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出版《折翼驛鄉:宏德新村2號的移工》小冊,內容收錄自2014年以來TIWA探視移工受刑人的故事與照片,亦於全台展開巡迴新書分享會。8月3日晚間在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舉辦高雄場次,除了TIWA移工受刑人探視小組專員許淳淮主講,也邀請拍攝《水路——遠洋紀行》等紀錄片的影像工作者盧昱瑞、平安基金會所屬勞工關懷中心社工劉家艾、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督導戴華菊等人從各自的專業出發分享讀書心得與實務經驗。

(攝影/林婉婷)

《折翼驛鄉:宏德新村2號的移工》起源是2013年發生在特宏興368號漁船的海上喋血案,當時船上9名外籍漁工有6人涉案,TIWA探視6名印尼籍漁工並訪談另外3人,得知船上勞動環境與條件惡劣,也更深入探討相關議題。許淳淮說明台灣境內與境外漁工聘僱規定的差異:境內漁工歸勞動部管理,適用《勞動基準法》,但是否具體落實有待檢驗;境外漁工則由漁業署管理,另有《境外僱用非我國籍船員許可及管理辦法》等其他相關規範,但仍有許多改善空間;此外遠洋漁業航行與作業時間皆長、作業流程有一定危險性、海上生活缺乏紓壓管道、各國漁工有族群與其他衝突等因素,都可能促使悲劇發生。

延伸閱讀:

TIWA出版刊物 義賣關心獄中移工

海員漁民服務中心關懷穩鵬號倖存外籍漁工

半個地球的水路 記錄海洋勞動身影與故事

上千日子朝夕相處 爸爸桑談漁港悲歡

美味海鮮背後的勞工血淚

盧昱瑞曾親自陪同遠洋漁船出海並在當中記錄,他指出,抵達漁場後工作忙碌、漁工間因賭博產生摩擦、船上台籍幹部管理不當等,都有可能引起衝突,他也轉述從聽到漁工們那裡聽到工時過長、伙食不佳等船上真實存在的剝削事例。

(攝影/林婉婷)

劉家艾則談到,移工們通常最擔心法律相關問題,但社福單位多能幫助的是物資補給;在獄中,牙刷等日常物品必須受刑人付費購買,沒有家人在台的移工受刑人很可能要為其他受刑人洗衣服等以勞務換取所需金錢。

(攝影/林婉婷)

戴華菊表示,遠洋漁船的船隻加油、物資補給、人員替換等很多時候都是在海上由運搬船完成,許多漁工隨著合約到期與重新簽約而待過不同艘船,自始至終沒有踏上台灣土地;陸地移工遇到剝削,不得已可能逃逸,但海上沒有逃走的退路。

(攝影/林婉婷)

海員/漁民服務中心社工林士哲則認為,當制度碰上人性雖然難以完美,但公民團體仍要持續服務與倡議;《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的作者李阿明提到,對比南方澳,駐守前鎮漁港、興達港等南部漁港附近的外籍漁工服務單位仍少,執得省思。

(攝影/林婉婷)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