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低價,還有更重要的事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買東西時,除了因為需要、喜歡、品質不差外,價格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一般而言,包裝精美、價格夠低的產品往往具有市場優勢。換句話說,對許多人來說,交易最重要的是「商品」與「價格」,至於這項產品怎麼做出來的?為什麼可以低價,經常不是買東西時要去關心的地方。

但是,有時候買東西是挺複雜的事,例如,你去餐廳吃飯,你考量的包括,是否物美價廉、是否色香味俱全、燈光美不美、氣氛佳不佳、吃得爽不爽,但作成桌上那碗飯的米是從哪裡來?種植的稻田旁有沒有污染?有沒有噴洒農藥?是用毒絲本,還是好年冬?其實我們都不太關心。這種現象有點像是我們買智慧型手機時,通常考慮的是:手機夠不夠智慧?外型是不是美麗?價格有沒有便宜?但生產手機的是不是「血汗工廠」?往往不關我們的事。

這其實是普遍性的消費態度,我們關切的是商品的價格,至多是商品本身,但對於商品背後的生產者及生產機制,卻不太重視。這種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尤為嚴重,消費主義式的生產及銷售,使得各樣的社會關係逐漸商品化;然而,忽略日益嚴重的商品化現象,不僅涉及了個人健康與安全的問題,甚至也助長了產銷過程的剝削關係。

例如,我們對低價的期待,往往成為中間商要求生產者壓低售價的藉口,以致於產地的小農為求生存,只好用更低的價格賣給中間商;或者,製造商為求大量生產以降低價格,反而增加更多的人工添加物,導致食品安全出了問題。

當然,並不是說現有的產銷體制或消費態度必然會造成上述的問題,而是要進一步思考,是否有合宜的替代性市場模式,可以避免讓小型生產者遭到剝削;以及,在低價的消費期待外,我們該如何擴大對產品生產過程的理解與關心。

這幾年,有不少人在推動「公平貿易」的交易模式,透過保證收購及資訊透明的產銷程序,讓咖啡、蔬果等小農生產者能有合理的利潤,另一種常見的方式就是「農夫市集」。

目前在全台各地大約有20多個經常性的「農夫市集」,在那裡消費者可以直接和農夫購買現採的新鮮蔬果、看見他們用熱情的笑臉和你分享他們對土地的愛情。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和農夫、養殖者、生產者面對面,不必經過中間的層層剝削,還可以知道辛苦的生產者如何種、如何收,並了解農夫的處境,試著體會課本中的「粒粒皆辛苦」。

事實上,教會機構也可以試圖成為這樣的平台,目前由世界展望會支持的「打手機鄒有機農夫團隊」正和嘉義東門長老教會、嘉義基督教醫院建立農夫市集銷售平台,由部落的農夫直接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不僅銷售自種的農產品,免除中間商的剝削,還可以跟消費者分享耕種的辛苦與喜悅,教會除了關懷心靈、搶救靈魂,也可以透過實際的行動改變農民的處境與消費態度。

&nbsp

&nbsp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