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總覽

新聞總覽

75社團連署抗議4條例

【林宜瑩台北報導】有超過75個社會團體一同連署,包括台灣綠黨的潘翰聲、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幹事黃哲彥與原宣幹事歐蜜.偉浪、澎湖反賭場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都市改革組織、阿美族守護聯盟等代表,3月3日上午齊聚立法院大門口,高聲抗議各政黨立委及行政院提出離島建設、原住民族地區建設、東部區域發展、雲嘉農業特區發展等4條例,意圖排除各種土地開發的法令限制,使公有土地釋出不受土地法及國有財產法的限制,讓地方政府與財團能上下其手,用促進經濟發展之名,大開國土鬆綁之門,不但造成國土保育失控,更會讓世居公有土地的原住民流離失所。 現場人士拉起一張巨大的百元大鈔,上頭有孫中山說:「我有叫你們亂賣國土嗎?」的字樣,後頭更掛起「立委上山下海搞東搞西」的大海報,抗議國民黨、民進黨、無黨聯盟及行政院提出離島、原民、東部、雲嘉4個發展條例,等於是把5都之外的土地都涵括在內,高舉「發展、建設、永續」旗幟,其內容卻可能讓國土賤賣、原鄉毀滅、財團壯大。 各社團代表也列出「7大亂象」,明指條例中有「所需用地屬公有土地者,得辦理撥用,不受土地法第25條、國財產法第28條或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限制」、「50公頃以下者,興辦事業計劃及環境影響評估之審查,由地方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為促進海岸觀光遊憩建設者,得在國有非公用海岸土地開發建築使用」,「為發展農特區之觀光產業&amphellip&amphellip林班地內建築物之建築管理,不受森林法、建築法限制」等規定,無疑是替國有土地財團化,大開方便之門。 黃哲彥指出,東部有87.5%是公有土地,而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領域都在這些公有土地上,4開發條例就是要把國土財團化,不但會讓生態遭受破壞,原民豐富文化也將變成「財團向錢看」的單一文化。 歐蜜.偉浪說,他身為原住民,絕不反對或阻礙原鄉的建設或發展,但要是把土地開發的限制與門檻取消,最後獲利的絕對是財團,絕非原民之福。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前來向社團代表致意時,也透露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已得知各社團代表反對4開發條例的呼聲,將在近2週召集民進黨籍立委與黨中央幹部商討後,對此會有積極的回應。 &nbsp &nbsp

安坑教會課輔班 愛與管教共成長

【邱國榮台北報導】推開教會一樓活動中心的大門,烤麵包裹上起司的香氣,撲鼻而來。「老師,我可以吃了嗎?」1位個頭嬌小的原住民小朋友嚷嚷問;「等牧師來帶我們一起禱告後才可以吃。」1名婦女安撫小朋友,同時端出好幾杯草莓果汁牛奶,彎腰悉心地一一放置在8個小朋友面前。這時候牧師出現,小朋友安靜了。牧師輕柔摸摸當中唯一的原住民小朋友。「小朋友,我們一起低頭感謝。」原本鬧烘烘急著大快朵頤的小朋友,頓時安靜低頭,跟著牧師一句句禱告。 這是台北中會安坑教會課輔班一景。3月4日下午4時半,安坑教會牧師王啟讚例行出現在小朋友面前,一起享受下午點心的時光。「課輔班可以解決弱勢家庭面對孩子課後安親教育的問題。」王啟讚表示,教會這學期才推動課輔事工,是深入社區宣教的嘗試,因特別看重教會附近的弱勢家庭,因此決議提供免費的課輔學習環境,讓弱勢家庭學童放學後在教會得到課業照顧,1來減輕學童父母的經濟負擔,2來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自信心,3是讓家長放心踏入教會,願意進一步認識信仰。 當天輪值擔任課輔老師的是教會執事彭伶慧,除了指導孩子寫功課,也得進出廚房準備點心,看似辛苦,然而她神采奕奕。她說,教會有愛,但管理學習態度的原則要抓牢;再調皮的孩子,在適當的規範後,品行必會改變,也直接提升學習成果及成績。她強調,教會課輔班不能輕忽孩子的學業成績,否則無法得到家長信任,甚至偏頗地以為,教會是藉機在「傳教」,這點不可不慎。

放下仇恨傳講神愛 張依仁安返天家

【李信仁台中報導】228事件受難者,花蓮張七郎父子遇難事件唯一倖存者張依仁醫師告別禮拜,3月5日下午在台中中會民族路教會舉行。回顧張依仁飄泊艱辛的一生,家屬表示,近幾年兒女們勸他放下仇恨,他逐漸釋懷覺得「反正定惡人罪的是上帝」,只期許後世繼續訴說耶穌愛的故事。 〈我真愛講這故事〉是張依仁生前最愛的詩,民族路教會牧師陳伯源以「真愛講的故事」證道,張依仁雖然走過苦難,但他堅強又帶幽默感的生命,真實體會上帝的愛;張依仁最愛講「上帝愛世人」的故事,從他所遭遇的歷史悲劇中提醒,人要不斷認罪悔改,建立新生命,寫下用愛彼此對待的新故事。 1917年5月9日張依仁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祖父張仁壽是馬偕的學生、第一位客家傳道師,父親張七郎、母親詹金枝都是虔誠基督徒,從小領受基督信仰。童年在日本求學的張依仁,小學畢業回台寄讀淡水中學,後來又到日本求學,1937年進入中國瀋陽滿州醫科大學,1943年畢業後在中國東北行醫;1945年2次大戰終戰,隔年他與大哥張宗仁以聯合國難民身分回台灣到花蓮太巴塱醫院服務。 228事件爆發後,父親張七郎、兄長張宗仁和張果仁被屠殺,張依仁被囚禁3個月才釋放,之後遷居淡水行醫,但國民黨特務、警察騷擾不斷而決定離開台灣;1961年到日本,1963年定居巴西,22年間沒有回到台灣,還被政府列為「黑名單」禁止返鄉,1982年母喪申請回台也未獲得核准,1985年才在東京申請護照返台。最近10年,張依仁為病所苦,曾經中風,並罹患糖尿病、腎臟、心血管等疾病,2011年2月24日上午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台中,享年92歲。 張依仁的大女兒、民族路教會執事張惠滿回憶父親生前常說「張家人若不是被殺害,都可以活很長久」,張依仁走過幸福童年、艱苦青壯年,與疾病搏鬥的晚年,228事件有許多怨恨,但晚年熱心教會生活,加上家人安慰,漸漸將「淚水化為歡喜,仇恨變成寬容」。 女婿何錄滄醫師代表家屬講述故人略歷時提到,張依仁在巴西服務於亞馬遜河畔偏遠的長老教會醫院,沒有巴西醫師執照,月薪僅100美金,即使生活艱困,張依仁持守「行公義,好憐憫」的教導,熱心助人,曾經醫好一個貧困的日本兒童,此人視張依仁如父親。 告別禮拜現場展出張依仁書法,他的妻子許梅則坐在輪椅答謝各界關心。擔任祝禱的江孟哲牧師禮拜後在個人部落格回憶,張依仁曾說「因為赦免人,我們的心就被釋放了」雖然不能原諒邪惡可惡的政權、希望國民黨垮台,但由於定罪的是上帝,內心願意赦免。

重視教會高等教育 作育英才

&nbsp面臨少子化危機 &nbsp教會應整合資源強調信仰教育 &nbsp成為社會典範 大學學測成績於2月底公布,各校為招生費盡心思,可見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的衝擊!長老教會擁有真理、長榮2所綜合大學,以及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所醫療教育學府,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與各校積極思考發展策略,從少子化現況與對策分析真理、長大、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的發展,省思長老教會設立高等教育的意義,期待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創設的高等教育學府,持續貢獻台灣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面對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教會比政府有更多優勢。長老教會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委、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宏室說,政府對少子化下的大專院校有退場、轉型、整併,或招收中國學生和鼓勵進修等增加學生的作法,而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學比一般學校多了信仰、普世、人文關懷,發揮基督教信仰特色就能永續發展。 周宏室警告,2010年新生兒僅16萬6886人,約為現在大學一年級學生總數的一半,因此從台灣出生人口變化預計,18年後,有將近一半的大學會倒閉。另外,1998年的出生人口為27萬1450人,這些人預計5年後進入大學就讀,所以在2016年就會開始發生大學倒閉的風暴,必須趕快應對。 2010年出生人口大約是1997年32萬6002人的一半,從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出生率加速降低下,究竟大學要招收多少學生才能經營?真理大學校長吳銘達表示,1所大學有6000位學生就能維持收支平衡,但國內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和名額分配不均,且私立大學比例高,即使只招生6000名仍是倍感壓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大學、技術學院、專科總招生名額33萬2620人,但公立名額只有7萬128人;從新生註冊率來看,公立學校報到率有94%,私立學校則僅有78.18%,越來越多科系因招生不足遭到減班或裁撤,顯示私校經營日漸困難。在「人人有大學可讀」「18分上大學」的時代,政府的高教政策有幾個調整方向,首先是大專退場機制,提高各校和系所評鑑標準,嚴格執行停招、停辦;其次是轉型,輔導大專轉為職場、高齡、退休人士的進修學校;同時教育部可依〈大學法〉整併公立大專,減少教育成本,而私校受招生不足或資金縮減的影響,也可能用合併求生存。 少子化使學生人數減少,政府和各校普遍採取招收中國學生,鼓勵民眾參與終身教育等,增加學生數和收益,相較於政府政策和各校因應少子化策略,長老教會高教機構有何優勢和對策?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2月18日至19日舉行研討會,長老教會所屬真理大學、長榮大學、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等各校校長、董事長均參加這次研討會,普遍認為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專有基督信仰、釘根本地和普世結合等特點和優勢,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表示,長老教會各大專加強基督信仰教育,突顯基督教大學的特色,就可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期許長老教會大學走在社會前面成為典範。 長老教會是普世教會的重要成員,1200多間教會遍佈全國,還有醫院、社福機構成為支持高等教育的最大後盾,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真理大學副教授蔡維民建議,總會應協助各校和普世教會、國外學校建立夥伴關係,擴大海外招生;學校積極向各教會介紹辦學成果和招生訊息,開放校園服務民眾、提供教會活動,加強與其他基督教機構合作,讓社會各界更了解長老教會深耕大專教育的用心,只要認真辦學,就不會被淘汰。 馬偕醫學院 7大能力 培育醫師具專業富愛心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2009年正式招生,是國內最新的醫學院,目前設醫學、護理2科系,創校宗旨是效法宣教師馬偕博士,期待培育具備「馬偕精神」關懷弱勢、專業和醫德兼備的醫療人員,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對馬偕醫學院2年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服務教學並重是馬偕醫學院的特點,期盼培養醫學生擁有7大基礎能力,包括對社會的認知和關懷、人道精神和素養、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弱勢族群的照護與服務以及優良的教學與研究能力等。 2年來師生多次出隊到台東利稻、達魯瑪克等部落,平時也到雙連安養院關懷長輩。校長魏耀揮說,師生到偏遠地區實際與人接觸,有助成為「眼中有人,心中有愛,腦有智慧,手能操作,腳能行動」的醫師。 去年12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的「馬偕醫學院訪視報告」指出,馬偕醫學院3大優點,第1,馬偕醫學中心擁有豐富資源,足以提供馬偕醫學院長遠發展;第2,目前教師和學生關係密切,對學生有正面影響,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感激;第3,馬偕醫學院與淡水和三芝地區居民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針對機構和董事會、課程規劃、學生意見、師資、教學資源等項目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從師生訪談中發現,校務、師資充實,尤其學生關懷是馬偕醫學院的強項,建議現階段應以建立優良教學品質和增加教學資源為首要,期待董事會能夠全力支持,使校長和教師致力校務發展,建立穩固基礎。 為了挑選適合的學生就讀,推薦甄試入學除了學測成績,採取「多站迷你面試」、小組討論的多重考評,這是和其他醫學院最大的不同;招生時對學生的學科和人格特質並重,入學後重視信仰和生活輔導,是全國第1個向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動呈現「學生自評報告書」的學校,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期望培育具有專業、憐憫心、重視倫理和責任感的醫療人員。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評鑑第1 實習資源打造優秀學生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去年慶祝40週年,教育部多項評鑑更榮獲全國專校第1;去年金士頓科技公司也特別捐款1.8億給馬偕專校「原住民家庭翻身教育專案計畫」,資助200名原住民學生5年的學雜費,鼓勵他們在畢業後返鄉貢獻所學。 擁有學生3085人的馬偕專校,是國內很重要的護理人才養成中心,馬偕專校結合馬偕醫學中心,有完善的教學和實習資源,各項評鑑成績優異,即使近年教育部對專科招生名額縮減,馬偕專校新生核定名額不減反增,五專部註冊率高達96%;另外,去年馬偕專校的護理師考試及格率81%,護士及格率84%超過全國平均,畢業生不僅有就業保證,升學率也很高。 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表示,「誠敬愛勤」是馬偕專校校訓,勤勞是護理人員最重要的態度,期待學生都能到職場發揮所學,他鼓勵學生「畢業後到護理第1線至少服務2年以上,」實踐護理精神,對日後進修或生涯發展都有幫助。蘇聰賢任期至今年屆滿,9年任內,除了培育學生,同時栽培優秀師資,提供馬偕醫院醫師等專業人士到校任教機會,使200人次順利升等,成為教育部認可的大學教師,協助馬偕醫院晉升醫學中心。 對於馬偕專校的發展,蘇聰賢希望馬偕專校和馬偕醫學院能儘早合併,他感謝馬偕醫院和董事會的支持,尤其馬偕董事會提供新台幣1億2000萬元支持馬偕專校興建三芝校區宿舍,這是很重要的一步。&nbsp 馬偕醫學院、專校 &nbsp合併意見不一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是否合併,雙方意見不一。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莊焜明與馬偕專校希望2校合併,馬偕醫學院則反對合併。 2010年3月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針對2校合併的願景提出報告;同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訪視馬偕醫學院,針對董事會情況訪問莊焜明,他也期待馬偕醫學院和專校合併。 對此,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提醒,護專和護理系在專業層次差距大,馬偕醫學院成立不久,護理系還需時日打好基礎,建立制度,不能為了應付其他評鑑而貿然合併;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也認為2校目前不應合併。 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對於合併至今沒有共識,加上醫學評鑑委員會認為,馬偕醫學院本身有董事會,也與馬偕社福基金會董事會、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單位有從屬關係,等於有3個董事會,相關單位必須先釐清各董事會和學校的關係與行政架構,才能讓學校未來的發展更加順利。 真理大學 聖經辦學 師生跨校交流合作發展 【邱國榮專題報導】「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繼承馬偕博士對台灣文化、教育、醫療的貢獻,於1959年決議在馬偕親自規劃監工的淡水「牛津學堂」原址,計畫籌設大學,首先於1965年8月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之後於1999年8月1日改名為「真理大學」,分為台北淡水與台南麻豆2個校區,有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知識經濟、語文和運動知識等8個學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與財經3個研究所,以及宗教學系碩士班等33個學系,以及8個2年制技術系在職班。  南北校區專業分工 校際結盟尋求發展 台南麻豆校區佔地21.6621公頃,與淡水校區校地9.33公頃併計,真理大學面積有31公頃之多。目前麻豆校區規劃4個學院11個學系,以及2個碩士研究班,分別是人文學院的日文應用學系與英語應用學系;觀光休閒事業學院的航空運輸管理學系、自然資源應用學系、餐旅館裡學系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運動知識學院的水域運動休閒學系、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管理學院則有工商管理學系、知識管理學系以及資訊應用學系;而研究所,則是資訊應用學系碩士班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 2010年11月,真理大學在麻豆校區舉辦「共存共榮、迎向卓越.大學校長高峰會」,邀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台南神學院參與高峰會談,之後,真理大學與2校簽訂姊妹聯盟,推動師生交流與學術合作。該校的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所長蔡維民教授,對此合作表示,「M型化現象」已經吹到了大學經營面,原因是面臨「少子化」、「企業化經營」的影響,以及面對「政府錯誤政策」的干擾因素,因此學校與2校結盟,互惠共享,是彼此尋求發展的可能新方向。  辦校理念3H加5H 將知識建在真理上 真理大學是所教會學校,因此,教學的理念與信仰的理念融合一體,一如校名的「真理」2字,將教學與信仰的理念依據聖經創校,尤其引據聖經所言:「敬畏創造宇宙的神,是智慧的開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所說的每一句話」,根據這2句的聖言,訂定了真理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治學上,期盼全校師生能夠將傳授知識的真理建構在上帝的真理基礎上頭,據此原則,帶領學校走向軟硬兼備、內外兼修,而且有別於其他大學的特有校風。 所謂軟硬兼備與內外兼修,就學校師生而言,就是傳授知識,激發潛能,研究基礎性的新知識,並且學風自由地探討真理,使全校師生具有謙遜的(Humble)、人道的(Humane)、幽默的(Humorous)3H人格,成為健全發展的人,現任校長吳銘達則在原始的3H辦校理念以外,更加上他提倡的5H,期盼每位師生以愛心(Heart)愛學校愛自己,增進身心靈健康(Health),充滿榮譽感(Honor),共同營造豐收(Harvest)的知能與教學成果,一齊創造幸福快樂(Happiness)的學習與工作生活。校方則以開放的態度,順應世界潮流,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並且將學術與技能經驗推廣到在職的社會人士,提供社會一個良好的終身教育機會。 由於台灣宗教現象多元、活動頻繁,不同宗教在此蓬勃發展,對島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活動影響甚鉅;而放眼世界,宗教對世界穩定、政治衝突、民主改革與社會興革具關鍵性角色,真理大學為此在淡水校區特別設立了「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基本的學程有「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2方向,在校際間獨樹一格。 長榮大學 全人牧育 發揚基督精神打造品牌 【陳怡萱專題報導】長榮大學設立於1993年,前身為「長榮管理學院」,發展至今17年,設有「管理學院」、「健康科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工程學院」、「神學院」5個學院,超過1萬名學生。長大辦學理念與願景為「全人牧育、長榮永續」。陳錦生說明,強調「全人牧育」而不是「全人教育」,在於「牧」指的是「牧羊人的精神」,即是「不放棄任何一隻羊」,以愛心關懷找出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們發揮潛在專長;而「牧羊」就要供應羊群所需,除給予學生規範,同時致力訓練、改善老師的授課技巧,「老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把學生教好』,而不是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  看重本土強調信仰 全國唯一校內車站 陳錦生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大看待每位學生,不是工廠量產出一模一樣的商品,而是陶匠親手捏出的藝術品,「我們的學生進來時也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出去可以得到好成績。」陳錦生口中的「好成績」不只是專業上有好表現,更要培育學生成為「受人尊重的社會公民」,以此為「長榮品牌」,亦即是基督教大學與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 「長榮大學是台灣的基督教大學。」陳錦生指出,「台灣的」與「基督教」都是形容詞,前者表示看重本土,讓學生認識台灣、認識自己,後者強調基督信仰的謙卑服事、虛心學習。 現在的長大更成為全台灣第1個校園內有車站的大學,即台鐵沙崙線的「長榮大學站」,提到這個「神蹟」,陳錦生滿懷感激,「上帝對我們很好,沒有什麼缺乏。」他指出,基督教大學「沒有真正的老闆」,因此「不會被要求賺錢」,所以經費能夠儘量用在投資教學相關設施上,以牧羊人尋羊的精神為學生服務到底。  校牧提供身心關顧 核心必修品學兼優 基督教大學的特色是設有「校牧」,發揚基督精神,關顧學生身心靈,推動生命教育、福音分享、關懷服務、團契成長、聖樂造就、節慶紀念、清寒獎學金等事工。目前校牧室有4位牧師,包括主任牧師陳尹中及關懷牧師陳宇碩、陳嘉冕、丘昌完(韓籍宣教師)。 長大學生必修課之一「長榮精神」,便由校牧擔任授課老師,講述教會傳統與立校精神,結合校園生活與社會時事,以「敬天、愛人、惜物、力行」為授課主軸,是為大一各班必修的核心課程。 此外,在長榮大學讀書,所有學系皆必修「倫理教育」,包括「大眾傳播倫理」、「會計倫理」以及「應用倫理學」,長大校長陳錦生表示,「教會為什麼辦大學?就是要發揚基督精神。」因此,長榮大學格外重視品格教育,「把學生教好」是全體教職員共同的理念。 除生活及靈性關懷,長大特別設立「關懷家庭」制度,由50位基督徒教職員每人認養2位大一新生,每學期約100位新生可藉由關懷家庭得到生活上、信仰方面的照顧,透過情感交流、信仰分享,幫助離家在外的學生早日適應大學新生活,並持續信仰不中斷。 陳尹中說,校牧室向全校師生開放,備有茶點,常有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來到這裡聊天交誼,或是在這裡念書、討論功課,也常有學生因為信任校牧而前來訴說心事。「常常聽學生講感情啊!」對於學生很信任校牧,陳尹中感到欣慰,學生遭遇到經濟上、家庭上各方面問題,校牧室也會傾力協助。長大校牧室每學期向教職員及各教會團契募捐「信望愛獎學金」、「仁愛基金」,用於獎勵表現優秀學生以及急難救助。 目前長大有4個學生團契、1個教職員團契、1個學生聯合詩班、1個教職員詩班、7個查經班、1個手鐘團、以及1個福音劇團;針對慕道友設有「Alpha小組」,以不給予壓力的輕鬆方式,提供信仰相關資訊。

重視教會高等教育 作育英才

&nbsp面臨少子化危機 &nbsp教會應整合資源強調信仰教育 &nbsp成為社會典範 大學學測成績於2月底公布,各校為招生費盡心思,可見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的衝擊!長老教會擁有真理、長榮2所綜合大學,以及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所醫療教育學府,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與各校積極思考發展策略,從少子化現況與對策分析真理、長大、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的發展,省思長老教會設立高等教育的意義,期待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創設的高等教育學府,持續貢獻台灣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面對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教會比政府有更多優勢。長老教會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委、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宏室說,政府對少子化下的大專院校有退場、轉型、整併,或招收中國學生和鼓勵進修等增加學生的作法,而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學比一般學校多了信仰、普世、人文關懷,發揮基督教信仰特色就能永續發展。 周宏室警告,2010年新生兒僅16萬6886人,約為現在大學一年級學生總數的一半,因此從台灣出生人口變化預計,18年後,有將近一半的大學會倒閉。另外,1998年的出生人口為27萬1450人,這些人預計5年後進入大學就讀,所以在2016年就會開始發生大學倒閉的風暴,必須趕快應對。 2010年出生人口大約是1997年32萬6002人的一半,從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出生率加速降低下,究竟大學要招收多少學生才能經營?真理大學校長吳銘達表示,1所大學有6000位學生就能維持收支平衡,但國內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和名額分配不均,且私立大學比例高,即使只招生6000名仍是倍感壓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大學、技術學院、專科總招生名額33萬2620人,但公立名額只有7萬128人;從新生註冊率來看,公立學校報到率有94%,私立學校則僅有78.18%,越來越多科系因招生不足遭到減班或裁撤,顯示私校經營日漸困難。在「人人有大學可讀」「18分上大學」的時代,政府的高教政策有幾個調整方向,首先是大專退場機制,提高各校和系所評鑑標準,嚴格執行停招、停辦;其次是轉型,輔導大專轉為職場、高齡、退休人士的進修學校;同時教育部可依〈大學法〉整併公立大專,減少教育成本,而私校受招生不足或資金縮減的影響,也可能用合併求生存。 少子化使學生人數減少,政府和各校普遍採取招收中國學生,鼓勵民眾參與終身教育等,增加學生數和收益,相較於政府政策和各校因應少子化策略,長老教會高教機構有何優勢和對策?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2月18日至19日舉行研討會,長老教會所屬真理大學、長榮大學、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等各校校長、董事長均參加這次研討會,普遍認為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專有基督信仰、釘根本地和普世結合等特點和優勢,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表示,長老教會各大專加強基督信仰教育,突顯基督教大學的特色,就可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期許長老教會大學走在社會前面成為典範。 長老教會是普世教會的重要成員,1200多間教會遍佈全國,還有醫院、社福機構成為支持高等教育的最大後盾,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真理大學副教授蔡維民建議,總會應協助各校和普世教會、國外學校建立夥伴關係,擴大海外招生;學校積極向各教會介紹辦學成果和招生訊息,開放校園服務民眾、提供教會活動,加強與其他基督教機構合作,讓社會各界更了解長老教會深耕大專教育的用心,只要認真辦學,就不會被淘汰。 馬偕醫學院 7大能力 培育醫師具專業富愛心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2009年正式招生,是國內最新的醫學院,目前設醫學、護理2科系,創校宗旨是效法宣教師馬偕博士,期待培育具備「馬偕精神」關懷弱勢、專業和醫德兼備的醫療人員,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對馬偕醫學院2年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服務教學並重是馬偕醫學院的特點,期盼培養醫學生擁有7大基礎能力,包括對社會的認知和關懷、人道精神和素養、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弱勢族群的照護與服務以及優良的教學與研究能力等。 2年來師生多次出隊到台東利稻、達魯瑪克等部落,平時也到雙連安養院關懷長輩。校長魏耀揮說,師生到偏遠地區實際與人接觸,有助成為「眼中有人,心中有愛,腦有智慧,手能操作,腳能行動」的醫師。 去年12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的「馬偕醫學院訪視報告」指出,馬偕醫學院3大優點,第1,馬偕醫學中心擁有豐富資源,足以提供馬偕醫學院長遠發展;第2,目前教師和學生關係密切,對學生有正面影響,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感激;第3,馬偕醫學院與淡水和三芝地區居民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針對機構和董事會、課程規劃、學生意見、師資、教學資源等項目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從師生訪談中發現,校務、師資充實,尤其學生關懷是馬偕醫學院的強項,建議現階段應以建立優良教學品質和增加教學資源為首要,期待董事會能夠全力支持,使校長和教師致力校務發展,建立穩固基礎。 為了挑選適合的學生就讀,推薦甄試入學除了學測成績,採取「多站迷你面試」、小組討論的多重考評,這是和其他醫學院最大的不同;招生時對學生的學科和人格特質並重,入學後重視信仰和生活輔導,是全國第1個向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動呈現「學生自評報告書」的學校,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期望培育具有專業、憐憫心、重視倫理和責任感的醫療人員。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評鑑第1 實習資源打造優秀學生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去年慶祝40週年,教育部多項評鑑更榮獲全國專校第1;去年金士頓科技公司也特別捐款1.8億給馬偕專校「原住民家庭翻身教育專案計畫」,資助200名原住民學生5年的學雜費,鼓勵他們在畢業後返鄉貢獻所學。 擁有學生3085人的馬偕專校,是國內很重要的護理人才養成中心,馬偕專校結合馬偕醫學中心,有完善的教學和實習資源,各項評鑑成績優異,即使近年教育部對專科招生名額縮減,馬偕專校新生核定名額不減反增,五專部註冊率高達96%;另外,去年馬偕專校的護理師考試及格率81%,護士及格率84%超過全國平均,畢業生不僅有就業保證,升學率也很高。 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表示,「誠敬愛勤」是馬偕專校校訓,勤勞是護理人員最重要的態度,期待學生都能到職場發揮所學,他鼓勵學生「畢業後到護理第1線至少服務2年以上,」實踐護理精神,對日後進修或生涯發展都有幫助。蘇聰賢任期至今年屆滿,9年任內,除了培育學生,同時栽培優秀師資,提供馬偕醫院醫師等專業人士到校任教機會,使200人次順利升等,成為教育部認可的大學教師,協助馬偕醫院晉升醫學中心。 對於馬偕專校的發展,蘇聰賢希望馬偕專校和馬偕醫學院能儘早合併,他感謝馬偕醫院和董事會的支持,尤其馬偕董事會提供新台幣1億2000萬元支持馬偕專校興建三芝校區宿舍,這是很重要的一步。&nbsp 馬偕醫學院、專校 &nbsp合併意見不一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是否合併,雙方意見不一。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莊焜明與馬偕專校希望2校合併,馬偕醫學院則反對合併。 2010年3月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針對2校合併的願景提出報告;同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訪視馬偕醫學院,針對董事會情況訪問莊焜明,他也期待馬偕醫學院和專校合併。 對此,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提醒,護專和護理系在專業層次差距大,馬偕醫學院成立不久,護理系還需時日打好基礎,建立制度,不能為了應付其他評鑑而貿然合併;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也認為2校目前不應合併。 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對於合併至今沒有共識,加上醫學評鑑委員會認為,馬偕醫學院本身有董事會,也與馬偕社福基金會董事會、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單位有從屬關係,等於有3個董事會,相關單位必須先釐清各董事會和學校的關係與行政架構,才能讓學校未來的發展更加順利。 真理大學 聖經辦學 師生跨校交流合作發展 【邱國榮專題報導】「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繼承馬偕博士對台灣文化、教育、醫療的貢獻,於1959年決議在馬偕親自規劃監工的淡水「牛津學堂」原址,計畫籌設大學,首先於1965年8月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之後於1999年8月1日改名為「真理大學」,分為台北淡水與台南麻豆2個校區,有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知識經濟、語文和運動知識等8個學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與財經3個研究所,以及宗教學系碩士班等33個學系,以及8個2年制技術系在職班。  南北校區專業分工 校際結盟尋求發展 台南麻豆校區佔地21.6621公頃,與淡水校區校地9.33公頃併計,真理大學面積有31公頃之多。目前麻豆校區規劃4個學院11個學系,以及2個碩士研究班,分別是人文學院的日文應用學系與英語應用學系;觀光休閒事業學院的航空運輸管理學系、自然資源應用學系、餐旅館裡學系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運動知識學院的水域運動休閒學系、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管理學院則有工商管理學系、知識管理學系以及資訊應用學系;而研究所,則是資訊應用學系碩士班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 2010年11月,真理大學在麻豆校區舉辦「共存共榮、迎向卓越.大學校長高峰會」,邀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台南神學院參與高峰會談,之後,真理大學與2校簽訂姊妹聯盟,推動師生交流與學術合作。該校的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所長蔡維民教授,對此合作表示,「M型化現象」已經吹到了大學經營面,原因是面臨「少子化」、「企業化經營」的影響,以及面對「政府錯誤政策」的干擾因素,因此學校與2校結盟,互惠共享,是彼此尋求發展的可能新方向。  辦校理念3H加5H 將知識建在真理上 真理大學是所教會學校,因此,教學的理念與信仰的理念融合一體,一如校名的「真理」2字,將教學與信仰的理念依據聖經創校,尤其引據聖經所言:「敬畏創造宇宙的神,是智慧的開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所說的每一句話」,根據這2句的聖言,訂定了真理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治學上,期盼全校師生能夠將傳授知識的真理建構在上帝的真理基礎上頭,據此原則,帶領學校走向軟硬兼備、內外兼修,而且有別於其他大學的特有校風。 所謂軟硬兼備與內外兼修,就學校師生而言,就是傳授知識,激發潛能,研究基礎性的新知識,並且學風自由地探討真理,使全校師生具有謙遜的(Humble)、人道的(Humane)、幽默的(Humorous)3H人格,成為健全發展的人,現任校長吳銘達則在原始的3H辦校理念以外,更加上他提倡的5H,期盼每位師生以愛心(Heart)愛學校愛自己,增進身心靈健康(Health),充滿榮譽感(Honor),共同營造豐收(Harvest)的知能與教學成果,一齊創造幸福快樂(Happiness)的學習與工作生活。校方則以開放的態度,順應世界潮流,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並且將學術與技能經驗推廣到在職的社會人士,提供社會一個良好的終身教育機會。 由於台灣宗教現象多元、活動頻繁,不同宗教在此蓬勃發展,對島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活動影響甚鉅;而放眼世界,宗教對世界穩定、政治衝突、民主改革與社會興革具關鍵性角色,真理大學為此在淡水校區特別設立了「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基本的學程有「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2方向,在校際間獨樹一格。 長榮大學 全人牧育 發揚基督精神打造品牌 【陳怡萱專題報導】長榮大學設立於1993年,前身為「長榮管理學院」,發展至今17年,設有「管理學院」、「健康科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工程學院」、「神學院」5個學院,超過1萬名學生。長大辦學理念與願景為「全人牧育、長榮永續」。陳錦生說明,強調「全人牧育」而不是「全人教育」,在於「牧」指的是「牧羊人的精神」,即是「不放棄任何一隻羊」,以愛心關懷找出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們發揮潛在專長;而「牧羊」就要供應羊群所需,除給予學生規範,同時致力訓練、改善老師的授課技巧,「老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把學生教好』,而不是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  看重本土強調信仰 全國唯一校內車站 陳錦生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大看待每位學生,不是工廠量產出一模一樣的商品,而是陶匠親手捏出的藝術品,「我們的學生進來時也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出去可以得到好成績。」陳錦生口中的「好成績」不只是專業上有好表現,更要培育學生成為「受人尊重的社會公民」,以此為「長榮品牌」,亦即是基督教大學與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 「長榮大學是台灣的基督教大學。」陳錦生指出,「台灣的」與「基督教」都是形容詞,前者表示看重本土,讓學生認識台灣、認識自己,後者強調基督信仰的謙卑服事、虛心學習。 現在的長大更成為全台灣第1個校園內有車站的大學,即台鐵沙崙線的「長榮大學站」,提到這個「神蹟」,陳錦生滿懷感激,「上帝對我們很好,沒有什麼缺乏。」他指出,基督教大學「沒有真正的老闆」,因此「不會被要求賺錢」,所以經費能夠儘量用在投資教學相關設施上,以牧羊人尋羊的精神為學生服務到底。  校牧提供身心關顧 核心必修品學兼優 基督教大學的特色是設有「校牧」,發揚基督精神,關顧學生身心靈,推動生命教育、福音分享、關懷服務、團契成長、聖樂造就、節慶紀念、清寒獎學金等事工。目前校牧室有4位牧師,包括主任牧師陳尹中及關懷牧師陳宇碩、陳嘉冕、丘昌完(韓籍宣教師)。 長大學生必修課之一「長榮精神」,便由校牧擔任授課老師,講述教會傳統與立校精神,結合校園生活與社會時事,以「敬天、愛人、惜物、力行」為授課主軸,是為大一各班必修的核心課程。 此外,在長榮大學讀書,所有學系皆必修「倫理教育」,包括「大眾傳播倫理」、「會計倫理」以及「應用倫理學」,長大校長陳錦生表示,「教會為什麼辦大學?就是要發揚基督精神。」因此,長榮大學格外重視品格教育,「把學生教好」是全體教職員共同的理念。 除生活及靈性關懷,長大特別設立「關懷家庭」制度,由50位基督徒教職員每人認養2位大一新生,每學期約100位新生可藉由關懷家庭得到生活上、信仰方面的照顧,透過情感交流、信仰分享,幫助離家在外的學生早日適應大學新生活,並持續信仰不中斷。 陳尹中說,校牧室向全校師生開放,備有茶點,常有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來到這裡聊天交誼,或是在這裡念書、討論功課,也常有學生因為信任校牧而前來訴說心事。「常常聽學生講感情啊!」對於學生很信任校牧,陳尹中感到欣慰,學生遭遇到經濟上、家庭上各方面問題,校牧室也會傾力協助。長大校牧室每學期向教職員及各教會團契募捐「信望愛獎學金」、「仁愛基金」,用於獎勵表現優秀學生以及急難救助。 目前長大有4個學生團契、1個教職員團契、1個學生聯合詩班、1個教職員詩班、7個查經班、1個手鐘團、以及1個福音劇團;針對慕道友設有「Alpha小組」,以不給予壓力的輕鬆方式,提供信仰相關資訊。

中台灣設立 公義行動教會

【李信仁台中報導】「台灣公義行動教會」繼去年2月28日在台北成立後,如今在台中又多了一間。2月27日下午超過500人聚集在台中公園更樓舉行設立感恩禮拜,禮拜中共同記念228事件64週年,向受難家屬獻花,為台灣祈禱;該教會3月起每週日下午2:30在台中公園舉行禮拜和民主論壇,期許實踐信仰,關懷社會和弱勢。公義行動教會認同「基督徒聚集和十字架就是教會」,教會要和人民與弱勢站在一起,當天的設立禮拜為惠明盲校奉獻,並邀請該校學生獻詩分享。 前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高俊明牧師以「勇敢向前」為題在禮拜證道,他向228受難者家屬致敬,並用曾經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卻在228遇難的前岡山長老教會牧師蕭朝金為例,說明當年屠殺的殘酷和受難者的悲苦與勇氣;而現在「某個政黨要出賣台灣,國外有中國侵略台灣」使台灣陷入危機,但只要疼惜台灣的人越多就有更多希望,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像約書亞勇敢向前,為人權、尊嚴、主權努力;公義行動教會向更多人分享關懷台灣的信息,意義重大。 有多位228受難者和家屬參加這場禮拜,包括在事件後被囚禁數月、現已高齡89歲的李振偉,以及胞兄在事件犧牲的高李麗珍牧師娘、台中228關懷協會會長邱阿全、家屬王春波等,由公義行動教會委員蔡丁貴、搶救台灣行動聯盟中部召集人戴正德等人代表向家屬獻花致意,全體祈禱追思。 台中中會議長王武聰牧師在禮拜中帶領為台灣、公義行動教會和228家屬祈禱,台中中會教社部部長陳育傑說,台中中會最近將召開中委會討論公義行動教會接納事宜,中中教社部會全力協助這間教會事工。這場禮拜,原本邀請228花蓮鳳林張七郎父子事件倖存者張依仁參加,但張依仁在2月24日病逝台中,享年92歲,告別禮拜3月5日下午2:30在台中民族路教會舉行。

婦女發起公禱 有份宣教行列

長老教會積極參與世界公禱日 &nbsp女宣教師孫理蓮助台灣發展社會福利 【林宜瑩專題報導】每年3月第1個主日,是長老教會總會訂的「婦女事工紀念主日」。基督教的婦女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到底成就了哪些宣教事工或社會運動?不說您可能不知道,今年3月4日台灣長老教會與其他華語教會,分別都舉辦「世界公禱日」;這個全球超過190多國參與的國際性宣教事工,其實就是基督徒婦女在19世紀末發起的普世性運動。另外,在台灣已有超過89萬人曾因基督教芥菜種會獲得直接或間接幫助,而該會的創辦人,正是美國女宣教師孫理蓮。 1887年,美國有一群婦女在馬麗艾倫.詹姆斯的提議下,訂定一天為美國貧窮、失業及被孤立者來公禱;1890年,美國露西.皮波蒂也提議要定一天為海外宣教來公禱;1919年,美國這2個公禱日合而為一,並在1922年與加拿大的公禱聚會結合,成了「世界公禱日」的前身。 而亞洲婦女比歐洲更早參加該事工,在1927年時,正式將3月第1個禮拜五──行之多年的公禱日,稱為「世界婦女公禱日」;2次大戰時,因種族仇恨與偏見造成人類極大死傷,因此從1945年起,全球各國基督徒婦女開始透過世界公禱日不斷串連,分享彼此的見證、禱告與服事。 在台灣,台灣長老教會因受到母會加拿大長老會的影響,很早就參與公禱日的事工,在1961年長老教會就派郭知惠傳道師,前往參加80國、37個禱告團體、約2000多位婦女齊聚的公禱日75週年聚會;至今,每年3月第1個禮拜五,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都會製作華語與台語2種版本的禮拜程序,提供給各中區會婦女事工部來舉辦「婦女公禱日大會」;國民政府來台多年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才開始參與該事工,今年,其他華語教會則選在台北靈糧堂舉行聯合崇拜。 2011年世界公禱日的主題是「你們有多少餅?」世界公禱日每年都會選定一個國家來代禱,今年為「智利」,由智利世界公禱日委員會撰寫;在禮拜程序中,先是以智利當地各種語言,由婦女代表與會眾相互應答來揭開公禱日活動序幕,並介紹智利國家文化歷史背景,然後再一一為智利各層面代禱。 除世界公禱日由基督徒婦女發起外,在台灣,教會婦女也做了許多社會運動,都有非常傑出、不凡的成果。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美國宣教師、孫雅各牧師娘孫理蓮。1927年孫理蓮踏上台灣這土地,她便深深地愛上這裡,2次戰前被迫返美,戰後,她於1947年再度回台,1952年投入救助工作,透過印刷信函向美、加友人回報她在台灣救助事工進度,藉此來募集所需經費;並在1962年向台灣政府登記立案「基督教芥菜種會」,成為台灣第1個立案的社會福利機構。 從醫療事工的樂生療養院、山地診所、肺病醫療診所、馬利亞產院、烏腳病醫院,到兒少事工如痲瘋病患新生兒、育幼院、少年之家,及創設技職教育有女子學校(助理護士訓練班、幼稚園褓母訓練班、職業訓練班、墊腳石學校)、男子學校(有農牧、技藝、聖經、木工、大理石加工、大客車駕訓等義工學校、補習學校)等等,孫理蓮參與或創設多項醫療、教育機構。 在宣教事工上,孫理蓮協助原住民建教堂,從1963到1992年,約有400間,並按月補助425間教會傳道人生活費。另一項為救助事工,在台灣沿海地區設置有24處牛奶供應處,受惠兒童有6000人;在風災、水災後發送衣物、麵粉及棉被;孫理蓮還投入監獄關懷事工;在她66歲時,甚至成立「焚棘海外宣道會」,派原住民宣教師到南洋傳教,遍及馬來西亞沙勞越、新幾內亞、印尼南婆羅洲等。經粗估,因芥菜種會上述事工因此受惠的,總人數已達89萬1777人。 孫理蓮於1983年1月14日蒙主恩召,與美籍丈夫前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長眠於台神的禮拜堂旁,但她一生所做的,卻對台灣產生莫大的影響,至今還繼續延續著&hellip&hellip。 全國婦女同心 結合觀光建山莊 【陳韋鑑採訪報導】提到婦女事工,曾是許多人靈修共同回憶的利巴嫩山莊是不可忽略的,這個由女傳提議、婦女事工部建設起來的靈修山莊,曾是日日客滿的休憩地點,在921大地震後,隨著建物破損及娛樂產業的轉變,漸漸淡出年輕人休憩與靈修的眼光中,但是近年來隨著有心人的努力,山莊重新出發,從利巴嫩山莊的歷史可以看到婦女們的努力,從山莊的未來更可以看到婦女們的可能性。 1966年,在台中中會服事的女傳彭靜淑教師看到教會尋找靈修場地不易,於是向她2伯彭清約長老建議購置土地,熱心的彭清約長老便購買土地奉獻作為教會靈修或會議的場地。為了開拓這個場地,台中中會女宣道部組織「利巴嫩山莊籌備委員會」,甚至由台中市區走路到位於大坑的山莊來協助開墾,1969年由總會議長謝緯牧師舉行動土典禮,並於1971年完工。當時由於建築經費龐大,需要全國婦女一起關心,因此利巴嫩山莊也歸屬於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 歷經日日客滿的黃金時期後,利巴嫩山莊在921大地震後面臨設備不足、娛樂需求轉變,於2009年改建,當時的董事長葉碧媛特別在改建前邀請總會同工及全台各中會婦女部長、董事一起上山大掃除。葉碧媛表示,讓大家一起動手,主要是希望喚起投入山莊與實際付出的感覺,這種過程是金錢難以衡量的,同時也再次體會前人40年來胼手胝足、親力親為,把山莊當成自己家一樣關愛的那種愛心。&nbsp 現任利巴嫩山莊董事長林杏霞表示,山莊正整修園內山坡地,希望未來往「香草主題園區」規劃,也試圖結合公部門在大坑風景區的計畫,結合當地的觀光,重新創造利巴嫩山莊的價值,並回饋教會與社會。「目前也與彰基討論相關課程的規劃,彰基郭守仁院長相當支持,」林杏霞說,「目前就是缺乏專業經理人。」 「其實目前的狀況是重新思考的機會,」林杏霞說,大家一起思考未來的道路,而且是培養婦女人才參與經營的好機會,「山莊的轉型,要面對許多過去的傳統,對女性也是很好的挑戰,」此外,更可讓全國各地的婦女有更多互動、認識與交流,這樣才能夠凝聚認同,規畫出適合婦女的藍圖,「歡迎兄姊們來認領花園,或來此當志工。」 事工國際接軌 用信仰關懷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婦女是長老教會宣教的重要支柱,長老教會重視培養婦女祈禱、靈修,配合國際「小錢祈禱奉獻運動」,用每日的禱告和小錢奉獻關懷國內外弱勢,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期許,婦女從靈性追求得到力量,進一步投入社會關懷,勇敢為公義發聲。 1980年代長老教會婦女就發起「彩虹事工」拯救雛妓,結合教會人權、原住民團體,發動華西街反雛妓遊行,並關懷亞洲人口販運和性別公義議題,協助成立勵馨、彩虹、終止童妓協會、婦女展業協會等機構,經常參與社會運動,發揮影響力。近年婦女重視靈性塑造,各梯次全國婦女靈修會超過500人,總會婦女事工幹事李幸玲牧師表示,各教會婦女喜愛祈禱和靈修,希望從中獲得力量,參與社會公義行動。 結合祈禱、奉獻與靈性塑造,是長老教會婦女參與社會關懷的特色,其中最顯著的是「小錢祈禱奉獻運動」。1956年,印度婦女姍蒂所羅門見到亞洲有許多貧苦兒童,於是發起「小錢祈禱奉獻運動」,祈求國家與眾人的和平,1958年第1屆亞洲教會婦女協會決定推行「小錢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該會創始教會之一,參與至今。 目前全球有100多國參加「小錢運動」,婦女事工委員會配合普世教會,邀請各教會婦女每年10月舉行「小錢祈禱奉獻感恩禮拜」,婦女事工委員會匯集各教會奉獻,一部分交給國際小錢祈禱委員會支持普世宣教、弱勢兒童與婦女關懷,一部分用作本土婦女事工。「小錢運動」曾幫助921大地震、88水災重建,2010年也決議提撥新台幣10萬元,支持柬埔寨聯合教會貧困兒童就學計畫,柬埔寨聯合教會代理總幹事安倫(Arun Van)表達感謝,婦女事工委員會希望未來能有平信徒宣教交流,增加台灣婦女普世公義的參與機會。 「祈禱、讀經與靈修,是婦女用信仰關懷社會的基礎。」李幸玲說,總會翻譯美國長老教會婦女研經手冊,配合實況提供經文釋義和信仰反省,助婦女了解聖經。今年預定出版約拿書、路得記,並於10月舉行婦女查經營,從聖經和神學研究中累積婦女宣教和社會參與的能量;另外,最近國光石化、大埔農地等環境事件,李幸玲期待更多婦女挺身為台灣環境發聲,成為關懷社會公義的起點。 回應呼召 母性特質社會發光 教會女性巾幗不讓鬚眉 &nbsp在社福機構與政策議題中發揮上主恩賜 庇護受傷少女 &nbsp終止兒少性剝削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終止童妓協會」於2009年7月慶祝創立15週年,創會會長高俊明牧師娘高李麗珍在回顧過去15年的記者會上,宣布了協會的重大變革:「從現在起,『台灣終止童妓協會』正式更名為『台灣展翅協會』。」 高李麗珍在記者會上表示,細數15年的歲月,台灣終止童妓協會一直致力於終止童妓、終止兒童色情、終止跨國性剝削的工作,幫助許多的少女,也推動相關法律的立法與修法,15年來終於看到一些成果;但是因為全球化、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口販運問題日益嚴重,也看到網路危機四伏,兒童少年上網時的安全問題,令人憂心。 所以協會擴大服務範圍與關懷議題,希望能夠提供更專業、更完備的服務,以及政策建議。她說:「展翅,是為了要匯集更多人的力量,將受傷的人庇護在張開的羽翼下,讓他們更有能力,就如聖經所記載:『受傷的人要如鷹展翅高飛』。」 根據展翅協會提供的2010年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近200萬名的兒童青少年遭受性剝削,有近120萬名兒少被販運遭受性剝削,而在台灣每年約有300多名少女,因為遭受性剝削接受安置保護;估計全球每年約有60萬至80萬人被販運,其中80%為女性,50%是兒童,在台灣則每年約有100多名人口販運被害人,接受安置保護。 此外,由於網路可隱匿身分,是意圖犯罪人經常利用的工具,台灣每年就約有400多名的兒童或少年,因為網路交友遭受性侵害,並且全球每月約有9600件網路檢舉案件,被證實為兒童色情。協會表示,自從立案以來,目標是終止一切兒少性剝削,面對最新資料數字,保護兒少人身安全的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止。 台灣展翅協會目前推展的工作有「少女展翅自立生活計畫」、「人口販運庇護所服務計畫」、「聽見兒童少年宣導計畫」以及「展翅公益募款活動計畫」,協助家庭失去教養功能的不幸少女,能夠展開自立生活,並且讓人口販運的被害人,於安置期間接受技職訓練,以及提升兒少人權的政策宣導與教育行動。&nbsp 關注婦幼人權 &nbsp設點安置受挫女 【邱國榮專題報導】1988年設立的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以「傳動女性內在力量」為主張,其緣起是美國宣教師高愛琪(Angie Golmon)。高愛琪於1985年帶領一群基督徒朋友從事不幸少女的救援與輔導,在她的心中描繪出「中途之家」的藍圖,這份藍圖靠著上帝的引領與社會大眾的協助下實現,結果一個希望之園的「勵馨園」就在1988年的5月正式成立,開啟了勵馨致力於關注兒童、青少年與婦女的人權道路。 根據勵馨20週年專刊,高愛琪受「中華女性宣教士聯盟」的邀請,赴公立庇護中心關心從娼寮救援出來的女孩,但是女孩經過6個月庇護後,卻重操舊業。因此,她開始有了讓女孩可以避風的中途之家「勵馨園」構想。勵馨首任執行長梁望惠傳道指出,當年尋找適合成立中途之家的地點,為免社會干擾,對外宣稱是教會找宿舍,對象則是中南部北上唸書的女孩;爾後「勵馨園」成立,為了讓女孩能從庇護工廠平安到家,同工常要與老鴇或人口販子諜對諜,每天更換路徑回家,以確保人口販子不知道勵馨園的所在。 勵馨成立至今23年,倡議了《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人口販運防制法》等有關保護兒少與婦女的人權重要法案,同時,在全國北、中、南、東等地建立了近40處的服務據點,提供家暴安置、單親媽媽庇護工廠,以及未婚媽媽與性侵害少女的中途之家。2010年還發動「白玫瑰運動」,號召民眾集結凱達格蘭大道,要求政府立法剔除劣質法官,也要求「台灣梅根法案」立法。 勵馨指出,未來5年的目標,回應上帝的呼召關懷最弱勢的女性、賦予受創者開啟生命蛻變、接軌國際組織、研發社福事業與建立全國愛馨網。 女性心思細膩 &nbsp感受弱勢者需要 【陳怡萱專題報導】「當初純粹是用母親的身分參與環保,」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創辦人暨理事長陳椒華(台南中會富強教會)淡淡說出投身環保起初的動機。10多年來,她積極關懷電磁輻射受害者、台南東山垃圾掩埋場、七股反雷達等議題,從抗爭、靜坐、絕食到被起訴、罹患癌症,她堅持到底。陳椒華說,看到有人需要幫忙,能貢獻力量做有意義的事讓情況得到改善,感覺很快樂,「幸好我是女性,用母性的去感受弱勢者的需要,就覺得不能不做。」 陳椒華投身環保運動10多年,身為女性,傳統上應盡的責任如照顧家庭、帶孩子,一樣也不少,她也有正職的工作,還要花費心思投入關心環保議題,可說是「蠟燭三頭燒」。直到2個孩子獨立,讓她稍微喘口氣,但孩子大了、公婆老了,當年照顧孩子轉變為現在照顧公婆,陳椒華繼續燃燒自己。 「這些都是應該做的,但也真的十分辛苦。」陳椒華一路走來,她選擇的是困難的、鮮少人從事的「公害防治」、「推動立法」等與公部門、開發商直接對抗的這條路,雖然感嘆一路走來沒遇到幾個有相同心志的女性,但她能理解大多數女性無法投入的原因。「我的個性是,選擇了就不會停止。」當她看到基地台、高壓電纜造成多少平民百姓身家安全的危害,更感覺「不能停!要做下去!」 陳椒華指出,參與環保活動的女性志工很多,大多是環境教育推廣、資源回收等,這些事情也很重要,但做的人已經很多。「因為我有工作,各方面包括經費,我可以獨立自主,做想做的事。」陳椒華現職是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她勉勵女性一定要有專業能力,加上女性心思細膩、習慣瞻前顧後,以及天生俱有的母性特質,可以做比男性還多的事情。 她坦言,環保社運這條路不好走,無論是電磁波公害防治或阻止不當水資源開發,在在講求「專業」;希望能有更多具有專業背景的女性,發揮所長關心環保議題,「大環境越來越不好,人人都應該投入。」 &nbsp

婦女發起公禱 有份宣教行列

長老教會積極參與世界公禱日 &nbsp女宣教師孫理蓮助台灣發展社會福利 【林宜瑩專題報導】每年3月第1個主日,是長老教會總會訂的「婦女事工紀念主日」。基督教的婦女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到底成就了哪些宣教事工或社會運動?不說您可能不知道,今年3月4日台灣長老教會與其他華語教會,分別都舉辦「世界公禱日」;這個全球超過190多國參與的國際性宣教事工,其實就是基督徒婦女在19世紀末發起的普世性運動。另外,在台灣已有超過89萬人曾因基督教芥菜種會獲得直接或間接幫助,而該會的創辦人,正是美國女宣教師孫理蓮。 1887年,美國有一群婦女在馬麗艾倫.詹姆斯的提議下,訂定一天為美國貧窮、失業及被孤立者來公禱;1890年,美國露西.皮波蒂也提議要定一天為海外宣教來公禱;1919年,美國這2個公禱日合而為一,並在1922年與加拿大的公禱聚會結合,成了「世界公禱日」的前身。 而亞洲婦女比歐洲更早參加該事工,在1927年時,正式將3月第1個禮拜五──行之多年的公禱日,稱為「世界婦女公禱日」;2次大戰時,因種族仇恨與偏見造成人類極大死傷,因此從1945年起,全球各國基督徒婦女開始透過世界公禱日不斷串連,分享彼此的見證、禱告與服事。 在台灣,台灣長老教會因受到母會加拿大長老會的影響,很早就參與公禱日的事工,在1961年長老教會就派郭知惠傳道師,前往參加80國、37個禱告團體、約2000多位婦女齊聚的公禱日75週年聚會;至今,每年3月第1個禮拜五,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都會製作華語與台語2種版本的禮拜程序,提供給各中區會婦女事工部來舉辦「婦女公禱日大會」;國民政府來台多年後,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才開始參與該事工,今年,其他華語教會則選在台北靈糧堂舉行聯合崇拜。 2011年世界公禱日的主題是「你們有多少餅?」世界公禱日每年都會選定一個國家來代禱,今年為「智利」,由智利世界公禱日委員會撰寫;在禮拜程序中,先是以智利當地各種語言,由婦女代表與會眾相互應答來揭開公禱日活動序幕,並介紹智利國家文化歷史背景,然後再一一為智利各層面代禱。 除世界公禱日由基督徒婦女發起外,在台灣,教會婦女也做了許多社會運動,都有非常傑出、不凡的成果。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美國宣教師、孫雅各牧師娘孫理蓮。1927年孫理蓮踏上台灣這土地,她便深深地愛上這裡,2次戰前被迫返美,戰後,她於1947年再度回台,1952年投入救助工作,透過印刷信函向美、加友人回報她在台灣救助事工進度,藉此來募集所需經費;並在1962年向台灣政府登記立案「基督教芥菜種會」,成為台灣第1個立案的社會福利機構。 從醫療事工的樂生療養院、山地診所、肺病醫療診所、馬利亞產院、烏腳病醫院,到兒少事工如痲瘋病患新生兒、育幼院、少年之家,及創設技職教育有女子學校(助理護士訓練班、幼稚園褓母訓練班、職業訓練班、墊腳石學校)、男子學校(有農牧、技藝、聖經、木工、大理石加工、大客車駕訓等義工學校、補習學校)等等,孫理蓮參與或創設多項醫療、教育機構。 在宣教事工上,孫理蓮協助原住民建教堂,從1963到1992年,約有400間,並按月補助425間教會傳道人生活費。另一項為救助事工,在台灣沿海地區設置有24處牛奶供應處,受惠兒童有6000人;在風災、水災後發送衣物、麵粉及棉被;孫理蓮還投入監獄關懷事工;在她66歲時,甚至成立「焚棘海外宣道會」,派原住民宣教師到南洋傳教,遍及馬來西亞沙勞越、新幾內亞、印尼南婆羅洲等。經粗估,因芥菜種會上述事工因此受惠的,總人數已達89萬1777人。 孫理蓮於1983年1月14日蒙主恩召,與美籍丈夫前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長眠於台神的禮拜堂旁,但她一生所做的,卻對台灣產生莫大的影響,至今還繼續延續著&hellip&hellip。 全國婦女同心 結合觀光建山莊 【陳韋鑑採訪報導】提到婦女事工,曾是許多人靈修共同回憶的利巴嫩山莊是不可忽略的,這個由女傳提議、婦女事工部建設起來的靈修山莊,曾是日日客滿的休憩地點,在921大地震後,隨著建物破損及娛樂產業的轉變,漸漸淡出年輕人休憩與靈修的眼光中,但是近年來隨著有心人的努力,山莊重新出發,從利巴嫩山莊的歷史可以看到婦女們的努力,從山莊的未來更可以看到婦女們的可能性。 1966年,在台中中會服事的女傳彭靜淑教師看到教會尋找靈修場地不易,於是向她2伯彭清約長老建議購置土地,熱心的彭清約長老便購買土地奉獻作為教會靈修或會議的場地。為了開拓這個場地,台中中會女宣道部組織「利巴嫩山莊籌備委員會」,甚至由台中市區走路到位於大坑的山莊來協助開墾,1969年由總會議長謝緯牧師舉行動土典禮,並於1971年完工。當時由於建築經費龐大,需要全國婦女一起關心,因此利巴嫩山莊也歸屬於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 歷經日日客滿的黃金時期後,利巴嫩山莊在921大地震後面臨設備不足、娛樂需求轉變,於2009年改建,當時的董事長葉碧媛特別在改建前邀請總會同工及全台各中會婦女部長、董事一起上山大掃除。葉碧媛表示,讓大家一起動手,主要是希望喚起投入山莊與實際付出的感覺,這種過程是金錢難以衡量的,同時也再次體會前人40年來胼手胝足、親力親為,把山莊當成自己家一樣關愛的那種愛心。&nbsp 現任利巴嫩山莊董事長林杏霞表示,山莊正整修園內山坡地,希望未來往「香草主題園區」規劃,也試圖結合公部門在大坑風景區的計畫,結合當地的觀光,重新創造利巴嫩山莊的價值,並回饋教會與社會。「目前也與彰基討論相關課程的規劃,彰基郭守仁院長相當支持,」林杏霞說,「目前就是缺乏專業經理人。」 「其實目前的狀況是重新思考的機會,」林杏霞說,大家一起思考未來的道路,而且是培養婦女人才參與經營的好機會,「山莊的轉型,要面對許多過去的傳統,對女性也是很好的挑戰,」此外,更可讓全國各地的婦女有更多互動、認識與交流,這樣才能夠凝聚認同,規畫出適合婦女的藍圖,「歡迎兄姊們來認領花園,或來此當志工。」 事工國際接軌 用信仰關懷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婦女是長老教會宣教的重要支柱,長老教會重視培養婦女祈禱、靈修,配合國際「小錢祈禱奉獻運動」,用每日的禱告和小錢奉獻關懷國內外弱勢,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期許,婦女從靈性追求得到力量,進一步投入社會關懷,勇敢為公義發聲。 1980年代長老教會婦女就發起「彩虹事工」拯救雛妓,結合教會人權、原住民團體,發動華西街反雛妓遊行,並關懷亞洲人口販運和性別公義議題,協助成立勵馨、彩虹、終止童妓協會、婦女展業協會等機構,經常參與社會運動,發揮影響力。近年婦女重視靈性塑造,各梯次全國婦女靈修會超過500人,總會婦女事工幹事李幸玲牧師表示,各教會婦女喜愛祈禱和靈修,希望從中獲得力量,參與社會公義行動。 結合祈禱、奉獻與靈性塑造,是長老教會婦女參與社會關懷的特色,其中最顯著的是「小錢祈禱奉獻運動」。1956年,印度婦女姍蒂所羅門見到亞洲有許多貧苦兒童,於是發起「小錢祈禱奉獻運動」,祈求國家與眾人的和平,1958年第1屆亞洲教會婦女協會決定推行「小錢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該會創始教會之一,參與至今。 目前全球有100多國參加「小錢運動」,婦女事工委員會配合普世教會,邀請各教會婦女每年10月舉行「小錢祈禱奉獻感恩禮拜」,婦女事工委員會匯集各教會奉獻,一部分交給國際小錢祈禱委員會支持普世宣教、弱勢兒童與婦女關懷,一部分用作本土婦女事工。「小錢運動」曾幫助921大地震、88水災重建,2010年也決議提撥新台幣10萬元,支持柬埔寨聯合教會貧困兒童就學計畫,柬埔寨聯合教會代理總幹事安倫(Arun Van)表達感謝,婦女事工委員會希望未來能有平信徒宣教交流,增加台灣婦女普世公義的參與機會。 「祈禱、讀經與靈修,是婦女用信仰關懷社會的基礎。」李幸玲說,總會翻譯美國長老教會婦女研經手冊,配合實況提供經文釋義和信仰反省,助婦女了解聖經。今年預定出版約拿書、路得記,並於10月舉行婦女查經營,從聖經和神學研究中累積婦女宣教和社會參與的能量;另外,最近國光石化、大埔農地等環境事件,李幸玲期待更多婦女挺身為台灣環境發聲,成為關懷社會公義的起點。 回應呼召 母性特質社會發光 教會女性巾幗不讓鬚眉 &nbsp在社福機構與政策議題中發揮上主恩賜 庇護受傷少女 &nbsp終止兒少性剝削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終止童妓協會」於2009年7月慶祝創立15週年,創會會長高俊明牧師娘高李麗珍在回顧過去15年的記者會上,宣布了協會的重大變革:「從現在起,『台灣終止童妓協會』正式更名為『台灣展翅協會』。」 高李麗珍在記者會上表示,細數15年的歲月,台灣終止童妓協會一直致力於終止童妓、終止兒童色情、終止跨國性剝削的工作,幫助許多的少女,也推動相關法律的立法與修法,15年來終於看到一些成果;但是因為全球化、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口販運問題日益嚴重,也看到網路危機四伏,兒童少年上網時的安全問題,令人憂心。 所以協會擴大服務範圍與關懷議題,希望能夠提供更專業、更完備的服務,以及政策建議。她說:「展翅,是為了要匯集更多人的力量,將受傷的人庇護在張開的羽翼下,讓他們更有能力,就如聖經所記載:『受傷的人要如鷹展翅高飛』。」 根據展翅協會提供的2010年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近200萬名的兒童青少年遭受性剝削,有近120萬名兒少被販運遭受性剝削,而在台灣每年約有300多名少女,因為遭受性剝削接受安置保護;估計全球每年約有60萬至80萬人被販運,其中80%為女性,50%是兒童,在台灣則每年約有100多名人口販運被害人,接受安置保護。 此外,由於網路可隱匿身分,是意圖犯罪人經常利用的工具,台灣每年就約有400多名的兒童或少年,因為網路交友遭受性侵害,並且全球每月約有9600件網路檢舉案件,被證實為兒童色情。協會表示,自從立案以來,目標是終止一切兒少性剝削,面對最新資料數字,保護兒少人身安全的工作,一刻都不能停止。 台灣展翅協會目前推展的工作有「少女展翅自立生活計畫」、「人口販運庇護所服務計畫」、「聽見兒童少年宣導計畫」以及「展翅公益募款活動計畫」,協助家庭失去教養功能的不幸少女,能夠展開自立生活,並且讓人口販運的被害人,於安置期間接受技職訓練,以及提升兒少人權的政策宣導與教育行動。&nbsp 關注婦幼人權 &nbsp設點安置受挫女 【邱國榮專題報導】1988年設立的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以「傳動女性內在力量」為主張,其緣起是美國宣教師高愛琪(Angie Golmon)。高愛琪於1985年帶領一群基督徒朋友從事不幸少女的救援與輔導,在她的心中描繪出「中途之家」的藍圖,這份藍圖靠著上帝的引領與社會大眾的協助下實現,結果一個希望之園的「勵馨園」就在1988年的5月正式成立,開啟了勵馨致力於關注兒童、青少年與婦女的人權道路。 根據勵馨20週年專刊,高愛琪受「中華女性宣教士聯盟」的邀請,赴公立庇護中心關心從娼寮救援出來的女孩,但是女孩經過6個月庇護後,卻重操舊業。因此,她開始有了讓女孩可以避風的中途之家「勵馨園」構想。勵馨首任執行長梁望惠傳道指出,當年尋找適合成立中途之家的地點,為免社會干擾,對外宣稱是教會找宿舍,對象則是中南部北上唸書的女孩;爾後「勵馨園」成立,為了讓女孩能從庇護工廠平安到家,同工常要與老鴇或人口販子諜對諜,每天更換路徑回家,以確保人口販子不知道勵馨園的所在。 勵馨成立至今23年,倡議了《家庭暴力防治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少年事件處理法》、《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人口販運防制法》等有關保護兒少與婦女的人權重要法案,同時,在全國北、中、南、東等地建立了近40處的服務據點,提供家暴安置、單親媽媽庇護工廠,以及未婚媽媽與性侵害少女的中途之家。2010年還發動「白玫瑰運動」,號召民眾集結凱達格蘭大道,要求政府立法剔除劣質法官,也要求「台灣梅根法案」立法。 勵馨指出,未來5年的目標,回應上帝的呼召關懷最弱勢的女性、賦予受創者開啟生命蛻變、接軌國際組織、研發社福事業與建立全國愛馨網。 女性心思細膩 &nbsp感受弱勢者需要 【陳怡萱專題報導】「當初純粹是用母親的身分參與環保,」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創辦人暨理事長陳椒華(台南中會富強教會)淡淡說出投身環保起初的動機。10多年來,她積極關懷電磁輻射受害者、台南東山垃圾掩埋場、七股反雷達等議題,從抗爭、靜坐、絕食到被起訴、罹患癌症,她堅持到底。陳椒華說,看到有人需要幫忙,能貢獻力量做有意義的事讓情況得到改善,感覺很快樂,「幸好我是女性,用母性的去感受弱勢者的需要,就覺得不能不做。」 陳椒華投身環保運動10多年,身為女性,傳統上應盡的責任如照顧家庭、帶孩子,一樣也不少,她也有正職的工作,還要花費心思投入關心環保議題,可說是「蠟燭三頭燒」。直到2個孩子獨立,讓她稍微喘口氣,但孩子大了、公婆老了,當年照顧孩子轉變為現在照顧公婆,陳椒華繼續燃燒自己。 「這些都是應該做的,但也真的十分辛苦。」陳椒華一路走來,她選擇的是困難的、鮮少人從事的「公害防治」、「推動立法」等與公部門、開發商直接對抗的這條路,雖然感嘆一路走來沒遇到幾個有相同心志的女性,但她能理解大多數女性無法投入的原因。「我的個性是,選擇了就不會停止。」當她看到基地台、高壓電纜造成多少平民百姓身家安全的危害,更感覺「不能停!要做下去!」 陳椒華指出,參與環保活動的女性志工很多,大多是環境教育推廣、資源回收等,這些事情也很重要,但做的人已經很多。「因為我有工作,各方面包括經費,我可以獨立自主,做想做的事。」陳椒華現職是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她勉勵女性一定要有專業能力,加上女性心思細膩、習慣瞻前顧後,以及天生俱有的母性特質,可以做比男性還多的事情。 她坦言,環保社運這條路不好走,無論是電磁波公害防治或阻止不當水資源開發,在在講求「專業」;希望能有更多具有專業背景的女性,發揮所長關心環保議題,「大環境越來越不好,人人都應該投入。」 &nbsp

葉明翰:請尊重未信者感受

民俗與宣教佈道研習會全台巡迴 教導如何知己知彼 向異教徒傳福音 【林宜瑩宜蘭報導】一位中年就讀神學院甫畢業的新傳道,對傳福音大發熱心,有次前往一位80多歲客家老阿嬤家中,看到一尊觀世音像,這傳道就跟阿嬤說,觀世音原本是男的,後來才變成女的,所以是尊假神,並勸她要來拜耶穌這位真神。阿嬤客氣地送走傳道後,就點了3炷香跪在神像面前說:「觀世音菩薩,請妳原諒我,這人不是我請他來的,沒想到他當面來侮辱妳,請赦免我。」阿嬤自此交代子孫,不准再帶基督教的人來家中。 由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主辦的「民俗與宣教」個人佈道研習會,2月22日從宜蘭羅東教會揭開序幕,主講的葉明翰牧師特別以上述這個案例呼籲大家,不要忽略不同宗教的人的感受!否則,當未信者因傳統宗教被傷害後,就會排斥福音,「不要因為你講得很高興,別人就沒機會再傳講福音,那你的罪就大了!」 葉明翰強調,基督徒往往會以出埃及記19章1至8節、20章1至17節中,陳明上帝與祂子民立約為由,指責或排斥膜拜他神的人,並將未信者視為異端、迷信,「那是上帝跟以色列人的立約,不是跟台灣人!」葉明翰指出,就因為台灣基督徒普遍不能「苦民之苦」,缺乏感同身受的心,沒有先去了解鄉親原有的宗教信仰背景與文化,致使許多人聽聞基督福音就心生恐懼、望而卻步。 葉明翰認為,基督徒傳福音要先了解未信者對傳統敬神文化的感受,因他們總認為唯有祭祖才能表達自己的孝道;在崇拜偶像時也有多神觀念,並以個人靈驗則信的經驗在選擇信仰,且普遍有繼承家族傳統信仰的認知,也遵守各種禁忌來過生活,因此,基督徒唯有「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了解別人的信仰觀念,借力使力,並深切知道,就是因為未信者還沒找到耶穌基督這位真神,所以才會找一個他認為是真的神在膜拜;我們絕不能批評,露出嫌惡、不屑的態度,反而是要有智慧、有正確的技巧與說法來傳達,才有可能帶領人來信主。 他也現場教導大家如何使用《算命與改命》佈道小冊,以及如何舉行「神明退位,歸順主耶穌」聖別禮拜,並傳授怎樣運用聖經經文來進行「神祇牌認祖歸宗,歸依耶穌」,他更透過看似民俗療法、抽籤、風水、擇吉日等方式,但實際是完全遵照聖經的教導,來引領未信者等種種訓練與指導,讓基督徒明白如何在尊重傳統宗教的同時,也能將基督福音傳進人的心裡。 民俗與宣教個人佈道研習會場次時間詳見本報9版。

講台語俗予你 鼓勵民眾說母語

【邱國榮台北報導】台灣母語聯盟為了教育、刺激民眾說母語,舉辦「講台語、俗予你」活動,邀集全國超過70間店家合作,2月25日至3月3日凡民眾消費時說母語,便可享受折扣優惠。 台灣母語聯盟理事長、台南中會東寧教會會友李勤岸於24日在「講台語、俗予你」的記者會上,除鼓勵民眾多使用母語外,亦表示:「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是制訂母語政策的單位,一定要成為行政院的獨立機關,否則從長遠來看,除了母語會流失以外,嚴重者,更是製造內戰的導火線。」曾任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李勤岸指出,政府應建立母語政策最高行政機關,否則容易因人設事而改變初衷,例如扁政府時期為了討好選票,分別設置具有中央行政權力的客家與原住民語委員會,導致排擠其他族群利益;而2006年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制訂台羅拼音的母語教育政策,但是馬政府繼任後,國教司放任地方政府可隨意採用「台羅」或「通用」拼音檢定,令教育者無所適從,也徒生母語教育混亂狀況。 李勤岸表示,母語與民族發展有直接正相關,政府面對多元民族台灣,卻為特定族群籌設中央行政機關,明顯炒短線,增添母語教育亂象,容易衍生出其他民族利益遭排擠的問題,「歷史時間拉長,就會發生內戰」,所以身為台語文學教授的李勤岸呼籲學者團結合作,別再拘泥使用漢字或羅馬字的爭論,當以最大公約數的台羅,齊心推動台語教育發展,團結一心地推動政府成立中央行政權力的母語委員會,這才是母語與族群健康發展的根本良方。 至於長老教會母語使用的情形每況愈下,令人擔憂,李勤岸指出「沒有母語傳教是上帝的心意嗎?」他表示聖經記載上帝打亂人類共用語言,產生了多種母語,但是,長老教會的傳教生態,離母語漸行漸遠,「以後台灣人教會都是『華語教會』」,他認為,長老教會逐漸風行華語禮拜,而且大部分兒童主日學教育也採用華語教學,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母語消失是遲早的事。 母語是台語、卻已習慣使用華語的七星中會雙連教會會友許雅玲,憂心母語式微狀況,因此其所開設的台北市衡陽路「喜樂滿屋」果汁店響應「講台語、俗予你」,凡使用母語在店中消費皆可享折扣優惠。但她也強調,華語也是部分族群的母語,因此只要使用「母語」,她的喜樂滿屋均會給予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