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

【舉目向山】豐富尊榮從祢而來

  「祢至大;祢有能力、榮耀、光輝、威嚴。天上地下所有的都是祢的;祢是君王,是萬物的主宰。所有富貴、財寶都從祢那裡來;祢用你的力量、權柄統治萬有。」(歷代志上29章11~12節)   諸天述說上主榮耀   感謝造物主使大地多元而豐富,每種生物各有其美妙,其中有些人類尚未發現或不明白其妙用,因此為求開發或經濟效益,森林、海岸、濕地因著財團開發,其原始風貌已蕩然無存甚或污染危害生命。願我們勿忘「豐富尊榮都從祢而來」。 天是上主的寶座,地是上主的腳凳,造物主坐著為王。上主賜人有尊貴的地位並有權管理祂所造之物,參與祂的創造,讓萬物綿延不斷,為此諸天要永續述說祂的榮耀與慈愛。看看春天萬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不正在述說造物主的偉大媽?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更可貴的是由上帝的形像所造成,豈不更能知恩、感恩與讚美祂的榮美嗎? 台灣何等有幸在小小島嶼上有此豐富物產與生態,無論高山峻嶺、平原田野、河川海洋,皆孕育上主賜予的豐富資源。荷蘭人來台之前鹿與人共處,荷蘭人來台貿易後,鹿皮曾是當時大宗的出口貿易品,但曾幾何時,鹿變成稀有動物。許多動物或物種或族群在不當的開發中與殖民的洪流中消失了,上主賜人管理的美意成為貪婪的工具。   人不要自高自大   上主使人尊貴壯大,設立君王統治地上各邦國,祂使人有富足與尊榮。使徒曾呼籲當時的信徒要學習保羅和亞波羅,不要自高自大。因為基督徒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承受上帝所賞賜的,豈能自誇呢?當時的哥林多教會其表現有如已經豐富滿足做王了,保羅也希望哥林多教會是真正的做王,而不是自以為做王(哥林多前書4章6~8節)。人常為某種工程或成就沾沾自喜說:「人定勝天」,豈知「天是上主的寶座,地是祂的腳凳」。唯有稱謝,何來誇口? 昔日誇口「台灣錢淹要腳目」,現在台灣已多年面臨外資不入、內資西進、經濟被嚴重掏空的窘境。退休軍公教18%優存加年終1年千億,超過18縣市預算。青年卻好窮,收入倒退17年。2012全球財富報告指出,台灣有375個億萬富翁家庭;但CNN也報導台灣超時工作過勞文化揚名全球,貧富差距猶如東離西,硬推油電雙漲加深人民痛苦。 近年來經濟變更壞,多數台灣人很辛苦,種種負面消息讓人心惶惶。按照目前的趨勢,4大退撫基金將於17年內全倒,軍保6年後破產。貧窮線以下的家戶數更是暴增,勞團也走上街頭蛋洗總統府。政府該硬時不硬,政策經常轉彎,油電漲價,民怨爆發。民眾也擔心勞保20年內就會破產,引發民眾擠兌。基督徒若在位是要服務更多人,若擁有豐富物產更要能榮耀上主,以此尊榮上主更顯謙卑豐盛。 台灣每逢雨季土石流威脅很大,經濟土石流也把人打得如落花流水。人自大不得。唯有像彌迦所說:「謙卑與上帝同行。」尊重上主賜予萬物多元繁榮,各族群有其生存權才能永續發展在地球上並生生不息。   豐富尊榮滿人間     福音來台時,多少宣教師從文明的國家離鄉背井來到化外之地台灣,甚至定根台灣,比台灣人更認同台灣。台灣今日在教育、醫療蒸蒸日上,更顯宣教師們將豐富尊榮帶來台灣;歷代先人佳美腳蹤更是遍地開花。我們承先啟後為廣傳福音就是要傳揚至大的主、有能力的主、榮耀的主、光輝的主、威嚴的主,也要謙卑學習並確信所有富貴、財寶都從上主而來。當榮耀歸予主上帝,祂的豐富尊榮也賜滿人間。       【舉目向山齊吟誦】 序樂:新《聖詩》43首〈世間眾人攏著恬靜〉第1節 祈禱:給予盼望的主,恩惠、平安與豐盛在祢懷中彰顯。我們坦然無懼來敬拜祢,因祢施恩憐憫,也因祢的慈愛使我們得以親近祢,謝謝祢的憐恤與恩寵。奉主聖名,阿們! 啟應:新《聖詩》23篇 回應詩:新《聖詩》297首〈齊聲吟,阿們〉   【舉目向山來領受】 聖經:歷代志上29章11~12節;哥林多前書4章6~8節 回應詩:新《聖詩》194首〈開我目睭互我看見〉第1節 信息:豐富尊榮從祢而來 聖詩:新《聖詩》351首〈上主的水泉有水滿滿〉第1節 祈禱:在這世代人心惶惶,謝謝主仍應許豐富與尊榮。主啊,求祢賜智慧讓我們懂得尊祢為大。我們本不配,但因祢豐盛的慈愛使我們享有一切美善,感謝祢以恩典為年歲的冠冕。人的慾念如高山深谷,卻對造物主漠然,也疏離親情與友情。人們價值觀唯物化,那可貴的內涵與無價的愛——愛神、愛人、愛土地變得虛無縹緲。求主赦免我們的愚昧與魯莽,並賜智慧好叫我們珍惜祢所恩賜的福分。奉靠耶穌聖名,阿們!   【舉目向山同祈禱】 聖詩:新《聖詩》581首〈救主耶穌,萬福本源〉 代禱: 1.民生樂活 在媒體上看到、聽見許多不公義的事件引發種種抗爭,甚至以臥軌用生命搏最後生存的機會,主耶穌祢曾經與被欺壓的人們站在一起,祢也常貼近憂傷者,求祢賜智慧給掌權者,讓他們記得競選時的承諾以及對人民社會的責任。祢應許我們有豐盛的生命,因此求祢賜我們歡喜的心、快樂的靈,好讓我們因救恩而得滿足的喜樂。環境雖變化遽然,求主鞏固我們,莫讓社會或周遭的紛擾打斷我們親近祢、聆聽祢話語的渴求。 2.教會豐盛 教會因主而豐盛,因祢我們的靈被挑旺。荷蘭人藉東印度公司來台貿易卻撒下福音種子,開啟文明,其歷程並非偶然,乃是上主使力。1865年第二波台灣宣教在台已遍地開花。主,謝謝祢興起歷代精兵奠定福音基礎,當我們從基層或困窘中邁向社會頂峰時,讓我們警醒教會豐盛不在外貌建築或數字增加,乃在有主愛充滿。教會因著愛吸引人也因著愛有動力傳揚主愛。主祢是谷中的百合花,綻放芬芳吸引人;求祢賜教會猶如花朵能為主散發馨香之氣,好讓人因主的芳香進入教會。 3.國泰民安 主啊,祢賜台灣為我們是美麗又豐饒的國家,但因政治因素,人民對國家、文化認同產生危機;因過度開發造成環境浩劫。求主赦免我們內耗,憐憫人的貪婪,讓我們重新擁抱祢所賜的寶島。我們真渴望「國泰民安」。 4.四海一家 有人說:「One earth, one people」在創造之初上帝就給此典範,並使人享有一切的豐富與尊榮。而今人類相殘、國與國的爭霸、人與人爾虞我詐,小家庭瓦解、國家動盪、世界恐慌,求主赦免人類的墮落與沉淪。主啊,我們祈求祢的國降臨,使我們在祢裡頭得著真正和平,因為在主裡我們都是一家人。 回應詩:新《聖詩》331首〈主啊,求祢憐憫阮〉 (代禱完唱,或每祈禱一主題後吟唱此詩一次)   【舉目向山受差遣】 聖詩:新《聖詩》401首〈願全能主上帝〉 請安與祝福:新《聖詩》403首〈主,差遣我〉

作個稱職的司會 4-1

常有機會去不同教會分享專題、參與主日禮拜,發現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司會者很多相同的慣用語:此時咱相及來唱聖詩、此時咱低頭來祈禱……。當然是「此時」啊!不然呢?其實可以刪去。「咱相及」則不夠口語。又,許多人讀完聖經習慣性加「以上」兩個字。就如會議發表完意見,批公文閱畢簽名時註明「以上」段落本人閱讀過,加「以上」乃為了負責自己責任分屬的部分;但讀某段聖經節後,信息才要開展,「以上」兩個字似乎在中途設了一站關卡。

聖經經濟學

  路加福音16章10~13節 ◎陳柏志﹙桃園迦南教會迦光福音中心牧師﹚   近幾年來經濟持續低迷,各國政府想盡辦法推出提升經濟方案,甚至鄰國也印起鈔票來搶救經濟。其實聖經中早明確指出何謂成功之經濟學。   1.認真工作 聖經中每個人都有一份工作,連耶穌都擁有一份職業。帖撒羅尼迦後書3章警告不工作的人:「你們當中有人過著遊手好閒的生活,整天什麼事都不做,專管別人的閒事。這樣的人,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警告他們,命令他們,要安靜下來,親手做工來維持生活。」如果你期待信耶穌之後可以不用工作就有飯吃,那就大錯特錯。工作是所有經濟的基礎,政府要搞經濟,首要就是讓每個人都能好好工作。 如果你現在擁有一份工作,你就必須認真工作。我弟弟是師大美術畢業,妹妹是台大國貿畢業,妹妹畢業後到銀行上班,弟弟則賠公費搞了一間工作室,取名「認真工作室」,10年過後,弟弟的工作室成為一間跨國連鎖企業,妹妹最後也成為弟弟的員工。不論你所學為何,只要認真工作,就是聖經中經濟蒙福的關鍵鑰匙。   2.計畫花費 會賺錢不代表會使用錢;如果不懂得使用錢,再怎麼認真賺錢,終究也不夠花用。箴言21章5節說:「計劃周詳的人富足;行為衝動的人貧苦。」富足除了會賺,也包括懂得如何開銷、懂得如何作預算。預算包含:1.記錄過去、2.規劃未來。養成記帳的動作和習慣,知道金錢的流向,才能成為真正富足的人。   3.長遠投資 會賺會使用,再來就是會存。有人說:「上一代是有多少,存多少。這一代則是有多少,花多少。到了下一代卻變成借多少,花多少……」箴言13章11節:「不勞而獲的財物瞬息耗盡;勤勞累積的財富日日增加。」使你的財富累積最好的地方,不是銀行,而是天堂。這是重要的第3步驟:你需要有投資的慧眼,賞識出哪裡是能長久積財的地方,那才是最好、最安全的儲蓄。   4.知足享樂 存得多不代表快樂就多。台灣富商們早存到一輩子享用不盡,但問題是:他們為何還要拚命工作?簡單說就是有強烈的不滿足。希伯來書13章5節:「不要貪慕錢財,要滿足於自己所有的。」人的不滿足是因為心中空虛,其實這段聖經裡上帝已說過:「我永不離開你,永不丟棄你。」 教會有位阿梅姊妹,信主前視財如命,沒有大把鈔票不敢出門,信耶穌之後天天凌晨3點起來讀經,出門一整天也不再擔心身上錢多錢少,從此再也不被金錢所綑綁,信主之後,因為價值觀改變了,身邊的人事物都能令她感到喜樂無比。真正的快樂不在「擁有」,而在「享有」,你是否「享有」眼前一切所帶來的喜樂?   5.節制避險 買樂透的中獎機率大約是1/2200萬,平均中1次頭獎要花11億元!根本划不來。同時,根據調查,彩券頭獎得主大約在3~7年內就會花盡所有的獎金,並且還負債過日子。聖經教導我們:誠實為上策。箴言28章20節:「誠實的人滿有幸福;想發橫財的,難逃懲罰。」   6.尊榮奉獻 「奉獻」是最有力量的聖經原則。箴言3章9~10節:「你要用田地的最好產品獻給上主,表示對祂的尊崇。你這樣做,你的倉庫就會充滿榖物,新酒盈溢,儲藏不下。」 每週登出奉獻的報告,其意義除了徵信,更代表對神的尊崇。奉獻有2項原則:1.神不反對你擁有錢,只反對你被錢擁有。獻多獻少不是重點,而在於獻心。2.你在哪裡尊榮神,神就在哪裡賜福你。亞伯拉罕在伯特利築壇尊榮神,神就在那裡賜福他(創世紀12章1~9節);在家庭、職場、課業上尊榮神,神就在那裡賜福你;若在財務上尊榮神,神就在財務賜福你。這些原則必須用信心去行動。   7.慷慨給予 給予從態度開始,而獻上生命為最高境界。保羅在哥林多後書9章6~8節提醒:「要記住: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所以,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心願捐助,不猶豫,不勉強,因為上帝喜愛樂意奉獻的人。上帝會更加豐富地賜給你們,使你們不但自己充足有餘,還能夠在各樣慈善的事上出力。」美國《富比士》雜誌曾報導:世界擁有300億美元以上財富身價者,有75%是猶太人。算一算,猶太人佔不到世界人口的1%,但為什麼他們能掌握世界經濟大權?《猶太人為什麼有錢》這本書對此提到猶太人一項流傳幾千年的觀念,他們教育孩子:「成功後、富裕後要做慈善家,不斷幫助窮人脫離困境。」有多少的父母會這樣諄諄教誨孩子呢?猶太父母做到了。你若想要掌握經濟的動脈,你的手中就要慷慨的給予。   路加福音16章10~13節是耶穌相當實際的經濟學概論:1.誠實品格:一個人在小事上靠得住,在大事上也靠得住;一個人在小事上不誠實,在大事上也不誠實。2.理財能力:如果你們在處理今世的錢財上靠不住,誰又會把那真實的財富託付你們呢?3.管理智慧:如果你們對自己的東西管不好,誰會把他們的東西給你們管理呢?4.人生態度:沒有僕人能夠伺候2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看重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錢財的奴隸。人生追求的目標很多,先追求神的國準沒錯。你我都不是主人,都是管家的身分,要忠心盡職做好管家的份內事,就會從神得著主人的獎賞。                               序樂: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 詩歌讚美:新《聖詩》233首〈至大主上帝,祢名是至聖〉 禱告:讚美上主掌管萬有,用各樣美物祝福神的子民,求聖靈開啟我們的心,用心靈來讚嘆上主的奇妙和偉大。 詩歌敬拜:新《聖詩》150首〈我來親近耶穌〉 認罪禱告:向主承認在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今生的驕傲上的軟弱,求主赦免,並能在基督裡完全得勝。 聖經:路加福音16章10~13節 信息:聖經經濟學 回應詩歌:新《聖詩》512首〈人人攏真殷勤〉 回應禱告: 1.為自己禱告 求主幫助我在金錢上做忠心管家,在各樣的小事上能忠心,並且盡忠職守,以誠實無妄的心妥善處理手中的財務。更求主幫助我不進入試探,靠著聖靈的感動,保有清潔的心思和無愧的良心。阿們。 2.為教會禱告 求神掌管我們的教會,在各項事務上能做主良善的僕人;求主帶領牧者長執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滿有上帝的憐憫,在善事上聰明,在惡事上愚拙。阿們。 3.為台灣禱告 主啊,我們為自己的國家迫切祈禱,台灣的社會與經濟求祢完全的掌管,讓台灣的經濟能有公義的改革與創新,賜福政府的官員首長能更多地倚靠神的智慧和憐憫,賜福財團企業能更謙卑地為社會付出。阿們。 代禱: 1.為總、中會 感謝主,讓長老教會保有代議制度的平衡。為今年總會通常年會順利召開祈禱,使今年議會能榮神益人,並且結出美好的果子,留下福音佳美的腳蹤。阿們。 2.為教會 親愛的主,我們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的肢體,就是在這個地區為主見證的信仰團體,求主使我們教會能真實彼此的相愛,並讓教會兄姊對社區中失喪靈魂滿有負擔,更為教會傳福音的異象與動力,能有聖靈帶領與幫助。阿們。 3.為教會肢體代禱 恩典滿滿的主,我們奉主耶穌的名,為著教會中身體遭遇病痛的肢體、心靈軟弱的肢體,以及困苦無助的家庭代禱,求主按著寶貴的應許,使綑綁一切的罪惡疾病和貧窮離開他們,並釋放那被擄的以及受壓制的,叫神的救恩臨到渴慕祢的人身上,阿們。 聖詩:《聖詩》267首〈祈禱的時此時極好〉 祝禱 彼此祝福:(彼此握手或用擁抱說:你是上帝忠心的好管家!)      

【舉目向山】選擇美好的生命

◎吳義德﹙長老教會牧師﹚ 約翰福音14章1~6節 基督徒常常在生命和滅亡之間做判斷及抉擇,雖然我們相信主耶穌會為我們預備地方,有一處天上永久的住所、一處天上的樂園(參路加福音23章43節)、天上榮美的家鄉(希伯來書11章16節),在那裡有永久安全和舒適。不過,我們的信仰僅止於這樣而已嗎? 20世紀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曾說:「人是為了死才存在的。」對於活在這個世界上享受了「生」的人而言,「死」是每個人必然要面對的一個普遍、絕對的現實問題。死是不能事先去體驗的,所以必須把它當做一個切身的問題,不僅去探求生與死的意義,並要學習時時保有自覺,做好自己和他人之死的心理準備。 傳道書7章2節告訴我們:「到有喪事的家去勝過到有宴會的家;因為活著的人應該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著每一個人。」   生命的價值 歌手張信哲在〈生命單純的喜樂〉一文見證說:「生命對我來講很簡單,就是充實地、好好地過日子。從小,我在基督教家庭長大,高中、大學讀的也是基督教學校。這樣的背景,使我的生長環境極為單純,也養成凡事單純遵行上帝的生活準則。我很少為明天憂慮,因為知道我的一生都在上帝的手中,如同最喜歡的一首詩歌:『親愛主,牽我手,建立我,領我走……經風暴,過黑夜,求領我,進光明。』我相信,只要一切交給祂,上帝的帶領將會使萬事成為美好。」 知道自己是有「生命價值」的人,會靠信仰勝過一切痛苦、苦難。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心裡不要愁煩;要信上帝也要信我。」詩人也告訴我們:「上主是我的牧者;我一無缺乏。縱使走過陰森山谷,我也不怕災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用杖領我,用棍護我。」 1.知道所行的路 主耶穌所行的路,是犧牲、奉獻、背負十字架的路,是順服上帝的路。在人生過程,有人活出「生命的價值」,因為明白主耶穌的所作所為,跟隨祂,努力去行出模範。耶穌也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腦麻畫家黃美廉光彩的生命告白說到:「許多見過我的人,都不敢相信,像我這樣一個人,竟然能得到博士學位,這一切是用極大的努力和代價換來的。我常想,天下沒有缺陷的人,只怕是自己放棄希望;沒有信仰,沒有自我肯定,才成為真正的殘缺。」 2.將智慧貢獻給世人 奧地利籍著名哲學家維根斯坦看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的《福音簡介》,書中記載路加福音18章24節:「主耶穌說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何等難哪!」當時很有錢的維根斯坦,就運用錢財幫助許多有需要的人,他也因其哲學成就,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位名人之一。   人權的伸張 最近幾年來馬政府諸多打壓人權的舉措,尤其是配合中國共產黨的利益,限制達賴言論自由,拒絕熱比婭、李洪志訪台,拒絕為天安門20週年發聲,一再使人錯愕。如今,許多中國異議人士已善意提醒我們,馬英九的媚共會為台灣導致滅頂之災。 自從馬英九執政以來,台灣人權狀況急遽衰退,最近國家人權初次報告國際審查會中,從人道角度正視前總統陳水扁的嚴重健康問題,並採取適當措施。 《陳水扁,一位替台灣人背十字架的總統》一書中提到:「由國共聯手,處心積慮設計的扁案,整個案件錯綜複雜,由一案任意衍生多案,終於空前成功地把陳水扁醜化為貪污的總統,接著操弄檢調司法,公然指揮辦案。陳水扁是國民黨配合共產黨政治迫害下的政治犯,而不是所謂的貪污犯。」 因為被定位為貪污犯,讓欲聲援者訴求無力,國際救援人士也難以插手,這也就是為什麼救援阿扁要從「平反扁案」著手。再加上獄內種種慘無人道、侵犯人權的待遇,更是對做過8年台灣總統的極盡侮辱。 顏清標的兒子顏寬恒當選立委,代表了台灣的地方選舉,還是有不少縣市地區由當地大家族在主導。過去國民黨最喜歡和地方家族勢力,或黑道勢力深相結納,藉此取得選舉的勝利。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人家幫助你們勝選,事後總得給些好處。反對黨多年來送給國民黨一頂帽子,說他們搞「黑金政治」,以金錢買通黑道,也不全是空穴來風。   分享祝福 申命記30章19節告訴我們要「選擇生命和祝福」,馬太福音7章13~14節則提醒:「進入生命的窄門,而非滅亡的寬門。」基督徒不但自己要有美好的生命,亦要活出美好的生命,並且也要向人分享美好的生命。 3月1日長老教會總會召開「尊重生命、珍惜民主——陳水扁保釋就醫」記者會,指出阿扁已被關了1000多天,無論在司法或人權方面,這種對待犯人的方式非常瘋狂,讓人對阿扁的健康狀況很擔心,而且過去把阿扁長期關在監裡,幾乎把扁當成戰犯一樣對待。馬政府將陳水扁視為敵國的「戰俘」,過去長期關在1.3坪的監獄裡還24小時監視。總會於記者會中指出,蔣介石對待其政敵張學良也只是將對方軟禁在家,因此要求讓阿扁「保釋就醫」,即保外就醫或釋放回家。 今日我們若不關心社會、國家,有一天我們可能深受其害,若同流合污,或聲稱自己中立,卻無視不公義,將被上主所遺棄。上主的話這樣教導:「以仁慈待人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也要以仁慈待他們!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章7節、10節﹚                 舉目向山祈禱會 前奏 宣召:現在,我呼喚天地來作證,把生命和死亡、祝福和詛咒擺在你們面前。選擇生命吧!你們和你們的子孫就能存活。要愛上主——你們的上帝,聽從祂,對祂忠心。這樣,你們跟你們的子孫就能存活。(申命記30章19~20節) 聖詩:新《聖詩》571首〈咱的鄉土主所賜〉 啟應:7篇 信仰告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祈禱:上主啊!祢是創造統治人與萬物的主!祢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了人,並且叫人治理這地,也要管理一切。但是由於人的私慾、自私、無知,誤入歧途利用祢賜的權力和恩賜,讓國家國力衰退,人民陷入絕境。近年來馬政府諸多打壓人權的舉措,尤其是配合中國的利益,限制圖博言論自由,拒絕熱比婭、李洪志訪台,拒絕為天安門20週年發聲。如今,許多中國異議人士已善意提醒我們,馬英九的媚共會為台灣導致滅頂之災。特別前總統陳水扁案受到有心人士設計,案件錯綜複雜,由一案任意衍生多案,最終成功醜化陳水扁。最近長老教會總會召開「尊重生命、珍惜民主——陳水扁保釋就醫」記者會,認為無論在司法或人權方面,這種對待犯人的方式非常瘋狂不可取,同時也令人擔心陳水扁的健康狀況,過去把他長期關在監裡,幾乎當成戰犯一樣對待。求主耶穌喚起長老教會全體信徒來關心,及全國人民的關懷,也懇求上主伸張正義、保護受冤屈的。阮懇求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聖經:約翰福音14章1~6節 信息:選擇美好的生命 聖詩:新《聖詩》559首〈永遠teh當管宇宙的上帝〉 代禱:1.為台灣政治、經濟祈禱 上主啊,近年來台灣缺乏國家競爭力,導致政治、經濟衰退。特別馬政府過度依賴中國,又台灣人民生活在國共統一台灣恐懼的陰霾裡,也對台灣未來的前途充滿悲觀。台灣正處於被中國併吞危機之際,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卻積極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讓台灣的處境雪上加霜,懇求上主帶領台灣的政治與經濟。阿們。 2.為司法獨立公義祈禱 馬政府操弄檢調司法,公然指揮辦案,中途換法官,甚至毫不遮掩地恐嚇證人、教唆偽證,執意把前總統陳水扁打入黑牢,然而4年多來,事實的真相慢慢地浮現出來,愈來愈多台灣民眾對此案的正當性存疑,愈來愈多民眾開始了解「扁案」是政治案件而非司法案件。懇求上主伸張正義、保護受冤屈的。阿們。 3.為人權祈禱 最近國家人權初次報告國際審查會中,要求從人道角度正視前總統陳水扁的嚴重健康問題,並採取適當措施。過去假釋出獄的前立委顏清標受到宛如英雄般對待,而前總統陳水扁卻是屢次提抗告,屢次被駁回,兩相比較,讓人感慨不已。懇求上主帶領台灣人權能平等。阿們。 聖詩:新《聖詩》402首〈懇求主祢引導我腳步〉 祝禱 後奏

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12:不要怕,耶穌復活了

題目:不要怕,耶穌復活了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八:1-10 撰文:盧俊義牧師 過了安息日,星期日黎明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跟另一個馬利亞一起到墳地去看。2忽然有強烈的地震,主的天使從天上降下來,把石頭滾開,坐在上面。3他的容貌像閃電,他的衣服像雪一樣潔白。4守衛們驚嚇得渾身發抖,像死人一般。5那天使向婦女們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要找那被釘十字架的耶穌。6他不在這裡,照他所說的,他已經復活了。你們過來,看安放他的地方。7你們趕快去告訴他的門徒:『他已經從死裡復活了,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會見到他!』要記住我告訴你們的話。」8婦女們就急忙離開了墳地,又驚訝又極歡喜,跑去告訴他的門徒。9忽然,耶穌在路上出現,對她們說:「願你們平安!」她們上前,抱住他的腳拜他。10耶穌對她們說:「不要害怕,去告訴我的弟兄,叫他們到加利利去;在那裡,他們會見到我。」 四本福音書記載有關耶穌復活的神蹟都不一樣,但四本福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墳墓中沒有耶穌的身體,因為耶穌復活了。復活的耶穌並不在墳墓中,這一點可說四本福音書裡共同的特點。再者,復活的耶穌,留下來的墳墓裡面有光照耀著。第三個特點,就是發現耶穌復活,都是遠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到耶路撒冷,且親眼看著耶穌被釘十字架,並看見亞利馬太的約瑟將耶穌安葬之後才懷著悲傷的心情回家去,但卻在隔天清晨就又趕去探墓的那些婦女。除了馬可福音之外,騎它三本福音書都記載說,這些最先獲得天使啟示的婦女,都曾試著要將所看見的情景很詳細地告訴耶穌門徒,可是沒有人會相信她們所說。但這至少說明了一點:最先發現耶穌復活的,是這些婦女,而將這信息傳遞出來的,也是這些婦女。 雖然這樣,馬太福音有幾個特點很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忽然有強烈的地震」,這是馬太福音特有的資料,作者用這種方式來說明墓穴門口原本有塊大石頭堵住,並不是誰去動它,而是「主的天使從先上將下來,把石頭滾開」,否則,依照馬可福音第十六章3節的記載,說這些婦女還在心裡盤算著:「有誰能幫我們把墓門口的石頭滾開呢?」這樣大的石頭不是一般人的能力可以移動的。現在會滾開,是因為在大地震之後,天使從天上下來把該塊大石頭滾開了。馬太福音這樣的寫法,正好說明了耶穌的一生,從降生開始有天使下來,帶領約瑟和馬利亞到埃及去避開希律王滅族大屠殺的災難。然後在他死後復活之際,也有天使降下來看守著墳墓,要讓這些來探墓的婦女看到耶穌的榮耀。 再者,在馬太福音作者筆下,耶穌去世時發生地震,現在耶穌復活了,也發生地震。地震,在先知文獻中,用來表示上帝的審判和懲罰,在耶穌預言災難來臨時,也是「到處有嚴重的地震」出現(參考馬太福音廿四:7)。 二是:墳墓的洞口原本有羅馬兵丁守衛著,這些守衛是彼拉多派給猶太宗教領袖們的,為的是要防止有人「盜墓」。但即使如此,也無法阻擋耶穌復活的力量,因為復活並不是人的能力所及的神蹟,這是來自上帝親自奇妙的作為。原本在看守墳墓的守衛,如今看見這些景象,是嚇到好像「死人一般」,且是「渾身發抖」。他們會有如此反應,很可能跟受到大地震,又親眼看見天使推開了大石頭,因而驚嚇過渡的緣故。這也說明了,想要用人的力量堵住上帝的作為,那是只會給自己帶來驚嚇到如同死了一樣的危險和愚蠢。 三是:馬太福音很清楚地描述天使的形狀,包括有:容貌像閃電、衣服潔白如雪。這些景象都在表明天使的樣式就像「光」,且是極大的亮光,足夠讓人看到了會心生震撼。這樣的形容,很像耶穌在山上變了形像的樣式(參考馬太福音十七:2)。 由於復活是上帝最偉大的神蹟,因此,根本就無法用我們人的經驗或是智慧來了解。約翰福音第二十章就有很特別的資料,用來描述復活的耶穌最先顯現給馬利亞看見,並且和馬利亞直接對話,這種死後復活所出現的景況,是我們無法想像得到的: 第一幕:耶穌站在馬利亞的身邊,問她:「婦人,你為甚麼哭呢?你在找誰?」馬利亞以為他是管園子的人,所以對他說:「先生,如果是你把他移走的,請告訴我,你把他放在哪裡,我好去把他移回來。」(約翰福音二十:14-15) 第二幕:當耶穌的門徒聚集在一起,門緊緊地關著,因為他們怕猶太人的領袖,那時候,耶穌顯現,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約翰福音二十:19) 第三幕:一星期後,門徒又在屋子裡聚集;多馬也跟他們在一起。門關著,可是耶穌忽然顯現,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 從以上三幕有關耶穌復活後給馬利亞和門徒們看見的情景,可以發現一個共通的現象,就是復活的耶穌已經讓以前他最親近的人不認識了,這些人包括與耶穌非常親近的婦女,以及耶穌的門徒。怎麼會這樣?這樣的復活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情景?再者,當門徒聚集的時候,房間的門是緊閉著,可是耶穌怎麼能夠進去,且沒有人知道到底是怎麼進入屋內的? 路加福音第廿四章也有很類似這樣的寫法,作者在該章提供這樣的情景: 第一幕:在前往以馬忤斯這村子的路中,有兩個門徒一邊走著一邊談論著有關耶穌復活的事情。耶穌親自走近他們,同他們一起走;他們看見他,卻不認得他。直到後來進村子了,且一起吃晚餐時,他們才從吃晚餐耶穌擘餅給他們吃時,他們才發現原來這位一路上跟他們同行的先生就是復活的耶穌,但卻在同一時候,耶穌忽然不見了(參考路加福音廿四:13-35)。 第二幕:正當這兩位親眼看見耶穌復活的門徒,將他們所看見的去告訴其他門徒之時,忽然,復活的主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並且還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這句話,而看見這景象的門徒門是驚惶戰慄,以為看見了幽靈(參考路加福音廿四:36-42)。 上述資料提供一個非常奇異的現象:復活的耶穌,是來去無蹤無影,沒有人知道他甚麼時候會來,更不知道他甚麼時候突然離開消失了。 這幾則復活的神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吃飯的時候,他們突然間眼睛亮了,才看出來是耶穌。而吃飯就是讓他們看見復活的耶穌是真實的,並不是幻影。 「你們過來,看安放他的地方」,這是馬太福音非常重要的語句,表明這位天使成為這兩位婦女的導覽者,讓她們親眼看見耶穌埋葬的地方。對照約翰福音第二十章至7節的描述,說明當時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用麻紗裹著三十公斤的香料,包裹耶穌的麻紗還在墓穴中,且「頭巾沒有跟麻紗放在一起,是捲著,放在另一邊」。依照約翰福音這樣的描述,主要在說明耶穌能離開墳墓,絕對不是外人加工、協助,而是都沒有經過任何人為的力量加工。這說明了除非來自天上的力量,才有辦法像這樣都沒有動過裹屍布。天使讓兩位馬利亞看,她們就成為主要見證者。 馬太福音提供一個來自天使重要的信息,就是天使告訴這兩位馬利亞,要她們趕緊將這大好的消息告訴耶穌的門徒,並且要叮嚀門徒們記得趕往加利利去等候耶穌。這是在最後晚餐中,耶穌事先與門徒有約定,當他復活之後,要先到加利利去,要門徒記得去那兒與他相會(參考馬太福音廿六:32)。耶穌會用這種事先約定的方式,也是在表明他一定會復活。只是當時門徒並沒有注意耶穌所說的話。因此,這裡再次提醒兩位馬利亞這件事,要她們去轉達給門徒知道曾有過這樣的約定外,也是在告訴門徒,他已經復活了。 為甚麼是加利利?這是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的共同觀點,路加福音的觀點則是認為耶穌會和門徒在耶路撒冷相會。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說是在加利利,這一點可能和早期教會發展的情景有關係。因為早期教會發現在教會內部已經有了階級存在,從使徒行傳所提供給的資料來看,可看到早期教會發展確實很快、迅速,從原先的一百二十名聚會(參考使徒行傳一:15),突然間增加到三千多人(參考使徒行傳二:41),又持續增加到「光是男人,數目將近五千」(參考使徒行傳四:4)。而當使徒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去的時候,基督徒人數已經多到「數以萬計」了(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0)。可以想像得到,在這種數以萬計的信徒當中,要怎樣管理出一個秩序井然的信仰團契,這確實是一門學問,基本上這需要有很好的管理制度,而有制度,就會有輕重、高低的領導階層之分。就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門徒的地位在無形中就日趨重要。 而加利利則是耶穌傳福音的地方,在耶穌傳福音的過程中,他都一再教導門徒要有謙卑如僕人的心。他一再告訴門徒,在一般政治領導階級的地方,有所謂高低、貴賤之分,但在信仰團契不是這樣;反而是居首的,要作大眾的僕人(參考馬可福音十:42-45)。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曾以替門徒洗腳來表示僕人的身份(參考約翰福音十三:1-20),他甚至斥責門徒爭取坐大位置的歪念頭(參考馬可福音九:33-37、十:35-45)。因此,加利利對門徒來說是一個很好回顧過去跟隨耶穌腳跡的歷史,讓他們知道當年耶穌是怎麼與貧困的人在一起,跟那些社會所唾棄的「壞人」住在一起、吃在一起,這樣就會幫助門徒們有謙卑、放下身段的用意。這對早期教會因為發展快速,加上信徒人口遽增帶來無形的力量,導致門徒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忘記自己是誰而會扮演著領袖的角色,很可能使他們陷入猶太宗教領袖那種自命權威的危險。因此,提醒他們前去加利利,就有如當頭棒喝的儆醒作用。 另外有一點:不是人找到復活的耶穌,而是復活的耶穌親自顯現給人看到,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耶穌曾告訴他的門徒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指派你們去結那常存的果實。」(約翰福音十五:16)這是聖經給我們清楚的信息。上帝因為愛我們,四處尋找、呼叫人悔改歸向祂。 對於耶穌復活的消息,不但是看見的人驚訝,連聽的人都會有極大震驚的反應,當這兩位馬利亞聽見天使跟她們這消息之後,她們的是「又驚訝又極歡喜」,這是非常正常的反應。會「驚訝」,因為這是不可能有的生命經驗。「極喜歡」,是因為天使親自向她們見證耶穌復活的大好信息。這是最偉大的神蹟,她們卻是最先聽到的消息,且是親眼看見墓穴是空的。因此,她們要趕緊「跑去告訴門徒」,就像前面說過的,馬可福音第十六章8節,說這兩位馬利亞是跑離開墳墓之後,嚇到不敢將此事告訴門徒。而路加福音第廿四章11節記載,說門徒聽到之後,有些人並不相信,且還以為這些婦女是胡說八道。但馬太福音作者說,她們兩人還在路上的時候,復活的耶穌親自向她們顯現,這點才是最大的福氣和恩典。這也是馬太福音特有的資料,也從這裡看到四本福音記載最早遇見復活耶穌的,就是這兩位馬利亞。 復活的耶穌對這兩個馬利亞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願你們平安!」這也是耶穌差派門徒去傳福音時,進入接納他們的家庭時,第一句要說的請安話語(參考馬太福音十:12)。因為前面已經有天使向她們說明過,因此,當她們聽到耶穌這樣的話時,她們是一點也不意外,隨即就「上前,抱住他的腳拜他」,這樣的寫法很清楚在表明復活的耶穌,是真實身體的復活,不是虛幻的。這也是為甚麼當早期教會內部對復活的事頻頻發生爭論時,使徒信經就特別強調說「我信肉體的復活」這種信仰告白的內容。 今天也有許多基督徒一直在問說:復活是靈魂的復活或是肉體也復活?別忘了,當復活的耶穌顯現給門徒看見時,路加和約翰這二本福音書,都是用吃飯來表示。耶穌真實肉體的復活,就是用吃來表示出來。馬太福音用兩位馬利亞抱住耶穌的雙腳拜他,也是在表明耶穌確實是肉體的復活。約翰福音還特別引用多馬的不信,說非要觸摸到耶穌被釘十字架時的釘痕,摸到耶穌的肋旁,否則他是不會相信的。當耶穌再次顯現給他和其他門徒看見時,就是這樣跟多馬說:「把你的指頭放在這裡,看看我的手吧;在伸出你的手,摸摸我的肋旁吧。不要疑惑,只要信!」(約翰福音二十:27)這時候,多馬驚訝到快說不出話來,只能說:「我的主,我的上帝!」而耶穌的回應是:「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約翰福音二十:28-29) 看吧,這就是復活的神蹟,不是非要親手觸摸到、親眼看見到才算,有信的人,生命就會有復活的神蹟開始動工。基督教會兩千年來能夠持續傳承下來,就是因為真實的確信而存活下來。 復活,可說是基督教信仰最偉大的神蹟,而這已經遠遠超出人的能力所能理解的範圍。這也是耶穌對多疑的多馬所說的「不要疑惑,只要信」之因。 聖經默想: 1.最早得到耶穌復活的信息,是這些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來到耶路撒冷的婦女,特別是馬利亞等幾位一直協助耶穌傳福音事工的婦女,而不是耶穌的門徒。更奇怪的是當這些婦女去跟這些門徒傳遞耶穌復活的信息時,門徒們的反應很奇怪,路加福音的作者描寫她們的反應是「以為這些婦女胡說八道,沒有相信她們的話」(參考路加福音廿四:11),從這裡可以看出,復活的信息在剛開始的時候,簡直讓聽到的人都無法相信。即使使徒保羅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顯現在他眼前,當他出去傳福音時,還是有人不信,這可從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看得出來。為甚麼會這樣? 2.為甚麼是婦女們會先得到復活的信息而不是門徒?教會二千年來的歷史,婦女對福音事工的貢獻最大,她們總是毫無怨尤地奉獻時間、財力、人力等,在協助福音的事工,不僅耶穌的時代如此,使徒保羅的時代也是這樣。即使到今天的世代,在各地教會都是一樣。為甚麼會這樣?先生們呢?困難在哪裡? 3.想想看,復活的耶穌並不在墳墓裡。因此,如果我們相信因為信耶穌而得復活,那麼,我們對墳墓應該有甚麼看法?為甚麼有很多基督徒去世了,還是對墳墓很講究,甚至用很多錢建造昂貴的墳墓?如果我們在世上的生命旅途是過客、寄居的(參考希伯來書十一:13),那麼,建造美麗昂貴的墳墓又是在說明甚麼呢? 代禱事項: 1.為心中一直有懷疑而無法確信的兄姊代禱。懇求天父能親自開起他們的心門,看見上帝奇妙的作為而會確信:復活的耶穌就在他的身邊。 2.為世界各地傳遞復活信息的福音僕人代禱。懇求上帝賞賜給他們有更智慧、信心,和勇氣,知道怎樣將耶穌復活的信息傳開來。 3.懇求天父賞賜給我們有堅定的信心,無論遇到多麼艱難的處境,我們都深信:復活的耶穌與我們同在,陪伴著我們走過世上的旅程。

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11:十字架上的耶穌

題目:十字架上的耶穌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七:32-56 撰文:盧俊義牧師 32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強迫他背耶穌的十字架。33他們來到一個地方,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髏岡」。34他們拿了攙著苦膽的酒給耶穌喝;耶穌嘗了,卻不肯喝。 35於是,他們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抽籤分了他的衣服,36然後坐在那裡看守他。37他們在他頭上方安了一面罪狀牌,牌上寫著:「這是耶穌,猶太人的王。」38他們又把兩個暴徒同釘在十字架上,一個在他右邊,一個在他左邊。 39從那裡經過的人侮辱耶穌,搖著頭,40說:「你這想拆毀聖殿、三天內把它重建起來的!你若是上帝的兒子,救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 41祭司長、經學教師,和長老也同樣地譏笑他,說:42「他救了別人,卻不能救自己!他不是以色列的王嗎?要是他現在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43他信靠上帝,自稱為上帝的兒子;好吧,現在讓我們看看上帝要不要來救他!」 44連跟他同釘的暴徒也同樣辱罵他。 45中午的時候,黑暗籠罩大地,約有三小時之久。46到了下午三點鐘左右,耶穌大聲呼喊:「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 47旁邊站著的人,有些聽見了,說:「他在呼喚以利亞呢!」48其中有一個人立刻跑過去,拿一塊海綿,浸在酸酒裡,然後綁在藤條上,要讓他喝。 49其他的人說:「等著,我們看以利亞會不會來救他!」 50耶穌又大喊一聲,氣就斷了。 51這時候,懸掛在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兩半。大地震動,巖石崩裂,52墳墓也被震開了,許多已經死了的聖徒都復活起來。53他們離開了墳墓,在耶穌復活以後進聖城;在那裡有許多人看見了他們。 54看守耶穌的軍官和兵士看見了地震和所發生的一切事,都非常害怕,說:「他真的是上帝的兒子!」 55那裡還有好些婦女從遠處觀看,她們是從加利利跟著耶穌來服事他的。56其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和約瑟的母親馬利亞,和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 在讀這段經文之前,若是能先讀一下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就會更清楚明白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遭遇到的各種羞辱。先知以賽亞的詩歌中都有清楚的描寫那位受苦僕人的情景,包括被藐視、被棄絕、挨毒打、受責罰、受虐待、被拘禁等等,這些都在耶穌從被捕送去大祭司官邸審問,到轉移去總督彼拉多處審判時的經歷都一樣,甚至連釘十字架也都是跟邪惡人同釘。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耶穌被判釘死十字架的事件,除了可以感受到釘十字架過程的殘酷外,同樣令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所有在場的人,從陷害他的猶太人領袖,到執行的羅馬兵士、在場的民眾,直到跟他同釘十字架的囚犯等,都先後接續被人極盡所能的侮辱。 四本福音書作者都有描述耶穌在大祭司府邸,被猶太人最高議會判他死刑之後,議員們隨即在他的臉上吐口水,「又用拳頭打他」,並且譏諷他說:「基督啊,你是個先知!說說看,是誰打你!」(馬太福音廿六:68)。路加福音則是描述那些看守他的人,他們「戲弄他,毆打他。他們蒙著他的眼睛,然後問他:「『猜猜看,是誰打你?』他們又說了許多侮辱他的話。」(路加福音廿二:63-65)馬可福音除了有相同的描述外,還說那些警衛拉著他,用巴掌打他(參考馬可福音十四:65)。 鞭打、毆打等,這些都是皮肉之傷,或許可以忍受,而說些幾近侮辱、羞辱的話,往往令人難以忍受。其實,也可以明白他們這些手法都是早期社會中認為對待受刑人一種正當的方式,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受刑人的心靈受創,另一目的就是讓受刑人因忍受不了而想要出手反擊,這時候,這些執行者就更有藉口用殘酷手段加重對受刑人的體罰。 當猶太議會將耶穌移送到彼拉多這裡,隨即而來的也是極盡能力地侮辱他。由於猶太人控告耶穌的罪名是說他是基督、猶太人的王,因此,這些羅馬兵丁就故意把他打扮的像一個猶太人的王的樣式,還跪在他的面前,然後用鞭子打他、向他吐口水等。其實,羅馬兵丁在戲弄耶穌時,並不是用對待一般囚犯的方式,而是像在羞辱一個猶太人的王的一樣。羅馬兵丁會用這種方式羞辱耶穌,其實是在告訴猶太人領袖,即使猶太人有偉大的王,也不夠他們的羞辱和戲弄啊!但諷刺的是那時候的猶太領袖們,已經忘記了他們原本對羅馬政府的痛恨,他們痛恨那些和羅馬統治者合作的稅吏,說他們是罪人,但他們對耶穌的恨,是遠勝過稅吏和羅馬統治者。 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在羞辱耶穌的過程中,羅馬兵丁們曾拿鞭子抽打他,這是因為當時對被判釘十字架死刑的囚犯,有的受刑人身體很強壯,若此釘十字架之後,還不一定會立即死去,有時看起來好像是死了,但並沒有。再者,為了要防備有死刑犯的親人或同夥做按的人來劫囚,因此,用鞭子抽打受刑人,是一種預防有受刑人被劫走的意外發生。 另外一點,這種抽打受刑人的鞭子是用牛或羊的皮製作的,皮鞭上還夾雜著骨頭,因此,打在人的身上往往是皮肉綻開、骨頭斷裂。這樣,即使受刑人有辦法從十字架上逃脫下來,也往往無法再有支撐身體的力道跟著走離,需要有人攙扶架著走,這樣即使苟延殘涎,受刑人也不會再活過多少時間。這就是為甚麼耶穌背十字架走往各各他刑場時,只走到半途就無法再繼續背動這支笨重的十字架之因。 古利奈的西門可能來朝聖而剛好遇到這件刺眼的刑罰事件,他是擠在群眾當中看熱鬧的一個,沒想到會被羅馬兵丁臨時抓來當替耶穌背十字架者。這也是羅馬統治者對殖民轄區內的規定,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地點,徵召被統治者來當義務勞動的工作。耶穌的這句:「假如有人強迫你替他背行李走一里路,跟他走兩哩吧!」(馬太福音五:41)就是在這種法律背景下說的。這不僅是在聖經時代如此,在日治時代的台灣也是一樣。依照馬可福音第十五章21節的記載:「西門是古利奈人,是亞歷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再對照一下羅馬書第十六章13節的記載:「請問候魯孚;他是主內一位傑出的工人;也問候他的母親她一向待我像自己的兒子一樣。」這樣,就可以發現這位古利奈的西門,因為這次臨時在路邊被羅馬兵丁抓來幫耶穌背十字架,且直到各各他親眼目睹整個釘十字架的過程,而改變了他往後的生命。他和他的家都歸信耶穌就是基督,不但這樣,他的兒子在早期教會很活躍,他的妻子對使徒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有如同母親在看顧、鼓勵兒子一樣,這一點恐怕任誰也無法想像得到。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19至20節的記載,彼拉多特地在釘死耶穌的十字架上,特地寫了一塊耶穌罪狀的牌子,那是用「希伯來、拉丁,和希臘三種文字」,上面寫著「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看在這些猶太領袖眼中,感覺很不是滋味、不妥,他們去要求彼拉多更改,把「猶太人的王」,更改為「這個人自稱為猶太人的王」,但是彼拉多並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參考約翰福音十九:21)。其實彼拉多是故意這樣寫的,主要用意是在羞辱猶太人,特別是這群猶太人領袖,他們既然控告耶穌就是「王」,但這王沒有甚麼用,被他釘子在十字架上了。而到這時候,這些猶太人領袖才發覺,早前他們極盡辦法羞辱耶穌的動作,如今反而羞辱到猶太人的身上。 群眾總是容易失控的,現在的群眾已經不會冷靜思考到底羅馬兵丁這樣羞辱耶穌的意義是甚麼,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他們還是極盡所能地繼續羞辱他,要耶穌從十字架上下來,他們就願意相信他。說穿了,他們這樣喊叫,要耶穌從十字架上下來,也是一種等待看神蹟出現的用意。但就像以往一樣,他們並沒有從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明白在那些神蹟的背後所要傳遞的上帝拯救信息。他們把看神蹟當作像看變魔術一樣,是興趣、取樂而已。這也是約翰福音作者很感慨地說了這句話:「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過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約翰福音十二:37)耶穌也曾譴責過那些曾經看見他行過許多神蹟奇事的城市,包括有哥拉汛、伯賽大、迦百農等,他說若這些神蹟奇事,行在泰爾、西頓、所多瑪等城鎮,他們早就會披麻蒙灰、謙卑地懺悔,改邪歸正了(參考馬太福音十一:20-24)。 即使已經親眼看見耶穌行過神蹟,但在看到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許多民眾還是再期盼看到神蹟出現,這就是人最大的軟弱,只在期待看見神蹟,卻對苦難中的人一點仁慈、憐憫的心也沒有。 就在這些執行釘耶穌十字架的羅馬兵,在場觀看的民眾,以及猶太人領袖們呼喊耶穌要從十字架上下來給他們看看時,有兩個跟耶穌同時被釘十字架的重刑犯,其中有一位忘記了自己也是一個被釘十字架的囚犯,他也跟著民眾羞辱耶穌說:「你不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也救救我們吧!」(路加福音廿三:39)倒是另一位與耶穌同時釘十字架的受刑人,他看到耶穌有不一樣的地方,他先譴責那位羞辱耶穌的囚犯,並且肯定耶穌是「並沒有做過一件壞事」的人,然後他轉向耶穌,對他說說:「耶穌啊,你作王臨到的時候,求你記得我!」(路加福音廿三:42)這可不是一句簡單隨意就可說得出口的話啊!想想看,這時候的耶穌,已經被釘在十字架上了,沒有人會想到耶穌自己已經奄奄一息,他怎會有甚麼能力會救人,會紀念別人?也沒有人想到他會成為他人生命的主,更沒有人會想到耶穌復活的事,但這個受刑人卻會知道,且知道把握這最後的一秒鐘,結果他得到了耶穌給他最寶貴的禮物,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看,這是多麼珍貴的一刻和貴重的禮物啊! 十字架的道路是孤單的,降生到世界上來而作為一個人的耶穌,不僅在客西馬尼園有這樣深刻的感受,就是在十字架上也是這樣,他大聲喊叫地問上帝,為甚麼離他而去?這是多麼令人震撼的一句話,也是生命最痛苦時的吶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這句「我的上帝」一詞,是用亞蘭文寫出,上帝的名稱是用「以羅伊」來稱呼(參考馬可福音十五:34)。這句話是引用自詩篇廿二篇1節a句。其實,整個各各他釘死耶穌的場景,都跟詩篇廿二篇所描述的情景很接近,包括:譏笑、羞辱(參考詩篇廿二:6-8)、分衣服(廿二:18)等等,而現在則是耶穌「大聲呼喊」著上帝為甚麼「離棄」他?因此,有下列幾種看法: 第一種看法:認為耶穌在十字架上背誦著詩篇廿二篇,而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歌最後是在表達敬畏上帝的人,將會凱旋勝利歸來(參考詩篇廿二:25-31)。 第二種看法:現在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他的身上集滿了人類犯罪的記錄,耶穌將這些罪帶到十字架上,與他同死。罪,代表著我們和上帝之間有很深、寬長的距離,和上帝隔離出來,但耶穌將罪帶到十字架上釘死,人類將可以藉著耶穌的死消除了罪的重擔,而得以跟上帝重新和好連結起來(參考羅馬書三:23-24)。 第三種看法:耶穌降世成為一個人,只要是人,生命必定會遇到苦難。而若是所遇到的苦難是無辜受害時,這時生命的感受會相當深刻,會認為公義的上帝似乎忘記了他。這種心境在約伯記的經歷中充分顯示出來(參考約伯記九:20-24、十三:19-21、十六:11-12)。 第四種看法:認為這是魔鬼又開始工作的時刻,就在耶穌最痛苦之際,它在耶穌內心發出聲音,讓耶穌大聲呼喊著,說上帝已經「離棄」了他,它想用這種方式誘惑耶穌從十字架上跳下來,並且動搖在場民眾的心。  一般人認為死,就是一切希望的結束,不再有任何希望。但基督教的信仰正好相反,說明在上帝的救恩裡,並沒有死,而是有永恆的生命。而這永恆的生命,就是在耶穌的身上顯示出來。 馬太福音作者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描述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的同時,記載了一段特有的資料,作者說當時天地都變色,不僅是「黑暗籠罩大地」,且是掛在「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成兩半」,還有大地震發生,就在這時候,墳墓也被震開了,「許多已經死了的聖徒都復活起來,他們離開了墳墓,在耶穌復活以後進聖城;在那裡有許多人看見了他們。」可以理解這段描述的經文是早期基督教會最喜歡的一段,因為這在表示信耶穌的人,雖然死了,卻可以和耶穌一起同復活。換句話說,現在耶穌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全能的上帝已經開始在進行祂奇妙的作為,也是偉大的神蹟&mdash&mdash復活。人看為死就是生命的結束,但在上帝奇妙的作為裡,復活的神蹟就從此出現。而這復活的生命就從耶穌的死開始出現。這也是約翰福音作者所說的:「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而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三:16)這點就成為基督教信仰的中心。 從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開始,就有一群婦女跟隨著他和門徒四處去傳福音,並且提供所需要的物品(參考路加福音八:1-3)。她們可說是最忠實的跟隨者,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她們都沒有離開,一直看守著耶穌直到死去,甚至在後來安葬的時候,她們都在。比起其他的門徒,她們才是最忠實的門徒。 經文默想: 1.有些福音事工並不是我們喜歡去做的,我們經常會選擇我們喜歡的,但有些事工卻必須讓我們被強迫去承擔下來,就像古利奈的西門一樣,被羅馬兵丁強迫替耶穌扛下十字架,那絕對不是他喜歡的事,但卻因此使他和他的家成為早期教會最有活動力的家庭,也幫助使徒保羅在福音事工上甚多。教會的福音事工也是這樣,豈不是有很多時候,都是我們所不喜愛的事工,甚至是被逼得非要承擔下來不可。但只要是為了福音緣故,又甚麼好計較的呢?若是為了基督的緣故,就讓我們忍痛接下來,怎麼樣? 2.對人的苦難有憐憫的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那些看熱鬧也在旁大聲吶喊的民眾,其中有些人不但沒有半點絲毫憐憫的心,卻還在十字架旁嘲笑著耶穌,要他再次顯個神蹟,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的社會豈不也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當有人已經受難了,我們還有人會說「活該」,這並不是妥當的話,即使那個被罵的人是個十惡不可赦的壞人,也不該用這樣的態度,因為在上帝眼中,我們也好不了多少(參考詩篇十四:1-3),不是嗎? 3.婦女,在聖經時代都是社會地位很卑微的人,但卻在福音事工上貢獻最偉大。路加福音第八章2至3節說她們奉獻財物幫助耶穌傳福音,使徒保羅傳福音的時候,呂底亞和她家建立起來的腓立比教會也是幫助使徒保羅最大(參考腓立比書四:14-15),而古利奈西門的妻子則是照顧使徒保羅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今天的教會,很多美麗的見證都是從婦女身上傳遞出來的,可是婦女在教會中的角色卻還是經常被疏忽,這點應該要有改善才對。讓更多婦女參與教會服事的工作,必定會對福音事工有更大的幫助才對。你說呢? 代禱事項: 1.為那些一再感受自己被上帝遺棄,而放棄信耶穌的信徒代禱。懇求上帝憐憫寬恕,使這些人能早日回心轉意,知道上帝並不是沉沒不語,而是一直在呼召著他們回到基督耶穌的救恩。 2.祈求上帝寬恕赦免我們的罪,特別是當我們在不知道或沒有注意中,做出羞辱了耶穌聖名的事。 3.為所有教會在推動的婦女事工代禱。懇求上帝賜福,使教會的婦女事工因為上帝的賜福,而增添更大的力量,不但成為復興教會的活力,引導更多人來接近耶穌的救恩。

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10:群眾吶喊的聲音

題目:群眾吶喊的聲音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七:11-26 撰文:盧俊義牧師 11耶穌站在總督面前,總督問他:「你是猶太人的王嗎?」 耶穌回答:「這是你說的。」12祭司長和長老對他的控告,他一概不回答。 13於是彼拉多對他說:「你沒聽見他們控告你這許多事嗎?」 14耶穌仍然一句話也不回答;彼拉多非常詫異。 15每逢逾越節,總督照慣例為群眾釋放一個他們所要的囚犯。16那時,剛好有一個出了名的囚犯叫巴拉巴。17所以,群眾聚集的時候,彼拉多問他們:「你們要我為你們釋放哪一個呢?巴拉巴呢?還是那稱為基督的耶穌?」18彼拉多明明知道他們是出於嫉妒才把耶穌交給他的。 19彼拉多開庭審判的時候,他的夫人派人來告訴他說:「那無辜者的事,你不要管,因為我昨晚在夢中為他吃盡苦頭。」 20祭司長和長老挑唆民眾,他們就要求彼拉多釋放巴拉巴,把耶穌處死。21可是總督問他們說:「這兩個人當中,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呢?」 他們回答:「巴拉巴!」 22彼拉多問他們:「那麼,我該怎樣處置那稱為基督的耶穌呢?」 他們都喊:「把他釘十字架!」 23彼拉多問:「他做了甚麼壞事呢?」 他們更大聲喊叫:「把他釘十字架!」 24彼拉多看那情形,知道再說也沒有用,反而可能激起暴動,就拿水在群眾面前洗手,說:「流這個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自己承擔吧!」 25群眾異口同聲說:「他的血債由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承擔!」 26於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又命令把耶穌鞭打了,然後交給人去釘十字架。 每當我們看到群眾的聚會,就會發現有人在帶領一些動作,然後群眾都會跟著做。有時候帶領者會帶群眾喊話,群眾就跟著喊。如果所喊的話是有意義的,那就很震奮人心。但有時帶領喊話的人並不一定是喊真實的話,可是群眾也是跟著大聲喊叫,那就很容易造成「盲從」的結果出來。一個社會的不安,或是很多造成混亂的集體動作,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耶穌被判釘死十字架之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造成的。雖然司法審理的結果是無罪,但彼拉多還是拗不過群眾呼喊的聲音,最後硬是要將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但這樣的案例並不是只停留在耶穌身上,即使今天的世界也是持續在發生,特別是在極權統治的國家是一再地在發生,這一點才是人類的悲哀。 猶太人宗教領袖抓了耶穌之後,首先是押解到大祭司該亞法的官邸去接受  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審問,在那裡所有的祭司早已經和經學教師、長老在等候著(參考馬可福音十四:53)。但要注意的是,他們抓耶穌的時間是在夜晚,那是耶穌和門徒用過逾越節晚餐之後,到客西馬尼園去祈禱的夜間時刻,且抓了人之後是押到大祭司該亞法的官邸,這也就是說這次審問耶穌的最高議會是在大祭司府邸召開的,而這種處理的方式是很有問題的。因為: 一是猶太人認為夜間是撒但、魔鬼橫行的時刻,法院不可以在夜間審問嫌犯,以免受到撒但、魔鬼的干擾和侵犯,導致審判不公。這些議員明明知道這個規定,但他們還是照樣行,根本就不顧他們所堅持的法律規定,這種行徑等於就是知法犯法。 二是猶太人最高議會應該是在耶路撒冷就是臨時在大祭司府邸召開臨時猶太人最高議會,而這種動作本身就是違法的。因為猶太人最高議會不應該是在大祭司府邸召開,應該是要在耶路撒冷聖殿有一間名叫「掘石」(Hall of Hewn Stone)的大廳。 三是在最高議會的審問中,竟然是由祭司長帶頭找「假證據」來控告耶穌(參考馬太福音廿六:59,馬可福音十四:55-57),這是非常不應該有的行為,因為十誡的第九誡就非常清楚說:「不可作假證陷害人。」(出埃及記二十:16)只要是猶太人都必須遵守摩西法律,特別是十誡,何況是猶太人領袖更應該帶頭遵守才對,但這些領袖竟然會為了要害死耶穌,連十誡都可以不管了,這才是最大的致命傷啊! 但不論他們是用甚麼方法審問耶穌,就是找不到可判處耶穌死刑的罪證。最後,只因為聽到耶穌說他們將要「看見人子坐在全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參考馬太福音廿六:64)這句話,就認為耶穌把自己看成「人子」,是上帝差派到世上來的拯救者,已經構成了褻瀆上帝、侮辱了上帝,是「該死」,接著就開始拳打腳踢耶穌,吐口水在他臉上等等(參考馬太福音廿六:67)極盡所能地用粗暴動作洩掉心中之憤。但他們忘記作假見證也是該判死刑啊(參考申命記十九:18-21)。 再者,這些議員先判耶穌死刑之後,才在天亮清晨之時將耶穌轉送到總督彼拉多處去受審。他們希望彼拉多能將耶穌也判死刑,而彼拉多原先還以為耶穌是在聖殿被抓的,因此,就要他們帶回去自己審判就好,原因是羅馬政府為了要安撫猶太人動輒暴亂、反抗的情緒,給予他們在聖殿之內有法律自主權。像司提反就是在聖殿被他們抓起來的,且被「三和林」議會判決褻瀆上帝,因此沒有經過羅馬政府同意,就直接將他拖到耶路撒冷城門外,用石頭活活打死(參考使徒行傳七:54-58)。耶穌是他們在黑暗中且地點是在客西馬尼園抓到的,因此,他們不能在沒有經過羅馬政府同意之下,將耶穌處死,他們沒有判人死刑的權柄(參考約翰福音十八:31)。因此,只好移送來給彼拉多審判,說穿了,他們是希望假借彼拉多的手,判耶穌死刑,殺害耶穌。 問題是他們要用甚麼罪名控告耶穌呢?這也是彼拉多向這些猶太人領袖提出的問題(參考約翰福音十八:29)。他們為了要達到判耶穌死刑的目的,且是十字架之刑,他們經過了研商之後,決定提出政治上最嚴重的「叛國罪名」來控告耶穌,他們所用的理由是:耶穌自稱是王。這也是彼拉多問耶穌的第一個問題:「你是猶太人的王嗎?」很清楚地,這裡的「王」是指政治上的。意思是他們用耶穌想要興起革命,反叛羅馬帝國統治。但彼拉多問這句「你是猶太人的王嗎」這句話時,語氣是很不屑的。因為看起來就不像是一個叛亂份子的樣式。但若是從路加福音第廿三章2節、5節等所提到的,這群猶太人領袖是用耶穌「煽動」群眾抗稅,不要向羅馬政府繳稅當作控告的罪名,而這也是非常政治性的。 路加福音記載他們控訴耶穌叛國罪的理由是這樣子說的: 「我們發現這個人煽動我們的同胞,反對我們向皇上納稅,又自稱是基督,是王。」 「他藉著傳教,在猶太全境煽動民眾,從加利利開始,現在到這裡來了。」 這真的是荒謬至極,他們竟然會想到用「煽動」群眾反對繳稅給羅馬皇帝這種罪名控告耶穌涉嫌叛國罪,而叛國的對象竟然不是猶太人的國,而是叛羅馬統治政府的國。這跟以往若是有猶太人製造叛亂,特別是拒絕繳稅給羅馬政府,這樣的人都是被猶太人稱之為民族英雄,不但給予肯定,還會加以隱藏庇護,以免被羅馬政府逮捕判刑。他們甚至有一種政治團體成員,專門暗殺那些與羅馬政府合作而參與抽稅的稅吏,就是激進黨派的人(有的翻譯本用「奮銳黨」)。耶穌的門徒當中就有這種份子,他名叫西門(參考馬太福音十:4)。但現在,他們卻用這種煽動人民不要向羅馬皇帝繳稅的「愛國」罪名,來向羅馬總督彼拉多控告耶穌,真是令人不知該怎麼解釋啊! 要特別注意他們指控的罪名,是「煽動」民眾不要向羅馬皇帝繳稅,這可不是小事耶。而最好笑的就是他們最討厭猶太人去當稅吏工作的人,為此,他們不但厭惡投入替羅馬人做抽稅工作的人,不但稱這種人為「罪人」(參考馬可福音二:16、路加福音十九:7),甚至禁止這種人上法庭去當證人。他們甚至還會想盡辦法逃稅。也曾有過好幾次,有人發起抗稅的運動而引起民眾熱烈的反應,但卻遭到羅馬軍隊大屠殺的災難(參考使徒行傳五:37)。因此,若是以他們控告耶穌煽動民眾不要向皇帝繳稅這個罪名來看,他們實在是要好好珍惜耶穌有這樣的氣魄,敢公然煽動民眾抗稅,而且還從加利利一直藉著傳教煽動抗稅到耶路撒冷來,應該封耶穌為民族英雄才對啊!怎麼會想到用這樣的罪名反過來要害死耶穌呢?真是踐踏了過去那些為了要反抗羅馬政府而帶頭抗稅、犧牲了生命的民族英雄之尊嚴! 耶穌當然知道這些猶太人領袖們心中在想些甚麼,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讓耶穌死,且是要讓他死得很難看,好消除他們過去這三年來一再被耶穌在民眾所建立起來的權威挑戰,連帶使他們感受到生存危機的心中之恨。因為民眾發覺耶穌講解的信息比他們還要有權威(參考馬太福音七:29),民眾不但喜歡聽耶穌講的信息,還看到耶穌拆穿了他們聖殿做惡劣之事跡的真面貌、欺騙、貪財等等,特別是他們還會用虛偽而冗長的祈禱來掩飾吞沒寡婦的家產惡劣行徑,使他們本來在猶太人社會備受尊崇的榮耀消失,用來斂財的宗教禮儀,如今都沒了(參考四本福音書中記載關於潔淨聖殿的事蹟)。因此,若是不除掉耶穌,他們就會有生存的危機。 在馬太福音的這段經文中還提供很特別的資料,就是彼拉多的妻子做了惡夢,因此,要彼拉多對耶穌的事件應該要小心為要。她這樣告訴彼拉多:「那無辜者的事,你不要管,因為我昨晚在夢中為他吃盡苦頭。」而路加福音則提供了另一個資料,就是在審問的過程中,彼拉多因為統治加利利地區的希律王來到耶路撒冷,因此,特地將耶穌移送給他審問,也因為彼拉多這個動作,讓希律王感到備受尊重,因此,修復了他們原本已有裂痕的關係(參考路加福音廿三:6-12)。 已經不清楚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羅馬政府有這樣的例子,說在逾越節的時期,可以給猶太人一個釋放死刑犯的機會。有一種可能,就是為了要防止有叛亂份子利用猶太人這種重要節期間,群眾聚集相當多的機會,進行煽動群眾加入叛亂的行列(參考路加福音十三:1-4,使徒行傳五:36),因此,答應猶太人,只要在重大節期慶祝活動中不發生暴亂,就可以釋放一個他們想要的囚犯給他們作為條件。彼拉多想用這樣的機會,讓耶穌得到釋放,這樣也可安定他的妻子做惡夢之後驚惶不安的心,同時也可以為自己不至於殺害無辜者而使心中不安。 但這樣的機會也被猶太人領袖教唆民眾之下給奪去了,他們大聲吶喊,要釋放巴拉巴。這個人是誰?有很多種說法,不過可以理解,就是一個死刑犯,他的名字大家都熟悉,很可能這個人是個政治犯,曾參與叛亂活動中殺害過人。因為當時的猶太人對政治犯(叛亂犯)很重視、尊敬。要不然就是一個十分惡毒的殺人犯、搶劫犯。可是,他們會喜歡釋放一個殺人犯、搶劫犯嗎?機率不高,倒是政治犯會比較高吧。 再者,「巴拉巴」這個名字。這應該不是人名,這名稱的意思是指「和他父親一樣」,或是「正像父親」。也可以當作「父親之子」解釋。路加福音第廿三章19節有作者解釋介紹這位巴拉巴,說:「巴拉巴曾在城裡作亂,並且殺過人,因此被下在監獄裡。」這裡的「作亂」一詞,意思是指煽動、暴亂。這樣,可以了解巴拉巴是一位和他父親一樣,都是參與反抗羅馬統治的革命份子,大家認識他,因此,大家就高聲喊叫要彼拉多釋放巴拉巴。 這樣看起來,四本福音書作者都認為:決定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的,是群眾的聲音造成的結果。這有可能是福音書的作者很努力想要替羅馬政府減輕審理此案件的歷史罪責吧,從釋放巴拉巴,到把耶穌釘十字架,都是因為群眾的聲音帶來的結果,但卻不是公平審判的決定。馬可福音第十五章15節認為彼拉多是「為了討好群眾」,才決定依照群眾的吶喊聲音判決把耶穌釘十字架。而路加福音則強調彼拉多有過三次,否定耶穌的死罪,且是一再地勸群眾不要這樣失去理智,他甚至要用鞭打作條件來換取釋放耶穌,即使是這樣的條件,也無法如他所願。作者路加用「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彼拉多只好「照著他們的要求宣判」(參考路加福音廿三:23-24)。但彼拉多這樣做,卻把羅馬帝國長久以來享有的司法公正之聲譽給破壞了。馬太福音的作者認為,彼拉多之所以會對群眾妥協,乃是因為看到群眾的情緒已經有失控之慮,知道在說也沒有用,反而可能激起暴動,因此,才決定依照群眾的聲音來宣判。 馬太福音還還提供了另一則特別的資料,就是當彼拉多宣判耶穌釘死十字架的死刑後,他拿水在群眾面前洗手,並且說殺害耶穌的罪不是由他承擔,必須群眾來負責。而這些群眾也接受彼拉多這樣的說法,異口同聲說:「他的血債由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承擔!」這真的是一個極大的悲哀,直到今天,不論怎麼說,猶太人就是背負了這個歷史罪責。 就這樣,群眾吶喊的聲音勝過了公義的審判,這才是人類社會最大的痛苦之一,因為沒有公義的審判,就不會有生命的尊嚴,更不會有和諧、安寧的社會生活環境。 經文默想: 1.為甚麼耶穌不想為自己辯護呢?可能他知道即使是為自己辯護也是枉然,因為那是經過了猶太最高議會的議員設計的一個司法審判局。在極權國家,不會有公正的司法。台灣可以說是個民主國家,但司法的公正性卻一再遭遇到質疑,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2.為甚麼原本群眾是夾道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的,如今為甚麼那麼快就忘記了他們所歡迎的耶穌,且是轉變成為非要置耶穌死於十字架酷刑,怎麼會是這樣子?而且轉換之快,簡直讓人無法想像?到底這些群眾是受到甚麼影響呢?如果今天你也遇到類似這樣的景況,你有甚麼感想呢? 3.在一個民主社會,講究的就是多數,可是我們卻在這裡看到多數的人卻是不明事理,且會受到有社會地位或是有權位的人所影響,這樣該怎麼防範比較好呢?今天的教會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危險? 4.彼拉多拿水洗手,表示他對耶穌的死沒有關係,可以這樣嗎?你對他這樣的動作有甚麼感想呢? 代禱事項: 1.為那些因為不公平司法審判而受傷害的人代禱。懇求鑒察人內心的上帝,會為這些受到冤屈的人伸冤,使他們能夠得到公義的審判。 2.為台灣所有從事司法工作的人員代禱。懇求上帝賞賜給他們有公義、好憐憫的心,有足夠的智慧與愛,知道在審問和審判的事上,成為社會的良知。 3.懇求上帝幫助我們,有堅定的信仰毅力,不會因為多數人說的話,就當真,也不會因為少數人說的意見,就疏忽。使我們有真誠的心,參與社會公義的行列。

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09:願上帝的旨意成全

題目:願上帝的旨意成全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六:36-46 撰文:盧俊義牧師  36耶穌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他對他們說:「你們在這裡坐,我去那邊禱告。」37於是他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一起去。他開始憂愁難過,38對他們說:「我的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跟我一起警醒吧!」 39他稍往前走,俯伏在地上,禱告說:「我的父親哪,若是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 40他回到那三個門徒那裡,發現他們都睡著了,就對彼得說:「你們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個鐘頭嗎?41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誘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 42第二次耶穌再去禱告說:「父親哪,若是這苦杯不可離開我,一定要我喝下,願你的旨意成全吧!」43他再回到門徒那裡,看見他們又睡著了;他們連眼睛也睜不開。 44耶穌再離開他們,第三次去禱告,所說的跟先前的一樣。45然後他又回到門徒那裡,說:「你們還在睡覺、還在休息嗎?看哪,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中的時候到了。46起來,我們走吧!看哪,那出賣我的人來了!」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和門徒到客西馬尼園去禱告,這段記事也是一段大家甚為熟悉的經文。對照一下路加福音第廿二章39節,說地點是在「橄欖山」,這樣可以明白「客西馬尼園」就是離耶路撒冷大約一點二公里的地方。所謂「客西馬尼園」,就是「榨橄欖」的意思。約翰福音第十八章1節說那是一個「園子」。 原本「橄欖山」是一處整座山都是栽種橄欖樹的地方,後來因為猶太人反抗份子(可能就是激進黨派,或是說「奮銳黨」的人)利用這片山林的隱密作為藏身之處,羅馬皇帝為了要清除反抗份子,使他們不能再利用當作藏身之處,後來下令將這座山整片橄欖樹都砍掉。 但在耶穌的時代,這座橄欖山確實種植了許多橄欖樹,耶約翰福音作者很清楚說,那是耶穌和門徒經常去聚會的地方,而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參考約翰福音十八:1-2)。可以了解耶穌喜歡來這裡的原因,是為了要暫時避開因為逾越節而帶來的擁擠人潮。也因為這樣,猶太人領袖們一直想要暗中捉拿耶穌,卻苦於找不到耶穌藏身何處。因在光天化日下,他們不敢對耶穌下手,怕引起群眾激烈的反應(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十二:12),帶來無法收拾的麻煩,但夜晚一到,卻又不知道耶穌住在何處。而這正好給了猶大一個出賣耶穌行蹤的機會。他親自利用夜晚的時間帶著要捉拿耶穌的人來到這個地方逮捕耶穌。也因為是夜晚光線不好,雖然要捉拿耶穌的人有拿著燈籠和火把(參考約翰福音十八:3),猶大還是用「親吻」當作記號(參考馬太福音廿七:48),好讓要捉拿耶穌的人清楚知道要緝捕的對象。 彼得、雅各、約翰等這三個門徒,在福音書中一直被凸顯出來,使他們好像和其他的門徒有身份上的差別的樣子,例如耶穌去管會堂葉魯的家,只有帶他們三個人跟著去(參考馬可福音五:37)一起去;在前往耶路撒冷之前,他帶著他們三個悄悄地上一座高山去祈禱(參考馬太福音十七:1)。會這樣的原因,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他們三人是早期基督教會重要的核心人物有許多記事都是從他們口述記錄下來,每當耶穌在最重要的時刻,他總是帶領這三個門徒一起參與。現在耶穌帶門徒來到客西馬尼園祈禱,大家都跟著一同去,但卻將這三人從其他門徒中分開。目前是走了一位猶大,尚且剩下十一位。現在彼得、雅各、約翰等三人又離開,其他門徒是剩下八位。最後,耶穌自己也離開他們三人,獨自往前大約有「扔一塊石子的距離」(參考路加福音廿二:41)之處,跪下禱告。但他都清楚交代所有門徒,要他們記得祈禱。 這時候的耶穌,可說心境壞到極點,這是過去不曾發生過的。當他的門徒看到撒馬利亞鄉鎮的人沒有熱情接待耶穌時,很生氣,想要祈求上天降下大火將該城燒毀,被耶穌斥責他們這樣糊塗的念頭(參考路加福音九:51-56);當門徒拒絕讓小孩子來接近耶穌時,耶穌也是一樣很不客氣地譴責門徒們的不是(參考馬可福音十:13-16)。很多類似門徒做錯事,或是被宗教領袖們騷擾、詰問等,都不會讓他感受到「心非常憂傷,幾乎要死」,可是現在他竟然有這樣的心境。為甚麼會這樣?這句話表明此刻耶穌的心裡是相當悲痛,有兩種可能性:一是自己帶起來的門徒猶大出賣他;二是即將面臨十字架的苦難,也就是和即將面臨的死亡有關吧。或許可從詩篇第四十二至四十三篇的詩歌看出,當時詩人在亡國的處境下,心情的鬱卒不言而喻。 馬太福音作者在第38節描述此時的耶穌,告訴這三位身邊的門徒,說他現在的心境是「非常憂傷,幾乎要死」,這種話就像耶穌當時的心境很惡劣,有如先知以利亞一樣,要求上帝把他的性命取去比較好(參考列王紀十十九:3b-4)。那是一種極其孤獨又無奈的感受。這正好說明了耶穌身為一個人,必定有人性的特徵——面對生命苦難來臨的憂傷、無助、孤獨之感受。他要這三個門徒跟他「一起警醒」,因為他即將面對的是對生命死亡的威脅。 第39節說耶穌「稍往前走,俯伏在地上」祈禱,這「稍往前走」的距離,可能有「扔一塊石子的距離」(參考路加福音廿二:41),他在那裡俯伏在地上向上帝祈禱。從這裡可看出耶穌當時的心境,幾乎是接近快要崩潰的狀態,否則不會用這個樣式祈禱。 前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第一次向上帝祈禱的內容,只有馬太福音也記下了耶穌第二次向上帝祈禱的內容。可以將這兩次祈禱內容對照來看,如下: 第一次:我的父親哪,若是可以,求你不要讓我喝這苦杯!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 第二次:父親哪,若是這苦杯不可離開我,一定要我喝下,願你的旨意成全吧! 從上述禱文內容來看,會發現第二次祈禱內容確實是改變了,耶穌已經用肯定的語句表示他願意喝下這苦杯,他祈願上帝的旨意成全。 不論是馬太福音或是馬可福音,都說耶穌從自己禱告的地方和門徒之間,來回共有三次。但每次都看到門徒在打瞌睡,可能是因為他們很累吧。原因大概和吃逾越節晚餐有關係吧;因為逾越節晚餐必須喝酒,很可能門徒此時因喝了太多葡萄酒而發生酒精作用,導致他們一直感到疲倦、想睡。但也有可能是在逾越節期間的活動太多,導致真的是相當疲憊而無法保持清晰的心神,這點也是讓耶穌相當感慨的事,難怪他看見他們都疲憊到睡著時會這樣說這幾個貼身的門徒:「你們不能跟我一起警醒一個鐘頭嗎?要警醒禱告,免得陷入誘惑。」但他還是說了體貼他們的話:「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是軟弱的。」後來,他發現門徒們是疲憊到「連眼睛也睜不開」的狀態。 這樣,耶穌連續三次回到門徒身邊,看到門徒都還是在睡覺,連一點點警醒的心都沒有。其實,門徒這樣的表現,正好說明他們先前對耶穌信誓旦旦所說的「即使必須跟你(耶穌)同死」,他們也願意(參考第35節,彼得代表著門徒們的回答)。他們不但是有困難,就算是維持「一個鐘頭」的時間也做不到。 第45節可說是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最特別的一節經文,在這裡耶穌明確地指出「人子被出賣在罪人手中的時候到了」。馬太和路加這兩本福音的作者都記下耶穌所說的這句話,從這裡可看到耶穌是非常清楚猶大到底在幹甚麼事,因為他在逾越節宴席中提早離開,沒有跟耶穌和其他門徒一起去客西馬尼園祈禱,而其他門徒也沒有人注意到這件事。再者,耶穌清楚知道他們在這個橄欖山裡的客西馬尼園,乃是個隱密的地方,除非有人去密報,否則那些想要除掉耶穌的猶太人領袖們是不可能知道的。而門徒們則是醉意甚濃,無法警覺到災難即將來臨,唯有耶穌一直保持著清醒著,因為他清楚知道那是生死交關的時刻,因此,當他聽到猶大帶人來捉拿他的腳步聲時,他跟門徒說「那出賣我的人來了」,這真的是非常令他心痛的一件事。 從這段經文看到兩件事: 一是面對十字架的苦難,耶穌作為一個人,很自然地會想到要排除這種苦難的事件發生。聖經作者說他「極度痛苦」,而路加福音作者甚至描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是「懇切地禱告」到「汗珠像大滴的血滴落在地上」(參考路加福音廿二:44),就可以想像得出那時耶穌心中的痛苦是到了極點。耶穌有三次去看這些正睡到正酣的門徒,每次都提醒他們一定「要警醒禱告」,這樣才能「免得陷入誘惑」。「要警醒禱告」,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因為只有祈禱才能使人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保持暢通,而不會斷線。也只有「警醒禱告」,才能使魔鬼的誘惑消失。因為用人的力量要抵擋魔鬼的誘惑,實在是很難啊!而猶大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二是他自己的門徒猶大出賣他,而為了要完成出賣他,猶大還親自帶人來逮捕他,這也是另一個讓耶穌痛心的一個主要原因。當然沒有猶大出賣,耶路撒冷的猶太人領袖還是有其它的方法可以將耶穌逮捕入獄,且判處死刑。其實,我們可以瞭解,猶大的出賣行為只是將耶穌被捕的時間拉近而已。 祈禱,這是很重要的信仰功課。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一再提醒門徒要警醒禱告,以免陷入迷惑。禱告是和上帝對話,因此,任何人想要和上帝對話,就必須保持清晰的心靈,並且需要用真誠的心靈和上帝對化,否則我們就無法知道自己到底要跟上帝講些甚麼。祈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就是要傾聽上帝的聲音,而不是只有口中唸唸有詞而已。更重要的,祈禱是使人謙卑下來的最佳途徑。祈禱是讓上帝來成為生命的主宰。因此,不想祈禱的人,也可說是驕傲的人,表示他不需要上帝,自己就可以解決生命的問題。 當耶穌祈禱了之後,他豁然開朗,心裡已經準備好要面對那些來捉他的人和出賣他的猶大,並且準備好要喝下上帝要他喝下去的苦杯。他不是繼續抱怨,也不是一再罵猶大出賣他,沒有,他知道順服上帝的旨意比任何一切都重要,因為上帝自有祂奇妙的旨意,而這些奇妙的旨意往往不是人所能全然明白的。就像當年上帝差遣摩西回去埃及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一樣,即使他一再拒絕,也知道回去埃及簡直就是自投羅網,但終究還是回去,並且在百般困難中完成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使命。可是,在摩西好不容易地完成了上帝給他的使命之後,就在約旦河東岸邊,快要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時,上帝卻不准他進入,連讓他過去看看也不行。他只能在耶利哥城對面的約旦河東岸,摩押地的亞巴琳山區,登上尼波山去遠眺迦南地(參考申命記三十二:48-49)。為甚麼會是這樣?我們無法知道,就像無法知道上帝為甚麼要耶穌以十字架來完成他救贖的使命一樣。 「願你的旨意成全吧!」這是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最後的一句話,而這句話正好顯示了他在世上傳福音旅程的一個美好句點。而這句話也為祈禱的態度立下一個基本典範:是要成全上帝的旨意,而不是要上帝成全我們的所愛。因此,使徒保羅這樣說: 「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上帝的本質,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取了奴僕的本質。他成為人,以人的形體出現。他自甘卑微,順服致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二:5-8) 如果問我在福音書中最震撼人心的一段經文在哪裡?我會說就是這一段,而且我認為所有傳道者應該都要好好認真讀這段經文。因為在這段經文中,記載了耶穌心靈中最大的掙扎:是要順服上帝的旨意嗎?或是要與上帝抗爭?難道除了十字架的苦刑,以外沒有其它可能解決的方案嗎?一定要死在十字架上不可嗎? 另外,也是從這段經文可以想像得到,此時的耶穌確實是很孤獨的,因為門徒並不全然認識他即將面臨的苦難,也因此他們都無法很警醒地投入來保護耶穌,只會一直打瞌睡。再對照一下約翰福音第十二章27節記載耶穌所說的話:「現在我心裡愁煩,我該說甚麼好呢?我該求父親救我脫離這時刻嗎?但我正是為此而來,要經歷這苦難的時刻。」沒錯,耶穌就是為人類的罪來到世間,而罪的行動就是故意冤屈他人、殺害人命、欺騙、褻瀆上帝神聖之名等等。 身為一個傳道者,如果遇到同伴都離去的時候,或是在傳道的旅途中沒有好同工相扶持時,那種孤獨感很容易會使自己陷入想放棄傳福音的念頭中,也因此給了撒但有機會開始誘惑,使人離棄原有所立的志願:願意將一生的生命獻給上帝。結果是導致後來離棄了傳道的本意,甚至連信仰的基礎都動搖了。 經文默想: 1.想想看,我們生命中感到最憂傷的是甚麼事?而在最憂傷的時刻,我們是用甚麼方式來面對的?耶穌用生命中最大的力量來祈禱,就像路加福音所說的,他是祈禱到汗珠如同大滴的血滴下來那樣子,我們呢? 2.道成肉身的耶穌,在遇到生死關鍵時刻,他的內心也會有「憂愁難過」,他甚至是「非常憂傷」到「幾乎要死」的心境。我們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情形?耶穌是用祈禱來克服,最後,他決定順服上帝所安排要他領受的「苦杯」。我們呢?會用甚麼方式來明白上帝的旨意? 3.雖然耶穌所祈求的並沒有得到上帝的同意,但因為他有清晰的心神,因此,當他知道上帝一定要他接受苦杯、面對十字架的苦難時,他不是哀怨,而是坦然接受。我們是否也向耶穌學習這樣功課,保持清晰的心神,用敬虔的態度祈禱,然後跟上帝說:願祂的旨意成全。或是我們常常以應付的態度祈禱?如果我們祈禱的態度是應付,我們就不能夠清楚上帝知道在回應我們的祈禱是甚麼呢? 代禱事項: 1.為因為遇到苦難而離開信仰之道的兄姊祈禱。懇求上帝繼續帶領保守他們,有一天會重新發上帝在他們生命中發出的亮光,而回心轉意歸向基督的救恩。 2.為我們自己信心的軟弱祈禱。懇求上帝幫助我們,使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即使在最困境的環境下,信心依然屹立不動搖。 3.為今天所有的基督教會祈禱。懇求天父幫助所有的教會保持警醒的心靈,不受今天繁華的世界所誘惑而使基督十字架的亮光變暗。  

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08:忠實僕人的比喻

題目:忠實僕人的比喻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五:14-30 撰文:盧俊義牧師 14「天國好比以下的故事:有一個人要外出旅行,他叫僕人來,把產業交給他們。15他按照他們個人的才幹,一個給了五千塊金幣,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然後動身走了。16那領五千塊金幣的立刻去做生意,另外賺了五千。17同樣,那領了兩千塊金幣的,另外也賺了兩千。18可是那領一千塊金幣的,出去,在地上挖了一個洞,把主人的錢埋起來。 19「過了許久,那幾個僕人的主人回來,跟他們結帳。20那領五千塊金幣的進來,帶來了另外的五千,說:『主人,你給我五千塊金幣,你看我另外賺了五千。』21主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22那領兩千塊金幣的進來,說:『主人,你給我兩千塊金幣,你看,我另外賺了兩千。』23主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24這時候,那領一千塊金幣僕人也進來,說:『主人,我知道你是個嚴厲的人;沒有栽種的地方,你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你也要收聚。25我害怕,就把你的錢埋在地下。請看,你的錢就在這裡。』26他的主人說:『你這又壞又懶的僕人!既然你知道我在沒有栽種的地方也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也要收聚,27你就該把我的錢存入銀行,等我回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一起收回。28你們把他的金幣拿過來,給那個有一萬塊金幣的。29因為,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讓他豐富有餘;而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30至於這無用的僕人,把他趕到外面的黑暗裡去;在那裡,他要哀哭,咬牙切齒。』」 馬太福音第廿五章是由三個天國之比喻組合而成,第一個比喻是從第1至13節,談到有十個少女,她們出去等候迎娶新娘的新郎回來。其中有五個少女有準備足夠的燈油,另外有五個因為準備不夠而最後無法進入歡樂的喜宴。第二個比喻就是現在所得的這段第14至30節之經文,這段經文表面上看起來是三組僕人,但實際上也是兩組,其中一組是屬於「又好又可靠的僕人」,另一組則是相對的「又懶又壞的僕人」。再者,這則比喻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解答了前一個十位少女的比喻所沒有敘述到的,那五位愚笨的少女,並沒有積極去做她們應該準備的燈油,就像這比喻中的第三位僕人,沒有把該做的工作做好,或是積極地去做主人交代的事,而是找了許多自己認為合理的理由,但卻被主人所拒絕。這比喻將整個中心放在「按照他們的才幹」,來說明主人非常清楚每個僕人的能力,他是按照他們的能力派給他們職分。因此,任何理由都只是一種藉口。但審判時,這種藉口是派不上用場的。第三個比喻是從第31至46節,在這段比喻耶穌談到終末的審判,也是分成兩組,用綿羊和山羊來做比喻,而審判的基礎是做美好的事,在那「最微小的一人」的身上,就是為耶穌所做,這樣的人將會獲得永恆的生命。 這三個比喻都有一個特色,也是耶穌比喻的特色,就是用兩組,且是鮮明對比的兩組作比喻教導民眾,使聽到的人很快就會明白。 所讀這整個比喻的中心,就在第15節所提到的,主人將他的產業交給僕人時,都是依照這些僕人的才幹,交代之後就放手讓他們去做。他不是等頭式的交代他們,而是清楚知道哪一個僕人的能力有多少,他就交給他們多少份量。這也說明了一件事:這個主人不會勉強他的僕人做超出他們能力所及的工作。他所交給他們的工作量,都是他們的能力可以承擔的範圍。 這段比喻提到僕人的才幹時,是用金幣的數量來說明,因此,不同的才幹,就給不同的金幣。這樣,他「一個給了五千塊金幣,一個給了兩千,一個給了一千」。 這裡的「金幣」,是指一個非常大的數字。請注意,這裡的「五千塊金幣」,在希臘文是用「五個他連得」(Talents)。「他連得」是一種「重量」單位,一個「他連得」等於三十四公斤重。因此,「五個他連得」之金幣,等於170公斤的黃金,依目前的市價來估算,等於現在的台幣三億二千多萬萬。領「兩千塊金幣」,就等於是「兩個他連得」,大約是78公斤黃金,約等於將近台幣一億元。而「一千塊金幣」的,等於是34公斤的金子,現值就有五千萬千元。從這些數字來看,絕對是一筆非常龐大的數字。主人交代完後,就動身出去,但他並沒有交代回程的時間,也因為這樣,沒有人知道主人會在甚麼時候回來。 這些僕人接到主人交代給他們管理的產業之後,隨即開始依照他們的才幹去做事。這裡提到前兩個僕人領到主人交給他的產業後,就「立刻去做生意」,表示這兩位僕人非常清楚知道,主人要他們領這些產業做甚麼。他們沒有延遲,而是「立刻」就去「做生意」。就像前面所提起的,這裡雖然說到兩個僕人,其實,他們都是相同態度的一組,也可以看成是相同的一組成員。這一組的兩個僕人把主人交給他們這麼龐大的產業,拿去「做生意」後,又賺回了一倍;第一個領到「五千塊金幣」,他用這五千金幣後,又賺了「五千塊金幣」,而那個領「兩千塊金幣」的,同樣是去做生意,也同樣又「賺了兩千」金幣。這樣的用詞,都是在說明主人深知他們的才幹,而他們也將自己的才幹發揮得淋漓盡致。 第18節可說是這比喻的重點,主要在說明第三個僕人,也就是第二組的僕人,他就是「領一千塊金幣的」僕人,當他領到主人交給他的這份產業之後,是出去在地上挖了一個洞,把主人的錢「埋起來」,跟前面兩個僕人的態度完全不同。要注意,他不是沒有才幹,他是有一千塊金幣的才幹,但他沒有依照主人所吩咐他的去做,他是將主人交給他屬於一千塊金幣的才幹,埋藏在地下。 聖經時代有個普遍觀念:最安全的地方,就是將貴重的物品埋藏在地下(參考馬太福音六:19)。他們認為埋在地下時,強盜不容易知道。若發生火災時,埋在地下的財物也不會受到波及損毀。因此,當時的人普遍認為把貴重之物品埋在地下,是比較容易保護貴重如珠寶財物的安全。這也是為甚麼耶穌在講天國比喻時,會說有人發現某一塊田地裡,有財寶之因(參考十三:44)。 如果這些金幣代表的是僕人的「才幹」,那麼,這個僕人就等於是將自己的「才幹」給埋了起來。把才幹埋起來,也在表示用不著的意思,或是說藏著不要用。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出遠門的主人回來,他要跟這些僕人「結帳」,這個用詞等於是表明要對僕人進行考核一樣。希伯來書第四章13節很清楚地說到,沒有任何一件能夠隱瞞,大家都要向上帝交帳。因此,當主人要跟僕人「結帳」時,所有的僕人都要來到主人面前,接受主人的詢問、考核,沒有任何一個僕人可以例外。「結帳」也在表示審判。傳道書第十二章14節說:「我們所做的一切,或善或惡,連那最隱密的世,上帝都要審判。」耶穌這個比喻很清楚說到,在上帝的創造中,每個受造的我們,都有上帝所賜予的不同才幹,就像這樣,上帝賞賜這些才幹給每個人,就是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做。有一天,我們都要面對上帝,向祂交帳。因為我們就是上帝的僕人。 這位領到五千金幣的僕人來到主人面前,他對主人說:「主人,你給我五千塊金幣,你看,我另外賺了五千。」這個僕人立即獲得主人的稱讚,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分享你主人的喜樂吧!」 接著是第二個僕人也來向主人交帳,他因為也是把主人交給他的二千金幣,同樣依照自己的才幹又賺了的兩千金幣,也獲得主人相同的稱讚,說他是「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也跟那位領五千的僕人相同,主人將會交付給他經管大數目。從這可看出主人給這兩個忠心僕人的獎賞,一是更大的責任,二是要讓他們「分享主人的喜樂」。要注意這裡所說的「喜樂」一詞,表示主人最好、也是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再者,「喜樂」也是在表示一種極大的榮耀。 第25至27節,這裡提到的是第三個僕人來向主人結帳。在第18節已經有提到這個僕人,在主人離開之後,就將他從主人手中領到的一千金幣,在地上挖了一個洞,然後將之埋了起來,藏在洞裡不動。現在主人回來,他將地上的洞挖開,將這一千塊金幣拿出來,原封不動地交回主人手中。但因為是原封不動,完整地交給主人,就需要說明他會這樣做的原因。因此他開始述說幾個原因: 一是他說主人是個「嚴厲的人」。因為主人嚴厲,所以他「害怕」,不知道該怎麼辦。因此,他才決定將主人交給他的一千塊金幣給埋了起來。要注意這裡所用的「嚴厲」一詞,原本是指「榨乾」,在這裡表示主人是個很嚴酷的人。就像是要從石頭當中榨出果汁來一樣。 二是他形容主人的嚴厲在於欠缺人性,對交代的事會有不合理的要求,那就是在「沒有栽種地方」會要「收割」,在「沒有撒種的地方」,也要「收聚」。他的這些用詞都在表明他所認識的主人,是個很貪婪的人。 若是把這個僕人所說的話用在統治者身上,那這個統治者簡直就像是個暴君一樣,這種在「沒有栽種的地方,你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你也要收聚」,只有統治者對殖民地區的人民才會出現。換句話說,這個僕人對主人的反應已經很清楚表示出:主人對待他們,就像殖民統治者在對待殖民地區的人民一樣,視為奴隸。但這些僕人並不是奴隸,也不是被殖民的人民。 三是他是用當時流行在中東地帶的俗語,說主人是「沒有栽種的地方,你要收割,沒有撒種的地方,你也要收聚」,表示他是個只會斤斤計較的主人。其實這句話也是在指這個主人是非常自私的,只會貪圖自己的利益,不管別人死活的人。也可以說,他認為主人是只會坐享其成,自己不努力,只會靠別人辛勞工作來得到利益。 第26節是主人聽了這個僕人的說明之後,反應非常忿怒,他做了下列幾點回應: 一是主人說這個僕人是「壞僕人」。請注意,這裡「壞」一字,是指「厭煩」、「攪亂」,也是指「邪惡」之意。若是指「邪惡」,也有意思指這個僕人只會猜測主人的想法,甚至是故意要拒絕主人的委託,因為他不聽從主人的命令、吩咐。而「懶」已經很清楚,表示這個僕人並沒有認真依照自己的才幹去做事。因此,主人說這個僕人是「又壞又懶」,意思是指這個僕人有夠惡劣,他既然知道主人那樣嚴厲,就更應該努力工作才對。怎麼會想找藉口來塘塞自己的懶惰呢? 二是主人在強調他並非不合理,而是非常合理交代他們去做應該做的事。原因是主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僕人的能力有多少,因此才會按照他們的才幹分給他們不同的金幣,要他們去工作。主人既然給這個僕人一千金幣,就表示他知道這僕人的能力就是有這樣多,因此,給他這些量,他並沒有給這僕人承受不起的份量。因此,當他在數說主人貪婪時,其實,其實正好相反。因為主人若是貪婪,大可以訂出一個更多的數字,例如要求加倍,或是更多的倍數。但主人並沒有這樣的要求,只是要他們盡力去做。而且主人在反駁這個領一千的僕人時,還特別提到一項其中最不需要付出勞動,或是做任何事的方式,就是將這些錢拿去「存入銀行」,這樣不但很安全,並且還有「利息」可得。換句話說,若是這個僕人將主人給他的一千金幣拿去存放在銀行,總比他去挖洞埋錢的動作,是要輕省多多了。 為了這件事,主人採取懲罰這個僕人的動作。他除了斥責這個僕人是「又壞又懶的僕人」,而這句斥責的話剛好和他稱讚前面兩個僕人「又好又可靠」的話,完全對比。接著,他下令把這個又壞又懶的僕人手中擁有的,全部都拿回來交給那位領五千又賺五千的僕人。主人說出一個理由:「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讓他豐富有餘;而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要注意的是,耶穌這樣說,並不是說富有的人會越富有,而是在說明只有努力的人,才會受到主人的肯定,並且被主人更多的信任,進而會領受更多的付託。相對的,也只有不想做工的人,才會用許多理由來搪塞自己該盡的責任,這種人最後他一定會失去原本已經擁有的。 最後,主人要把這個又壞又懶的僕人「趕到外面的黑暗裡去」,讓他在那裡受罰「哀哭,咬牙切齒」。因為在主人的評鑑中,這個僕人是「無用的」,只會壞事,不能成事。這跟前面兩個僕人所受到的待遇也是完全相對,那兩位僕人是領受更多經管的數目外,還可以進去分享主人的喜樂。 聖經用「黑暗」表示的是「死亡」,也可以表示深淵、陰間之意。路加福音第十六章23至24節形容那位財主死後下到陰間,在那裡是痛苦極了,因為有永不熄滅的火燄燒著,使他口渴到極為痛苦。再者,馬太福音作者多次用「哀哭,咬牙切齒」來形容生命被懲罰的痛苦(參考八:12、十三:42、50)。「黑暗」,也可以用來表示沒有任何希望,這也在說明這個僕人今後將很難再找到對他有信任的任何主人了。 耶穌在這個比喻中,很清楚說到主人是按照不同的才能給不同的錢,這已經在說明上帝對待每個人都是很公平的,因為祂深知每個人身上的特殊性,不同的才幹。因為每個人身上不同的才華,都是上帝賞賜的。上帝賞賜的,上帝清楚知道誰的力量、才華是甚麼,有多少。 作為一個基督徒在教會這個信仰團契中,不要老是說自己甚麼都不會,這樣的說法不對,而是一定會,至少你可以做一件最簡單的事:為教會事工代禱。再者,若是你已經從工作的職場退休下來,身體還靈活可動,你可以參加會友家裡的喜、喪事禮拜,這種參與歡樂的人的歡樂,以及與哀傷的人同哀傷,是每個信徒都可以做到的事,這也是使徒保羅給我們的教導(參考羅馬書十二:15)。 從這第三個僕人的反應可以看到,人若是懶惰,就會找出很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心意。但這樣的結果只會加速自己懶惰得更厲害,對工作效果和熱情一點幫助也沒有。我們看到這個僕人是把主人的錢在地上挖個洞埋起來放著,這表示他不想要有任何動作,只想要保住現有的。但主人的看法完全不是這樣,而是要他去做他能力所及的。 上帝賞賜給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恩賜,若是擁有這些恩賜卻不想將之發揮出來,只想要抱著自己看守著,最後是無法面對上帝的審判,也不可能被上帝稱讚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也無緣進入享受上帝賞賜那美好的喜樂,只有被上帝斥責是個「又壞又懶的僕人」,不但所有的一切恩賜會被收回,也會被趕出原本可以享受的喜樂,到黑暗中去哀哭,咬牙切齒,痛心難過到極點,那將會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經文默想: 1.想想看,上帝賞賜我們每個人的才華都不相同,也因此,我們是否會嫉妒別人領受的才華比我們多而心生不滿? 2.我們都有從上帝那裡領受到不同的恩賜,想想看,我們身上領受到的這些恩賜是甚麼?而我們是否有將之盡心盡力地運用出來? 3.想想看,這個主人在獎賞上給已經有了的僕人是相對的更多,在教會事工上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越是盡心盡力參與服事事工,就會有更多的服事機會接踵而來?這時,我們會將之看成是上帝賞賜呢?或是感到厭煩呢? 代禱事項: 1.為在教會裡服事的每個兄姊代禱。懇求上帝看顧保守這些忠心又勤奮服事的同工,賞賜給他們有豐富生命的喜悅。 2.為志願前往偏遠地區去服事貧困者的工作者代禱。懇求上帝賞賜給這些有豐富愛心的兄姊有健康的身體,和喜樂的心靈。 3.為教會所設立的福音事工機構代禱。懇求上帝看顧引導,讓這些機構為各地設立,和所推動的福音事工都能成為上帝所稱讚的對象。

2013年受難週靈修默想07:耶穌騎驢入城

題目:耶穌騎驢入城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一:1-11 撰文:盧俊義牧師 他們走近耶路撒冷,到了橄欖山地區的伯法其。耶穌派遣兩個門徒先走, 2吩咐他們:「你們到前面的村莊去。你們會立刻看見一匹驢和一匹小驢拴在一起;把牠們解開,牽來給我。3如果有人對你們說甚麼,就告訴他:『主要用牠們』,他會立刻讓你們把牠們牽來。」 4這件事是要實現先知所說的: 5去告訴錫安城的兒女: 看哪,你們的君王來了! 他謙遜地騎在驢背上, 騎在小驢的背上。 6兩個門徒依照耶穌的話做了。7他們把驢和小驢牽了來,把自己的衣服搭在驢背上,然後請耶穌騎上去。8群眾中有許多人把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也有些人拿樹上砍下的樹枝鋪在路上。9前行後隨的人群大聲呼喊:「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 10耶穌進耶路撒冷的時候,全城都騷動起來。有人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11群眾回答:「他是加利利省拿撒勒的先知耶穌。」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城的事,且都有描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時,民眾是如何歡迎他、門徒,和隨行的民眾,而這些民眾都是耶穌和門徒們從加利利一路走向耶路撒冷時,主動加入行列的,當然他們原本也是要到耶路撒冷過逾越節。四本福音書在記載上都有各自的特色; 馬太福音並沒有說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之後,隨即就進入聖殿,而是說他進入城內,在民眾當中引起一陣騷動,大家紛紛在詢問「這個人到底是誰」。 馬可福音說耶穌進入耶路撒冷城後,隨即就去聖殿視察了一圈,因為天色已晚,他就和門徒到伯大尼過夜。 路加福音強調因為耶穌門徒歌頌上帝,民眾也參與大聲歡呼耶穌入城的動作,引起一些法利賽人的不滿,他們要求耶穌禁止門徒大聲喊叫,但被耶穌拒絕。 現在耶穌和跟隨者走到離耶路撒冷已經非常近的橄欖山附近「伯法其」,原本地名的意思是「無花果之家」,顧名思義可知道這裡種植了非常多的無花果樹。 耶穌派兩個門徒先走去前面村莊,並告訴他們會看見「一匹驢和一匹小驢」,這麼說來門徒應該是看見兩匹驢。但馬可、路加和約翰等這三本福音書都說只有「一匹驢」。馬太福音的寫法很可能是受到先知撒迦利亞書第九章9節「一匹驢」、「一匹小驢」這種詞句的影響。其實,撒迦利亞書這種寫法並不是說有兩匹驢,其實是指同樣的一匹。 「驢」,這是巴勒斯坦地帶最普遍的家畜,可用來載貨,也可當作交通工具。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都特別強調,該「驢」是沒有人騎過的,用此方式表示聖潔之意,也就說是要把最好的提供給耶穌使用。耶穌特別提醒門徒注意,若是遇到有人來問他們為們牽驢,就要回答說:「主要借用牠們。」這句話的「主」也有另一個意思,是指「主人」,也就是驢的主人之意。這也顯示這已經是事先約定好的暗語。也可看出耶穌在事先已經安排好,他要向驢的主人借這匹驢子作交通工具使用。 但直到現今還是有很多人在討論著耶穌為甚麼要騎驢而不騎馬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是:為甚麼有那麼多的民眾會用如此熱烈的款式歡迎耶穌?這兩個問題剛好呈現出整個耶穌遭遇到殺害的背後因素。 耶穌騎驢進城,剛好應驗了先知撒迦利亞第九章9節所說的預言。而馬太福音是為猶太人寫的,作者要告訴猶太人,耶穌就是先知所預言要來的那位拯救者,在舊約聖經中所說的一切現象,都在耶穌身上看得見,包括騎驢這件事也是其中之一。 許多人會討論這個問題:為甚麼耶穌會知道有一匹驢和一匹小驢拴在一起?而且只要告訴問的人說「主要借用牠們」這樣就可以了?可以這樣了解:就是當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的時候,他的名聲廣揚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連外邦地區的泰爾、西頓等地的人也陸續到加利利來聽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生病的人也特地遠路到加利利來求他的醫治。就像馬可福音所記載的: 「耶穌和門徒們離開那裡到加利利湖邊去,一大群人跟著他。他們是從加利利、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對岸等地區以及泰爾和西頓附近的城市來的。這一大群人來找耶穌是因為他們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馬可福音三:7-8) 當耶穌在加利利傳福音時,因為他傳講的信息受到民眾極好的回應,為此而震撼了耶路撒冷經學教師當局,決定派人特地從耶路撒冷到加利利去查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參考路加福音五:17),這些都在說明,在耶路撒冷城內必定有耶穌相當熟悉的人,很可能他們當中有人就是被耶穌醫治痊癒的人。因此,當耶穌決定前往耶路撒冷城去過逾越節,也必然知道在這人潮最擁擠的節期中去,一定會發生住宿的問題。因此,如果他想要找一個寬過的地方,可以和門徒一起過逾越節,那就需要用一些時間作先前的安排,不只是居住的地方,甚至連交通工具都需要事先約好。將這種處境換成是我們,也是會這樣子想才對。何況,耶穌不是自己一個人,他至少還帶有十二個門徒,以及一群跟隨著他的婦女(參考馬可福音十五:40-41),而這些婦女在耶穌和門徒傳福音的工作上,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傳福音之需,她們可說是耶穌和門徒們不可缺少的助手(參考路加福音八:1-3)。因此,有事先安排是必定的方式。 再者,參考馬可福音第十一章3節的寫法:「如果有人問你們:『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告訴他:『主要用牠,用後會立刻把小驢送回來。』」這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耶穌只是借用這驢。馬太福音和其它福音書不同的地方,就是只有馬太福音說是兩匹驢,為甚麼是這樣,這就很難清楚知道了,很有可能是因為引用自先知撒迦利亞所說的「一匹驢」、「一匹小驢」的詩歌,而有這樣的想法,認為是兩匹,但撒迦利亞的詩句應該是只有一匹,且這匹驢只是小驢而已。不過這並不妨礙對耶穌和跟隨的門徒、民眾等整個進入耶路撒冷城過程的認識。 對照約翰福音第十二章1節、9節、12節等經節來看,就會發現這次耶穌上耶路撒冷的時間是接近逾越節的時期。平時,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大約有四至五萬人,若是逾越節時期,因為傳統上有規定,凡居住在耶路撒冷鄰近二十公里內的猶太男人,都要到耶路撒冷去過逾越節加上許多移居到國外的僑民都有這種許願:有生之年,至少要回到耶路撒冷聖殿去朝聖一次。因此,每年逾越節或是五旬節、住棚節等重大節期來臨,耶路撒冷城的人口就會增加好幾倍,特別是被看為最重要的逾越節更會暴增到十倍之多。也為了要維護節期的秩序,羅馬政府此時會派軍隊進駐城內防範暴動或是反抗事件發生。 馬太福音在編輯上的特色,就是喜歡引用舊約先知的資料,作者有一個心願,就是幫助猶太人認識耶穌就是他們期盼已久的彌賽亞。因為舊約先知所預言的景況,都在耶穌的身上看得到。因此,讀馬太福音經常會看到引用先知的資料。第5節就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六十二章11節:「上主向普天下宣佈:要告訴耶路撒冷的居民,上主要來拯救他們;他要把他所拯救的子民領回來。」先知以賽亞在預言上帝的拯救已經來到。而馬太福音的作者則是將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行動看成是上帝拯救的來臨,是要向所有以色列人宣告的一件大好消息。 第6節說兩個門徒「依照耶穌的話做了」,結果所遇到的,就跟耶穌所說的相同。福音書的作者一再表達一個基本信念,就是只要依照耶穌的話去做,一定不會錯。就像耶穌在醫治病人時,不論他吩咐病人拿起褥子起來走(參考馬可福音二:11-12,約翰福音五:8),或是要瞎眼的人去洗眼睛(參考約翰福音九:6-7)等,只要病人依照耶穌的吩咐卻做,就會得到醫治。「依照耶穌的話做」,這就像舊約時代的以色列人民也是如此,他們「一切是照上主吩咐摩西的話做的」(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九:7、21、26、31、42、43、四十:16、21、27、29、32)。聖經作者提供一個基本的信仰觀念,只要依照上帝的話做,絕對不會錯(參考創世記六:22、七:5),即使在生命出現危急的時刻,也會得到上帝的保守、帶領、看顧而獲得安全。 由於跟隨耶穌同時入城的民眾很多,約翰福音第十二章12至13節說,也有許多民眾一聽到耶穌要進城,就趕緊拿著棕樹枝出城去迎接耶穌和其他的民眾,迎接的群眾一看到耶穌就歡呼起來。 約翰福音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就是民眾看見耶穌要入城,特別摘下棕樹枝去迎接他,而這種拿著棕樹枝歡迎耶穌的動作,剛好符合利未記第廿三章40節記載關於住棚節活動的方式,以色列人民除了載歌載舞慶祝收穫,在準備收藏穀物的歡慶會中,人人手上還會拿著棕樹枝一面跳舞,一面歌頌上帝。因此,現在迎接民眾的動作,等於在象徵著耶穌就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收穫與滿足(參考約翰福音十:10)。而這種拿棕樹枝迎接耶穌的動作,也就為教會留下一個節期:棕樹節。節期的時間就是受難週的第一天。 這裡馬太福音說民眾歡呼聲音中有這樣的話語:「頌讚歸於大衛之子!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這三句話確實都有他特別的意義在: 這句「大衛之子」,在馬太福音裡是一再被提起,包括有兩個盲人聽到耶穌來到,就緊隨在他的身後,高聲呼喊著:「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們吧!」(馬太福音九:27),然後耶穌要前往耶路撒冷而路過耶利哥城時,也是同樣遇到兩個盲人用相同的句子呼喊耶穌(參考二十:30、31),那位迦南的婦女來找耶穌時,也是這樣呼喊他(參考十五:22)。而當耶穌在耶路撒冷聖殿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之後,連該城的小孩子也是用「大衛之子」來頌讚上帝在耶穌身上顯示的能力(參考廿一:15)。這句話已經在暗示著:耶穌就是拯救者,來自大衛的後裔。 第二句「願上帝賜福給奉主名來的那位」,這句話是引用詩篇第一一八篇26節。這原本是用來迎接從各地來到耶路撒冷聖殿朝聖、獻祭的朝聖客,對他們遠道而來參加節期活動表示至高的敬意。因為他們不辭旅途辛勞、危險,來到耶路撒冷敬拜上帝。現在群眾之所以會這樣大聲呼喊,有可能是在耶穌身後因為有一大群民眾跟隨著湧進耶路撒冷。民眾站在城牆上吹號、歡呼,擠在城門口路邊齊聲呼喊歌頌,用這種方式表示非常歡迎大家一起來同聲歌頌上帝之意。 第三句「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這句原本是引用詩篇第一一八篇25節的詩歌。意思是懇求上帝拯救。這句「頌讚歸於至高的上帝」,原本希伯來文是「和撒那」,意思是:「全能的上帝,救救我們!」這樣,用句話來迎接耶穌,所要表明的意義就非常鮮明了,民眾當中已經有人認為耶穌就是全能上帝派到世上來的基督、救主。 馬太福音作者說有民眾將自己的衣服「鋪在路上」讓耶穌騎著驢過去,這樣的景象其實就是跟列王紀下第九章13節,記載耶戶就是被他的同事們臨時推舉給他「黃袍加身」而當上以色列的王時,這些同事就是把他們的外衣鋪在台階的上層,讓耶戶站在上面。福音書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表示耶路撒冷的居民,或是民眾當中有人也是將耶穌當作君王看待。 這樣,可以清楚看到一個事實:耶穌的名聲不是只有在加利利地區,而是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人都知道耶穌是一個大有能力者,且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跟一般經學教師所傳教的很不一樣(參考馬太福音七:28-29)。因此,他們都希望耶穌真的能夠出來帶領猶太人,或許這也給猶太人一個機會可以凝聚在一起,說不定就可以透過他所行的大神蹟,高聲一喊,就可以藉此逾越節的機會打敗羅馬帝國。這就是為甚麼約翰福音會說現場有人呼喊著,說耶穌就是「以色列的君王」之因(參考約翰福音十二:13)。 這就是逾越節民眾會在城牆上,或城門口邊夾道歡迎來參加節期慶典的朝聖客之景象。每當群眾越聚越多時,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全然是上帝拯救的恩典,因為他們的族人被俘虜到外國去當奴隸,有的被賣、有的被迫到外國去流浪,如今生死不詳。因此,若是能看到有同胞成群結隊的回來,就像是看到自己的民族獲救而燃起再生的一絲盼望,這就是他們會呼喊讚美上帝之因。因為在聖經的時代,當奴隸要生存下去,還會延續下一代子孫且又能活著回來故鄉朝聖,那種機率是很低、很低的。 描述整個耶穌進城的經過,馬太福音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第10至11節,這是馬太福音特有的資料,作者說耶穌一進耶路撒冷城,城內就轟動了起來,大家爭相問著:「這個人到底是誰?」,而答案是:「他是加利利省拿撒勒的先知耶穌。」換句話說,耶穌入城的事件已經引起所有參加逾越節慶典民眾的注意,而這也必然引起猶太人最高當局的不安,也為他們後來想要殺害耶穌增添了許多顧慮,「因為群眾都欽佩他的教導」耶穌的教導(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他們怕在節期中出手捉拿耶穌時,會引起民眾的暴動。 「這個人到底是誰?」將這句話對照第十六章13節,耶穌問他的門徒說:「一般人說人子是誰?」然後又問門徒說:「那麼,你們說我是誰?」現在,耶穌也在問我們這一代的信徒同樣的問題:「一般人說耶穌是誰?」我們說說看,我們所說的耶穌「到底是誰」? 經文默想: 1.經常會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甚麼耶穌不騎馬入城?有人說騎驢表示耶穌的謙卑,你認為呢? 2.若是耶穌真的有那樣大的群眾魅力,而他又真的有能力凝聚猶太人,他為甚麼不趁勢利用民氣,將之聚合起來,對抗羅馬帝國,進而取得猶太人獨立的機會?很多人是恨沒有這樣的機會,而耶穌卻是有這樣的機會,甚至已經有人將衣服鋪在地上迎接他,將他看成是君王了。那他為甚麼不掌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呢?如果他掌握了,豈不是更容易讓猶太人相信他就是救主、彌賽亞嗎?這樣也就不必有十字架的苦難了。不是嗎? 3.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信仰和政治之間的事?耶穌所言所行的,對當代人來看,是信仰的,也是政治的。因為他有群眾的力量,很可能會造成一股極大的社會動力,就像五餅二魚的神蹟使那樣多人相聚,甚至像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節所記載的,群眾是成千上萬,甚至多到彼此踐踏的情景。如果今天的教會有這樣的力量,想想看,這時教會應該怎樣從耶穌的身上學習? 代禱事項: 1.懇求上帝幫助我們知道學會謙卑,不是只會顯現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因為我們所有的才華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不是我們自己有甚麼能力。 2.祈求上帝幫助我們,不會因為人們許多讚美的聲音而受到迷惑,而是知道怎樣將這些讚美聲音轉為歌頌上帝的救恩。 3.懇求上帝幫助我們清楚知道耶穌是我們生命的救主。不論我們的環境怎樣變化,社會多麼動盪不安,我們都永遠記得耶穌就是我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