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國際基督徒海事協會(International Christian Maritime Association, ICMA)主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所屬海員/漁民服務中心與台灣國際海員漁民權益保護協會承辦之「國際基督徒海事協會第11屆世界會議暨50週年慶祝」102125日在高雄國賓大飯店舉行。22日為第二天行程,安排全日密集專講、問答與討論。上午專講鎖定海事領域發展,下午則談海員權益維護。

(攝影/林婉婷)

首先由國際航運公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ICS)的僱員事務主管娜塔麗(Natalie Shaw)預錄影片分享航運發展趨勢。接著請任職德國漢堡工商管理學院(HSBA)的約翰斯博士(Prof. Dr. Dirk Max Johns)主講「海事產業實況與10個改變關鍵」。

約翰斯指出,船隻依不同功能與規模而有極昂貴與較為低價的選擇,因此「每個人都能買一艘船」的時代已逐漸來臨;船隻價格降低原因之一是製造地從歐美轉移到亞洲,雖然降低成本,卻也將汙染與危險轉嫁到其他國家。再來,思考營運成本的方式已與過往不同,例如現在海事分工上,船主(擁有者)、船長(管理者)和海員(受僱者)都是不同的專業人員。

左至右:Prof. Dr. Dirk Max Johns、Michael J. Estaniel、Govert van Oord、Dr. Jason Zuidema。(攝影/林婉婷)

此外,國家對海事採保護或開放政策也有影響,另政策制定與實際執行的落差,讓汙染、海盜等海事問題無法立即並有效解決。另一方面,科技發展使硬體進步,包含冷藏技術、港船通訊、遠端操控、大數據等,但硬體改變也關係到人們作業的方式,故如何改善海事的夥伴關係更顯重要。在安全方面,外部有海盜問題層出不窮,內部有剝削與衝突案件;最後,當國際貿易增加,需要共議的規則也會增加,以滿足更多不同立場者的要求,例如合理價格、社交建立、避免過度開發等。

第三位主講人為國際海事雇主委員會(International Maritime Employer’s Committee, IMEC主任麥可(Michael J. Estaniel)介紹IMEC;除了關注協商與福利,委員會也辦理海員訓練課程,短講後他播放菲律賓青年因接受教育訓練而生命改變的紀錄短片。

(攝影/林婉婷)

上午場最後一位講者是哥維特(Govert van Oord),他介紹家族企業「凡諾德公司」(Van Oord)。凡諾德提供海上運輸、石油燃料、液化天然氣燃料等服務,並發展離岸風力發電事業。該公司於1965年成立基金會以關懷員工家庭,「當我們都不在意,誰又會來照顧我們的人?」哥維特指出,就像聖經裡的三個僕人,大家自然都想要最聰明能幹的那個,而當公司善待員工,他們就能在工作上發揮恩賜,「海事企業照顧海員是一種責任。」

問答環節中,與會者們與講師們討論市場如何影響產值,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對內關顧,關懷海員與漁民技巧,明確分工是否加劇階級化與不平,訓練排程與支薪方式,薪資提升後漁工返回母國從業的待遇和發展性等。

(攝影/林婉婷)

下午場首位講員是海員協會(Sailor’s Society)區域發展主管蓋文(Gavin Lim)解說協會事工、挑戰和因應之道。根據協會2017年至2018年的統計資料,26%海員有憂鬱傾向,45%海員認為沒人能夠解決他們的困境,且有6%海員以自殺方式結束生命(不包含無故失蹤者),原因大約包含和家庭分離、經濟困難、社交孤立、工時過長、睡眠品質不良、海上工作危險性高、文化隔閡等

故協會推出「Wellness At Sea」計畫,成立網站和App,針對社會、心智、身體、知識、靈性等領域「健康」的自我檢視與互動求助管道,有助於海員們了解自己、夥伴和工作本身。且為了更全面幫助海員們,協會建立多方合作,例如和產業界合作,教育海員的管理者們,也和家屬們溝通,讓他們能同理海員職業處境,好在海員們返家時能提供良好合適的家庭環境與氛圍

Gavin Lim。(攝影/林婉婷)

接下來請英國卡迪夫大學國際海員研究中心(Seafarers’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Cardiff University)的尼爾森博士(Dr. Nelson Turgo)談船上的宗教信仰多元性;他以說故事方式邀請大家試想在船上工作與生活可能碰到的問題。尼爾森曾經登船2次、航行各7週,擁有基督宗教、佛教與印度教互動經驗。

根據尼爾森觀察,海上工作裡「合作至上主義」凌駕任何的個人意識,「每個人都是來討生活,不是來找麻煩的。」因此普遍船上不太會大談宗教信仰,常見話題圍繞在工作內容、前同事、船公司等,知道某人的宗教信仰後,更多是放在心裡並給予尊重。

(攝影/林婉婷)

常態如此,不過也曾聽聞宗教信仰而起的霸凌事件,且彰顯自己宗教信仰是一回事,在船上籌劃或參加宗教信仰活動又是另一回事。但不可否認,宗教信仰是海上人的避難所,是孤單時唯一可以思考的、無助時唯一可以依靠的,尼爾森強調,對許多海員、漁民來說,宗教信仰仍然很重要,是生命良善的部分,更是給予安定的錨

第三講由國際運輸工人聯盟(International Transport Workers’ Federation, ITF)海事部經理約翰(John Canias)盤點ITF的服務在於改善勞工契約、薪資等條件,聯合福利倡議,個人醫護和退休金方案等;針對海事方面,聯盟有約141位檢查員、15個窗口,散佈在56個國家、119個港口。

John Canias。(攝影/林婉婷)

茶敘休息後,於海員宗會西班牙巴賽隆納海星中心服務(Apostleship of the Sea, Stella Maris Barcelona)的港口牧師里卡多(Deacon Ricardo Rodriguez-Martos)主講「海事傳道服務對港口社群的重要性」。他說明,很多時候海員服務僅關注「福利」本身,忽略他們在「社交關係」上的需要;又有時,服事者想要表現得專業,具備知識、有條有理,隨時都有所預備,「但這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在服事者還沒有準備好的那些時刻,「海員、漁工需要我們,我們也必須在那裡。」

里卡多點出,海員服務的挑戰在於服事者僅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工、抱持單打獨鬥的態度、從事看起來好但沒有必要的服務、將服務看作「施捨」與僅對船公司負責而不顧海員等。倘若要更好地服務,必須清楚港口社群組成;港口社群除了船公司和海員、漁工等,更包含福利委員會、港口運作工作小組、指導/諮詢議會等,甚至整個城市、國家、洲。這些都是在服務時要留意並可以溝通的單位。

(攝影/林婉婷)

紐約和新澤西州海員教會協會(Seamen’s Church Institute (SCI) of New York & New Jersey)海員權益中心主任、律師道格拉斯(Douglas B. Stevenson)帶領與會者回顧2006年簽署的〈海事勞工公約〉(Maritime Labour Convention 2006, MLC 2006)內容與價值,這份已於2013820日生效之公約制定海員最低勞動與生活標準,在人權保障方面發揮不小影響力。

Douglas B. Stevenson。(攝影/林婉婷)

海員傳道會(The Mission To Seafarers, MTS)中東與南亞區域主任安迪(Andy Bowerman)以「拋棄但不忘記」為題回憶海上救援經驗。他曾經手的案例中當時受虐待的海員們,必須用海水煮蔬菜、共享無線網路、睡在38度高溫又狹窄的船艙,在海上航行19個月。安迪表示,世界上還有很多受苦的人,等待著有人來解救他們。

安迪分享行動「5P」原則:實際(Practical)、政治(Political)、施壓(Press)、代禱(Prayerful)和堅持(Persistent);具體方案例如,「施壓」上他們用社群媒體來引起大眾關注,「代禱」上他曾為了沒有得到薪資的海員們禱告整整2年。要走向更好的未來則需要「7P」:禱告(Prayer)、預防(Prevention)、保護(Protection)、司法(Prosecution)、夥伴(Partnership)、政策(Policy)和參與(Participation)。另外,除了權益侵害,很多海員們經歷航行10多個月,他們的家人、孩子們對他們感到陌生,這樣的無奈處境也需要關心。

Andy Bowerman。(攝影/林婉婷)

23日上午將有2場、共12個主題,包含服務經驗分享、關懷技巧討論、工具運用教學、研究報告分析、社群媒體經營等。

 

延 伸 閱 讀

【ICMA世界會議】做上帝忠僕 談普世合一

【ICMA世界會議】第三日 工作坊與在地參訪開眼界

【ICMA世界會議】第四日 回應上帝呼召 關懷海上人

【ICMA世界會議】第四日 守護漁民 對抗不義結構

【ICMA世界會議】第五日 愛與禱告 齊心與神同工

【ICMA世界會議】跨國合作經驗分享專訪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