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教會──小牧童大使命

&nbsp排灣中會玉泉教會:扶路客牧師&nbsp

恩賜,是一生的責任

「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以賽亞書40章11節)6年前,扶路客(Vuluk)剛受派至排灣中會玉泉教會時,面臨兩難,因玉神同時有意延攬他作教師,但在一次靈修中,這段經文讓他明白上帝心意,而婉拒母校邀請。幾經禱告下,更放棄赴英、美深造,以及擔任台東馬偕院牧部主任及總會幹部的機會,為的是當個忠於上帝、以恩賜服事部落的好牧人。

對扶路客的決定,曾有人笑他傻,但他說:「這不是放棄,而是擺上。」深信上帝預備一切。他的來到,為教會幾近停擺的事工注入生機。為改善兄姊過去彼此的關懷僅止於僵化的主日禮拜,他推動「家庭祭壇」小組,200名會友依住家鄰近原則分組,由長執帶領,每週五於各家庭展開聚會,活化牧養方式,提升會友的緊密度,期盼像初代信徒一樣彼此相愛、樂於分享。

學青、社青、青少年分成3個小組,也解決青年團契在過去傳統模式下,因年齡層廣、學經歷迥異。聚會內容難達每人需求的問題;教會也引導年輕人建立正確價值觀。「年輕人與父母平時在家就不常互動,若在教會也如此,可不行。」扶路客說,近來母語、華語禮拜將恢復合併,鼓勵會友依家庭入座,各年齡層獻詩的「家庭式禮拜」,使聚會更添溫馨與和樂。

此外,扶路客深諳美術設計、部落文化、行銷、音樂等,見教會老舊,兄姊渴望建新堂,2008年便打造饒富排灣文化及神學意涵的原民化教會,成為地方觀光、教育新地標。他還貢獻設計專長,美化公共空間,如教會周圍以果樹製作的路燈;義賣手工藝創作,造福族人;協助推動文創產業,運用人脈,為有意創業者引介資源。談及致力身心靈牧養的使命,扶路客感謝神,更感謝前玉神院長楊啟壽牧師的那句話:「恩賜不是只有感謝,恩賜是種責任。」改變他一生。

扶路客期待,將教會發展為敬拜、宣教、教育、營地、聖樂等多功能基地;在他與師母許惠珍成立「陶壺詩班」、進行專業訓練後,青年已可用美妙歌喉頌讚神、到醫院安慰病人,青年事工是今年重點事工,需眾教會懇切代禱。(採訪/林家鴻,相片提供/扶路客)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玉泉教會以學青、社青、青少年3個小組,為不同階段的年輕人建造信仰。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代禱事項
1.教會發展為敬拜、宣教、教育、營地、聖樂等多功能基地。
2.陶壺詩班的專業訓練,以及能到各地服事人。
3.年輕人的信仰建造。
&nbsp
泰雅爾中會加拉教會:亞馥‧誒宥牧師

在山上,鞏固靈命共同生活&nbsp

座落於拉拉山檜木區山腰上,卡拉部落以務農為主,是一個20多戶的迷你聚落;居民多為基督徒,泰雅爾中會加拉教會自1950年於此設立,從竹製禮拜堂、木造禮拜堂,到現在方舟造型的特色建築,一路陪伴族人經歷生活點滴。亞馥‧誒宥(Yabu Eyo)為加拉教會現任駐堂牧師,自2004年起,在此服事已9年多。

亞馥‧誒宥表示,加拉教會是他的母會,回顧過去,牧者對於事工推展的重心多在教會內部,對於社區的關懷較少,但他看到村民在經濟上的壓力,便思索是否能盡一己之力改善部落的就業與收入問題;因此,他推動社區營造工作,並創立台灣原住民部落多元永續關懷協會作為對外行政窗口,藉著設立工作站提供就業機會,以此改善村人的生活。

「社區事工的推展一開始不太順利,首先是村民們的不信任,而且有因為資源平均分配上的困難,先從信徒的生活改善做起,引來了許多反彈和謾罵的聲音。不過從第2年開始,我就決定將所有的資源釋出,歡迎每個有意願的人都來參與及討論,大家接受度提高,不僅帶來實質的經濟改善,也吸引許多青年熱情參與服事,甚至受呼召去神學院接受裝備。」亞馥‧誒宥簡單說明社區事工的發展歷程和成效。

對於未來,亞馥‧誒宥期望社區能自主拓展觀光產業,讓社區朝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對他而言,讓未信主的族人信主,已信的族人能更多的認識神、鞏固他們的靈命,皆是不可或忘的重要任務。

「對我而言,我希望生活和信仰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未來希望能建立一個『生活信仰化園區』,大家共同生活,一起追求生活與靈命上的豐富,這是很需要大家為我們代禱的地方。」此外,亞馥‧誒宥還提到,方舟禮拜堂的建堂貸款仍有150萬元待償還,以及讓青少年更多的委身在教會,為神所用,也都是他會持續努力之處,邀請大家共同關心守望。(採訪/林稚雯,相片提供/亞馥‧誒宥)

代禱事項
1.建立生活信仰化園區,讓族人在生活與靈命上一同成長。
2.方舟禮拜堂建堂貸款仍有150萬元待償還。
3.青少年更多的委身、願意為神所用。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加拉教會座落在拉拉山檜木區山腰上,部落裡的孩子純真可愛。
&nbsp
高雄原住民學生中心:里安.達那比瑪牧師&nbsp

在平地保有獵人的沉著

血液裡頭帶著獵人的沉著,祖先們打獵之前不可放屁、不能打噴嚏的禁忌,都轉化成了他不可偷懶、不能放棄的服事性格。這天高雄原住民學生中心的主任牧師里安.達那比瑪,一如往常地開著車,從位於高雄市區的學生中心前往台南的Nanuwan團契帶領聚會,這是一個台南各大專院校組成的原住民團契;9年了,雖說是高雄原住民學生中心的輔導,但里安關懷的範圍包括台南、燕巢、旗山、大寮、高雄市區;雖說是主任牧師,但專職的學生工作者就只有他一個人。

有別於一般教會,里安牧師面對的是一群2年到4年就會和他道別的大專學生,因此從2003年台南神學院畢業,分派到這份照顧出外人的學生工作,他便執著於和時間賽跑,每個禮拜車輪不斷地轉轉轉,他甘之如飴。

「腿短也是上帝的形像!」他用布農族的幽默表示,帶學生最重視他們的族群認同、信仰生活與品格,鼓勵他們在專業知識的紮實,當然也要讓學生注意時事的脈動。「我們的學生經過聚會之後,會反省為何自己無法講母語、會主動要求接受洗禮、會關心社會處境,所以88水災後就立刻動員到旗山去協助救災。」不過,他也感慨學生往往因為需要打工賺取生活所需,因此在他輔導的團契,總人數約160人,每個禮拜平均出席,只占了所有學生的一半。

里安在資源侷限的狀況下,努力的顧守這群10年後將成為原住民教會菁英的學子。這天受邀前來Nanuwan團契的講師,分享的正是原住民的困境分析,里安的安排就是不讓他們迷失在地平線,而忘了部落的需要。學期間的聚會、基要真理查經班、家庭禮拜、安排大專生和部落青年互動,讓他們更有自信,不會因為以受欺壓者角色與平地人相處,反而產生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學起平地人的不良習慣,甚至宗教信仰,而是看到他們用原住民的天真善良,帶了好些平地學生來聚會。

「學生出外,最主要就是讓他們有家的感覺。」為了讓學生們在假日能夠一起睡、一起吃,里安一家在9年內搬了4次家,不斷找尋足夠容納學生聚集的空間。至今學生中心與住處仍是租賃的,他真的好期待能固定下來,別再飄泊不定。(採訪/方嵐亭,相片提供/里安.達那比瑪)

代禱事項
1.學生中心有自己的建築物供學生聚會。
2.增加專職同工。
3.原住民教會主動提供旅外的大專生名單。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國際家庭日公益活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蘭嶼文學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西美中會玉成教會:柯伊諾.拉斌牧師

結構再造,阿美族人在台北

&nbsp

「市中心的都市原住民教會,受到漢化的影響比原鄉教會深,跟隨而來的,就是世俗化,缺乏信仰根基。」西美中會玉成教會牧師柯伊諾.拉斌(Kino Lafin)說,愈是接近都市中心的原住民教會,信徒信仰根基已經不再像從前原鄉遷居都市的前人一般深厚與虔誠,原因是都市發展快速,打散了都原部落生活型態,於是被迫散居的族人漢化嚴重,也使得教會不再是會友生活與文化的中心,世俗化因此接踵而至。

族人因為經濟因素紛紛選擇搬離教會生活圈,都原教會傳道人該如何牧養?柯伊諾.拉斌的答覆是,基礎信仰不停教導以外,組織則改以牧區牧養結構,雙管並行。

柯伊諾.拉斌指出,信仰基礎的造就內容必須切合生活實際,除了透過講道耳提面命以外,刊載週報更是有效工具,並且調整教會制度,除了長老教會法規所既定不能更改的結構長執會外,增加猶如部落型態的牧區組織,雙管齊下,以凝聚散居外地的信徒,繼續以教會為中心的生活模式。

玉成教會位居南港科學園區附近,原本的部落生活早已被都市型態打破,距離教會最遠的會友位於基隆山坡。從2005年駐堂迄今的柯伊諾.拉斌,協助教會發展出27個小組,依地域劃分6個牧區,各由1位長老負責週間聚會與牧區事工計畫,也能牧養到位於基隆的會友。

「各牧區要在每年10月提下年計畫,沒有計畫的,絕對拿不到預算。」柯伊諾.拉斌坦言,現行長老教會行政制度,已造成多數教會發展目標與各團契、小組方向不一的狀況,結果預算編列浮誇或無法有效利用;但長執會若由牧區產生,可以有效發揮預算功能。

面對未來,柯伊諾.拉斌說牧區的結構將再造,計畫將阿美族的「年齡階級」概念納入牧區,「阿美族會是弱勢,原因出在『年齡階級』已經瓦解。」因都市發展導致會友散居他方的玉成教會,透過教會組織改造,逐步帶領會友回到部落樣貌的聚會型態,除了堅固信徒的信仰根基,也企圖注入部落結構的文化根基,再造玉成的都原教會風華。(採訪/邱國榮,相片提供/柯伊諾.拉斌)

代禱事項

1.教會由於樓層高沒有電梯、禮拜的聲音影響鄰居,需要有新的聚會地點。

2.教會到50週年時有50個小組。

3.教會需要更多成熟的小組長牧養組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玉成教會雖位於台北南港科學園區,仍努力保有部落樣貌的聚會型態。
&nbsp

守護原住民信仰建立認同與自信

&nbsp

◎歐蜜‧偉浪(長老教會總會原宣幹事)

&nbsp

原鄉部落面對勞動人口大量外流、產業蕭條、隔代教養、失業問題、財團大肆開發、法律限制原鄉土地利用、教派、黨派及既得利益者不斷侵蝕部落&amphellip&amphellip,種種問題造成族人對部落產生嚴重的信心危機與共識問題。在這氛圍中,教會內部也跟著與部落外部情境起了相對的變化──「分離式的信仰生活」,簡單地說「生活是生活,信仰歸信仰」。這種分離式的信仰,加上極度個人又保守的信仰態度與生活模式,教會的教導無形中呈現個人得救和功利及偏狹的信仰觀。而教會牧者服事態度及聖經神學教導與詮釋,更是影響教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遷移至都會區的原民族人所面臨的問題,除了居住及工作高度不穩定之外,昔日原鄉強有力的部落集體支持系統瞬間消逝後,面對來自於現實社會強大競爭及擠壓,羸弱的個人承擔不起這一波波巨大的衝擊,於是心靈的安慰與陪伴越發顯出急切需要性。在一本《變臉中的「印地安」人》書中提到:「白人的價值觀和我們的價值觀差距甚大。我們原住民認為群體、合作、分享、謙虛是可貴的,而白人則重個人主義、鼓勵侵略性、一切以金錢物質為上,因此要在白人社會中生存,就得用他們那套方式,像我從小就知道和白人相處,謙虛是沒用的,一定要據理力爭,越有侵略性,人家越肯定你、尊重你。」這一股扭曲、變相的部落族人集體性格,是否正快速地在「白浪(泛指漢人)」社會中加速沈淪與失落?

過去,原住民形成聚落是依傳統制度及環境資源和人口條件自然地遷移定居,不論聚落數多寡,大聚落或鄰近部落面對較弱小聚落的困境與需求,會自然地跨部落支援與陪伴,並適時地協助。談到這裡,目前原鄉不少小型教會是不是可以彼此聯結並善用有限的人力及物力,評估鄰近小型教會整合的可行性?

另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極其重要,就是恢復、建立部落族人的自信心與尊嚴。我們必須不斷強化自我身分的認同,那是上帝給予我們每一個不同族群美好、特殊又尊貴的身分。所以,我們必須要剛強壯膽,認同自己的身分及母體文化,好讓我們不致於流逝在極度世俗、個人、現實的金錢與權力的競逐中,弱化我們部落及族群身分的認同。

在《集體失憶的年代》一書提到:「凡是拋棄使自己變得能幹、適應力強及有身分認同的那些價值的文化,必將變得孱弱、空洞。唯有堅決維護導致該文化的性格和興盛的背後價值觀,才能避免這種危害。」這裡強調,一個民族若失去族群的認同與記憶時,那該族群所有的根基也將朝向萬劫不復的命運。誠如該書提到「當一個種族逝去記憶的深淵變得太深太舊時,要想向下探尋是徒勞無功的。」

現任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向筆者勉勵時提到:「教會要提供原住民族可持續性的力量,除了信仰,教育也是極為重要。」猶太經典《塔木德》有一句話說:「一個不重視教育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又說:「如果你擁有了知識,那你還缺少什麼呢?如果你缺乏知識,那你還擁有什麼呢?」為了不使原住民成為失落與迷失的民族,教會更不能獨立於集體社會之外,原住民教會更應該反省,面對原住民遭受長年來無盡的掠奪與剝削,加上國家結構性(制定惡法)的暴力造成貧窮苦難的部落族人,教會如何奢談靈魂自由與幸福?相對地,教會若能在信仰有深刻地反省,更需要保惠師聖靈的保守與內住,特別賜予每一位原住民牧者、長執同工及全體信徒,具有屬靈智慧、愛心、憐憫以及無比的信心與勇氣。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