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全然更新的詩班:從獻聲到聖歌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認為,會眾就是教會裡最大的詩班。
在每一場禮拜中,由詩班的心靈誠實所匯集的敬拜音符,正如澎湃的眾水之聲,向萬民宣告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

採訪◉林佩蓉

夜裡的歌聲在星空下飛揚著,一群十幾歲的少年、少女們,騎著腳踏車在兩側稻田的田埂上奔馳,「這是六八拍,所以是一小節有幾拍?」「一小節有六拍,八分音符做一拍!哈哈哈!」他們剛自教會練完歌,結隊回家,笑著聊著,旁邊的西瓜、甘蔗輕輕的唱和著。

「有伴啊!都是鄰里的朋友們,我們就一起去」,滿頭黑髮年齡成謎的福伯長老,回憶起少年在嘉義中會東後寮教會參加獻聲隊的情景。「牧師很嚴格喔!」福伯在1960年代的東後寮教會成長,當時牧師是張剛榮,他對青少年打下重要的音樂基礎。「我們是戰後嬰兒潮世代,孩子相較現在多很多,獻聲隊大概有20幾位成員。有標準的發聲練習,牧師還教我們看五線譜、分部、樂理、節奏、拍子,我們那時都要學這些。」這些至今不忘的原因,是福伯從獻聲隊到聖歌隊,幾乎不間斷參與,除了短暫因家庭遷徙適應教會,未能參加聖歌隊外,他一直都是教會的「獻聲者」。

(相片提供/林佩蓉)

「獻聲隊這名稱好美,是將聲音獻上喔!」當福伯將雙手掌心向上形容「獻聲」時,我這樣想著。「東後寮教會有依照年齡區分,國中、高中以下的都是獻聲隊,青壯年以上年紀較長的是聖歌隊。」主日禮拜時,聖歌隊、獻聲隊分站講台兩側,為主日禮拜帶來音樂服事。「那是有光榮感的!」問起福伯在教會獻詩歌的感受,他覺得在當時的年紀,在教會有這樣的機會展現,是服事,也帶有榮譽感,「那是一種在教會的會眾面前唱歌給上帝聽的感受。」他指出,張剛榮牧師對禮拜音樂很有恩賜,對青少年的教導可說是嚴格的,「在獻聲隊學習的過程中,雖然都是一群愛玩的孩子,但張牧師在練習的過程中,不允許大家輕忽,如果我們在那裡嘻嘻哈哈、不認真或聊天,會被糾正:『要講話,要玩就回家,不用留在這裡。』」即使這樣嚴格,年輕人還是很願意去。「為什麼?」我想著現在聖歌隊指揮對我們都好溫和,也很容忍,忍不住好奇地問。福伯說:「因為可以不用做家務啊,不用割草、牽牛、整理農具,相較下練歌很輕鬆,又能學音樂。那時教會的每個團契都能獻唱,大家都喜歡參加。」

(相片提供/林佩蓉)

「聖歌隊對妳而言是?」「聖歌隊是團契!」原本靜靜在旁邊聽福伯講話的女兒,現在是台南中會海佃教會聖歌隊指揮,她從年少到出社會工作,都在教會服事,也長期與音樂事工相繫,她這樣回答我的提問。在同工缺乏時,她從司琴到指揮,在服事前謹慎地反覆練習,因應聖歌隊員的程度,盡可能堅持四部合音,一步一步讓音樂進入每個人心中,讓聖歌隊員有能力在主日中擔任領唱的角色。

「沒有覺得被期待要怎樣,爸媽也沒要求,但就是教會需要了,在那時間點,自己就必須上場。」指揮說。從過去到現在獻上時間委身聖歌隊,是生活裡的選擇,也是意志。福伯與女兒的堅持與領受,是讓人感動的信仰見證。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全然更新的詩班:眾水之聲的敬拜音符

【特別企畫】全然更新的詩班:當搖嬰仔歌在禮拜中響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