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總覽

新聞總覽

真理、星城締約 促台日學術交流

【林宜瑩淡水報導】1872年3月9日是馬偕抵達淡水的日子。2011年3月9日,真理大學不但在牛津學堂展開「馬偕來台139年特展──馬偕牧師對台灣的影響展」,同日,真理校長吳銘達與日本星城大學校長水野豐,也在真理國貿系助理教授林冠汝、星城經營學部教授盧聰明的穿針引線下,簽訂2校的「友好協議書」,為2校各種學術交流活動,確立共同合作的準則。 水野豐、盧聰明及星城在真理大學的交換學生野場惇平、岩田洋平等一行人,由校方安排前往牛津學堂參觀馬偕特展,從中了解馬偕在台灣醫療、文化、教育,甚至是農植物上的深遠影響;看到真理大學前身、淡水專校已經被海風侵蝕破損的校鐘時,水野豐特別佇足觀看許久,藉以表達對馬偕創校興學的敬意。另外,真理大學也特別安排一行人前往大禮堂聆聽全台第2大的管風琴演奏。 星城大學位於日本愛知縣東海市,2002年4月設立,前身為明德女子短期大學;有幼稚園、中學、高中及大學,是隸屬石田學園完整教育體系一員;有保健醫療部與經濟學部2院所,全校約有2000位學生。近年來,星城致力於國際化的推動,共有10國約200位國際交換學生,真理大學就有3位學生前往星城進行交流。現任星城校長水野豐,曾擔任日本文教省文化部長,也被日本政府派為駐北京大使館的書記官,更做過日本天皇的侍從。水野豐在簽約時用流利的華語表達非常榮幸能與真理簽約,盼望2校未來有更多的合作與交流。

澳洲青年騎單車 環島募款助勵馨

【邱國榮台北報導】來自澳洲,於台北停留9個月學習中文的安德魯,離開台灣前,以單車環島的方式為勵馨基金會募款,歷經2週時間,於3月6日下午抵達台北勵馨基金會總會,共計1090公里的環島之旅,向超過200位陌生人募集了3萬元。離台前,他表示台灣濃濃的人情味,一生永難忘記。 安德魯是天主教徒,於台北學習中文期間,都前往台北聖家堂望彌撒。他與單車贊助商店家老闆於6日下午3點整,騎著單車抵達勵馨基金會辦公室,還有人趕在最後一刻獻上捐款,湊足3萬元,並送上台灣名產鳳梨酥給安德魯。 完成環島募款心願的安德魯,雖然表示身體非常疲憊,但心情卻是激動不已。他回憶過程說,用生澀的中文和路人聊天很不容易,何況還要募款,但是台灣人幾乎都能夠明白他說的話,且同意他的理念,因此願意解囊捐款。他表示,一路上有許多陌生人與他同行,主動支持他喊出的「1 Dollar ! 1km !」更有餐廳老闆捐錢並奉上免費的餐點。安德魯說,雖然募到的錢不多,但在環台過程中,體驗到台灣濃濃的人情味。 安德魯將募得款項全數捐給勵馨,幫助勵馨籌設偏遠地區安置家園,讓少女與弱勢婦幼有個安全溫暖的家。勵馨偏遠地區安置家園現募得約200萬元,距離目標3500萬還有一段距離。 勵馨基金會指出,25歲的安德魯有過人的毅力與勇氣,在旅程第1天從台北出發,即遇到下大雨,又濕又冷,氣溫才攝氏11度,途中許多路段險峻,體力耗竭,兩腿發軟,可是他仍自我鼓舞,持續朝實踐國際志工精神的目標前進,值得台灣青年學子學習。

鹽水110 許願建造真善美教會

【陳怡萱採訪報導】嘉義中會鹽水教會今年屆滿110週年,3月13日舉行感恩禮拜,會友、慕道友及其未信的親友,同為座上賓歡喜聚會,近400人將百年感恩獻給上帝。禮拜中贈禮感謝歷任傳教師,禮拜後愛餐由會友親自煮食、供餐,熱鬧非凡。 鹽水教會主日學、青少契、聖歌隊及社區月港合唱團都獻唱優美詩歌。鹽水教會王中武牧師講道表示,建造「真善美的教會」是鹽水教會的目標,「真」是以上帝的話為基礎,要勤讀經、熟背金句;「善」就是有愛心、各司其職為主服事;「美」則是做美好的事、行美好的見證,成為榮美的教會。 鹽水教會設立於1901年,當時牛挑灣教會黃烏皮長老到鹽水港,向正在為先人作忌的李乾泰伯傳福音,後租屋當做福音堂。1904年教會遷址橋南蘇源裕糖行;多年後,信徒日增禮拜場所不敷使用,乃由謝石頭執事發起籌劃,購買日本人「大島舊醫館」為聚會處。 感恩禮拜前,王中武要會友邀請未信親友前來參與此盛宴。禮拜後的愛餐,也都是由會友親自準備,也有會友將家裡栽種養殖的新鮮食材拿來教會幼稚園廚房烹煮。王中武說,大家一起來準備,非常喜樂,也藉此讓未信者踏入教會,共同分享教會的「生日快樂」。

淡中校慶 感恩莫忘雲上太陽

記念馬偕來台興學139年 盼作麥子多結子粒 【林宜瑩淡水報導】「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雖然小雨灑在臉上,雲上太陽它總不改變,啊~~它不改變。」這是淡江中學師生最喜歡的詩歌,因此,在3月12日的2011年校慶感恩禮拜中,特別邀請〈雲上太陽〉作者巫婧茹前來分享;校長姚聰榮致詞時以日本規模9的大地震為例,強調沒人能預測明天,藉此期勉全體師生要懂得凡事感恩。 在2011年校慶中,淡江中學姊妹校菲律賓馬尼拉的靈惠學院校長陳宏濤,致贈「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匾額;另外,還有淡中旅美南加州校友會創辦人之一的林焜雄,以及高齡92歲的淡中校友、東元電機創辦人林和引的夫人林明穱等,都參與校慶感恩禮拜。 淡中校牧蔡三雄表示,由於淡水幾乎有半年時間都飄著小雨,所以學生特別喜歡吟唱〈雲上太陽〉。作者巫婧茹說,當初她最愛的長笛被人偷走,整個人陷入情緒低谷,但牧長兄姊不斷鼓勵與陪伴,甚至有人刻意低價賣給她一支長笛,讓她順利通過畢業考。事後,巫婧茹看到聖經「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時才驚覺,自己居然為了長笛,忘記上帝的存在,於是心中漸漸浮現〈雲上太陽〉的歌詞與旋律,後來這首歌也成為台灣教會界耳熟能詳的詩歌。 從1872年4月馬偕來到淡水、帶著學生四處教學起算,至今已139年,因此淡中以「139週年」慶祝校慶,但蔡三雄表示淡江中學是在1914年取得日本政府的立案證書,所以若是以中學為名稱,在正式學制上,還是應以1885年創辦的台南長榮中學前身「長老教中學」為「中學」的先驅。不過,蔡三雄說,長老教會總會以4月設為教會學校的紀念主日,就是為記念馬偕來台興學。 淡中在4年前創辦「純德小學」,並於去年新蓋「純德堡」教學大樓,預計今年6月落成,藉以記念馬偕逝世(6月2日)110週年,因為淡中期望透過設立小學來回應「一粒麥子落在土裡,又結出子粒來」的聖經教誨,並以此來感念淡中的創辦者馬偕博士。 &nbsp

重視神學教育 起造明日教會

面對教會、社會衝擊 &nbsp總幹事張德謙籲:「思考聯合神學院的可能性。」 神學教育和教會關係密切,神學院是推動神學教育的關鍵角色,肩負培育牧者、信徒造就、學術研究、服務社會和教會等責任,但神學院受到教會和社會的衝擊,前台南神學院長黃伯和於2008年指出,亞洲神學教育面對4項危機:1.神學教育與教會宣教脫節;2.神學教育與亞洲世界和人民脫節;3.神學教育與時代脫節;4.神學學術邊緣化等,而神學教育在台灣的處境又十分特殊,因此各神學院積極尋找發展之道。 長老教會的南神、台神、玉神,面對神學教育的危機和挑戰,有堅持釘根本地的信仰特色,有以族群和普世對話為主軸,也有在高等教育競爭下,推動神學院取得教育部立案和學歷認證、和大專院校合作等因應方式。 3月第3主日是台南神學院奉獻主日,從探討南神、台神、玉神合併成為「長老教會聯合神學院」的可能性以及3所神學院回應、各校特色作為開始,共同關心長老教會神學教育的發展。 【李信仁專題報導】「南神、台神、玉神要思考組成聯合神學院的可能性。」長老教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2月19日於長老教會高等教育研討會上,呼籲「3神合一」成立「長老教會聯合神學院」,他強調「3神合一」對於資源共享、人才養成、教會宣教、普世關係等都有助益,更是「教會合一」的見證。 為何現在需要積極推動「3神合一」?張德謙指出,南神、台神、玉神有各自的董事會、校地、師生和行政系統,3神有紀念主日,但各校都面臨募款壓力,可是師資和學校資源無法共享,使得發展受到限制。「3神合一」能整合長老教會神學教育資源,減輕財務負擔,增加行政效率,提升神學院在台灣的影響力。 從神學教育的目標來看,張德謙表示,培養具有「基督生命」的牧者是神學院主要任務,如果能3神合併成立聯合神學院,神學生3年輪流在南部、北部、東部校區學習,接觸不同區域和族群的生活,增加教會實習的多元性,能夠幫助神學生了解社會處境,做出更深刻的神學反省,有助於牧者養成。 事實上,長老教會很早就推動所屬神學院合一,1914年「第3回台灣大會」議決推動「南北神學院之聯合」,1925年北神師生到南神聯合上課2年,但雙方沒有共識,1927年又恢復南、北2校。1940年代,南神拒絕唱日本國歌被迫關閉,師生轉至台北神學院上課,為表2校合一,將台北神學院改名台灣神學院;1948年南神復校,南部大會召回南神師生,失去聯合機會。1970年代,教會界在東海大學附近取得土地,計畫建設聯合神學院,卻無疾而終。 到了2000年,政府有意放寬宗教研修學院限制,為成立聯合神學院燃起生機,當年8月長老教會總會神學教育委員會在台神召開研討會,討論神學院前景,達成2項共識:1.具有神學研究所的南神、台神、玉神3校爭取立案;2.神學研究所聯合成為1個神學院,但目前仍保留3個校區;10月召開3神董事會聯席會議,進一步探討合一可能,提出2001年開始聯合招生、總會成立「台灣聯合神學研究院」理事會,道學碩士班列入台灣聯合神學院等作法。 不過,「3神合一」從2000年至今沒有進展,3神依然各自為政,對此,張德謙感到憂心並期待重啟「聯合神學院」。他說,3神都屬長老教會,由於地區和學校分別,使雙方畢業生、校友產生隔閡,影響宣教事工發展。「合一」是教會的使命和目標,期待「3神合一」早日實現,成為「教會合一」的典範。&nbsp 南神教務長曾昌發 單一校區集中師資 &nbsp增加論述對話機會 【陳怡萱、李信仁專題報導】針對「3神合一」,台南神學院教務長曾昌發2000年在《新使者》雜誌發表〈合一之願──談「聯合神學院」〉,強調「神學院是教會的心臟」,成立單一校園的神學院,才是實質合一。迄今曾昌發仍強調3神應合併,合組有單一校園的「長老教會聯合神學大學」,如果分設北、東、南3地,就失去合一意義。 曾昌發說,3神每年各需預算6000萬至8000萬元,師生平均只有200多位,「3神合一」能減輕財務壓力,不只學生增加,師資更加完整,「3神老師合組神學院,師資將成全東南亞第1。」並能增強研究資源,拓展神學論述與對話機會,有助培育牧者和學者,造福教會。10年來合一腳步遲緩,曾昌發說,除非總會對「3神合一」有堅定的執行意志,否則難以實現,「3神合一」攸關長老教會未來盛衰,必須立即推動。 3月第3主日為南神奉獻主日,院長吳富雅深深感謝上主的恩典帶領,以及眾教會弟兄姊妹們的關心、代禱和支持。吳富雅指出,南神的創校宗旨,是為培育具獻身和使命感的基督徒青年男女,於接受聖經與神學及其他專業的豐富裝備後,在台灣及普世傳揚並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 因此,南神的神學教育不只堅持巴克禮牧師「一粒麥子」的奉獻精神,在本土深耕基督福音,也秉持黃彰輝牧師的神學教育理念──著重神學專業、服事操練和靈性塑造等整全裝備,使學生身體力行做基督精兵,並傳承信仰先輩們認同這塊土地與人民的使命感。 前台神院長陳嘉式 南北合作共享資財 &nbsp董事爭議功敗垂成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院合一的構想,早在2000年前後,南北2神學院已一起勾勒,在教務進入了實質性的交流合作,甚至校地都已在東海大學裡覓得。最後功敗垂成原因在於「董事會的問題,無法解決。」前台灣神學院院長陳嘉式如此說。 陳嘉式表示,神學院是培育傳道人的搖籃,是教會人才的培育所,如果南、北2神學院能夠改制成為1所,「這是合一的見證,這點對整體教會來說,很重要!」成立聯合神學院的好處,陳嘉式指出,例如教材可以共用1套,軟體與硬體等資源可以避免重疊浪費,並減輕各校在處理總務與人事等的經費開銷。「而且,3校師生都有共識」,尤其3校一旦合一,圖書館的藏書與館藏設備便不會重複添購,「畢竟,要辦好1所神學院,圖書館的價值很重要,但是圖書館的經營管理,卻是1筆龐大的支出。」 既然好處多,又有師生的共識,其他的雜音也就瑕不掩瑜,可是董事會無法擬出共識,致使聯合神學院的計畫,最後功敗垂成,他說:「董事會的問題,就是『主權』爭議的問題;細節就是,誰要作董事?以及董事如何選?」 神學院合一的聲音,雖然台面上沈寂多時,但是教界私下交換意見的聲音從未斷過,多是為了神學院的未來出路。其中,也有聲音建議與同樣是長老教會的大學合併。「千萬不可以!」陳嘉式說,觀察國外的經驗,凡是神學院與大學合併的結果,皆下場淒涼,原因是資源會被大學囊括而遭稀釋,並且衝擊教勢。 玉神院長布興.大立 神學教育品質一致 &nbsp期盼聯合見證合一 【林宜瑩專題報導】「3間神學院聯合,不是現在才有的議題。」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說,10多年前,他與前台灣神學院院長陳嘉式、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駱維道,就為神學院聯合進行規劃,甚至開始為神學課程設定共同標準、聯合招生、規畫共同畢業證書等,「可是台神、南神院長換人後,事情就無疾而終了。」 布興.大立認為,台灣基督教大大小小教派加起來有100多個,各教派神學院也有30多間,「這麼多間神學院,每年培養那麼多傳道人,可是也沒使信徒人數增加多少。」因此布興.大立對神學院聯合一事,表達高度力挺與配合的態度,「玉神是最支持3間神學院聯合的,絕對有高度合作的意願。」 他指出,3神現在的神學碩士、博士學位,都經東南亞神學教育研究院評鑑、頒發認證,所以3神的神學教育,有一致的品質,課程上也已有共同標準,但因東南亞神學教育研究院發生財務困難,神學碩士認證很可能在2012年就要結束,神學博士到2015年也會停發,也就是說,一旦失去此共同神學教育認證,再加上總會已將「神學教育委員會」併入「高等教育委員會」,若是腳程再不加快,3神聯合的落實,他持悲觀態度。 因此,布興.大立疾呼,要是聯合神學院是教會界所企望的,教會牧長兄姊就要對3間神學院施壓,「要求教會要合一之前,神學院的合一更重要!神學院要合一,南神、台神要先放下對立與成見。」他建議:「要是哪間神學院不合作,大家就不要奉獻給那間神學院!」如此才有可能達成神學院聯合的目標。 台南神學院 以服事為傳道使命 &nbsp面對挑戰盼牽成帶領 【陳怡萱專題報導】「南神的使命在於培養『神職人員』而非神學家。」台南神學院董事長黃道福牧師認為,南神的優良傳統在於「牧養」,雖然近年歷經風風雨雨,期待能在董事會對院長的支持下,把南神的優良素質找回來。他坦承目前南神師資流動率較高,除了要加強師資陣容,在職的老師亦要隨時代成長提升專業,並以培育出「以服事為使命」的傳道人為職志。 面對長榮大學神學系的成立,黃道福認為南神清楚自己的定位,應著重於培養出來的神學生是否符合地方教會需求,「就好像烹飪,把菜端上桌,菜色美、聞起來香,就讓人產生想吃的念頭。」 談到地方教會與神學院對神學生的期待有落差,台南神學院教務長曾昌發牧師直指,這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地方教會、中會、神學院3方都要負責。曾昌發說,時代在變,這一代的年輕人很早就接觸電腦,使用網路的時間很長,成長過程中也較少有獨立解決重大問題的時候,因此明顯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抗壓性也較差;而另一方面,他認為「今天的教會與20年前的教會完全不同」,神學生或傳道人要面對教會內的挑戰更大,「現今的學生不是能力差,而是處理問題的複雜度變高」。 曾昌發強調不是為學生護航,而是希望教會要「用寬廣的心胸接納年輕人」,當年輕人獻身傳道,有服事的熱情,不要澆熄他們火熱的心。「資深牧者會覺得這些年輕傳道人很嫩,就是因為『嫩』,才要拉拔他們嘛!」他希望地方教會能用「跟我們一起同工」的心接納年輕傳道人,中會則提供經驗分享、以「牽成」的正面態度來帶領他們。 另外,曾昌發也表示,神學院立案雖有好有壞,但已是箭在弦上;他更期待的是,最好3間神學院能結合一起,成立長老教會的神學大學,不只能節省人力物力及不必要的浪費,3校師資更能集結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攝影/李信仁) 台灣神學院 打造明日最好教會 &nbsp圖書館提升教學資源 【邱國榮專題報導】地處陽明山腰的台灣神學院,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北台灣培育傳道人才的搖籃,也是發展神學研究的重鎮,深獲各界基督徒好評;但提到台神的精神,一般信徒卻仍感陌生。問題的答案令人分外熟悉,「你要往普天下傳福音;寧願燒盡,不願鏽壞」這段文字,是前台灣神學院院長林鴻信牧師所寫下的〈台神精神〉。 在〈台神精神〉一文中記載著:「盼望台灣神學院繼續發揚馬偕精神,將耶穌基督的愛傳揚四方,並且也能夠在經常被眾人遺棄的台灣,找到『最後的住家』。」這段文字中的「最後的住家」,許多基督徒並不陌生,源自馬偕牧師在人生末了時所寫下〈最後的住家〉這首詩。 台神的民主牆(公布欄)上寫著:「今日最好的神學院,明日最好的教會!」這句話所描繪的願景,成為近年台神人的使命,而院方也朝此方向戮力前進。目前台神規劃的學制有神學系、教會與社會系、教會音樂系、神學研究所與基督教關顧與協談碩士組、宗教社會工作碩士組、教會音樂碩士組,以及教牧博/碩士班、神學博/碩士班、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等,可謂學程豐富。除了上述的系所外,台神另設有2個研究單位:「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與「史料中心」,作為發展神學的重要基礎。 校方為了提升教學資源,圖書館特別於本學期起購置ATLAS資料庫,ATLAS為美國神學圖書館協會出版的神學索引資料庫,每月定期更新,方便師生檢索國外神學研究;此外,台神的圖書館也與信神、華神、玉神、浸神、聖光、南神等6所神學院的圖書館共同合作,由信望愛資訊網提供技術支援,建立了聯合查詢系統:「神學圖書資訊網」,已經在日前完成,書目總量約有41萬冊,持續增加中,為全台最大的神學圖書資源網站,讓7校的圖書資源能夠共享。(相片提供/蔡銘偉) 玉山神學院 致力發展原民觀點 &nbsp培育優秀文化推動者 【林宜瑩專題報導】1946年設立的玉山神學院,宗旨是培育原住民族教會的傳道人,也致力於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的研究;現任玉神院長布興.大立表示,玉神除培育原住民族傳道人外,也參與原住民社會運動,爭取原住民應有權益,並從原住民觀點來詮釋基督信仰、參與宣教運動,更以原住民觀點進行信仰反省。 加拿大宣教師孫雅各在1946年關懷花蓮原住民教會時,特別關心原住民的神學教育,囑託溫榮春牧師開辦原住民傳道人才學校,同年9月15日,溫榮春開辦「台灣聖書學校」,1949年改名為「台灣聖經學園」,1957年更名「玉山聖經學院」,1959年又改為「玉山神學書院」,直到1977年,才將校名正式稱為「玉山神學院」,並沿用至今。 玉山神學院不只校名一改再改,連校址也是一換再換,在紐、澳、美、加及台灣教會界的大力奉獻下,終於在1959年3月27日,搬到現今花蓮縣壽豐鄉鯉魚潭畔的校址。 全台灣原住民總人口約46萬餘人中,基督徒就有30多萬人;經長老教會總會研發中心的最新統計,在現有1230間教會中,原住民教會就占有508間,可見玉神培育原住民傳道人的設立宗旨深具前瞻性,65年來,確實也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原住民傳道人才。 另外,在教育、音樂、社工、宗教等方面的原住民人才培育上,玉神畢業的學生,也成為原住民教會幹事、幼稚園老師及社福團體很重要的人力資源;在保存原住民音樂、語言與文化上,玉神更是不遺餘力,在神學教育中強化原住民文化、歷史及議題研究等課程,研讀原住民族語聖經等等,玉神都是保存原住民族文化的大力推動者。 玉神師生也參與在許多原住民社會運動中,「原住民若沒有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色,下場就是被漢族同化!」這是布興.大立與玉神師生最大的感觸。(攝影/李信仁) 長大神學院藉大學提升影響力 【李信仁專題報導】長榮大學神學院是台灣第1所教育部立案的神學院,長大神學院長王崇堯表示,神學院設在大學中是時代趨勢,可以開拓神學教育視野,促進神學和其他知識領域對話的環境,神學界也可以用大學作為對外發言的管道;神學院可先從區域整合開始,例如:長大與南神合作,充實神學教育的資源。 王崇堯指出,在歐洲,神學院設在大學十分普遍,美國的普林斯頓、耶魯等大學早年由神學院起家,後來大學走向世俗化,神學院才分設有各自的行政體系與董事會,但雙方關係密切,師生跨校教學選課方便;只有部分福音派神學院與大學脫鉤獨自設立,但神學教育納入大學體制已成為潮流,台灣不能忽略,他表示「現在是台灣神學教育出來曬曬太陽的時候了。」 檢視台灣神學教育現況,王崇堯說,早期神學院受制於國民黨反西方宗教的教育政策,尤其針對長老教會倡導的本土神學,使得長老教會的神學院、神學論述等,很難取得一席之地,影響有限;現在則是社會重視實用和功利,大學的理工、財金科系增加,人文科系縮減,教會受到影響,神學思想也不受重視,神學院受到挑戰。如今政府鬆綁神學教育限制,大學體制納入神學院是個改善的機會,藉此使「神學」得到應有地位和重視,增強牧者和教會的信心,讓神學和基督徒有更多影響力。 至於神學院爭取立案,王崇堯表示,教育部對神學院立案規範嚴格,光是「院長要有大專院校5年以上行政經驗」,目前長老教會的神學院,沒有人能符合標準,加上教育部對於神學院老師學歷的認可仍有異議,還有校地、董事會、師生比例、藏書等必須符合標準,不如就目前的大學作為起點,讓神學院和大學合作然後成為正式科系、學院,這是可行的方式。 針對「3神合一」,王崇堯直言「不太可能」,他建議「不要做不能達成的事,先從能做好的開始」,他希望長大神學院改善和南神的關係,為了教會、神學教育、栽培師資和神學研究人才,雙方要捐棄成見,用寬廣心胸合作。 長大「基督教研修學院」2009年更名為長大神學院,目前進入第3年,設有神學系進修部,修滿128個學分就能獲得教育部認可的學士學位,另設信徒培育學分班、教牧學分班等;長大神學院已經和日本同志社大學神學院締結姊妹神學院,王崇堯計畫選派學生到同志社進修交流,加速在長大成立「本土神學與宣教中心」,努力促使教育部承認東南亞神學院學位,為神學院師資解套。

日本巨災長老教會具體關心呼籲奉獻

&nbsp【李信仁台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關懷日本震災,呼籲所屬教會為「東日本巨大地震」奉獻和祈禱,長老教會總會第一時間聯絡日本基督教團等夥伴教會和宣教師,奉獻美金1萬元給日本基督教團做賑災使用,密切掌握最新狀況;長老教會近日將派專人赴日了解情況,依當地需求提供物資、醫療等協助,同時要求台灣政府檢討核能、石化政策與救災機制,即日起可經由「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帳戶,為「東日本巨大地震」奉獻,奉獻款項將轉交日本基督教團賑災專用。 針對日本地震、海嘯、核能災變,長老教會總會3月14日召開會議討論救援、重建等工作,長老教會總會發函籲請眾教會為日本代禱奉獻,總會網站發佈最新消息,總會副議長石連城牧師表示,除了代禱和奉獻,對於志工前往當地,因救援專業和日本現況等考量,建議先派專人赴日了解情況回報當地需求,長老教會所屬馬偕、彰基、新樓等3家醫院研商醫療援助措施。總會教社主委,彰基院牧部主任陳清發表示,彰基將接洽日本聖路加、大阪淀川基督教等夥伴醫院,研商醫療援助方式。 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表示,11日晚間和總會議長賴顯章結束訪美行程抵台,便十分關注日本災情,而許多教會13日主日禮拜為日本祈禱和奉獻,並詢問總會奉獻方式。 張德謙強調,社會各界肯定長老教會急難救助和重建事工,希望透過長老教會奉獻,長老教會與日本基督教團有深厚的夥伴關係,該教團是最直接的賑災管道;另外,日本基督教團過去關懷921地震、88水災,長老教會深表感謝。 「除地震、海嘯,核電廠爆炸輻射外洩是更重大的災害。」張德謙認為政府應檢討核能、石化政策,並全面檢查運轉中的3座核電廠,即使日本比台灣科技進步,遭遇核災、石化煉油廠爆炸也束手無策,何況台灣北部有核一、核二與施工中的核四廠,如果核災發生,大台北與基隆數百萬居民安全令人憂心。 11日下午,日本東北部地震、海嘯發生不久,長老教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普世幹事胡宏志等牧師隨即聯絡日本基督教團,得知位於東京的教團事務所安好無損,同工全員平安。長老教會總會、台灣教會公報社等去電關懷在日本地區宣教師,包括北海道的全彩雲、千葉的張碩恩、埼玉的陳明星、茨城的呂忠明,及東京的陳兆魁、郭寬城、李孟哲等牧者與教會信徒,均平安無事。東京台灣教會李孟哲牧師11日震後不久在「臉書」回報平安消息,北海道全彩雲牧師在札幌市街頭說:「街上很多人,但有秩序,日本應變措施很充足。」 李孟哲14日發信指出,日本基督教團發出緊急牧函清查災區教會和信徒受災情況,東北、北海道部分教會受損,除了祈求上帝的憐憫外,呼籲台灣眾教會和信徒為救援與重建代禱。他說,東日本的台灣教會因集中在大東京地區,沒有傳出災情,感謝台灣教會代禱關心。 曾經留學日本,熟識多位日本教界人士的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幹事黃哲彥牧師說,日本基督教團為震災成立緊急對策總部,已經派人進入東北災區調查受災情況,因救災由日本政府統籌指揮,該教團配合政府指示行動,長老教會與日本保持聯繫,依照需求提供物資。 長老教會總會為「東日本巨大地震」奉獻,郵政劃撥帳號:19566285,或華南銀行公館分行,帳號:118-20-079667-1,戶名皆為「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宣教基金會」,劃撥請註明為「東日本巨大地震」奉獻。 &nbsp &nbsp &nbsp

75社團連署抗議4條例

【林宜瑩台北報導】有超過75個社會團體一同連署,包括台灣綠黨的潘翰聲、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幹事黃哲彥與原宣幹事歐蜜.偉浪、澎湖反賭場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都市改革組織、阿美族守護聯盟等代表,3月3日上午齊聚立法院大門口,高聲抗議各政黨立委及行政院提出離島建設、原住民族地區建設、東部區域發展、雲嘉農業特區發展等4條例,意圖排除各種土地開發的法令限制,使公有土地釋出不受土地法及國有財產法的限制,讓地方政府與財團能上下其手,用促進經濟發展之名,大開國土鬆綁之門,不但造成國土保育失控,更會讓世居公有土地的原住民流離失所。 現場人士拉起一張巨大的百元大鈔,上頭有孫中山說:「我有叫你們亂賣國土嗎?」的字樣,後頭更掛起「立委上山下海搞東搞西」的大海報,抗議國民黨、民進黨、無黨聯盟及行政院提出離島、原民、東部、雲嘉4個發展條例,等於是把5都之外的土地都涵括在內,高舉「發展、建設、永續」旗幟,其內容卻可能讓國土賤賣、原鄉毀滅、財團壯大。 各社團代表也列出「7大亂象」,明指條例中有「所需用地屬公有土地者,得辦理撥用,不受土地法第25條、國財產法第28條或地方政府公產管理法令限制」、「50公頃以下者,興辦事業計劃及環境影響評估之審查,由地方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辦理」、「為促進海岸觀光遊憩建設者,得在國有非公用海岸土地開發建築使用」,「為發展農特區之觀光產業&amphellip&amphellip林班地內建築物之建築管理,不受森林法、建築法限制」等規定,無疑是替國有土地財團化,大開方便之門。 黃哲彥指出,東部有87.5%是公有土地,而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活領域都在這些公有土地上,4開發條例就是要把國土財團化,不但會讓生態遭受破壞,原民豐富文化也將變成「財團向錢看」的單一文化。 歐蜜.偉浪說,他身為原住民,絕不反對或阻礙原鄉的建設或發展,但要是把土地開發的限制與門檻取消,最後獲利的絕對是財團,絕非原民之福。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前來向社團代表致意時,也透露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已得知各社團代表反對4開發條例的呼聲,將在近2週召集民進黨籍立委與黨中央幹部商討後,對此會有積極的回應。 &nbsp &nbsp

安坑教會課輔班 愛與管教共成長

【邱國榮台北報導】推開教會一樓活動中心的大門,烤麵包裹上起司的香氣,撲鼻而來。「老師,我可以吃了嗎?」1位個頭嬌小的原住民小朋友嚷嚷問;「等牧師來帶我們一起禱告後才可以吃。」1名婦女安撫小朋友,同時端出好幾杯草莓果汁牛奶,彎腰悉心地一一放置在8個小朋友面前。這時候牧師出現,小朋友安靜了。牧師輕柔摸摸當中唯一的原住民小朋友。「小朋友,我們一起低頭感謝。」原本鬧烘烘急著大快朵頤的小朋友,頓時安靜低頭,跟著牧師一句句禱告。 這是台北中會安坑教會課輔班一景。3月4日下午4時半,安坑教會牧師王啟讚例行出現在小朋友面前,一起享受下午點心的時光。「課輔班可以解決弱勢家庭面對孩子課後安親教育的問題。」王啟讚表示,教會這學期才推動課輔事工,是深入社區宣教的嘗試,因特別看重教會附近的弱勢家庭,因此決議提供免費的課輔學習環境,讓弱勢家庭學童放學後在教會得到課業照顧,1來減輕學童父母的經濟負擔,2來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自信心,3是讓家長放心踏入教會,願意進一步認識信仰。 當天輪值擔任課輔老師的是教會執事彭伶慧,除了指導孩子寫功課,也得進出廚房準備點心,看似辛苦,然而她神采奕奕。她說,教會有愛,但管理學習態度的原則要抓牢;再調皮的孩子,在適當的規範後,品行必會改變,也直接提升學習成果及成績。她強調,教會課輔班不能輕忽孩子的學業成績,否則無法得到家長信任,甚至偏頗地以為,教會是藉機在「傳教」,這點不可不慎。

放下仇恨傳講神愛 張依仁安返天家

【李信仁台中報導】228事件受難者,花蓮張七郎父子遇難事件唯一倖存者張依仁醫師告別禮拜,3月5日下午在台中中會民族路教會舉行。回顧張依仁飄泊艱辛的一生,家屬表示,近幾年兒女們勸他放下仇恨,他逐漸釋懷覺得「反正定惡人罪的是上帝」,只期許後世繼續訴說耶穌愛的故事。 〈我真愛講這故事〉是張依仁生前最愛的詩,民族路教會牧師陳伯源以「真愛講的故事」證道,張依仁雖然走過苦難,但他堅強又帶幽默感的生命,真實體會上帝的愛;張依仁最愛講「上帝愛世人」的故事,從他所遭遇的歷史悲劇中提醒,人要不斷認罪悔改,建立新生命,寫下用愛彼此對待的新故事。 1917年5月9日張依仁出生於新竹縣新埔鎮,祖父張仁壽是馬偕的學生、第一位客家傳道師,父親張七郎、母親詹金枝都是虔誠基督徒,從小領受基督信仰。童年在日本求學的張依仁,小學畢業回台寄讀淡水中學,後來又到日本求學,1937年進入中國瀋陽滿州醫科大學,1943年畢業後在中國東北行醫;1945年2次大戰終戰,隔年他與大哥張宗仁以聯合國難民身分回台灣到花蓮太巴塱醫院服務。 228事件爆發後,父親張七郎、兄長張宗仁和張果仁被屠殺,張依仁被囚禁3個月才釋放,之後遷居淡水行醫,但國民黨特務、警察騷擾不斷而決定離開台灣;1961年到日本,1963年定居巴西,22年間沒有回到台灣,還被政府列為「黑名單」禁止返鄉,1982年母喪申請回台也未獲得核准,1985年才在東京申請護照返台。最近10年,張依仁為病所苦,曾經中風,並罹患糖尿病、腎臟、心血管等疾病,2011年2月24日上午因多重器官衰竭病逝台中,享年92歲。 張依仁的大女兒、民族路教會執事張惠滿回憶父親生前常說「張家人若不是被殺害,都可以活很長久」,張依仁走過幸福童年、艱苦青壯年,與疾病搏鬥的晚年,228事件有許多怨恨,但晚年熱心教會生活,加上家人安慰,漸漸將「淚水化為歡喜,仇恨變成寬容」。 女婿何錄滄醫師代表家屬講述故人略歷時提到,張依仁在巴西服務於亞馬遜河畔偏遠的長老教會醫院,沒有巴西醫師執照,月薪僅100美金,即使生活艱困,張依仁持守「行公義,好憐憫」的教導,熱心助人,曾經醫好一個貧困的日本兒童,此人視張依仁如父親。 告別禮拜現場展出張依仁書法,他的妻子許梅則坐在輪椅答謝各界關心。擔任祝禱的江孟哲牧師禮拜後在個人部落格回憶,張依仁曾說「因為赦免人,我們的心就被釋放了」雖然不能原諒邪惡可惡的政權、希望國民黨垮台,但由於定罪的是上帝,內心願意赦免。

重視教會高等教育 作育英才

&nbsp面臨少子化危機 &nbsp教會應整合資源強調信仰教育 &nbsp成為社會典範 大學學測成績於2月底公布,各校為招生費盡心思,可見少子化對大專院校的衝擊!長老教會擁有真理、長榮2所綜合大學,以及馬偕醫學院、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2所醫療教育學府,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與各校積極思考發展策略,從少子化現況與對策分析真理、長大、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的發展,省思長老教會設立高等教育的意義,期待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創設的高等教育學府,持續貢獻台灣社會。 【李信仁專題報導】面對少子化下的高等教育,教會比政府有更多優勢。長老教會總會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委、國立體育大學教授周宏室說,政府對少子化下的大專院校有退場、轉型、整併,或招收中國學生和鼓勵進修等增加學生的作法,而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學比一般學校多了信仰、普世、人文關懷,發揮基督教信仰特色就能永續發展。 周宏室警告,2010年新生兒僅16萬6886人,約為現在大學一年級學生總數的一半,因此從台灣出生人口變化預計,18年後,有將近一半的大學會倒閉。另外,1998年的出生人口為27萬1450人,這些人預計5年後進入大學就讀,所以在2016年就會開始發生大學倒閉的風暴,必須趕快應對。 2010年出生人口大約是1997年32萬6002人的一半,從2008年至2010年每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出生率加速降低下,究竟大學要招收多少學生才能經營?真理大學校長吳銘達表示,1所大學有6000位學生就能維持收支平衡,但國內公、私立大學的資源和名額分配不均,且私立大學比例高,即使只招生6000名仍是倍感壓力。 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全國大學、技術學院、專科總招生名額33萬2620人,但公立名額只有7萬128人;從新生註冊率來看,公立學校報到率有94%,私立學校則僅有78.18%,越來越多科系因招生不足遭到減班或裁撤,顯示私校經營日漸困難。在「人人有大學可讀」「18分上大學」的時代,政府的高教政策有幾個調整方向,首先是大專退場機制,提高各校和系所評鑑標準,嚴格執行停招、停辦;其次是轉型,輔導大專轉為職場、高齡、退休人士的進修學校;同時教育部可依〈大學法〉整併公立大專,減少教育成本,而私校受招生不足或資金縮減的影響,也可能用合併求生存。 少子化使學生人數減少,政府和各校普遍採取招收中國學生,鼓勵民眾參與終身教育等,增加學生數和收益,相較於政府政策和各校因應少子化策略,長老教會高教機構有何優勢和對策?長老教會高等教育委員會2月18日至19日舉行研討會,長老教會所屬真理大學、長榮大學、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等各校校長、董事長均參加這次研討會,普遍認為長老教會創辦的大專有基督信仰、釘根本地和普世結合等特點和優勢,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表示,長老教會各大專加強基督信仰教育,突顯基督教大學的特色,就可以吸引更多學子就讀,期許長老教會大學走在社會前面成為典範。 長老教會是普世教會的重要成員,1200多間教會遍佈全國,還有醫院、社福機構成為支持高等教育的最大後盾,長榮大學校長陳錦生、真理大學副教授蔡維民建議,總會應協助各校和普世教會、國外學校建立夥伴關係,擴大海外招生;學校積極向各教會介紹辦學成果和招生訊息,開放校園服務民眾、提供教會活動,加強與其他基督教機構合作,讓社會各界更了解長老教會深耕大專教育的用心,只要認真辦學,就不會被淘汰。 馬偕醫學院 7大能力 培育醫師具專業富愛心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2009年正式招生,是國內最新的醫學院,目前設醫學、護理2科系,創校宗旨是效法宣教師馬偕博士,期待培育具備「馬偕精神」關懷弱勢、專業和醫德兼備的醫療人員,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對馬偕醫學院2年成果給予高度肯定。 服務教學並重是馬偕醫學院的特點,期盼培養醫學生擁有7大基礎能力,包括對社會的認知和關懷、人道精神和素養、不斷更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能、人際互動與溝通技巧、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弱勢族群的照護與服務以及優良的教學與研究能力等。 2年來師生多次出隊到台東利稻、達魯瑪克等部落,平時也到雙連安養院關懷長輩。校長魏耀揮說,師生到偏遠地區實際與人接觸,有助成為「眼中有人,心中有愛,腦有智慧,手能操作,腳能行動」的醫師。 去年12月,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的「馬偕醫學院訪視報告」指出,馬偕醫學院3大優點,第1,馬偕醫學中心擁有豐富資源,足以提供馬偕醫學院長遠發展;第2,目前教師和學生關係密切,對學生有正面影響,學生表達對教師的感激;第3,馬偕醫學院與淡水和三芝地區居民建立良好關係,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針對機構和董事會、課程規劃、學生意見、師資、教學資源等項目進行訪視並提出建議,從師生訪談中發現,校務、師資充實,尤其學生關懷是馬偕醫學院的強項,建議現階段應以建立優良教學品質和增加教學資源為首要,期待董事會能夠全力支持,使校長和教師致力校務發展,建立穩固基礎。 為了挑選適合的學生就讀,推薦甄試入學除了學測成績,採取「多站迷你面試」、小組討論的多重考評,這是和其他醫學院最大的不同;招生時對學生的學科和人格特質並重,入學後重視信仰和生活輔導,是全國第1個向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主動呈現「學生自評報告書」的學校,讓學生充分表達意見,期望培育具有專業、憐憫心、重視倫理和責任感的醫療人員。 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評鑑第1 實習資源打造優秀學生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去年慶祝40週年,教育部多項評鑑更榮獲全國專校第1;去年金士頓科技公司也特別捐款1.8億給馬偕專校「原住民家庭翻身教育專案計畫」,資助200名原住民學生5年的學雜費,鼓勵他們在畢業後返鄉貢獻所學。 擁有學生3085人的馬偕專校,是國內很重要的護理人才養成中心,馬偕專校結合馬偕醫學中心,有完善的教學和實習資源,各項評鑑成績優異,即使近年教育部對專科招生名額縮減,馬偕專校新生核定名額不減反增,五專部註冊率高達96%;另外,去年馬偕專校的護理師考試及格率81%,護士及格率84%超過全國平均,畢業生不僅有就業保證,升學率也很高。 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表示,「誠敬愛勤」是馬偕專校校訓,勤勞是護理人員最重要的態度,期待學生都能到職場發揮所學,他鼓勵學生「畢業後到護理第1線至少服務2年以上,」實踐護理精神,對日後進修或生涯發展都有幫助。蘇聰賢任期至今年屆滿,9年任內,除了培育學生,同時栽培優秀師資,提供馬偕醫院醫師等專業人士到校任教機會,使200人次順利升等,成為教育部認可的大學教師,協助馬偕醫院晉升醫學中心。 對於馬偕專校的發展,蘇聰賢希望馬偕專校和馬偕醫學院能儘早合併,他感謝馬偕醫院和董事會的支持,尤其馬偕董事會提供新台幣1億2000萬元支持馬偕專校興建三芝校區宿舍,這是很重要的一步。&nbsp 馬偕醫學院、專校 &nbsp合併意見不一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是否合併,雙方意見不一。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莊焜明與馬偕專校希望2校合併,馬偕醫學院則反對合併。 2010年3月長老教會總會常置委員會,馬偕專校校長蘇聰賢針對2校合併的願景提出報告;同年高等教育評鑑中心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訪視馬偕醫學院,針對董事會情況訪問莊焜明,他也期待馬偕醫學院和專校合併。 對此,醫學院評鑑委員會提醒,護專和護理系在專業層次差距大,馬偕醫學院成立不久,護理系還需時日打好基礎,建立制度,不能為了應付其他評鑑而貿然合併;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也認為2校目前不應合併。 馬偕醫學院、馬偕專校對於合併至今沒有共識,加上醫學評鑑委員會認為,馬偕醫學院本身有董事會,也與馬偕社福基金會董事會、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單位有從屬關係,等於有3個董事會,相關單位必須先釐清各董事會和學校的關係與行政架構,才能讓學校未來的發展更加順利。 真理大學 聖經辦學 師生跨校交流合作發展 【邱國榮專題報導】「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為繼承馬偕博士對台灣文化、教育、醫療的貢獻,於1959年決議在馬偕親自規劃監工的淡水「牛津學堂」原址,計畫籌設大學,首先於1965年8月奉教育部核准設立「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之後於1999年8月1日改名為「真理大學」,分為台北淡水與台南麻豆2個校區,有人文、數理、財經、管理、觀光、知識經濟、語文和運動知識等8個學院,內含數理科學、管理科學與財經3個研究所,以及宗教學系碩士班等33個學系,以及8個2年制技術系在職班。  南北校區專業分工 校際結盟尋求發展 台南麻豆校區佔地21.6621公頃,與淡水校區校地9.33公頃併計,真理大學面積有31公頃之多。目前麻豆校區規劃4個學院11個學系,以及2個碩士研究班,分別是人文學院的日文應用學系與英語應用學系;觀光休閒事業學院的航空運輸管理學系、自然資源應用學系、餐旅館裡學系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運動知識學院的水域運動休閒學系、運動健康與休閒學系;管理學院則有工商管理學系、知識管理學系以及資訊應用學系;而研究所,則是資訊應用學系碩士班與休閒遊憩事業學系碩士班。 2010年11月,真理大學在麻豆校區舉辦「共存共榮、迎向卓越.大學校長高峰會」,邀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台南神學院參與高峰會談,之後,真理大學與2校簽訂姊妹聯盟,推動師生交流與學術合作。該校的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所所長蔡維民教授,對此合作表示,「M型化現象」已經吹到了大學經營面,原因是面臨「少子化」、「企業化經營」的影響,以及面對「政府錯誤政策」的干擾因素,因此學校與2校結盟,互惠共享,是彼此尋求發展的可能新方向。  辦校理念3H加5H 將知識建在真理上 真理大學是所教會學校,因此,教學的理念與信仰的理念融合一體,一如校名的「真理」2字,將教學與信仰的理念依據聖經創校,尤其引據聖經所言:「敬畏創造宇宙的神,是智慧的開端」、「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所說的每一句話」,根據這2句的聖言,訂定了真理大學的辦學理念;在治學上,期盼全校師生能夠將傳授知識的真理建構在上帝的真理基礎上頭,據此原則,帶領學校走向軟硬兼備、內外兼修,而且有別於其他大學的特有校風。 所謂軟硬兼備與內外兼修,就學校師生而言,就是傳授知識,激發潛能,研究基礎性的新知識,並且學風自由地探討真理,使全校師生具有謙遜的(Humble)、人道的(Humane)、幽默的(Humorous)3H人格,成為健全發展的人,現任校長吳銘達則在原始的3H辦校理念以外,更加上他提倡的5H,期盼每位師生以愛心(Heart)愛學校愛自己,增進身心靈健康(Health),充滿榮譽感(Honor),共同營造豐收(Harvest)的知能與教學成果,一齊創造幸福快樂(Happiness)的學習與工作生活。校方則以開放的態度,順應世界潮流,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與學術交流,並且將學術與技能經驗推廣到在職的社會人士,提供社會一個良好的終身教育機會。 由於台灣宗教現象多元、活動頻繁,不同宗教在此蓬勃發展,對島內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活動影響甚鉅;而放眼世界,宗教對世界穩定、政治衝突、民主改革與社會興革具關鍵性角色,真理大學為此在淡水校區特別設立了「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基本的學程有「學術研究」與「行政管理」2方向,在校際間獨樹一格。 長榮大學 全人牧育 發揚基督精神打造品牌 【陳怡萱專題報導】長榮大學設立於1993年,前身為「長榮管理學院」,發展至今17年,設有「管理學院」、「健康科學院」、「人文社會學院」、「資訊暨工程學院」、「神學院」5個學院,超過1萬名學生。長大辦學理念與願景為「全人牧育、長榮永續」。陳錦生說明,強調「全人牧育」而不是「全人教育」,在於「牧」指的是「牧羊人的精神」,即是「不放棄任何一隻羊」,以愛心關懷找出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幫助他們發揮潛在專長;而「牧羊」就要供應羊群所需,除給予學生規範,同時致力訓練、改善老師的授課技巧,「老師的教學重點應該是『把學生教好』,而不是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  看重本土強調信仰 全國唯一校內車站 陳錦生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長大看待每位學生,不是工廠量產出一模一樣的商品,而是陶匠親手捏出的藝術品,「我們的學生進來時也許不是最好的,但他們出去可以得到好成績。」陳錦生口中的「好成績」不只是專業上有好表現,更要培育學生成為「受人尊重的社會公民」,以此為「長榮品牌」,亦即是基督教大學與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之處。 「長榮大學是台灣的基督教大學。」陳錦生指出,「台灣的」與「基督教」都是形容詞,前者表示看重本土,讓學生認識台灣、認識自己,後者強調基督信仰的謙卑服事、虛心學習。 現在的長大更成為全台灣第1個校園內有車站的大學,即台鐵沙崙線的「長榮大學站」,提到這個「神蹟」,陳錦生滿懷感激,「上帝對我們很好,沒有什麼缺乏。」他指出,基督教大學「沒有真正的老闆」,因此「不會被要求賺錢」,所以經費能夠儘量用在投資教學相關設施上,以牧羊人尋羊的精神為學生服務到底。  校牧提供身心關顧 核心必修品學兼優 基督教大學的特色是設有「校牧」,發揚基督精神,關顧學生身心靈,推動生命教育、福音分享、關懷服務、團契成長、聖樂造就、節慶紀念、清寒獎學金等事工。目前校牧室有4位牧師,包括主任牧師陳尹中及關懷牧師陳宇碩、陳嘉冕、丘昌完(韓籍宣教師)。 長大學生必修課之一「長榮精神」,便由校牧擔任授課老師,講述教會傳統與立校精神,結合校園生活與社會時事,以「敬天、愛人、惜物、力行」為授課主軸,是為大一各班必修的核心課程。 此外,在長榮大學讀書,所有學系皆必修「倫理教育」,包括「大眾傳播倫理」、「會計倫理」以及「應用倫理學」,長大校長陳錦生表示,「教會為什麼辦大學?就是要發揚基督精神。」因此,長榮大學格外重視品格教育,「把學生教好」是全體教職員共同的理念。 除生活及靈性關懷,長大特別設立「關懷家庭」制度,由50位基督徒教職員每人認養2位大一新生,每學期約100位新生可藉由關懷家庭得到生活上、信仰方面的照顧,透過情感交流、信仰分享,幫助離家在外的學生早日適應大學新生活,並持續信仰不中斷。 陳尹中說,校牧室向全校師生開放,備有茶點,常有許多學生在課餘時間來到這裡聊天交誼,或是在這裡念書、討論功課,也常有學生因為信任校牧而前來訴說心事。「常常聽學生講感情啊!」對於學生很信任校牧,陳尹中感到欣慰,學生遭遇到經濟上、家庭上各方面問題,校牧室也會傾力協助。長大校牧室每學期向教職員及各教會團契募捐「信望愛獎學金」、「仁愛基金」,用於獎勵表現優秀學生以及急難救助。 目前長大有4個學生團契、1個教職員團契、1個學生聯合詩班、1個教職員詩班、7個查經班、1個手鐘團、以及1個福音劇團;針對慕道友設有「Alpha小組」,以不給予壓力的輕鬆方式,提供信仰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