託,執行治理權柄。早期教會通常稱為「督堂長老」。換句話說,對於當週教會內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務,他均具有督導權,職責是盡力維持教會這個組織在各方面運作順暢。因此,「督堂長老」雖然可以在小會會議外行使治理權,但絕不是要彰顯他的偉大或重要性,而是為了要確保教會正常運作發揮功能。「督堂長老」若發現組織運作上的問題無法解決,就要隨時向小會議長反應,小會議長需視情節輕重,決定是否召開小會善處。因為小會是長老教會體制中治理教會最基礎的單位。教會乃是由小會和牧師共同治理與牧養,這是長老教會在體制上的重要精神與原則。 若我們在每個領受的職分和所扮演的角色上,都能夠掌握「角色優先原則」,就不致產生角色和職分上的混淆,甚至造成肢體關係的緊張,影響教會的和諧。最後要再次強調,教會最重要的精神和行動原則就是愛,我們要學習以愛互相包容,以恩賜彼此服事,才能使教會被建立,上帝的名因此得榮耀。「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得前書4章7~10節) (作者為台南中會大同教會牧師)

青年們!齊來跨越邊界

◎張德謙 「40多年前我從長榮中學輟學,前往日本,只為報復外遇拋家棄子的父親。然而舉目無親,睡碼頭、靠勞力打零工&hellip&hellip,不知經歷多少患難折磨,我告訴自己,決不向命運低頭。」創辦MAKINO日本福音學院的林茂宏牧師誠懇又謙卑地表示,在日本為了生存,從頭學日語,一些在外人眼中看為艱困的事,反而是他考上名校同志社大學部與大學院,以及京都國立貴族大學理工博士班的助力。相信若非上帝的愛與聖靈的帶領,身無分文的台灣憨孩子,何以能唸名校、唸博士,一切榮耀都歸予上帝。 ◆一個發現自我的契機&nbsp 林茂宏牧師勇敢跨越邊界,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圈,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與生活困境,在磨難中不斷尋找「我是誰」;無形中讓他發現,有比報復更重要的事,就是愛上帝和愛人。因此,他放棄博士文憑以及國立台灣大學的聘書,以堅定的心志讀神學,一生為主所用,活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今,他用生命來影響年輕人的生命,幫助許多不知為何而活的青年找到自我;林牧師表示:「年輕人在MAKINO三個禮拜的學習就像藍染一般,奇妙上帝的手如藍液,教會參訪、語言學習、文化體驗恰似染布技法,透過服事同工穿針引線,在每位學員身上揮灑出無以言喻的絢爛。」 生命的美好需要被發現,更需要與上帝一同創造。我看見林牧師散發的光芒,不是他的頭髮少,而是看見了一種屬主的亮光。聽著林牧師的勸勉,看著林牧師,我的眼淚就不停地流下來,有些不捨,無法想像他少年時留在日本是因為要對日本人報仇。上帝的作為是如此地奇妙,就在生命的碰撞之間,找到基督徒的終極關懷──「我為什麼活著」「我如何活」以及「我如何活出更有價值的生命」。 ◆有愛、公義與聖靈中的喜樂 年輕人需要什麼?擁有iPhone、iPad?還是進入名校?成為工程師?在快速輪轉的21世紀,知識已不是生存條件,唯有公義、和平與聖靈中的喜樂,方能在價值混亂的洪流中成為砥柱。我們因著基督的愛得以被上帝稱為義,十字架成就人與人和好的關係,聖靈叫我們悔改、得著遠離罪惡的喜樂,在世俗物化的世界中,拒絕唯利是圖、自我中心,這才是青年人所要追求的價值與榮神益人的生活。 在參加MAKINO日本福音學院之後,青年們滿懷感恩地分享:「我很高興在第3天就已決定把靈修放在優先第一,因為這也代表著我將上帝擺第1位,但我也一樣會努力學習日文。」「在參觀當地的『止揚學園』時,看見照顧人員對身心障礙者關心與體貼,還有他們天真的笑容與歌聲,和令人驚艷的彩繪畫作;最後大家手拉著手跳舞,心中滿滿的感動。」感恩的心與淚水交織訴說著上帝的大能大力。 ◆擴展普世胸懷形塑新生命 6年來,50多位青年人從有限的眼界、觀念、膽量、地域,跨越進入另一個世界時,在驚奇中發現基督徒的生命本質;也透過跨文化學習,頓悟到原來自己可以被上帝擴張視野,更寬廣地看到普世需要;就在被愛、分享與反思之間,生命被更新,燃起對世界宣教的熱情和負擔,並以新的眼光參與上帝的愛與救贖行動。 年輕人,為主齊來跨越自己的邊界,上帝必在你的生命中開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每年暑假必辦的「MAKINO日本福音學院」,今年進入第7屆,現正如火如荼地報名,請洽長老教會總會:02-23625282轉242曾姊妹。 (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