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工作 陪伴信仰路(下)

(相片提供/Freepik)

≡ 編  按 ≡

青年的流失,常使教會充滿焦慮,大專事工更是重中之重。就學中的大專生,不僅流動率高,更對各種議題充滿好奇與主見,與地方教會信徒的性質殊異。然而回顧過去,在大專時代決志獻身的青年,日後都成為教會重要的基石,顯見大專事工不可輕忽。本次新聞專題將分兩期盤點全台灣大專學生中心,歡迎有志者為大專事工代禱奉獻。

總編輯|陳逸凡


【林婉婷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目前全台有四間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其經費由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支應。總會原宣教育幹事Rii Taljimaraw(日依・達里瑪勞)牧師指出,這樣的規劃主要是考量地緣關係,由於許多大學院校與原鄉有段距離,較難由在地中會、族群區會完全關懷與支持。

「我們只有四間中心,沒有連結會使不上力。」Rii Taljimaraw強調,原住民大專與地方教會攜手,不僅是人力與資源互相協助,也能提升事工的曝光度和參與度。此外,大專工作者與地方教會牧者的角色有些許不同,她形容,大專工作者比較像是要成為年輕人的朋友,而地方教會傳道人則是作為教會弟兄姊妹的信仰導師。她期許大專工作者能更親近大專生,知曉他們處境與想法,能適時給予幫助。

原專盃。(攝影/林宜瑩)

Rii Taljimaraw說,她認為大專工作者的服事講求靈巧機敏,不是一味追求人數增長,而是專注在建立與經營特色。由於原住民大專均位於都會區,相較於平地大專,沒有中會隨時的支援,因此建議原住民大專工作者主動出擊,連結都會區原住民教會,並從實務經驗中表達真實的需要,讓地方教會、中會、族群區會及總會原宣更清楚知道可以如何提供協助。

事實上,面對年輕世代流失,無論是原住民教會或非原住民教會,很多時候可能檢討方向是「做得夠不夠」,但Rii Taljimaraw認為更重要的是「做得對不對」。她相信,不論是在大專中心還是在地方教會作主僕,傳道人都要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什麼並堅定地走下去,唯有如此,才不會因為一時挫折就退縮喪志,而是更勇敢、更謙卑地參與在上帝國的建造裡。

另一方面,Rii Taljimaraw期待原住民大專中心若能透過與地方教會連結,使這些到外地讀書的原住民青年,仍能保有教會團契生活,而不是離開部落就離開教會;且讓旅外青年持續感受到像原鄉教會一樣的「味道」,也能為他們因旅外讀書求學或工作的思鄉情緒帶來極大的安慰和平安。


(相片提供/台北原住民大專中心)

|北原大專|團契數:4,工作者數:1

教會延伸 關懷異地讀書學子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北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由Alang Dakisliniang(方金忠)牧師致力於陪伴新竹至宜蘭等地的原住民學生。因人力僅有一人,故需依靠義工輔導的支援。

北原大專觸及的原住民學生人數,每個學校之間會因時間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此外,轄區包括新竹、桃園、台北、新北、基隆和宜蘭等地,因此,北原大專選擇邀請學校內的原住民學生和社團幹部組成團契,成為非基督徒學生了解信仰的平台。

目前,北原大專共有四個團契,學生約40人,來自五間學校: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其中一個團契由中心附屬學生宿舍的學生組成。Alang Dakisliniang表示,學生宿舍事工相當複雜,需全天候支援學生面對的生活問題,包括家庭困境及精神壓力。

Alang Dakisliniang也參與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的靈性小組事工,藉此讓原住民神學生了解大專中心事工,並與學校建立緊密聯繫。他透露,北原大專正籌備在新北市林口區的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開拓團契,該校有許多原住民學生,希望能成立團契。

Alang Dakisliniang指出,原住民大專中心實際上是教會的延伸事工,如果教會能夠關心到這些離開家鄉到外地就學的學生,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就不需要存在。然而,由於多數教會無法照顧到這些在外地就讀的學生,因此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的存在成為必要。

今年北原大專成立50週年,Alang Dakisliniang也是畢契成員之一。他擔任工作者14年,陪伴中的學生有兩位傳道人與一位正在就讀台神的學生。


 

(相片提供/台中原住民大專中心)

|中原大專|團契數:1,工作者數:1

跨校整合 整合信徒與慕道友

【洪泰陽專題報導】台中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Hola Sicyang(吼腊・喜降)牧師受訪時表示,近年來因中區原住民學生的態樣改變,原住民大專事工不走傳統的一校一團契模式,而是跨校性的關心並整合各校原住民基督徒學生或是慕道友。目前,中原大專關心中部10所院校的學生,並且固定在每週一晚上於中心聚會,目前學生約有34位。

Hola Sicyang坦言,這群學生本宗的子弟占比不到一半,其餘大都是各部落的基督教家庭的子弟,但是父母的信仰歸父母的,許多學生對基督信仰仍不清楚。目前,會來參與中原大專活動聚會的慕道友,都是這些基督徒學生的好朋友。

Hola Sicyang表示,目前的事工除了固定聚會以外,也會利用寒暑假期間在司馬庫斯辦理工作靈修營,讓學生體會真實的部落生活,了解部落議題,體認土地與自己的關係。此外,每年畢業季時也會辦理聯合畢業祝福禮拜,以今年為例,雖然畢業生有八位,但基督家庭出身的學生僅有六位,另外兩位是慕道友。

Hola Sicyang表示,每週除了固定聚會時間以外,他也會到每個學校去找這群學生聚餐與訪談,從生活上去了解他們的需要,他也會利用每個學校原民社團活動時,帶他校的學生共同參與,幫助他們回到信仰找到生命的源頭。回歸族群,找到的族群的自我認同;回到人群,找到委身、貢獻的使命。

中原大專設立於1980年,關心原住民大專青年,提供了聚會、禮拜、住宿與活動的空間。後來中原大專由於人事變遷,中心遷移幾次後,目前位置在台中市北區健行路375號。


(攝影/林婉婷)

|高原大專|團契數:6,工作者數:1

把握機會 讓福音深植生命中

【林婉婷專題報導】「真的要有地方教會協助連結。」高雄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主任Eleng Karangiyan(賴佳華)傳道師受訪時談到,其實大專生不會特別主動接觸大專中心,若有地方教會協助作橋梁連結學生,關心與關係的網絡會更緊密。例如先前就有Nanpu(南布)中會傳道師協助引薦、召集教會大專生和她聚餐,確實有助於學生與大專工作者彼此認識。

Eleng Karangiyan也分享畢契的影響力。高原大專設有宿舍,過去有幾位畢契在住宿時擔任團契輔導;由於與學弟、學妹的關係親近,團契氛圍很活絡,且他們也協助召集學生,避免大專工作者要獨自聯繫多人的行政作業。

雖然義工輔導能協助大專工作者關懷學生,但Eleng Karangiyan認為,社青亦有人生規劃或正在建立新的生活;事實上不只是畢契,地方教會的傳道人也可以擔任義工輔導,主要是能穩定參與團契、陪伴大專生為佳。

面對「在地就學」的現象,有些大專生認為自己已常參與母會聚會,似乎不再需要到大專中心或團契,但Eleng Karangiyan認為,大專團契提供更多元的環境,而大專生們若在教會團契已有成熟經驗,其實也可以與大專工作者分享、互助。對她來說,大專工作者主要是把握年輕人在學期間,陪伴他們認識福音也維持信仰,讓忙碌的學生們不至於將信仰排在所有選項的最後。

高原大專設立於2003年,年度事工包含聯合開學禮拜,以及「原專盃」運動會。近幾年開創新合作,Payuan(排灣)中會合辦大專新生茶會、音樂分享會等,今年會接續辦理。


(相片提供/花蓮原住民大專中心)

|花原大專|團契數:5,工作者數:1

聯合禮拜 借同儕發揮影響力

【Dalul專題報導】牧師Laishang Nikaer(萊姠・妮卡兒)受訪時指出,目前花蓮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除了團契的服事以外,每個月的週末都還會有聯合禮拜,可以讓各團契的學生聚在一起分享與培育信仰。特別在花蓮地區,目前有三個原住民的中會,Bunun(布農)、’Amis(阿美)、Truku(太魯閣)中會,花原大專每個月的第三週會選一個中會的教會來共同禮拜,讓學生與地方教會做連結。

而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週末,則會帶領學生前往玉山神學院進行潭畔禮拜;此潭畔禮拜其實過去就有辦理,但過去兩、三年,因為玉神學生數量減少的關係而暫停。不過,在與玉神的同工討論之下,決定在去年9月恢復禮拜的模式,讓學生與玉神的老師、職員、學生共同於玉神二樓原住民博物館彼此連結。

此外,花原大專也在五年多前的聯合開學禮拜中,與花蓮地區的原住民中會有緊密的合作關係,所以後來也成立相關的團隊,在舉辦相關事宜上,能夠有更多人可以參與。像是在去年的聯合聖誕市集、開學禮拜等,其實都是中會大專部、青年部,與大專中心結合的很好成果,期盼藉由不同活動的刺激,讓更多青年認識彼此,也對大專中心有一定的熟識。

Laishang Nikaer表示,目前在招生上,因時代科技的轉變,讓過去靠教會提供名單、用電話聯絡的方式,遇到許多瓶頸。他也發覺,現代青年的信仰,其實很仰賴同儕之間的互相影響,所以如何運用媒體以及讓學生之間彼此分享,也是需要更多思考與討論。盼與地方教會的合作,看如何從不同面向影響青年。


(相片提供/嘉義大專中心)

|嘉義大專|學校數:8,團契數:6,工作者數:1

成為橋梁 連結團契與學生

【Dalul專題報導】嘉義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劉耀義牧師在受訪時表示,嘉義大專目前在中正大學內設有一個學生中心,作為各類活動和聯誼的場所。此外,各團契會在學校中的聚會以及跟嘉義中會教會合作等服事等。 

由於各團契的組成差異,他們在服務與面對挑戰時也需要做出不同的調整。劉耀義強調,他們期待嘉義大專能夠成為各團契和大學生之間的橋梁。自擔任大專工作者以來,他了解到地方教會的合作對於牧養學生有極大的幫助。教會不僅成為各團契的幫助者,也在各團契中提供輔導。

嘉義大專每年都有兩大聯合活動,一個是開學時的迎新,另一個是畢業生的送舊。這些活動不僅關心新生與舊生,也讓嘉義大專成為他們聯繫的平台,畢業的契友們與大專中心得以保持緊密的關係。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招生方式已遇到挑戰。劉耀義說,以往由教會給予名單,透過電話聯繫學生的方式,現在面臨到學生不接陌生電話、對信仰興致缺缺等問題。反倒是透過社交媒體分享,能吸引對信仰有興趣的人進入團契。目前,許多團契中的成員都是首代基督徒或對基督教有興趣的非信徒。因此,如何吸引有基督徒身分的學子,需要更多的思考與行動,以持續陪伴和關懷他們。


(相片提供/台東大專中心)

|台東大專|學校數:1,團契數:1,工作者數:1

相互陪伴 彼此扶持恢復價值

【林婉婷專題報導】台東大專學生中心工作者蔡坤育傳道師表示,台東大專有個特殊現象:工作者平均兩年半就會離開,每任之間會有一段空窗期,再加上沒有固定據點,每次交接後可謂是從零開始。他很感謝老師戴慧真、弟兄王皓晨和醫生陳紹基擔任義工輔導陪伴學生。

台東縣唯一的大專院校是台東大學,台東大專在其中成立「光鹽團契」,同時也是學校正式社團。蔡坤育回憶,自己初來中心時,團契裡的大四學生畢業,只剩下一位三年級學生。他們在沒有同工的情況下,從最開始的一個人,慢慢成長到如今平均13到15人聚會的規模,其中有三位是基督徒。台東大專花很多心力在陪伴慕道友上。

蔡坤育表示,大專事工是互相陪伴的過程,雙方在團契裡扶持、提醒,彼此都恢復生命的價值。「不論是大專生或工作者,都在歷經上帝醫治的過程。」

蔡坤育分享,現在團契發展聚焦在「回到聖經」和「門徒訓練」。「回到聖經」不只是閱讀聖經,更是邀請學生進入聖經現場並處境化思考。另外也觀察到學校較少自我探索、群我關係、戀愛交友等主題性專講;先前嘗試辦理「九型人格」講座,當時除了團契成員、還有二十多位同學來參加並回饋良好;他期待希望能夠繼續與學校接洽辦理專講活動,從中帶領團契學生與慕道友對話、相處,經驗何謂「宣教」。

他認為大專事工是互相陪伴的過程,學生有自己的生命議題,而大專工作者傳也並非完人,雙方在團契裡扶持、提醒,彼此都恢復生命的價值。「不論是大專學生還是大專工作者,都是歷經上帝醫治的過程。」


(相片提供/屏東中會大專青年部)

|屏中大專青年部|學校數:5,團契數:1,工作者數:0

凝聚力量 投注熱情深入耕耘

【林婉婷專題報導】屏東中會於2016年將大專部與青年部合併,屏東大專學生中心的事工也轉入部會。屏中大專青年部部長林芝茹傳道師指出,因為少子化與交通便捷,現在有不少就讀外地學校的大專生就選擇假日返家,形成「學生離家到外地就學、外地學生假日返家」,導致大專事工無處著手。

目前屏中大專青年部主要透過大型聯合活動來提振教會團契氛圍,讓青年認識彼此,地方教會也藉機統計大專人數和關懷。今年6月將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事工委員會、屏中新任總幹事等人商討,是否能夠進一步輔導屏東大學學生並成立團契。

林芝茹認為,投入大專工作需熱情、清楚使命、願意深入耕耘的人,不是只在團契時間出現,而是在大專生有需要時,能夠陪伴、支持。她期待,中會若可以凝聚學校鄰近教會的力量,相信有機會關心到更多長老教會的大專學生。


(相片提供/彰化大專中心)

|彰中大專部|學校數:5,團契數:3,工作者數:0

改變模式 地方教會在地關懷

【洪泰陽專題報導】彰化大專學生中心事工自1970年代開始,但近年少子化趨勢使彰化縣內大專人數明顯下降。現任彰化中會大專部部長牧師莊嘉靖說明,過去彰中有五所大專學校團契,現僅三所學校的團契運作,分別是彰師大長青團契、建國長青團契以及大葉大學活泉團契。

彰師大長青團契每週四晚上在中山教會聚會,成員七、八位,以讀經為主。中山教會牧師余淑玲認為,雖然人數不多,但學生的用心準備讓她感到欣慰。建國長青團契現在以信望愛社名義在學校內聚會,由於多數學生並非基督徒,因此聚會內容較為聯誼性質。

大葉大學活泉團契由員東路教會牧師劉德行輔導,聚會人數約20至25位,主要聚會內容是聖經、信仰問答或升學與就業等,包括基督徒與慕道友。他感謝上帝,雖然大葉大學是私立學校,但經營良好,沒有受到少子化影響。

 

|延伸閱讀|

大專工作 陪伴信仰路(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