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平安月,來看福音歌仔戲

整理◎編輯部 每年農曆七月,未信主的朋友難免惶惶不安、百般禁忌,帶他們來看福音歌仔戲,認識約瑟的上帝、親近拿俄米的上帝!台灣歌仔戲班劇團此次演出前特別演唱〈七月真平安〉歌仔戲福音詩歌,演出後並邀請牧師短講和祝福。 於2004年台北縣宗教博覽會首演的《路得記》,是華人社會第一次將聖經故事改編為民間戲曲,被譽為「最本土與最西方的結合」! 《鎖麟囊》則是於2010年為88災區首演,描述窮新娘和富新娘相遇並且相互幫助的感人故事,意喻當你手中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應當隨時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約瑟的新衫》為台灣歌仔戲班繼《路得記》之後,再度以台灣戲曲音樂呈現的西方經典,劇中約瑟被禁監牢演唱〈我卜來唸歌詩〉一曲,描寫走投無路的絕望,感人至深。   8月23日(五) 鎖麟囊 8月24日(六) 約瑟的新衫 8月25日(日) 約瑟的新衫 9月4日(三)   路得記 9月5日(四)   路得記 演出地點:大稻埕戲苑 (台北市迪化街一段21號9樓) 請至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 團體優惠洽台灣歌仔戲班劇團 02-29567716  

藝術創作者對社會的創造與洞察

林煌迪檔案 國立藝術學院(今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台南藝術學院(今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M. F. A),曾擔任成功大學建築系、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美術系、環球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兼任講師,目前為專職藝術創作者。 曾獲第8屆李仲生基金會「現代繪畫創作獎」、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第3屆「關渡世紀」美術研究創作獎助、第1屆「台北美術獎」、台南市美展多媒體類首獎、攝影銀牌獎及台北攝影節新人獎特別獎等獎項。 2002年獲文建會「嘉義鐵道倉庫藝術村」甄選為第1屆駐村藝術家;2003年再獲甄選為美國安得森牧場藝術中心駐村藝術家;2012年獲文化部「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創作及交流計畫」甄選為美國洛杉磯第十八街藝術中心駐村藝術家。 除了持續舉辦個展,作品亦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高雄捷運、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收藏。   ◎林煌迪 對於藝術創作的想像 在台灣,我們已經習慣在閱讀藝術的時候,關注著屬於藝術家個人的獨特觀點、洞察力或創造力,並試著將閱讀的瞬間視為永恆。一般而言,主流的意見並不鼓勵觀眾去捕捉屬於作品展呈以外的其他脈絡;除了作者已作古,我們才會有興趣去挖掘那些並不完整的傳說,當成是個浪漫卻容易消化,或可以輕鬆消費的商品。因為日常生活已經有那麼多無法解決的難題了,藝術不就該是個提供暫時逃避的救贖嗎,至少也要易於消費?我相信有很多人是這麼想的。不只面對藝術,在面對現實生活的時候,這也是大多數人遇到複雜事物所採取的策略;包括社會各階層中很多握有強大權力的人物,應該也都是如此吧?那麼,這些屬於藝術創作者的創造力與洞察力是不是僅僅被期待留在藝術家個人身上,還是我們期待這一切可能發生什麼社會影響力? 個人主義與體制化的效果 特別是在近代,以個人的主體作為啟蒙的基本單位,已經是一種普世價值,在這種時代再提出「倫理」這兩個字,就顯得落伍與反動,「社會」則是一種體制形式的代名詞。但事實上,當大家都「被迫」適應依靠著各種體制來尋求資源,並且磨練回應體制的技巧,以個人為社會基本單位的我們,其實沒有太多因為個人背離體制的獨立,而可以引以為傲的事;生活中少了很多個人隨性的發展,少了很多閒聊打屁的時間,少了很多自發性合作與互助的機會,因為很多時間得用來因應現實的體制。 藝術創作者的機會 現實之所以會成為現實,就是因為大家覺得理當如此。當一人一票已經是民主僅剩的實質內容,政治人物最關心的會是得票的技巧,不太想浪費資源在其他曠日廢時的社會改造;被這一種體制控制著的教育工作者們,關心的也大多是回應體制的檢查,過多的檢查讓人無力或無心關心教育。而藝術家相對是一群本來就比較不被期待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所以當藝術家談起「社會」總是顯得可疑,但也因為無關緊要,卻保留了一些可能性。比較奇怪的是,這所有的人都依賴同一個社會,希望從社會獲得一些什麼。 《不明物體》                   《不明物體》                     《可疑的軌跡》                   台南─洛杉磯,對飛 從日常的對話開始 2012年我到美國洛杉磯第十八街藝術中心駐村,在與當地藝術家Yvette Gellis互動的機緣之下,發展出一個藝術合作計畫藍圖。並且在回到台灣後與藝評人陳寬育,閒談當下藝術體制的種種所引發的突發奇想,再加上與文賢油漆工程行的駐地藝術家們多年來的合作關係,這個交織於藝術家之間慵懶的日常交流與隨性發展的契機,展開了2013年「台南-洛杉磯 對飛計畫」。並且得到了台南老牌的專業畫廊「東門美術館」的支持,與新興藝術空間「齁空間」的協助,楊斯嵐將以影片拍攝介入對話,張晏慈則從攝影紀錄發展出一個網頁計畫,還有很多親朋好友數不完的大小不一且不求回報的協助,其實這一切都僅僅來自於日常對話的相互回應。而這個因日常閒聊而架構出來的藝術計畫,也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補助,整體看來這是一個跨國、跨種族、跨性別、跨世代、跨專業、跨部會,跨越許多不同領域的合作;但是,不是再日常不過的實踐嗎?何需特別提出來?事實上,當創作者在追求個人無止盡的獨特創作時,可能逐漸地就忽略了這些再日常不過的交流與互助,和所有參與者相互的支持與貢獻。 台北-台南,一個房間 此次的交流計畫分別在台南與台北兩地各有不同的展呈。「一個房間計畫」是這個交流計畫中的一個子計畫,我將台南「文賢油漆工程行」的二樓空間改裝成為一個可提供日常生活機能的房間,並將陸續邀請相關藝文人士「夜宿油漆行」,藉此策動某種關於藝術生產後台的真實對話,更多元與非正式的意見交換。這個計畫並不期待僅是去展呈任何個人的觀點,而是關注在一個較完整的生態脈絡中,不同觀點的交互作用,有異於正式展演場上的政治性演出與量化的點交,我希望這個計畫能夠製造更多屬於日常性的對談。在這個集體創作中,並無法預設完成的狀態,只能在不同創作者加入對話後,各以自身的專業,逐步展開對於彼此的影響,所有在台南日常互動的實況,將真實地移至台北繼續發展。 文賢油漆工程行為台南市另類藝術空間。                 林煌迪與Yvette Gellis。                     展覽資訊 《台南-洛杉磯 對飛計畫》 展出藝術家:Yvette Gellis、林煌迪、楊斯嵐+南方非影展、張晏慈 時間:2013年7月27日~9月1日每週六、週日下午1:00~6:00, 週一至週五請電話預約:02-28615424 開幕酒會:2013年7月27日下午3:30 地點:草山東門會館(台北市陽明路一段66-2號)

【畫中有道】聖潔的憂傷

   《羅馬帝國滅亡前》,托馬‧庫蒂爾(Thomas Couture),1847年,現收藏於 奧塞美術館。 ◎唐崇榮 敬畏上帝的女孩 我有一位很好的同工,他現在已經離開世界了。這個同工有一個女兒,在比利時很著名的魯汶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Louvain)讀書。鹿特丹人文主義思想家、神學家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在這所學校執教過,這所學校在馬丁路德的時代已可算是當時最好的學校之一。 我自己到那所學校看過,這所大學的校園已有百年歷史,牆上有爬籐且樹木繁多,整個學校呈現出來的文化氣息濃厚到一個地步,使人一進到裡面,就有好像不久會看到莎士比亞走出來的那種氣氛。 魯汶大學(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裡有兩種部門,一種是用比利時通用語言(法文)讀的,一種是給外國人留學讀的。如果從魯汶大學畢業的時候,拿的畢業文憑是比利時部門頒發的,表示程度高很多;如果是國際部門頒發的,程度就低很多了。為什麼?不是這所大學看不起國際學生,而是因為這些留學生以後要回到本國管理他們的國家。這所大學知道許多外國學生雖然程度比較低一些,但是當他們畢業回到自己國家,不必面對比利時當地那麼高的要求,已有足夠的分量來應付,所以沒有必要那樣嚴謹。 但這位同工的女兒考上的是比利時部門的學校,不是國際部門,可見她的程度相當高。當她考上魯汶大學,就讀以前,她的高中老師發給每位學生避孕丸,每個人都拿了,這位女學生卻說她不需要。 老師說:「不可以!政府規定高中的女孩子都要吃避孕藥。」 女學生再說:「我不需要,我有自己的避孕丸。」 老師問她說:「妳有什麼避孕丸?哪一個廠做的?叫什麼名字?」 女學生回答說:「我的避孕丸叫作『耶穌基督』。」全班就笑起來了! 老師以為她開玩笑,就說:「無論如何妳一定要吃。」 女學生卻堅持:「無論如何我不吃,因為我是敬畏上帝的人,我有耶穌基督住在我心裡面。」周遭的人於是繼續取笑她。 當女學生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從美國飛到比利時去參加她的畢業典禮。我不會參加我自己孩子的碩士畢業典禮,直等到他們拿了博士學位,我才會去參加他們的畢業典禮。但這位同工的女兒為主做了這麼美好的見證,我一定要去看她。 當女學生拿到畢業文憑的時候,我為她非常感謝上帝。這是聖潔家庭為主作的見證,一個亞洲人在歐洲為主作的見證。感謝上帝!這位同工的女兒因為看見世界的敗壞而內心憂傷。哪一種基督徒會有這種聖潔的感情呢?就是內心有主,已經有主給他聖潔標準的人,有這種標準的人才會用這個標準去對照,看見這個世界不像樣,然後為此感到痛苦。 潔淨等候的新娘 我們的感情是聖化的嗎?我們的憂傷是聖潔的嗎?如果我們的憂傷是聖潔的,讓我們為世界的敗壞憂傷,讓我們為道德的低落憂傷,為在學校裡與我們一同讀書的人,為與我們一同教書的人,為在公司裡與我們一同上班的人,為四周的親人與朋友,為他們所講的話、他們所想的事,為他們所看的、他們所做的那些下流、沒有標準、敗壞的行為,感到憂傷。 基督徒不屬於這個世界,我們的未來是歸屬永恆的主,在聖潔的國度裡面,與祂合而為一,所以我們應當在今生預備來生,在暫時預備永恆。3000年前,先知阿摩司說:「你當預備迎見你的上帝。」(阿摩司書4章12節)當你見祂面的時候,如果你在罪惡中間,就很羞愧了;當你見祂面的時候,你是與世人同流合污的,你沒有辦法辯明你真正有屬於主的生命;當你見祂面的時候,你滿身污穢,你要羞愧。求主幫助我們,「凡向祂有這指望的人,就潔淨自己。」(約翰一書3章3節) 每時每刻潔淨自己,就像一個新娘穿了一件新娘禮服,當新郎來迎娶她的時候,不會因為新郎遲了兩個鐘頭,她就說:「我先去放風箏好不好?我先去玩水好不好?我先去跟小孩子跑來跑去,然後玩玻璃球好不好?」等玩到一半的時候新郎來了,發現她滿身都是髒的,她喝了咖啡滴了好幾十滴在衣服上,她玩了骯髒的泥土,潔白的新娘禮服也變黑了,我們絕對不能如此!聖經說:「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一樣。」(約翰一書3章3節)這是基督徒聖潔的動力來源之一,當你真正盼望耶穌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鞭策自己;當你真心盼望耶穌基督再來的時候,你一定會自己省察自己、自己責備自己,自己對自己說:「我要過聖潔的生活,等候祂來。」 滅亡前的妖孽 如果到巴黎奧塞美術館 (d'Orsay Museum) ,會看到有一張圖畫掛在整個博物館正中的地方。那幅圖畫是描寫羅馬帝國衰亡以前淫亂的生活。那幅圖畫中間、旁邊、每一個角落,都有人抱著很美麗的女人,她們的身材美到一個地步,就像天仙一樣。 印尼有一個人為了他女兒結婚,把整間旅館的四邊牆壁,用仿製那張畫的美麗大圖畫重新裝飾。單單為了那些裝飾,他花了差不多60萬美金。他的弟弟是一位基督徒,認識他以後,我向他傳過福音,所以婚禮當天我去見他,握手致意後就回家。 我後來見到他的弟弟時,對他說了些話。「你哥哥那一天為了孩子結婚,掛那幅畫是不對的,因為那是淫亂的圖畫。」 他詫異地說:「是嗎?」 我說:「當然是啊。因為你們不懂,沒有文化修養,所以看到美麗的圖畫就掛在那裡。但那幅畫的題目就是《羅馬帝國滅亡前》(Les Romains de la décadence)。」 「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見妖孽。」(參《中庸》24章)這句話是提醒世世代代,妖孽出現的時候,就是滅亡要來的時候。可惜的是,妖孽都很美,當這些妖孽以美女、美男的身分出現,而道德的醜惡被遮蓋的時候,人的良心就黑暗了。如果連基督徒都與世界同流合污,那麼,世界就沒有盼望了。今天有哪些聖徒,心為道德敗壞的社會傷痛?有哪些人的憂傷是被聖靈聖化的?讓這些人跪下來代禱、哀哭,在神面前呼籲,求主賜下復興,從教會開始,求主復興教會,從你我開始。

為主爭戰的傷痕──《天路歷程》讀後感

19世紀Cassell出版的《天路歷程》書中插畫,畫家為H.C. Selous。             ◎周子堅 我最大的興趣就是閱讀屬靈書籍。對於有分量的屬靈書,我會愛不釋手,讀完再讀。其中一本我最愛讀的,就是《天路歷程》了。中英文版本我共看了4、5次(聽說司布真讀了超過100次以上!),每次我讀這本書,心裡都有很大的感動,尤其是讀到某幾段精釆的情節時,都會感到靈性有所復興。《天路歷程》這本書確實是極其寶貴的經典之作。 記得我最初讀《天路歷程》時,其實並沒有很大的感受,甚至還覺得頗為沉悶,結果是半途而廢。為什麼呢?因為當時我是初信,根本沒有書中主角「基督徒」的經歷,他遭遇的許多困難,我沒有體驗過,所以讀時感到事不關己,不感興趣。 但隨著時日不斷過去,屬靈經驗漸漸加增,與罪惡相爭之體會也越來越多,便發覺故事主角「基督徒」的種種經歷正是我們信徒的寫照。他所遇見的困難,亦是我們遭遇的困難;他的失敗,也是我們會經歷的失敗;而他每一次的靈性復興,也帶給我們極大的喜樂及盼望,因為我們是領受同樣信仰的人。   ◆與亞布倫爭戰 我早期最愛讀的一段是講述「基督徒」與亞布倫的爭戰。記得我青年時期在團契中分享這段情節的時候,便拿起一把尺當劍,一面演繹「基督徒」與亞布倫爭戰時的情況,一面說故事的情節: 在這時候,基督徒覺得危險的時期已臨到,隨即取出聖靈的寶劍向前進攻。但是,亞布倫的鏢,如雨點般地擲過來,把基督徒的頭和腳都擊傷了……基督徒重振精神,和亞布倫抵敵了半天,打得筋疲力盡,且受重傷,流血過多,不能支持了。 在這時候,亞布倫見好機會來了,馬上進前與基督徒肉摶,把基督徒打倒了,又把基督徒手中的聖靈寶劍丟在旁邊,並將他按住於地,欲置他於死地。基督徒處在這樣危難的時候,很覺憂愁。正在這時,基督徒把那被丟在旁邊的聖靈寶劍又取到手,就以彌迦書7章8節對亞布倫說:『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我雖跌倒,卻要起來,我雖坐在黑暗裡,耶和華卻作我的光。』他一面說,一面就把聖靈寶劍刺去,正中於亞布倫的腰間。他又說:『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羅馬書8章37節)他講了這話以後,亞布倫因為受了傷,就如同飛鳥似地逃了。                         ◆堅忍的傷痕 朋友們,你是否有好像「基督徒」一樣被魔鬼打倒的經歷呢?是否曾一樣感到很憂愁,甚至灰心喪志呢?願「基督徒」的說話再一次提醒我們: 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 我雖跌倒,卻要起來, 我雖坐在黑暗裡,耶和華卻作我的光。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 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 很多人都會忽略《天路歷程》之續集,像我以前一樣,只愛看上集,不愛看續集。的確講述「基督徒」太太及兒女走天路的續集故事好像沒有上集那樣曲折動人,但其實當中一樣有很感人的情節。 好像在故事的尾聲,當天使將天路客逐個接回天家時,那情境至為感人。最令我感動的,就是「堅忍」被接時所說的遺言: 「堅忍」知道他的時期到了,便叫齊了他的朋友們,對他們說:「我如今到我父那裡去,雖然經過千辛萬苦,並不悔恨,我的劍給我的繼承者,我的勇氣與技能可以給那些合格的人。我身上的傷痕我自己帶去,可以作為我的憑據,我曾經為我主盡力殺過敵。」 朋友們,我們都需要問自己幾個極重要的問題:我們身上是否帶著為主爭戰所留的傷痕嗎?是否曾為主盡力殺過敵?若沒有,那是太遺憾的事了!我們將會在天家看到千千萬萬個「堅忍」,帶著生前為主勞苦作工及爭戰的傷痕,這些傷痕成為他們得榮耀及得獎賞的憑據;但若我們安安逸逸過一生,沒有為主受過傷,死後兩手空空回天家,沒有賞賜、沒有榮耀,到時候會是何等慚愧及懊悔呢? 註:內文引自基督教文藝出版社之版本。 基督徒在十架前放下了他的重擔,Henry Altemus出版的版本,畫家為Frederick Barnard。

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輝煌時代」羅馬帝國特展

「輝煌時代」羅馬帝國特展 即日起至8月18日9:00~18:00 中正紀念堂中正藝廊 弗拉維時期女性肖像                         ◎Grace 炎熱的夏天,讀經讀到昏昏欲睡,幻想著打個瞌睡像愛麗絲夢遊仙境去,結果竟跌進了「輝煌時代」羅馬帝國特展的展場……。 凱撒的國度 彷彿穿越時空進到羅馬的浴場、羅馬的街道,看到羅馬人餐桌上的食物,羅馬人手上所使用的各式各樣的錢幣……耳邊彷彿響起法利賽人的商議聲:「我們打發人去問耶穌,看能不能得祂的把柄!」於是他們打發他們的門徒同希律黨的人去見耶穌,說:「夫子,我們知道祢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什麼人祢都不徇情面,因為祢不看人的外貌。請告訴我們,祢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馬太福音22章16~17節) 看似聰明的詰問,耶穌卻看透了他們的心,他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什麼試探我?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耶穌,這時鏡頭聚焦、聚焦、再聚焦到祂手上拿的稅銀,祂問:「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祂接著回答他們說:「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讓眾人莫不感到希奇(馬太福音22章18~22節)。 在羅馬展的錢幣區,我們可以看到錢幣在羅馬帝國當時的功能不僅是拿來做貨幣流通,更是結合政治、宗教的宣傳工具!當時沒有電視、沒有報紙,到處流通的錢幣成了傳遞消息的管道。錢幣通常有兩面,一面通常刻有帝王的頭像和他的身分,凱撒當時似乎已自封為神,將政治與宗教結合,所以耶穌說:「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神的物當歸給神!」這樣的回答透露出祂自有祂的國度,經過當時文物的註釋,感到經文比我想像的更意味深遠! 浮誇的妝飾 然而,當時除了堅持一神的猶太人之外,羅馬人融合了他們征服之地的各種神明,好讓原本單一功能的神祇功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羅馬帝國的幅員遼闊,又深受希臘文化影響,許多羅馬的神祇都承襲自希臘,但因為這些神都只掌管部分的能力,所以到了務實的羅馬人手上,就把掌管不同能力的偶像結合在一尊裡面。 看著大大小小不同功能的神祇,我不禁想起保羅的焦急。「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的偶像,就心裡著急。」(使徒行傳17章16節)他看到這些人敬拜這些假神,試圖滿足自己的生命所需,他想到上帝託付的使命,想到主如何為罪人死……心裡焦急!所以每日在市上與遇見的人辯論。針對需要什麼便拜什麼、沒拜會得罪神明的心態,保羅對於其中一個「未識之神」展開他的佈道,在亞略.巴古當中,說明造物主與人造神的差別,傳死裡復活,傳悔改的道。福音在這滿城神祇的城市中,開始攪動人心! 保羅走到遙遠外邦之處傳福音,立志在未曾聽聞福音之處傳福音,開始處理教會中外邦人信主的問題,也寫信給他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他還特別提到女人的髮型:「又願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提摩太前書2章9節)這段經文在我看到羅馬展裡的婦女雕像時,就可以完全體會了。 當時的女性編髮真是極盡誇張之能事,把一顆頭編得兩顆大,看起來極有氣勢,是身分的一種象徵。當時的羅馬人非常注重外表的體面,花許多的時間、金錢在髮型、服裝、飾品、香水上面。 在體驗區,我也試著戴上當時的髮飾頭套!要用兩手扶住才能好好拍照,令人可以稍微想像當年的辛苦!無怪乎保羅要特別交代提摩太注意教會裡婦女的打扮,不要過於突顯自己的身分,不要花那麼多的心力時間,因為這些都不是神看重的妝飾。 幸運女神福耳圖那‧伊西斯雕像                     包容的文化 我申請了導覽員,邊參觀邊聽他專業地說明羅馬文化、政治與信仰,及一般歷史怎麼解釋羅馬的興衰、怎麼定位羅馬帝國,我發現他們的解讀跟認識主的我們確實有不同的角度。他們喜歡探討羅馬為何強大,譬如羅馬海納百川,所以我們若想強大,心胸要寬大;羅馬對文化及宗教包容並蓄,所以我們不要太執著,要尊重多元……,我卻在這時候想起了但以理與尼布甲尼撒王。 在但以理書中,從首先指明末後的神已透過尼布甲尼撒的夢、透過但以理解夢,指出祂在歷史中掌權,指出未來彌賽亞將打破世上政權,祂的國度要充滿天下!「王啊,你夢見一個大像……你觀看,見有一塊非人手鑿出來的石頭打在這像半鐵半泥的腳上,把腳砸碎;於是金、銀、銅、鐵、泥都一同砸得粉碎,成如夏天禾場上的糠秕,被風吹散,無處可尋。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但以理書2章31、34~35節)神引導歷史,使祂的獨生子降生在羅馬帝國時代──那個國土何等遼闊的帝國,君王何等威嚴的帝國,神在這樣的帝國預備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好讓保羅能夠將十字架的真理傳開,好讓天國可以像麵酵一樣,全團發起來。「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3章2節)那個國,不是肉眼可見的羅馬帝國,而是永恆的上帝國,要入這個國籍不需要大把的凱撒之物,只需要真心悔改!我們在天上的父,願祢的國度早日降臨! 奧古斯都肖像

真實呈現 用影音傳福音

【邱國榮台北報導】電視劇《痞子英雄》副導演、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會友傅博文,在2010年號召一群對「影音傳福音」有感動的基督徒成立「好故事影音使命團」,經過將近3年的淬鍊與禱告,首支電影《下班後的週二小組》在他執導下殺青,7月14日下午在林森南路禮拜堂舉辦首映會。 使命團理事長、林森南路禮拜堂長老李瀞淵表示,首映會前他已先看過影片,之後又重看2遍,直覺就是好看,「平易近人不沉悶。」內容同時適合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編劇與導演技巧拿捏平衡,完全恰到好處。 傅博文說,發想拍片計畫開始至今2年時間,起初使命團缺乏足夠經費,片子能殺青完全是上帝恩典。他表示,影片內容留下許多伏筆,日後要繼續拍攝,目標是完成一季12集的影集。 《下班後的週二小組》演員群由專業演員與素人演員搭檔演出,連同劇組開銷,拍片費用近60萬元。使命團表示,60萬通常只是1集影集一半的預算。首映結束後,影片即將發行,但為了實踐使命團傳福音的初衷,發行方式不能過於商業化,但又要顧及使命團運作開銷,究竟如何運作,傅博文交給理事會全權決定。 在片中飾演愛上帝、殷勤聚會的女主角王安妮,本名就是王安妮,台灣神學院音樂系畢業,是雙連長老教會會友。她說,演員與劇組並非全是基督徒,這跟劇情非常吻合;印象最深是拍攝小組聚會的橋段,過程就是一個不像在演戲的真實聚會。她指出,當天非基督徒的女配角哮喘發作,正在演小組聚會的所有演員一起為她禱告,真實呈現《下班後的週二小組》影音傳福音的使命。(攝影/邱國榮)

在男女關係跳探戈

莎莉波特(Sally Potter,1949年~) 當代英國重要女導演之一。她自10幾歲時就開始拍電影,同時學習跳舞,這後來成為她在《夢幻舞神》中的角色。1970年代她曾在倫敦舞蹈學校受訓,成為一個職業的舞蹈演員和舞蹈指導,也開辦舞蹈公司,並拍攝過幾部有關舞蹈的電影。她也是舞台導演、詩人和歌手,才華洋溢。 1992年的《美麗佳人奧蘭朵》(Orlando)是莎莉波特的代表作。該片得到2項奧斯卡提名,共贏得了超過25項國際獎,莎莉波特因此榮獲了93年歐洲電影學院獎最佳年輕電影導演獎。   ◎陳韻琳 莎莉波特(Sally Potter)於1997執導的《夢幻舞神》(The Tango Lesson),在探討男女互動的強弱主從張力上,不僅是從女性角度出發,並且是典型知識分子女性的角度,使這部電影在探討男女議題上有所限制,但也因此有其特殊的深度。 不同世界各自主宰 這部電影由莎莉編劇、執導,並飾演劇中主角──她自己。莎莉在影片一開始就生動刻劃自己在撰寫劇本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完美主義、神經質等個性,並透過彩色與黑白的強烈對比,讓我們知道即或她劇本中的世界是虛構的,卻以另一種方式呈現更真實、更繽紛的世界。當她專心創作時,相較於劇中世界,真實世界反而顯得游離、恍惚而不確定;而在劇中世界,她是世界的創造者、主宰者,每一個劇中人物的生死,都在她一念之間。 當她創作遇上了瓶頸,需要逃脫那種壓力,需要給自己另外一種思考方式,於是她去了交際舞廳。在那裡她看到一場精彩的探戈表演,認識了舞者帕布羅,她跟帕布羅說:「你跳舞時就像個天使。」於是,她開始跟帕布羅學探戈。 她進到另一個被探戈舞步創造出來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男性是主宰者、創造者,由男性帶領舞步,女性必須在男性設計出來的空間中,方能施展自己的舞步。當舞蹈只是抒解劇本壓力的遊戲,主從、領導與跟隨的交際舞步對莎莉來說毫無妨害;但是,當帕布羅與莎莉漸生情愫,主從、領導與跟隨不再只是舞步,也變成男女之間的互動關係時,張力便出現了。 在劇本世界中,是主宰者、領導者、甚至創造者的莎莉,發現自己得練習順應帕布羅,由他界定2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不管彼此之間是快速進展或是慢下步伐,全由帕布羅定奪,這使莎莉無法避免地生出一種不確定性、不安全感。因此,當帕布羅意外跟已鬧翻的前舞伴兼女友相逢、並跟她一同跳舞時,莎莉大大吃醋。 摔跤後的順服與妥協 衝突的高峰發生在舞台上。帕布羅因與前舞伴拆夥,又已接下另一次舞台演出而急需舞伴,便邀莎莉作他的舞伴。 當2人面對舞台——也就是帕布羅的事業時,帕布羅對於成敗的壓力全轉化成練習時對莎莉的嚴格要求,沒有溫暖的鼓勵、只有對錯誤的不耐與咎責,而怒氣的爆發點,就在表演完後2人身處的後舞台休息室。帕布羅氣憤莎莉在舞台上沒有扮演好跟隨、服從的角色,亂了他的舞步。 於是莎莉說:「在舞台上你只在意觀眾,我看不見你,你在哪裡?」 帕布羅卻譏諷地回答:「我不是正在這裡?」而後帕布羅被粉絲包圍,莎莉哭泣、憤怒地離開。 兩人後來又在電話中吵架,莎莉說:「你根本不願意好好地認識我、仔細地看我。」 帕布羅答:「可能是因為我不想。」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利用自己完成夢想。 這場衝突,最後莎莉讓步了,她站在舊約故事《雅各與天使摔跤》的畫像下思考良久,想起自己曾說帕布羅跳舞時像個天使,而此時她覺得自己彷彿是跟天使摔跤的雅各,然後她跟帕布羅說:「我累了,我不想再摔跤了,以後跳探戈,我跟隨你,但等我們拍電影,你得跟隨我。你預備好了嗎?」 莎莉跟著帕布羅學探戈以後,她的電影構思也開始轉向,決定放棄前一部電影的構思,改拍跟探戈有關的電影,這意味她要帕布羅作主角。 帕布羅預備好跟隨了嗎?在電影籌拍過程,兩人位置互換了。當帕布羅不肯在電影中流眼淚時,莎莉立刻生氣地說:「你還有哪些不想做的,最好現在告訴我,我好決定要不要用你。」 兩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也開始由莎莉主控,莎莉小心著兩人之間的情感界線,以免讓私情影響了公事。莎莉看帕布羅跳舞時,會陷入恍惚、沉浸在思緒裡。當帕布羅期望電影籌備期縮短,儘快開拍,問莎莉說:「妳在等什麼?」莎莉回答:「我在等人信任我。」這不只意味莎莉統籌大局,而且要瞻前顧後很多人事,也是她間接對帕布羅挑戰:「你能信任我嗎?」在這一切不確定中,輪到帕布羅吃醋,很介意莎莉跟其他男性舞者共舞。 莎莉曾問帕布羅為何他在舞台上看不到她?如今輪到帕布羅問莎莉:「你到底是怎麼看我的?」莎莉答:「我從鏡頭中看你。」雖然帕布羅可能會覺得莎莉根本沒有「看到他」,或者沒有看到他的真實,但這已經是作為導演的莎莉最美麗的觀看了。  兩性關係學習的課程 電影取名「Lesson」(課程),也是莎莉的lesson:她從編劇兼導演的主宰者,進入探戈世界,從探戈舞蹈規則重新擺放男女關係,而後,她帶男性回到她自己的世界,男女關係的擺放再度重新調整。電影便是描述莎莉學習這些的過程,這是全然女性的觀點,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帕布羅這男性又學到了什麼? 我認為這部以女性觀點探討男女關係的電影,屬於典型知識分子型態,因為唯有具知識水準、經濟獨立、才華洋溢的女性,方能悠遊自在地遊走在探戈傳統舞步界定的男女關係,以及新興藝術電影中女導演與男演員之間的關係。而她先對傳統探戈舞步讓步,復在導演、演員的關係中擺正,重返應有的主導性,這唯有知識、才幹、經濟能力均被認可的女性方能做到。 電影中處理莎莉與帕布羅的探戈舞步,一如雅各與天使的摔跤,是新興優異女性與傳統男性之間的摔跤。莎莉會讓步,實因探戈不是她心之所繫的世界,是她遊戲的場所,她的自我認定另有開廣的天地。但也由此可知,帕布羅進到電影世界,除非他能將之當成探戈之外的遊戲,不那麼渴望成名、成功,否則就輪到他做雅各,與莎莉這個天使摔跤,但他能像莎莉一般學會功課、得到祝福嗎?     莎莉的電影儘管從女性出發,但她是溫和的女性主義者(或者是因為她實在得天獨厚、悠遊自擁一片天,因此能溫和。)所以莎莉只把問題拋出,讓代表所有男性的帕布羅接招,不繼續敘述帕布羅接招以後可能會出現的女主男從、女領導男跟隨的男女衝突。 這部電影中也提到猶太人失鄉歸鄉的主題。帕布羅是來自拉丁美洲的猶太人,莎莉則自認是信仰猶太教的英國人,他倆心靈相遇於一次簡短對話,莎莉說:「我覺得自己信仰猶太教。」帕布羅簡單、卻具有身分宣示地說:「我是個舞者……我是猶太人。」 當帕布羅開始當演員,對未來、對自我充滿不確定感時,莎莉陪他去猶太會堂尋信仰的根。這主題,在莎莉後來的電影《縱橫四海》(The Man Who Cried,2000)以及《是的》(Yes,2004)會進一步闡釋,莎莉在這兩部電影中分別處理失鄉尋鄉,以及不同種族文化的融合問題。因此《夢幻舞神》中的猶裔主題,是她在後來幾部電影將要探討的主題的引題,也因此在《夢幻舞神》中便成為略感岔題,不是非要不可的敘事內容了。

在後山,既畫且歌

◎文圖 潘稀祺 三仙台 曙光乍現之地 這裡不但有古老的傳說,更見上帝奇妙創造的自然景觀,亦是拍攝日出的最佳景點,攝影者甘願摸黑等候,只為捕捉那瞬間的美麗。無論是走在拱橋上,居高臨下的觀賞遼闊的大海;或是靜靜地坐在大小麥飯石上,聆聽海浪拍打上岸的濤聲。在這動靜之間,人的心情也會隨之轉動。             宜灣教會 如卡片般美麗 宜灣長老教會,又被稱「卡片教會」。這是1974年會友看著一張印有哥德式教堂的聖誕卡片而仿建的。別以為它很富麗堂皇,其實只是「一片」美麗的門面,門後則是普通的磚造平房,不過這也無損它的美麗。宜灣教會已被列為台東縣的「歷史建築」,是台東的特色景點之一。               樟原教會 台東美麗的方舟 聖經記載有「挪亞方舟」,你知道台東也有「方舟」嗎?就在台東海岸線最北邊的樟原村,有一艘「方舟」──樟原長老教會,是阿美族會友學習挪亞的精神,自己設計興建的,是當地一個非常明顯的地標。雖然神以彩虹為約,不再有大水淹沒世界,但是基督徒,仍當行神所喜悅之事。               寶桑亭 消失的舊地標 海濱公園的寶桑亭,一個羅馬柱狀的圓形建築。順階而上,站在最高處,可以眺望太平洋中的綠島,亦可與好友拾級而坐,或是觀景、賞月、看日出、聊天,或是任憑海風吹拂著發呆。然而,為了興建新潮的國際地標,捨棄這個「舊地標」,只能以此畫將它化為永恆。               獨木舟 蘭嶼的特色與美麗 蘭嶼達悟族人住在四面環海的小島上,大海就是「糧倉」。深具特色又美麗的獨木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工具。上帝不但賜與他們純樸、樂天知足的個性,更讓他們擁有特殊的造船智慧,能夠捕捉足夠的食物。岸上停泊的獨木舟,顯露出族人的智慧、勇氣與愛惜自然資源的心,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睡美人與哈巴狗 上帝奇妙創造在綠島 有人說:「美人與狗原是一對戀人……」也有人說:「狗忠心地守護著受詛咒的美人……」而我說:「上帝的創造真是奇妙,大自然的岩石,歷經歲月的淬鍊,唯妙唯肖的化身為美麗的睡美人與可愛的哈巴狗,靜靜地守候在綠島上,等待人們帶著珍愛的心來探望。」 作品皆為水彩畫4開

是什麼讓我不再畫一隻雞

◎劉康威 小時候 托兒所中霾霧塵封的 一隻雞在圖畫紙上 蠟筆描摹形狀 大頂的雞冠、尖喙、羽毛、一束綻放的尾 不成比例的標準 畫得很像很好很厲害   世界是一隻雞被畫 即使不倫不類奇形怪狀 不像真正的但也是活跳跳的雞 好像在大聲的啼 叫 醒 沉沉的記憶   悠悠的長大 所謂的幼稚期 在社會化的洪流中被拋荒 不再有人相信的童心靈趣 沒有什麼用的 線條依稀的輪廓 把空白的地方胡亂塗滿 那被遺忘的 「是什麼讓我不再畫一隻雞」   這首詩是由女歌手白安「是什麼讓我不再畫一隻雞」得到靈感而創作。白安是潛力新人創作女歌手,她的唱腔咬字獨特,在〈是什麼讓我遇見這樣的你〉這首歌中有一句歌詞「是什麼讓我不再懷疑自己」,聽起來很像「是什麼讓我不再畫一隻雞」,因而想到小時候常畫雞,觸發我寫下這首詩。

畢柏‧諾曼〈布蘭妮〉

◎Jason Shong 我們都曾怪罪媒體傳播那些羶色腥、黃賭毒、打砸搶燒及功利拜金的內容敗壞這個社會,也曾在螢光幕前指著那些藝人痛罵他們是敗類,指稱他們敗壞道德的行為影響了所有年輕人,但我們都忽略了一件事實,其實我們都是兇手。 撒但比我們更了解屬靈的事情,更了解神的天平,牠所揹的罪孽已經夠多了,並不會替人再多揹一條,因此牠不會逼使你犯罪,牠只會就你心中所愛慕的來引誘你。人受引誘犯罪乃是因為自己的私慾犯罪,是屬於人自己的罪。相同的道理,我們以為敗壞的動機是因媒體而生。但我們錯了,社會的敗壞是由我們產生的,媒體只不過是反映了我們心中所充滿的污穢,因為我們愛看、愛聽,所以媒體經營者為了生存,開始一窩蜂地向數字台、水果新聞看齊。 我們會指責年輕的藝人在電視節目中大談生活中荒唐的性愛觀、糜爛的私生活,追逐名利、名牌、名車……所有一切的物質,但許多教會若不是拒談性愛、同性戀、理財……等所謂「屬世俗」的敏感議題,就是強解聖經亂教一堆有關物質恩典的「應許」,這兩個現象都在反映同一件事情──就是連基督徒都不願意承認自己心中的污穢骯髒,不是選擇逃避,就是選擇合理化,那又有什麼立場大言不慚地說要影響世界? 知名的國際巨星小甜甜布蘭妮(Britney Spears)曾經有過一段荒唐史,從2004年到2007年負面新聞不斷,當時有兩種人,死忠為她護航的廣大歌迷,以及拚命往她身上砸石頭的社會大眾。媒體對布蘭妮的嘲諷於2007年9月的MTV頒獎典禮達到了最高峰,事前即刻意大肆宣傳布蘭妮的復出,隔天又猛烈報導與批評她糟糕的演出、走樣的身材,就像設計好要看她笑話一般,把布蘭妮再次推向了谷底。 這一年,有一個沒沒無聞的福音歌手畢柏‧諾曼(Bebo Norman)卻做了一件不一樣的事情。本來揹著一把吉他到處流浪走唱的他,拿出積蓄自費製作發行了一首單曲《Britney》(布蘭妮),歌詞內容主要是代表大眾向布蘭妮道歉,引申出許多感人的安慰話語,當時在布蘭妮的廣大歌迷中造成迴響,不斷在網上流傳。 有人說畢柏‧諾曼只是一個想要藉著消費布蘭妮來走紅的歌手,有人說他是真心想要安慰布蘭妮。這首歌其實是歌紅人不紅,歌迷們瘋狂轉載這首歌曲,製作了許多感人的回憶影片,但這張專輯的銷售成績並沒有想像中耀眼,也沒有太多人知道他寫這首歌的真正動機到底是什麼。 翻開歌詞內頁,看著畢柏‧諾曼自述歌曲的介紹,才知道歌詞雖然寫著向布蘭妮道歉,但事實上他是用布蘭妮來代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而他以代表社會大眾的角度向他們道歉:「生長在美國的成人們不但沒有教導你們正確的價值觀,還用行為做了最錯誤的示範,甚至在你們犯錯的時候不斷地羞辱你們。」這首歌其實是傳達一種自省,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他希望布蘭妮能夠聽見福音。 2007年以後,布蘭妮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她開始離棄頹廢的人生,努力地改變自己、訓練自己,讓自己低到谷底的演藝事業再度走向高峰,恢復了國際巨星的地位。我們無法得知是不是因為這首歌的緣故,但我相信當眾人拿起石頭準備砸向布蘭妮的時候,畢柏‧諾曼的這首歌曲代表著耶穌伸出去的手,以及耶穌所說的那句話:「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 歌曲的最後一句:「布蘭妮,我相信真愛已臨到妳,為了一顆破碎的心,為了像我們這樣的人。」顯而易見,畢柏‧諾曼在提出邀請前,先認了自己的罪。我們應當問問自己,到底還要在螢光幕前看到多少個布蘭妮,才願意反省我們自身對下一代的影響,而不是急著破口大罵:「敗類。」                     〈布蘭妮〉(中文譯詞)   布蘭妮,我為我們的謊言感到抱歉 我們將妳捧在手心,又冷酷地拋棄妳 布蘭妮,我為這殘酷世界感到抱歉 我們消費妳的美麗,卻摧毀妳的純真 布蘭妮,我為妳破碎的心感到抱歉 我們選擇冷眼旁觀,放任妳逐漸凋零 布蘭妮,我為妳美夢落空感到抱歉 我們不應該告訴妳:有錢能使鬼推磨 布蘭妮,為丟向妳的石頭感到抱歉 我們撕裂妳的外衣,只是想要羞辱妳 布蘭妮,為曾經狠毒的話感到抱歉 當妳失去一切恩寵,我們不斷批評妳   我知道,愛無所不在 但妳卻再也感受不到 再也感受不到 我知道,愛無所不在 妳以為再也感受不到 但我相信有一天會臨到妳 會的,有一天會臨到妳   布蘭妮,我相信真愛已臨到妳 為了一顆破碎的心 為了所有像我們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