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在阿拉斯加,慕光而行(下)

文圖◎硯子 &nbsp 關於極光 極光是受地球磁場擾動的電漿流,顏色則視大氣成分而定,通常為紅或綠色。極光如同套在地球南北極的天使光環,位在北極稱「北極光」,位在南極稱「南極光」,兩者有時如鏡中影像成對出現。分布約在80~2000公里的高空,寬度長可超過10公里。(資料來源: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呂凌霄) 結伴同行 來到與洪家輝老師約定的日子,請民宿爺爺載我去機場等候,再跟著洪老師回到下榻的旅館。為了節省開銷,僅租用一間家庭式(含廚房與小客廳)套房,那2位台灣女生各佔一床,洪老師則克難地在沙發上將就。對於新加入的我,不但表示歡迎,還很大方地讓出一張床,讓我原本忐忑的心情頓時豁然開朗。由於是集體行動,所以幾天的食宿與加油費等皆由大家平均分攤,十分合理正合我意。 由於此行重頭戲是午夜時分的極光,所以觀光行程是從午後展開。首站先到費爾班克斯大學博物館,裡頭展示了阿拉斯加各種季節的不同面貌、各樣動物的分佈、祖先開墾的器具與事蹟、極光的形成與介紹等。最引人入勝的自然是記錄極光搖曳身影的影片,重複看了2次還意猶未盡;既然無法像洪老師一樣每年來報到數次,至少要帶回DVD重溫此情此景。 接著驅車造訪阿拉斯加油管。石油是阿拉斯加重要的資產與經濟來源,因此油管幾乎橫跨了整個阿拉斯加直達海港出口至世界各地。看著綿延萬里的油管任重致遠地堅守崗位,不禁想起台灣人民亦是這般含辛茹苦地支撐起國家經濟命脈,無論環境好壞,總是堅毅地默默前進。 隔天洪老師帶我們去私房景點──載運油管的吊橋。此處距離市區較遠,所以鮮少人知道也不會特意來訪。吊橋架構看來雖然簡單,應該也是耗費不少工夫才能完成。當日晚餐十分豐盛,在當地人推薦的餐廳The Turtle Club吃超大牛排,除了沙拉吧,3個女生合吃一份約15盎司的牛排。當主餐上桌時,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發出讚嘆,原本以為會吃不完,卻還是很有實力地將牛排一掃而空。 由於前晚在冰湖上看到的極光非常微弱,今晚改換到另一處大型動物試驗廠觀看。站在零下低溫的戶外,不管禦寒衣物多防風、口袋鞋裡放幾包暖暖包都沒用,依舊冷得沒有知覺,但這也是為了看極光必須付出的代價。能否看到極光端視天氣條件與個人運氣,曾在民宿留言簿上看到有人在最冷的1月等待了10天,卻失望而返並直言要再來挑戰;也有人只待了2天就幸運地與極光邂逅。真高興我們是屬於幸運的那群,即使是條狀與片狀的綠光,也夠讓我心滿意足了。 極光起舞 最後一天那2位女生已計畫好去巴羅(Barrow)一日遊,我則獨自前往費爾班克斯市區閒逛。當地的遊客中心對於阿拉斯加有相當豐富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可在此處領取極光證書。雖然有無看到極光是個人自由心證,難得來此還是要索取一份作為紀念。 信步走到和平紀念公園,這裡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情景。雕像下方刻著:「和平不是一個人、一個政黨或一個國家的事,這必須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結果。」人類相殘的歷史最早應始自該隱殺害其兄弟亞伯(創世記4章1~8節),自此便在地上流離飄盪。「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災禍;造作這一切的是我耶和華。」(以賽亞書45章7節)平凡如我實在無法測度神允許這事發生的心意,但我確知潘朵拉盒子中的希望,是支撐人們勇敢面對未來的珍貴寶物。 晚上自午夜時分等了2個多小時,靜謐的天空仍遲遲不願開演,其中倒是閃過幾次流星作為串場。正當失望地準備無功而返時,翩然而降的綠光像是補償似地略過了緩慢的開場直接進入主秀。以天幕為舞台,宛如披著薄紗般的極光隨著自己的節奏,有時獨舞,有時群舞,或是雙雙對舞。每回近似尾聲以為即將進入中場休息之際,又從別處竄出不同表演戲碼;無論是燃放煙火般盛大的壯麗,或如數匹奔跑的賽馬衝刺到終點合而為一,幕幕都是精彩絕倫的安可秀! 顧不得凍到已無知覺的身軀,仍拚命仰著頭貪婪地追尋著極光精靈的身影,深怕一眨眼就會錯過那獨特的曼妙舞姿。飄渺的綠光點燃心中熊熊火焰,澎湃激動之情像是要沖上天似地隨著綠光起舞;在黑暗中眼眶早已泛淚的我,無聲地吶喊著對偉大造物主的敬拜與讚美,全人全心謙卑俯伏在這瑰麗穹蒼下,接受洗禮。 腦海中頓時躍入啟示錄4章11節經文:「我們的主、我們的神,?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因為?創造了萬物,並且萬物是因?的旨意被創造而有的。」感謝主,讓這一夜的美好成為永恆,更深深相信創世記28章15節所說:「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阿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極光觀測站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費爾班克斯大學博物館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和平紀念公園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費爾班克斯大學博物館外一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和平紀念公園一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阿拉斯加油管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最先來到阿拉斯加墾荒的第一個家庭紀念雕像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遊客中心內,放映阿拉斯加相關介紹 &nbsp

在阿拉斯加,慕光而行

文圖◎硯子 一生一定要看的風景,對我而言,就是「Aurora」(極光)。由於阿拉斯加內陸區的費爾班克斯(Fairbanks)見到極光的機率最高,每年平均243天可見極光蹤影,尤以1~3月為最佳觀賞期;朝思暮想許久,終於踏上追尋令人魂牽夢縈的極光之旅。 孤身上路 經過冗長的輾轉飛行,首站抵達安哥拉治機場。走出機場,立即面臨第一個挑戰:前往預定的青年旅館。當然搭乘計程車是最輕省的方法,但口袋不深的我還是靠著一張嘴與大眾運輸,好不容易找到了深藏街道間的hostel(旅舍)。卸下行李休息片刻後,即整裝上路到市區閒逛。由於正值淡季,路上行人稀稀落落。走進遊客中心,驚訝地發現入口處守著2名警衛使用X光機檢查旅客隨身行李,不禁懷疑此處是藏有機密文件,或為了防止展示的動物標本遭破壞? 隔天參加半日遊,淡季的好處之一就是只有我一人報名,完全升級為VIP。沿著舒沃高速公路(Seward Highway Rd.),和煦的陽光映照在遠處皚皚山頭,長途飛行的疲憊頓時一掃而空。來到此處頗負盛名的滑雪度假旅館,搭乘纜車上到至高處享用午餐,觸目所及盡是一片純淨與歡樂的人群。看著滑雪頗具架勢的3、4歲小孩,不由得想若生長在完全不同的環境,是否會有迥然相異的性格與生活經歷?今天的我也許不再是我,那又會是誰呢? 接著驅車抵達一處私人經營的公園,園內豢養一些野生動物供人觀賞,除了少數能適應寒冷的動物,其餘皆靜靜蟄伏於自然定律中休養生息。鐵絲網內的鷹讓我駐足良久:本應自由展翅翱翔天際,卻被侷限於如此狹小的一方天地,鷹眼沉默地凝望遠方湛藍,落寞的身影訴說著悲傷。這也許是自我投射,但看著鷹眼,似乎看到了我自己&hellip&hellip。 追著極光跑 此趟旅程僅次於極光的期待,是長達約11小時的極光列車。若先在台灣完成預定,check-in時就能領取印有自己名字的專屬車票。聲音宏亮也頗風趣的列車長會先在車站跟乘客們問候,然後大家才陸續上車。看著沐浴在朝陽下的極光列車竟是如此美麗,它搭載的不僅僅是偏遠地區的民生物資、返家的遊子或觀光的遊客,更是那來自世界各地懷抱著相同渴望的珍貴夢想! 倚在末節觀景車廂門邊,貪婪地想將如夢似幻的自然美景盡收眼底;迎著冷冽寒風,放眼望去大地萬物皆臣服於霜雪的擁抱,內心卻不由升起一股暖流。自然界運行的奧祕實在難以測度,所以我們要留心聽,要站立思想神奇妙的作為(約伯記37章14節)。群山、樹林、溪流、鐵軌隨著車速飛逝而過,此刻的自己似乎化身為《北極特快車》中的小男孩,搭乘著魔法列車朝夢想中的聖誕老人飛去! 所有列車都有終點站,與在車上巧遇的2位台灣女生和來接人的洪家輝老師(《追著極光跑》一書作者)相約2天後碰面,就跟著預定民宿主人的兒子去旅舍。提著行李走上階梯,驚喜地發現是閣樓式床鋪,環繞在木製房屋與昏黃燈光中,好似回到童年時代的老房子般讓人懷念。此間旅舍僅在冬季時節開放住宿,最為人推薦的是因地處偏遠而少有光害,空曠的戶外十分利於觀賞極光,交誼廳亦放置不少供人在等待極光時消磨時間的拼圖。 雪地默想 預定住宿的同時亦預約了2項活動──契那溫泉(Chena Hot Springs)泡湯與冰釣。由於住宿所費不貲,所以來此泡湯與參觀冰博物館(Ice museum)足矣。頗具日式風格的露天溫泉是此地必遊景點,一旦克服了在零度低溫中穿著泳衣從更衣室奔向溫泉的路程,接下來的時光便彷如身在天堂。浸泡於溫熱的溫泉中,透過裊裊白煙遙望山林環伺,感覺自己似乎已融入潑墨山水畫的一景,發自心底深深地喟嘆: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啊! 冰博物館須先購票並定時集合由工作人員帶領參觀,為維持內部低溫,看似簡單的木門卻十分厚重。裡頭陳列了各式栩栩如生的冰雕、棋盤、迴旋樓梯、冰床、冰廁等,若事先支付額外費用,還可在冰吧檯享用調酒並帶走冰杯做為紀念。 午後行程則是搭上民宿爺爺的貨車去冰釣,選定的地點是結冰深厚的湖泊中央。跟著民宿爺爺與其飼養多年的可愛小狗,拖著用具與必需品來到選好的位置,就看民宿爺爺很有架式地發動鑽洞機,算好間距一連鑽了數個洞;簡易釣竿上穿好線放上魚餌,拉把小凳子,自此展開無盡的等待。 雖然吃了民宿爺爺準備的杯麵、咖啡與小餅乾,還是無法驅除自腳底往上竄升的陣陣寒意。坐在冰天雪地中,緊盯著圓洞與手上的釣具數個小時,是我前所未有的體驗。冷到已然僵直且幾無知覺的身軀,腦中思緒卻異常靈敏。滿地白雪似乎吸納了所有聲音,全然的安靜逐漸沉澱了心頭的紛紛擾擾,天地間彷彿只剩自己一人。望著遠方偌大的天幕,絢麗的晚霞不停變換著色彩,每每見證這一切美好,內心總是不由自主地俯伏敬拜,將所有頌讚與榮耀都歸給神。「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創世記28章15節)在這靜謐的湖中,身旁彷若坐著耶穌,微笑著與我一同垂釣。 安哥拉治機場 與列車長合照 冰吧檯 &nbsp

世界十大祕境島嶼:澎湖

文圖◎江秋香 澎湖曾獲世界旅遊雜誌《寂寞星球》評選為世界10大祕境島嶼,2012年11月,更通過申請加入「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在籍人口有9萬多人,實際住在澎湖約有6萬多人。每年旅遊旺季(5~9月)每天旅客超過1萬人,街道上幾乎都是旅客,觀光是澎湖首要經濟產業。澎湖值得你花4、5天深度旅遊,看看有沒有實至名歸。 我因為到澎湖協助推動社區事工,有機會遍賞各島美景,吸飽清新的空氣,享受安靜的居住環境,怎麼遊讓我細說從頭。 一個腳印笑語一串 &nbsp&nbsp消磨許多時光 怎麼去?從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嘉義到馬公,都有班機直飛,來回約3、4000元。碰上旺季,2個月前訂機位比較保險,也可以在高雄或嘉義布袋港搭船。自由行的旅客,下機後飯店或民宿都有接送服務,也可以在機場租用轎車或機車。 抵達馬公後再到離島,往南海的七美、望安、虎井及桶盤,在馬公港有公營的交通船,每天一班往返,也有多家私營快艇載客;往北海的吉貝、險礁及玄武岩諸島,則在赤崁港有私營快艇載客。南北兩線上岸後都有機車可租用。 住宿方面,跟團大概都會住馬公,自由行則可考慮到處可見的民宿,環境和設備大多不錯,價位當然也不低。如果是教會團體去靈修,有經費考量,可考慮白沙教會或西嶼教會的靈修會館。 膳食方面,旅行團當然包吃包住,自由行可就要小心找吃的,好處是可隨意停下來吃自己喜歡的飲食。澎湖的食材大部分由台灣運送過去,所以價格比較昂貴。海產很新鮮,價位也很高,但可以吃到道地的本地海鮮。 購物時,有很多美麗可愛的紀念品可以買,但不建議買珊瑚,因為真貨很少。魚乾、干貝醬都好吃,但不建議買海鮮,怕拿到家時已不新鮮。黑糖糕、鹹餅、冬瓜糕、土豆&hellip&hellip各種特產,哪一家都好,但不要買太多,因保存期限不能過3天。文石很多樣,刻個印章是不錯選擇,四眼井附近有好幾家 ,立即交貨。 如果早一點訂機票,搭上最早的班機到澎湖,再搭最晚的班機回台灣,是最划算的玩法。第1天就遊西澳,第2天玩吉貝、險灘(北海一日遊),第3天遊七美、望安,或桶盤(南海一日遊),第3天遊馬公,晚上可以逛逛街,或到清靜的海邊喝飲料、看星星,你就知道為什麼澎湖會入選。 以下介紹幾個沙灘景點,記得,來澎湖如果怕曬、不玩沙、不玩水,就不好玩了。 1.山水沙灘:非常美,沙美、海水美、環境美,不可不遊,有淋浴間、公廁。離馬公市區約6、7公里,黃昏或夜晚更美。附近有幾家造型不錯的民宿。 2.隘門沙灘:離馬公機場只有幾百公尺,因委外經營管理,所以維持得很乾淨,進去林投公園更好,公園人少,又有樹蔭可以休息,公園裡有家不錯的小咖啡館。以上兩處沙灘都免費。 3.吉貝:從赤崁搭快艇去不到10分鐘,前後兩處沙灘都很乾淨,沙質很好,有付費海上遊樂設施,島上也有民宿、賓館。 4.險礁:近幾十年,因澎湖到處爭建漁船停靠碼頭、防波堤,原先到處都有的海灘被海浪刮走消失,而在吉貝附近形成沙灘島,整個小島都是美麗細沙。可在赤崁「南海遊客服務中心」向遊艇公司購買吉貝險礁的旅遊套票比較划算,查詢自己喜歡的玩法,問清楚內容再付錢。 晚風輕拂澎湖灣 &nbsp&nbsp一遍遍懷想 接著說說其他景點。在馬公可以參觀生活博物館,離鬧區約1公里,介紹澎湖早期生活文化,內容豐富。自馬公市區往西嶼方向走,可先造訪西台古堡,據說是鄭成功部隊的堡壘;接著上跨海大橋,不要在橋頭人擠人,橋另一端景色更漂亮,但不建議在橋上停留,車多危險。 到了西嶼,可以到竹灣螃蟹館,台灣展藏蝦蟹標本最多的私人展館,有稀少的活蝦蟹,現場有導覽;鯨魚洞,可以看到澎湖從海底火山爆發形成海島的地質證明,景色壯觀,地質館在入口邊,值得一看,增加地質知識;二崁古厝群聚,整個村是經營中藥材而致富的大家族,幾年前接受文建會補助整修,是澎湖保存最好且尚有居民的整體性古厝村,其中「陳家古厝」最值得參觀(需30元入門費);離二崁古厝2、300公尺是大?葉,據說某名記者買了這塊地要建別墅,沒想到挖下去竟然出現整片玄武岩,非常壯觀漂亮,於是鄉民阻止該景點成為私人財產,由公部門徵收為風景區;接著還可以到西嶼燈塔。燈塔區尚有台灣各個燈塔的介紹,外面有個彩色鮮豔的古早郵筒,遊客搶著合照留念。參觀燈塔請選黃昏去,參觀完坐在旁邊的草地上,等著夕陽西下,天氣夠晴朗就能看到令人讚嘆的夕照。 外島的部分,可以去桶盤,是離馬公約20分鐘船程的離島,該島西側的玄武岩世界知名,是澎湖最壯觀的玄武岩。但行前記得先詢問有無開放。也可以去七美,搭船去約需1小時,島上最出名的是「雙心石滬」;要注意回程開船時間,由於時間較長,會暈船的出航前一定要吃暈車藥。 教會遊十字架」等英文字,但已無人聚會,令人心有戚戚。 最後給覽部分,澎湖教區設教已120多年,原來有20多間教會,現在只有5間仍正常聚會。名稱用羅馬字拼音的竹篙灣教會、牧師館造型美麗的小池角教會、通樑一間古厝,門框上寫著「拿起祂的你一些行家的建議,遊澎湖穿著輕便、夾著拖鞋,簡單行頭就好。騎著機車到處閒逛,看到哪裡讓你心動,就停下來欣賞,休息幾分鐘再出發。大約10分鐘路程就有一家7-11,非常方便。只有馬公市少部分商家有刷卡,到景點遊賞請帶現金。雖然澎湖治安不錯,仍建議身上不要帶太多錢,小心錢被風吹走。要吃海鮮,先問清楚價錢再點餐。馬公機場有免稅店。(小標取自葉佳修〈外婆的澎湖灣〉)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古文明祕魯之旅下

&nbsp文圖◎許隼夫 神祕的納斯卡線 的的喀喀湖(Titicaca)是一個海拔 &nbsp 近4000公尺的高原大湖,湖邊有山城普諾市(Puno)。我們搭船去湖中一個世界聞名的浮島,整個島嶼是用蘆葦編疊成的,浮在水面上。他們也用蘆葦建造浮船,是他們早期的交通工具,現在用來載觀光客遊湖。島上原住民都穿著色彩鮮豔的民族服飾,用心地介紹建造浮島、草屋、草船的方法及他們的生活與文化。我們也乘他們的草製浮船遊浮島一周,感覺非常特別。 比印加文化還早500年的納斯卡(Nazca)與帕拉卡斯(Paracas)文化,在納斯卡附近的高原沙漠地上留下許多原始文化藝術,一般稱它為「納斯卡線條」(Nazca Lines)。他們把深色石層刮掉,留下淺色顯明線條,猶如在沙土雕刻線條的大型地畫,有樹木、動物、鳥類、昆蟲等,長約10公里。旅客要買票爬上高塔才可以看到2、3個,也可以搭直升機去看全景,非常神奇奧妙。 接著,我們前往神聖谷(Sacred Valley),這可不能顧名思義,因為不是宗教聖地,而是秘魯最肥沃的山谷,農作物產很豐富。歐南疊坦坡(Ollantaytambo)是按照印加古城重建的城鎮,附近有個非常雄偉也保存良好的印加古堡。我們花了一些力氣爬上這古堡,做為去馬丘比丘前的預習。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旅行社安排我們住在一個仿照印加石屋建造的房間,古色古香,很有意思。 失落的印加城市 終於來到最後一站,也是這次旅遊最重要的一站──馬丘比丘。馬丘比丘古城原意是「古老的山」,由於位於兩座山之間,又建在2400公尺高的山脊上,所以在歷史上消失了很久,直到1911年才再度被發現。馬丘比丘是印加帝國時代(1440年左右)所建,是舉世聞名的高山城堡遺跡,也是印加文化的寶藏。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是世界新7大奇景之一。這裡原是印加帝國貴族的休養之地,好像今日的渡假村,現在已成為秘魯的地標,不但是觀光聖地,也是全世界考古學家、建築學家、社會學家研究的對象。政府為了保護這個世界奇積,每天只容許2500人上山。 要上馬丘比丘,必須先到印加山城庫斯科(Cusco),然後搭觀光火車上山到馬丘比丘山腳下的小城阿瓜斯卡連特斯(Aguascalientes),這個小鎮滿是旅社、餐館與紀念品商店,東西非常昂貴。郊外山間有一個世外溫泉,樣樣都收費,更衣室非常簡陋,也沒有沖浴室,但有酒吧與販賣店。外面供入池前沖洗身體的山泉冷如冰,沒人敢用。因為這是小鎮唯一消遣之地,我們也只好爬1公里多的山坡道路去泡湯。 團員們共同決定要趕上山去看日出,所以第2天半夜3點鐘就起床,空著肚子趕到上山巴士站排隊,搭5點半的第一班車。很多遊客跟我們一樣瘋狂,有許多人趕在我們前面,也有許多年輕人徒步上山。可是當天天氣不好,下著毛毛雨、雲層又低,蓋住了整個山頭。巴士開在雲霧中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令人感到危險又緊張。到大門口下車一看,已經人山人海,為了爭取時間與空間,導遊於是帶我們走後門。 導遊在雲霧中向我們介紹500年前的印加文化、社會生活與他們的建築技術。從廢墟中,我們了解到500年前的印加原住民建築技術已很高明,他們能把幾百噸重的大石砌疊得天衣無縫,歷經地震風雨都未崩塌,工程非常偉大。從他們的建築也可以知道,印加人對自然力量──太陽神的敬畏。馬丘比丘古城可分成3部分:宗教區包括敬拜聖所與宗教家的住宅,另外還有貴族、祭司住宅區與平民奴僕住宅區,其中以宗教區的建築最精密美觀,貴族住宅次之。宗教區中的「拴日石」、「太陽廟」和「三窗之屋」是重要景點,也是考古學最具價值的寶藏,可以看到印加人對宗教信仰有多重視。 遊覽馬丘比丘需要一點體力,遊遍全景至少需要4個小時,要爬相當於500個階梯和500公尺高的上坡山路。我們夫婦已經是70歲的老人,平時身體還算健康,但爬起來很吃力,幸好導遊也很有耐心,慢慢走、慢慢解說。導遊導覽完有段自由時間,我們繼續往上爬到山頂,這時一小部分天開了,太陽露臉照耀古城。我們從山上瞭望陽光下整個馬丘比丘城堡雄偉的全景,一邊是落差600公尺的懸崖峭壁,下面就是烏魯班霸河(Urubamba River),非常壯觀。我們停下來照相,坐在草地上默想,獻上我們的讚美與感恩,感謝造物主上帝創造的偉大,也感謝我們能有機會來認識學習這個古老的文化。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祕魯

祕魯,古文明之旅 &nbsp文圖◎許隼夫 &nbsp 很早就嚮往秘魯的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可是對南美的歷史文化不太熟悉,又不是我和太太旅遊計畫的優先選擇,所以一直放在備選之列。今年年初,偶然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秘魯之遊半價大優惠的廣告,促銷時間只剩2天,我趕快研究了一下。旅行社是澳洲公司,行程與其他公司大同小異,但住宿都選三星旅館,也提供全程旅社早餐,但只有5頓晚餐,我們想秘魯生活水平不高,應該不會太貴。此外是衛生的問題,秘魯的飲水尚未達世界標準,但是我們已有多次旅行的經驗,決定自帶水瓶,不亂喝生水、冰塊與亂吃生蔬菜,應該就可以預防了,就這樣決定報名參加。  考古研究好所在 秘魯是座落在南美洲西部沿海的國家,地理環境與台灣相似,安地斯山脈貫穿南北,可是西邊沿海狹長平原都是乾旱沙漠,東邊全部是亞馬遜熱帶雨林,佔全國面積達60%,只有一些山谷地有水源可做梯田耕作。面積是台灣30幾倍大,但人口只比台灣多330萬人,約近1/3住在海邊的首都利馬市。 秘魯擁有世界上數一數二古老的文化,早在小北史前文明時代(Norte Chico, 9210~1800BC)就有人類足跡。15世紀印加人(Incas)建立印加帝國,版圖包括現在的厄瓜多(Ecuador)、玻利維亞(Bolivia)與智利(Chile)。1533年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征服,利用原住民當勞工大量開採銀礦銷售歐洲,成為當時西班牙的一大資源。1821年秘魯獨立之後,政治卻一直不穩定,經濟也一直有危機。秘魯雖然有悠久的歷史,但還屬於一個開發中國家,大約落後台灣3、40年,一般人民相當貧窮,平均收入只有台灣的1/4,物價卻不比台灣便宜多少。 秘魯有許多古代文明的遺跡,是全世界考古學家研究的好地方,特別是建在高山上的城堡,如最著名的馬丘比丘高山城堡遺跡、的的喀喀湖(Titicaca)中用蘆葦編疊成的浮島與浮船、巴拉斯塔斯(Ballestas)荒島上的野生動物與鳥類,吸引千千萬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  特別的高山經驗 旅行團限定12個人,分別來自英國、加拿大、美國,大部分是年輕人,交通搭乘麵包車、公車、計程車、人力三輪車、火車、渡輪等。秘魯的公路路況很差,有的路段還是砂石路,車子行駛其上跳躍不已,人也跟著搖搖晃晃。公路兩邊一眼望去都是沙漠,沒有一棵綠樹,也沒有休息站。偶爾在有人煙的地方停下來,小販來賣東西,小孩討零錢,上個廁所,無論乾淨不乾淨都要錢,看到本地人可愛便拍個照,被拍的人馬上來向你索費。因此我們趕緊去換一些零錢,買東西也儘量用鈔票以找些零錢。 這次旅程主題是認識秘魯文化,主要訪問秘魯的印加文化遺跡及客處安(Quechuan)印地安人部落與生活。我們參觀他們的社區、陶器藝術製作、當地名貴毛料的畜牧動物「羊駝」(Alpaca)、道地名菜「豚鼠」(guinea pigs)的養殖,也品嚐一頓道地的印加家常餐。 第2天,我們在一個綠洲小鎮停車休息,導遊說這裡的橄欖很有名,可以買一些帶回家。店主看到導遊帶遊客來,馬上從擺在店門前幾個蓋上一層風沙的大桶中,用水瓢舀出一些橄欖讓客人試吃。團裡的年輕人抓起來就吃,還讚美味道不錯,店主也介紹祕方,說什麼可以泡浸治病又增進健康的飲料,那些年輕人也上前試喝。結果,這些人都拉肚子了,車子開到半路,就有人喊著要上廁所,導遊說附近沒有廁所,秘魯人都利用「天然的」。可是沙漠地裡沒有小樹叢,只好停車在有沙堆的路邊,大家蹲在沙堆後面方便。文明人就這樣回歸原始的生活,是這次旅遊的特別經驗。 另一個特別的經驗則是對付高山症。我們的行程,除了利馬市在海邊之外,其他地方都在海拔2000~4000多公尺的高原上,所以每個人都服用了高山症預防藥。有些人服了這種藥會產生副作用,如頭暈、手麻、反胃等,我們夫婦就有這個問題,整天頭昏昏、腦鈍鈍,沒胃口也沒精力。還好我們帶了幾包泡麵、乾糧與台灣茶,剛好派上用場,拜託旅館服務生燒開水沖泡。後來我們決定把高山藥減半,改喝當地人預防高原反應的古柯葉(Coca)茶,就舒服多了。當時心裡想著,萬一遇到呼吸困難,還得買氧氣筒帶在身邊備用。  海上動物樂園 秘魯的安地斯山脈平均高度4000公尺,最高峰阿空加瓜山(Aconcagua)達海拔6962公尺,因此在沙漠中開車時,可看到遠處的冰山雪景。我們到匹斯口市(Pisco)參觀當地的造酒廠,這裡是秘魯名酒Pisco Soure產地。然後到海邊乘船,出海到巴拉斯塔斯荒島,這是個國家保護野生動物的海上公園,島上有很多動物,尤其是鳥類。當天天氣雖然不佳,黑雲密布,海風又大,大家穿著救生衣加雨衣、雨傘,仍舊非常興奮地等待著。 渡船在海上顛簸1個小時左右來到島邊,放眼就可以看見千千萬萬的動物與鳥類棲息在島上。我特別為我的孫兒拍攝許多相片與影片,他從小熱愛動物,認識許多動物的名字。我拍到企鵝、海豹、海獅、大嘴鳥、海鷗,還有很多我不知道名字的海鳥。牠們在岩石上排排站又擺姿勢,好像在歡迎這些遊客。鳥類偶爾展翅起飛,偶爾滑翔降落,更有成千上萬的鳥群同時起飛,有時布滿天空,有時低飛海面,蔚為奇觀。每一個畫面都美極了 !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出塞內蒙古

文圖◎呂淑姿 9月中,正是初秋,我們來到內蒙古,草已枯、花已謝,只有藍天中的白雲兀自漫遊著,到處是天蒼蒼、地茫茫的景觀。草原是蒙古人的家,蒙古包一路跟著他們,作為避風擋雨的窩,不過,經過不斷漢化,蒙古包也逐漸式微了。 草原千里閃金光 蒙古人引以為傲的草原佔內蒙古總面積一半,他們形容是「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萬物生靈繁衍不息的樂園。 但樂園正在一步步縮小範圍。內蒙古年降雨量只有350毫米,年蒸發量卻有3500毫米,加上大肆追捕狼群,狼近絕跡而鼠兔橫行,草長不起來。此外,遊客的踐踏、地下水抽取,還有牲畜已大量增產,改採以農為主的政策,在草原地濫墾濫耕。有一天,草原不見了,「水的源頭、林的海洋」將不復見。 距離首府呼和浩特約90公里處,蒙古人將佔地遼闊、丘陵起伏的稀拉穆仁草原發展為觀光草原,藍天白雲下的蒙古包成了旅人的窩,蒙古人的荷包飽了,旅人的心滿足了,草原卻在哭泣。 抵達後,敬一杯「下馬酒」,大家迫不及待地去馬場和馬攀交情、「拍馬屁」,拜託牠們別放「馬後砲」。我的心七上八下,最後臨陣脫逃,坐馬車去了。原先以為其他人會一馬當先,沒想到還真慢條斯理呢!聽說為了安全起見,所以不准馬匹造次,有人直呼不過癮,有人卻大叫受不了,因為馬鞍太硬了。我們坐在馬車上一路顛簸,也不怎麼好過,卻是很難得的體驗。 途中,拜訪牧戶的蒙古包,感覺很溫馨,矮桌上擺滿奶酪、奶皮、奶乾等,他們熱情地以奶茶招待。回到馬場,緊接著去看大漠男兒表演賽馬、摔跤,有個瘦皮猴緊纏著「巨無霸」,還真爆笑呢!中午,在蒙古包內享用風味餐,搭配領隊的私房菜──台灣偷渡來的鮪魚罐頭。 風沙呼嘯過大漠 蒙古人也在沙漠動腦筋。到了庫布其沙漠,只見沙丘連綿,嫩黃色的沙漠一望無垠,景色壯觀。從沙丘頂部滑下,沙子會發出轟鳴聲,形成著名的「響沙灣」奇觀,速度越快、聲音越響,很可惜,我們沒有嘗試,只「聽說」過。 高大的駱駝謙卑地蹲下來,讓我們騎在牠的背上,彷彿走進時空錯置的沙漠,我們是駱駝商隊,正駝著香料、乳香、沒藥向埃及去。 我們也在沙上騎摩托車,聽起來夠勇吧,還是別蓋了,旁邊坐著一個蒙古人,他才是正駕駛。沿途看到精雕細琢的沙堡述說著蒙古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最後,坐上小火車告別了「精心包裝」的沙漠。 從導遊口中,我們得知庫布其沙漠一個動人的故事。1906年出生的日本農學專家遠山正瑛,1980年開始從事庫布其沙漠綠化工作,並號召近萬名日本志工投入,搏得「治沙愚公」稱號。他死後,不僅後人為他豎像紀念,他的部分骨灰,也依他的遺願葬在庫布其沙漠的恩格貝,長伴中國的漫漫黃沙。 我想到,如果再繼續忽略草原,草原沙漠化,沙漠將挑戰人的極限,只有上帝能在沙漠中開江河。 英雄騎馬歸故鄉 接下來我們拜訪了美人、英雄。當地「涼秋九月,塞外草衰」,但昭君墓上卻草色青青,故又稱「青塚」。王昭君為漢元帝時的美女,因為和番而下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後來呼韓邪死了,依匈奴風俗,再嫁匈奴嗣王(呼韓邪的大兒子)。關山阻隔,斷了返鄉路,深宮怨有誰知?她順服當地的宗教風俗和民情,終其一生在異域,讓人想起拿俄米的媳婦路得。 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歷史早有定論。陵墓由3座大殿並列一起,屋頂是由金黃色琉璃瓦鑲砌而成,周遭是白色玉石欄杆,在藍天白雲下散發懾人的氛圍,每年農曆3月21日,無數蒙胞來此朝拜。其實他死後採密葬,無人知道他葬於何處,為了記念他而建陵墓,也曾數度搬遷。成吉思汗為元朝打下江山,但仍免不了一死,而且帶不走任何榮耀、財富或地位。 出塞曲調子悲涼 內蒙古是福音沙漠,一路走來,未曾看到十字架。從中國清朝康熙帝開始,為了懷柔信奉喇嘛教的蒙古人,積極興建寺廟,鼓勵蒙古人出家當喇嘛。乾隆皇帝更說過一句話:「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軍。」我們參觀了喇嘛廟「美岱召」,蒙語的「召」指寺廟,美岱召是明代萬曆年間由成吉思汗17代孫阿拉坎罕所建,為漢藏融合的建築,是傳統的召廟,主尊為釋迦牟尼,屬於藏傳佛教。 敖包,由家中長者先開始,取一塊石頭和巾幡,依次壘上去,再順時鐘方向繞3次,然後許心願、求雨祈福。不過,我們信耶穌,禱告一點靈,不需要敖包。 內蒙古這片土地看起來浩瀚無垠,有台灣的30倍大,我腳掌所及之地,就那麼一小步,有如滄海一粟而已,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也只是瞎子摸象罷了。 (編註:小標擷取自蒙古詩人席慕蓉〈出塞曲〉)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美岱召博物館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萬里長城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成吉思汗陵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美岱召博物館

尋訪百年古庄厝台中水碓聚落

&nbsp文圖◎杜瑜 &nbsp 在台中, 一般人也許都知道綠園道很美, 但我認為還有一處人文聚落的美更值得去探索。 一般人也許知道市府花了天價整建草悟道, 但或許不知道 有一群人用生命歲月在維護一處生活聚落! &nbsp 城市叢林老聚落 車行在寬闊的環中路上南下,抵達黎明路與永春東三路圍起來的區塊時,會發現右側突然滿眼綠蔭,倘若沒人告訴您,很難想像距離現代化都市還不到2公里之處,在椰子樹與龍眼林的另一端,有一處世外桃源──水碓(音同「對」)。 水碓,是昔日居民借用水力發展農務的器具,當時在村莊北側田邊設置一具「水碓」,以灌溉溝渠水流的力量來舂米,利用水力沖擊,水碓便能自動不斷地舂米,因此得了「水碓」、「水碓巷」之名,並沿用迄今,如今看到的是複刻版,小池塘裡也沒有水了。 這裡是舊台中市最大的平原區,也是舊台中市稻米產量最多的地方,更保有市區難得一見美麗的天空線。「鎮南里」自清代即有鎮平、水碓兩個聚落,這裡的居民依舊保有純樸、傳統的美好生活。當鎮南休閒區一劃定,居民們面臨都市開發和賴以維生的農地消失雙重壓力,對未來有些許不確定,但是念頭一轉、共識凝聚後,水碓社區居民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常民生活文化的美,喚起深藏人們心中那段共同甜蜜的農村記憶。 鄰近許多庄頭大厝,已被挖土機無情拆除而逐漸消失,現在走進水碓聚落裡,還看得到百年老樹與綠意盎然紅磚門樓,在地美好生活的歷史記憶,需要你我一起守護。 老樹古厝小幽徑 進入聚落裡頭,小徑迂迴曲折、幽深靜雅,隨處可見百年樹群環繞,讓人浸淫在綠色資產和活古蹟老樹、竹林和土埆老宅院中,腳步不自覺慢了下來,思緒彷彿回到昔日農村時代。 一早站在繩繼堂前望去,龍眼樹上的蟲鳴鳥叫傳入耳中,讓人不自覺放慢腳步,好好領域這個讓人驚豔的自然人文空間。小涼亭是當地居民的「放送頭」,此一空間現在是居民傳遞情感的平台,希望找回以前那種大人話仙、開講,小孩子在一旁納涼聽故事的古早氣氛。矗立在小路路口的迎賓龍眼樹,彷彿靜靜等候著訪客放慢腳步、深呼吸、自然聆聽人文。 土埆厝、屋瓦,靜靜在一旁等候人們了解她的美;石臼、斑駁的牆面,似乎在提醒我們關懷鄉土、了解歷史,需從我們周遭的生活開始。文化保護如果沒有實際去力行,當這些遺跡持續剝落時,一切將難以挽回。 聚落裡存活下來的珍貴百年老樹密度全國少見,總數超過40棵的百年老樹,每棵樹都有自己的解說、編號,主要樹種有龍眼、芒果、楊桃、荔枝、木麻黃、九芎等。若時節剛好,便可以看到木瓜、芒果、龍眼結實纍纍。 在水碓聚落,嘗試教育一切回歸自然,開闢有「水碓自然生活教室」及「自然家屋」,讓從沒機會親近生態的孩子們能來到這裡來親近土地、體驗耕作,親自採收長在泥土上的蔬果,自己動手烹煮,希望藉由這些互動,讓更多人體驗水碓的珍貴,一同守護這塊充滿希望的土地。 走訪一趟水碓,可以發現聚落的空間組合非常特別,擁有田園、菜圃等空間,種植各式農作物如:稻米、絲瓜、芒果、木瓜、蓮霧、龍眼等,房屋周圍與田中空隙的地方則廣植竹子與果樹,不但可防風、區隔,果實也可供食用,又可當做燃料,很自然建構成一個「萬物相互依存」的自然生態體系。 2011年6月,地方文史工作者發起支持水碓活聚落,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的「聚落」,如果通過文建會審核,將是中台灣第一個登錄的聚落。目前已有很多學校到此進行鄉土教學,生活體驗預約的廣告詞裡寫著:「聚落生活的價值是:共工共夥、自給自足、信任合作、感恩分享、師法自然、積極參與、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水碓咚咚咚是幸福的聲響。」或許改天人們的問候語是:「你,最近水碓了嗎?」 古厝巷道狹窄,來此請記得放慢腳步、敞開五感,用心聆聽先人開墾精神,欣賞參天的百年老樹與親近合適漫步的寧靜空間。 水碓生活工坊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鎮平里水碓巷10 號 聯絡人:江慶洲 corey72@ms66.hinet.net 電話:04-24701130 0919-343139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在北海海岸,無限速奔馳!

文圖◎于倉和 &nbsp 德國位於中歐,只有北面靠海,不過海岸又被丹麥所在的日德蘭半島(Peninsula of Jutland)分成東西兩部分,東半部靠波羅的海,西半部靠北海,而威廉港(Wilhelmshaven)、庫克斯港(Cuxhaven)和不萊梅港(Bremerhaven)羅列在北海海岸線上,各自低聲訴說著德意志民族昔日勝敗榮辱與悲歡離合的海上傳奇。 威廉港,第一支海軍 出發的早晨,抬起頭來只望見一片灰,沒有我心目中的陽光普照。我開著堪為德意志汽車工業表率的「梅賽德斯」(Mercedes-Benz),從不萊梅(Bremen)出發,先沿著A28高速公路一路向東,接著在奧登堡(Oldenburg)附近轉接A29高速公路後便全速朝北前進;駕駛德國汽車在無限速的德國高速公路上奔馳,就是此行首先體驗到的享受。當抵達A29高速公路的終點,意味著第一站威廉港到了! 早在14世紀時,威廉港已經是海盜據點,但時間並不長,其正式建城的歷史晚至19世紀中葉才開始。當時的普魯士王國急欲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因此選擇了北海海岸線上一塊瀕臨亞德灣(Jadebusen)的土地建立港口,並根據當時普魯士國王、即後來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命名。 雖然威廉港以軍港起家,由於早經戰爭的摧殘,走在威廉港的街道上,不太看得出當年身為德國重要軍港的陳跡,港邊碼頭也停滿了私家遊艇。不過威廉港做為軍港的歷史並未一筆勾銷,德國海軍博物館就座落於碼頭邊,訴說著德國海軍從普魯士王國草創開始,歷經德意志帝國的帝國主義海外擴張、一次大戰及二次大戰的勝利與毀滅、東西德時代的「分裂國家、兩支海軍」及兩德統一後德國海軍的新生,一路走來百多年的歷史。 庫克斯港,移民夢起點 我繼續沿著亞德灣的公路前往庫克斯港,公路不是沿著海岸修築,不像蘇花公路可以邊開車、邊領略太平洋浩瀚之美,但德國北部鄉間田野風光也令人耳目一新。映入眼簾是一望無邊的綠草地、黑白相間的荷斯坦乳牛、低矮的農舍、還有巨大高聳的風力發電機,自然、農業與再生能源同時並存,又完全不會給人違和感。 庫克斯港位於易北河(Elbe)出海口和威悉河(Weser)出海口之間的海岸線上,扮演著漢堡(Hamburg)外港的輔助角色。我站在碼頭邊,一眼便可以看見遠方的海中有一根標竿,若是駕船越過那根標竿,就進入了北海。 雖然現在的庫克斯港以漁業和觀光聞名,但在一個多世紀前,它在歐洲大移民潮中卻舉足輕重。19世紀中葉起,美國新大陸經歷從農業到工業的轉型革命,接下來數十年間對技術工人需求若渴,而當時歐洲各地卻接二連三遭遇戰爭、革命、種族歧視、失業潮等問題,因此成千上萬歐洲人離鄉背景橫跨大西洋前往美國,尋找一絲翻身的希望。因此對許多德國人來說,庫克斯港就是這趟滿懷希望又前途未卜旅程的第一站。 這情況好像當年的唐山過台灣,許許多多先民為擁有更好的生活,把自己和子孫的未來都賭在「大員」,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前仆後繼闖越「黑水溝」,航向台灣島,許多人就這樣一去不回,他們冒險犯難的血淚,構成一幅幅令後世動容的歷史篇章。 不萊梅港,匈奴演說 離開庫克斯港,就是此行最後一站不萊梅港。前往不萊梅港的路上,途經諾得侯茨(Nordholz),是一個不靠海的小鎮,它是德意志帝國最早的海軍航空基地,至今依然是德國海軍航空隊的基地之一;為了記念這段從齊柏林飛船到噴射機的歷史,德國海軍航空博物館也設立在當地。 不萊梅港位於威悉河出海口旁,歷史背景與威廉港類似,同樣是在數百年前已有住民活動,正式建城於19世紀,不過不萊梅港是民間商業航運重鎮。往來於不萊梅港和美國東岸之間的輪船不但滿載貨物,也滿載歐洲大移民潮時代許多德國人的美國淘金夢,因此不萊梅港不但有航運博物館和移民紀念之家,港邊也豎立一座德意志移民紀念像──一家3口遠眺大西洋,父親的左手遙指彼岸,彷彿提醒德國人不要忘記百餘年前乘風破浪前往美國追求夢想的先民。 不萊梅港在德國海外征戰歷史上也曾佔有一席之地。1900年,中國清朝爆發義和團之亂,為了替被清軍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男爵(C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報仇,德國派出了遠征軍浩浩蕩蕩從不萊梅港出發,德皇威廉二世更親臨發表著名的「匈奴演說」(Hunnenrede):「不留情面,不留活口,你們要英勇作戰,讓中國人在往後1000年間絕不敢輕視德國人!」不過,這一切歷史風雲,隨著時間的過去早已煙消雲散。 不萊梅港的夜晚絢爛多彩,電視塔和帆船城大飯店的燈光裝飾相互輝映,隔著一條馬路的港邊堤防步道上,成排的路燈在海濱夜色中熠熠生輝。我駕車在夜晚的高速公路上奔馳,沁涼的晚風讓人神清氣爽。一般人只要提到歐洲的海岸風光,大部分會浮現充滿溫暖陽光的希臘、義大利、西班牙等南歐海岸,很難把德國跟「海洋風情」聯想一塊;不過,德國海岸絕對會讓你有獨特的感受,海上風雲變幻莫測,海洋風情也應有面貌萬千,不是嗎?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威廉港邊的皇帝造船廠,如今淪為廢墟。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輪船若駛過圖中央遠方的標竿,就是進入了北海。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帆船城大飯店的夜間燈光裝飾,可說是金碧輝煌。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不萊梅港邊的老燈塔。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德意志移民紀念像。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有百年歷史的德意志海軍博物館中的陣亡將士紀念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不萊梅港的建立者約翰‧斯密特博士紀念像。 &nbsp &nbsp

安平的午後,天涼好個秋

文圖◎林詩硯 平時身邊總環伺著冰冷的科技產品,腦袋總被過度吹捧的時尚廣告荼毒,趁著週末假期空檔,在適合慢遊的台南走一回,想好好沉澱心中思緒。於是,來到了安平港邊的林默娘公園。 舒適悠閒的自在空間 林默娘公園幅員廣闊,佔地總共約2公頃,隸屬於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一部分。園中以基座高約4公尺、身高約16公尺的林默娘雕像最為醒目,是奇美文教基金會捐贈約2000餘萬元而造。雕像特別選用「白峰石」石材,為花崗岩的一種,可耐長期海風。公園東側銜接港濱歷史公園,再往下走即達安億橋旁的安平夜明珠、運河博物館;波光粼粼的港口對面是運河路旁的觀景平台,沿著安億路往南直行,則可抵達古蹟億載金城。如此四通八達的新地標,其特有的夕照與夜景,已成為台南知名的觀光景點,更提供了民眾一個舒適悠閒的自在空間。 彎過頗負盛名的慶平海產店,沿路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風箏,歡迎似地個個手舞足蹈、好不熱鬧。偌大草原上,三三兩兩的人們或坐或臥,或測試著風向拉著細線奔跑,直至風箏安然升空翱翔。 仰望湛藍天空,滿布著形形色色自由的喧囂;它們能如此勇敢地逆風飛行於天際,是因著執線人不鬆開的雙手與其熱烈注視的目光。不禁想到看著風箏的我們,亦像是被神緊握住線頭的彼端;無論晴雨,都得逆著風前進;雖然有時感到孤單疲乏,只要神的手不鬆開,總是能再得著力量、剛強壯膽。約伯記34章21節說道:「神注目觀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腳步。」任憑飛高或飛低,神是那位永遠不鬆手且時時看顧我們的執線人。 除了風箏,隨風飄揚的還有五彩斑斕的泡泡,或長或圓、或大或小,都讓小孩們追得不亦樂乎。透過肥皂水製造出來的泡泡,個個耀眼奪目,卻也像曇花一現般,轉眼即消逝無蹤。我們是否正像追逐著泡泡的小孩一樣,全心追逐著名利與易朽壞的寶藏?費盡千辛萬苦獲得之際,才發現是一場空。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都曾提及:「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所以,「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馬太福音6章20節) 流連忘返的溫情氛圍 信步走在小徑上,路旁樹叢點綴著朵朵粉嫩花兒;有些害羞地含苞掩面,有些則大方地展現花蕊。另一頭夾道的路樹,像是戴了以綠葉紅花襯托的帽子的仕女們,體態婀娜多姿,不時交頭接耳地輕聲細語,說到有趣之處則一起笑得花枝亂顫,煞是迷人。 看著也許明日就凋謝的花兒們,既不勞苦亦不紡織,神尚且如此費心裝飾;反觀我們這些小信的人哪,還鎮日為著生活憂慮,背著重擔佝僂前行嗎?神豈不已經應許:「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馬太福音6章32~34節)雖然不容易,還是希望能向花兒看齊,依自己所能竭力為主做工。 看著前方寬闊的草原上聚集了一群人,好奇地湊過去一探究竟,原來是狗兒們的聚會。有高及腰間的大型犬、超級迷你的小型犬、黑白相間的中型犬、捲毛蓬鬆的時尚犬、捧在手心的貴婦犬、善於交際的公關犬&hellip&hellip像是聯誼大會般地群聚於此互相打量;開朗活潑的狗兒早已打破僵局恣意在對方身上磨蹭,心有所屬的狗兒忠臣似地尾隨著意中人團團轉,隨興自在的狗兒自得其樂地縱情奔馳,害羞內向的狗兒只能躲在主人腳旁畏怯窺看。無論熟識與否的主人們,都能圍繞著相同的話題閒聊,臉上掩不住的盡是驕傲與寵溺的眼神,狗兒們則盡情地在牠們的世界裡肆意交換彼此的消息;在這樣溫情的午後,人與狗都獲得了滿足。 透過迎面而來的泡泡,陽光已不再刺眼,柔和的夕陽餘暉歡快地顯露換班的喜悅;肆意揮霍了一下午的人們依然流連忘返,不捨離去。直至夜幕低垂,徐徐海風有時會飄散著悠揚的爵士樂音,戀人們並肩依偎著訴說情意,一身勁裝的運動者或慢跑或遛狗或騎單車,茶餘飯後的家人談天說笑;即使獨自前來,也能很自然地融入這閒適的氛圍。起身吧!給自己一個出走的空間,恣意享受神所創造的美好;你會發現,神會藉著花草樹木、藍天白雲、嬉鬧人群對你微笑。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孤軍Kilo 48,在異域流離

文圖◎Fl&acircneur 我曾在泰國美索(Mae Sot)擔任2個月的暑期志工,因緣際會下拜訪了一個叫做「Kilo 48」的華人村落。還記得那是一個禮拜六早上,我和阿凱、阿志以及香港大學的6個志工,一行9人擠上了「雙條」(註1),朝著Kilo 48前進。 Kilo 48這個地名其實源於它的地理位置,是一個位於美索南方48公里的村落。因為當地華人居民居多,又有另一個中文名字叫「三民新村」,是由當初國共戰爭後撤至中泰緬交界地的異域孤軍所開墾出來的聚落。  掙扎求存的剿共悍將 經過1個多小時車程,雙條穿越村子門口的中式拱門,抵達了Kilo 48,三民新村。阿凱曾多次拜訪此地從事短期志工服務及訪友,他帶領我們首先拜訪李教官,也是李校長──前者是年輕時軍中的稱呼,後者是因為戰爭結束後他擔任華語學校校長。白髮蒼蒼的李校長看起來身體仍十分硬朗,親切招呼我們。阿凱熱切地閒話家常,問問一些舊識的近況,感嘆於這個他3年前造訪的村落的人事變化。在我們一群年輕人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之中,李校長道出了那段過去僅能從電影《異域》中得知片段的故事。 隨著國共戰爭情勢丕變,這支國軍最精銳部隊之一的26軍,一路從駐地東北節節退守,最後由雲南越過邊界,撤守泰緬交界之地,成為一支在別人國家中求生存的孤軍。後來國民政府在台灣安頓後,當地孤軍的眷屬有3次機會撤到台灣,但因名額有限,有些人被留了下來。最後一次撤台的機會是1975年台泰斷交前,可想而知當泰國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他們的處境會更艱困,但有人還是選擇留下。畢竟經過20幾年,這批孤軍已經在此開墾荒林、生兒育女,落了地,也生了根。 另外有些人則是中國赤化後不堪共產黨迫害而從雲南逃來的難民。和平安定的日子並未長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國建交後,他們「國軍」的身分無法見容,中國施予泰國政府極大的壓力。於是,泰國政府允諾給予孤軍泰國公民身分,前提是──繼續剿共,只不過這次效忠的是泰皇,穿的是泰國軍服,剿的是泰共。正當泰共勢力日益坐大之際,泰國樂於接收這批擁有豐富實戰抗共經驗的部隊,對中國則以孤軍為泰北少數民族為理由搪塞。就這樣,又是一場7年的征戰。 如今,三民新村是一個再平靜不過的泰國村落了,但那段歷史,仍迴盪在到處可聽見的華語和李教官、彭隊長等稱呼聲當中。  學華文的泰國小孩 揮別李校長,我們前往下一站三民小學。三民小學是村中的華文學校,全校共有4個年級,屬於體制外的教育,但也是這群孤軍後代延續中華文化根源的所在。學校週一到週五的上課時間是下午5點半到8點半,週六則是早上半天課。所以學生平常都是白天上泰語公立學校,晚上到三民小學接受華語教育。 我們到的時間剛好是週六中午,只見一群群放學的學生散布在小小的操場,女生玩跳繩,男生打彈珠,年紀太小的則在旁邊追逐嬉戲。這樣的場景是如此的熟悉,小時候就讀鄉下小學的回憶,不禁一幕幕伴著孩童臉上的笑容浮現。我們這群意外的訪客吸引了注意力,有些小朋友或害羞或主動地對我們微笑揮手,他們的輪廓更深了些、膚色黝黑了點,並不容易從外表辨別華人血統,但天真燦爛的微笑如同美索的泰國、緬甸、甲良(註2)小孩,總令人覺得心頭溫暖。 辦公室門楣上方方正正地寫著4個繁體字「三民小學」,透露了這間學校和台灣的密切關係。在國共漢賊不兩立的年代,台灣政府曾提供金錢和物資的援助,書櫃上塵封已久的國立編譯館《健康教育》及《生活與倫理》課本刻劃了那個時代背景。後來台灣的民間組織接續了政府僑務單位,成為資助的來源。校園裡另有一棟過去做為孤兒院的建築,如今孤兒院已不在,建築物被當地泰國駐軍充作營舍。  有家歸不得的遊子 學校的李老師、明老師和傅老師都是來自緬甸的華人,他們用腔調不同的華語,親切地接待我們這群來自台灣和香港的訪客。明老師看起來約莫50幾歲,非常健談,熱切地和我們討論緬甸的情況,耐心地回答我們一個接一個問題。他已經20幾年沒回家探望母親和妹妹了。「路途遙遠,沒有錢付旅費啊!」明老師用輕鬆的口吻,略帶無奈地說。是怎樣的政府,使人民必須冒著生命安全逃離自己心愛的故鄉和親人,在異國過著有家歸不得的日子? 傅老師則是個2、30歲的年輕人,無袖上衣露出一雙精壯的臂膀,有別於印象中的小學老師。一場午後大雨,給了我們更多時間與這群老師相處。後來才知道,三民小學的老師靠著教書的收入並不足以養家活口,白天的耕作才是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 雨後的陽光,照耀著放學後空蕩蕩的校園。看著四周青翠的丘陵,呼吸著清新甘甜的空氣,我想像著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朗誦著ㄅㄆㄇㄈ、寫著繁體方塊字的情景。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