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顧:虛構中談真實 有限中學理解(上)

【林婉婷採訪報導】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電視劇《斯卡羅》於8月14日起在公視首播,除了劇情本身與拍攝花絮,故事背後的台灣歷史與族群議題也引起熱烈討論;《傀儡花》是長篇台灣史小說,《斯卡羅》則是12集的時代劇,究竟歷史、歷史小說及歷史戲劇的差異是什麼?經過文學、影視等形式轉換,用什麼角度欣賞更能符合創作者初衷與讀者/觀眾本身的期待呢?

本篇報導專訪擅長台客武俠小說與編劇,且作品獲溫世仁武俠小說大賞、文化部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國家出版獎等獎項肯定的施百俊教授,從創作者的角度分享他的經驗與看見。


 

問|請問面對歷史小說/影視作品,讀者/觀眾因詮釋而引來不同討論,身為創作者會怎麼看待?

答|我們說有3種題材在創作時較困難:性別、種族和意識形態。創作者要碰觸到這些議題,就要心臟夠大。

當初《小貓》繪本拿國家出版獎,書中開頭把林少貓與孫文做人物對照,談到他們是同年的年頭和年尾出生,都在歷史上具有影響力。這部分就被媒體指出有誤,說他們的出生年不同。

其實媒體提出這個有對、也有不對;清國是以農曆計日,換算新曆會有落差,再來當時沒有戶籍系統紀錄,我們看到的文獻不同,為何是你對、我錯?我看到新聞當天確實滿難過的,不過現在已經看開,這就是素養問題,不是歷史能力不足,而是藝術水準不行,不能深入去理解這種對比。

 

問|如果說歷史是人類紀錄,難免帶有個人詮釋色彩,那還有「歷史」嗎?

答|不是「難免」,而是「必定」。

出自於人手,就會帶有「史觀」。哪怕是我們現在正在採訪,在新聞完成的瞬間也會變成「歷史」,出來的文章也不會和採訪的過程完全一樣。

聖經裡面,人類要建造巴別塔(創世記11章1到9節),為何上帝要讓人類語言各異、分散各地?就是要讓人們彼此產生誤解,否則人類就變成上帝了。

人類的有限,是上帝的設計。我們要接受這就是人類的極限;所有人描繪的都是片面的、帶有自己史觀的。

而人類想要和平共處、不想要爭吵,就要理解我們彼此之間永遠都有誤解,沒有永遠「我是對的、你是錯的」。

問:這樣是不是很消極?)這樣不會消極啊。讀者對作者、改編者對原作者、作者對觀眾,我們都要去體諒我們「語言各異」。不要去爭執,而是去欣賞,如果真的不滿意,也可以去創造自己的作品,讓世界看到台灣更多好的作品,不要去嫉妒或貶低,這都是不必要。

延伸閱讀:

修復身份認同 重拾族群語言

訪問長輩 實地觀察 牧者談《斯卡羅》

 


|專訪人物簡介|

施百俊,屏東人,現任國立屏東大學教務長、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專任教授。

作品經歷:小說《小貓》《流民本色》《浪花群英傳》與《老劍蠹龜》分別獲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2006年入圍、2008評審獎、2010首獎、2011年短篇參獎。

電視劇《流民本色》《血花熱蘭遮》《浪花》《逆鱗》與《倒生殺》分別獲文化部電視節目劇本創作獎2010年長篇組第2名、2012年短篇組第3名與長篇組第2名、2016與2017年佳作。

繪本著作《走出二二八:以愛相會》《鴨母王:朱一貴傳奇》和《小貓》,後者獲選國家出版獎。作品《小貓》由歌仔戲劇團「明華園」改編為年度大戲《俠貓》,並另擔任2021年台灣戲曲藝術節旗艦製作《海賊之王——鄭芝龍傳奇》編劇顧問。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