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台東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於8月9日至12日在蘭嶼辦理第2屆「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於8月10日下午的專講後,眾學員們分組前往東清、野銀、紅頭、漁人、椰油和朗島部落,由在地教會的傳道人介紹教會、部落歷史與故事。而8月11日上午,則邀請3位來自太平洋島國的與會青年分享。

在蘭嶼首位囑託傳道李施炎(Syapen Mangananao)於1951年10月設立、蘭嶼首間長老教會——Jiyayo(椰油)教會,學員們暸解到基督信仰如何改變該部落達悟人的喪禮與生死觀。在Jiraraley(朗島)教會,近一步交流蘭嶼的惡靈觀,也在傳道師Syaman Javitong(王榮基)帶領下前往認識地下屋;這是蘭嶼過去的特色建築,但如今僅剩朗島和野銀部落可以看見,眾人延伸探討相關保存和繼承問題。

(攝影/林婉婷)

蘭嶼傳統建築可分成幾種型式:外觀較高的「高屋」,是達悟族人吟唱拍手歌和秋冬季節用餐的地方,也是用來工作和招待客人住宿的空間;「涼台」,就像是客廳,可以休息和接待;「地下屋」,將房子蓋在地下是為了避免颱風和東北季風傷害,屋內有三層,分別是飯廳、臥室和倉庫;有趣的是,Syaman Javitong表示,自己家族的男性個子高大,為了避免撞到頭,因此他們家族的地下屋稍微改良得比常見規格更挑高。

地下屋前,有三座靠背石,在以前,蘭嶼島上沒有這麼多高聳的透天厝,人們可以坐在屋前的靠背石欣賞海景。數量為三,是因為三、七、五等單數,對蘭嶼人來說是吉祥的數字。

(攝影/林婉婷)

8月11日上午,來自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George Stephany,和來自諾魯(Nauru)的Menke Pocahontas、Canon Kalamena Malika分別講述自己的國家、族群特色,及基督信仰如何進入他們的部落。

巴布亞紐幾內亞人有95.6%是基督信仰,3.3%是原住民傳統信仰。由於有839種原住民語言,每個部落、每個族群的語言跨度很大,難以彼此溝通,因此宣教師便使用當地語言和英文融合,發明「皮欽語」為通用語言。福音進入巴布亞紐幾內亞,是源於14位青年曾在菲律賓並接觸天主教會,返國後、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基督信仰就此進入巴布亞紐幾內亞。

(攝影/林婉婷)

當地原住民族傳統中,也有善靈、惡靈和自然有靈的觀念;而George Stephany來自Enga族,最早曾有宣教師曾因為膚色不同而遭到族人殺害,其他傳道人聽聞後不敢前來宣教;Otto Hintze是首位有勇氣和意願來宣教師。最初,Otto Hintze給予族人食物等物資,緩和彼此的緊張關係;又因為他常說「Friend」(朋友),族人也稱他為朋友。Otto Hintze教導族人們皮欽語,且族人也開始有穿衣、住屋習慣。

諾魯的國旗構成中,藍色是海洋、黃線是赤道,而12芒星代表國內的12個族群。這12個族群各有其特殊命名,也有各自的圖騰與裝扮,例如Iruwa族是「異鄉人」、Deiboe族是「黑魚」、Ranibok族是「飲用水」等;而Irutsi族是「海邊的草」,Iwi族是「頭蝨」,這兩族已經滅族,前者是因為沒有女性可以繁衍後代,而後者則是因為食人傳統,引起其他族群屠殺。

(攝影/林婉婷)

Menke Pocahontas和Canon Kalamena Malika來自Eamwitmwit族,意指「蚱蜢」,女性的傳統服飾是以頭髮編織為裙子,頭髮是她們美麗的象徵。該族群起源是Eamwit族,該族名意指「鰻魚」,族群中有分階級,鰻魚的頭是最高階層,即女性領導者,另有中間階層和底層階級,後者是女性領導者的奴僕。當年,有群底層階級的人們因無法忍受被奴役而離開、成立新族群,即是Eamwitmwit族。

在基督信仰傳入以前,諾魯的傳統信仰是黑巫術,不同族群有所忌諱,不會跨越到彼此的領域。1887年,來自吉里巴斯的Tabiya牧師是首位拜訪諾魯的宣教師,他搭乘獨木舟,在前往他處途中停留,登陸後遇到部落領導者,建立良好關係,並約定帶領更多宣教師前來。但他再訪時,當初的領導者已過世,其他族人不歡迎宣教師到訪,於是他們轉前往另一處傳福音。隨著福音傳播,諾魯不再施行黑巫術,作為基督教國家至今。

▶ 延伸閱讀: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第2屆登場 前往蘭嶼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上帝在族群的啟示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蘭嶼今昔宣教挑戰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在地文化照顧與安寧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蘭嶼議題思想原民處境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