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家子女成長營專講
文圖◉鄭凱安(高雄中會苓雅教會牧師)
PK(Pastor’s Kid,牧家子女)這個身分,在旁人看似出於尊貴的家庭,然而在PK心中卻存著各樣矛盾與衝突、旁人難以理解的心境;再者,從PK成為P(牧者),看似一個相當成功的見證,但這樣的歷程對一個牧者家庭長大的孩子來說,究竟是祝福,抑或枷鎖?是真心承接呼召,抑或是跳脫不出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
如果父母可以不是牧師的話
有幸受邀請,能夠在2022年大PK營(牧家子女成長營)專講,雖然和這群參加營會的PK初次見面,卻不致陌生,那份熟悉感,是出自彼此共有大同小異的牧家處境。
回憶2007年第一次參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舉辦的大PK營,當時的主講牧師問我們這群懵懂、又不知PK為何的學員:「如果你的爸爸抑是媽媽呣是牧師,你期待伊是什麼職業?」今年,我也用同樣的問題,問在場的PK夥伴們,每一位PK都分享得很熱烈,其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人提到「牧師」這項工作。
可見,在場的PK對這個身分或許有著某種程度的成見。在這群PK中,有人想當平凡人,不想一直扮演眾人眼中的乖寶寶,被貼上各種「應該」的標籤;有人認為因為父母是牧者,自己常被當作理所當然的服事同工,或作聖經達人的固定班底;有人覺得相較其他人,家裡的經濟不夠穩健;有人因父母異動而常搬家,總是在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與同儕關係;有人覺得在教會總是看到人前人後的不同樣貌,不解大人為何會因各種立場無法溝通,明明都是主內兄弟姊妹,原本應是親近的關係,卻彼此對立……。種種情境都是牧者家庭難以對外言說的體會,對PK而言,卻是格外深刻的感受。
千萬人中總有人懂我
慶幸的是,在場PK夥伴在成長經驗中雖有各種委屈迎面而來,仍願敞開心述說各自的困境。在那短短的傾訴中,彼此不必言明,卻都能在微妙的共同頻率中互相理解,一個眼神、一口嘆氣,都能泛起心中的漣漪。在這共同處境下,我勉勵PK們要把握此次營會,好好認識與自己同樣有這個特別身分的夥伴,因為這不是概率上的緣分,而是彼此都同樣在上主的恩典與召命下,得以建立這難能可貴的屬靈夥伴關係。
我自己參加過許多屆大、小PK營,認識了各個與自己相同身分的革命夥伴,在簡短的相處時間找到扶持、找到自己、找到信仰。藉著PK營的激盪與發酵,確實是有相當比例的PK重回教會現場,有的成為傳道者,也有的在教會工作,更多的是以基督的信仰,盡心、盡力地運用各種恩賜來服事上主、回饋社會。
我自己是在牧者家庭成長,如今也成為牧者,難免會有很多反思,希望能在各樣的關係上有轉化與平衡。對家庭,我希望能給家人多一些陪伴、不要讓另一半承受太多壓力、能與小孩有更多的相處時光;對教會,希望自己凡事能親力親為、讓每個團契與各種事工都能往前邁進。然而,面對不同的重心,卻似乎常忘了自己的有限,被各樣期待拉扯、催促著,日常所做的探訪、閱讀、行政、寫作、會議、聚會、陪伴、家事……,在每一個環節上,總是不斷在絞盡腦汁,並受到時間的催逼。好不容易努力完成了「每日成就」,卻又馬上開始同樣緊湊的行程,周而復始……。
每次在講道中,我總是鼓勵會友要喜樂、有盼望面對每一天,然而實際上自己卻是愈來愈做不到的那一位。那份落差帶來的挫折感,不斷挫敗自我價值,好像自己愈來愈沒有能力帶領整個教會。想要做好每一件事,卻往往不見得有做到位,甚至還覺得自己是不是拖累教會與家庭的那一位。雖然不想歸咎其他原因,然而在種種的愧疚之下,我想向家庭說抱歉,也想向教會說抱歉,可能沒有達到眾人的期待。有時難免懷疑自己,究竟是真心地回應呼召,或者只是習慣於從小熟悉的生活模式,害怕迎向陌生的環境?種種的自我問答,也是在懇求與上主對話。
人需要彼此扶持,牧者更是需要
透過此次的自我坦露,試著讓PK們了解自己的父母在這身分上可能經驗過的掙扎。如果可以,希望PK們給父母多一點信任與肯定,無論目前對父母有何想法,至少可以對他們說:「謝謝您,辛苦了!」或是擁抱他們,或透過文字表達皆可。每個人都需要被鼓勵、被包容、被接住,就連牧師也需要「被牧養」。若在各樣關係上可以多點信任、支持、同理、鼓勵,這份安全感不僅能為家庭帶來健康,也能幫助教會走向健康,甚至能影響社會。
最後,以箴言3章5~6節勉勵自己與所有PK夥伴:「要專心信賴上主,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無論做什麼事,都要以上主的旨意為依歸,他就會指示你走正路。」(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PK這個身分或許無從選擇,無法成為「一般人」,卻更能經驗上主的恩典如何扶持我們的生命,好讓我們一出生就接觸到的宗教,成為真正的信仰,並在基督裡成為真正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