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和平想望 烏俄戰爭兩週年(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正式屆滿兩週年。侵略者總是以荒謬的藉口來包裝貪婪野心——無論是特殊軍事行動,或是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扼守著歐洲的門戶,烏克蘭人的英勇抵抗已是傳奇,台灣作為民主自由的盟友,也將同聲祈禱,盼望公義與和平早日臨到。

和平想望 烏俄戰爭兩週年(上)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正式屆滿兩週年。侵略者總是以荒謬的藉口來包裝貪婪野心——無論是特殊軍事行動,或是自古以來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扼守著歐洲的門戶,烏克蘭人的英勇抵抗已是傳奇,台灣作為民主自由的盟友,也將同聲祈禱,盼望公義與和平早日臨到。

【特別企畫】沒有神學,怎麼學像神?

神學對於基督徒的生活有什麼重要性?筆者雖為神學院老師,對於信仰的認識與扎根,仍舊本於教會生活的啟迪,因此對於「神學」的理解,仍然看重教會生活與牧養關懷的層次。

【特別企畫】神學,有需要嗎?

無論是否知道或自覺,我們每個人都有思考結構和世界觀的系統,以及隨之衍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思考結構和世界觀,能夠解釋我們的行為,導引我們面對生活而作的決定或選擇。上述的系統可以是理性和清晰的陳述,也可以是社會的文化土壤,受到約定俗成、同儕友輩的氛圍和影響。

【專題報導】面對真實情緒 男性情感教育

男生要勇敢強悍、女生該溫柔婉約,這是傳統性別刻板印象對男性與女性的期待。然而這樣的思維方式,忽略了每個人性格特質的差異,造成多數男性壓抑不善表達情感的現象,更可能成為家庭及人際關係挫折的隱憂。是以男性情感教育是一門重要的課題,學會理解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是另一種勇敢的表現,更是對上帝多元豐盛創造的回應。

【特別企畫】宣揚福音的文化,講述土地的故事

「O͘ -jîn-ba̍k-oiàⁿ是太陽眼鏡」「Tn̂g-bóe soaⁿ-niû是台灣藍鵲」「It-sim lō͘ ū chit chiah niáu-chhí (一心路有一隻老鼠)、Jī sēng lō ū nn̄g chiah gû(二聖路有兩隻牛)、Sam-to-lō ū saⁿ chiah hó(三多路有三隻虎)……」說故事的老師標準道地的台語發音、小朋友此起彼落的應答呼聲,這是週末的公報社高雄書房兒童繪本區所傳出的聲響。

【特別企畫】阮做伙用台語來講古:用台語說故事志工分享

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自2018年9月起,每個禮拜六舉行「用台語說故事」,即使是在疫情最嚴竣的時期,一度被迫停辦,仍透過線上直播持續說故事。

【專題報導】記念二二八 長老教會的下一步

面對歷史傷痕談何容易,然而這卻是一個新興國家凝聚共識的重中之重。在多數人被迫遺忘二二八事件的年代,有一群人永敢揹起十架,為過往的不義發出不平之鳴;如今,禁忌雖已解除,真相卻仍待善處。聲聲的呼喚,是要避免暴政的歷史重演,展現上帝賞賜人類的尊嚴。這是與信仰息息相關的議題,也是教會為社會帶來盼望的契機。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可依附女性的男性形象

◎王瑀立(七星中會安瀾橋教會牧師) 台劇《此時此刻:一家之主》的劇情,挑戰人們對家庭裡「男主外、女主內」的想像。主角在結婚生子後,夫妻以傳統方式進行家務分工,先生外出工作,妻子在家處理家務、照顧年幼的孩子。但當先生被裁員後,妻子因為經濟壓力而回歸前公司。由於兩人的分工互換,雙方發現他們更適應「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模式。然而,面對周遭親友的保守觀念,及自身還無法接納這種家庭模式,夫妻以相互掩護的方式假裝他們還維持傳統家務分工。但「偽裝」使他們陷入迷惘,夫妻終於在溝通後,接納適合他們的模式。 我對這部戲劇很有共鳴,因為我就是一個享受做家務的男性。我跟太太剛結婚時,曾對太太說:「我可以成為師丈。」或是:「我當副牧、妳當主任牧師。」太太都無法接受,因為她當時認為這樣的觀念是「違反聖經」。在傳統聖經詮釋中,丈夫要成為妻子的頭,所以妻子要犧牲自己的工作成為師母。我們夫妻經過一段聖經查考、在愛中對話的時間,逐漸建立突破傳統框架的性別角色,回歸各自生命的恩賜、呼召,互相成為對方的幫助。 《此時此刻:一家之主》中的先生,在進行自己喜歡的烹飪教學時說:「每個食材都有適合的料理方式,人也是!」的確,不論男女都可以選擇成為適合自己的角色。當我的妻子自在地接納我成為她的助手,當她也可以讓我依賴,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對丈夫的順服吧!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從聖經看平等或依附的女性形象

【特別企畫】兩性共好,互相依存合一:從聖經看平等或依附的女性形象

在談本文主題前,邀請你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否認為特定性別更適合擔任某些角色?在越來越多女性投入專業角色(牧師、醫師、政治人物……)的時代,當我問基督徒此問題,很多人會回答:「不論什麼角色都不該受性別限制。」看起來似乎越來越有性別平等意識,但事實是,性別偏見以更不易察覺的方式存在!尤其在教會,因著聖經詮釋而來的偏見,持續塑造人對性別角色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