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

【舉目向山】從無感到有感的信仰

使徒行傳2章36~40節;希伯來書4章12~13節 ◎王子豪(高雄中會三一教會牧師) 「無感」是這一年來在台灣政治上常聽到的用語,主要是指「政府的作為讓人民感受不到」。雖然政策行銷,包括美化政績,但人民常常感覺不到,因此政府常說要讓人民從「無感」變「有感」,當然這是在政治上的用語與現象。但「無感」這個字卻也常出現在我們信仰中,就是指信徒對於信仰常常沒有感覺、沒有什麼感受。政治上的「無感」是因為政府的無能與不親民,但信仰上的「無感」卻是信徒在信仰上的「習慣化」和「安逸化」所造成的。 「習慣」和「安逸」 一個基督徒對信仰之所以會「無感」,原因當然很多,但大部分的人是因為在這信仰上「習慣化」和「安逸化」所導致。所謂「習慣化」就是指漸漸將信仰當成「習慣」,這「習慣」並非是指好的態度,而是把信仰當成一種無聊的例行公事。有一些基督徒做禮拜就是這樣的態度,對他而言,禮拜沒有任何的期待,不期待在禮拜中遇到主,不期待在禮拜中聽見主的話,做禮拜等於「坐」禮拜,真的就是坐著禮拜到結束。 另外一種導致「無感」的因素就是「安逸化」,是我們在信仰中,因著上帝的眷顧,結果卻使我們的信仰抗壓力越來越像溫室的花朵,許多第二代基督徒就是如此。當第一代基督徒突破萬難接受福音,上帝的祝福臨到,但是第二代基督徒打從出生就是基督徒,也沒有經歷為了信主遭受困難的體驗,因此在信仰生活中,一直都很平順,因而對信仰「無感」,甚至到最後離開信仰。舊約聖經中許多時代的以色列人就是如此,在以色列民族遇到強敵時,舉國哭求上帝保守、悔改認罪,反而使信仰警惕;但在天下太平時,人民反而轉向敬拜假神,這就是信仰安逸化的結果。 扎心的信仰 在使徒行傳2章的經文裡,我們看見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他對著眾人述說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作為,最後被釘十字架,但上帝讓祂復活,立祂為主,成為基督了。我們不知道這樣簡短的講道到底是如何感動當時的人,但是聖經指出,「大家聽到了這話,覺得很扎心。」(2章37節)不管如何,我們看見就是上帝透過彼得所說的話,讓眾人感到「扎心」,扎心的原意是「針刺穿」,亦指「強烈痛苦的感覺」。 這也讓我們想到希伯來書4章12節:「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上帝的話就是如此,是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能夠刺入和剖開,而我們的信仰真是如此嗎?或是我們已經對上帝的話「麻痺」?當我們無法對上帝有「敬畏」的心的時候,這信仰也會對我們「無感」。 彼得講完道之後,這些人的反應不只扎心,也問彼得當怎麼做?彼得告訴他們要「悔改與領受聖靈」。這不就是我們信仰的初衷嗎?就是對自己所做的悔改,並領受聖靈的更新,更祈求聖靈幫助我們改變,並結出聖靈的果子。這樣的態度,絕對不是只有初信的時候,或是洗禮的時候,這是一輩子的事。讓我們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在信仰上有扎心的感動了? 讓信仰「有感」 曾聽一位牧師形容我們基督徒的信仰,他說:「人家說我們『吃教』,可是我們真的是『吃教』,我們的『吃教』是『吃上帝吃夠夠』(早期台灣民間信仰的人常戲稱基督徒是「落教」或「吃教」)。這使我們深深地反省,為什麼基督徒最後「什麼都怕,就是不怕上帝」,「什麼都愛就是不愛耶穌」?因為我們的信仰已經「形式化」、「僵化」。唯有求上帝再次用祂的話消融我們的剛硬心,使我們常儆醒與主同行,讓我們常常對信仰有「感覺」、有「感動」,不是「僵化」的,是有「活潑生命」的。 今年是我們長老教會推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的第3年,在迎接即將來到的台灣宣教150週年之際,讓我們真能時時反省,在信仰上時時被上帝的話「扎痛」,好讓我們悔改、領受聖靈,如此才有「動力」、有「見證」來傳揚福音,好讓我們在信仰上的「質」與「量」都並進。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默禱預備心 詩歌敬拜: 1.新《聖詩》321首〈我主,我救主,我真愛得完全〉 禱告:求主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軟弱,以及靠主得勝。讓我們時時反省自己的軟弱與罪性,求主幫助,使我們心清手潔,在主裡成為新造的人。 2.讚美之泉專輯7〈展開清晨的翅膀〉 禱告:我們的一切主都明瞭,我們也無法逃避神的面。求主讓我們在信仰中,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以為神不知道或神不插手。求主引領我們,走在祂所預備的道路上。 3.新《聖詩》537首〈迷路的人當行倒轉〉 禱告:或許我們都曾經軟弱過,都在信仰的路上跌倒過,但求主接納我們,使我們再次舉目仰望祂,求主呼喚我們,使我們再次親近祂,來到祂跟前,俯伏敬拜祂。 認罪禱告:使人有活命的主,我們感謝?帶領我們來到?面前,用禱告來親近?。好讓我們在禱告中經歷?的同在,也經歷?話語的力量,使我們的靈甦醒,好讓我們的生命不斷被提醒,不再在習慣的信仰生活中麻痺。我們為此向主?認罪,求主赦免我們的惰性與軟弱,讓我們不再用「安逸」的心態來認識?,而是時時看見主?的真實,讓我們的信仰也成為活生生的見證。奉主耶穌聖名,阿們。 聖經:使徒行傳2章36~40節;希伯來書4章12~13節 信息:從無感到有感的信仰 回應詩歌:新《聖詩》149首〈脫出罪惡、烏暗的交界〉 回應禱告: 1.為自己禱告:求主幫助我們,重新反省我們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在我們的心中已缺少那敬畏的心?在我們每一次靈修或禮拜時,上帝的話是否常對我們說話,常使我們扎心? 2.為教會禱告:是否我們的教會對於上帝的話語、對於上帝的心意早已冷漠無感,求主讓我們的教會重新站立在上帝的面前,敬畏祂,行出上帝所看為美好公義的事。 3.為台灣禱告:求上帝真理的話能彰顯在台灣這個國家,也讓上帝的子民在這塊土地為祂作見證,讓我們都能真正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主同行。 代禱: 1.為總、中會 為總、中會所推動的「一領一‧新倍加」運動禱告,今年已經入第3年,讓我們不論在信仰造就或傳揚福音都能為主見證,讓上帝國的福音廣傳。 2.為教會 為自己教會今年度的目標禱告,並求主興起我們的教會,也為教會宣教和社區事工禱告,讓我們勇敢走出去,也為會友的靈命禱告。 3.五指禱告法 (1)為親人(大拇指最靠近自己,代表親人) (2)為牧師、長執、同工等教導者(食指是常常指著別人,代表教導者) (3)為在上位者,為國家、政府、所在地縣市長(中指是最長的,代表領導者) (4)為軟弱者,為教會軟弱的會友,不論是身體、經濟、家庭等(無名指是無力的,代表軟弱者) (5)為自己(小指是最小的,謙虛的意思,代表自己) 4.為教會會友的家庭 (可每禮拜選擇一戶會友的家庭禱告) 聖詩:《聖詩》267首〈祈禱的時此時極好〉 祝禱: 彼此祝福:(彼此握手問候說:願上帝的話常常對咱講話)

【舉目向山】從巴別塔談反壟斷

創世記11章1~9節 ◎羅光喜(台南神學院老師) 創世記11章1~9節的巴別塔故事,記載了上帝降世變亂語言與分散人民的經文。近日在媒體報導中我們也看到民間有反旺中壟斷媒體的事件。其實巴別塔的故事描述地上全民被集中語言、被統一而興建巴別塔,所反應的是背後必有一強力政權操控,迫使人民趨向政治經濟文化的一致性來執行帝國意志。對當代世界而言,特別是台灣,壟斷媒體則是進一步對人民洗腦以成為中國帝國順民的第一步。若上帝是反帝國統一政策的上帝,則反媒體壟斷就成了當代服事神的必然事工。當代屬神的教會應起來,為反帝國一統與各種壟斷情事的事工來代禱。 反對文化、媒體、與語言的壟斷 耶和華講:「看啊!諸個百姓攏合一,言語亦一樣,現今已經起手做此個事,以後in所欲做的無一項會禁止。來啊!咱落來去,佇遐拍亂in的口音,互in的言語大家b?e相通。」(創世記11章6~7節)。 看巴別塔的故事必須按聖經編輯,從創世記第10章看到第12章。在第10章中可以看到「一家多國」的啟示,同一祖先挪亞的後裔閃、含與雅弗的79個計名子孫「各照伊的腔口,照in的宗族,照in的邦國」(創世記10章5、20、31節)。何以到第11章,語言、宗族、邦國都被統一了呢?能達到這樣的結果,除了威權統治外,便是某種教育或媒體對全民的洗腦所致。巴別乃是強人寧錄所建的諸國之一(創世記10章8~10節),也成了後來一統天下的帝國。 當代,台灣面臨的文化、媒體、與語言壟斷至少有二:一是中國,另一是美國。民間反旺中壟斷媒體,反對發跡台灣宜蘭卻致富於中國的旺旺仙貝老闆蔡衍明,在買下擁有中國時報、工商時報、中國電視公司、中天電視等多家媒體的中國時報系後,還要繼續買其他平面媒體與第四台等,企圖逐漸獨佔單控台灣媒體並作中國對台洗腦與併吞工具。至於美國,則把台灣麥當勞化與好萊塢化了。 因此,上帝反巴別語言一統,教會當反中國或美國對台灣的直接或間接的文化、媒體與語言的壟斷。 反對政治與經濟統合或壟斷 全地的人民遷到示拿地後說:「來啊!咱著起城及塔,塔頂抵天,為咱立一個名,免得咱四散佇全地。」(創世記11章4節)這些事看起來好像是人民自動自發而做的,但若以五經最後編成的巴比倫統治後期到波斯統治初期的時代背景來看,全地人民遷到示拿地建城建塔,其實是巴比倫帝國壓迫下的結果。 希伯來文「巴別」與「巴比倫」是同一個字,而巴比倫正是消滅偤大國並擄掠百姓至巴比倫為奴的國家(列王紀下25章)。波斯消滅巴比倫後,從巴比倫歸回耶路撒冷擔任偤大省省長(因為不能復國)的大衛後裔「所羅巴伯」(哈該書2章20~23節;歷代志上3章19節),其名字的意義就是「在巴別生的」。其返鄉,乃是一種反巴別或反巴比倫帝國主義的行動見證。 全地人民被遷到示拿地建城建塔,就像在出埃及記中,以色列被迫要為埃及建倉庫是一樣的,是帝國壓迫下的被奴役經濟作為。台灣今天遭受到的政治與經濟統合或壟斷也至少有二:中國對台政商學與黑社會的直接或間接收購與收編;以及以美國為首全球化下對台灣政治與經濟的定位與限制。 中國對台灣各界的收購與收編,是要擄掠併吞台灣。美國對台灣的定位與限制,是把台灣當作高科技加工奴或當做與中國牌局的籌碼。此二者,都無尊重台灣主體性與人權的禮貌。 因此,上帝既然阻擋巴別一統世人與建造巴別塔的工作,台灣教會也當反抗中國或美國對台灣在政治與經濟統合或壟斷。 X  X  X 在巴別塔的故事中,上帝降世變亂語言、分散人民、與阻止巴別建塔作為。我們當代屬神的教會也應起來,反抗一切貪圖統合他人、統合台灣的帝國主義與各種壟斷情事。我們當為此來祈禱。 &nbsp 舉目向山祈禱會 主提:從巴別塔談反壟斷 前奏: 宣召:我真歡喜人招我講:咱來去上主的殿。為著我的親人朋友,我欲講:願恁平安!為著上主── 咱的上帝的殿,我欲為恁求福氣。 (詩篇122篇1、8、9節) 聖詩:新《聖詩》571首〈咱的鄉土主所賜〉 啟應:54篇 信仰告白:(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 祈禱:全能的上帝!?是創造統治人與萬物的主!感謝?互阮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攏已經有相當的進步。但是人有罪,誤用?的恩賜。佇國際,有中國直接或間接對台灣產官學與媒體各界的收購與收編,積極想併吞台灣。有美國對台灣經濟的控制與地位的限制。佇台灣內部,也有不少人降服在中國的惡勢力下面,致到?公義慈愛創造的世界,被污穢變作欺善怕惡的黑暗所在。阮懇求?聖神施恩與引導眾百姓,互眾百姓知?的旨意,遠離政治經濟與媒體等等各種的壟斷與併吞的暴力,重新活佇真理與光明的中間,來互?歡喜。阮懇求?成?的旨意是奉耶穌基督的聖名,阿們! 聖經:創世記11章1~9節 講道:從巴別塔談反壟斷 聖詩:新《聖詩》342首〈請來,主真光〉 代禱:(大家開嘴為3項事祈禱) 1.求主上帝阻擋中國佇政治經濟文化或媒體上直接與間接對台灣的統合與壟斷,求主阻止中國併吞台灣。 2.求上帝阻擋美國對台灣的政治與經濟控制,互美國不損害台灣主權也不阻擋台灣獨立。 3.求主上帝彰顯公義於全地,互這世間「喪鄉人有福音,受掠的人會得解放,睛暝的會得著閣光,受壓制的人會得到解放」。 聖詩:新《聖詩》402首〈懇求主?引導我腳步〉 祝禱: 後奏: &nbsp

道住我們中間

◎周鴻鐘(台北中會馬偕紀念教會牧師) 約翰福音1章1~4節、18節;3章16~17節 曾數度來台的日本宣教師賀川豐彥(1888~1960年)對貧民窟的人甚是關心,在就讀神學院時就常訪問貧民窟,看到許多孩子有害砂眼的,有因梅毒而瞎眼的;又看到許多老人居無定所,露宿街頭;許多少女被工廠剝削、流落為娼,因此,他決意要成為一位貧困問題專家,並且實踐好撒馬利亞人故事的精神。 賀川豐彥經過4年半的努力研究後,再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2年,回國後擔任長老會牧師,再度返貧民窟。史瑪特(W. J. Smart)描述:「那是最污穢、下流的貧民窟,而他就住在那裡。」 賀川豐彥的鄰居都是私娼、小偷,他們以瞞騙警察為誇口的事。而殺人凶手,不只以謀殺紀錄為傲,並且準備增加殺人紀錄,以增加他們在地方的威望。街道滿佈污垢、垃圾,老鼠公然竄行在路面,到處充滿惡臭,到處看到人的身體因梅毒而腐爛。賀川豐彥就住在這種地方,與他們在一起、接納他們、照顧他們,所以被稱為貧民窟的救星。 賀川豐彥的所作所為正是詮釋「道成肉身」的神學意義。約翰福音告訴我們:「道是上帝,道成為人,住在我們當中,充滿著恩典和真理。」根據聖經「道住我們中間」提3點來互相勉勵學習。 啟示基督徒的領袖觀 「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與上帝同在,道是上帝。」(約翰福音1章1節) 基督徒的領袖要有道成肉身的精神,也就是僕人服事的精神。至高無上、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成為人住我們中間,這是一種恩典,上帝與我們同在,也是上帝委身謙卑的服事,同時啟示「基督徒的領袖觀」。每一位基督徒都必須要有謙卑服事、僕人的精神。 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從席位上起來,脫了外衣,拿一條毛巾束在腰間,然後倒水在盆裡,開始替門徒洗腳,又用毛巾來擦乾。然後祂對門徒說:「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我尚且替你們洗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為你們立了榜樣,是要你們照著我替你們做的去做。」(約翰福音13章14~15節) 「道住在我們當中(道成肉身)」的精神,就是為人洗腳的精神、僕人的精神。這種謙卑委身的服事,就是基督徒的領袖觀──領袖要成為眾人的僕人。(馬太福音20章26節) 原籍荷蘭著名的靈修和牧養神學教授盧雲(Henri J. M. Nouwen),曾任教於美國耶魯和哈佛大學的神學院。50歲的時候自問:「我年紀愈大,是否愈接近耶穌?」又問:「我經常忙於處理要事,缺少祈禱,是否上帝的靈被壓制了?」 於是,盧雲祈禱:「主,求?指示我要去的地方,我必定跟隨?,但請?清楚告訴我。」結果上帝指示他到方舟團契服事,那是一個收留智障者的地方,所以他就從哈佛大學跪到方舟團契。由最崇高、最顯赫、想要統治世界的地方,來到一群只懂片言隻字、社會認為的邊緣人當中,與一些思想和智力不健全的人過生活。以前所做許多有用的事,所有出名的著作,20年的教學經驗、過去的聲望、地位等,在這裡都不能運用,他的生命要重新開始。 從這裡他體驗了耶穌「道成肉身」的意義,也體會「道成肉身」所啟示的「基督徒領袖觀」的意義,就是委身謙卑為人洗腳的僕人精神,要謙卑服事人。 反觀近年來長老教會一些事業機構的董事長及一些董事耀武揚威,他們都是教會有名望、有地位的長老或牧師,一嚐到當董事長或董事的地位、權力與甜味,任期滿了就戀棧,捨不得下台,「呣甘換人做看嘜」。 啟示上帝的愛毫無保留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祂的獨子,要使所有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章16節) 耶穌來到世上,這是真正苦民所苦的Long Stay,道住在我們當中啟示上帝的愛。「我們接受祂、相信祂,祂就賜給我們特權作上帝的兒女。」(約翰福音1章12節)這位至高無上、創造天地萬物的真神,就是我們的父親,我們是祂的兒女,我們可以呼叫上帝是「阿爸父」(羅馬書8章15節)。 有一個人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有一次他在喬治亞旅行,有人帶他去看一位住在小茅屋的窮老婦人。這個老農婦問他是不是要到莫斯科去,他回答:「是的。」老婦人說:「那麼,你是不是可以幫我帶一包我自己做的太妃糖給我的兒子呢?」在莫斯科是絕對找不到這一類東西的。 這個兒子叫約瑟夫‧史達林。我們很難想像這位俄國獨裁者史達林,竟是喜歡吃太妃糖的人,但他的母親了解他。對史達林而言,世人雖稱他是殺人魔王,都是不重要的,因他是他母親的兒子,她愛他。上帝也是如此悅納我們,祂愛我們。 信仰告白使徒信經:「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謂之全能,所以祂創造宇宙萬物。而這位全能的上帝是我們的父親。因此主耶穌教導我們祈禱的主禱文,稱呼上帝是「我們在天上的父」。 「道住在我們中」啟示上帝是愛。上帝是我們的天父,祂愛我們每一個人,雖然我們有很多缺點,我們不可愛,但上帝是愛,祂愛我們,就好像我們是唯一需要愛的人一樣。 &nbsp啟示天父所賜永生取代短暫人生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祂的獨子(道),使所有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3章16節)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地球上來去匆匆的過路客,人生自古誰無死?英國倫敦有一商人叫亨利(Henry Goodear),平日信仰馬虎,很少去禮拜上帝。有一個主日,他陪著姪女去教會禮拜,沒想到當天牧師的講道是根據創世記第5章,整章經文都是講某人活了幾歲就死了。散會後他們步行回家,亨利每走一步、每一次心跳都在想牧師在講道時所強調的話:「&hellip&hellip某人活了幾歲就死了。」 次日,亨利整天無無法集中精神在事業上,自己雖然名利雙收,可是聖經的話語一直對他說話,不管好人壞人都離不開這個模式:「他活了幾歲就死了。」亨利開始醒悟:「現在我雖然活著,將來有一天我也會死,死了我將怎樣?到哪裡呢?」於是他虔誠跪下祈禱,求主耶穌憐憫,並接納耶穌為救主。 清朝才子金聖嘆因見官吏橫征暴歛,百姓叫苦連天,他就到文廟哭求減糧,而被控「哭廟抗糧,鼓勵謀反」判處死刑,砍頭時天下大雪。他作了一首詩憑弔自己:「蒼天為我報丁憂,萬里江山盡白頭,明日太陽來弔孝,家家戶戶淚雙流。」而在他的絕命詩中又說:「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在他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愁煩,無奈與茫然。 人死了,何去何從!然而「道成為人,住在我們中間」啟示天父所賜的永生取代我們短暫的人生。所以主耶穌安慰我們說:「你們心裡不要愁煩,你們要信上帝,也要信我。在我父親家裡有許多房間,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hellip&hellip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約翰福音4章1~3節) 因此,我們知道,我們的肉體生命隨著歲月不是走向死亡的道路,而是向著不能朽壞的生命走去,我們也明白肉體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我們不是短暫的今生過客,而是奔走在永生路上的天路客,不是走向毀滅,也不是走向空虛,而是走向新天新地。 &nbsp 左上圖為《耶穌為彼得洗腳》局部圖/1852~1856/英國畫家福特‧馬多克斯‧布朗(Ford Madox Brown)繪

【舉目向山】與主同步的信仰

創世記1章1~2節 ◎陳信忠(彰化中會原斗教會牧師) 每當遇到困難時,很多人會激勵對方,或要對方認清事實說:「我們現在在同一艘船上,不合作,互相傷害,那麼這艘船不僅不能進前,到最後可能沉入大海。」將這樣的詞句放在信仰上,我們可以說「教會的兄弟姊妹是在同一艘信仰的船上」,但對於信仰本質的角度,我們不能只說「我們是同一艘船」,我們應該更明確的問,是我們在上帝那艘船,還是我們堅持自己這艘船,而要上帝來我們這艘船。 最近很流行「雲端科技」,雲端讓人省了不少時間,但尚未成熟的雲端系統也常給人們帶來「不同步」的困擾。無法同步使得運用電腦記事的人會發生「同一個事件卻出現在不同的日期或時間上」,使得使用的人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可以相信這份記事,而這在使用雲端科技的人來說,真正是一個很大的困擾,特別是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同步就更顯得困難。 這樣經歷也使我省思,若基督徒的信仰沒有與上帝同步,生命就常會受到世界的價值觀左右。基督徒如何與耶穌同步?就是讀經、禱告,然後嘗試把從聖經所領受的,轉換成可實踐的生活方式,透過每位弟兄姊妹讀聖經,實踐上帝的話,就在實踐的過程中,自己得到幫助,也使得別人因為我們遵行聖經的話而受到祝福。 讓混亂重新得到秩序 創世記1章1~2節:「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提醒我們,上帝是創造天地的主,這個世界是上帝所造,上帝使得萬物在它被安置的位置榮耀上帝的名。原本空虛混沌的世界,因著上帝的介入而變得不再空虛、混沌。到了2章7節聖經記載,上帝用泥土造人,又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透過聖經我們看見,不管是對於萬物、人,都因上帝的介入而有一個新的開始,如:世界不再是空虛混沌,而人不再只是泥土,或者說人不再只是活著,而要活得有盼望、豐盛的生命。 信仰不能差不多就好 10年前的《商業週刊》782期(2002)曾以「態度決定勝負」為文,提到一些我們我們看似平凡卻偉大的生活態度。其中有個地磚師傅吳清吉,他總是仔細檢視剛鋪好的地磚線條,雪白的大片地磚鋪滿地上及牆上,每條線都接得筆直,他堅定的說:「我的師傅如果沒有鋪好,一定打掉重鋪,因為業主是要住10年、20年的,不可能差不多就可以。」我們的信仰也應該如此,不能變成「差不多就好的信仰」或是「有就好的信仰」。但在心態上,信仰不能發展到最後成為「有就好的信仰」,而是用不斷朝著上帝而前進的心,不斷的往前,學習著接納現在不足我與現實,但仍向著上帝存有盼望,不斷的用聖經的話成為你、我進步的動力。 祂愛我們,賜豐盛給我們 世界不會因為你不存在而停止,但會因為不接受上帝而失落他們的生命。會因你不遵行上帝的旨意,而被傷害,如: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傷害別人。 上帝造我們不是因為需要人拜祂,而是因為祂愛我們。上帝在還沒有造人之前,祂早就是上帝,而不是因為我們拜上帝,上帝才存在。不是因為我們奉獻許多金錢、人力、物質等,上帝才成為「豐盛的上帝」。 這些所謂的「豐盛的物質」上帝是一件不缺,甚至我們應該反過來說,我們所有可以奉獻給上帝的,全都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既然如此,那上帝為什麼要我們敬拜祂?原因很簡單,因為祂愛我們。當我們敬拜祂,遵行他的話,我們就會因著遵行上帝的話而被祝福、互相祝福。 不作生命的窮忙族 「窮忙族」(working poor)是指擁有固定工作但相對貧窮(例如收入低於特定貧窮線)的人士。有別於失業者,他們雖然有得到工資,但工資的金額不足以維持一個合理的生活品質。 有沒有可能基督徒的生命有一天也變成「窮忙族」,有在服事,但信仰的生命卻在服事的過程中沒有享受聖經中所寫的喜樂,反而得到許多不實的重傷、負向的鼓勵,以致於信仰生命越來越低落、生命越來越感到混亂、迷惑。 同步帶來祝福,讓人因你而蒙福 德國政治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在他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提到,新教徒因為遵行上帝的話,為了榮耀上帝的名,認真的工作,而就在這樣的信仰下,無意中帶來財富、從中下階級慢慢變成「中上階級」。透過韋伯學者的研究,在信仰的省思下,我們應該要思考,當信徒逐漸脫離貧窮生活,成為小康或富裕的人之後,教會也會因為會友財富的增加,而漸漸轉型成為「中上階級的教會」,當教會面對讓這樣的祝福時,我們又當如何成為「現在正面臨貧窮的人」、「資源較小的教會」的幫助呢? 讓我們與上帝同步吧!在同步的過程中領受、享受、付出。 舉目向山祈禱會 序樂:(靜默) 聖詩:《聖詩》40首〈我心敬愛主耶和華〉 祈禱:主啊,赦免我,常常要主進入我所堅持的這艘以我為中心的船,而不是我進入耶穌的船。常常在這樣錯誤堅持之下,傷害了自己、傷害了別人,主啊,求?光照我,使我勇敢、誠實的面對內心的自我,學習藉著信仰幫助內心的我成為一個誠實、勇於接納自己,並透過與主同步的信仰的人。 聖經:創世記1章1~2節 信息:與主同步的信仰 聖詩:《聖詩》331首〈我做基督兵丁〉 代禱: 1.為自己順服主的旨意禱告 主啊,幫助我,用?的話光照我,看見自己內心的缺乏。用?的話陪伴我,讓我在?的話中重新得力及被安慰。讓我學會安靜、等候的功課,讓我學習明白何時堅持、何時隱退。幫助我,面對在被?的話所光照之後那內心的衝突,不逃避,反而學習接納、面對。主啊,?知道我心的軟弱,知道我的不足,赦免我,常常在渴慕?,又背棄?的生活中度過我的每一個選擇、時間,扶持我,讓我的心不在求赦免中自責而不敢親近?,不在被稱讚中,迷失了方向。 2.為陪伴人而非改變人來禱告 主啊,謝謝?陪伴我,讓我明白自己的有限,接納我的不足,在被主陪伴的過程中,預備讓我學習陪伴人的功課。求?賜給我智慧,去陪伴每一個不同個體的人,看見上帝?所賞賜給他們的恩典,來陪伴他們,讓他們領受、享受?早就為他們精心預備的祝福,也藉著這樣不同的恩賜而彼此補足,在補足的過程中彼此也得到祝福。提醒我,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陪伴一個人,讓需要改變的人,因著?自己的話而看見自己的問題,而改變。不是因為我要他改變成為我自己想像中的好,而是學習陪伴他發揮、享受上帝給他的恩賜中,自己得成長、祝福,別人也因他而蒙福。 3.為與主同步的信仰禱告 謝謝上帝,?賜下聖經成為我們與?同步的基楚,在聖經的基礎下,我們得以認識?。透過早前信仰前輩的信仰生活,讓我們實際感受上帝愛的真實。透過教會的歷史、文物、象徵等,幫助我們認知到信仰傳承的美與祝福。在歷史的洪流中,透過不同的人、事、物來幫助我們與主同步。主啊,謝謝?。求?幫助我們,透過聖經的教導、早期信仰前輩的信心,成為我們的幫助,也成為我們的學習的榜樣,激勵、陪伴著我們將來也成為一位「與主同步的基督徒」。 4.為成為信仰的陪伴者來禱告 主啊,幫助我們明白教會中沒有所謂的「弱小」,只有「資源較少」的教會。世界沒有所謂的「尊貴的人」或「卑賤的人」、「尊貴的職業」或「卑賤的職業」,但有「不同膚色的人」、「不同種族、國別的人」、「不同職業的人」、「錢較多或多少的人」。主啊,幫助我們學習「資源較多的人幫助資源較少的人」、「資源較多的教會幫助資源較少的教會」、「學習力、理解力較強的人幫助學習力、理解力較弱的人」,讓這個社會、教會、人們成為信仰的陪伴者,讓人、教會、社會不只是陪伴,更因為基督教的信而存有盼望。 共同祈禱:主禱文 &nbsp &nbsp

我們的使命

&nbsp路加福音1章1~4節 ◎陳清芳(美國北維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nbsp 「提阿非羅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筆作書,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福音1章1至4節) 路加福音(包括整本聖經)不是上帝放在金盤中賜給我們的,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乃藉上帝所揀選的人的口與筆傳遞下來的。學者公認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是路加醫生(歌羅西書4章14節)所寫的,路加被譽為第一位基督徒歷史學家。學者也一致認為路加福音1章1~4節這4節是新約聖經中用最優美的希臘文寫成的(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故事也被稱為世上最偉大的短篇故事),它只是一個句子,用從屬關係子句和片語來修飾說明,每個用詞都有極深的含義,這句子的主詞是第3節的「我」,動詞是「寫」。這4節是路加的序言(自序),是最短的序言,只有一句,卻詳細敘述他所要完成的使命,包括:寫作的對象、寫作的動機、寫作的方法、題目的重要性及所要達到的目的。我們每個人也都有福音使命,應該學習效法路加的榜樣。 我們需要努力地傳福音(v.1) 路加既然(「既然」是加強語氣之詞,中文聖經沒有譯出)知道已有好些人或許多人提筆作書,為何他還要多此一舉寫書呢?一般人寫書是為創作,但不少人寫書,為要標榜自己,或批評貶低別人。今日也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在教會林立的地區再設立教會,為要標榜自己的教會是純正的教會,其他教會都是不好的,或是有問題。我們不是不能在教會林立的地方設立教會,因為每個教會傳福音有不同的對象與使命,應清楚知道自己的使命,都必須傳福音,因此路加寫書、傳福音並不是多此一舉。但也有些人走另一極端,既然有那麼多人在傳福音、在服事,沒有差我一個,就偷懶、不服事。 路加醫生得救後,隨從保羅四處傳福音,他思念主人「提阿非羅大人」,相傳這主人為人仁慈,家中僕婢和寄食的門生很多,路加可能是門生之一,為了將福音傳給這位主人,路加就在極忙碌中,用他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寫書來傳福音。上帝給我們每一位都有不同的負擔與恩賜,向我們親人或甚至遠方的陌生人傳福音。聖經教導我們:「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傳福音,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摩太後書4章2節) 傳福音和寫書都是一件艱鉅的工作,所以要有努力的態度。路加用「提筆」這字,在新約聖經只出現這一次,是主動語態直說語氣,含有中文「提筆有千斤之重」之意,需要仰賴上帝,靠自己絕對是徒勞無功,但我們不是被動,乃是主動順從聖靈的帶領,努力工作,並將榮耀歸給上帝。 我們需要親身經歷福音(v.1~2) 路加肯定好些人的著書(傳福音),他們都親身經歷了福音。「這些人述說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親眼看見」這個字,新約聖經也只出現在這裡,是醫學用詞,也就是今日「驗屍」這字的演變,「驗屍」不是走馬看花,隨便看看,乃要仔細檢查,還為了一個目的在檢查,是有意義的舉動。基督徒的信仰不是憑空?造,而是建基於歷史的事實,是有意義的信仰。「傳給」這個字含有服事的意義,是指基督徒信仰的代代相傳,是靠得住、經得起考驗,不是耳語所傳的路邊新聞,亦不是道聽塗說的人云亦云。 路加肯定別人著書,我們也應用積極的態度肯定別人設立的教會,肯定別人的服事,一起合作,將信仰傳承下去,每個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希伯來書2章3~4節:「我們若忽略這麼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這救恩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上帝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我們不是第一手資料的見證人,都是後來聽見的人,也因親身驗證經歷了福音。「證實」這詞是法庭用詞,有宣誓的保證。我們也應肯定證實,福音絕對是正確、有功效的。這裡提到三位一體的上帝、聖靈與耶穌同為救恩作見證。「神蹟」這字是記號的意思,這字演變成「意義」(significance),我們不是看重神蹟的本身,而是要傳揚神蹟所要表明的意義,包括上帝的屬性、上帝的拯救。 我們需要詳細考察福音(v.3~4) 福音不僅有主觀的經歷,也有客觀的證據。路加說:「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著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加搜集了各種資料,與主要的人物都談過話,並經詳細的考察,根據歷史事實,寫成了路加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這2本書。 路加知道語言文字的重要,要詳細考察,字字仔細斟酌。談話與對話也要句句斟酌,使用語言不僅僅是傳遞音訊資料,應該將意義傳遞出去,以達到講道、教導、輔導的目的。今日社會,語言不是被人濫用,就是用來欺騙,缺乏意義。 靈修學大師畢德生牧師在他的書《天天活出神的話》中有一則發人深省的故事,他說: 「當我女兒凱倫還小的時候,我常常帶著她到療養院探訪。她比聖經還管用。只要她一進門,療養院中的老年人個個精神一振。他們很喜歡她的笑容,也向她問個不停,時而碰觸她的皮膚,時而撫摸她的頭髮。有一次,我們探訪屬於老人痴呆症前期的何老太太。她話說個不停,全都對著凱倫說。大概凱倫的出現觸發了她的聯想,因此她講了一個自己童年時期的軼事。然而,當她講完整個故事後,又一字不改地重複了一遍、一遍,又一遍。大約過了20分鐘,我擔心凱倫會覺得不自在,或是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因此,我打斷了何老太太的故事,為她抹油、按手和禱告。在回程的車上,我稱讚凱倫耐心十足又肯關懷,在聆聽這個不斷重複的故事時,絲毫沒有露出任何煩躁或沉悶的表情。我說:『凱倫,何老太太頭腦的運作方式和我們的不同。』凱倫接下去說:『噢,這個我知道,爹地,她不是在告訴我們某件事。她是在向我們說,她是怎樣的一個人。』 年僅9歲的凱倫已懂得兩者的分別。她曉得何老太太使用話語不是為了與人商討事情,而是尋求生命上的交流。我們整體的文化很少會關心這樣的事,但這卻是牧師必須關注的事。我們的主要任務,或說牧師的主要任務,不是為了傳遞訊息,而是尋求生命的交流。」 路加知道每一個人都有使命,需要傳福音,他樹立了榜樣給我們,我們傳福音之先,要努力下工夫,正確地了解信息,自己先受益,才能說服別人,使別人得幫助。傳福音的態度也要嚴謹,若用隨隨便便的態度傳福音,別人也就輕看福音。傳福音是生命的交流,需要生命受裝備。每一位信徒不但要常常聽傳道人講道,參加查經聚會,也要自己勤讀聖經,詳細研究,免得在這個混亂的世代,被異端學說迷惑。 &nbsp &nbsp

日久不一定見人心

日久不一定見人心 有一句話: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可以肯定的是路遙一定看到馬是否強壯有力,但是日久不一定見人心。 耶穌在許多人對他有爭議的時候做了一件事,就是趕出啞巴鬼使啞巴能說話,可是卻有人說他是靠鬼王趕鬼,也有人要求耶穌顯明天上的神蹟,耶穌可以行神蹟,可是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不會因為耶穌行神蹟而改變。 有些人否定耶穌的權柄是從神來的,人辱罵、褻瀆耶穌,證明日久不一定見人心,有些人專門曲解別人的工作,凡是他們自己作不來的,就說別人是在被魔鬼利用。也有些人明明看見耶穌的神蹟是從天上來的神蹟,卻不相信而要求天上來的神蹟。 日久不一定見人心有許多的因素,本篇文章提到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刻板印象,第二個因素是否定事實。 耶穌旁邊的人有些並不希罕耶穌有權柄和能力,就算耶穌有權柄和能力他們也認為不是從上帝來的,他們已經有一個救世主的想法,至少救世主是尊貴如大衛王,或是博學如文士與法利賽人,不可能是平民,是木匠之子,所以耶穌就算是救世主他們仍然不信。 另一個是否定事實,他們已經看見天上神蹟仍然不信,就如同有人分享他自己做的麵包,還是有人不信這麵包事他做的。 刻板印象與否定事實是一體的兩面,當一個人被否定,這個人的動機與作為都會被否定,所以耶穌不希望我們論斷人,因為論斷使人跨過事實而存著偏見看人。 不以偏見看人,首先是不以偏見看神,看見神的慈愛何其寶貴,世人投靠在祂翅膀的蔭下。看見神使人飽足,當人心遇見神必能以客觀態度面對神,因為他的心歸向神,就能以正確的態度觀看人心,欣賞對你有成見的人,並且使他對你「日久見人心」。

為何要信耶穌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問基督徒為什麼要相信耶穌,問這樣的問題是和人傳福音的好機會,可以和對方分享福音。

【舉目向山】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使命

使徒行傳9章10~19a節 ◎李冠呈(高雄中會重生教會牧師) 你是否常覺得自己卑微、一無是處呢?是否常覺得自己無法為主做什麼、榮耀上帝呢?透過亞拿尼亞的故事,上帝要告訴我們:「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使命」。 聖經中共有3個亞拿尼亞,都出現在使徒行傳:5章1~11節提到亞拿尼亞和他的太太撒非喇,因為「奉獻不誠實」,經文說撒但充滿了他的內心、而失去生命。23~24章也有一位大祭司亞拿尼亞,吩咐旁邊站著的人打保羅的嘴,並向巡撫控告保羅。另外在9章10~19節的亞拿尼亞,則是本文的主角。 領受異象的 &nbsp 亞拿尼亞 箴言29章18節:「沒有異象,民就放肆;惟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異象就是上帝的話,教會一定要有異象,才會有凝聚力、向心力。想想教會的異象是什麼?有沒有和兄姊同心達成?亞拿尼亞對主說:「主,我在這裡。」讓我們想起以賽亞書6章8節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以賽亞對上帝說:「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主呼召的時候,你願意將生命擺上回應主,為主所用嗎? 主吩咐亞拿尼亞為掃羅按手禱告並且傳福音給他,亞拿尼亞知道這是一個危險的任務,因為掃羅是殺死聖徒司提反及許多基督徒的「大魔頭」,亞拿尼亞指出:「我這一去有可能送死。」但是主的回答卻非常乾脆:「你只管去!」這不僅是一種命令與呼召,也是一種生命的保障。主知道亞拿尼亞可能會遇到的危險,但是祂的命令仍舊是:「只管去!」聽到呼召或看到異象,我們的責任就是:「只管去!」把福音傳給需要的人,實踐主的呼召與命令。服事很多時候未必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乃是順服神去做神要我們做的,亞拿尼亞確信這是主的吩咐時,雖然「一開始不願意,卻甘心樂意順服」,因為他知道這事出於神。 有愛心的 &nbsp 亞拿尼亞 亞拿尼亞立刻起身去見掃羅,把手按在掃羅身上說:「兄弟掃羅,在你來的路上向你顯現的主,就是耶穌,打發我來,叫你能看見,又被聖靈充滿。」掃羅的眼睛上,好像有鱗立刻掉下來,他就能看見。於是起來受了洗;吃過飯就健壯了。看到這段聖經會很感動,因為亞拿尼亞已經接納掃羅稱呼他為「兄弟」,這是多麼了不起,是多們不容易,亞拿尼亞原來所懼怕和仇視的敵人掃羅,現在竟成了他所親愛的兄弟掃羅;那位逼迫人者,成了被逼迫者家中的一名成員。 對一個迫害你的兄弟姊妹的人,你饒恕他、原諒他,願意去到他面前、甚至愛他、為他禱告、還服事他,是多麼不容易,亞拿尼亞的愛心,在冷漠的現代社會更是迫切的需要。在亞拿尼亞的行動與禱告中,他有接納、醫治與饒恕的代禱,也有聖靈充滿的祝福,唯有如此有愛心的信心,才能夠被主使用並榮耀主。 有信心的 &nbsp 亞拿尼亞 我們不僅要用理智和經驗來衡量,更要緊的是用信心、祈禱和順服來面對。亞拿尼亞順服主的吩咐,需要有很大的信心和勇氣。也許我們不能像保羅那樣滿有恩賜能力,轟轟烈烈為主做大事,但是我們可以當亞拿尼亞,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弟兄,卻讓保羅十分思念。使徒行傳22章12節保羅說:「那裡有一個人,名叫亞拿尼亞,按著律法是虔誠人,為一切住在那裡的猶太人所稱讚。」這表示保羅一直把亞拿尼亞放在心上。此外,我們再也沒有從聖經中讀到關於他的事蹟,可見他不是什麼大有名望的人,但是主卻使用他,叫他幫助大有能力的使徒保羅。亞拿尼亞因著相信主的話,有勇氣遵行祂的命令,因而在聖經裡面萬古流芳。 X  X  X 今天主也在尋找這樣的人,並要使用他們。2012年葉姓少年在4月25日清晨酒後開車,超速撞上資源回收車,再撞上早起運動的李姓婦人,導致李婦死亡。李姓婦人丈夫疑因悲痛過度而猝死,留下8歲女兒。經歷媳婦被葉少爺撞死、兒子傷心過度而過世的哀傷,祖父母卻在2012年感恩節於高雄新興教會受洗,願耶和華滿滿的恩惠與慈愛臨到他們家中。不知道是誰引導他們信主,但引導他們的人就是亞拿尼亞。願上帝在教會興起許許多多的亞拿尼亞,願意聆聽上帝的聲音、順服上帝的帶領,引導人來到主面前。 &nbsp 舉目向山祈禱會 靜候:請安靜心預備好自己來到上帝面前 序曲:〈我要向高山舉目〉(我beh舉目向高山) 我beh舉目向高山(司琴彈奏1次後吟唱數次) 我beh舉目向高山 &nbsp我的幫贊叼落來 我的幫贊是對創造天地的耶和華來X2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哈利路亞 哈利路X2 宣召:(齊念,同心來到主面前) 願耶和華的名受謳咾,對此時到永遠!對日出到日落的所在,耶和華的名是應該謳咾者!耶和華盤過攏總的國;伊的榮光卡高佇諸個天。(詩篇113篇1~3節) 詩歌:(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主) 2首〈今阮敬拜?,基督〉(吟詠數次) 喔~~今阮敬拜?,主耶穌 讀經:使徒行傳9章10~19a節 默想:默想3分鐘 &nbsp聽到音樂吟詠35首〈我的靈魂稱頌天父〉 6首〈謳咾主上帝〉(默想後吟唱2次) 謳咾主上帝,閣稱頌祂的名 謳咾主上帝,祂互我有閣活 信息: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使命 禱告:親愛的天父上帝,感謝?帶領阮進入新的一年,這是主所命定的年,阮在其中歡喜快樂,佇新的一年,?必互阮享受佇地裡親像佇天裡的應允。 天父上帝阮感謝?,2013年?的同在會保守看顧阮的生命、生活、家庭、工作kap信仰。?豐盛的賜福在阮的身上,願?保守阮、帶領阮、臨到阮身上,使阮出入蒙福。阮的親友都可以從阮身上看見?同在的榮光,成為?的鹽?的光。 新的一年,在阮的生命裡、家庭中、在教會和我的工作、學業上,互阮攏會經歷到?的良善與慈愛,也求?使用小小的阮,互阮成做?救贖恩典計畫當中的一部分。奉耶穌基督的名祈求禱告,阿們! 奉獻:(甘心樂意的奉獻蒙主喜悅) 14首〈求?賜平安〉(奉獻完吟唱2次) 主,求?賜平安,佇我活teh的日,求?賜我平安 禱告:主請聽、請憐憫阮的禱告 ‧懇求主呼召卑微的我 ‧懇求主差遣卑微的我 ‧懇求主使用卑微的我 ‧懇求主互阮沒看輕自己 ‧懇求主幫助阮有能力去關心人 ‧懇求主幫助阮有能力去扶持人 ‧懇求主幫助阮有能力去愛人 ‧懇求主幫助阮有能力去為人禱告 詩歌:74首〈Kyrye〉Ky-ry-e-e-lei-son!Ky-ry-e-e-lei-son! (每項禱告完吟唱1次,結束吟唱2次) 主禱文:(齊聲,求主親自教導與引導) 45首〈主聽阮祈禱〉(唸完主禱文吟唱2次) 祝禱:(領受三一真神的賜福) 願主耶穌基督豐盛的恩惠,天父上帝豐富的愛疼,保惠師聖靈豐厚的充滿與相通,與領受上帝話語並願意分別為聖跟隨主腳步的人同在,直到永遠,阿們! 散會祝福:55首〈即若有仁愛〉 即若有仁愛kap愛心,即若有仁愛,上帝就同在 (唱完請自行離開,或繼續留下禱告直到音樂停止) &nbsp ※ 序曲請參考讚美之泉《最珍貴的角落》專輯歌譜,其他詩歌歌譜請參考泰澤詩歌本,有標記曲數,上面歌詞皆已翻譯為台語 ※ 泰澤禮拜可做簡單佈置(如蠟燭) ※ 泰澤的禱告詞不用太長,簡短即可,把主權交給上帝 ※一邊唸主禱文一邊用雙手祝福:「阮在天裡的父(雙手摸自己的頭頂),願?的名聖,?的國臨到,?的旨意得成(眼、鼻、耳、嘴),在地裡親像在天裡(脖子)。阮的日食今仔日給阮(肚子),赦免阮的辜負,親像阮亦有赦免辜負阮的人(心),勿得導阮入於試(心),著救阮脫離彼個惡的(背部),因為國(左手),權能(右手),榮光攏是?所有,代代無盡(雙腳)。阿們(舉起雙手成V字型)! &nbsp

平凡的見證

平凡的見證 「你的見證好像很平淡,可能比較不會吸引人。」這是夏令營的一位輔導同工對我的見證的評語。 「我倒是喜歡你的見證,我要你明天上台對夏令營的小朋友分享你的見證。」夏令營的主辦人陳南州牧師對我說。 在大三那年的暑假 (約三十年前),我志願在總會辦的夏令營擔任輔導同工,陳南州牧師意外的邀請我們在同工會分享個人的信仰見證。我從小在教會的環境長大,聽過許多人的信仰見證,多數是一些「未信者」與上帝精采的「第一次接觸」,或是一些基督徒感人的信仰歷程。所以在準備個人的信仰見證時,我盡己所能的想尋找一些可吸引人的故事,卻發現自己的信仰經歷並沒有任何可歌可泣、高潮跌起的過程。雖然也曾經歷過信仰的懷疑及反叛期,但在上帝的保守中,藉著父母和教會的教導,也藉著一些生活的體驗,我與上帝的關係在平穩的步調當中逐漸進步成長..... 坐在同工會當中,聽著其他輔導同工分享他們充滿戲劇性的精采信仰見證….輪到我時,雖然內心有一股隱隱的「自卑感」,仍然決定「勇敢」的將自己非常平凡的見證確實的分享出來,而陳南州牧師竟然意外的選我上台作見證。事後他向我們解釋為何挑選我的見證,因為那個夏令營的小朋友大多是基督教家庭的小孩,他覺得我的信仰經歷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比較有關連。那個夏令營是我第一次公開的分享我個人的見證。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與上帝之間的故事,或許並沒有戲劇性的內容,但卻是我們心感身受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題是上帝的愛、救恩與榮耀,故事的主角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很多時候我們將本末倒置,太多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擔心我們的故事不夠吸引人,忘記真正需要擔心的是如何將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藉著我們的親身經歷彰顯出來。 上帝以同樣的代價挽回祂的每一個子女,所以沒有任何一個拯救、帶領的過程是不足為題的。承如我們常唱的台語聖詩204首:「我真愛講這故事,天頂奧妙的事,論主極大的榮光,以及祂大仁愛,我真愛講這故事,因為我知是實,使我心安兼知足,贏過香花甜蜜。我真愛講這故事,愈思愈有滋味,世間各項所盼望,攏總與這不比,我真愛講這故事,由這受大感激,所以報我所經過,望恁來得利益…」

焦慮與盼望的末日情節

◎王崇堯(台南神學院院長) 2012年12月21日馬雅預言已過,末日實際未到。相信末世必臨的基督徒如何自處? 18世紀歷史學家William Robertson告訴我們,西方眾多基督徒於主後999年接近千禧年尾聲時是恐懼的,甚至拋下親友前往聖地等待基督再臨。那年歐洲陷入一陣歇斯底里之中,自殺風潮興起;12月31日那天教堂擠滿人群,焦慮的等待午夜來臨。 當教宗Sylvester II在羅馬主持的特別午夜彌撒過後,鐘樓響聲預告第2個千年來臨時,人們驚慌心情終於放鬆,開始接受第2個千年的祝福並衍生期盼。法國歷史學家Georges Duby作了最好的詮釋:「那個時代最虔誠的基督徒真的是活在一股潛伏的焦慮之中,但在沉思福音後,他們將焦慮化為一種美德。」 「末日情結」意謂人們對現況不滿所衍生對未來既期待又害怕的心理投射,或對未來無法詳知所連帶現今心境既盼望又驚惶的過度反應。末日情結簡言之就是對世界末日在既盼望又焦慮的情境下,所產生的一種相互交錯的心理狀態。&nbsp 焦慮的末日情結 Hillel Schwartz在其《世紀末大預言:2000年人類應變指南》書中,提供諸多歷史例證來說明人類在每一個世紀末或災難頻頻年代,皆會有既期待又不安的情結出現。譬如12世紀末,一位西班牙占星家John of Teledo預言在1186年9月,將有強風及強震將地球夷為平地。儘管預言沒有實現,1196年至1197年間出現的彗星真的造成人們驚慌,人們無法對數週內出現又消失的天空之火和亮光提出合理解釋,世紀末想像及焦慮瀰漫當時。 14世紀至16世紀,黑死病襲擊歐洲,死亡襲擊整個城市、鄉鎮。歷史學家推測因瘟疫而死亡的約有2500萬人,佔當時歐洲人口1/4。難怪,瘟疫所造成的苦難情境,牽引著當時人們的世界末日情結。其中有一教派鞭撻派(The Flagellant),視黑死病與行星及世界末日有關,相信審判來臨前只要鞭打自己就可贖罪。甚至倫敦主教John Hooper於1555年的講道詞,也視黑死病為天譴。 反觀科學日益進展的今天,人們還是充滿著外星人來訪的傳言。研究幽浮30年的Laura Mundo說:「在世界末日接近的時刻,我們到哪裡都可能遇到外星人,但卻看不出來。」也許這些說辭正反映著這個世紀人們因科學發展而衍生的深層心理不安,太空科學航向一個沒有終點的未來,或核子彈頭的發展增加人們自我毀滅的可能性。 因此,末日情結不會因文明進展而消退,末日情結反而會隨著物質文明所衍生的精神生活空虛,而強化各種宗教狂熱。這可在1993年3月美國德州瓦可郡的大衛教派集體自殺;1995年3月日本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施放毒氣,及其教主麻原彰晃預言1997年為世界末日等察覺。身在台灣的我們也不例外,因著中國的武力威脅也曾在1995年瀰漫著閏8月的末日驚恐風潮。 中國武力犯台是由新加坡的靈恩教會所傳達,預言說台灣人生活靡爛、政治腐敗,上帝要藉著中共來審判台灣。流言中說有人夢見上帝指示,大火將在台灣從北燒到南,一位女士夢見2條龍,一隻紅色龍從海上來(預表中國),一隻金黃色龍從地下出現(預表天災)。也有人祈禱時看見黑色蛇吞紅蘋果(預表中國攻打台灣),而此時間會在1995年的閏8月中發生。 1989年,嘉南藥專教授陳恆明創立了一個「上帝救渡眾生寺」宗教團體,後來改稱「上帝拯救地球飛碟會」。1999年3月由於媒體誤導,以為此信眾將前往美國集體自殺而引起注意。事實是陳恆明整合基督教末世論及佛教因果輪迴而有一套末世看法。他預言1999年台灣將有大災難,中國會攻打台灣,韓戰再度爆發且導致核子大戰,最後地球滅亡。在此之前,上帝會派飛碟來拯救真道信徒,且在當年3月25日上帝會出現在美國達拉斯一家電視台,而3月31日上帝將化身來拯救地球。因此飛碟會強調練氣功、吃素以開天眼、慧眼及法眼,來領得最後天堂果位。 走過1999年的我們,對第2個千禧年所帶來的世紀末驚恐情結已誠然有所應對。我們實可坦然迎接2012年12月21日馬雅末日預言後的一個新開始,如第一次度過第一個千禧年的基督徒一樣,在1999年12月31日的午夜聚集教堂祈禱,一方面謹慎地跨過一個千年,另一方面也以全然換新的心情來迎接祝福未來。比利時歷史學家Henri Pirenne說:「新的世紀與之前一世紀對照之下,將具有事件重演的特色,象徵著長久以來受苦悶夢魘壓抑的社會,終於將蓬勃歡欣地甦醒。」 盼望的末日情結 人類因著重大恐怖事件所造成的苦難,因超出常人心裡所能負荷的而投射到世界的結束及審判是可理解的。然而,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可轉化末日情結來作為盼望的倚靠,並由此謹慎現今,由現今有意義的所作所為來推砌未來盼望的真實。 第2世紀興起的孟他努主義就是如此,他/她們儘管宣稱自己是聖靈的代言人,相信世界末日的來臨;但也因著渴慕基督的再臨審判而悔悟皈依,過著有盼望嚴格的末世苦修生活。 13世紀,義大利Calabria的貴族Joachim,因前往聖地朝聖目睹人民生活痛苦,返回Calabria後組成一個新教團來救助貧困人們,且過著貧窮及苦修生活。他以奧古斯丁理論為基礎,將人類歷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聖父統治的階段直到耶穌基督降生;第二是聖子統治階段,根據啟示錄算法直到1260年;第三是聖靈統治階段,而在此之前會有一連串的戰爭、災難及教會腐敗,然後聖靈接管,清除教會弊端,實現末日和平、公義而喜樂的上帝國。 Joachim預言1260年將是基督第二次降臨時間,由於狂熱地期待末日審判,1259年在北義大利地區掀起悔改風潮,成千懺悔者以皮鞭自我鞭打、痛哭懺悔,乞求上帝赦免。這是具有盼望的末日情結,因期待末日審判之興奮心情而轉移在自我悔悟的皈依,並且願意與貧窮者一起貧窮,在樂道的修持中迎向末日。 當然,信仰中的「盼望」確信,是可昇華末日喜、慌交織的「情結」。基督徒是以喜樂而不是驚慌的心情,隨時隨地迎接主的再臨,且不刻意渲染這樣的末日期待。馬太福音25章耶穌說了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在末日審判的時候,上帝以我們是否實踐信仰來作為判準。有人飢餓時我們供應飲食;有人赤身露體,我們供應穿著;有人病痛,我們前往探視;有人關監,我們前去關懷。且做在至微小者的身上,就同作在耶穌的身上一樣。的確,上帝以我們是否活在上帝國的悔悟及實踐來作為末來的審判準則。 這樣說來,作為基督徒,我們期待基督再臨的同時,也要在人間盡心盡力愛主上帝及愛人如己。我們不必刻意去渲染世界末日,但視每一個日子皆有可能是上帝國的臨到,由此盡心盡力去履行馬太福音25章所說的上帝國裡的服務,讓上帝國因著我們的實踐來改造我們心靈,改造我們社群,讓上帝國的理想臨到我們當中,並由此堆砌末日真實的盼望。 &nbsp 作為基督徒,我們渴望永恆的接納,無論是個人死亡的結束或世界末日的完結,皆能蒙受永恆的慰藉。為此,我們必須帶著末日將臨的渴慕好好活在現今,並由我們今天的所作所為來推砌明天的盼望。相信永恆的亮光足以讓我們將過去的種種錯誤,經由「悔悟」來改變,使它失去統治及影響現今的力量,並能勇敢的活著來面對「必死」及「末日必臨」的未來仍可安心,轉化個人或世界末日的焦慮情結為新生盼望。 &nbsp 基督徒就是這樣活在「永恆的現今」,「永恆亮光」撫慰我們去寬恕過去,引導我們盼望未來並實踐愛在現今,如田立克所說:「作為自由的存有,我們每次所作的選擇,我們負起責任;也期盼每次所作的選擇,朝向一個更有意義的終局。」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焦慮與盼望的末日情結中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