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論文擂台賽 生命中的性別故事

(相片提供/女權會線上活動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高雄市政府社會局主辦、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承辦之今年度「性別論文擂台賽」,於5月27日透過Google Meet線上登場。上午時間為「鑽石講座」,邀請前立委尤美女律師談「我與婦女運動的半生緣」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游美惠談「無處不性別——從生命故事到國家大事」;下午時間為論文發表,兩大主題為「性別教育的多元探究」和「性別暴力的多重面向」。

延伸閱讀:性別論文擂台賽 談日常與職場的性別

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秀雯開場致詞點出,很高興在疫情中仍可以透過網路舉辦活動,盼望透過論文發表讓與會者們更看見存在於生活中的性別議題;女權會理事長許乃丹則談到擂台賽邁入第8屆,今年因著線上舉辦,能看到有許多中北部朋友參加,報名突破170人。

「在戒嚴時期,女性只能講義務,沒有辦法講權利。」尤美女在開場即指出,自己出生與成長在戒嚴時期,加上從小都就讀女校,並不是天生具有人權意識和性別之眼,「一切都是被賦權而來。」在美麗島事件後,李元貞、吳嘉麗等婦女運動者籌辦《婦女新知》雜誌,時為新科律師的尤美女聽見她們在討論議題時有豐富見解,首次接觸何謂多元和獨立思考;隨著這些接觸與參與,她的「性別意識」也慢慢覺醒,也參與性平三法立法、民法親屬篇修訂和婚姻平權運動。

(相片提供/女權會線上活動截圖)

早期女性就職要簽切結書,結婚懷孕或滿30歲就被迫離職,而1987年的「國父紀念館事件」起因正是館方認為年滿30歲女性的容貌與儀態已不再適合擔任接待人員,引起女性與婦團抗議。為了從法律根本保障女性工作權益,尤美女等專家、學者同時草擬《性別工作平等法》(舊稱男女工作平等法、兩性工作平等法),此法直到2001年才正式通過。

關於離婚與家庭暴力,尤美女曾經歷當事人自殺的衝擊,也看到法律對女性的不公平,迫使遭受家暴的女性生活在恐懼與絕望,或是只能想盡辦法自力救濟。事實上,早年台灣社會對「家暴」議題非常陌生,後來發生鄧如雯遭到家暴、走投無路而殺夫事件,公民團體呼籲政府要重視家暴問題,並參考其他國家的家暴防治經驗,最終於1998年通過《家庭暴力防治法》。

同樣的,過去針對性騷擾、性侵害案件,社會與媒體多在檢討被害人的身材、穿著與舉止;隨著性騷擾事件受害人無法得到公義,以及「彭婉如命案」震驚社會,悲痛的婦運團體走上街頭,促使1996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和1999年《刑法》增訂「妨害性自主罪章」。而「葉永鋕事件」促使社會留意性別氣質與校園霸凌問題,於是2004年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尤美女又回顧,自己過去對同志群體不暸解,但隨著接觸和參與,最終走上支持、甚至投入婚姻平權立法。

延伸閱讀:

台灣女權日 彭婉如事件25週年史料展開幕

永鋕不忘 性平教育契機就在生活小處

有鑑於《民法》親屬編對女性的不平等,公民團體在1990年代開始推動修法運動,雖然過程中也招來許多攻擊和汙名,但也陸續修改「子女從父姓」等多項父權規章,而後進一步在台灣成立家事法院和制定《家事事件法》,今年已邁入10週年。

尤美女回首這段女權路,雖然遭遇許多攻擊或挫折,但背後始終有婦女團體支持,使得台灣社會的性別意識從過去到現在有不小翻轉,也需要更多人持續傳承,「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游美惠則簡述自己出生於父權的大家庭,從小品學兼優、不服輸,也曾在女兒、姊姊、妻子、媳婦等角色中思考與掙扎。她的性別意識啟蒙是在就讀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時期,而後於美國猶他大學取得社會學系學位後,於1997年進入花蓮師範學院(現稱花蓮教育大學)任教,2000年因健康考量轉到高雄師範大學任教。她直言,早期要在師範體系談性別議題,事實上並非容易的事。

在花師任教時,她被邀請擔任教育部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現稱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並陸續與多位性別研究、性別運動者接觸,也曾參與《性別平等教育法》草擬;來到高師後更多投入在公民團體及公部門諮詢工作,除了繼續擔任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也擔任高雄市女權會監事、高雄市政府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第6屆委員等。

游美惠表示,有人指出她在參與公部門諮詢工作後,態度好像變得比較柔和。她認為這是學習「社會對話」後磨練出與以往不同的特質,尤其擔任公部門委員,經常需要與同仁、民眾及公民團體多方溝聽;另委員間也會彼此學習,暸解如何提案和結盟,這些都是堆動性平政策的必經之路。

對於這段歷程,游美惠稱「辛苦但值得」,強調性別研究者不能只是待在學術象牙塔,有時要走上街頭參與運動,有時走入公部門參與政策諮詢,這些都需要很多勇氣與思考,也樂見更多生力軍加入。

延伸閱讀:回首來時 台灣婦運歷史與民主運動

在問答時間,有與會者談到隨著網路媒體蓬勃發展,不少公眾人物會加自己的情感與親密關係問題透過網路與媒體傳播,希望引起輿論關注和評斷,該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尤美女認為網路媒體是「雙面刃」,近用時應該更加謹慎,也以經驗點出,意圖經由群眾輿論影響訴訟實為不可取,身為律師並不會慫恿當事人要找媒體曝光案情。

也有參與者請教針對具有較大爭議的性別議題,是否應以「立法」作為唯一手段?兩位講師指出應「多管齊下」,尤其教育與社會溝通是很重要的環節,因為很多時候法案通過與否決定於社會討論力道。而對於性別議題初學者的讀物建議,游美惠推薦可以閱讀《性別平等教育季刊》(教育部)、《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和《性別教育小詞庫》等。主辦單位側記請見連結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