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小說連載6-6:我們在天上的父

前期提要:美華生產後,一直鬱鬱寡歡,並因此跳樓而亡。明雄非常自責,開始不斷定罪自己,竟開始出現精神分裂的狀況,住進了精神病患收容所,教會牧師並不時前去探訪&hellip&hellip完 &nbsp ◎林昌華 &nbsp 永別 「牧師,明雄已經過世,遺體置放在急病房。」聽到這個消息的我立刻和長老一起趕到療養院的急病房探視。 病房外看見滿臉淚痕的阿娥,以及低頭哀傷啜泣的樹枝仔。明雄的病床已經以屏風和別的病床區隔開來。進入裡面,他的上半身用床單蓋著。掀開床單,明雄圓睜著雙眼望著天花板,鼻孔和嘴邊都是飯粒,彷彿是在控訴苦難的鞭傷超過他的能力所能負荷。我將明雄的眼簾蓋上,擦乾淨鼻孔和嘴邊的飯粒之後,離開病床走到家屬的所在。 詢問阿娥事情的經過,她嘆了一口氣後幽幽道來:「阿雄在『怡園』住一段時間之後,因為樂生院並沒有精神科方面的專科醫生,所以後來轉往八里的療養所。情況獲得部分的改善,可以離院探訪家人。可能是不想再回去傷心地,所以每次獲准返家都會到我這裡來。今天早上他一大早就來到我在樂生院內的住所,一直喊餓,我問他:『阿雄,你在八里的療養所攏吃未飽是麼?』他沒有回答我。於是我託朋友從附近買了他最愛吃的滷肉飯和虱目魚湯,他看到就開始狼吞虎嚥,我叫他慢慢吃。我看他全身髒臭,於是進房間拿一條毛巾,拿到浴室泡熱水擰乾,想要讓他吃完飯後順便洗臉。但是當我走到廚房時,看見他已經躺在地上,鼻孔和嘴邊塞滿了米飯。趕快通知指導員送到急病房,但是已經來不及,他就這樣走了。牧師,我們家人的關係很親,但是我弟弟碰到這一連串的打擊,對我和我爸爸來講,實在是難以承受,為什麼我們的家會遇到這種不幸的事情?」 落幕 在辦理完阿雄的告別禮拜以後,樹枝仔決定放棄以前的宗教信仰,在教會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但是失去了兒子和媳婦的樹枝仔獨自帶著孫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於阿娥自己也有家庭,加上她的身體虛弱,實在無力照顧老小。在經過安排之後,樹枝仔住到芥菜種會的老人院,而孫子送到育幼院去照顧。樹枝仔在2年後心臟病突發過世,於是教會再次為黃家舉行告別禮拜。這個原本看起來充滿生命力的家庭,在短短的幾年間崩裂瓦解。這10幾年來,阿娥的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心裡。 耶穌的門徒問祂:「老師,這個人生來就瞎眼,是誰的罪造成?是他自己的罪,還是他父母的罪?」耶穌回答:「他瞎眼跟他自己或他父母的罪都沒有關係,而是要在他身上彰顯上帝的能力。」 我能用這段經節回答阿娥的問題嗎?耶穌在說完這話以後,就親自醫治這位生來就瞎眼的人;我只是個普通人,當然沒有能力改變黃家所經歷的苦難啊!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牢記他們所經歷的一切苦難,然後在有能力的時候,將他們的故事說給世界上的人聽。而這10幾年來,我也一直在思考,黃家所遭遇苦難的意義在哪裡。其實阿娥所提的問題,自古以來許多人問過,也嘗試解答,但是以人的角度和能力來講,這還是一個無解的謎。我們只能從自身的經驗思考,然後提出我們自認合理的解釋;然而真正的解答只有回去上帝的面前才能真確的了解。 (全文完) &nbsp 關於〈我們在天上的父〉 苦難中,仍有盼望 從人的角度來看,苦難的鞭擊和死亡的毒鉤一直籠罩黃家的天空。他們只是一個弱勢的家庭,所以家族成員生命的殞落,就如同遙遠森林裡飄下的樹葉,少有人知道,就算知道也不會很在意。 或許會有人問,這樣的生命、這樣的苦難有什麼意義?這種問題的提出,實在是人之常情;然而卻不能說,這是人的無情。我想這是上帝憐憫人的生命和能力有限,於是讓人有所選擇的投注感情,否則人類將因背負過重的情感負擔而崩潰。但是,上帝牢記並憐憫祂所創造的每個生命,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對上帝來講是過於遙遠或卑微渺小的;所有的人,不論是聰敏或遲鈍,是富貴或貧賤,在上帝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地上的父親或許會喜歡某位而忽視某位子女,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所愛的子女。所以儘管從人的角度來看,黃家只是台灣社會一個弱勢貧困的家庭而已,所以他們的經歷不會引起太多的關注;然而上帝看到也聽到了他們所流的每一滴眼淚,每一聲的悲泣。 當苦難到臨時,一般人都只會看到不幸和悲慘;然而,黃家的經歷卻可以看到愛和盼望。黃家具有少見的生命強韌性,在極有限的資源之下,不僅讓生活平穩的運作,而且還可有所餘裕的力量,去規劃將來的遠景。從兩個小孩診斷出「漢生病」,造成家人離散開始,到建立兩個家庭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是愛的力量讓他們克服空間的阻隔,為著將來全家團圓的盼望而努力。3個人透過父愛、姊弟的愛、以及對完整家庭的期盼和努力,克服了人生的苦難和生活的困窘。 對照黃家的努力,有許多「漢生病」的患者在到達「樂生院」時,就已被家人切斷關係,當成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也有的人在院裡自暴自棄、酗酒賭博,亂搞男女關係;也有的人受不了疾病的痛苦和人生的孤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現象都沒有在黃家看到過。是愛讓他們有力量,也是從愛帶來的盼望讓他們能克服生命的苦難。這是什麼樣的「愛」?聖經說:「上帝是愛;那有了愛在他的生命裡的人就是有上帝的生命,而上帝在他的生命裡。」(約翰一書4章16節)愛只有一個源頭,那就是上帝。儘管上帝並沒有讓這個家族免於苦難的衝擊,但是上帝賞賜給他們愛,讓他們克服苦難。 為什麼上帝讓美華和明雄以那種方式離開世界?為什麼上帝允許這個剛建立、看起來充滿生命的家庭,在很短的時間就煙消雲散?說實在,我不知道,也沒有辦法回答。上帝也沒有直接回答約伯。我只能說,這是一個我所不了解的「奧祕」。最後我只能以耶穌的話做為回答,那就是約翰福音16章33節,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nbsp

文話文化7-3:年輕的力量

◎曾如芳 &nbsp在台灣,我不得不說還是一個很儒家傳統的社會,社會倚賴長者的經驗與智慧,年輕人被認為少不經事及缺乏深思熟慮,和我在美國看到的情況相反。對年輕的定義也差異甚大,在美國若年過30,早就遠遠超過「青年」(Youth)的年齡,進入大學的年輕人急切擺脫「青年」的稱謂,而被稱呼「Young Adult」,也不想再跟「年輕」和「青澀」有所掛勾。 我很少看到這些Young Adult的美國人露出少不經事的模樣,你總是可以從他們的臉龐上看到一種認真,那種不叫人小看的認真。這和我們在台灣流行文化中片面「倡導」的可愛和天真,重視八卦、戲謔,以及許多外在的條件,不論是對女性強調性感身材與美貌,或是對男性強調賺錢多金,確實有所不同。至少在教會圈裡,我總覺得年輕人露出一種正面的野心和企圖心,即使偶爾開玩笑,但同儕彼此以及教會對年輕人的尊重和鼓勵都不少,年輕人並不會太停留在評比表面的價值觀上,在這樣正面的氣氛調養下,他們往往很早就能獨當一面。 我在這裡遇到兩對非常年輕的美國白人夫妻,他們先後成為馬賽克教會的青年牧師。他們成為青年牧師的時間都差不多在25歲前後,前任青年牧師和他的太太是德魯和阿竺莉安,後來的這對是安迪和茱莉。我在他們的身上看到美國文化強盛的青年力量,可以給台灣文化做為借鏡。 安迪曾擔任「微光」(Little Light)社區青少年關懷中心的執行秘書。我每個月都可以收到他打字的信函,說明該社區青少年的狀況,又如何需要關心。字裡行間,讓我很難想像這是出自一位還不滿25歲的年輕人之手,他的誠懇和文筆的成熟度,除了描述自己的初衷,也呼籲大眾一起來關心弱勢青少年,口吻彷彿機構的負責人一般。他和太太才剛結婚不久,他也將他們有著陽光般笑容的照片放在信函上。 德魯和阿竺莉安則是另外一個例子,他們也是婚後不久從鄉鎮到城市來奮鬥的年輕夫妻。阿竺莉安已有一位2歲大的孩子,她才27、28歲而已,已經懷了第2胎。她目前不僅自己帶孩子、修習遠距的特殊教育課程,還另外抽空幫教會會友帶孩子,以賺取微薄的零用金。我問她,等第2個孩子出生之後怎麼辦?她不急不徐地回答我說,那時候她得開始一週實習兩天,但是她已打算將第1個孩子送托兒中心,平時自己帶新生兒,並已經跟先生商量好,實習的時候先生會休假1天在家帶孩子。看起來好像會很忙,但是她很開心,也有信心能接受這些挑戰。 我衷心期盼我們的社會能及早肯定並訓練年輕人獨當一面的能力,讓未來的台灣成為年輕及充滿活力的社會。 &nbsp

現實比小說更光怪陸離

&nbsp唐培禮的回憶錄《撲火飛蛾》 ◎王貞文 受美國衛理公會差派的宣教師唐培禮(Milo Thornberry)和他的太太秋詩(Judith),在1966年到達台灣,開始他們的宣教工作。他們學習中文,在台灣神學院和台南神學院擔任教學的工作,努力而認真地去認識那在國民黨海外宣傳表象下真正的台灣面貌。基於正義感,他們協助金援政治犯家屬的工作,又幫助彭明敏逃離台灣,因此被迫離境,回到美國之後,護照被取消無法取得簽證,被列入黑名單,付出極大的代價。 ◆獻身海外宣道 這一對年輕、熱情的宣教師,就這樣被牽扯進一個他們從未碰觸過的世界,見識到在風聲鶴唳的冷戰緊張局勢中,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怎樣聯手對付天真的理想主義者。 1960年代是美國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許多的人權運動與新思潮,塑造了唐培禮與秋詩。富有魅力的甘迺迪總統為美國政壇注入一股年輕清新的氣息,自由的風氣在各大學校園中吹拂。決心成為海外宣教師的唐培禮,選擇了一個風氣活潑、思想自由的神學院就讀,與未婚妻秋詩一起經驗上帝對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呼召與造就。 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雷霆萬鈞的演說激動了這對年輕人的心,曾被上帝的微小聲音感動而決心獻身海外宣道運動的唐培禮,更進一步地成為一個為公義奮不顧身的行動者。他與秋詩大膽地跨過那時在美國南方還很強固的種族界線,與非洲裔的同學結成朋友,勇敢地在眾目睽睽之下同坐一桌,來抗議種族隔離的不合理。 帶著從非暴力民權運動中錘鍊出來勇抗世俗潮流的精神,他們以銳利的觀察目光,與對弱勢者的愛,投入了台灣這個宣教的場域。 ◆為自由發聲 他們在紐約遇到了台南神學院的老師,負責台灣城市宣教的杜佐治(George Todd),受杜佑治啟發,知道在台灣要怎樣去看見表象之下的事實。很快地,他們看出中華民國政府,並不是像美國衛理公會透過蔣宋美齡所了解的那個樣子,不但不是一個反共且護衛自由的政權,反而是美國政府在冷戰結構下蓄意培植的獨裁政權。他們開始寫下所觀察到的,並努力寫信回美國,想把台灣既非「自由」也不「中國」的真實面說出來。但是,在美國當時一片支持蔣家政權的氣氛下,他們的努力,只是換來美國情報單位的注意。 他們結識了台灣當時的重要反抗者彭明敏教授,和他的學生謝聰敏與魏廷朝。他們奮不顧身地計畫與幫助彭明敏逃走,盡力救助在獄中的謝聰敏。這段傳奇般的冒險,在他充滿反省的敘述裡,有著深刻的神學品質。 1971年3月2月,唐培禮和太太秋詩遭到警總約談,像犯人般被監控,遞解出境,當局完全沒告知他們所犯何事。當時,秋詩懷孕已經好幾個月,在極大的壓力下,身體狀況很糟。他們在風聲鶴唳中被趕逐,遠離自己用心愛過的地方。 多年後,他們得知被逐的關鍵,是因為他們受彭明敏之託,送了一盒禮物給獄中的謝聰敏。這份禮物不但使唐培禮夫婦被逐,也讓謝聰敏在獄中遭到酷刑。 那關鍵的問題,是國民黨的羅織罪名?是海外台灣人運動的無知?還是上帝的安排?我覺得書中最精采的地方,在於這個奇特的祕密的揭發,以及唐培禮的反應。他的反省,讓我們認知到他是用生命做神學的人;他的態度,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的基督徒的胸懷。 這是一本可以讓我們學習如何在變動的時代堅守原則、以生命實踐神學的書。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日光照來 涼風吹來

◎&nbsp王昭華 鳳梨園&ecirc小工,透早6點落園到10點歇睏,歇到過晝翻點,koh續接做到下晡5點,準時收工,1日1000現領,薅草(khau-chh&aacuteu),落肥,k?鳳梨戴笠仔,一站一站工課無仝,早時仔5點t?公路邊相等,工頭一台車來咧載,規班人集合出發,今仔來t?這位這區園,明仔換去彼庄彼爿園,一綰人,查某人布巾仔包葵笠,查甫人選舉帽後斗觳(khok)seh一條面布jia頷頸,t?光青青、無蔭通bih &ecirc日頭跤,對南大武山向北直到尾寮山,山跤兜這規沿佮(kah)平洋交接&ecirc趨坡,袂當講是刀山、釘床,iah m? 過,劍利利&ecirc鳳梨葉,一k&oacute?一k&oacute?、直逝(cho?)橫逝種kah密啁啁(ba?t-chiuh-chiuh),m? 知幾甲當幾公頃,天懸、地闊,刺刺(chh&igrave-chhak)&ecirc鳳梨園裡,kan-ta?穡場做工&ecirc人一點、一點,?t?彼內面。 出大日頭&ecirc熱人,有時就會按呢k?想:這?世界,分做兩款人,一款人,就曝日ê一款人,免曝日&ecirc。在過去農業社會時代,地主、醫生、讀冊人、生理人、師傅人,是較免啥曝日&ecirc,其他佔人口大多數&ecirc勞動者,攏是日來日曝、雨來雨沃,炎天赤日頭,穡頭照常tio?h做。近來社會進步,光景已經無仝矣,會當免曝日&ecirc人,愈來愈濟。早時入去公司,下班出來天攏暗矣,有&ecirc辦公室連一面通看著外口&ecirc窗仔都無,中央空調設備m? 知按怎循環行氣,是m? 是k?人&ecirc血氣攏吸吸(kip)去中央,降溫,才koh對天房&ecirc暗管送倒轉來,勻勻仔吐冷風k?逐?挲頭殼?正常上下班&ecirc內勤人員、時間比長&ecirc服務業、m? 甘歇睏&ecirc商店,這?時代,連「血汗工廠」&ecirc作業員嘛免曝日、有冷氣通吹,tio?h曝日頭&ecirc「勞動者」無啥人愛矣,人人相爭升等,去t?都市轉型變「勞碌者」,就算是愛「動」來「動」去、規日t?外面跑走&ecirc頭路,家己開車,日頭koh較毒,車殼曝kah燒燙燙,車內hah?罔hah?,冷氣開較強咧就涼矣。 「防曝、美白」,只要是日時仔欲抹出門&ecirc,無一?牌子&ecirc保養品,無特別強調這兩項。愛?&ecirc查某人攏驚曝,日頭光是愛全付武裝佮伊對抗到底&ecirc,袂堪得一擺兩擺貧憚。少年&ecirc小姐,攏合意(kah-&igrave)彼款會當免曝日、koh有通妝??&ecirc頭路,會t?日頭跤大粒汗細粒汗拚kah歪腰&ecirc,可能賰田庄&ecirc阿桑仔阿婆仔矣,in &ecirc查某囝、查某孫咧?攏去t?都市。T?阮這條逐不時都有農藥仔味&ecirc產業道路,kan-ta?會t&uacute著一位比我較少歲&ecirc查某人,會像阮父母in彼代按呢,逐工to&egrave翁婿落田鬥做穡,伊看著生份人,歹勢歹勢、戇戇仔笑&ecirc面容,一看就m? 是咱遮?人,好親像攝影作品才會出現&ecirc、亞洲大陸某一跡內山農村,猶未h??文明t&ograve?著&ecirc婦仁人,嘛凡勢是東南亞娶轉來&ecirc客家新婦。 Tio?h曝日&ecirc人,生產咱眾人逐工愛食&ecirc米糧、菜蔬、果子,t?田裡園裡佮雜草、病蟲害戰,戰況激烈,只是外在看起來遐呢仔恬靜,草仔枝h??看袂著&ecirc腹內火燒kah焦涸涸,菜葉(h&acirc)仔會?,是靠藥仔洗出來&ecirc,重肥重本,汗水佮生化武器替咱換來&ecirc戰果,市場這關無咧惜情,猶無一定好價接收。有藥仔味&ecirc空氣,m? 是kan-ta?病院診所,t?咱作物&ecirc產地,平坦曠闊&ecirc田園,teh-beh是有隔界、無隔間&ecirc病房矣。 免曝日&ecirc人,暝日製造有形&ecirc無形&ecirc、有路用無路用&ecirc大細項物。人本是受造,t?神面頭前無完全,在這世間享受伊所賜&ecirc自由意志,用家己雙手去創造,不而過,人&ecirc創造活動,總是有人&ecirc罪性t&agravei t?彼內底。神k?伊所創造、充滿活物&ecirc世界──地裡生&ecirc、空中飛&ecirc、水裡泅&ecirc,攏總交託h??按伊&ecirc像所創造&ecirc人來管理,卻是咱人敗壞&ecirc本性,凡是無存後步,m? 願行對永活&ecirc路。 少年時&ecirc我,對「管理」這?角度誠反感,認為彼是咱人&ecirc「貢高我慢」,家己膨風,咧替人類&ecirc掌控慾設理由而已。這幾年才通體會,園仔欲顧kah有通收成,飼有夠一家3頓飽,就是愛管理(甘願枵腹肚&ecirc,是koh另外&ecirc矣)。一塊園仔都是按呢矣,更何況一粒地球?論真想來,是人心肝內彼隻貪獸無受管理,才會造成其他活物&ecirc災厄。 新曆6月5號是「世界環境日」,6月&ecirc第1?主日,(長老教會)總會設立做「環境主日」。我想起聖詩67首歌詞內底&ecirc情景,非常合意「日光照來涼風吹來」彼種感覺。不管t?都市、t?庄跤,日光照來、涼風吹來,願主祝福:tio?h曝日&ecirc人,佮免曝日&ecirc人。 我心讚美上帝,自然永活的父, 天地萬物相與應聲,讚美祂大尊名, 樹木田園水泉,穹蒼大海高山, 顯明祂大權能榮光,仁愛公義齊全。 我心讚美上帝,世間眾人的父, 空中飛鳥吟詩出聲,讚美祂大尊名, 溪水草埔青翠,香花果子極美, 日光照來涼風吹來,講起祂大仁愛。 我心讚美上帝,天下本由一家, 雖?惡事暫時縱橫,公義穩當得勝, 聖國臨到地上,若準在天一樣, 天下到尾合做一家,榮光歸於上帝。 阿們 

【那teh褪色ê台灣俗語話】無冤無家,不成夫妻

 ◎李南衡   2?個性脾氣、家庭背景、所受ê教育、生活經驗,甚至有可能大部分攏完全無siâng款ê人,對結婚了後,tio?h每工做伙生活,有ê同時tio?h面對一陣大大細細新ê親人,講有偌呢困難tio?h有偌呢困難。那像欲鬥好一副假嘴齒,tio?h需要真久ê時間「磨合」,chit中間可能有無真合ê所在。Mài講新烘爐新茶壼,咱看ùi出世1冬後t?做伙到老ê嘴齒kah嘴舌,會使講上蓋親密,m?會無注意就咬tio?h。何況原本完全生疏抑是半生疏ê2?人,小可意見無合、抑是有一方堅持家己ê看法,真有可能就應嘴應鼻(或是講「應嘴應舌」),發生爭執、甚至冤家相拍。所以咱台灣才會有「無冤無家,不成夫妻。」(bô oan-bô-ke, put sêng hu-chhe)chit句俗語話。 20幾年前,嶺月女士有翻譯1本日本冊《天下沒有不吵架的夫妻》,我k?講:Chit本冊冊名無正確,照我所知,有真濟翁某一生m? -bat冤家相拍。伊笑笑仔講:「那有可能?」我應講:「阮翁某tio?h m? -bat冤家。」伊講:「有影?那會chiah好?恁結婚幾年ah?」我應講15年。伊笑講:「猶未咧lah,翁某是一世人ê代誌,後壁猶足長ê路愛行neh!」講m?有影,害我煞恬去。 讀東海大學ê時陣,學校來1位英國退休教授Dr. William Buell kah先生娘。東海ê傳統是教授會邀請學生去in厝飲茶、食in家己做ê西式點心。講話中,我問先生娘:「是按怎不管時妳攏笑頭笑面,看恁翁某足相好,h??人誠欣羡。不過敢會使請教恁1?問題,恁結婚到ta?敢m? -bat冤家?」教授笑講:「惜都b?赴ah,那有時間冤家?」先生娘接落去講:「我kah Dr. Buell結婚50年,猶m? -bat看tio?h伊受氣。」那像2000外年前劉邦看tio?h秦始皇出巡,講:「大丈夫tio?h應該按呢!」我當時無講出嘴,一直匟t?心肝底:若結婚一定beh親像Dr. Buell按呢!結婚15年hit陣有khah早,ta?已經結婚40年會使講出聲,mài講m? -bat對阮某發脾氣、大細聲,事實上,m? -bat h??伊受氣抑是傷心,一遍都m? -bat! Dr. Buell講:「惜都b?赴ah,那有時間冤家?」一點仔都無m? -tio?h,幸福ê翁某有可能做伙生活7、80年,一般ê情形是有一旁khah代先無去。咱若攏k?算作50年「金婚」,chit中間有可能一旁有身苦病疼,有可能出差出國、上班,2?真有可能無仝位,有可能結婚生子了,為tio?h孝敬大家官、教養細子,做某ê離開職場tiàm t?厝裡,翁某一工做伙ê時間無幾點鐘,有影惜都b?赴。我所熟似ê親人朋友,有真濟翁某溫柔對待、相親相愛。Chit款家庭愈來愈濟,作子女ê有樣會看樣。期待有一工,若有人講「無冤無家,不成夫妻。」chit句台灣俗語話ê時,煞會h??真濟人聽kah花屑屑(hoe-sap-sap),問講chit句話是啥意思?

環保,不要只是說說

&nbsp修復,被遺忘的責任 ◎彭康健 &nbsp 耶穌基督降世為人,修補人與神的關係,這做為祂的任務,用十字架的方式成為代罪羔羊,藉此,我們能回到與神和好的初衷。當亞當犯罪離開伊甸園後,土地成為人類生存最大的消費性元素,包含了依存在土地生活的動植物;於是開始開墾種植,挪亞方舟之後更是獵捕飛禽走獸當做食物、衣物及日常所需。可是,原來只是餬口的簡易農耕,卻變成了亂墾亂耕的局面,長期漠視環境的惡質化,導致大自然的反撲。 當地球壞了,修復應是當務之急,卻有很多反對聲音,甚至有人說氣候暖化是個騙局,更有人努力探索其他星球,計畫有一天可以移居宇宙,壞了的地球就可以不要了。 曾幾何時,角落的補鞋阿伯不見了,修理紗窗的叫聲不再出現;衣服還沒破就丟,東西還堪用就淘汰,或就去買新的;車子被撞拿去板金,卻被告知板金部門已裁撤,那就直接換一片新門或新的保險桿吧。東西壞了或舊了,不再修理,而是換新,這種不修補及要換新的觀念也影響到現代的社會。朋友交惡,放棄;老闆不對眼,走人;配偶不和,離婚、再換一個;這種人與人關係的取捨就像消費性習慣,不喜歡就換一個。但馬太福音5章23~24節告訴我們:「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與弟兄和好比向上帝獻禮物還要優先。 我們除了要與神和好,也要與人和好,更要與萬物和好,這是神交付給我們的責任──治理這地(創世記1章28節);人類做為全地行使主權的角色,有照顧全地的責任! 《失控的進步》一書中提到南太平洋復活節島的故事。該島1722年復活節前夕被荷蘭船隊發現,取名「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島上有600多尊百噸以上充滿神祕的巨型人頭石像,但島上一片荒蕪,資源貧乏,沒有大樹又缺乏淡水,讓人無法理解這些石像是如何構築。然而,科學家卻從島上採集的花粉證明,島上原本水源充足、綠意盎然,肥沃的火山土壤上長滿了濃密的智利酒椰子,而最後毀掉這一切的,不是天災,而是島民自己! 復活節島肥沃的土壤以及宜人的氣候讓人在此安居樂業、人口增加,但後來卻開始分出社會階級,而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的世系;加上競爭心態,數量越來越多、尺寸越來越大。因為運送石像需要用到大型木材,因此他們不停的砍伐樹木,當最後一棵樹被砍下後,昆蟲沒法生存,動物開始消失,候鳥不願再來,氏族間又繼續戰爭,但他們卻相信他們手做的石偶像會祝福他們,於是又繼續建造。當最後一艘木船壞掉之後,他們再也沒有木料造船,也無法出海捕魚;他們無處可逃,只有在島上等死。復活島是丘陵地勢,他們站在島上高點應該可以看到環境的損傷,卻沒採取修復,反而繼續破壞,最後無法收拾。 聯合國推行碳中和的概念,就是透過一套計算方式來計算自己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然後透過植樹或其他方式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吸收掉,期以達到環保與平衡的目標。雖然有人戲稱為「贖罪券」,但現今,即使不開車、不坐電梯、自備水壺,我們還是很難不排碳,所以透過以上的方式,尚是個不錯的想法。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過簡樸的生活,這也是耶穌的榜樣,祂帶著門徒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只穿一件褂子。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回應神要我們學習祂「修復」的觀念,但最要緊的是要確認這世界是神的產業,是神委託我們來管理的,所以要保養顧惜。 任教於東海大學建築系與博雅書院。以生態環保概念置入公共藝術,作品有「擦掉──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2009)及「夢谷啼明鳥──東海生態藝術步道」(2012)。 坐言,不如起行 ──教會除草活動 「你也來囉?」「對啊,去年我也有來啊,所以我很有經驗,穿雨鞋來。」下午2點,一群穿著長袖長褲、頭戴遮陽帽全副武裝的男女聚集到教會庭院,笑談比較各自的裝備,隨後在牧師的招呼下,拿了鐮刀、釘耙、尖嘴鋤走到教會旁一塊雜草叢生的地上,開始在烈日下除草;這是台中沙鹿教會於世界地球日的社區除草活動。 教會牧師張天從說,教會旁的既成道路與大馬路之間有片屬於國有財產局的畸零地,因為長期缺乏管理而雜草叢生,不只影響道路的交通視線,而且其中還長了花粉有毒性、會引起過敏、支氣管炎的銀膠菊。基於愛護社區居民的安全與健康,牧師會定期去修剪、除草。但是從幾年前開始,為了讓教會會友以實際行動來愛社區,因此牧師安排每年「世界地球日」當週下午,邀請會友捲起袖管為社區除草。牧師說:「雖然草長得很快,我還是要定期去清,但是藉此讓會友體會什麼是為社區付出,每流一滴汗,對社區與環境的愛就增加一分。」 來參與除草的會友雖然不多,但是大家都很認真,先由力氣大的弟兄用釘耙、尖嘴鋤把雜草連根翻起,再由姊妹拿鐮刀一小區一小區割除,最後把雜草都集中成堆。有的會友平日坐辦公室,少有機會勞動,但套上麻布手套、拿起釘耙還是有模有樣;有的會友看到教會的除草機壞了,還主動回家拿自己的除草機來。社區民眾看到教會在除草,先是好奇觀望,後來才說:「本來以為是公所派人來!日頭那麼大,做那麼久,教會真的足感心!」 牧師強調,世界地球日「講」太多環保,還不如先從愛護社區周遭的環境「做」起,未來社區除草工作會繼續,而且希望能向國有財產局建議認養那片畸零地,為社區打造綠美化環境。(文、相片提供/張仁菁) 不是說說 JUST DO IT 號召弟兄姊妹一起捲起袖子,為教會附近雜草叢生的空地除草、打掃清潔街道巷弄。或設計活動,教導並督促民眾妥善回收會造成土地及水質高污染的廢電池及光碟等。 &nbsp &nbsp &nbsp 巴克禮的啄木鳥 ──公園境教功能 明媚陽光下,台南市巴克禮公園垂柳夾道的水岸邊,有一區塊拉起了封鎖線,圈外有男女老少或坐或站,有的凝神盯住觀景窗,有的刻意壓低聲音交談,各式廠牌型號加裝長鏡頭的相機嚴陣以待,猶如炮筒對準柳樹上某一個方向,似乎在等待什麼,不尋常的氣氛讓過往行人不禁跟著放慢腳步、停止交談。 一對母子路過,孩子忍不住小聲問媽媽:「他們在幹嘛啊?」「好像在上攝影課吧,拍柳樹嗎?」媽媽也覺得奇怪。或許不忍這對傻母子再兀自亂猜下去,有人回頭說:「啄木鳥!」 彷彿聽到叫喚,柳枝間一陣顫動,輕靈的身影瞬間飛掠而過,以特立獨行的站姿停在路旁的黑板樹上,往樹幹不斷地刺探,頓時,快門聲此起彼落&amphellip&amphellip。 原來,有一對啄木鳥在柳樹上啄洞築巢,幼鳥已孵化,由於位置低矮,一開始吸引了一波波拍照的人潮,甚至有人近距離拍照,嚴重干擾啄木鳥家庭的作息。社區民眾於是主動圍起兩道警戒線,接著約莫2、3個禮拜,天天有攝影愛好人士守候、好奇民眾圍觀,但都有所節制,讓啄木鳥一家順利育雛。 整個事情裡,看到了群眾難得的自發與自律,僅僅兩道沒有公權力約束的封鎖線,便限制了民眾破壞、捕捉,讓啄木鳥在蹴手可幾的距離、在重重人群包圍下,還能平安地完成育雛。 事實上,也是因為民眾自發,才有今日佔地3.3公頃的巴克禮公園。今日所見有各種鳥類、昆蟲、兩棲類生態的公園,落羽松環抱的湖泊一景,令人恍如置身歐洲,原本卻是雜草叢生、廢棄物散布的垃圾坑。2001年,里長李仁慈帶著社區義工開始赤手空拳整頓,清走了一車一車的廢棄物,恢復了荷蘭時期的水源地「荷蘭埤」,讓這塊土地從昔日污穢的城市一角,變成了市中心難能可貴的生態綠地。在巴克禮公園優美景致背後,是一群無私付出的人們,而費心打造出來的環境也繼續在塑造人心,發揮「境教」功能。 獻身在斯土斯民,也是體現對上帝的獻身,正如公園名字記念的巴克禮牧師,來台奉獻60年之久,創辦台灣第一所西式大學,將聖經翻譯成台語羅馬字,引進現代製版印刷術,發行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影響無數後人,堅守對上帝的誓約:「我決意放棄以往主宰我的一切,將自己奉獻在你面前。」(文/方雅惠) 不是說說 JUST DO IT 找一個離自己住家或公司最近的公園,定期觀察其中的動植物、昆蟲生態,確實保護牠們的生活環境不會受到人類的威脅破壞。 &nbsp &nbsp &nbsp &nbsp 種樹的男人 ──小樹老師盧銘世 &nbsp 1952年,義裔法人尚‧紀沃諾(Jean Giono)應《讀者文摘》之邀,寫了一篇短篇小說〈種樹的男人〉(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1953年稿子完成後,《讀者文摘》因故事並非真人真事而拒絕刊登。1954年3月15日,美國《VOGUE》雜誌將它譯為英文,這篇小說第一次出版。 「要真正看出一個品行出眾的人,你得花數年的時間,好運氣、有機會觀察他的作為。如果他行為沒有私心,動機無比的慷慨,心中沒有存著回報的念頭,還有他在大地留下明顯的印記,這樣說他是一個品行出眾的人,大致錯不了。」故事一開頭,作者提出他對品行出眾者的見解。接下來,以第一人稱敘述他和牧羊人艾爾則阿.布非耶(Elzear Bouffier)的認識。 牧羊人布非耶利用30餘年孤寂的歲月,風雨無阻的每天種下100粒橡實;即使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及二次大戰,他還是平靜安穩的在荒原上持續種下希望的種子。30幾年,原本形同廢墟的普羅旺斯高地(阿爾卑斯山濱海地區),因為牧羊人堅持的意志,生命種子不斷地發芽、著根、生長,地貌改變了,廢棄的荒野也重現了生命的歡樂與豐富。 這篇小說1954年在《VOGUE》雜誌刊登後,就不斷引起感動與嚮往,至今雖然超過50幾年,卻仍持續影響著人們。 1999年,出身嘉義太保市一位自稱「小樹」的美術班老師盧銘世被《種樹的男人》一書所吸引。看完小說後,他毫不猶豫地往法國普羅旺斯尋找書中的鄉間樹林。雖然小說的故事是杜撰的,但親歷普羅旺斯,小樹受到極大的撼動。回到故鄉後,他開始「北迴歸線」種樹計畫,期待能沿著花蓮、嘉義、澎湖這條北迴歸線,種萬樹成林的綠絲帶。這個計畫雖然無法進行順利,但他仍不放棄生態改造的種樹行動,所以,他從自家農舍開始環境改造,然後逐步擴展至社區環境。 小樹認為種樹最好有令人難忘的過程,所以,幾年前,他邀請社區民眾一起種台灣肖楠。種樹前,他先讓大家一起分食一顆紅蛋,再把蛋殼送給肖楠當養分。他拍下參與種樹者的影像,相約10年後再找影中人回到樹下聚首喝茶,讓樹不再只是樹,而是一種生命的約定。 「撒一些藝術種子在農村,這樣要讓居民多種一些樹也比較容易。」小樹認為種樹不是表演,所以要讓它自然而然地發生。為了推廣實踐種樹理念,他成立了「綠手指行動團隊」,2000年至2005年間,綠手指行動團隊結合種樹與美感,積極進行社區美感角落。嘉義的東後寮、大林鎮三角里及聖馬爾定護理之家等,都可以看見經過改造後的美麗身影。在大林鎮三角里的農村,他邀請里民集體創作,在原本平靜的牆上變了魔法。他請居民站在架好的投影機前面,把自己的影子映在牆壁上,用筆勾畫出影子輪廓,再讓居民用壓克力顏料畫「自己」,讓一剎那的影子永遠留在牆上,成為「里民群像」。 為落實生活環境美學,在街頭巷尾打造「美感角落」、推出「壁面藝術」,用彩繪和綠化帶出美麗的景觀,再用綠樹、生態池和綠建築,協助荒廢的農舍再生,重塑理想的家園。小樹以各種主題來圓種樹的夢想!小樹說:「不是每個人都有照料樹木的熱忱,但到處『點火』的行動仍要繼續,火才會愈燒愈旺。」 4年前,住在雲林縣古坑鄉山峰社區的一位78歲阿公張清江,為了讓土地休養生息,發願在自家七甲地種樹。2年後,阿公去世了,兒女們持續父親的遺願,每年由小樹號召網友、學員一起種樹,4年來已種下約3萬棵樹。今年,我從臉書上收到小樹發送給我3月18日的種樹活動訊息,特地前往古坑參與種樹活動,當日有來自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地約30餘人一起參與,我們當日種的3、400棵樹苗幾乎都是由四方朋友們自行培育栽植贊助。 《種樹的男人》這本小說的結尾寫著:「我從這個男人得到啟示,他只靠身體力行與蘊藏的品德,就能夠將荒涼的土地,變成奶與蜜的迦南地。我深深相信,萬物之中,唯有仁愛是值得崇拜的。我心中思索著,心靈的偉大節操與至死不渝的善舉義行,才使他能有如此豐盛的成就。這麼一位年長又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農夫,能夠完成一件與神一樣的偉業,我充滿無限的敬意。」(文、相片提供/陳惠世) 不是說說 JUST DO IT 養成欣賞以及種植綠色植物的習慣;如果你不是綠手指,至少能從養一盆小盆栽開始。或上網查詢並參加種樹/老樹救援活動。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帆船與輪船之交會

德國特拉夫明德 文圖◎于倉和 說到德國,一般人難免聯想到啤酒、香腸、賓士汽車,或是雄偉的阿爾卑斯山、如童話般美倫美奐的新天鵝堡,鮮少有人會把德國和海洋連在一起。生活在海島的台灣人,若想要看海可說是易如反掌,不過在德國,想要看海的話是一件相對較難的事。由於德國位處中歐,三面臨陸,若想要看海,唯有往北到波羅的海或北海海岸、或是往南到義大利。不過就在一個難得的機會裡,我在呂北克(L&uumlbeck)的旅遊中心瞥見特拉夫明德(Travem&uumlnde)的旅遊圖,經過短短3秒鐘的考慮,我便決定跳上開往特拉夫明德的公車。  波羅的海交通樞紐 特拉夫明德位於特拉夫河(Trave)河口,該河注入波羅的海的呂北克灣。特拉夫明德雖然只是一個小城,前身是西元12世紀時日爾曼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Heinrich der L&oumlwe)為了保護特拉夫河口建造的堡壘,隨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自19世紀起成為德國北部海岸上的渡假聖地之一,同時也是德國在波羅的海海岸上最大的渡輪港口,現在稱為斯堪地納維亞碼頭(Skandinavienkai)。從這裡可以搭乘渡輪前往瑞典、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等5國;搭乘巴士或火車前往特拉夫明德時,在抵達終點站之前會先經過一棟現代化建築,即斯堪地納維亞碼頭大樓,其正門飄揚著5國國旗,象徵著特拉夫明德在波羅的海海上交通的重要地位。 我抵達特拉夫明德的那天,天氣不是很好,不時飄著毛毛細雨,又因當天並非假日,因此遊客稀稀落落,加上海面上的零星船帆,看起來讓人難以想像這是一個熱門渡假景點。不過只要把眼光轉向沙灘,就可以看到沙灘上密密麻麻、星羅棋布的藤編雙人遮陽海灘椅,德文稱之為「Strandkorb」(直譯是沙灘籃,取其外形看起來像籃子之故),數量相當龐大,足以說明只要是天氣好的假日,特拉夫明德的沙灘總是會遊人如織、美女如雲。此等渡假天堂,也吸引出身呂北克的德國大文豪、1929年諾貝爾獎文學獎德主托馬斯.曼(Thomas Mann)到此一遊。  遊艇渡假勝地 走過沙灘之後,沿著特拉夫河岸的步道往內陸方向走,就是特拉夫明德的遊艇碼頭。由於天候不佳,絕大部分的遊艇都靜靜地停泊在碼頭內。這些遊艇大小不一,有風帆遊艇、也有動力遊艇,足以證明德國人對海洋的熱愛。德國人的假期是非常多的,渡假(urlaub)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要到了渡假時間,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庶民百姓,全都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和心愛的家人一起去渡假,有任何工作上的事、就算是只做了一半,「對不起,請等到上班後再說!」對德國人而言,渡假是件神聖的事,是不可侵犯的權利。 因此熱愛海上活動的德國人,一有機會就會買艘小遊艇,每到渡假時刻就駕船出海遊玩,其樂無窮。反觀台灣,儘管四面環海,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卻只能望洋興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遊艇碼頭就位於特拉夫河航道旁,進出渡船港的大型客貨或汽車渡輪都是經由此水道航行,因此每隔幾分鐘,就可以看到分屬不同國籍的渡輪航行在河道中的龐大身影,跟停在一旁的小遊艇一比,小巫見大巫,更是顯得碩大無朋。而在遊艇碼頭對面、也就是特拉夫河口的另一邊,停泊著一艘相當大的四桅帆船信風號(Passat),她是德國漢堡拉艾茨(F. Laeisz)航運公司於20世紀初建造的P型快速帆船,用於貿易航運,目前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大型鐵殼帆船之一;她現在正扮演著博物館船的角色,讓到此一遊的遊客了解即使是在20世紀,在被動力輪船徹底取代之前,帆船也曾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那光輝的一頁。  日耳曼民族的另一面 再往前走,就是特拉夫明德的漁市集。由於特拉夫明德是個海港,因此漁市集是當地非逛不可的景點,這點跟全世界大部分的漁港比起來並無二致。在德國的漁市集或其他地方市場裡,最有特色的小吃就是麵包夾生魚,這種點心做法不難,不過就是麵包裡夾著處理好的整塊生魚肉片,魚肉有多種選擇,如綠鱈、鯡魚等等,也有生鮮蝦肉,再加上洋蔥或其他生菜佐味。但就是因為配料簡單,因此生魚肉的新鮮度即決定好吃與否,若生魚肉不是那麼新鮮,那味道可是會令人受不了。不過不用擔心,特拉夫明德的魚市小販賣的麵包夾生魚,都是現捕現處理,十分新鮮,因此吃起來絕對比內陸城市買到的同類產品美味許多,價格更是便宜不少。 由於只是一個說走就走的行程,我在特拉夫明德逗留的時間並不長;當我正準備搭火車離開時,太陽也開始忽隱忽現地露臉了。坐在回程的火車上,我細細地回想這一切,要是沒有看到那份地圖,我根本就不會來到這個連聽都沒聽過的濱海小城。這似乎是個旨意,是個引導我穿越時空與托馬斯.曼一同在波羅的海海邊古今交會的旨意,讓我看見日爾曼民族不為人熟知的那一面。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台語俗諺新眼光】一暝全頭路, 天光無半步

◎陳士彰  一位姊妹憂頭結面來教會禮拜,我ê婦仁人問伊有啥心事?原來chiah知影,伊前一暝為著查某囝欲出嫁,想規暝,反(péng)過來又koh反過去,計畫欲攢(chhoân)啥物嫁妝,查某囝嫁過去,chiah b? h??人看輕。無拍算透早起床,翁有伊ê想法,連查某囝嘛有家己ê計畫,害伊心肝頭lóng掠b?定,真正是「一暝全頭路,天光無半步」。 從(ch?ng)細漢讀冊ê時陣,到t?作文課,老師不時出「人生ê理想」、「未來ê計畫」、「我ê心願」等等作文題目。學生寫ê內容百百款,做醫生、護士、老師、工程師、董事長、總經理&hellip&hellip逐項齊有,甚至也有人寫講將來欲做「蔣總統」ê,誠是心適。 總是當到t?完成學業,大漢成人了後,面對現實ê生活,kap無情ê社會環境,必須要去選擇頭路ê時陣,回想過去,細漢所寫ê心願、理想、計畫等等,只有變成一場空虛無影ê夢爾爾(ni?-ni?)。 我leh擔任鄉土語文輔導員ê時陣,不時ài去研習講演,主辦單位lóng會指定題目h??講師,其中有一個講題,叫做「課程計畫ê書寫」。按照頂頭ê規定,每一位老師,t?開學進前,lóng著要將學期中所欲教學ê課程,書寫做計畫報告。逐擺t?講演進前,我lóng會做調查,問看是m? 是有老師,t?學期中lóng按照家己寫ê「課程計畫」,leh進行教學?調查ê結果是無半趴,誠是了然!因為一個班級內底,學生3、40個,上課進行中,會有啥物出頭、狀況,是無人有法度會通掌握ê。所以到路尾,大概lóng是用家己ê經驗leh教學,啥物「課程計畫」?Lóng是寫??leh h??頂頭做參考爾爾。 一生中間,咱lóng有算b?完ê心願、計畫,請問m? 知你達成偌濟?計畫規半晡,上路尾只有賰(chhun)一場夢,回想起來嘛是誠鬱卒! 舊約聖經記載,當耶和華上帝欲揀選摩西,chho?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無拍算摩西用「in絕對m? 相信我啦;m? 聽我ê話啦;我無口才啦」等等ê藉口,和上帝花誠久。路尾,上帝k?講:「我&hellip&hellip欲教示恁所應該行ê事。」(參閱出埃及記4章1~17節) 人活t?世間,ùi囡仔一直到老人,為著理想kap目標,心思意念不時計畫萬項事。上kài僥倖ê,是濟濟計畫,路尾lóng成做一場空虛ê夢。真正是為欲達成願望,拍拚規世人,嘛煩惱鬱卒一世人。 理想計畫chhiâu規半晡,總是猶無法度通達成,原因有誠濟,包括:外在環境ê影響;別人「十喙九尻川」ê意見;上kài主要ê,就是家己心神掠b?定。 基督福音ê信仰,h??人m? 免操煩b?看見ê未來,只要將家己ê萬項代誌,交託h??上帝,伊欲替咱開路。親像詩人按呢寫:「我beh教示你,指示你應該行ê路。」(詩篇32篇8節)koh講:「人ê心計畫伊ê路,獨獨耶和華定tio?h伊ê腳步。」(箴言16章9節)

台語八聲調hun

&nbsp◎蘇晏德 恭喜怡婷欲結婚&nbsp 新娘規面攏是粉 嫁出著聽人教訓 份內空課莫疏忽 名利可比是浮雲 權勢親像是土粉 孝敬序大守本份 尊主為大莫拜佛 &nbsp Kiong-h&iacute &Icirc-t&ecircng beh kiat-hun Sin-ni&ucirc kui-b?n l&oacuteng s? h&uacuten K&egrave-chhut tio?h thia? l&acircng k&agraveu-h&ugraven&nbsp H?n-l?i khang-kho&egrave m&agravei so?-hut B&ecircng-l? kh&oacute-p&iacute s? ph&ucirc-h&ucircn Ko&acircn-s&egrave chhin-chhi?? s? th&ocirc?-h&uacuten H&agraveu-k&egraveng s?-to? si&uacute p&uacuten-h?n Chun...

小說連載6-5:我們在天上的父

前期提要 阿娥和阿雄進了樂生院治療痳瘋病,後因新藥出現得到治療,不需再隔離,和父親樹枝仔終於得以相見,但姊弟倆決定留在台北生活。時光輾轉10餘年過去,阿娥成家生女,阿雄也結婚了,並孕育下一代,眼看著他們一家人就要步上光明坦途&amphellip&amphellip &nbsp 疏離 明雄覺得美華生完小孩以後,失去了笑容和活力。他不知道原因是什麼,只當是照顧小孩過於勞累,心想大概只要孩子大一點後,情況就會改善,所以並沒有特別放在心上。加上最近新莊、樹林地區急速發展,新房建案一件接著一件,所以明雄每天都是拖著骯髒的身子、疲倦的腳步踏入家門。因此,每次美華半夜醒來,無法再度成眠,在客廳和房間走來走去,都讓明雄覺得是故意找麻煩,有一次實在受不了了,便找她溝通。 那是半夜2點多,孩子在那裡哭鬧,阿雄進入客廳,看見美華坐著發呆,對嬰孩的哭泣視若無睹。阿雄生氣對美華說:「妳沒聽到兒子的哭聲嗎?拜託一點,請妳體諒我白天工作的辛苦,我對妳不夠好嗎?」美華沒有回應,這時孩子哭鬧得更大聲,美華還是沒有特別反應,只是淚水不停流下來。明雄再度發言道:「 我辛苦工作的目的全是為了我們家,妳也不用外出工作,只要好好持家照顧小孩就好,妳到底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這時卻只聽到美華幽幽的說:「你根本不了解我。」 聽到這樣回應的明雄怒氣隨即升高:「妳實在是吃飽太閒,莫名其妙,無理取鬧。」說完進廚房泡牛奶,不再理會美華。餵完奶、換完尿布後,明雄回房倒頭就睡。醒來之後,發現美華沒在床邊,他不以為意,因為她總會先起床準備早餐。走進客廳,發現美華坐在椅上,臉上尚有淚痕,想必整晚沒睡,當然也沒準備早餐。明雄這下慌了,不曉得要如何解決這樣的情況,但是為了表現男人的自尊,於是以不高興的口吻說:「要張嘛愛有一個限度(鬧彆扭也要有所節制)。」 美華沒有回應,只是淡淡的說:「你不了解我。」說完不等阿雄做任何回應,逕自走入房間關門鎖上。 這個舉動讓明雄不解,但是眼見上班時間也快到了,心想就算有什麼事情,等今天晚上回家再溝通了解,於是到冰箱拿了昨晚買的麵包,便下樓騎摩托車上班去了。 巨變 明雄今天的工作是裝置4樓窗框,放好窗架後要砌上水泥。這個工作對多年經驗的明雄來講,只是小事一樁,於是一邊工作一邊想,美華這段時間的情緒改變到底是何原因,也更進一步思考要如何改善兩人關係。正當這樣想時,水泥製的窗框突然間從4樓滑落掉在地上摔個粉碎,這是明雄從來沒遇見過的事情。幸好當時樓下沒有人,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阿雄愣在當下,「哪會按呢?」於是趕緊拿備用窗框再裝上。 這時監工走進4樓工地呼喚:「阿雄,你過來一下。」明雄看見他一臉嚴肅,心想這下代誌大條,於是邊走邊說:「大仔,窗框的事情請聽我解釋,這是我的疏忽,我願意賠窗框的價錢,而且我以後會小心一點。」 監工舉手示意,表示沒有關係,但是表情嚴肅的對明雄說:「長庚醫院打電話來說,你的牽手出代誌啊,緊去看嘜,你就先歇一禮拜。」 聽見這消息的明雄如巨石罩頂,坐立不安,於是向監工表達謝意後,立刻騎上摩托車前往林口。騎在路上時,明雄心裡不斷盤算,見到美華後要如何表達歉意,並且計畫如何改善關係。就在這樣思考時,突然想到,為何監工放他一週假期,想到這背脊一陣發涼,大喊一聲:「嘜按呢!」立即加速往林口騎去,沒注意到自己已經連闖了幾個紅燈。 原本應該喧鬧繁忙的急診室,今天倒是相當安靜。這時的明雄放下心來,查詢「到診記錄表」看見美華的名字,但上面寫著他看不懂的英文字DOA(died of arrival),他詢問值班護士美華的所在,在表明自己身分後,護士說:「 請您等一下。」 隨即走進診室。 過了大約5分鐘後,一位警察出現,對明雄說道:「黃先生,您的夫人已經過世,她從你們4樓的住家跌落地面,跌斷頸骨當場殞命,聯絡娘家那邊是說您的夫人今天早上打電話回家,電話講到一半就沒聲音,後來119就接到報案電話。」 「她現在人在哪裡?」淚流滿面的明雄這時才了解DOA(到院前死亡)代表什麼樣的意思,突然間覺得整個人虛脫而寒冷,全身顫抖不已,他已沒有心思再聽解釋,只想立刻見到美華。 來到「安息室」看到了美華,雙眼緊閉面貌平和,看起來並沒有經歷太多的痛苦。「離世的瞬間,妳在想什麼呢!難道我們的愛情和可愛的孩子都沒有辦法阻止妳,是為什麼?」「從昨天晚上到今天早上,妳一直說我不了解妳,為什麼不表達妳的需求呢?妳知道我一定會努力滿足妳的,為何不說出來?」他想起和美華初見面的情景,交往時的甜蜜時光,結婚後的家庭規劃,一切都很美好。但是為何會走到今天的地步,他實在不了解,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 回到家裡,孩子已經由阿娥抱去照顧,失去女主人空蕩蕩的家顯得寒冷,美華沒有留下任何隻字片語。但是,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顯示美華愛乾淨的個性。阿娥抱著孩子上來陪伴明雄,「為什麼美華什麼都不說,就這樣走了?」這時嬰兒肚子餓了,開始啼哭。 聽到兒子的哭聲,明雄直覺的反應是:「假如昨天晚上不是孩子哭鬧,美華也不會離開了。」 聽到這話的阿娥立刻說話:「阿雄,你和美華間的關係如何,難道看不出什麼徵兆嗎?」 明雄回答:「自從孩子出生以後到現在已經1年多,美華一直喊累,每天不是躲在床上睡覺,就是質問我為什麼經常加班,是不是嫌她生完小孩後,失去了吸引力。阿姊,妳知道我不是那樣的人,現在頭路也不是那麼好找,監工還在工地,誰敢先離開?不論我如何解釋她都不相信,我們也為了這件事情吵過幾次,為了這些事情也弄得很煩,但是就算這樣,也應該不至於走上絕路啊!」明雄長長的嘆一口氣,幽幽說道:「但是,除了這個原因之外,我實在找不出任何理由來解釋了。」 樹枝仔聽到媳婦過世的消息,在當天晚上搭夜車北上,父子相見無言。樹枝仔作夢也想不到父子會在這樣的景況下再度相見,除了安慰兒子要堅強撫養孫子外,也不知道要說什麼。 撕裂 辦理完美華喪事後的明雄,陷入兩個世界的爭鬥,他發現自己變成兩個身分,經常分站在遠遠的地方彼此對望。有時候遠方的自我取笑己身自我的幼稚無知和愚蠢,這時候己身自我只能無力的辯護。 彼身自我說:「我就說嘛,你這個鄉下人又染上痲瘋病怎麼配得上美華啊,所以她選擇這種神奇的方式,離開你。」 己身自我說:「你難道不知道美華愛我嗎?不然她怎麼會願意嫁給我,她是愛我的。」 彼身自我又說:「你不要做白日夢了,她願意嫁你是因為你有房子也有固定的工作,誰會願意嫁一個窮光蛋?但是不要以為美華是愛你的,她愛的是你的錢。」此時己身自我只能無力而痛苦的抗辯:「這不是真的,請可憐我的痛苦,不要打擊我。」 彼身自我接著說:「嘖嘖嘖!說的像真的一樣,你有那麼純潔嗎?你不是心裡偷偷喜歡那個和你一起工作的寡婦嗎,我看你和她有說有笑的,不要以為我不知你的心裡在想什麼?不要再假裝神聖了。」 這兩個不同的自我不分晝夜不斷的互相攻擊和防衛,弄得明雄每天都疲憊不堪。加上美華過世這段時間以來,明雄只要看見食物就會作嘔,每次都是老父一再地懇求,他才勉強的吃上幾口飯,所以身體變得非常虛弱。這種體力和精神上的壓迫到一個階段,終於心靈發生了無法回復的撕裂,讓明雄完全再也沒有辦法回復到原來的世界。 明雄看見自己走在一條長長的道路上,道路的末端是一個巨大審判台。來到台前看見另外一個自己就坐在台上,一個遙遠而巨大的聲音說:「黃明雄,你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 這時台下的明雄說:「不知道。」 台上的明雄說:「你浪費自己的生命,判決有罪。」聲音極度宏亮,縈繞在周圍的空氣中,不斷發出「有罪」、「有罪」、「有罪」&amphellip&amphellip的迴響。 這時明雄大聲為自己辯解:「我認真工作,照顧家庭,何罪之有?」 這時審判台上的自己說:「看你的舌頭已經變成綠色,身體長出青苔,這不是最好的證據嗎?」 「我哪有,你看清楚一點。」說完想要舉起手來,但卻舉不起來。低頭一看,自己全身變成石頭,上面長滿苔蘚,想要發出聲音說:「怎麼會這樣?」卻發不出聲音來。 這時台上的明雄發言:「我判決將你切成兩半,拿出刀來。」 這時天空中出現一把紅色的大刀,往石頭切下來,台下的明雄只見到紅光一閃,就昏倒不省人事了。(待續)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