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不容遺忘的戰爭記憶:戰場上的微細聲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阿嬤生命故事展區。(相片提供/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

10月25日是終戰紀念日,除了提醒人們和平的可貴,也象徵著戰爭對人性尊嚴損害的中止。除了從大歷史的角度,我們也必須回到每一個人,作為擁有上帝形像的創造,「當上帝造人的日子,祂照著自己的樣式造人,並且造男造女。在他們被造的日子,上帝賜福給他們,稱他們為『人』。」(創世記5章1~2節)看見生命的獨特和珍貴,擁有所謂的人權。因此,為慰安婦與台籍老兵設立紀念空間,不斷述說他們的故事,就是不容記憶淹沒在滾滾的洪流之中。


◎林佩蓉(台灣文學館研究組組長)

戰爭敘事,歷史上多是History,歷史主述者帶著什麼樣的眼光和角度,影響著眾人如何理解過往。這些主述者往往是政府或官方敘事,台灣在戒嚴時期及其後的學校教材,多以「日本戰敗」「光復」等關鍵詞談論著戰爭內容,然而許多悲慘現實,正埋藏在這些主觀論述下,被一層一層的迷霧籠罩。

「慰安婦」是最明顯的議題,這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被迫進入日軍在韓國、菲律賓、台灣、中國和印尼軍事慰安所的女性,在今年5月迎來最後一位台籍慰安婦離世,享耆壽92歲。這些窮盡一生帶著悲苦的阿嬤,是終戰記憶裡不能被抹滅的聲音。

以下內容整理自「婦女救援基金會附設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網站,感謝杜瑛秋執行長修訂,盼能讓大家聽見「終戰紀念」敘事最卑微的聲響。

阿嬤家 安放痛苦受傷身心之處

根據阿嬤家的網站介紹,阿嬤家的由來是:婦女救援基金會(婦援會)自1992年起,展開前台籍慰安婦調查,以及進行對日求償人權運動。四分之一世紀以來,陪伴與照顧阿嬤們的身心,保存了5042件慰安婦的相關影音、書籍,以及730件文物。這群與生命賽跑、在時光中逐漸淍零的阿嬤們,她們將憤怒化為堅毅,將傷痛化作溫柔,互相扶持走過漫漫長路,在最後的生命中,以愛之名原諒自己、欣賞自己,並勇於作夢,與生命和好,成為照亮別人的發光體。

她們勇敢站出來為自己及姊妹們發聲,展現了在性別暴力運動史上,難得一見的被害人為自己倡議的能量。2004年,婦援會開始醞釀夢想,希望找到一個場地保存阿嬤的生命故事,記錄她們不凡但堅毅的生命力量。場地尋找過程歷經無數挫折,直至2015年年底,在台北大稻埕承租一棟典雅的古老建築,憑藉著使命感與勇氣,獨力募資打造「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下稱「阿嬤家」)。

歷經12年的籌備與努力,阿嬤家於2016年3月8日揭牌,12月10日正式成立,收錄了台灣59位慰安婦阿嬤們,經過苦難淬煉後的生命故事,是台灣首座以慰安婦人權運動為基礎,集結當代女性人權議題展示及婦女培力的多功能社會教育基地。2020年底,因疫情、租約到期等因素,曾經忍痛休館,後於2021年11月26日,在台北大稻埕的另一處新址重新開幕。

婦援會以「阿嬤」來稱呼所陪伴服務的慰安婦倖存者,一方面因為當1990年代慰安婦史實曝光時,這些倖存者多半已是60、70歲的長者,另一方面,除了二戰性暴力受害者的身分外,她們其實也是一般的台灣阿嬤,有著許多生命中的喜怒哀樂,身上具備早年台灣女性既溫柔又堅強的特質。因此,館舍取名為「阿嬤家」,以記念這些阿嬤們的生命故事為出發點,同時與當代女性進行跨時空的生命對話。這裡溫暖平等、發出自由光芒,是像阿嬤一樣,守護著你我的心靈之家,也是專屬於女性,性別及人權關懷的對話空間。

阿嬤生命故事展區。(相片提供/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

場館中的常設展以阿嬤家的精神理念──包括慰安婦女性破繭而出,重獲自由與尊嚴,以及捍衛自我、堅毅不拔的精神等。總共分為四區,分別為「認識年少的阿嬤們」「誘騙與脅迫」「我們就是他們」「面對歧視的韌性」。具象的顯現在創傷後揭開傷痕,以顯明那不公不義的事實。阿嬤的傷痕,從身體蔓延到心裡,然而她們也是生命的鬥士。展覽文案中揭示她們是生命的勇者,遭受性暴力與歧視對待,至今在我們社會中依然以各種形式持續發聲。阿嬤家的存在與面向社會的發聲,是承接勇氣、並向公義真理前進的力量。

願真理的光 遍照普世療癒之境

以女性為主調的共時對話,全世界因戰爭發生了無以計量的悲慘,當我們面對過往的歷史,需要一再檢視歷史敘事的角度,從人權來看因戰爭受害的女性。從阿嬤家來看那長期無法好好言說的傷痛,這不只是「過去的一段」,更是「此時的當下」,我們當學習愛人如己,就是知曉如何善待自己,從而相信,儘管壓迫始終存在,但療癒也無所不在。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不容遺忘的戰爭記憶:為誰生死,記念無數的火光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