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台灣教授協會》 審議工資 維護勞工權益

【林宜瑩台北報導】今年1至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食物類年增率高達3.82%,因此勞動部提出基本工資調整,預定明年7月把基本工資從1萬9273元調整為2萬零8元,每小時基本工資從115元調整至120元;但台灣教授協會9月3日舉行記者會指出,應健全基本工資審議機制,避免政治決定,損害基層勞工的權益。 台教會會長呂忠津表示,基本工資雖調整,但仍偏離維持勞工基本生活水準的立法精神,過去,行政院曾多次公然違法設下基本工資緩漲、凍漲條件,顯示基本工資的調整有待審議機制健全的落實。他引用「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七條規定:「享受公平及良好工作條件的權利;工作報酬使其最低限度均能維持本人及家屬,應符合本公約規定合理生活水準。」直言我國基本工資調漲,未達最低生活費標準的漲幅,並無落實國際勞工組織所倡議「保障勞工及扶養人之基本生活水準」精神。 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系助理教授陳俐甫指出,基本工資2萬真的太低,他以女兒1個月生活開銷就要1萬元,實在很難想像,1個月領2萬元的勞工要怎樣養家?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則說,目前工資調整與勞工團體要求的2萬3745元仍有落差,他質疑這次只調高735元,平均每天24.5元,「連買個御飯糰都不夠!」他認為,唯有在勞基法明訂基本工資的審議制度,才能避免政治決定、損及勞工應有權益。

「後勁反五輕」 許高雄一個未來

【黃以勒高雄報導】高雄氣爆以來,高雄「哲學星期五」公民論壇持續以各角度關心在地石化業風險,8月29日晚上則藉由「後勁反五輕」運動的分享,以長年與煉油廠為鄰的經驗,來看生活的改變與影響,並期許高雄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論壇邀請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常務監事王信長與高雄後勁中油遷廠促進會執行長黃佳平對談,王信長分享了自半屏山開採以來到反五輕,高雄環境運動抗爭超過40年的心得;黃佳平則補充後勁反五輕的脈絡、文化地理及相關研究資料;搭配紀錄短片的欣賞,讓在座年輕人都能夠了解事件輪廓。 王信長提到當年在戒嚴時期抗爭的困難與堅持,原本以為小蝦米對抗不了大鯨魚,評估需要全高雄人對中央施壓才有用,結果後勁的抗爭最終使得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同意25年後無條件遷廠,已經70多歲的他認為這是抗爭的一大勝利,談到1990年建廠的五輕明年底以前須依約遷廠,王信長邀請大家屆時一起參與慶祝活動。 黃佳平指出,反五輕運動相當程度可說是官僚與中油高層自己發起的,原本後勁居民只是想了解一下,結果每次去對方都「落跑」,對方想躲當然就只好「圍下去」了;他認為反五輕運動是一個指標,可供今日的環保運動作參考。 五輕即使遷廠,當地受毒害的土地仍需費一番功夫才能恢復,需要持續關心。至於後續的規劃,中油希望轉型成綠能園區,但被質疑換湯不換藥: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則傾向改為生態公園。

台史博展移民史 都原傳信仰

【陳怡萱採訪報導】台灣歷史博物館8月27日起展出「來自四方──近代台灣移民的故事」,以外籍傳教士、大陳人到台灣、都市原住民、新移民女性為4大主題。其中,傳教士、都原均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在台灣的歷史有關,提供部分文史資料的PCT總會、排灣中會古華教會、台南中會永福教會受邀協辦。27日特展開幕典禮上,古華部落耆老與青少年演唱豐年節古調,主日學小朋友則以傳統歌謠唱出對上帝的感謝。 「來自四方」特展以台灣移民為主題,藉移民者故事反映各自遷徙、流離、定著的生命體驗,呈現當代台灣歷史及多元寬廣的社會內涵,引領民眾面對各種遷徙、移動經驗時得以理解、尊重及包容。 特展中不只關注跨海來台的移民者,亦留意到島內移動的原住民。由於社會轉型,迫使越來越多原住民離開部落家鄉,遷移到都市工作或定居。原本在屏東縣春日鄉的古華部落就是一例,目前已有40戶搬遷到台南永康居住,為了讓信仰持續,1985年設立古華教會永康分會。 27日開幕式,部落族人與永康分會共70人來到台史博,耆老、青少年及主日學生分別演唱古調和傳統歌謠來慶賀。禮成後身穿傳統服飾的族人來到4樓特展室,仔細觀看跟自己相關聯的文史資料以及一支由台史博為古華部落拍攝的紀錄片。 事後接受採訪時,永康分會牧師段賽英感謝台史博策畫這次展覽,「這群辛苦離家工作且信仰執著的人,終於能夠在歷史上有名有份地被記載下來。」回憶起過去族人如何離家來到陌生的都市求生,段賽英一度哽咽;她說,上帝看見這些兄姊的用心,持續給予祝福,許多人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40年以上,就算已到退休年齡,因為還有能力,公司仍願意僱用他們,而能持續有經濟來源,也幫助教會在2007年起順利建堂完成。 「信仰穩定,工作就會穩定;工作穩定,家庭就會穩定。」段賽英認為永康分會兄姊奮鬥的歷史十分值得記錄下來,可成為後代學習的典範。 除了古華部落遷移史,特展中亦展出宣教師甘為霖等人的事蹟,因此向永福教會商借與盲人信仰教育相關文物,並邀請教會傳道王受祿在10月19日下午2點30分到台史博演講「從訓瞽堂到永福教會:甘為霖與廖旺的盲人教育」。 「來自四方」策展人之一吳佳霓表示,策畫該展時偶然得知澎湖宣教師白寶珠的故事,「因為從心裡認同台灣,台灣就是她的家」,而聯想到來到台灣的移民之一就是這群外國宣教師。吳佳霓透露,台史博預定明年還會和長老教會合作辦展,目前正積極策畫與收集資料中。「來自四方」特展預定展出至2015年3月29日。   特展開幕典禮上,古華部落耆老與青少年演唱豐年節古調,唱出對上帝的感謝。會後大家仔細觀看跟自己相關的文史資料。(相片提供/蔣義男)

食物銀行結盟 解決糧食矛盾

【林家鴻整理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1年浪費275萬噸的糧食,足夠讓低收入戶吃上20年;但2013年12月兒童福利聯盟發表的調查卻顯示,台灣仍有26%偏鄉學童生活困頓且三餐無法溫飽,糧食過剩與不足的矛盾長期在台灣上演,國內6家食物銀行為有效解決問題,日前宣布正式結盟。 致力結合政府、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的「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2012年與「全球食物銀行網絡」舉辦結盟,使我國成為該網絡第24個會員國。8月27日協會又進一步與1919食物銀行、安得烈食物銀行、青年和平團食物銀行、紅十字會台中市支會、南機場臻佶祥食物銀行結盟,成立「食物銀行馨聯盟」,期盼透過合作讓食物銀行機制朝在地化、社區化發展,達到資源不浪費、台灣無飢餓之目標。 「食物銀行馨聯盟」首屆理事長由台灣食物銀行協會理事長劉宜中擔任,他表示,獨居老人送餐、街友、弱勢學童的營養午餐等是食物銀行服務範圍,建立聯盟平台,更可以相互支應,若個別食物銀行收到超量物資,就可透過聯盟平台轉送給其他需要的單位;發生災害時,也可透過平台聯繫調度,避免物資、人力及物流成本的浪費。 劉宜中表示,聯盟未來的7項願景包括:資源共享、資訊共享、物流共享,救災互助、社區經營、食安立法及人道關懷,並將設立專職秘書處及科技資訊、物流運輸、環保衛生、教育訓練、災難救助及公益推廣等委員會,未來將以輪值組織主席的方式運作。 「食物銀行不像麥當勞,讓你在各地都能吃到大麥克,但它會讓每個人都有東西吃。」全球食物銀行網絡領導人Craig A. Nemitz出席聯盟成立記者會時表示,食物銀行的歷史可追溯至1967年,第一家食物銀行創辦者為美國的John van Hengel,首開以捐贈剩餘食物的方式替代金錢為主的傳統捐贈模式。「食物銀行馨聯盟」目前服務範圍涵蓋全台各地,聯盟歡迎其他更多相關單位、贊助商加入。  

刪海經 講述鱟與人的故事

【陳怡萱台南報導】甫獲得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的《刪海經》,8月30日晚上在府城舊冊店播放,導演洪淳修出席映後座談。《刪海經》談的是金門島上的活化石「鱟」與人的故事,為了建設商港迎接小三通,鱟的棲地與漁民的生計都遭到破壞。洪淳修指出,這5年拍攝期間,他看見公部門說了一個又一個謊言,加上眾人的冷漠,導致目前後豐港已被填去80公頃,對於有問題的政策,人民必須更有警覺心。 播映會是由熱心網友發起,府城舊冊店免費提供場地和茶點。《刪海經》片長約70分鐘,源起為一位在金門關心鱟的民眾洪德舜打電話給洪淳修,請洪淳修來看看「金門這裡很奇怪的魚」。洪淳修說,當年因為國共對峙,嚴禁民眾進入海岸,意外保留豐富的海洋生態,如今進入「兩岸和平」時代,建商港迎接當年的敵人,卻摧毀鱟的生機、海洋原貌以及漁民的生計,十分荒謬。 鱟是金門沿海的特有生物,台灣本島已看不見牠的蹤跡。影片播放前,洪淳修展示的成鱟外殼與稚鱟標本,引起眾人驚呼,成鱟外殼比一個人臉還大,可以當面具。在金門則有在鱟殼上畫虎臉的傳統,擺在屋頂作為避邪之用。 洪淳修指出,金門由於宗族力量大,加上長年軍事管理,較缺乏公民意識,即使內港遭填平、海岸線要蓋公路,仍舊很難發出聲音抗議。連《刪海經》在金門上映時,一度面臨租借不到場地的窘境,最後是洪德舜自租小貨車和發電機,四處巡迴播放。洪淳修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到金門放映《刪海經》,喚起金門人共同關注家園與海洋生態。 身為紀錄片工作者,洪淳修鼓勵大家善用手機拍照或錄影,用影像吸引人去注意想要表達的議題。以《刪海經》為例,他想藉由忠實呈現鱟與人的故事,讓觀賞的人了解,守護環境生態就是維持它原有的面貌,「不要去動棲地才是根本做法」,而不是還要去評估擬定補救政策、設保育區、進行復育等。 《刪海經》目前已出版DVD,除獲得金穗獎最佳紀錄片外,亦得到2014台北電影節最佳剪輯獎、2014日本國際環境映畫祭綠色印象賞、2014法國環境影展觀摩片、2014舊金山國際海洋影展競賽入圍。(攝影╱陳怡萱)  

共諜危機損國安 台教會抨擊

呂忠津:若張案為真   突顯我國對中談判第一線高層已遭滲透收買 【林宜瑩台北報導】繼去年總統馬英九與立法院長王金平的9月政爭後,今年8月下旬又上演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被控向中國洩密、遭「高層」點名去職等風暴,台灣教授協會(台教會)8月27日召開「『共諜危機』下的對中貿易談判」記者會,台教會會長呂忠津指出,要是馬政府對張顯耀指控洩密為真,便突顯我國第一線對外經貿談判高層已遭中國滲透、收買,到底台灣對中國談判桌上,我方人員有多少是「身在台灣、心在中國」還尚未被發覺,這是攸關台灣國安的危機所在。 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黃國昌直言,張案突顯馬政府的無能與濫權,竟還想用國營事業董事長來摸頭,「這不是權力濫用,什麼才是權力濫用?」而且,張顯耀身為兩岸談判首席代表,若真被收買涉及洩密給中國,馬政府應向中國提出嚴正抗議,中止兩岸正在進行的協議,並檢討過去簽署的協議才是,問題是,為何馬政府都沒有任何動作? 黃國昌認為,就因為馬政府兩岸協議的黑箱作業,更突顯今年3月太陽花學運主張,應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重要性,先立法、再審查,透過全民參與、國會監督,才能避免服貿、貨貿、互設辦事處、自經區等兩岸協商是在灰暗的角落中進行,讓台灣國家安全與全民權益遭到損害。 新台灣國策智庫執行長劉世忠則指出,張案的曝光,足以證明兩岸政治、經貿談判許多的不透明現狀,無論是從今年初開始進行國安會改組,推演第三地會晤等「馬習會」的可能性,還是在兩岸經貿談判上營造更多促成「馬習會」的籌碼,在在是為了要能完成馬英九想要實現「馬習會」的願望,可是北京當局仍在觀望,而美國也覺得馬政府傾中過於躁進,要馬急踩剎車,他直指,從張案可窺見美、中、台三角關係在角力中微妙的變化。 民主鬥陣發言人吳崢認為,張案顯示馬政府對內部團隊掌控失真情況嚴重,也證實兩岸談判黑箱作業的本質,至今仍未改變。而諷刺的是,王郁琦領導的陸委會一再強調兩岸簽訂服貿協議對台灣是多麼有利,可是現在卻說,因有台灣代表涉及洩密,兩岸服貿恐會損害台灣利益,「這是多麼荒謬的事情?」他直言,對馬政府前後不一的說辭,已經重創台灣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全國反浮濫自經區在地大聯盟代表梁文韜表示,馬政府是無意維護台灣的權益,從開放陸客在台自由行,到兩岸談判爆發洩密疑雲,他強烈質疑,在讓中國能併吞台灣的架構下進行任何的協議談判,馬政府卻沒有任何抗議中國的舉動,「這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他認為,要是中國是台灣的敵國,為何我們還要簽訂與中國更緊密關係的任何經貿協議?台灣又何必設置自經區,大開後門,讓中國獲利呢?(攝影╱林宜瑩)  

台少聯&北市府社會局》 街頭調查 投票年齡下修

【林宜瑩台北報導】今年11月29日即將舉行九合一的選舉,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少盟)日前透過與北市府社會局合作的街頭活動,進行一項問卷調查結果,有735位(近七成)受訪者認為,投票年齡限制應從現行20歲下修至18歲,只有206位(約兩成)覺得應維持現狀的20歲才有投票權,其中,也有93位(近一成)認為可以下修至16歲。 另外,當問及:「你認為台灣的民法成年年齡應訂於幾歲?」時,則有662位(六成二)認為是18歲,273位(兩成五)認為要維持現行的20歲,也有58位民眾覺得可下修至16歲。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指出,從這次街頭問卷結果,顯示多數民眾認知到將投票權下修到18歲,使更多年輕人享有投票的公民權益是何等重要,盼望執政者能從善如流,因現今歐美各國已把投票權下修至18歲,甚至16歲,連日本也在今年6月由眾議院與參議院通過新修正的《國民投票法》,將投票年齡修改為18歲。 台少盟前理事長解慧珍認為,讓年輕人及早投入關心社會與國家政策,有助於提高公民投票的品質,她相信,年輕人會審慎決定作出自己的選擇,因此台灣若能現在就著手下修投票權的年齡限制,不會嫌太晚。

環境正義 拒絕石化進家園

【林家鴻綜合報導】高雄氣爆事件後,經濟部為解決石化管線穿越住宅區問題,擬於南星計畫區、大林蒲、高雄港區中,擇一地籌設石化專區。長年飽受工業污染的小港區大林蒲沿海6里居民得知後,於8月19日召開記者會,齊聲怒吼:「我要活下去!反對石化業進駐家園!」 鳳興里長洪富賢強調,他在大林蒲出生與成長,嚴重的工業污染讓居民宛如身處惡夢,還有居民說空氣差到「騎車回家都會起紅疹」。龍鳳里長黃文裕表示,大林蒲周遭有287間工廠,里民10個有8個死於癌症,處境只能以「悲哀、恐慌又無奈」形容。媒體報導,民調顯示大林蒲居民主張遷村者約7成,市長陳菊曾表示,遷村並非市府單方能決定,多次與經濟部協調,並催促中央辦理。 綠黨8月22日召集專家學者、環保團體及地方代表召開「石化業與產業轉型政策論壇」,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指出,目前石化工業區將200多萬高雄市民包圍,林園工業區附近1級和2級致癌物至少就有22種,她再次呼籲陳菊謹守承諾,打造高雄市為「宜」居城市,並要求中央政府還給高雄人應有的環境正義。 會中專家學者指出,目前石化業產量有7成外銷,當中8成更銷往中國,台灣沒道理為了賺取微薄的初階原料利潤,成為別人的離島工業區,應停止擴張石化業、規劃石化專區。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強調,石化業被誇大塑造為台灣產業的救世主,但能源使用、用電都佔極大比例的石化業上中下游,對全國GDP貢獻卻不到4%,非但沒帶來經濟效益,反造成無窮盡的污染、工安風險及分配不均問題,該是思考台灣石化產業停損點的時候了!(相片提供╱高雄市小港區沿海六里里長辦公室)  

中國壯族豐年祭表演 阿美族人嚴正拒絕

【林宜瑩台北報導】在未經阿美族部落同意下,花蓮縣長傅崐萁夥同地方民代,想強行安排中國廣西壯族舞團到馬太鞍(Fata’an)及太巴塱部落(Tafalong)的豐年祭(ilisin)中表演,引發阿美族青年抗議,並決議壯族只能觀禮一事,8月15日當晚,中國壯族舞團以「團長身體不適」為由取消行程,而傅崐萁則事後表示會尊重所有部落的重大決定,讓該爭議暫時落幕,但已引發原民團體發出聲明聯合聲援。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秘書長歐蜜‧偉浪表示,對阿美族青年在族群主體意識上的覺醒,感到相當的佩服與尊重,因為過去原住民在面對公部門抗爭難免有所恐懼,可是在今年3月學運及過去在還我土地運動上,讓阿美族青年累積成熟又洗鍊的反省力,並落實在這次事件,他認為,「馬太攻守聯盟」行動成果贏得原住民族的肯定與尊重。 超過15個原民團體聯盟聲明稿中指出,阿美語ilisin的意思就是祭祀、儀式,是神聖且莊嚴的,外人到部落祭場,即使是本族族人也只能觀禮,不得進入祭場及實際參與祭典;因為每年一度的ilisin,目的是在凝聚族人集體意識、形成在地生命共同體,當中更有阿美族特有文化與世代傳承的意涵,絕對不能因為要發展觀光,而讓傳統祭祀淪為官方庸俗化觀光及中國統戰的工具。 歐蜜‧偉浪表示,對傅崐萁想要發展觀光產業的努力,他相信多數原住民都持肯定的態度,可是,必須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至於花蓮縣與中國廣西有密切交流,想藉由原住民族互動加深彼此情誼,其動機與立意雖然很好,但他認為,台灣原住民與中國少數民族不同之處在於,我們不可能淪為政治宣傳的樣板工具,因此他呼籲要有所分際。

長老會牧師為陳菊祈禱

高雄氣爆後續關心 【陳怡萱整理報導】高雄氣爆事件發生至今3週,重建工程持續進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設置的三多救助關懷站已在8月8日結束第1波的關懷行動,但透過長老教會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及各中會,仍持續募款並與高市府保持聯繫;13日也有高雄、壽山中會10位牧師前去市府,為市長陳菊及其執政團隊禱告、打氣。 高中議長李智麟牧師表示,社會局長張乃千是壽中德生教會長老,近日與陳菊共同投入救災與重建,看見她每日焦慮不已,因此希望高壽中牧者能前去為市長禱告、給予力量。 那日上午10位牧者帶陳菊唱詩歌、讀聖經,聽她分享災後應變經過及沉重心情。壽中議長葉雅娜牧師以約書亞記1章9節:「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勉勵高市府團隊勇敢面對持續的挑戰,「不要怕,上帝必與你們同在!」 而立委趙天麟為三多教會會友,14日他聯合張乃千召開記者會,表達對氣爆意外造成傷害的關心,會中有善心市民請託代捐200萬元給高市府社會局社會救助金專戶,為要幫助八一氣爆及後來大雨造成水災而受損的家庭。 高、壽中預定24日晚上於高雄市前鎮勞工公園舉辦「為高雄城市平安祝福音樂晚會」,連結高雄市府會愛走動團契、台灣藝起發光促進協會、伊甸基金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及高雄地區眾教會,透過美食攤位、福音詩歌、短講等,祈願上帝賜下平安親自撫慰高雄市民身心,並預計募款至8月底,期盼高雄市早日再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