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教會信徒須知

  ◎李冠呈 曾造訪一間教會,發現了一樣很值得成為「教會文化」的資料:「教會信徒須知」。上頭這麼寫著:「耶穌愛我我知道,絕不離開神」。 一、家庭如有新生兒,請早日與牧師商洽領洗,如能配合滿月慶祝更好,或依照教會洗禮最近時間,洗禮前父母由牧師講授「小兒洗禮課程」(1小時)。 二、父母對子女的信仰教育負有責任,應教導孩子們讀經、祈禱和基督教道理,讓孩子從小就住在主耶穌基督裡的實在與價值認同。適齡後,教會有幼幼班以及主日學教育,升國中的暑假鼓勵孩子與牧師上「轉大人」(教授信仰與基督徒兩性交往)。國、高中、大學須讓孩子進入青少年團契與做禮拜,持續在教會做真理建造持守信仰。15歲(升高一)後可開始鼓勵孩子及早領受堅信禮,告白自己的信仰;堅信禮前、後由牧師栽培「洗禮班基要真理課程」。 三、基督徒應守主日,如因工作需求,可於週三晚間禮拜,擁有讀經禱告之靈修、團契、事奉生活以及持續裝備造就生活,幫助靈命成長,以堅固信仰,發揮教會「教育、敬拜、團契、服事、傳福音」5大功能,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 四、信徒結婚應在教會,若另一半為非基督徒更應如此,讓對方家庭有接觸福音之機會,並請找牧師上「婚前協談」(共3次),建立美滿家庭。 五、信徒患病、住院、遠行或特殊事宜,家人或親友請告知牧師,讓牧師與長執、兄姊一同代禱、關心、探訪,使信徒在病痛與生活中能與主同行,長存平安、喜樂與盼望。 六、立志聽道→信道→行道,讓信仰從因信稱義→全然成聖(生命救主到生命主宰),從信徒變為門徒,並為主結果「作主門徒」→「帶主門徒」,傳出所活的耶穌,活出所傳的基督。 七、生命優先順序:1.上帝(守主日與每日靈修)、2.家庭、3.工作/學業、4.教會聚會與服事、5.休閒與嗜好。 盼望上述內容有助於塑造每個教會的教會文化,或許每間教會可以照各自的需要修改,透過「教會信徒須知」讓信徒依循與依歸,建造教會信仰架構,使信徒跟隨主腳步。 (作者為壽山中會重生教會牧師)

有些基督徒不做主日禮拜的因素

  ◎周錦虹 我曾打電話給某間教會的師母,她年齡60出頭,這間教會有50多年的歷史了,在10幾年前信徒人數近400人,在台灣還算是興旺的教會,然而近幾年,人數有越來越少的情況。 我告訴她,有些基督徒不做禮拜,不上教會,不需要牧師師母,不需要與弟兄姊妹互動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都會上網路,搜尋資料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自從臉書盛行以後,個人可以用文字與其他未謀面的基督徒互動,比在教會參加禮拜或小組更能釋放,因為心裡私密的話要在真實的人面前講出來,會顧及顏面問題,而不好意思說出,這是網路帶給教會的後遺症,師母也有同感。 較內向、不擅言詞、不想與人打交道、喜歡用文字來表達的人,也不會去教會,有些較深奧的問題用文字比用口語表達更清楚。 初信主,對真理根基不穩,去教會對人有期待,看見人的缺點,看人不順眼,定睛在人身上,1次不來,就有第2次、第3次、第4次……終至離開神了。 因多種因素造成,基督徒也沒有豁免權,致使失業、精神受創,主日就不想去教會,因為根本無法實行基本的什一奉獻,當看到週報上登錄著奉獻名單及金額時,內心百般痛楚如刀割,質疑上帝的慈愛而不想見任何人,內心煎熬而逃避不想聚會了。 有的基督徒認為去教會浪費時間,工作累了6天(工廠須做6天),寧可在家睡覺補眠。有的基督徒則受宅男宅女風氣流行影響,變得足不出戶,不想見教會的人,認為在家讀聖經過安息日也可以,不明白主日是分別為聖,敬拜上帝的特別日子,必須去聖殿(教會)朝見神,聆聽祂的訓誨,生命才會出淤泥(敗壞污穢的世界)而不染,讓心靈沉澱,使靈魂煉淨洗滌一番。 基督徒平日除了跟上帝約會相交,教會的聚會也要參加,跟弟兄姊妹相交通,彼此問安,互相禱告,身心靈才會健康,生命才會日漸成熟,也才不會被世界的惡魔吞吃而不自知。 (作者為自由傳道娘)

光有個人層次的善行還不夠

◎王樵一 前陣子,很多朋友轉貼張文亮教授買房供經濟困難學生住宿的善行。我非常感佩他的善行,更了解其背後基督信仰價值觀的動力,也認為這是個很好的生命見證,對這個只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世界,毋寧是一大提醒,更做到了耶穌說的「做在最小的一個弟兄身上」的教導,十足為我等的榜樣,如果只從個人層面來看待這個善行的話。 若從社會集體層面來看,如果基督徒或教會認為行善只要停留在幫助有需要的個人解除急難就夠,那就糟糕了。張老師的熱血善行,在台灣並不少見,台灣有很多善良的好人,在個人層次上做了非常多的義舉,然而這樣的義舉背後卻往往藏著破敗的社會制度無法被修復,只好靠個人良心自力救濟的大問題。台灣是一個「國家無能,人民只能熱血自力救濟」的社會,以張老師幫助的大學生來說,由於廣開大學,經濟停滯等現象影響,使大學生的經濟狀況逐年惡化,需要仰賴助學貸款的人越來越多,如今每年借貸助學貸款的人數超過80萬人次。 在個人層面上,我們可以透過善行來幫助需要的人。例如張老師看到學生中經濟有困難的,他代繳學費並且提供房子。然而,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只滿足於個人層次的行善,卻不去關心並設法解決造成越來越多人落入貧窮光景的社會結構成因,那麼,當我們善行義舉越做越多時,其實我們應當越感到羞愧。好比說,很多人要去貧窮落後國家玩時,一定會有人提醒你,別跟路旁那些兜售小東西的貧童購物,即便東西再便宜、他再可憐都不要買,因為一旦你出手,將會有成千上萬的孩子蜂擁過來,而你無法跟每一個人買。就算當下你能買光所有人的東西,你也沒辦法明天、後天、大後天一直買。 簡單說,因為我們幫不完不斷出現在身邊的窮孩子。為什麼?因為造成這些孩子窮的原因是國家發展的問題,例如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國家無法創造就業機會……,孩子們只好出來打工賺錢。除非能從制度面改革整個會的體制,否則貧窮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多。 我不知道張老師是否對改善社會體制有所著墨,我相信是有的,只是媒體沒有報導。我完全無意批評張老師,並且我很肯定張老師的義舉善行,我只是想藉張老師的善行被大幅報導並轉載的現象,點出我們社會與基督教會對於行善的認知上的盲點:忽略了推動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只是捐款奉獻行善,卻不管社會制度不斷製造大量窮人,只會越幫越糟。就像一艘船破了沒人去修補破洞,只想著趁船下沉前多救幾個人,卻忽略了船是可以透過修補而停止下沉的。 基督徒的善行應該同時兼顧個人面與集體面,個人層次的仁慈無法解決社會結構造成的問題,社會結構成因造成的問題卻需要透過集體公民的力量,要求執政掌權者修改錯誤的社會資源分配制度,以制度保障落入貧窮弱勢者的生存權。如果有一群基督徒教授站出來要求教育部或大學制定更好的清寒全額獎學金制度,就能透過制度的力量幫助更多貧窮但上進的年輕人好好安心讀書。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景美浸信會會友)

南神學生對南鐵地下化之聲明

◎台南神學院學生會 台南神學院就在鐵路旁,我們常有機會從那裡出入,看見白布條掛起,便去了解這些居民的困境,在主動蒐集、比對來自市政府與交通部的公文資訊後,發現現有推行的行政程序、土地徵收辦法,恐侵害沿鐵路東側「擁有合法產權者」居住權,且目前他們因為抗爭,呈現心力交瘁,面對居民與政府、被拆與不拆居民間的分裂,台南神學院的學生基於實踐學生會的宗旨「宣揚福音、服務社會」之目的,認為有必要對相關單位公開聲明: 1.要求交通部鐵路工程改建局、台南市政府立即停止台南鐵路地下化之一切行政與工程相關程序。 2.要求交通部鐵路工程改建局、台南市政府將其方案與反台南鐵路東移自救會之方案交由公正第三方進行可行性評估。 3.要求台南市政府立即對工程沿線被徵收戶進行身心關懷。 4.呼籲台南中會所屬教會關懷受影響之會友與鄰近之居民。 除了要求政府立即停止一切地下化工程的相關行政程序,也要求將行政院2009年的核定版,以及由自救會所提出的「臨時軌」版本,送交公正第三方進行可行性評估,以避免市政府與鐵工局「球員兼裁判」有失公允。且我們認為,市政府於上個月提出的安置計畫,非但是倉促,且未真實反映受遷戶的需要與感受,反倒有強迫居住與合理化整個行政程序中諸多的缺漏、瑕疵與不公義的舉動,試圖將焦點從「土地及居住正義」移到「安置的德政」。此外,截至目前我們了解,市府未有關心與溝通舉動。 在我們的訪調中發現,居民有許多教會信徒,自去年8月份爭議產生後,心力交瘁,需要台南中會所屬教會的特別關心。 因考量時間的緊迫,於4月18日召開臨時學生總會,並交由學生總會在相關媒體刊登,並將公開聲明發函給台南市政府、交通部鐵路工程改建局、台南中會。亦邀請學生在其所屬及實習的教會傳達此聲明與鐵路地下化的現況,並納入學生會重點事工接續推行。盼望能將基督與受壓迫者同在並帶來釋放的福音,傳達在等待救贖之處。 (2013年4月18日臨時學生總會通過)

齊來支持TCNN

◎秉澄 閱讀3190期《台灣教會公報》專題報導,發現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很用心,例如以讀者為導向的設計,考量視力較弱、色盲的設計等等,以及讓弟兄姊妹更能及時掌握教會界時事新聞,真是上帝的恩典與保守,但願上帝大大使用此工具來實現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地上。 長老教會立足台灣140餘年,對社會關懷更是戮力地實踐,對弱勢、性別、環境議題的關注更讓我們長老會在宣教上與其他教派有明顯的區隔,在這網站也顯而易見此特徵。 網路資訊固然多元,但由於有太多資訊,時常讓閱聽者很難掌握應該掌握的資訊,反而無法讓閱聽者可以沉澱思考,或是沒有空間與公報網站有更密切的互動,以讀者為導向的回饋就很重要,這對我們長老教會的宣教也有幫助。 例如說,可以讓網站提供讀者加入寫作版面的機會,或是將品質比較好的臉書、推特等網路回覆刊登在公報上;甚至是在旗下網域開設部落格(blog),鼓勵成為會員的弟兄姊妹以文字、影音來宣教,不只讓公報的影響力從點擴展到線面,也可以訓練教會的文字事工人才;因為光靠教會公報本身的力量畢竟有限,雙向交流也是宣教的趨勢。 縱使TCNN人力有限,無法立即滿足所有需求;但我們為此更要支持TCNN在網路事工的擺上與付出,因為這事工也不是須臾便能看到結果,需要長期耕耘才有紮實的果子,弟兄姊妹來和教會公報同工共同參與上帝神聖的工作吧!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研究生)

一篇見證的反思

◎施佳良 最近看到一個佛教網站刊登佛教徒的見證,見證人自稱曾經想當牧師,因為自己患了多年心理疾病,看遍醫生及各種方式都沒有辦法痊癒,偶然接觸佛法,靠著修行得到痊癒。修行之後,自己經營的事業也越來越興旺,連罹癌母親在手術時也說看到有股力量擋掉許多前來攻擊的惡鬼。因見證人具有基督教背景,在結語談到,他認為每一條路都能夠幫助人回到天父的家。 這樣的見證令人難過,問題不在於為什麼基督教不靈而佛教比較靈,而是當基督徒把信仰的根基建立在靈驗、神蹟奇事、感覺等外在「效果」時,很容易變成哪邊靈驗往哪裡去。現在有許多強調醫治、神蹟的特會,但真要說,還不一定比其他宗教信仰「有效」。其他宗教信仰中同性質的「見證」也有一大堆,人家為何要來信耶穌?如果牧師不能透過按手禱告,讓病得醫治,那換個功力更高深的法師有什麼不可以?這恐怕是現今基督教界不斷強調靈恩時,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回到更根本的問題,究竟信仰是什麼?聖經上有許多經典故事可以參考。我們是為了能得到更多享受、滿足才信?馬太福音中記載耶穌行了五餅二魚的神蹟,餵飽了5000人,這5000人有幾個因得到飽足而信呢?我們是為了能病得醫治才信?路加福音中記載耶穌醫治10位大痲瘋病人,只有1位撒馬利亞人得醫治後,將榮耀歸給神。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10個人嗎?那9個在哪裡呢?」(路加福音17章17節)我們是為看見神蹟奇事才信?耶穌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神蹟,除了約拿的神蹟以外,再沒有神蹟給他看。」(馬太福音16章4節)甚至就算這些都靈驗了,也不能證明這就是來自於上帝的,因為耶穌更警告我們:「因為假基督、假先知將要起來,顯大神蹟、大奇事,倘若能行,連選民也就迷惑了。」(馬太福音24章24節) 這樣說來,信仰的根基是什麼呢?信仰的基礎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救贖上。上帝能夠行各樣神蹟奇事,但是神蹟奇事的本身絕對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神蹟奇事能不能使人將焦點轉到耶穌基督身上。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最大神蹟,就是祂所帶給我們的福音。人陷入自己的罪孽中,引發上帝憤怒,但是祂卻差遣自己的獨生子作為贖罪祭,為了贖我們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使我們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與神和好。這寶貴的救贖恩典,卻是我們只要信,就能夠得著,靠著信,我們得能因信而被神稱為義,這就是福音,是世界上唯一、也是最大的神蹟。基督徒就是這福音的見證人。不論我們的境遇為何、不論我們遇見什麼樣的神蹟奇事,都是在提醒我們自己要歸回上帝,福音才是信仰唯一的根基。 (作者為政治大學博士生)

為大馬禱告

◎吳淑華 2007年在台灣神學院就讀期間,看到校園內一句「對人有愛、對土地有情、對上帝有信」。「對土地有情」困擾我許久,因我不知道屬於我的土地在哪。 我是第四代馬來西亞華人,但持的是二等公民身分。我被歸屬為非土著,所以土著(主要指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和東馬的原住民)享有的國家福利,非土著望塵莫及。中學就讀非政府辦的華文獨立中學。這是一間為維護華人語言和文化而民辦的學校,沒有政府津貼,所有支持力量來自人民的努力。一般從獨中畢業的學生,都會到私立大學或國外大學繼續學習,因為馬來西亞的大學不承認獨中的文憑。這張文憑卻獲得國外多間大學認可。這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吧,讓我很難認同馬來西亞是我的家園。 2010年以後,我開始為馬來西亞禱告。自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以來,執政黨(國陣)統治了56年。在國陣的統治下,馬來西亞2012年國債總額約4372億零吉(約1462億美元)。同年,全球金融誠信機構(GFI)公布的非法資金外流報告中(即洗黑錢),馬來西亞居全球第2名。這些經濟重擔都落在人民的肩上,特別是中下階層的百姓。除了經濟壓力,每況愈下的社會治安,也讓國民憂心忡忡。政府專橫奪取百姓土地已不新鮮,失去土地的百姓又能奈何呢?  儘管有民聲、專家呼籲,政府依然在2012年12月啟動與澳洲合作的Lynas稀土提煉廠。稀土生產過程會釋放致癌輻射有毒物質,對人民的健康和環境都會帶來禍害,沒有能力搬遷的百姓只能無奈地忍受著。但是執政黨沒有理會,因為他們與家人住得離工廠很遠。石化工業以及金礦開採亦然,不適當的運作都犧牲了人民的健康和土地的尊嚴。無力的百姓和無語的土地都受到欺壓。 馬來西亞的選舉一直都不公平,所以國陣一黨獨大56年,國民也對選舉冷感。開始積極行動是「凈選盟」(幹凈與公平選舉聯盟)在2007年發起的「萬人訴求公平選舉和平集會」。2011年出現了第2次的和平集會。第3次,也是最龐大的一次,發生在2012年4月28日,全馬和全球各地同步舉行,以靜坐的方式抗議(包括台北、台中、花蓮和高雄也同時舉辦),在在反映人民意識的崛起:原來,我們是可以期待改變,希望創造更美好的家園。 2013年5月5日是馬來西亞第13屆大選,這是最激烈的一次選舉。國陣和在野黨支持率幾乎各占一半。馬來西亞人不再消極面對,海外選民也紛紛回國投票,或到當地投票站投下對馬來西亞的期待。 我懇請台灣的兄姊為馬來西亞的未來禱告:祈願上帝憐憫這片土地上的不公義,高官的欺壓、百姓的辛苦和環境的破壞,保守選舉能公正地進行,選出合乎上帝心意的政府。謝謝你們!  (作者為新加坡長老會嘉恩堂傳道師)

消費者與奴僕

  ◎歐瑋明 「主啊!請寬容我吧!我一定會把一切債務都還清的!」 僕人為了數千萬元的債務,哀求他的主人。主人也動了惻隱之心,釋放了僕人、並免了他的欠債。然而這位僕人同時是債務人,也是債權人;他的一位同伴欠了他100元。當這位僕人遇見他的同伴,他換上債主的嘴臉,抓住債務人、掐他的喉嚨說:「還錢來!」同伴跪求說:「請寬容我吧!我欠你的錢等我下個月薪水入帳就會還!」可憐的同伴債務協商失敗,處境艱難。 主人得知後,震怒之餘,重新向僕人追討原先所積欠的金錢。那個兼具欠債者以及債主身分的奴僕,下場悽慘。 在台灣,過去20年以來,行銷成為企管的顯學。管理大師杜拉克認為:企業是為了創造與維持滿意的消費者而存在。換句話說,消費者是企業的衣食父母。許多行銷學者覺得:消費者決定企業競爭的成敗,誰越能掌握消費者、掌握市場,誰就能夠勝出。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人民的消費者意識亦逐漸抬頭,消費者所要求的品質、便利、快速、立即回應、24小時服務等,越來越多,很多人覺得「出錢的就是老大」! 然而,要提高消費者滿意度,企業的成本通常會增加。為了讓消費者更滿意、同時控制成本,剝削勞工薪資變成企業最方便的選項。於是不管白領或藍領,客戶的要求越來越多、勞工工時越來越長、工作量越來越大,工資卻凍漲。 我們每個人都是消費者,但許多人同時是勞工。當消費者想在深夜方便地買東西、吃宵夜,企業嗅到商機,就設法提供24小時的服務,就會有人因此要上大夜班、在深夜提供服務。消費者的要求越多,代表有更多勞工要更加辛苦地工作。假如每一個消費者都變成「奧客」,就會有更多勞工淪為悲慘的奴工。 我們是消費者,也是勞工。我們就像那位兼具債務人與債權人身分的僕人,也許我們無法免除來自老闆或客戶的壓榨,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要去壓榨別人。「以仁慈待人的人多麼有福啊;上帝也要仁慈待他們!」善待所有服務你的人吧! (作者為實踐大學行銷系助理教授)

加拿大衝突學院25週年慶

  ◎陳星旭 1988年,加拿大衝突研究學院(CICR)tī加拿大首都Ottawa的St. Paul University 設立,是全世界出名ê衝突研究機構之一。加拿大聯邦政府tī 2003年立法通過《公共事務現代化法案》,則採用in ê 研究方法及成果,訓練中階以上主管。早時Rwanda、Bosnia  兩國來加留學生也先後回國設立研究中心,對該地區 ê 內部衝突 ê 非暴力處理,提供真有效 ê工具。 全世界100外个國家攏有這个研究學院 ê 結業生。2005年由陳校賢博士,經過2年 ê 修習研究,取得該中心「學院院士兼任高級講師」ê資格,將這套處理衝突 ê 工具,Third  Party  Neutral(TPN,中性第三者)引進到台灣,tī長榮大學成立「長榮大學衝突研究中心」,後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也參與合作計畫及執行,在台灣訓練近千位俱備有專業處理衝突 ê 牧者及社運人士。2013年4月6日,CICR beh...

令人感動的安慕理牧師

◎王貞文 彌迪理牧師葬禮才過兩個禮拜,又傳出宣教師安慕理牧師(Rev. Boris Anderson)在英國時間4月15日早上7點過世。陪台灣走過政治高壓艱困歲月的宣教師們一一卸下在這個世上的重擔,他們的精神卻依舊在對我們說話。 安慕理牧師是黃彰輝牧師重要的同工,才華橫溢,卻十分謙卑。他是牧師之子,牛津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劍橋韋斯敏斯德學院接受3年神學訓練,在那裡認識了黃彰輝牧師,成為一生的朋友。當時韋斯敏斯德學院鼓勵畢業生,推薦最優秀的學生至海外宣教,於是安慕理牧師受召,加入海外宣教的行列。1945年,安慕理牧師與氣質出眾的牧師娘傅明珠老師結婚,翌年受派至泉州。 黃彰輝牧師於1949年開始擔任復校後的台南神學院院長,他積極向英國長老教會爭取,讓安慕理牧師到台灣擔任他的副手。安牧師夫婦在台南工作至1963年,對形塑戰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與信仰精神,有重要的貢獻。 除了神學教育工作外,安牧師還設計台南神學院禮拜堂,在古典羅馬式基礎上,巧妙融合台灣文化的元素,並用心地配合台南的氣候與人文等因素,成就了一個舒適而充滿美感的禮拜空間。他也參與聖詩的編輯與啟應文的編寫。 安牧師娘傅明珠老師不但是神學院希臘文與英文老師,也在成功大學外文系教古典文學,在白色恐怖的威權體制下,勇敢而有智慧地利用希臘悲劇,與學生談及個人的良知和國家律法的衝突,討論不向威權低頭的倫理堅持。 1963年安慕理牧師離台回到英國之後,投入英國長老教會的改革、聯合與組織再造的運動,推動了英國聯合歸正教會的成立。安慕理牧師與傅明珠老師對台灣始終極為關心。黃彰輝牧師在1966年也再次到了英國,擔任普世教協神學基金會的幹事,並積極投入海外台灣人為台灣爭取民主與人權、國家與文化尊嚴的「自決運動」。安牧師夫婦也一直默默地協助這個運動。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因有安慕理牧師夫婦在英國為台灣民主運動與台灣教會發言,才能突破台灣政府單方面說法,讓世界各地的教會了解在台灣人民的願望與挫折,啟動人道關懷的機制。 今年1月18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一行人在北約客夏安靜的山區Northallerton的小村Aysgarth拜訪95歲的安慕理牧師,是個觸動許多人內心的經驗。他的身體狀況不佳,一直期盼早日回天家與親愛的家人團聚,但是他興奮地接待著來自台灣的訪客。 「恁知影,我永遠無忘記台灣。」年老的安慕理牧師仍用台語大聲而清楚地說:「我的盼望,就是台灣人的前途,一定愛台灣人自己決定。袂使(不可)互北京來決定,嘛袂使互東京來決定。」 他充滿生命能量的宣告,震動在場每個人。我把台南神學院的卡片交給他,他一字字讀出上面的祝福:「阮攏數念你,願上帝祝福你。」他滴下眼淚,我上前握著他的手。他說:「我一生尚好的時間,是佇台南神學院。佇遐,我學到關係人、上帝、與耶穌,我學著足多。黃彰輝牧師是我一生上好的朋友。」 我們要離去的時候,安慕理牧師與所有的人一一握手,又送我們到門口。外面已經開始在下雪,但是他一直站在門邊,向我們揮著手,直到車子遠離。 (作者為台南神學院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