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全然更新的詩班:當搖嬰仔歌在禮拜中響起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認為,會眾就是教會裡最大的詩班。
在每一場禮拜中,由詩班的心靈誠實所匯集的敬拜音符,正如澎湃的眾水之聲,向萬民宣告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

文圖◉林怡娟(台北中會蘆洲教會教育牧師)

在一場禮拜中,從開始到結束,音樂元素往往占禮拜程序一半以上。從文字話語到節奏旋律,從樂器聲(鋼琴、管風琴、提琴……)到人聲,從純音樂到有歌詞的聖詩頌讚,步步鋪陳對上帝的崇敬、頌讚、感謝。音樂聲中傳遞出真理的信息,也展露出人對上帝的信仰告白。到底,音樂富含什麼力量,竟然成為人類讚美歌頌的方法、工具,亦成為禮拜的要素?教會又該如何選擇音樂,方能適切於禮拜的精神意義和主題情境,而為禮拜者帶來生命的感動、靈命的造就?這部分成為教會音樂學者所關注、研究並大力疾呼的議題,然而,教會禮拜的會眾唱詩和聖歌隊獻詩往往流於千篇一律。

一般會眾唱詩多採齊唱方式,鮮少在唱法上做更新變化,如輪唱或與聖歌隊對唱等。馬丁路德認為,會眾是最大的詩班。宗教改革者的這個見解,引發我思考,如何為會眾創造出特別的歌唱經驗。於是,在今年母親節感恩禮拜中,筆者帶領聖歌隊獻唱〈新搖嬰仔歌〉(詞:陳怡寧,曲:陳逸豪)。這首歌的第一部,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本土歌曲〈搖嬰仔歌〉(詞:盧雲生,曲:呂泉生),第二部則是新創作的旋律,二部旋律在猶如對位唱法般巧妙地結合下,編織成為一首新搖嬰仔歌。

傳統的〈搖嬰仔歌〉描述著母親搖抱、疼愛孩子的模樣。〈新搖嬰仔歌〉除了新創作的旋律,更描繪母親輕喚、揹著、抱著孩子的圖像,而當孩子長大,在母親眼裡仍看為是小孩,就算到年老髮白,孩子仍然是母親心中的寶貝。詩歌尾聲,呈現上帝必永遠同在、陪伴、牽引、保守,對映出母親對孩子的褓抱疼愛。
筆者依循會眾即最大詩班的畫面,安排會眾齊唱〈搖嬰仔歌〉,聖歌隊則唱新創作的旋律,一動一靜的韻律交織成動人的聲響,還有人在吟唱這首歌時,頻頻拭淚!此刻,在神聖莊嚴的禮拜堂中,流瀉出人們對世上母親的思念,也傳遞出神愛世人的信息。

禮拜堂不只是一處施行宗教禮儀的殿堂,亦為一處讓人靜靜思念、懷想母親的殿堂。禮拜唱詩不是只有古典嚴肅的聖詩,也不是只有唱出「神啊!主啊!」才算為虔誠的敬拜。一首能夠喚起孕育生命共同經驗的本土歌謠,能在母親節禮拜中運用得宜,實能為禮拜注入溫暖的情感。我想,其中有音樂的奧祕,也有歌詞的奧祕,因為兩者美妙的結合而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也藉著聖歌隊和會眾兩者巧妙的結合,用集體的聲音刻劃出母愛偉大的力量。

上帝創造音樂,人用心靈來回應,特別,會眾唱詩是充滿屬靈力量的。筆者認為,教會應更多關注、思考會眾唱詩的教育,訓練、培養出具音樂性的會眾一同唱詩,不僅有聲量,還要具感情、靈性地歌唱。印度詩人泰戈爾說:「當我工作時,上帝就給我榮譽;當我歌唱時,祂就深愛我。」藉著歌唱,人的心靈與上帝連結,因此,當禮拜者能夠用心、認真地歌唱,且用感情、用生命吟唱,歌不再只是音符、聲音,而是生命故事的迴響、是信仰情操的展現。

當〈搖嬰仔歌〉在禮拜中響起,因為是許多人所熟悉又是共同的生命經驗,所以很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帶出感動氛圍,在吟唱之際也使心靈得安慰、醫治。或許,並不是每一首本土歌謠都能如此運用,但若經過精心再造,並賦予福音的內涵,謹慎運用在情境化禮拜中,實能為禮拜注入一股新的感動力。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全然更新的詩班:眾水之聲的敬拜音符

【特別企畫】全然更新的詩班:從獻聲到聖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