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2】人生初次,聽耶穌講台語

透過錄製節目,作者找回母語與基督信仰的力量。 (相片提供/愛德華、陳惠雅)
(相片提供/Freepik,製圖/湯立琳)

黃正州(《耶穌講台語》主持人愛德華)

我在美國住了七年,從有Podcast後,我就有收聽的習慣。Podcast比廣播好的地方是,可以訂閱節目,隨時隨地都可以聽,我通勤時聽,晚上也聽著入睡。

我錄起Podcast也真是意外,尤其是用台語講基督信仰,因為我原本是個隨身攜帶佛珠和《金剛經》的人,每年都會參加媽祖遶境。

2019年我父親重病,有個週日突然接到一個當兵時同梯的基督徒朋友來電,他很真切地邀請我去教會做禮拜,說是「耶穌有話跟你說。」我們感情一向不錯,當下沒多想,查了最近的長老教會就走了進去。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參加禮拜,而且是台語。

第一次聽到「恁著將該撒的物納互該撒;將上帝的物納互上帝」(馬可福音12章17節)這句經文時,感覺聖經的話相當奇妙,對教會牧師和長老的第一印象也很好。後來我父親過世,我搬回老家,沒出差的禮拜日,就繼續去附近的長老教會參加聚會。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1】有耳的都當聽

【特別企畫3】攏是為著祢的事工
【特別企畫4】有效學習的新利器

用台語認識台灣和基督信仰

2020年的文字事工主日,我們教會邀請張德麟牧師前來講道。張牧師不是講解經文,而是講述文字如何傳遞信仰、改變世界。他從寫在莎草紙上的契約,一路講到1885年巴克禮牧師創辦的《台灣府城教會報》,還特別唸出巴克禮當初的創刊理念:「希望簡單易學的白話字,能讓更多台灣人接觸知識。」他說,他母親沒上過學,不懂漢字,卻因在教會學過白話字,能閱讀《台灣教會公報》、寫信。不過幾個世代,台灣已選出女性總統,足見文字與教育之重要。我聽得很感動,不久就決定找張牧師錄《耶穌講台語》。

當時不算是太難的決定,因為我跟張牧師說好只錄10集,講聖經的幾個重要章節、台灣近代史,教些台語的基本讀寫就好。沒想到轉眼一年過去,我們已錄了50多集,週週更新。
聽眾的支持當然是很大的動力,收聽我們節目的族群很廣,有會友、慕道者,也吸引了很多想學台語、聽故事的人。不過我總覺得,其實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開始錄《耶穌講台語》後,我重新找回母語,重新認識台灣,並感受到基督信仰的力量。而且,越是深入,越有收穫。

《耶穌講台語》猶如慕道友的基要問答,全程用台語,也吸引不少母語學習者聆聽。 (相片提供/愛德華)

幾度感動到聲音發抖

我和張牧師都讀過博士也教過書,所以事先準備好大綱,錄音過程多半平順。節目第39集〈台語小說選讀〉前兩個故事是引自《教會公報》,第三個故事由我從英文翻寫成台語。我們都很熟悉內容情節,但當牧師讀到最後時,我還是感動到聲音顫抖,彷彿自己變成故事主角,站在耶路撒冷親耳聽到耶穌開口說話般。

隨著時間推移,福音書的耶穌生平及教誨,節目多已提過,錄到第46集〈約翰福音〉時已算是進階內容,大綱寫的幾乎都是嚴肅的神學議題。沒想到聊到「行淫的婦女被眾人指責,將被石頭砸死」時,張牧師簡短補充神學家聖奧古斯丁的一個註解,我竟得讓自己冷靜一下,才有辦法從這令人感動的赦免大恩中回復情緒。

當然過程也有輕鬆、愉快的一面,像是介紹和吟唱聖詩那幾集,雖沒司琴伴奏,張牧師和我也沒特別排練,仍是留下很真誠的紀錄。另外,像是第20集〈聖誕節〉,除了有耶穌誕生的故事,也有張牧師的聖誕節回憶,聽眾一邊聽,一邊應該也會憶起自己的美好時光。

我原本熟識的信仰很重視獨自修行,也許打坐,也許唸經。但我慢慢理解,基督信仰若少了扶助弱勢、追求公義,大聲唱詩歌這些人與人的關懷與互動,就失去很多魅力與價值。

而回到張牧師奉獻一生的文字事工,聖經之所以被譯成那麼多語言,甚至為台語造出及寫下白話字,為的就是讓我們用母語說、聽這些故事和真理,讓人在最深層被觸動後,改造自己和社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