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聖詩協會年會宗教改革500年聖詩節慶 唱出所信的真理,活出所唱的盼望

 

文圖◎ 陳淑芬

恩師休‧麥克瑞斯(Hugh McElrath,1921~2008年)曾鼓勵我們努力創作詩歌詩詞,也大力推薦參加北美聖詩協會(The Hymn Society),唱出所信的真理、活出所唱的盼望。適逢宗教改革500週年,我決定身體力行,參加北美聖詩協會的年會,認識當今會眾詩歌的脈動,滋養悟性和靈性。

美國聖詩協會成立於1922年,1991年起擴及加拿大。成立宗旨是:確信會眾唱詩是禮拜的內涵元素,鼓勵新詞新曲的寫作,並教導吟唱聖詩的意義和價值。他們的使命是:鼓勵、倡導和活化會眾唱詩。

所謂鼓勵,是建立支持和聯絡管道,連結普世詩歌;所謂倡導,是定期發表文章和介紹新出版詩歌創作活動;所謂活化會眾唱詩,是示範演出呈現引導會眾唱詩歌的方式。協會特別鼓勵牧長參加研習,因為無論教會是否有音樂同工、牧師是否有音樂裝備,負責為教會禮拜選唱詩歌的主導地位,非牧師莫屬。

年會7月16日至20日在加拿大滑鐵盧舉行,跨宗派牧師、詩人、聖詩學者、音樂家、詩班員、門諾會聖詩編輯小組成員等約300多人,還有巴西和日本團體遠道而來。講員包括寫作教會音樂重要著作《感恩頌讚》(Te Deum)、《讓神子民歌頌》(Let the People Sing)的作者保羅‧威斯特梅爾(Paul Westermeyer)及加拿大以馬內利學院聖樂教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聖詩〉399首〈願上主大仁愛〉華人作曲家林瑞峰等人。

每天有早禱、晚禱、禮拜和專題演講,每晚在不同的教堂,有團隊精心設計風格迥異的聖詩節慶。營會裡每人有6個分組時間,卻提供41個工作坊供選擇。當然,聖詩節慶是每天重頭戲,以下簡介幾個場次。

相片提供/陳淑芬

7月16日 福音的栩栩之聲 路德會聖馬太教堂

這個場次的副題是:期盼道成肉身之主、從絕望與歡慶、旅程的禱告、旅程的應許。4個副題各有一段經文和序言引導會眾思想,之後是2至4首詩歌。

管風琴師邁克‧布哈爾特(Michael Burkhardt)是即興高手,用琴聲、音栓和樂器音響詮釋聖詩歌詞,具強烈的戲劇張力和對比性。

每節聖詩唱法均標示清楚,會眾唱旋律或和聲、詩班或樂手交織,小喇叭、銅管樂器、定音鼓,聲音從教堂樓頂兩旁的迴廊反射到會眾席,每首詩歌的知性與感性同時彰顯,令人感動莫名。

特別是馬丁路德的聖詩〈我從高天到世間〉有8節歌詞,分齊唱、男聲、女聲、獨唱、詩班,兩節是管風琴獨奏,當會眾看著歌詞默想時,我看到歌詞的情境栩栩如生,聽到眾人與管風琴師用呼吸唱和、全人敬拜,在顫動的心跳聲中,彷彿回到500年前馬丁路德實踐「一手聖經、一手聖詩」的時代。

7月17日 抽離的聲音:講述、教導與驗證 聖安德烈長老教會

本場主領的音樂家是辛西亞‧威爾森(Cynthia Wilson),她與聯合衛理公會合作企劃的專輯《回顧、收復、歡欣喜樂:保存黑人聖樂的恩賜,》(Reflect, Reclaim, Rejoice: Preserving the Gifts of Black Sacred Music),曾得到艾美獎肯定。

這一晚的詩歌以非裔美國風的音樂為主,合唱穿插獨唱,以具象的詩歌表現歷史的耶穌,用音樂詮釋〈奈洛比宣言〉中基督教禮拜與文化產生關聯的4種動態方式:超越文化(transcultural)、處境化(contextual)、抗衡文化(counter-cultural)和跨越文化(cross-cultural)。

聖詩〈基列的乳香〉成為貫穿全場的主題,懇求恩主憐憫世界各地的貧病困乏、恐怖攻擊與核武的威脅、強權國家的對立以及有形無形的戰爭,因著耶穌的醫治,能夠罪得赦免,靠主存活站立。詩歌也以自由風的黑人靈歌和傳統、普世的詩歌穿插進行,表達詩歌傳達文化、跨越文化、抗衡和超越文化的普世價值。

7月18日 改變的一天:全球吟唱改革之歌 滑鐵盧第一聯合教會

本場領唱的音樂家是日內瓦普世教協(WCC)的禮拜諮商員安德魯‧唐納森(Andrew Donaldson),曾設計、帶領在韓國釜山舉辦的WCC大會。他是演奏家、作曲家,也是帶動會眾用生命唱詩歌的教導者。

唐納森以加爾文改革為時代背景,用圖片說故事,音樂卻是普世詩歌,有肯亞、印度、日內瓦詩篇集、南美、西班牙、韓國、巴西,還有像愛爾蘭民歌又像黃梅調的Iona詩歌和當代音樂家作品。內容述說,雖然宗教改革築起一道牆,但這道牆是活石,是開始也是終了,賜生命氣息和醫治,也賜下滋養生命的奧祕。日內瓦長久以來歡迎難民,四圍環山形成天然的屏障,所以用日內瓦詩篇集曲調唱〈我要向山舉目〉(Unto the Hill I Lift My Eyes),用地方語言傳唱詩篇傳遞改革宗傳統,融合多元文化而風格迥異的詩歌,成為當晚的特色。表述我們共有的基石是耶穌基督,祂去是為我們預備很多房間,使我們得滿足。但是我們要跨越圍牆,除去頑固的石心,在屬靈更新後,繼續經歷不斷改革的更新。

7月19日 擁有全地的上主 滑鐵盧聖約翰路德會

今年是加拿大獨立建國150週年,政府官方、教育機構和基督徒團體都認真思考土地和平與正義的問題,因為現今加國住民居住之地,曾經都是原住民傳承的版圖。領導者提醒會眾:「當我們在他們的疆土上工作、唱歌、敬拜時,當思考如何尊重他們,與他們有正確的關係。當努力修復那背棄的約,恢復與他們和好的關係。」聖詩節慶以聖詩〈擁有全地的上主〉(O God of All the Many Lands)開始,勉勵個人珍惜土地,尋求高貴美善的價值,塑造國家真誠的共同命運(May we be worthy of our land and seek its highest good, shaping a noble destiny of truest nationhood.)。之後從加拿大6個教派傳統(聖公會、浸信會、福音派路德會、長老會、天主教、聯合教會)各選兩首詩歌,重申上帝是生命和國家的主,祂呼召我們在黑暗中倚靠祂、跟隨祂,傳遞和平的福音。

7月20日 同唱旅途之歌,不間斷的改革

此行最大的收穫,是在5場聖詩節慶中看到北美教會如何繼續傳唱宗教改革的歌聲,也看到更寬廣的詩詞新創作和實踐的可能性。平易近人的普世詩歌,若適當使用高貴不貴的吉他、手風琴、口琴和小型節奏樂器,可以建立親民的音樂社區。講員們運用各樣的恩賜,致力於教導、勸戒,使心被恩感歌頌神,聖詩的音樂色彩既豐富又有感動力。

反觀台灣,傳統和現代敬拜兩極化,前者把聖詩當成禮拜的裝飾品,只在禮拜中一節唱一次,很少在禮拜之外舉行聖詩之夜、家庭聖詩晚會、詩歌教唱與分享、聖詩戲劇、聖詩靈修與查經等深化感性與認知的活動。後者只唱單一的現代流行風敬拜詩歌,雖然重複地唱詩歌,但平鋪直述的歌詞和偏重情感的自我表達,忽略了共同敬拜的客觀性和信仰的本色化。筆者自我期許,今後將致力於:分享聖詩豐富的詩詞情境、結合世界地球村的視野、體驗多元文化與開發音樂恩賜,幫助信徒連結神學反省和信仰生活,實現「一手聖經,一手聖詩」的門徒訓練,回應馬丁路德和馬偕博士共同的宣教策略。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