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

【舉目向山】毋通剩一支嘴

◎張世昌(客家宣教中會山崎教會牧師) 但以理書1章8~20節 哀哉!只剩一張嘴! 有個廣告,提到車主和朋友說他有的是錢,車壞了就換新的,這時他的太太騎著機車帶來一桶汽油,回話說是車子沒油,不是壞掉。接著這位太太不屑地說了一句話:「查甫人毋通咁吶剩一支嘴。」 自從今年3月以來,許多人的心情似乎也是這樣,電視上政論節目的名嘴也常常用類似的說法來描述現在的政府:「只有嘴巴說說,完全沒有行動」、「改革要付出行動,改革不是用嘴改革、改革是要玩真的」。我相信活在這個時代的人,更在乎的是真正帶出改變的行動,而不是只有令人毫無感受的口頭宣誓。 行動是立志、也是蒙福 但以理的故事是許多人熟悉的故事,在他們的處境中,這一群人是當時的亡國奴,他們的猶大國被巴比倫滅亡了,因此成為俘虜,只因為但以理與朋友們的貴族血統和聰明才智,他們成為新國家的儲備官員。他們受到國王的禮遇,不但有學習的機會,也可以天天享受國王所賞賜他們的食物。 但是但以理他們4人選擇了一個重要的做法來回應。我相信許多基督徒都記得這個故事,這4個人不吃巴比倫國王提供的食物,或者應該說是不吃巴比倫國王提供的肉和酒,他們寧願吃簡單的青菜、喝水就好。目的是為了分別,不要讓國王的肉和酒玷污了自己。 其實從個人的角度來想,他們可以說國家已經滅亡,敬拜上帝的方式需要改變,現在的狀況是上帝給他們另一條生路的機會,他們可以在這個國家繼續生存,保留他們的血統,然後期待著下一次的改變,現在先委屈一下無所謂。他們也可以說,因為時代的改變,他們可以先求自己的平安與順利,何必在乎傳統的意義,現在只要在不和政權衝突之下生活就可以了,況且也沒幾個人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事。 但以理卻選擇和他的3個朋友,堅持用行動表示他們的上帝和巴比倫的神不一樣,他們也用行動持守他們的宣言。他們立志不玷污自己,他們也用行動證明,他們拒絕接受那些和他們信仰中上帝的誡命衝突的食物,更不願意讓那些食物來左右自己的信仰理念。他們不是只有口說,而是身體力行。 從結局來看,他們的立志及行動,所帶出的不是因為缺乏食物、缺乏基本需求而吃苦,反倒因著堅持,因為有行動,進而能夠蒙福。我相信許多人都記得,最後的結果是這4個人比其他人更加俊美肥胖,而上帝也賜福他們,聖經上說,上帝讓他們在一切的能力、智慧聰明上,勝過其他人10倍。 渴望行動再次出現 但以理的行為,是今日許多人面對當權者所要有的態度。民眾都希望政府可以說到做到,因為改革需要真正的行動,而不是只有嘴巴說說,也不是屈於現實問題而有所保留而已。 除了對當權者有這樣的期待,對教會也有這樣的期待,許多教會每年訂出明年度的大計畫,但也應該以行動證明。以總會為例,今年是總會訂定的「客家宣教年」,客家宣教的事工究竟需要大家如何參與,恐怕不是只有1次、2次的口號而已。同樣地,總會自2010年來開始推動「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盼望在2015年長老教會在台宣教150週年時,可以有更大的成長。可是本能只有口號,還要有真實的行動,我相信眾教會都希望這不是口號。 其實,同樣的問題在基督徒領袖上也會出現,常常聽見許多牧者強調要有信心、要倚靠上帝,不要擔心上帝的供應,可是我常聽見許多教會、許多牧者卻在開會時,期待補助多一點、期望一些需要負擔的經費折扣多一點,不知這會不會和原本教導的信仰內容有所衝突?信心和行動也應該是真實、一致的才是。 當然,基督徒個人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總是知道要倚靠上帝、要成為上帝聖潔的百姓,但卻總有一些人不但行為沒有見證,甚至連教會生活中也出現和沒有信仰的人一樣的行為。這樣的基督徒,要說自己是個聖潔的百姓、是不屬這世界、和世界有所分別的上帝兒女嗎?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毋通剩一支嘴 宣召:詩篇66篇5~7節 聖詩:新《聖詩》312首〈讚美耶穌〉 討論:(請在信息前先短暫討論)一個只有表達卻沒有行動的人,你如何看這樣的人? 讀經:但以理書1章8~20節 信息:毋通剩一支嘴 禱告:(啟應式禱告,啟應後,邀請一位同工帶領該段落結束禱告) 為台灣的政局禱告: 啟:求主幫助台灣的政府當局,願意真正了解現狀的真實問題。 應:主啊!求?讓政府當局真正動起來。 啟:求主讓這些官員可以明白自己的不足。 應:主啊!求?讓政府官員真正動起來。 啟:求主讓政府中不論哪一個教派的基督徒,可以體貼上帝的心意。 應:主啊!求?讓每個在政府中工作的基督徒動起來。 啟:求主幫助那些願意進行改革的官員,讓他們有力量可以改變現況的問題。 應:主啊!求?幫助那些願意行公義好憐憫的人,有力量動起來。 啟:求主帶領更多願意參與真正改革的政府官員,一起同心為人民盡力。 應:主啊!求?動工,讓更多人願意行公義好憐憫。 為教會的事工禱告: 啟:主啊!服事上帝是我們的立志,也是我們的奉獻。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宣揚上帝的福音是我們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虧欠?的債。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讓每個信徒成為上帝國的精兵,是?給我們的使命和託付。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當我們看到許多人經過我們面前,主啊!他們需要上帝的福音。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啟:主啊!當教會需要更加成長時,我們需要一同來倚靠上帝。 應:求主幫助我們可以有真正的行動力。 為教會兄姊及自己的信仰成長禱告: 啟:主啊!?說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應:因為他們要得到飽足。 啟:主啊!?說凡是為?的名撇下一切的。 應:他們要得著百倍、還有永生啊! 啟:主啊!?說有?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 應:凡愛?的,會蒙天父愛他,?也愛他,還要向他顯現啊! 啟:主啊!?說聖靈降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得著能力。 應:是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為?作見證! 啟:主啊!?說上帝會照著運行在我們中間的大能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想的。 應:主啊!但願?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直到世世代代永永遠遠啊! 聖詩:新《聖詩》619首〈咱向前行佇上帝的光〉 祝禱:請帶領者祝禱,或引用以弗所書3章20~21節作為結束禱告

聖誕節人物的聯想

◎張仁和(台南中會博愛教會牧師) 聖誕節是一個嬰孩誕生的故事,為了迎接一個新生命,大腹便便的母親忍受懷孕與生產的諸般痛苦,帶給全家喜極而泣的故事;也是一個蘊含嶄新人生的可能性,使人類的社會與全世界,可以得到盼望與愛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耶穌,一個基督徒非常熟悉的名字,意思是「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對猶太人來說,耶穌的名字就是希伯來聖經中的「約書亞」,也有「上帝是拯救」的意思。 在每一年年底,當大部分的基督教會歡喜慶祝「救主誕」的時候,用聖誕樹、聖誕卡片、聖誕舞會、聖誕老公公與禮物,熱熱鬧鬧地迎接這個特別的節期之餘,我不知道2000多年前誕生於馬槽的嬰孩,若是出現在今日,是否也贊許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記念祂? 過聖誕,無需因噎廢食 有些基督徒認為,12月25日根本不是耶穌誕生的日子,聖經裡也沒有記載「聖誕節」這樣的字眼,他們質疑基督徒與教會為何要在這一天慶祝耶穌的生日?對羅馬帝國歷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西方教會在每年的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原本就不是因為耶穌誕生在那日,而是為了轉化當時羅馬人在冬至的節令慶祝太陽神誕生的祭典。所以教會把基督的誕生訂在這一天,目的就是為了取代異教的節期。也難怪有些拒絕過聖誕節的基督徒認為,教會應該遵守聖經並沒有耶穌生日的紀錄,不可隨從異教風俗來慶祝耶穌基督的誕生。 雖然聖誕節的起源是因為結合或取代世俗宗教的節慶而流傳下來的,但是大部分的教會至今仍然選擇在這一天慶祝耶穌的誕生。如果因為聖經沒有記錄耶穌是在12月25日出生,就主張基督徒不應該過聖誕節,我想這樣的做法是因噎廢食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人類對於某些事情與理念的堅持,特別是有關於宗教信仰的主張,常常犯了矯枉過正的毛病。例如在宗教改革的時代,加爾文主義的信徒為了堅持教會信仰的根基是建立於聖經──上帝的話語上,就將天主教會禮拜堂裡所裝飾的聖像或宗教藝術品不留情地破壞,甚至連禮拜中所使用的管風琴也一併禁止,以免信徒受聖經話語之外的影響,落入「偶像崇拜」的危機。如此激進僵化的改革宗信仰傳承下來,導致現今許多長老教會的信徒只能用耳朵聽,缺乏用眼睛看的信仰。後來的神學家批評加爾文主義的信徒這種極端的改革運動,就像「要倒掉澡盆裡洗嬰兒的髒水,結果連嬰兒也一起倒掉了!」 我認為,教會在今日記念基督誕生的意義,並不是因為歷史上的耶穌真的在這一天誕生。其實,沒有人真正知道耶穌究竟誕生在哪一日,但在羅馬官方史籍的記錄中,確實有一位名叫「拿撒勒的耶穌」在第一世紀初時被釘死於十字架上。教會或基督徒從記念耶穌為世人捨命的「死」追溯到祂的「生」,目的就是為了見證主基督道成肉身臨到世上,在2000多年前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恩典與真理(約翰福音1章14節),帶給全人類有平安與喜樂的盼望。 過聖誕,學習角色意義 如今,有許多教會在聖誕節期聚集在敬拜場所,用詩歌禮讚、用聖經誦讀,也用祈禱感恩的心成為禮物來朝拜耶穌基督,如同福音書作者筆下的東方星象家,他們用黃金、乳香、沒藥成為寶貴的禮物獻給嬰孩耶穌(馬太福音2章11節)。在這個特別的節期中,基督徒也用打從內心所生的敬愛來獻給「道成肉身」的上帝,感謝祂成為人的樣式降臨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與我們一起在歷史的洪流中體驗悲喜憂樂的人生。 牧羊人──盡忠天職與主相遇 從聖經的紀錄我們知道,耶穌誕生於深夜,當眾人沉睡於夢鄉之時,那些在曠野中負責守護羊群的牧羊人,突然看見異象、聽到天使宣揚極大喜樂的好消息。他們如同現代大廈的警衛、急診室的醫護人員、馬路上的清潔隊員&amphellip&amphellip的夜間值勤者,於三更半夜保持清醒,堅守自己平時工作的崗位。但是,出乎這些牧羊人的意料之外,他們竟然在這個夜晚邂逅了耶穌基督誕生的驚喜時刻。 這不也是再次提醒我們,或許基督今日也將「誕生」在我們的工作場合中,當我們盡忠職守於自己所負責的工作或「天職」(vocation)的時候,基督誕生的喜樂就在當下的此時此地(here and now)與我們相遇。 星象家──運用智慧得著啟示 從東方來的星象家,在耶穌誕生的那一夜,觀看變幻莫測的星辰異象。他們好比今日的物理學者或天文學家,藉由探索無垠的宇宙,想要了解生存在渺小地球的人類,未來何去何從的命運。這些古代的星象家從自己有限的了解中,藉著啟明星的導引千里迢迢地尋找,終於在伯利恆的馬槽裡會遇了嬰兒耶穌。這個奇幻的冒險故事不也是提醒我們,不要輕視上帝賞賜給人的智慧,因為好好運用上帝給每一個人不同的恩賜與智慧,在今日的時代我們也可以如同那些星象家一樣,得到上帝的啟示與帶領,發現耶穌基督就誕生在平凡與卑微的地方,與我們分享同喜樂共哀傷的生活。 希律王──獨裁權勢失落恩典 卑微的嬰孩耶穌誕生在伯利恆,對統治猶太地區的希律王造成極大的不安,促使他想將所有威脅自己王權的新生命都剪除。然而,上帝的旨意勝過人的權勢與野心。希律王瘋狂地想要用暴力來統治他的王國到永遠,好比在我們的時代中那些迷信獨裁與權威的統治者,想藉著槍桿子來要脅人民順服,可是在他們的內心沒有永遠的平安。對那些位高權重的人來說,當他們想要用武力來屈服世人的時候,耶穌的誕生不是喜樂與盼望,反而成為一種致命的威脅。因為他們的生命沒有空間可以容許新生命的誕生,結果不僅為他人帶來災難,也使自己失去了上帝對世界的拯救與恩典。 馬利亞──承擔責任彼此相愛 耶穌基督的誕生對他的母親──未婚的馬利亞來說,是個現實的重擔與苦悶,她百口莫辯也無法對自己的未婚夫約瑟來證明己身清白。或許約瑟對馬利亞的懷孕,不但沒有喜悅,反而認為是奇恥大辱,他越想相信馬利亞的清白,越想憐愛馬利亞的惶惑時,相對帶給自己的折磨與痛苦必然也越大,唯一可以為受誤解的馬利亞來辯護的是上帝。藉著報喜信的天使顯現和對話,馬利亞情願接受這個甜蜜又痛苦的使命,而約瑟也打破宗教信仰的禁忌,勇敢承擔責任順服上帝奇妙旨意,用無條件的愛與包容來接納馬利亞與她肚子裡面的嬰孩。耶穌基督是在他們兩人彼此的愛與犧牲中,才有誕生的可能。這也提醒我們,除非徹底實現彼此相愛的誡命與赦免,跨越宗教的禁忌與成見,冒著眾人譏刺與指責的傷害,我們才能看見上帝的神蹟,在生命中孕育著救主基督的恩典。 聖誕節的故事,是有關耶穌基督誕生的福音,也是發生在當時圍聚於祂生活周遭的人們,隱藏於內心一切憂喜苦樂的故事,正如我們所體驗的人生那樣。從耶穌的生死與復活的故事,上帝與我們同在於有限的人生歲月中。藉著基督的新生命,我們的生命得到改變,短暫的人生旅程也有一個新的開始與盼望。當我們喜樂地宣揚這個好消息與他人分享,並善用上帝所賞賜的智慧與理性,除去個人想利用權力來奪取一己的地位與利益,實踐愛心與包容的精神,善待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鄰舍時,那麼在今日我們就能歡歡喜喜地迎接,基督誕生在每一個人的生命中,共同見證天使的頌讚:「願榮耀歸於至高之處的上帝!願和平歸給地上祂所喜愛的人!」(路加福音2章14節)

【舉目向山】超越悲傷與哀愁

詩篇6篇2~3、6節 ◎吳富仁(台南中會仁德教會牧師) 悲傷讓我們變成孩子 成為牧者後,有一個地方非去不可,但卻常常舉足維艱,臨行沉重,那就是加護病房。文學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說:「悲傷讓我們再度變成孩子。當家人毫無預警突臨意外,臨時通知到醫院病房外守候時,我們焦急與毫無預備的心,便在醫院人來人往插管照護及各種器材中被踩碎,人接下來的生命評量只剩下數字。」更不堪的是,有時更現實的事情便開始上演,若僥倖活下來,照護成了長期負擔的問題,這時連最親的親人也會上演鐵公雞。我們有時不禁要問上帝:上帝啊!為何讓?忠信的信徒遭遇此苦境呢?或許也想像約伯一樣,向上帝提出抗辯:「上帝啊,?作原告,我來答辯;或者讓我起訴,?來答辯。我究竟犯了什麼罪?做了什麼錯事?讓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名。」(約伯記13章22~23節) 在生死關頭掙扎的人們 詩篇的作者描述他患難中的心情:「求?憐憫,因為我衰殘;求?醫治,因為我精力耗盡。我的身心陷於痛苦中;上主啊,這痛苦要繼續多久呢?我因悲愁衰殘;夜夜我的床榻浸在眼淚裡,我的枕頭濕透了。」(詩篇6篇2~3、6節)詩人極其生動描述自己的哀慟,悲傷至無以自抑的情景。時常我心知肚明要「跟喜樂的人同喜樂,跟哭泣的人同哭泣。」(羅馬書12章15節)但這也是牧者難為之處,許多苦難的經歷,若不是當事人,是無法真正說出那些苦處,有時連說「我了解你的痛苦」,這樣的話都太過不著邊際。因此我開始學習,在路上開車過程中,為臨床掙扎痛苦的人與家屬禱告,並在當下,尊重病人與家屬的意願,少說話多陪伴,希望在生與死掙扎關頭的人們,真實得到上帝的安慰。 當人身處悲傷 法國劇作家季洛杜(Jean Giraudoux)說:「悲傷乘著早晨的翅膀飛去,從黑暗的深處發出了光亮。」我們應該知道,當我們所愛的人生病或逝去,他們也同樣希望愛他們的人,不致於過度哀傷,能記得過去美好時光,也能滿懷希望的活在每一天。當人身處悲傷,希望看似非常遙遠,但人性也充滿勇氣,拜倫曾經這樣說:「悲傷是智者的導師,因為哀傷就是知識。」沒有人可以免於哀傷,我們都會跟某人或某事產生連結與關係,當我們失去他們的時候,就可能要面臨哀傷,有時那些哀傷甚至巨大到我們無以承受。 愛的重量 幸好我們有上帝!詩篇的作者告訴我們:「因上主已聽見我的哀哭,祂垂聽我求助的呼喊;祂悅納我的禱告。」(詩篇6篇8~9節)張愛玲在《餘燼錄》中描述在香港經歷太平洋戰爭時,家都不存在了,房子毀掉了,錢轉眼成了廢紙,自己朝不保夕,但並不都是虛空和絕望,她親眼看到一個醫生和未婚妻來防空處借汽車去領結婚證,「來了幾次,一等等上幾個鐘頭,默默地對坐,對看,熬不住滿腔的微笑,招得我們全笑了。」在生與死的關頭,越能發現愛的重量,在一片死寂的灰燼中,我們終能因小小的火種而燃起希望。 如同保羅這樣說:「我們原不知道該怎樣禱告;可是聖靈親自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羅馬書8章26節)在絕望中我們要記得彼此,更重要的是上帝對我們永不離棄的愛。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忘掉失去摯愛的悲傷,但我們能學會與悲傷共同生活,儘管悲傷,卻能繼續生活,甚至因為悲傷而活得更豐富。這是悲傷給我們生命的贈與,雖然我們從不曾期盼這樣的禮物。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超越悲傷與哀愁 序樂:司琴 謳咾:新《聖詩》40首〈我目?起向天〉 交託懇求:自有永有的主啊,當暗暝來臨的時,我願意在?面前,吐出我的心聲。?是我心神的中晝,我的規暝?看顧,又知? &nbsp 佇永遠的光內面,我就滿心歡喜。父啊!今暝,我願意將我的心神、肉體交託互?。我知?終日顧守我,及我交往,互我內心充滿平安。求?無互我今暝有任何時刻,沒有?的同在;賜我安靜舒適的睡眠,互我脫離一切歹的,互我佇睡眠中,脫離一切不安的夢境。假使我醒的時,互我能約束家己的思想。互我明白黑暗暝是為睡眠所安排,互我無帶著煩惱不安及見羞的想法入眠。假使我未能入眠,求?賜恩典,互我只想著?。我在眠床頂記念?,在暝時逐更數念?,互我的心神飽足親像食骨髓油膩(詩篇63篇5~6節)。父啊,我將朋友交互?,求?互in心神肉體攏得平安,求?的神今暝也住在in心內,互in有氣力喜樂,也有恬靜安寧。為所有同工及世界祈禱。奉咱的主耶穌基督聖名求,阿們。 啟應:新《聖詩》啟應44篇:以賽亞書40章 聖經:詩篇6篇2~3、6節 信息:超越悲傷與哀愁 回應的祈禱:全能的上帝,我知影,?是無限的上帝,總是時常?對我眼前隱退;?超越我頭腦的理解;?意念超過我的念頭,?行事無跡可尋。因為按呢,當阮痛苦求叫?的時,悲哀哭b?e成聲的時,阮確實毋知欲按怎。主啊,求?聖神吹入我生命,牽動我的心,互它疼?,互我渴慕那份佇?內面的安息;因為只有?才會知影,有什麼事會臨到我,求?賜落恩典,互我在其中每一時刻攏緊緊倚靠?。互我身在世間,卻無屬世間。互我運用這世界,卻無濫用它。互我生命中所有的目屎,所有的悲哀及痛苦,主求?伸手接它,幫助阮知,這是?賞賜佇阮生命的旨意,幫助阮,無開展任何違背?心意的想法及代誌,也無逃閃任何佇?的旨意中,所對阮要求的。引導、掌握我一切的主啊,一切攏為著?的名來行。阿們。 吟唱:新《聖詩》616首〈我 佇主的疼痛〉會眾 代禱:新《聖詩》329首〈主,聽我祈禱〉 代先吟3遍,祈禱後再吟一遍回應詩 一、為家己祈禱: 1.求主賞賜互咱有安靜的心,在痛苦哀傷內底,不致到過頭悲哀。 2.求主引導互咱有氣力,去面對世事變化萬千的過程,不致到將祂放忘記。 3.求主掌權咱的生命,互智慧及氣力充滿家己的心,知影無論世事到按怎,祂攏臨在,祂是疼的主。 回應祈禱:主啊,?是安慰及憐憫的主,?上知影阮什麼時軟弱、什麼時哀傷、什麼時煩惱、什麼時啼哭,因為按呢,阮欲求?,佇阮軟弱的時,成作阮完全的幫助,因為阮知,當阮哭了親像囝仔的時,?就佇阮身邊,將阮輕輕抱佇?胸前,求?的安慰扶持,擦去阮生命所有的目屎,幫助阮更加深來認識?,來疼?。主啊,求?聽阮祈禱。 吟唱:主,聽我祈禱(2次),懇求?,聽我求; 主聽我祈禱(2次),聽我懇求的聲,阿們。 二、為遇著患難痛苦病痛軟弱的人祈禱: 1.為你所知病痛軟弱,心神困難的人,向主懇求。 2.為你所疼的人,所關心的人,向主懇求。 3.為世界遇著困難,喪鄉還在飢餓中的人,為台灣遇著災害家園喪失的人,為你今仔日所遇著所看著,新聞事件或街路中痛苦的人,向主懇求。 回應祈禱:主啊,阮知?的確會施落安慰,總是當阮看見世間有這呢多人啼哭的時,主啊,求?扶持的手,拭去in所有的目屎,幫助in,建立in,賜氣力佇in身上,主願?的國來臨的時,in成作?的珍寶,好好疼惜,因阮知,?的賜福是在軟弱的人身上顯明。主啊,求?聽阮祈禱。 吟唱:主,聽我祈禱(2次),懇求?,聽我求; 主聽我祈禱(2次),聽我懇求的聲,阿們。 以公同的主禱文祈禱結束

夢想在國際立足──台灣入聯宣達團記行

◎???‧南卡芙蘭Wumas(中布中會卡度教會傳道師) 相片提供/Wumas 回想羅榮光牧師的邀請,我仍覺得受寵若驚,心想一個剛牧會的菜鳥傳道,論經驗及資歷,實在不足肩負「台灣入聯」的歷史使命,縱使台灣入聯一直是我的夢想,但逐夢踏實的那一步,我仍缺乏那勇氣。尤其在考量到自身經濟以及工作期程,我甚至打了退堂鼓,向羅牧師表達退出的意願,最後在電話中的禱告裡,羅牧師透過神的話語,堅固了我此行的信心。 美國開放的精神 也許是我的感官向來不受理智控制,初踏上他國土地,整個神經開始敏感起來;無論是美國的人民、土地、建築、文化、藝術甚至是空氣,對我來講都是新鮮有趣的,我也盡可能地開放自己,接受這個空間對我的刺激,並用整個身體記錄旅行的每個細節,因此,驚奇一直是我在美國的反應,也讓整個行程不這麼僵化。 我們的美國行除了把目標擺向紐約的聯合國大廈外,華盛頓及費城也是我們參訪的重點;而這些地方正是美國精神的發源地。眾所皆知,美國國情非常強調自由、民主、獨立、人權及平等之精神價值,在國家重要的衝突、轉型及發展的歷程裡,美國人民懂得在歷史中記取教訓,在每一次碰撞的火花裡,掌握燦爛的精神價值,並且在有形與無形之中極刻意地保留及呵護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在獨立記念館及自由鐘前,我們彷彿參與了200多年前一場為自由以及獨立的辯證。在林肯紀念館裡,理解了為人權及民主所付出的代價。在馬丁路德金恩紀念公園裡,見證了平等所需付出的努力。 其中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林肯紀念館帶著一群小學生戶外教學的一位老師所說的話;老師對這群10歲的學生這樣說:「在我們國家,精神凌駕一切,當你的國家與人民不再堅持自由、平等、獨立、民主、人權等等的價值時,你就沒有服事他們(國家與人民)的必要。」英文程度不是頂好的我,雖記不了全部的內容,但側耳聽到,仍是震撼萬分。原來美國的國民從小不是被教導為一位不明就裡的愛國者,而是以其精神衡量一切。「精神凌駕一切」,甚至超越了國家主義及民族主義,難怪美國不會凝聚那種偏狹的國族意識,美國以其歷史精神向世界開放,向世界強力放送其價值觀,也以此擁抱任何到訪的旅人。不過,很諷刺的是:雖然在美國街頭隨處可見其精神標語,但美國終究是個被恐怖主義嚇壞了的國家,層層安檢成了這國家的特殊現象,無論是在入境機場、國會大廈、國會辦公室以及知名景點帝國大廈等,武裝檢查總不可免。因此在標榜自由、平等、獨立、民主、人權的氛圍中接受槍口下的檢查,也成了我們此行一項難得的經驗。 美國行的首站便是參訪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在華府的辦公室,在FAPA安排下,我們與對台灣情勢研究深厚的譚慎格教授及東突厥斯坦解放領袖熱比婭女士交換意見。第一部分由譚教授與我們分享其觀點,他帶給我們不同於台灣官方觀點有關退出聯合國的事實,他也在此次入聯的行動上提出寶貴的意見,期待我們在台灣持續提出有關民主與自由的論述,使台灣民主經驗得到國際認同。隨後,FAPA資深成員昆布勞也回應道,台灣應堅持自由、平等、獨立、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並將之化為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行動,這些是美國人所奉行的價值觀,也是世界價值的趨勢,更是台灣說服世界的利器。昆布勞提到,作為一個在美國國會的遊說團體,要在龐大的中國壓力下說服國會支持台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是在保障一個自由、民主、獨立及人權的前提下,沒有一個國會議員會拒絕台灣。這是FAPA的主要武器,昆布勞也勉勵我們應持續堅持這些價值。 重視歷史的力量 第二部分是與熱比婭的會面,熱比婭的行程滿檔,但仍願意抽空與我們會談,帶給我無比的激勵。我對熱比婭的印象不脫「東突厥斯坦民族領袖」「維吾爾人權領袖」等稱號,中國官方的報導上,還將熱比婭定位成「民族分裂分子」或「東突厥斯坦恐怖組織領袖」。但是從爭議性十足的紀錄片《愛的十個條件》中,熱比婭不過只是一個有家庭、事業有成就的平凡婦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無論是在歡樂的喜宴或是勞苦的監獄裡,她一直不斷地訴說她對東突厥斯坦的理想。同樣,身為國境內的少數族裔,擁有被殖民的背景,我期待她能給台灣原住民一些洞見。 她不斷向我們提及「歷史的力量」;歷史的力量不僅是尋求一個群體的文化、生活經驗、傳統以及歷史的認同,也不單單只是區別我群與他群的力量,而是一個勇於反省歷史、正視我群歷史黑暗面的力量。熱比婭強調,誠實認識自己,才能摒除歷史的錯誤,挖掘我群歷史中最美善的部分,而這將成為我們抗衡邪惡的力量。她勉勵我們要看重歷史,把握它所蘊含的力量。會談過程我也發現,縱使熱比婭聽得懂中文,也會說中文,可是她卻盡可能不用中文回應我們。雖然我們的溝通需要透過層層的翻譯(中文&rarr英文&rarr維吾爾語,反之亦然),這使得我們的對話顯得費時又突兀,但我能夠理解她的作為。因為語言承載著思維邏輯,若我們要反抗殖民意識的侵襲,首先就要摒除語言對意識的挾制。熱比婭反抗殖民者的開始,就從解放語言意識著手。 熱比婭的提醒對我們而言是很重要的;所有的殖民政權為了有效統治被殖民者,必定從歷史下手。無論是透過竄改、扭曲或是否定等手段,不讓被殖民者瞥見歷史的真相,以防範人民藉歷史取得挑戰統治者的力量。台灣過去也曾被虛假的歷史所矇騙,所幸有許多台灣人從歷史反省中取得這股力量,帶領著人民掙脫殖民者的謊言,使得台灣走向更為成熟的民主社會。但我卻憂心,我的族人大都安逸於殖民者虛偽的歷史裡,對於識透謊言的能力不足。但我相信,當我持續述說我們真實的歷史,終將成為一股擺脫殖民的力量。雖然這將是一段艱辛的過程,但熱比婭帶領她的族人勇於踏上這趟旅程,我們台灣原住民難不成有缺席的理由嗎? 隔天FAPA安排我們拜訪2位美國國會議員Michael McCaul和Robert Andrews。這2位國會議員對於台灣國際地位問題深表同情,並積極於國會中發出對台灣處境的關注。雖然拜訪國會議員只是簡短的會晤,但感受卻是深刻的。這群美國人與台灣沒有直接的關連,卻因對普世價值的堅持,他們仍願意為台灣發聲,積極保障台灣處境;身為道地的台灣人,我們豈不應更加為台灣國際地位努力嗎? 接下來,我們除了拜訪紐約及華府的台灣人教會,也參與台灣入聯的街頭活動。無論是在教會亦或是街頭,我看見台灣的議題一直是海外的僑胞迫切關注的。而今年在時代廣場前的入聯活動,我們見到許多年輕人投入整備的事工,也看見年輕一代台僑積極參與為台灣發聲的活動,我除了感動之外,也感受台灣下一代的希望。我期待有一天,會有更多原住民青年的聲音,可以在紐約的街頭一同與其他的青年吶喊:「UN for Taiwan! Keep Taiwan free!」(台灣入聯國!) 上帝成就入聯夢 台灣加入聯合國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總盼望著我們的土地與國家能夠被國際社會所承認與接納,並且享有與世界共同為和平而努力的權益。我真的受夠國家成為國際孤兒的現實,因此在自己教會的支持下,我才有這個機會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成員踏上地球的另一端,為台灣發聲。尤其是羅榮光牧師,時時刻刻都能感受他對台灣入聯的堅持。他說在有生之年,會努力不斷地為台灣入聯而盡心盡力,因為他要培養自己的孫子成為聯合國祕書長,這看似玩笑話,但羅牧師卻是很確信的盼望著台灣人終能在聯合國擔任要職。當我們到了美國,羅牧師只要有機會,就會向身旁的外國人表達台灣入聯心願,並會隨手遞上入聯的英文傳單,而身上那件綠色「UN for Taiwan, Peace forever」(台灣入聯國,世界永和平)的背心更是從沒脫下。他身上總散發出那股企圖心,要用身心靈表達台灣入聯的決心。羅牧師身體力行,向我示範了堅持的榜樣。 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參與此趟美國行,跟著一群勇敢的人追夢;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遇見這麼多投入改善台灣國際地位的外籍友人。與他們相遇使我充滿信心,他們的見證讓我知道台灣入聯的夢想可以不遠,也不難。祈求全能的父神憐憫我們的土地,使我們有能力喚起台灣人心中公義之聲;有勇氣向台灣社會以及我的族人見證:上帝沒有放棄台灣,世界也沒有資格遺棄台灣,台灣人更不應該放棄參與世界的權利,上帝要使台灣為世界的公義與和平努力。這是一個夢想,而成全的是上帝,但自此開始,我會持續熱切祈禱!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宣達團員9月20日與人權鬥士熱比婭座談後合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9月20日於華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祈禱會後合照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由左至右)Wumas傳道師 黃哲彥牧師 蕭資銘牧師 高文成牧師

基督徒的自由

《基督教要義》第3卷第19章心得 ◎蔡主恩(七星中會退任牧師) 余閱讀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本第3卷第19章〈基督徒的自由〉,對作者返回聖經來詮釋,深感折服,今書心得與感想如後。 ●基督徒的自由之教義有三部分 &nbsp 第一部分記載在加拉太書中 1.對「基督徒的自由」教義須有正確了解:自由是稱義的副產品,基督徒的自由必先治死自己的私慾,方能正確地認識基督、福音真理及內心的平安。 2.律法上的自由:神呼召我們成為聖潔,「神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污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7節)在成聖上,律法的功用是嚴厲教導信徒該盡的本分,激勵他們熱心行善,充分發揮律法上的自由。 3.加拉太書的教導:「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我保羅告訴你們,若受割禮,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我再指著凡受割禮的人確實的說,他是欠著行全律法的債。你們這要靠律法稱義的,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加拉太書5章1~4節)「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加拉太書5章13、14節)保羅在加拉太書中強調重點不在儀式律法,而是在於基督,是憑信心生活在基督的自由裡。 ●良心的自由使人能在律法的轄制之外 &nbsp &nbsp甘心樂意地順服上帝 1.信徒的真順服在一切律法的轄制之外:信徒良心遵守律法,從律法的軛下釋放,甘心樂意順服神的旨。「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申命記6章5節)因此,我們必須先離棄一切私慾攔阻,方能甘心尋求神。 2.從律法的約束下得釋放,使我們能甘心樂意地順服:律法是嚴厲的,只有父神慈悲呼召,方能使人順服。神藉先知安慰我們:「我必憐恤他們,如同人憐恤服事自己的兒子。」(瑪拉基書3章17節b)文中「憐恤」意思是「寬容或仁慈地不看他人的過錯」。 3.信徒蒙恩得釋放後,無須擔憂內心仍有的罪:保羅勸信徒「不要容罪在你們必死的身上作王」(羅馬書6章12節),反要「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羅馬書6章l3節),「罪必不能作你們的主,因你們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羅馬書6章14節)故信徒無須擔憂內心仍有的罪。 ●羅馬書證明「中性之事」(things indifferent)的自由 1.基督教自由的第三部分:所謂「中性之事」(?&ampdelta&ampiota?&ampPhi&ampomicron&amprho&ampomicron&ampiota)指非神所命令之事,加爾文認為毋須爭論,因易陷入迷惑中;不妨依良心自由去行即可。 2.為神的緣故使用恩賜的自由:「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唯獨人以為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羅馬書14章14節)我們應該照神的意思,使用祂所賜給我們的恩賜,使我們與神相和,因著神的愛,來造就我們。 3.反對濫用基督徒的自由來放縱肉體的私慾:用自由作為放縱私慾、濫用恩賜的藉口是邪惡的;當學習保羅所說的:「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都能滿足。」(腓立比書4章11、12節) ●基督徒的自由與軟弱者及絆倒者的關係 1.不許濫用基督徒的自由,傷害軟弱的人:我們應當在乎弟兄的軟弱,以致不做任何傷害他們的事。 2.絆倒:你若輕率、放蕩、不照規矩來做事,因此絆倒愚昧和單純的人,這過犯要歸在你身上,因這是由於你自己的錯誤而來。「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哥林多前書8章9節) 3.如何正當地使用基督徒的自由:「向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哥林多前書9章22節b)我們的自由要能造就鄰舍,「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0章23、24節) 4.我們不可假意愛鄰舍而得罪神:我們對鄰舍要真誠,就連獻祭前向鄰舍懷怨都不可,宜先和好再獻祭(馬太福音5章23、24節)。至於保羅用奶而不用飯餵信徒(哥林多前書3章2節),是隱喻人若不吃飯,只喝奶是無法長大的。 ●自由、良心與傳統和政府的關係 1.在一切人的法律下,我們的良心是自由的:我們的良心不受法律的轄制;且「我不廢掉神的恩,義若是藉著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加拉太書2章21節)因基督在我們裡面活著,我們良心是自由的。 2.兩種國度:其一為屬靈國度,受神教導,其二為屬世國度,受政府管理。前者的管理在乎人心,後者的管理則在乎外在行為。 3.良心的捆綁和自由:行為在乎人,良心則在乎於神;「無愧的良心」(彼得前書3章21節)即誠實的心,「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摩太前書1章5節)獻祭的食物可不可以吃呢?保羅說道:「我若謝恩而吃,為什麼因我謝恩的物被人毀謗呢?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10章30、31節)神雖然約束人外在行為,卻不會捆綁良心。外在行為不只在乎飲食、衣裳,也包括受政府管理的法律。 &nbsp●感想 其一,加爾文書〈基督徒的自由〉教義有3,1.為律法上的自由,以加拉太書為依據;2.為良心的自由,即信徒能在律法挾制之外,甘心樂意地順服神;3.為「中性之事」的自由,指非神所命令之事,易陷入迷惑,不妨依良心自由去行。保羅稱靠律法稱義的人,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加拉太書5章1~4節)。就良心的自由言,信徒應先離棄一切私慾,方能甘心尋求神;在蒙父神憐恤後,良心得釋放,在恩典之下得自由。至於「中性之事」的自由,見仁見智,易生爭論,因它不是神所命令的事,不妨依良心判斷,自由去行可也。 其二,到底基督徒的自由與軟弱者及絆倒者的關係如何?加爾文要求:不許濫用基督徒的自由,傷害軟弱的人;也不許以輕率、放蕩、不照規矩來做事,絆倒愚昧和單純的人。要能造就鄰舍,愛人如己,「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無論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處,乃要求別人的益處。」(哥林多前書10章23、24節),誠然,向什麼樣的人,就作什麼樣的人,以無虛假的愛心行事,總要救些人,信徒的自由正當地發揮矣。 其三,就自由、良心與傳統和政府的關係言,信徒因基督在他們裡面活著,故良心是自由的,不受律法轄制;雖然生活在兩種國度(屬靈、屬世)中,因受神教導、身心俱自由;至於外在行為,無論做什麼,均為榮耀神而行,則無愧的良心在兩種國度中,不受捆綁,均得釋放,得自由矣。 其四,加拉太書5章1節a:「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英譯:「It was for freedom that Christ set us free.」以freedom來表達自由;而「不自由毋寧死」或「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Life is precious indeed, Love is worth more but for the sake of...

【舉目向山】醒來吧,領受上帝恩典!

◎ 陳信忠(彰化中會原斗教會牧師) 約翰福音11章1~44節 拉撒路的死、復活的事件,大約是在修殿節(12月)到逾越節(4月)之間所發生的事。當時馬大和馬利亞派人去找耶穌,告訴耶穌:「拉撒路病了。」在出發到馬大、馬利亞的地方之時,耶穌早知道拉撒路已經死了,但耶穌對門徒說:「我們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從經文得知耶穌到的時候,拉撒路已經死了「4天」。 在這樣傷心、失望下,耶穌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馬大接著說:「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神的兒子,就是那要臨到世界的。」 當時猶太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停留在身體附近3天,希望可以回到身體裡面。而4天以後靈魂就離開了,身體開始腐壞,亦即人不可能再有復活的希望。這也是後來馬大阻止耶穌打開墓門的原因,因為她其實不是真相信耶穌能讓一個死了4天的人復活的。因此,當耶穌與其他的人走到了安置拉撒路的墳洞前面,耶穌告訴他們:「你們把石頭挪開。」此時,馬大說:「我主啊,他現在必然發臭腐爛了,因為他已經死了4天了。」然而,當人們照著耶穌的話去做時,他們親身經歷了神蹟的發生,也就是看見了拉撒路復活的事實。 看見永恆的盼望 我們看這段經文時,不能只放在「看見拉撒路身體上的復活」,而忽略了聖經要向讀者說的是「耶穌是生命的主」,祂透過拉撒路身體的復活,在向每一位跟隨耶穌的人說明,在將來生命得永恆盼望拯救的事。 若我們沒有看見「永恆的盼望」,只將焦點放在「身體復活」,很快就會隨著身體再次死亡而失望。我們若每年舉辦「聖誕節慶祝活動」,卻沒有看見聖誕焦點在於耶穌基督,這樣商業化的聖誕節訴求的是金錢消費,若經濟狀況欠佳,就算百貨公司、電視購物強調下殺多少折,帶來的可能只是更多「無奈的心情」,更別說是聖誕的歡樂。 聖誕節不只是提供一個「購物的快樂時機」,雖然透過購物的過程來慶祝聖誕節,也是一種選擇,但購物背後隱藏著一種「渴望」;身為基督徒,應該學習用信仰與這種消費渴望對話。 除了用信仰與商業化的聖誕節背後的人的渴望對話之外,聖誕節其實在提醒著我們預備好我們的心,藉著耶穌的降生看見上帝的愛,看見人藉著耶穌基督而與上帝和好、與人和好的祝福。藉著耶穌叫醒拉撒路,如今也叫醒我們,讓我們可以在這時代,經歷上帝的恩典。 學習聆聽 的功課 馬大、馬利亞面對弟弟拉撒路死亡的事件中,若沒有聆聽耶穌的話,就經歷不到復活的神蹟。撒迦利亞透過天使讓他「變成啞吧」,成為一個靜默等候的人,因而看見上帝的恩典。如果夫妻、親子關係沒有學習「靜默、等候」的功課,常常很難有新的看見,而發展出緊張、辯論,甚至是惡言相向的關係。 當我們學習「安靜在上帝的面前」,聆聽上帝的話時,要學習「對話」,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聽到天使說:「妳要懷孕生子,可以給他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amphellip&amphellip。」馬利亞回答:「我還沒有出嫁,這樣的事怎麼能發生呢?」(路加福音1章34節)這個問題並不是表達懷疑,而是邀請天使詳細解釋降生成人的奧祕。這個提問,使天使進一步解釋,耶穌會以什麼方式誕生:「聖靈要降臨到妳身上;至高上帝的權能要庇蔭妳,因此,那將誕生的聖嬰要被稱為上帝的兒子。」(路加福音1章35節) 透過對話,讓我們學習無論是朋友之間、婚姻裡或職場上,必須聆聽對方,且在不明白時,溫和邀請對方更清楚表達,讓對方知道我們是認真要明白其中的意義,而非反駁或攻擊對方。談話的重點不在於讓步,不在於勝過對方或被對方壓倒,而在於有問有答,直到彼此都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 當我們學習在信仰中對話,專心聆聽對方,不是用上帝所賜的口才來辯倒或攻擊對方,而是用從上帝所領受的愛,用溫和的態度,用提問的方式,來明白對方的問題及想法時,我相信這個聖誕節,你將可以體會當時馬大、馬利亞所看見體會的拉撒路身體復活的大能,馬利亞、約瑟、撒迦利亞、伊利莎白、義人西面、女先知安娜所遇見的耶穌,你也能遇見。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醒來吧,領受上帝恩典! 序樂:(靜默) 聖詩:《聖詩》155首〈我欣慕真理的神〉 祈禱:親愛的主耶穌我們感謝?,因?的揀選我們得以有機會明白?的旨意。謝謝?邀請我們走在?的道路之中,使我們的生命因?而豐盛、有盼望。求主?幫助我們,使我們在?的裡面明白,我們是受?揀選、承受?賜福與可以分享?恩典的人。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聖經:約翰福音11章1~44節 信息:醒來吧,領受上帝恩典! 聖詩:《聖詩》156首〈懇求聖神感動阮心〉 代禱: 1.為自己的心能明白上帝的旨意來禱告 主啊,謝謝?,常提醒我是屬於?的百姓。但因我常常順從自己的軟弱,遠離?的話,進入自己的私慾之中,求?赦免我,也求?讓我的心能明白?的話。求?帶領我,讓我在?的話中,重新得到力量,讓我透過?的話語,得到甦醒,讓我順服在?的話中,突破內心限制、害怕,讓我依靠?的話,挪開擋在我面前的石頭,在實踐?的話語中,經歷?的恩典。即便在我嘗試實踐?的話語時,也許仍不太明白?的旨意,但因著?的慈愛,我仍感受到上帝的同在,因為這恩典不是出於我的行為,而是出於?的憐憫。主啊,感謝?! 2.讓合一的愛成為事實來禱告 親愛的主,求?幫助我,賜下合一的愛,幫助我學習聆聽他人心裡真正想要表達的話,而非只是聽到對方的聲音。求?幫助我領受?的愛,如同以弗所書2章14節所寫「祂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讓我在聖靈的感動下,說出造就人、陪伴人的話語,用行動來合一。 3.為家中的關係恢復來禱告 主啊,求?幫助我,讓家庭成為見證?恩典的地方。家不應該只剩「旅館」的功能,父母不應該只成為孩子的「提款機」,孩子對父母的孝順,不應該只剩「盡義務」,夫妻之間不應該只剩「法律上的配偶關係」,主啊,求?將?的愛充滿在?所賞賜給我的家中,讓?的愛充滿每個人的心,讓家中的關係重新在?的話語中被建立,讓每一人在家中被接納、肯定、欣賞、被醫治、被安慰,讓家成為見證耶穌愛的地方,享受耶穌的愛的地方。 4.為教會的關係恢復來禱告 主啊,求?幫助我明白,教會是屬於?的,而非我的。求?幫助我明白,牧者、長者、團契中的幹部以及教會中的弟兄姊妹,都是?尊貴的兒女,不是我們使喚的奴隸。求?幫助我明白,教會的弟兄姊妹在主裡真的成為一家人,學習著彼此關心、留意有需要幫助的兄姊,用神的話及實際物質上的行動付出關心,讓平安能夠充滿在教會中。幫助我,在?的話語中,重建教會的關係,讓每位兄姊在教會中可以因著?的話彼此順服,用?的話來彼此相愛,讓教會成為宣教的、陪伴的、榮耀上帝的教會。 5.為社會的關係恢復來禱告 主啊,求?幫助我們,用?的話來重建社會裡人與人的關係,政黨與政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讓我學習在聖經中明白?的旨意,學習尊重每一個與我不同意見的人、政黨、國家。讓我在?的話話中,明白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都是上帝?所賜福;每一個人都是上帝?所要拯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的靈同在,即使對方意見與我不同,但求?幫助我,仍用尊重的話語,溫柔的話語來向對方述說意見。求主幫助我,讓基督徒在社會中成為不同意見的人、政黨之間的「調和者」,用上帝的話帶領人、政黨來到?的面前。讓我們成為人、政黨的祝福。主啊,幫助我們,活用?的話,活出?的話,在社會中成為?的見證者,用?的話成為人與人、政黨與政黨之間的關係修復者,讓台灣這個國家因著基督徒的存在而蒙福。 共同祈禱:主禱文

【舉目向山】雪中送炭──盡教會應盡的社會責任

路加福音18章35~43節 ◎李冠呈(壽山中會重生教會牧師) 到最需要地方 台灣芥菜種會創始人孫理蓮女士,也是前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娘,自1927年她26歲時來台灣後,終其一生為台灣奉獻,委身台灣、死於台灣、葬於台灣。當時的台灣是落伍、貧窮、百病叢生的地方,但是她年輕時寫給未婚夫孫雅各牧師的信中說:「我們人生只有一次,讓我們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他們夫婦從美國來到台灣。孫理蓮女士在台灣付出許多心血,解決很多人的困難,她創立了4所肺結核療養院,7所醫療診所、3所山地產院以及未婚媽媽之家、6間山地習藝所、6間育幼院,這些機構都是免費為人服務。 1962年7月的《讀者文摘》曾以「最小的婦人懷著最大的心志」為題,介紹孫師母以及她的工作;內容說到:「孫理蓮女士是最有同情心的人,她帶給人間溫暖和愛,她從來不向有需要者拒絕&hellip&hellip如果那些有困難的人不敢向她叩門求助,她就自己去尋找。」在她身上,可以看見什麼叫做「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她在山地從事傳福音、醫療、教育的工作,服事那些窮苦、孤寡、愚弱、殘廢及失喪的人,她也為原住民傾注她的生命和愛心。1981年她80歲生日時,政府還特地為她舉行祝壽典禮,以表彰她偉大的貢獻。孫理蓮女士提供了極美的典範,因為別人在她的身上看見耶穌。 認同微小同胞 當耶穌走向耶路撒冷去面對他生命中應當肩負的責任時,經過了耶利哥,那個地方有一個盲人,名叫巴底買。巴底買知道耶穌要來,他可能「聽」見了許多關於耶穌基督的事,他也想要得到耶穌基督醫治的能力,因此當耶穌經過的時候,他就呼叫說:「大衛的子孫耶穌啊,可憐我吧!」巴底買的呼喊就好像處在水深火熱、顛沛流離的老百姓,「歷經風霜雪月沒人理,苦嘗挨餓受凍無人知」,他得到的回應不是如同路加福音5章17~26節所描述:「『有人』用褥子抬著一個癱子,要抬進去放在耶穌面前,卻因人多,尋不出法子抬進去,就上了房頂,從瓦間把他連褥子縋到當中,正在耶穌面前。」不僅「沒人」幫他,還被跟在耶穌前頭走的人責備,不許他作聲。沒有錯,這群人是「跟著耶穌基督的人」,還是「跟在前頭的人」。 有一則報導提到,某間教會正在蓋數億的禮拜堂,一群遊民在工地挨餓受凍卻無人關心。這給了我無比的震撼,我們的教會絕對不能變成這樣,因為主耶穌在馬太福音10章40~42節說:「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hellip&hellip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若無法活出如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告白的:「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來成做盼望的記號」,禮拜堂蓋得再金碧輝煌、再多人吟詩謳咾敬拜讚美,卻不顧疾苦民眾的需要,耶穌也不會在那個地方。這世代是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所以看到兄姊經歷「苦難」不要不肯伸出援手,像個不信的人。巴底買迫切需要耶穌的心使他越發喊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這一次,耶穌「聽」到了,就站住,吩咐人把他領過來到跟前,問他說:「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巴底買的喊叫有了代價,他說:「主啊!我要能看見!」耶穌說:「你可以看見!你的信救了你了。」他立刻看見了,他的誠摯與迫切使他得著了醫治,43節說:「瞎子立刻看見了,就跟隨耶穌,一路歸榮耀與上帝。眾人看見這事,也讚美上帝。」他不只身體的疾病得著醫治,他的心靈也同時被接納與醫治,因此他用生命回應神的愛,跟隨主耶穌。 看見自己責任 死後復活升天的主耶穌,要今天的教會代替祂問這個需要幫助的社會:「你要我為你做什麼?」因為上帝的愛不只在教會,也在受造界,我們應該盡到身為基督徒與基督的身體之責,用實際的關懷了解對方的需要,提供對方的需要,解決對方的需要,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高齡化的社會,教會是否有盡到關懷社區「老歲仔」的責任,而不是把長輩當成「老廢仔」,任其自生自滅。 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失業率高、勞工生活沒有保障、心靈軟弱,憂鬱症、躁鬱症滿滿是、離婚率高居不下、家庭問題、亂象一堆的社會,我們是否也能雪中送炭,盡教會應盡的社會責任,以實際的關心去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也許這些需要幫助的人得著幫助之後,也願意來跟隨接納與醫治人的主耶穌。 德雷莎修女說:「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這是多麼美、多麼棒、多令人感動的生命見證!雪中送炭能夠把人帶到主耶穌的面前,歸榮耀於主,願每一間教會都「看見」、都肩負起她應當擔任的時代與地區責任,做忠心的好管家,不只在弟兄姊妹的需要上,還在社區社會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題:雪中送炭 靜候:(請安靜心預備好自己來到上帝面前) 序曲:〈我要向高山舉目〉(我beh舉目向高山) 我beh舉目向高山(司琴彈奏1次後吟唱數次) 我beh舉目向高山 我的幫助叨落來 我的幫助是對創造天地的耶和華來X2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哈利路X2 宣召:大權能者的子啊,恁著將榮光、氣力歸互耶和華,歸互耶和華!著將耶和華的名所應該得著的榮光歸互伊,用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詩篇29篇1、2節) 詩歌:(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主) 1首〈今阮敬拜?,基督〉(吟詠數次) 今阮敬拜?,基督,今阮感謝? 因為?在十架上 救贖世界萬民 因為?在十架上 救贖世界萬民 讀經:路加福音18章35~43節 默想:(默想3分鐘) 61首〈心靈之光請降臨〉(默想後吟唱2次) 聖神請?降臨,心靈的光請?降臨 信息:雪中送炭&mdash&mdash盡教會應盡的社會責任 奉獻:(甘心樂意的奉獻蒙主喜悅) 21首〈賜給我平安上主〉(奉獻收完吟唱2次) 賜給我平安上主,賜給信?的人 請賜給我平安上主,賜給我平安 禱告:主請聽、請憐憫阮的禱告 ‧懇求主幫助我們去聽見人的需要 ‧懇求主幫助我們去看見人的軟弱 ‧懇求主幫助我們有能力去愛人 ‧懇求主幫助我們有能力去幫助人 ‧懇求主幫助我們有能力去關心人 ‧懇求主幫助我們有能力去扶持人 詩歌:76首Kyrye(每項禱告完吟唱1次,結束吟唱2次) Ky-ry-e-e-lei-son!e-lei-son 主禱文:(齊聲,求主親自教導與引導) 45首〈主聽阮祈禱〉(唸完主禱文吟唱2次) 祝禱:領受三一真神的賜福 願主耶穌基督豐盛的恩惠,天父上帝豐富的愛疼,保惠師聖靈豐厚的充滿與相通,與領受上帝話語並願意分別為聖跟隨主腳步的人同在,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散會祝福:42首〈毋免閣煩惱〉 毋免閣煩惱,毋免閣驚惶,與主相同行,啥物攏免驚 毋免閣煩惱,毋免閣驚惶,靠主就夠額 (唱完請自行離開,或繼續留下禱告直到音樂停止) ※序曲請參考讚美之泉《最珍貴的角落》專輯歌譜,其他詩歌歌譜請參考泰澤詩歌本,有標記曲數,上面歌詞皆已翻譯為台語。 ※泰澤禮拜可做簡單布置(如蠟燭)。 ※泰澤的禱告詞不用太長,簡短即可,把主權交給上帝。 ※泰澤詩歌歌譜請參考泰澤詩歌本,有標記曲數,上面歌詞皆已翻譯為台語。

除魅或復魅

◎王崇堯(台南神學院院長) 社會學的基本假設是人類一切活動皆受到群體影響,而其行為也由群體所塑造,這就是所謂「社會化過程」。「社會化過程」的主要論點在於生活群體中的人們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宗教社會學的基本假設如出一轍,認為「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並與構成社會的其他群體或個人有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的聯繫。 社會學的另一觀點是「任何人都以某種行為形式,在某種程度,解決某種自身問題。」人們的勞動行為,某種程度是解決生活所需問題;人們的婚姻形式,某種意義是提供安心的性衝動需求;而人們的信仰崇拜,某種程度也是一種對現今生活焦慮及未來無可預料之安頓。因此,宗教可引申理解為群體藉由自身所體認的神聖事物,經由建立一套信仰體系與實踐活動來解除群體自身問題。以法國社會學家?爾幹(E. Durkheim)的話來說,人們崇拜的對象其實就是社群自身。 世界的解除魔咒 有一說法是文明愈進展,世界愈理性化、世俗化時,宗教過往的神祕面紗就愈被揭露還原真相,而附著於宗教上的「魔性作為」終將被解構除魅。1919年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於慕尼黑的一場演說,就大膽預測以理性化為特徵的時代已經來臨,在這樣的時代,人擁有只要想知道,都能夠知道的知識能力。原則上,再也沒有什麼神祕莫測的力量引發作用,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理性算計去支配一切事物。韋伯稱此現象為「世界之除魅」。 「除魅」意謂著人們透過理性化過程,徹底排除了原本相信之神祕不可算計力量。韋伯認為除魅已讓世界完全「脫離魔咒」(disenchantment of the world),並以科學化及專業化取代了舊時的宗教功能。也就是說,現代世界是一個沒有先知(先知的消失)、不知有神(神的隱退)的世界,人們應以學術為志業來投入各種不同的價值競爭。 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彼得.柏格(Peter Berger)在《神聖的帷幕》(The Sacred Canopy)書中,也以「除魅」觀念論述新教已從古老的3個神聖附屬物:奧祕、奧蹟及巫術中解放出來,先前教會傳統所建構的重大工程,如天使、聖徒、魔鬼、煉獄等等,在現今世俗社會也全部隱退。舊約聖經中的創世記,顯然看到超驗的上帝與個人根本的兩極化,以及世界介於兩者之間的徹底除魅。如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考克斯(Harvey Cox)在《世俗化城市》(The Secular City)所說,世俗化的精神源頭就是來自舊約聖經的3大故事:創世故事──自然魔性的除魅、出埃及故事──國王神權魔性的除魅,及十誡故事──人塑偶像魔性的除魅。 柏格認為,與古代近東文化相比,以色列祭司們已從開展的宗教倫理律法中,消除巫術的魔性與狂歡性,並以上帝的誡命為準則,來安排日常生活。基本上,這是宗教理性化的結果,也如考克斯在《世俗化城市》書中所說,世俗化是上帝的旨意,甚至還呼籲美國教會信徒,勇敢擁抱世俗化所帶來的一切,拋棄沒有實用價值的教條思想,參與人類公共事務,負起責任,進行社會變遷的神學工作。 宗教的復魅現象 有趣的是,世俗化的結果,宗教非但沒有愈來愈衰微;反而在20世紀後半,全球掀起一股宗教復興趨勢。魔幻小說《哈利波特》、《魔戒》風靡流行。魯益師(C. S. Lewis)的小說《納尼亞傳奇》系列,也開始拍成電影。19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也吸引眾多中產階級,藉由心靈活動與社會參與來消融資本主義生活的物化自覺及心靈醫治。另外,有關「吸血鬼」的影片也開始流行,吸引好奇年輕族群,不可思議的是,其周邊產品如6瓶要價美金20元的「神力能量魔藥」(Mana Energy Potions)飲料也熱賣。 此一現象,柏格在後來的著作《世界的非世俗化》(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中,稱為世界的「非世俗化」或宗教上的「復魅」(re-enchantment)運動。這些「復魅」現象也反應在現今基督教內部靈恩運動風潮,進而激發保守的福音主義教派或教會在全球增長,特別在第三世界的拉丁美洲、近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及亞洲的韓國等等。 考克斯在1995年出版的《來自天上之火》(Fire from Heaven)一書中,同樣也修正了他先前在《世俗城市》書中對超自然隱退的看法。他認為基督教內部的靈恩風潮已帶來原始語言(指方言)的復甦(the recovery...

【舉目向山】不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

◎張世昌(客家宣教中會山崎教會) 約翰福音4章1~26節 無奈的現代溝通 科技進步,人與人溝通的方式也逐漸改變。過去用書信往返的時代裡,收到信件是快樂的事,不但信的內容,連信中的筆跡,也代表著寫信者的情感,甚至更重要的是書信可以一直保存,許多人會保存當年的信件,因為這些代表著一段豐富的情感。電話的普遍的確讓彼此聯絡更加方便,雖然少了保存的回憶,但是畢竟聽到對方的聲音,可以直接感受到情緒反應,也可以體會對方的心情點滴。 科技越來越發展,手機開始可以上網,網路變成多數人主要的溝通工具,智慧型手機輕易可見,多次在火車上、在捷運上,總看見許多人一上車就拿出手機,有的低頭傳簡訊、有的玩遊戲,似乎這一代的人際溝通也變成了這樣的方式。 這樣的發展也同樣影響著許多家庭,有些家庭中父母和小孩的溝通,已經變成了網路、視訊的方式,因為父母需要上班、小孩下課也上安親班,一家人碰面時,往往是準備回家洗澡睡覺的時候,這樣的過程中,透過手機的簡訊、影像的傳遞,變成了許多父母的習慣。他們可能會傳個簡訊「我會晚點到家、自己先洗澡」、或是「下課後先自己回家、冰箱裡有東西吃」。若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孩子收到父母的簡訊或影像時,他們的反應是「又來了」、「每次只會這樣說」。孩子們需要的其實是父母多一點時間陪伴,多一點聲音噓寒問暖,而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告知。 單方面的訊息溝通,其實是人際溝通當中最低的層次,不但達不到溝通的真正意義,也無法具有提醒對方、或交換意見的功能,更別說有什麼情感的交流。 許多的因素,這個時代幾乎每個家庭都要為生活打拚,原本可以充滿歡笑、情感的家庭,取而代之的是忙碌後的單向溝通。即使有些家庭不見得有科技產品,你也可以觀察到,這些父母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也像那些傳簡訊的父母一樣。他們總是直接說出要求,直接命令孩子去做些什麼,他們忘了所面對的孩子,也是一個生命個體。這樣的命令式表達其實對孩子而言,可能比收到簡訊還更加無奈。 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的溝通 約翰福音4章1~26節,耶穌在撒瑪利亞的水井邊和撒瑪利亞婦人的談話,或許可以成為許多父母的參考。耶穌用請求給水來開始,從族群的互動、提水的工具討論到如何得到更豐富的活水,最後耶穌才指出這位婦人的問題,主耶穌不是一開始就直接說這位婦人有問題,也不是一開始就要這婦人悔改,主耶穌是陪伴她、和她討論,甚至一開始是降低身段,請求婦人給他水喝。你會發現,主耶穌用的方法是透過對話獲得對方的注意,讓對方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然後開始討論一些相關的議題,最後再引導這位婦人去面對她自己真正的問題。 當教會在推動家庭祭壇的同時,我認為家庭祭壇除了可以一家人一同親近上帝、敬拜上帝之外,家庭祭壇也應該帶出全家人心靈的互動,否則家庭祭壇只會變成另一種形式的視訊溝通,就算聚在一起,可是只有單方面的命令或要求,就算讀聖經、向上帝禱告,卻也沒有彼此真心的心靈交流,原本在家庭祭壇中的團契意義,就會失去功能,這只會讓家庭祭壇變成形式、讓家庭祭壇成為另一種無奈的時間。 營造家人的溝通 研究發現,這時代的父母的確比較難為,一方面是這一代父母的孩童時期,他們的父母就是這樣教導他們;另一方面是這個時代的壓力比起過去更加沉重;而這個時代的孩子,也不像過去可以承受更多壓力;因為這時代的教育,強調菁英,讓人只能專注在成就表現;同時,這時代的人因著這個時代的特質,都變得更加退縮。 可是研究也發現,這一代的孩子比起過去,身體更虛弱、情緒更容易起伏,憂鬱或躁鬱的病例也較多,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能力也不如當年。他們要面對的壓力,可能比父母更大,許多生長在都市的家庭,小孩子從小一開始,每天上課12~16小時,被安排上才藝班、安親班,運氣好的可以回家吃晚飯,比較可惜的,有的還得上課到晚上9點。教會附近有許多安親班,曾經看見幾個孩子,從小一開始就這樣生活,一直到小學畢業,國中之後當然也是繼續這樣的方式,和他們聊天時,他們總會說「沒辦法、家裡沒人、課業要顧」,問他們真的想補習嗎?他們回答:「好想玩一下、好想看一下電視、好想找人聊聊天。」 在這樣的時代中,你要成為怎樣的父母?你希望父母可以給你什麼呢?哥林多前書12章保羅提到恩賜的議題時,用了身體的比喻來討論,他說體面的、有能力的肢體,應該讓不體面、有欠缺的肢體得到照顧,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是一個大的身體。同樣在家庭中,如果有生命共同體的意義,用保羅這樣的想法也相當合適,身為家庭的成員,父母總是比起孩子更有能力,父母也比較容易幫助孩子、比較容易改變自己去引導孩子。做父母的,當趁著孩子還小的時候,學習改變自己,學習用可以和孩子心靈交流的方式互動,可能不到幾年,他們就會被你引導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而當你成為比較軟弱的一份子,而孩子也已經長大成熟,他變得比你更為體面、變得比較剛強時,他也會知道回過來幫助你。 簡訊是一種方便的資訊傳遞,網路分享也是一種容易的意見表達,但它們都失去了溝通過程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它們沒有立即當下的互動,也沒有進一步的心靈交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是一件容易的事,反正只要傳一些資訊就可以了;但是成為簡訊式的父母,卻也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因為你所教導的兒女,也會用簡訊回答你。到最後,這樣的家庭不再需要任何關係,只要有網路、手機。這會是個令人憂愁的家庭。 舉目向山祈禱會 &nbsp 詩歌:新《聖詩》502首〈主將細子交代咱〉 (或詩歌〈愛使我們相聚在一起〉) 經文:約翰福音4章1~26節 (請參與的弟兄姊妹以性別區別進行啟應式的朗讀) 信息:不要成為簡訊式的父母 詩歌:新《聖詩》347首〈主耶穌,我欲倚靠?〉 (或詩歌〈我們成為一家人〉) 禱告:(分組為自己的鄰居或認識的家庭代禱,最後再一起啟應,誦讀禱告文作為該段落的結束禱告) 1.為台灣各家庭的親子關係禱告(4~6個人一組) 主啊,求?幫助台灣各個家庭,求?讓他們在親子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彼此的需要,察覺他們是一家人,求主讓他們發現,他們都希望對方在乎、都希望彼此可以真誠互動,求?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經驗家庭的生命共同體。 2.為台灣各家庭父母的學習禱告(4~6個人一組) 主啊,求?幫助台灣各家庭的父母,他們過去沒有機會學習,如今還承擔許多壓力;但是,主啊,?是擔當我們軟弱的主,?是看顧我們身心靈的主,求?讓每位父母可以學習到上帝的教養方法,學習從上帝而來養育兒女的方式,讓他們的家庭、讓他們自己都可以經驗到上帝的愛。 3.為台灣的孩子面對的學習禱告(2~3個人一組) 主啊,我們也為著這一代的孩子禱告,他們活在一個看似平靜、卻充滿了壓力的時代,求?幫助他們可以感受到有人在乎他們,可以感覺到家庭的溫暖,可以享受到家庭對他們的意義,求?也幫助他們可以體貼父母的辛苦,讓他們的父母願意敞開心靈和他們互動。 4.為台灣基督徒家庭的親子溝通禱告(2~3個人一組) 主啊,我們特別為在台灣的基督徒家庭禱告,因為我們是?的見證人,我們是在這個台灣社會中,用上帝的愛經營家庭的人,求?讓我們真實地成為上帝的見證人,特別在家庭的關係中,讓那些在我們周遭的家庭,看見上帝在家庭中的影響,看見上帝對我們的幫助和引導,看見上帝給我們經營家庭關係的智慧,求主不斷地幫助我們,讓我們在家庭的見證上,為主在這個時代拯救更多需要幫助、需要關心、需要智慧的家庭。 詩歌:新《聖詩》389首〈謳咾上帝,至高、至尊〉 (或天韻歌班〈愛我們的家〉) 結束禱告:請主理者帶領結束禱告 彼此祝福:(握手請安、分享交誼) &nbsp &nbsp

把孩子帶到我這裡來

&nbsp馬可福音9章19節、10章13~16節 ◎陳榮爝(台中中會霧峰教會牧師) 重視幼年生活教育 耶穌基督在世上傳福音的時候,面對許多不同的人們,男女老少皆有,有健康勇壯的人,也有身患各種疾病或是被鬼附身的人。 馬可福音9章14~20節記載主耶穌治好一位污靈附身的孩子的故事,我們看到來找耶穌的人其動機與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最後都能獲得耶穌基督的拯救與幫助。一個人的年幼生活經歷與教育過程,會影響其後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有兒童教育學家提出「3歲定一生」或「6歲定一生」的理論,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至今還未有定論。但是這樣的說法與主張,是在強調要盡早重視幼年子女的教育課題。 台灣俗諺有言:「細漢無責督,大漢做碌硞。」這句俗諺是說,對小時候的兒女,如果不趁早督責、管教,使之知所應知,行所應行,那麼,長大以後,有可能成為庸碌之徒。另外有句話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這是在提醒做父母的,要注意培養小孩子誠實的品格,再小的東西也不可以偷拿,以免淪落「今日少年犯,明日成人犯!」的危機,因為偷盜的壞習慣隨著年齡而惡化。 今年4月初參加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召開的總會第57屆通常年會時,台中中會贈送每間教會一本《MEBIG的原理原則》,這本書是日本北海道札幌市愛鄰教會內越言平牧師夫婦所著,是兒少青事奉叢書5本中的第1本,作者形容這是所有事奉發展的基礎。他以一句上帝放在他內心的話說:「沒有所謂小孩的小孩;只有稱為小孩的人。」來幫助教會以及所有關心兒少青(孩子)的事奉者,看見現今兒少青事奉的困境和價值。 這本書是言平牧師與泰子牧師夫婦合著,也是他們25年來因著上帝所託付的事工,特別是關心兒少青的福音事工,在實際牧會及牧養上所累積的生命建造見證。言平牧師極為注重要讓孩童早日接觸耶穌基督的福音,如此就有機會來改變孩童(他稱孩童為「朋友」)的一生。他在書中一直強調:「當開始推動『MEBIG』時,將會有3種變革。」這3種變革分別是:1.節目、內容(Program)的變革;2.教師(師資)的變革;3.朋友(受教育者)的變革。 2011年9月內越言平牧師夫婦完成這本書以後,很可惜壯志未酬,言平牧師於今年4月7日上午因罹患大腸癌蒙主恩召,安息主懷。聞後令人不勝欷噓,也深感生命的無常,若不盡早規劃並實際從事有意義的工作,有可能無法完成所要達成的目標。衷心期待他的夫人,也就是泰子牧師娘能夠繼續完成其餘4本書的寫作來嘉惠基督教教育事工。像小孩般信靠上主 像小孩般信靠上主 馬可福音10章13節:「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門徒便責備那些人。」這個故事沒有註明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候。「摸」是一種為人祝福的動作,特別是摸頭。「小孩子」在希臘文是指6~12歲的孩子,這樣看來,這是說父母帶著一個6~12歲的小孩子,要耶穌摸他。猶太人的社會風俗喜歡將6~12歲的小孩子給有地位、偉大的人摸,同時接受祝福。因為他們想如此比較容易長大,世上身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快點長大成器,所以聽到耶穌來就趕快帶去,給他摸。 馬可在本段經文結束時也說:「於是抱著小孩子,給他們按手,為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章16節)由此可見,這些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穌,請耶穌「摸」他們的目的,是希望耶穌為他們祝福。這些人知道他們的需求,明白他們這樣做的原因,就是希望耶穌來拯救、幫助這些小孩子。那麼,今天你帶小孩子來到教會為的是什麼呢?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摸他們,但是這時耶穌的門徒卻責備那些人。耶穌的門徒禁止那些人帶小孩來見耶穌,可能是因為耶穌很忙,門徒希望讓耶穌有休息的時間,所以這個時候不適宜來麻煩耶穌。但是耶穌看見就惱怒,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馬可福音10章14、15節) 耶穌這樣說,有兩個意思: 1.在猶太人的傳統裡,只有成年的男人值得蒙受祝福,女人和小孩則沒份,但是耶穌要門徒不要阻止孩子親近耶穌,因為祂所帶來的救恩,已經超越人為的界線,打破了年齡和社會地位的藩籬,所以,現在連以前被認為與得救無關的小孩子,都可以來到耶穌前領受救恩。 2.更重要的,作者馬可要以「小孩子」為例,來說明接下去的那一句話:「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 為什麼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上帝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小孩子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指像小孩子那樣天真無邪的人。例如:在中午的時候,你問小孩子是否吃飽了?他的回答必定照實說出他的實況。但是,大人就可能有不一樣的回答了,這就是小孩子的天真可愛。 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承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像個小孩子的意思是在說明小孩子絕對信賴父母,一點兒不懷疑、不煩惱,心地單純,他們不會擔心是否有錢可用?吃的東西裡面有否下毒?因此,我們也要學像小孩子信靠上帝的供給與帶領,確信祂會保守我們,如果我們一天到晚都過著懷疑、不信,那絕不能進入上帝的國度。 由此可見,要進上帝的國,不是靠你的能力、本事,而是上帝白白所賜,我們白白接受的,不是靠人的成就,得救乃是靠著恩典,上帝白白賜給我們的,不是靠著行為。 「像小孩子那樣的人」就是不固執己見,並且樂意接受耶穌啟示的人。這樣的人才能進上帝國,因為他們可以藉著虛心地領受耶穌的啟示,對耶穌是人子彌賽亞的身分,以及對本身應背起十字架來跟隨耶穌的職分有正確的認識,這正是耶穌的門徒所應學習和效法的人,而且不改變成像小孩子那樣,他們就進不了上帝國。 在馬可福音10章16節,耶穌作了3個動作:1.抱著小孩子;2.一個一個的摸他們的頭;3.給他們祝福。抱起小孩子,這是一個溫柔的動作,我們看到一位母親抱著嬰兒時,代表她對嬰兒的愛,也讓嬰兒體驗到母親的保護。耶穌這樣的動作,表示祂多麼地疼惜、愛護小孩子。耶穌摸小孩子的頭,正確地說是「按手」在他們的頭上,賜福給他們。 &nbsp 箴言22章6節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今天教會用很多心力、財力在兒童的教育事工上,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帶領、引導更多的小孩子來到耶穌面前,讓小孩子能得到耶穌基督的賜福,終身活出有愛的生命。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