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台東報導】「時代不一樣,如何把現代醫療與想法,套用在過去的文化,甚至轉換、重塑和創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的第2屆「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第3場專講,邀請Yabosokanen(雅布書卡嫩)居家護理所負責人、Tao族群區會Jiranmelek(東清)教會長老張淑蘭分享在地照顧經驗,如何從面對「惡靈觀」開始,走到「希望療園」計畫。

在衛政方面,蘭嶼唯一的醫療單位是衛生所,肩負24小時緊急醫療,而Yabosokanen居家護理所則是獨立居家護理、安寧服務單位。結束護理學業,1994年、23歲的張淑蘭回到家鄉蘭嶼衛生所服務,擔任公共衛生護士;但漸漸地,她發現自己在台灣本島學習的,在蘭嶼似乎派不上用場,再加上對自己文化的陌生,更是讓她充滿無力感。

這時,她參與在台灣本島的居家護理陪訓計劃,期間受到艾珂瑛修女啟發;張淑蘭回憶,當時他們到泰源,看見有傷患將草藥敷在傷口上,有位護理長見狀便立刻糾正家屬的行為,然而艾珂瑛修女在療程結束後,集合眾人並提醒,這樣的情況應該要詢問、關心並衛教,不應該立刻下定論和指責。這件事讓張淑蘭印象深刻、深有感觸。

(攝影/林婉婷)7

張淑蘭回到蘭嶼後,開始推動居家護理;仔細探訪,才發現許多要被幫助的人。她點出幾項,在第一線服務30多年來,有許多長輩告訴她、關於達悟族的文化觀念:達悟族有靈魂觀,疾病、死亡和不幸的人事物,都與惡靈有關;寡婦和是不完整、不吉利的,不能隨意接近其他家庭。有次,他們去探訪一位重病長輩;因為是狹窄的石子路,救護車沒有辦法進入,張淑蘭為了帶出長輩,去借棉被卻接連碰壁。

另一個觀念是性別與身體界限;子女若接觸或看到異性父母的身體隱私處是羞辱、不敬;若沒有同性別子女該怎麼辦?又有次,張淑蘭去幫一位兒子清潔、護理母親的褥瘡,這位兒子深感無助,不斷向張淑蘭致歉。還有很多長輩認為「無法勞動就是沒有價值」,有些人甚至在患病後絕食,希望儘早離世、減輕子女負擔。

有鑑於長輩們「被陪伴」的需要,於是張淑蘭召集教會婦女們擔任志工,成立台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並投入居家、訪視和送餐服務,當時沒有任何費用,全憑信仰讓他們投入,包含整理、重建部落長輩的居住環境,也辦理聚餐、手作、義剪、染髮等服務。張淑蘭強調,這些活動都是配合傳統文化觀念來進行。

延伸閱讀:

沒有飯吃 蘭嶼見證疼愛

【原住民普世人才培訓營】以文化為根 實現部落自主

在2011年,張淑蘭靈修時讀到創世記12章1節經文,毅然決然離開衛生所的鐵飯碗崗位,並投入蘭嶼最忌諱的議題——死亡。雖然有些改變,但喪葬禮俗多少仍影響著蘭嶼人,包含基督徒,例如喪家只能家內活動、不能到部落活動,不能提起逝者或保存遺物;甚至有患重病的人因為擔心部落輿論和眼光,因此離世前也無法看到思念的海洋。

「即便是生命最後一刻,你/妳也是重要的」這是張淑蘭由衷、懇切為部落所做的;終於,2017年在成立Yabosokanen居家護理所,同工包含護理師、社工、牧師、藝術治療師和居家護理師,另與醫療院所合作;除了身體護理與治療,護理所也安慰患者心靈,為他們禱告、唱詩,「醫療、技術可以被取代,但靈性不能被取代。」透過信仰弱化患者與家屬內心的恐懼,讓家屬能與逝者好好告別。

因著與自己大哥告別的經驗,讓張淑蘭更能夠同理蘭嶼人面對死亡的壓抑與痛苦;她正在執行「希望療園」計畫,建立專屬癌末與主要照顧者療癒的場域,預計在明年完成整個園區規劃。最後,她與七星中會三一教會差派在Yabosokanen居家護理所的宣教牧師張一凡合唱自創的〈Jialavat ta ngaran〉(不再被提起的名字),來自張淑蘭與父母在思念大哥的心情。

▶ 延伸閱讀: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第2屆登場 前往蘭嶼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上帝在族群的啟示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蘭嶼今昔宣教挑戰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認識這地與那地

【原住民普世人才訓練營】蘭嶼議題思想原民處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