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武漢肺炎)疫情,許多國家限制進出口、陷入半鎖國狀態;其中,台灣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糧食自給率約是30至35%;疫情影響,也讓「糧食自給率」議題進入大眾視野,與之習習相關的,是台灣國土規劃與違章工廠佔用、汙染農地問題。適逢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本期(3556期)專題採訪「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與山林國土組專員蔡佳昇,談糧食自給率、農地違章工廠,以及與整體氣候變遷有關的能源轉型議題。(張原境、林婉婷專題報導)

(相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為何大眾普遍對能源轉型信心不足,容易有缺電或限電恐慌?」

蔡中岳:台灣人對於電多關注3個方面:電夠不夠、電價以及空氣汙染

若要談論電夠不夠,需先了解何謂「備轉容量」,每日全台用電量從日至夜有高低起伏,通常高峰落在夏季與中午,當每日實際可調度發電容量扣掉瞬時最高用電量後,相差餘裕即為「備轉容量」。電難以儲存,不是發越多越好,2014至2015年的備轉容量大約2至3%,目前則約6至8%,其實是足夠的;民眾信心則有賴教育,比如一般民眾多認為核能佔台灣極大的發電量,但事實上僅約10%,而不論是核電或是燃煤、燃氣等電廠都有使用年限,接近或超過年限故障率自然會提升,甚至有造成其他汙染災害的風險;現在方向是在使用年限到期後除役,而非立刻關閉,並思考如何逐步補進新能源,核電準時除役與是否缺電,其實並無干係

延伸閱讀:

台灣首次 第一核能發電廠將除役

多元行動表達廢核 盼望更多支持

再來談論電價。台灣既有能源原料如煤礦、石油、天然氣、鈾礦等多仰賴進口,價格掌握在他人手中,沒有產能源,但電價是全球數一數二低;然而基金會支持的理念是「合理化」電價,而非僅調漲電價。台灣目前不同用電級距收費差異不大,應朝基礎用電較便宜、拉開電價級距收費,目標在於鼓勵省電以及付出合理的成本,這樣不見得每個人所收取的電費都會調高。其實一般民眾多不清楚電價計算,若有機會妥善說明,大多不會反對。

至於不同能源價格,應以「均化成本」的方式考慮,若只單看鈾礦,核能確實便宜,然而若將核廢料處理、核電廠建造等前期、後續成本,以及環境污染、民眾健康等風險考慮進去,有時成本難以估算;相較之下,綠能反是成本最低能源。

至於空氣汙染,根據環保署資料,其實發電廠僅占所有空氣汙染源9.8%,最為人詬病的台中火力發電廠在專家學者的研究中,最多的數據也僅達台中區域的15%,交通工具、傳統產業、農業燃燒等反而為較大宗的空汙來源。另一個與空汙有關因素是大氣擴散條件,夏天雖然電廠運轉較多,但因西南季風吹拂,排放物多會被吹走。不過發電端轉型仍需持續推動,燃煤與燃氣的空污落差不小,如硫氧化物就差了138倍,懸浮微粒也差了48倍左右,燃氣取代燃煤是第一步,再生能源則為最終目標,是為「非核減媒」。

延伸閱讀:

興達電廠擴建 環團呼籲先拆煤再換氣

反空汙大遊行 堅持無煤非核願景

然而再生能源也並非無限制發展,比如太陽能板興建「屋頂型」優於「地面型」,前者既可發電又可遮陽,後者則須評估對於該區域環境生態的影響,因此在光電發展上,我們推行「環境社會檢核機制」,分別從環境及社會端檢核其對於生態及產業造成影響。

推動能源轉型過程中,我們亦提倡「公正轉型」的概念,對於轉型過程中勞動權益受損,提倡政府與廠商應予以輔導,民眾亦參與在轉型過程中,而不僅只有政策及企業,整個過程應考量多方複合因素。

延伸閱讀:台灣光電總體檢 五大訴求速回應

 

「如未來真執行課徵能源稅或碳稅,在執行上可能有哪些潛在漏洞、又如何因應?」

蔡中岳:因應氣候變遷,國際提出「碳定價」(Carbon Pricing),以稅制或碳交易方式收取,但意義是在減碳,不是懲罰企業

聽到多徵稅,企業一定會跳腳,並稱會遷廠他國和解雇員工;所以我們提出「稅收中立原則」,國家每年向民眾課稅總額不變,增加能源稅後就減少其他項目,例如所得稅或營業稅,讓總額維持;如此被課徵能源稅的是排碳大戶如企業、工廠,但一般民眾所課徵的稅卻能減少,以此激勵社會大眾支持這項決策。

至於課稅是否真的能夠減少碳排放?假如每年度碳交易量設定總額並逐年減少,一方面走向減碳,一方面也能促使企業思考是要購買更多排碳權、又或是要改善廠房設備以減少排碳。

延伸閱讀:台灣面對氣候變遷的五大減碳方案

 

身體力行實踐節能: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總部辦公室

2018年,感謝有支持者無償借用,地球公民基金會高雄總部擁有容納辦公和講座的新空間;為了「以身作則」,基金會決定打造節能辦公室,並委託「綠適居協會」的邱繼哲博士團隊設計和施工。

介紹辦公室時,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笑著回憶,當初辦公室密不通風,且有東曬與西曬問題,進入辦公室沒多久,大家便滿頭大汗;要使室內溫度下降,傳統思維是加裝多台冷氣以降溫,但節能辦公室以相應角度「對症下藥」:在「隔熱」方面,東面的辦公隔間加裝隔熱牆、百葉窗與遮陽棚,並種植綠色植栽;西面的講座教室則打造全台首座「雙層玻璃隔熱系統」,從原本的玻璃幃幕往室內縮約30公分,再建一面玻璃牆,中間加裝百葉窗,並利用低耗電動力排氣系統,將要從辦公室排出的冷空氣先灌入兩面玻璃牆之間,達成降溫效果,最後再從唯一的對外窗排到室外;隔絕的溫度差可達20度。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攝影/林婉婷)

在「通風」方面,辦公室安裝有控溫、控濕與清淨功能的進氣系統,進氣機裝在東面陽台,引進外部空氣先透過2層濾網過濾PM2.5等汙染,再經除濕機調節濕度;除濕機排水可收集再利用;乾淨空氣送入室內並在小台冷氣機中冷卻,最後送到辦公空間,使整個辦公室平均溫度約維持在27至28度、溼度60度,清新、乾爽且舒適。講座教室聚集人多會使二氧化碳濃度提升,故特別加裝自動化過濾進氣系統。

蔡卉荀分享,一般民眾在既有住家設計上,也能透過小改造達到節能效果,例如玻璃窗貼隔熱貼、用書櫃充當隔熱牆、陽台種植爬藤類植物,美化視覺又有助降溫;空氣汙染較嚴重地區的民眾可以考慮在使用頻率較高的空間加裝進氣系統。在其他設計細節與使用習慣培養方面,如換裝LED燈、改為局部照明、獨立電燈與電器開關、用電高峰時間避免使用高耗電電器、熱水壺取代立式飲水機等。

 

系列文章

地球公民基金會談投入台灣環境運動心路歷程

山林水土議題:農業、糧食與違章工廠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