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 3247

從空軍士兵遭冤殺 思罪與罰

空軍作戰司令部士兵江國慶遭冤殺一案,被檢察官找到新事證,兇手另有其人,引起社會一片譁然!指責的聲浪,指向爭功諉過、草菅人命的軍事單位。總統與國防部長,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出面向江家道歉。民眾除了對於江家深表同情外,對於死刑廢除與否的議題,再度掀起討論的熱潮。 死刑的議題,在台灣社會看法始終兩極,至今仍無共識。宗教團體與人道主義者,無不力飭死刑殘暴冷酷,違背人性的尊嚴,不該存於文明社會。制裁之目的是為矯正,而非報應;反對者則主張,死刑不能廢除,制裁之目的不只矯正,也包括報應。 兩相對照,「矯正主義」團體堅持:1.人類生命的尊嚴無可剝奪;2.避免法官誤判而造成遺憾;3.防止死罪者一不做二不休繼續更大傷害;4.廢止死刑乃是世界之潮流;5.廢止死刑犯罪率逐漸下降。「報應主義」團體之主張不外乎:1.誰來同情與安撫受害者?2.三審定讞何來誤判之憾?3.廢除死刑豈能停止傷害?4.世界潮流豈可代表真理?5.犯罪率只能參考非準則!&nbsp 聖經中「罪與罰」的觀念相當強烈,該隱殺死亞伯犯下人類第1宗兇殺案後,上帝提出的訓誡得以清楚見著,人乃依上帝形像所造,有著生命的尊嚴,且生命的主權在於上帝,人不可殺人,也不能被人所殺(創世記9章5~6節)。到了耶穌基督降生後的新約時代,上帝的「公義」依然不變,但「報復與懲罰」背後,卻可因著耶穌基督的「愛」而化解。 雖有些舊約的規範,在新約與現代的社會中,已不可同日而語,然在上帝所頒布的「罪與罰」之律法中,與現代法律所謂刑事與民事有著相同的意涵,皆在訴說,犯罪的人必須付出代價,接受法律的制裁。所不同的是,舊約時代,人犯罪之後的「獻祭」,其「悔罪」、「彌補」、「修復」的意涵,大於犯罪之前的「預防」;新約時代,事先的「預防」,則大於事後的「彌補」。人若肯承認自己的罪,並倚靠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救贖,便能和上帝建立關係,成為新造的人,不再被罪惡所轄制。 愛與公義是上帝的屬性,聖經「罪與罰」之立場永不改變,犯罪的人須付上法律的責任與代價,但殺人者所犯下之罪的生命之刑,並不能由人來追討和執行;殺人者若不真心悔改,上帝會親自追討。聖經已清楚言明:「罪的工價乃是死。」(羅馬書6章23節)犯罪之人,若能真心悔改,倚靠上帝恩典,藉著耶穌基督的救贖,在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否則,靈魂將永遠沈淪。 鑑於江國慶的被冤殺,基於耶穌基督的愛,我們衷心期待,死刑應當廢除!

心意更新,察覺上帝的智慧

◎裴信祐 年輕時,每逢一年之始,總是感受到萬象更新的喜樂,充滿雄心壯志要在未來一年,活出大不同的生命與成就;年紀漸長,頭髮漸白,體力不再可以盡情消費,新年到來,總覺得日子似乎越來越不可捉摸,很不可倚勢。環顧四周,從小在教會一起長大的兄弟姊妹,有罹患癌症者,長期作化療,身體非常虛弱,進出醫院多次,看著他們身影日漸脆弱,心如刀割,卻一點也幫不上忙,對生命的脆弱,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畏懼。醫生的知識是多麼地有限啊,縱使學醫數年,再加上不止歇的醫病經驗累積的知識,也敵不過那微小的病菌,過年的心情,就在年歲飛逝的悵然與周遭朋友的身心苦楚中,帶了些許感傷。 今年被任命當主日學校長,重新接觸年齡從3歲到18歲的幼兒、兒童與少年,這是一個充滿活潑,可愛,青春洋溢,旺盛生命力的世界,與我周遭朋友的灰暗,形成強烈對比。好似雲上太陽,乍然穿透那厚厚的雲層,讓我感受到無比的熱量;然而,多一些時間互動之後,卻發現在那熱力四射的陽光背後,隱約存在著些許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與行為。 &nbsp 有些幼兒已有玩具,還覬覦同伴手上玩具,想要據為己有。兒童是一群可愛的小天使,對我這個陌生的校長,毫不吝嗇地接納,且玩在一起,雖然如此單純,仔細接觸,卻發現每個兒童也都有他自我的獨特質素,陽光並不全然那麼單純。有些小朋友從週末社區班來參加週日主日學,一切都很新鮮,老師教唱歌比動作時,盡情地投入,享受那歌唱與舞動的喜樂,這些社區小朋友,對於教會的知識很淺,懷著好奇的心,謙卑的靈,盡情吸納享受那詩歌舞動的歡愉,得到很大的滿足,散發相對單純的陽光;另一群從小被父母帶到主日學長大的小朋友,在主日學很久了,已知道如何在群體裡找到自己最佳的「節能」方式,唱歌時嘴巴微張,舞動時,則手腳僵硬,毫無生氣,對於主日學的知識,自己感覺豐富,常不經心地顯露出不屑與不耐,自我驕傲的靈在這些小朋友的肢體語言中隱然看見,我看到的是這些以知識為傲的小朋友,失去了舞動的歡愉,陽光也黯淡了許多。 &nbsp 歲末年初,聆聽了年邁與年幼生命的變奏曲,不禁想到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章25節的話語:「因為所謂『上帝的愚拙』總勝過人的智慧,所謂『上帝的軟弱』也勝過人的堅強。」又想到他在哥林多前書1章27節,對哥林多教會苦口婆心的教誨:「上帝偏要揀選世人所認為愚拙的,來使聰明人羞愧;上帝揀選世人所認為軟弱的,來使堅強的人羞愧。」 &nbsp 是的,生命若是年邁,不必懼怕,因為上帝的智慧高過我們可理解的知識,只要心存謙卑,對所臨到的一切獻上感恩,生命自然燦爛;生命若是青春,更要學習謙卑,因為上帝所賜永恆的生命,勝過青春時光,肉體的生命終究會老去,我們一點也無可誇之處,唯有誇我們的軟弱與卑微,虛心進入上帝所準備的歡唱與舞動的韻律裡,才能察覺上帝的智慧,享受真實的平安與喜樂。

【普世】悔改與復合的見證

◎胡宏志 2010年7月20至27日在德國的司圖加特市(Stuttgart),舉行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LWF)第11屆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議員,於7月22日無異議通過一項名為「路德會迫害重洗派傳統的行動」之聲明。在這個重要的聲明中,呼籲所有的路德會信徒,必須為了他們以往對門諾會信徒的錯誤行為,表達他們的後悔及憂傷,並且同時請求門諾會信徒的饒恕。 這個聲明的基礎,是2005至2009年路德會與門諾會國際研究會議的結果。雙方教會共同完成了「回憶的醫治、在基督裡復和」的報告,世信會的大會於2009年接納了此份報告。   在此次大會中,有幾位議會的代表發表意見,強烈支持這項聲明。奈及利亞路德教會總主教訥穆爾‧巴巴(Nemuel Babba)告訴在場的議員,當大會宣讀這項聲明時,他聽起來感覺好像是用哭喊的方式宣讀。他說:對於每個人而言,「饒恕」都是很困難說出的字。雖然如此,也因為「饒恕」這字,使得兩個教會都邁向歷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當世信會的主席韓森(Mark S. Hanson)主教在說明投票的方式時,他要求在議事廳裡的所有大會正議員和其他的出席者,以安靜地跪下或站立的方式,表達他們對該項聲明的承諾。在這屬於路德會及門諾會兩教會關係的關鍵時刻,他宣布眾議員以「謙卑的精神」,無異議地通過該項聲明。   門諾會世界議會主席、辛巴威籍的但尼薩‧倪得福(Danisa Ndlovu),隨後送給世信會主席韓森主教一個以松木製的洗腳盆,以此象徵彼此復和與服事的行動,也象徵門諾會和路德宗教會之間,未來將共同努力並獻身於無限的愛以及無窮的服事。   韓森主教誠懇地呼籲所有的路德會信徒,要為了以往路德宗的宗教改革家,以各種支持迫害門諾會信徒的神學理由而悔改。並且要為了他們在過去歷史當中,對於門諾會信徒的迫害行為,請求他們的饒恕。   但尼薩‧倪得福則針對全體大會一場演說當中,充滿情感地說:「我們路德宗及重洗派的門諾會,今天在此時此地,正在實現基督的統治。」他同時告白,門諾會也非常痛苦地明瞭他們自己的不配。「我們無法昂首地來到這張桌子前面,我們只能卑微地低頭,並且敬畏上帝地來到這張桌子的前面。我們來到這裡,同時看見我們自己的罪性。我們來到這裡,承認我們也需要上帝的恩典和饒恕。」   從這個歷史性的教會事件,我們看見路德會及門諾會的信仰反省和行動,他們不僅勇敢地承認過去歷史中的軟弱、錯誤和罪性,更通過這種悔改及復和的行為,來重新找回教會的本質。盼望更多的教會,能夠學習路德會及門諾會的信仰見證,促進教會的復和與合一。(作者為PCT總會普世幹事)

【知性之旅】長榮大學站的神蹟

2011年1月2日,「長榮大學站」正式啟用了。這一條連接台南高鐵站到台南科學園區的新鐵路支線,是20年來鐵路局唯一新建的支線。除了和高鐵台南站共構的沙崙站外,唯一新蓋的車站就是座落在長榮大學門口的「長榮大學站」。

自由精神ê攝理──介紹新冊《用人智學ê觀點解釋啟示錄》

人就是人,人 m̄ 是上帝,所以人若欲研究聖經,kan-taⁿ 會當用人 ê 立場出發,m̄ 是用上帝 ê 立場出發,尤其是研究真濟謎點ê啟示錄,更加 tio̍h 用科學 ê、人性 ê、理性 ê 角度去探討。這種研究聖經 ê 方法 kap 態度,叫做「人智學」 ê 態度,就是用人有限 ê 智慧 kap 認識,去追 chhōe 上帝 ê 意思。

百歲牧師賴炳烔勉年輕傳道 要敢衝

【陳怡萱台南報導】出生於1912年(大正元年)的賴炳烔牧師,今年屆滿100歲,為基督福音奔走75年,除在地方牧會,亦曾推動國際傳道會、勵友中心、國際傳道出版社、中華民國敬老協會、國際視聽傳道部、原住民教會事工部等事工設立。早已從「體制」上退休的賴炳烔認為,牧師不該退休,要一生傳道,他勉勵年輕的傳道人「要敢衝」,信徒則是要殷勤禱告、對福音有負擔,當一個「有生命的基督徒」。 賴炳烔就讀台南神學院時,曾經上過巴克禮牧師教授的「使徒行傳」;巴克禮過世當時,賴炳烔身為學生會會長,親自為巴克禮抬棺,從新樓醫院走到太平境教會、再從太平境教會走到位於現在永康附近的墓地。神學院畢業後,賴炳烔派任到嘉義中會菁寮教會,之後在虎尾、水上、北港等教會牧會;亦曾擔任聖經公會第一任的主任,推動華語聖經翻譯、發行,盡心盡力。 除在台灣各地服事,賴炳烔也到菲律賓、巴西等國家宣教。70歲從長老教會體制上退休後,因為女兒鼓勵他要到台灣的離島去傳道,賴炳烔拎著一只皮箱到澎湖去,而認識了當時在馬公教會當傳道的林憲平牧師,兩人結下深厚的情感,後來林憲平到台南中會天橋教會牧會,賴炳烔就一直在天橋教會聚會至今。林憲平表示,賴牧師實在很敢衝,一生對福音很有負擔,才會在70歲一般人覺得退休要養老的時候還跑到澎湖去傳道。 &nbsp 賴炳烔曾獲得澎湖和台南兩個地方的「榮譽市民」,因為他持續為福音奔走、關心地方;雖然已經100歲,但記憶極好、說話清楚,談起傳福音的往事好像歷歷在目。賴炳烔笑說:「我100歲了,我自己也覺得相當稀罕。」對於年輕的傳道人,他認為比較欠缺「衝」,而當牧師的人不該有退休的時候,應該要一生傳道,退而不休;至於信徒,最重要則是禱告,藉禱告與上帝交通,同時要積極投入教會服事,成為「有生命的基督徒」。 &nbsp 1月29日下午2點30分,天橋教會將為賴炳烔舉行「百歲壽誕暨宣教75週年感恩禮拜」,賴炳烔會親自講道,題目是「幸福生活、凡事感謝」,邀請各地牧長及兄姊到場聆聽,一同分享百歲牧者的信仰見證。 &nbsp

樂助偏遠利稻 醫學生養成更全面

&nbsp馬偕醫學院、醫院與布中利稻教會合力打造「美力」家園 &nbsp培育具人文關懷的醫者 &nbsp 【李信仁台東報導】利稻、馬偕分享資源!長老教會布農中會利稻教會、馬偕醫學院和馬偕醫院1月22日合辦「Biat利稻迎春行」,醫學院師生和利稻教會共同再造部落生機,除用園藝美化環境、協助農產運銷,提升居民自信,並能培養醫學生效法關懷服事的馬偕精神,學習和大自然和睦相處。 台東的利稻曾是旅遊勝地,2009年的88水災使南橫多處嚴重坍方,聯外交通中斷,導致利稻居民無法將農產運出銷售,遊客大減,影響居民生計,但由於利稻不是「明星災區」,幾乎沒有外界資源進入。 88水災使利稻居民重新思考部落未來,教會盼和居民共同營造部落環境,促進農產銷路,突破生活困境;馬偕醫學院心理諮商中心教授、台北中會北門教會會友林一真得之後,積極邀請馬偕醫學院師生關懷利稻。 2010年1月馬偕醫學院獲得馬偕醫院、國科會支持,結合醫療、教育、環保資源,加上具有美國園藝治療協會證照的林一真,並廣邀教會、志工、民間團體和利稻教會一起進行「美力我家──園藝益康環保行動」,以教會為中心擴展整個利稻部落,合力打造家園,為利稻教會和部落注入全新活力。 一年來,馬偕醫學院師生每個月都到利稻服事,「美力我家」是結合園藝、環保、健康、生機農產等面向,美化部落環境,提升居民健康,馬偕醫學院校長魏耀揮十分重視這項計畫,多次到當地參與了解,他認為醫學生到利稻,年輕時親身體會許多地區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才能培養願意到偏遠地區服務,關懷弱勢的精神,體認醫療不是營收和利益,而是要用愛真心付出。 利稻教會牧師Kavas說,他常懷念童年利稻經常下雪的美景,近年氣候暖化,利稻雪景不再,可見環保的重要;現在馬偕師生和居民一起美化部落,推動環保理念,不僅是對利稻有益處,更希望推廣到全台灣。 22日舉行的「利稻迎春行」,有不分年齡的「八部合音」、Kavas母語教學、耆老示範織布、傳統美食、特製泡菜等活動,馬偕醫院蔡正河院長親自為居民進行代謝症候群篩檢和衛生教育,居民和馬偕師生、醫療人員、志工共同分享對利稻的未來期待。 此外,馬偕醫學院計畫和利稻教會推動農產發展、農地認養,提升民宿住房率,設計生態旅遊、環保和布農文化體驗等活動。最近,台北中會北門教會協助利稻高麗菜銷售,邀請南門、建成等5間教會購買了1000顆高麗菜,由於品質良好,頗受好評;經教會彼此協助,也可避免利稻的高麗菜受中間商剝削及找尋運銷管道的困難。 執行「美力家園」計畫的林一真和參與的馬偕師生期盼,利稻成為健康部落、開心農場,歡迎各地朋友到此地享受清新空氣和美景,馬偕持續跟利稻一起成長。 &nbsp

加國議員來訪 願為台灣發聲

&nbsp亞伯特拜會長老教會總會與相關機構 &nbsp推動〈台灣事務法〉關心主權地位與外交人權 &nbsp 【李信仁綜合報導】加拿大國會議員雅各‧亞伯特(Jim Abbott)1月19日訪問長老教會總會,他強調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台灣和中國最大的不同就是民主與人權,過去他推動加國國會制定〈台灣事務法〉,很重視與台灣的友好關係,並肯定長老教會對台灣與世界的貢獻,期待和長老教會一起為台灣在國際發聲。 現任加國保守黨的基督徒議員雅各‧亞伯特,自1993年擔任議員至今,曾獲選議會秘書長並擔任內閣成員,特別關注亞太事務;2004至2005年間,更提出〈台灣事務法〉草案,可惜2讀因執政更替遭封殺。 長榮大學衝突研究中心主任陳校賢有感於亞伯特對台灣的關心,特邀他來台訪問,17日訪問高雄市政府,18日拜會台南市長賴清德,於長榮大學演講,並參觀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神學院;19日抵達台北,上午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會面,隨後到長老教會總會座談。 對於〈台灣事務法〉,亞伯特指出,加國體認台加有密切的經貿關係,加國有許多台灣移民,而且台灣是亞太地區民主典範,也是WTO成員,期待台加在各方面能穩定發展;而美國有〈台灣關係法〉,加國應當制定類似法案;尤其2003年SARS,看見台灣被中國阻擾,使得WHO不能即時抵台救援,可見台灣被孤立的危機,促使他更積極在國會提出〈台灣事務法〉,獲得308位議員連署贊成,超過2/3席次支持。 這項法案是1970年加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進一步與台灣建立正常關係的努力,強調用和平方式進行外交往來,維持台海穩定和安全,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及2國元首、官員互訪等。 總會副議長石連城牧師代表長老教會歡迎亞伯特訪台,感謝他推動〈台灣事務法〉,為台灣國際地位努力;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介紹長老教會宣教事工,強調長老教會使用母語進行主日禮拜,重視「母語是上帝恩賜的禮物」,認同土地人民進而關懷社會。 亞伯特說,除了政治,他期待透過教育訓練增進各界參與社會的能力,建議使用如「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等方式栽培人才;對此,陳校賢向他說明,長老教會推動URM、TPN、OST等訓練,並導入全民防衛觀念,效法耶穌做僕人與民眾站在一起。 陪同亞伯特訪問的前國防部長、台灣公義行動教會長老蔡明憲表示,加國曾推動〈台灣事務法〉,可見舉世對台灣的關注,但最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加上馬政府輕忽國防、外交,造成台灣陷入危險,亞伯特的訪問,是對長老教會與台灣人民的支持和鼓勵。 &nbsp

教會建堂 絕不可忽視通用設計

&nbsp通用設計正式立法 唐峰正:通用設計看重每一個不同的族群,教會更應秉持公義落實 【邱國榮台北報導】是什麼樣的住家能從在地上爬行的嬰兒,一直到成為頭髮花白的老人都不需要改建裝修呢?像是旋轉後會自動斷電的插座、腳部附有伸縮性滾輪的座椅,甚至是可將樓梯變成坡道的板子,這些都是第5屆「通用設計」競賽得獎前3名的作品。本次比賽的主題是「住居」,一共有811件設計作品參賽,將通用設計的概念與住家日常生活情境連結,主辦單位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的董事長唐峰正說:「即使年齡漸增,一樣能住得安全又便利。」 坐著輪椅的身障者唐峰正,於1月13日在第5屆通用設計競賽頒獎典禮上表示,擁有一個安全、安定、安心的家是每個人都不可以拒絕的,加上台灣正面臨人口結構改變,老年化是一大問題,住家導入通用設計不但可以省下將來年老或意外所需進行改建的費用,還可以讓政府政策有依循,並且刺激相關產業提升,讓台灣業者了解到,原來居家安全也能帶來商機。 「5年來,投件作品的設計水準越來越高,我相信這條路,上帝會繼續賜福。」唐峰正表示,通用設計的理念一旦落實,可以為台灣與內部的社會帶來真正沒有歧視族群的正向力量,因為,「通用設計看重每一個不同的族群」、「任何人都是上帝的創造」,只要通用設計的理念能夠深入人心,台灣必定會是一個祥和安居的社會。但是,通用設計的能見度目前在台灣仍然偏低,需要不斷透過教育與推廣讓國人了解。 唐峰正是士林靈糧堂會友,他點出近年多數新建堂的教會,竟然沒有普遍顧及到所有族群的行動狀況,「殘障廁所有嗎?就算有,輪椅可以進出或迴轉的半徑夠嗎?」令他感嘆教會口口聲聲「上帝創造人的價值」,但是新建物卻出現口是心非的紕漏;他直指其所屬的教會斥資建造新堂,欠缺通用設計概念;他也向教會建言,禮拜堂走道要讓輪椅族方便行動,坐在禮拜堂裡的所有人,都可以直視禮拜堂的中心。 1月10日,立法院3讀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 其中第52條之1將通用設計納入立法,規定經濟主管機關要收集各國軟硬體無障礙及通用設計規範,並訂定各類產品和服務的國家無障礙與通用設計標準。對此,經常身兼政府身障權益諮詢顧問的唐峰正指出,台灣的做法是國際首例,「但通用設計立法,主要還是方向宣示。」他說,若沒有教育的配合,國人就沒有通用設計的通識,立法恐怕也只是空中樓閣,他呼籲教會界本著重視族群平等、公義價值的信念,力促通用設計實踐,不可空談關心身障,卻漠視身障權益。

基督徒齊聚合一祈禱歌頌主榮

享受靈命光合作用、領悟主內一家真諦、承擔代禱使命 跨教派靠主迎向合一 &nbsp【邱國榮台北報導】「耶路撒冷教會的昨天、今天與明天」是2011年基督徒合一祈禱會的主題,1月22日在台北衛理堂舉行。祈禱會分成4個段落,分別為「一脈相承與多樣性」、「聖言與祈禱」、「分享與擘餅」、「復活與和好」,每個段落以讀經、信息、禱文、詩歌方式呈現,分別由台灣聖公會賴榮信主教、衛理公會林長贈會督、天主教會林之鼎神父,以及長老教會總會議長賴顯章牧師等主理分享,最後由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祝禱。&nbsp 祈禱會開始,首先由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許承道牧師宣召,接著就是神聖莊嚴的序樂,之後由基督正教會李亮神父用希臘文吟唱讚美詩,頌讚上主臨在;曲畢,全體與會者肅立同誦基督教會的〈主禱文〉或天主教會〈天主經〉,隨後分別以華語與台語唱和〈聖哉、聖哉、聖哉〉;如此開場,彰顯出台灣天主教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聖公會、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基督正教會,共同朝向合一的心意。 賴榮信分享的信息是「一脈相承與多樣性」,他指出,合一的第一要素是根植於上帝的話語,上帝的話就是人生的真光,猶如行光合作用的植物需要陽光一般無比重要;他不諱言說,教派各自的教義所產生的偏見,造成教會自大驕傲的心,但是當不同的教派願意同守上帝話語的真光,便能夠實踐「彼此相愛」的使命,行出靈命的光合作用,帶給世間出人意料的平安。 「聖言與祈禱」是林長贈帶來的信息分享。「基督徒不是為了需求及擺脫現實而祈禱,而是本著聖經,成為代禱者。」林長贈說,代禱與代求,是將福音、救恩、公義透過禱告宣達出去。他指出代禱者所禱告的,都要是上帝關心的,至於自己的需求,聖經上說「天父已經知道你們所需要的」,所以基督徒應該為社會、世界與受苦難地區禱告。 林之鼎則以「分享與擘餅」指出,基督教會將聖餐視為「記念」耶穌,但天主教會則相信,聖餐中的餅與酒就是基督的肉與血。雖然基督徒都知道自己不是聖者,不配嚥下基督的肉與血,可是也因為聖餐,知道我們可以成聖,進而領悟,「在主內我們都是一家人。」 賴顯章以其原生家庭的苦境,然後如何經歷上帝陪伴的故事,闡述「復活與和好」的信息。他指出,痛苦的過去任誰也找不到答案,但是基督徒卻可在上主的陪伴下,迎向未來,隨時經歷「復活」,進而與自己和好,甚至與敵人和好;他認為教會合一,不是難成的事。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