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族語聖經翻譯使命與挑戰(下)

Image by senivpetro on Freepik.

◎Sing ‘Olam(台灣聖經公會董事、阿美族退休牧師)

布農族的新約聖經《Takitudu Ka Paitasansing 2017》(卓群布農語新譯本)以及《Takbanuaz Tu Patasansing 2021》(布農巒群譯本),皆由環球聖經出版社協助出版。這兩本譯本都不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屬原住民中會的聖經翻譯小組編譯,也不是台灣聖經公會聖經翻譯顧問輔導編譯出版的族語新約聖經。但是,翻譯聖經出版的目的不外乎是為了使不同社群的布農族人有聖經可以讀,了解上帝的話與救主耶穌基督。不可否認的是,兩種社群版本的新約聖經在卓群、巒群布農族語保存上,多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許牧世教授認為,一個認真的聖經讀者也須多多學習認識聖經作者們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風俗習慣,以利讀經時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在中國另起爐灶的施約瑟主教所翻譯的華語舊新約聖經,幫助讀經者獲得豐富的聖經知識和靈命。信徒可以多方參閱不同版本的聖經翻譯文本,必定能獲得多樣的收益。

翻譯是發生在文化之間

著名法國翻譯學者波里佐提(Mark Polizzotti)說,翻譯並非發生在語言之間,而是在文化之間。人類的語言是文字與文化,文化是最難以馴服,也最難以預料的文本;書會隨著脈絡改變,翻譯策略也是。其實,翻譯工作者都知道,翻譯俚語是最難的事,必須要考量到文化層面的領域。

幾項聖經翻譯議題:原住民族語的未來性翻譯和修訂人員的培訓(能力與態度)、翻譯和修訂的必要性與語言生態(語法)的變化,須留意讀經者的反應與聖經文本品質和工具書的使用。有關聖經翻譯軟體Paratext、字典類、語法、範例、翻譯指南,還有奈達(Eugine Nida)非常推崇的《給現代人的佳音》(Good News for Modern Man),以及許牧世、駱維仁、周聯華等學者參與的現代中文譯本,都被台灣華語保守派教會人士當作魔鬼的傑作。但是,專家在翻譯直譯或字譯強求意義相符、效果相等(功能對等)翻譯詞彙,提供不少處理翻譯難題的技巧。以阿美族語為例:文化、文藝、文學,空氣、風、颱風,生活,生命、活等詞彙,皆以意義相符、效果相等來處理。

翻譯是使命、是見證、是殉道

我認同16世紀人文主義者多雷(Étienne Dolet)的主張,翻譯從業人員(含聖經翻譯者)必須遵守五項必要守則:1.完全了解作者的原則;2.精通原文與譯入語;3.語法要精晰易讀;4.不能含糊其詞;5.理解風格(語境)。以上是翻譯工作者必須有的常識。多雷說,將一種語言翻譯至另一種語言的良善之道,就是要讓譯本達到成為有功能性的翻譯或文獻化的翻譯。

翻譯是使命(死命)、是見證(martiris)、是殉道(拚命)。譯經學者丁道爾(William Tyndale)被指稱翻譯世俗文本而遭處火刑。《魔鬼詩篇》(The Satanic Verses)日文譯者五十嵐一慘遭無情刺殺。聯合聖經公會1975年出版現代中文譯本的新約全書,在台灣為了推動編輯出版現代中文譯本,也是為了落實教會合一運動,周聯華和駱維仁兩位學者受到打著護教反共旗號的教牧們嚴厲批判,他們共同翻譯聖經的服事,遭到「別有用心」「向魔鬼讓步」等強烈的言詞反對。

波里佐提又說:「翻譯的本質就是破解密碼、以另一種語言詮釋一套(資訊與風格)……若是無法正確詮釋意義,你可能賠上職業聲譽,甚至生命。」可能會被羅織的三種翻譯罪惡:無知、省略,最糟糕的是「玷汙式美化」一項傑作。這也是在提醒翻譯工作者的任務何其重要,甚至是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曾慶豹博士在《台灣教會公報》3693期藝文走廊撰述〈共同譯本與合一運動:周聯華的未竟之功〉,也提起保守陣營砲火連連。《周聯華回憶錄》中有兩段話可以看出這些攻擊背後複雜的因素,首先是關於現代中文譯本:「當時反對的聲浪非常強烈,但是因為這是傳福音非常重要的一環,我不計毀譽地全力以赴。」提到與天主教共同翻譯聖經,周聯華也慷慨激昂地說:「我經過長期的禱告和思考,認為這是十分需要的工作。如果因此而受批評和攻擊,也是意料中的事。我只問自己在上帝面前的感動,自己的良心請聖靈帶領,至於個人的名譽和前途,我早已度外了。」曾博士聽讀了周聯華身為聖經翻譯工作者的遭遇與使命,正激勵著各族群參加聖經翻譯人員投入使命的心志。

沒有兩種語言一模一樣,翻譯就是道成肉身的宣教性

備受敬重推崇的聖經翻譯權威,聯合聖經公會顧問奈達說:「沒有兩種語言一模一樣。」「語言之間沒有絕對的對應,完全對應的翻譯是不存在的。」翻譯者的工作乃是依照需求,調整譯文的語文形式。我們翻譯的族語聖經就是一種文字工具的文獻,從不完全的語言開始翻譯,一切的發展使宣教發揮功效。

19世紀評論家霍恩(R. H. Horne)說:「翻譯唯一的價值,在於把作者的文字以另一種語言儘量對等地表達出來,但可能不會說出符合我或者原文需求的用語。」他嚴格要求譯文需緊貼著原文,抨擊任何偏離原文的譯本。翻譯所帶來的影響力,會讓不懂原文的讀者們,以為翻譯出來的東西就是真實的,是重現的。

教會史上有趣的翻譯故事:武加大譯本、七十士譯本,還有1522年,馬丁路德甜美良善的德文聖經譯本,讓平民百姓能讀得懂。馬丁路德將拉丁文聖經翻譯成平民慣用的德意志方言,淺顯易懂的內容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福音,這樣的事對教會與德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帶給翻譯學多項的貢獻。

瑞士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對「道成肉身」有既生動又感人的描繪,他說,道成肉身是「上帝的兒子到遙遠地方的道路」(The way of the Son into the far country)。蘇偉軍博士進而描繪,海內外宣教詩的聖經翻譯就是道成肉身的宣教性,「上帝的兒子到遙遠地方的宣教道路」(The missionary journey of the Son of God into the far country)。因為教會有了聖經翻譯,促成宣教的教會滿有活力。上帝的話,被翻譯為全球不同族群語言的聖經,這些話正活潑地遠播福音的種子到各個角落,使所有人都能聽到耶穌基督的福音。翻譯的終極目的,就是願聖靈透過淺明的譯文,有效傳揚聖經中的不變真理。 (全文完)

上一篇:

【探索頻道】族語聖經翻譯使命與挑戰(上)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