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千風之歌〉

◎林瑞隆

最近幾期《台灣教會公報》連續刊登有關〈千風之歌〉的討論文章,主要涉及該首詩歌是否適合當作聖詩在教會禮拜或相關儀式中來唱的問題。文章作者也包括好幾位牧師,有持反對意見的,也有認為合宜的,一時之間頗為熱鬧。

一首詩是否適合在教會的禮拜或相關儀式中使用,端視詩詞內容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意念如何,雖然有時樂曲本身也被列入考慮。就定義來說,聖詩或聖歌乃是禮拜中讓會眾或聖歌隊吟唱的詩歌。按照信仰的理解,「聖」有「分別出來」的意思,則聖詩必然和一般詩歌不同,是特別用來敬拜上帝之用的,因此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出相關信仰的意義來。

〈千風之歌〉的音樂旋律其實很多元,目前台灣教會比較熟悉的可能是日本作曲者新井滿所譜具流行風的曲子。歐美世界則有許多不同作曲者所譜的曲子,其中英國羅伯‧普萊茲曼(Robert Prizeman)所作,於2004年由他指揮的自由(Libera)兒童合唱團發表的曲子更具清越、脫俗、優雅之氣質。

這首詩的詞是1932年由美國巴爾地摩的花店婦人傅瑪莉(Mary Elizabeth Frye)所寫,題目是該詩的第一句「不要站在我墓前哭泣」,靈感來自她所認識的德國猶太女孩瑪格麗特‧史瓦茲寇普夫(Margaret Schwarzkopf)得知母親生病,卻因德國反猶太風潮不得回去探望,最後母親身亡的悲傷經驗。傅瑪莉聽見瑪格麗特憂傷地說:「我無法站在她(母親)的墓前哭泣。」轉而以死者的口吻安慰生者不要站在墓前哭泣,因為我(死者)沒死,沒在墳墓裡;我已羽化為千風、雪地閃爍的鑽石光芒、照射成熟穀物的日光、秋天的雨水、支撐飛鳥盤升的氣流、夜間的星光&hellip&hellip等。除了安慰生者之外,詩詞清楚表現出個人靈魂不朽的意義,而且這靈魂無所不在,四處皆可讓生者感受到。這首詩在基督徒社群中引起最大爭議的地方是這裡,因為死者的靈魂太大了,大到好像上帝那般。

從文學的角度看,這首詩文辭優美、意境高超、節奏明快、具浪漫之情懷,當作一般文學作品來欣賞,確實具有超越、清新、優雅的特色,實際上又具有撫慰憂傷心靈,叫人擦乾眼淚的作用,應屬難得的好詩。不過,如果用基督教以上帝╱基督為中心的信仰來檢視,該詩內容所表達的意義明顯是不符聖詩的標準的,因為死者清楚地取代了上帝。

(作者為台南中會東寧教會牧師)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