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歐洲到亞洲──世界中心的轉變

◎洪仲志

2011年6月,世界傳道會(CWM)決定由歐洲「搬家」到亞洲,這不但是一個普世機構的挑戰,更是普世運動關注的轉變。從歐洲到亞洲,普世運動重心的遷徙,也挑戰近200年來普世運動的價值、信念與未來。

19世紀中,歐洲社會因工業革命引起巨大轉變,不僅帶動社會運動與學術研究思潮,也讓教會(包含新教與天主教)重新思考信仰與生命的關係。由青年帶領的基督徒運動──YMCA及YWCA,開啟普世價值關懷與普世運動的大門,自此教會向更廣大的社會開放,從對人類信仰、生命與靈性的關懷,漸漸擴及上帝的受造物。教會不再只是冰冷的建築,或一群有「教養」者的聚會所,更在此一普世運動中,帶領會眾實踐主訓:成為受造界好管家之責。

百年來,和基督教宣教史相類似的是,普世運動由歐洲向世界各地散播。一方面,從歷史的脈絡來看,歐洲是普世運動的發源地;另一方面,許多世界性的普世機構總部,也座落在歐洲各地,如:在日內瓦的普世教會協會(WCC)、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等。由倫敦宣道會(London Mission Society, LMS)發展出來的CWM,總部位在倫敦,也是眾多位於歐洲的普世機構之一。

地理位置與普世運動的起源,使歐洲普遍被視為是普世運動重鎮。雖然近年來,幾個普世機構因經費緣故,曾研擬將總部搬至其他區域的可能性;但真正能付諸行動搬遷的實在有限。一方面是因搬遷需要嚴密的計畫與龐大經費;另一方面就筆者來看,或許是長期以來在普世機構擔任要職的同工,多數來自歐洲或英語系國家,要離開熟悉的環境與運行已久的權力結構,終究是個大挑戰。

與多數世界性普世機構不太相同的是,CWM一方面利用1990年代售出香港地產獲利以轉投資的利益,來支持其宣教事工;另一方面積極建構一個由所有會員教會共同擁有與經營的普世機構架構。這讓CWM在思考搬遷的過程中,因為將所屬6個區會視為同一個大家庭,比較容易考量除了歐洲以外的地區。另外,隨著普世運動的衰微,許多教會開始研究甚至反省,認為普世運動不但是許多在地教會會友鮮少接觸的領域,更可理解為,只有部分教會高層或特定人士才有機會參與的特殊運動。這樣的反省,也間接支持CWM將總部搬至亞洲的決心。

筆者最近有機會參與CWM下個階段的方案籌備會議,得知CWM在研擬如何運用搬遷後,在亞洲的位置與優勢,以協助所有會員教會有更積極的參與及更有效益的宣教事工。此外,搬遷至亞洲的CWM也將是歐洲普世運動與其他地區,如:亞洲、太平洋、紐澳等地,連結的橋樑。讓我們一同期待也為CWM搬遷的過程禱告,同時希冀普世運動的能量與活力,可以在亞洲重現。 &nbsp(作者為CWM東亞區會執行秘書)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