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評論

觀點評論

新時代的婦女宣教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婦女的歷史是一部辛酸史,傳統婦女沒有地位,並依附在以男性為主的文化社會,長久以來,承受不合理與不公義的習俗與法律的束縛,綜觀創造故事中的兩性關係,起初是平等和諧的關係,和諧關係的破壞是因為罪的緣故,丈夫管轄妻子是罪的結果,而不是上帝創造的原意。上帝創造婦女,也給予婦女尊貴的生命價值;我們看到耶穌以平等、尊重、仁愛的態度來對待婦女,耶穌是婦女的解放者,賜給婦女新的生命。&nbsp 19世紀歐美等基督教國家,掀起海外宣教的熱潮,他們的婦女組織了地方教會宣教團體和聯絡網,為國內的宣教事工禱告和募款,後來也轉而支持海外宣教事工。因當時海外宣教師發現,在許多國家中,對信仰最熱心且負責家中敬拜事務的,通常是婦女;婦女一旦接受了福音,很可能再把福音傳給丈夫和孩子,所以許多女宣教師也開始被差派到海外,協助海外的宣教,特別是當地的婦女事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扶持教育與建立,婦女人才逐漸養成,並奠立婦女事工的根基。 面對全球化與社會形態及結構的改變,教育水準普遍提升,婦女人才輩出,能力也逐漸受到肯定,婦女的角色與地位也跟著改變;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亦重視婦女人才的培養、靈性的養成,鼓勵婦女發揮恩賜,貢獻才智,參與重要決策。此外,也透過文字等事工,協助新時代的年輕婦女,克服所面對的挑戰與壓力,包括職場壓力、兒女教育問題、家事負擔以及教會的服事,以期建立教會內年輕婦女人才及信仰的傳承。 長老教會於2010年55屆總會年會啟動了新倍加宣教運動,教會在推動宣教運動時,婦女的宣教力量更不容忽視,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也積極訓練婦女參與其中。尤其,現今世界各地仍然有許多婦女處在性別不公義、暴力及被人口販賣的陰影下;新世紀的問題,諸如新移民的崛起及環境公義的議題,婦女也不能置身於外。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婦女除了積極傳福音外,也須勇敢站出來,斥責暴力,加強宣導性別公義,參與社會關懷,照顧新移民,以及維護環境公義,以委身在廣大的上帝國宣教。除此以外,台灣婦女也要聯結普世教會的婦女組織,貢獻智慧、人力於普世宣教。 新時代的婦女在新世紀宣教中,要更勇敢地依靠上帝,發揮恩賜,為主結出更多美好的果實。

迎接挑戰迎向未來

◎林榮任 &nbsp有一天我從松山火車站經過,聽見一群青少年嬉鬧的聲音,他們的身上穿著不一樣學校的制服,手上卻都拿著一根香菸,嘴上說著不堪入耳的話,有些人異樣的眼光從旁經過,他們依然不為所動。這一幕看在我的眼裡,十分心痛,青少年在現今的時代是不是忘記了自己是誰呢? 又有一天當我從捷運站出來,看見2個近75歲的老人,正推著台車沿途叫賣蔬菜,我心軟買了幾把青菜,那對夫婦連忙說聲謝謝,看著台車上還有一些蔬菜,心裡想:「他們還要賣多久?」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的眼淚潸然落下,淚水包含著感動與不捨。 長老教會立足台灣140幾年,歷代信仰前輩的奮鬥以及對信仰的堅持,奠定許多美的根基,更帶動台灣民主的發展。然而這一切根基要如何向上開花更是重要,尤其看見迷失的青少年,我們似乎使不上力,面對老化的人口,我們又關心多少?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努力不夠,虧欠上帝的榮耀。 但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新的眼光,總會開始努力推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或許有人提出不一樣的看法,認為宣教不是在數字的呈現,不該侷限在禮拜人數的增加,宣教應該更多元&hellip&hellip這些聲音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但我們的腳步絕對不能因此而停止,必須繼續向前行! 有一天一位華語教會的牧師問我:「台北市信主人數已經過12%,長老教會占多少你知道嗎?」這句話點醒了我,我也問自己,到底我所牧養的教會又占了多少%呢?我所牧養的教會屬七星中會,我看見一群很忠心的傳道者,他們在不同恩賜與專長中發揮其所長,有的在社區宣教,致力於課輔班及急難救助、有的在聖經查考,帶動讀經的風氣以及對上帝話語的認真與實踐,有的在門徒訓練,利用雙翼養育系統、GLN等課程培育平信徒領袖;有的則在講道,利用電腦科技將聖經真理闡述清楚,連我都深受感動。就是因為有人默默為宣教盡一分心力,以致於七星中會在主日禮拜人數將達到1萬名。 過去七星中會較屬個人奮鬥的中會,但這幾年看見一些大型的教會,例如雙連、東門、榮星、中山、松山、第一、大安、和平、濟南、中崙、羅東&hellip&hellip開始與中會一起承擔宣教的責任,其他中小型的教會也受到感染,各盡其職在各地方為主做美好的見證,雖然還有70%屬於小型教會,但我們不氣餒,相信只要牧者更新,教會就會更新改變。 2011年開始,七星中會聘請第1任總幹事,我們定位為宣教總幹事,要來重新整合中會的資源,訂定新的宣教目標,相信七星中會會脫胎換骨,也盼望每一位兄姊用禱告來托住中會與教會,引用前議長陳文欽牧師的一句話:「頭若過,身就過。」挑戰越大,越能激起傳福音的熱誠,重新燃起宣教的火熱的心,勇敢承擔上帝給我們的使命,迎接未來。 (作者為七星中會錫安教會牧師) &nbsp

神研班開啟研讀聖經之門

◎李哲偉 恭賀「大專基督徒聖經神學研究班」40歲生日囉!常聽人形容訂下每日讀經計畫卻虎頭蛇尾、無疾而終的情況為「走不出埃及的曠野」,因為在創世記中有許多敘事性的記載,讀來引人入勝、躍躍欲奔,然而在出埃及記後半段的經文,幾乎都是在記載律法和約,甚至是建造會幕和崇拜的條例,較為乏味,因此許多人讀經進度就開始緩了下來。我第一次接觸到神研班的時候,剛好是8年前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辦的第40屆,所讀的經卷正是出埃及記,參與該屆神研班,不僅幫助我突破曠野乾涸的困境,更開啟了研讀聖經樂趣的浩瀚之門。感謝大專工作者的邀請,讓我有機會擔任神研班輔導,一個有別於一般營會的輔導工作。 神研班的輔導工作非常有意義,其中最珍貴的不是能夠帶多少知識來教導學生,而是陪伴學生一同享受規律的讀經生活,並引導學生從各樣研經方式中體會研經的樂趣,且習得將來獨自研經的技巧。更令人興奮的,是見到許多大專青年經過神研班的薰陶後,決志獻身服事神,亦或開始熱心追求信仰、委身在教會、團契的服事當中,這也許是我對擔任神研輔導一直無法忘懷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人問我,為何在進入教會的牧會生活後,仍願意排除萬難,投身參與神研班輔導的工作,這就是答案。 第1次參與神研班時,雖然1個禮拜的生活,除了晨更、晚禱、敬拜、專講、Workshop之外,都是單調的讀經、討論、讀經、討論,而且還要費神關心學生的身心狀況,在體力上是很大的負擔,但卻也是我第1次享受到如此全然安息在神的話語中,那種靈裡的滿足,也是在就讀神學院的階段及牧會生活中,難得可以體會到的;課業、服事跟生活的壓力,有時常會成為扼殺穩定讀經生活的因素,然而我相信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好習慣的養成更值得付上代價,參與神研班正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在每日規律的讀經生活中,體會詩人在詩篇19篇10節描述神的話語時所記載的「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如此珍貴又甘甜的滋味。 親愛的大專青年朋友,你是否也曾體會過研讀神話語時,甘甜又滿足的感受?亦或是你有渴慕神話語的心,卻被忙亂的生活所攔阻,無法進入研讀聖經樂趣的浩瀚之門呢?歡迎一同加入神研班的行列,讓我們一同徜徉在神滿有能力的話語之中!願神堅固神研班的事工,並記念所有曾經為神研班擺上自己的時間、精力、代禱及奉獻的牧長及同工們,將一切榮耀都歸給神! (作者為彰化中會向陽教會牧師)

關心兄姊言行才是真正相疼

&nbsp◎郭志忠 拜讀吳約翰兄於3055期《台灣教會公報》11版〈牧師對於金錢要謹慎〉甚為同感,並對吳兄倍感敬佩。文中敘述有牧師與師母在教會中從事直銷賺錢,也有牧師挪用建堂基金去投資砂石場而血本無歸,還不承認自己的不該,更有牧師在講台上強調他大大的奉獻,神賜福他開lexus高級車、手戴勞力士金錶,成為富有的人&hellip&hellip。 我碰過一位牧師,只要會友奉獻給教會的金錢多,就認為他╱她是個好基督徒,而忽視其不孝敬父母、不誠實、貪婪索賄等諸多不公義的事實,更不用說肯去勸對方言行的不當。 聖經裡,耶穌教人「要愛人」,我想是「要愛人的全部」,而愛其靈魂應該更勝於肉體。基督教最寶貴的是要照神的旨意去行,誠實公義、孝敬父母、謙卑。10誡中的第5誡「孝敬父母」,還比第6誡「不可殺人」還排在前面。 教會有一段時間沒有牧師,長執們用心尋聘。有一主日禮拜後,我碰到一位長老,詢問聘請牧師的經過,聽說有位美國回國的牧師,謝禮要價10萬元,長老馬上回答:「這事不要講,我也不便回答。」我想,該長老認為牧師都是上帝所疼的忠僕,不要提及有損牧師形象的事,然而,難道牧師都是聖人嗎? 撒母耳記下11章2節記載,大衛王與部將之妻的緋聞,並將忠將謀害;12章1節記載,上主遣先知拿單直言譴責大衛王之不義,這個譴責是上主的旨意。拿單不怕殺頭之險,只要是主的吩咐,拿單視死如歸。牧師也常說自己是上帝忠誠的僕人,何不學學拿單,勸勸那些言行不誠實、不公義、不孝敬父母、不謙卑的主內弟兄姊妹們,這樣行,上帝一定會更加疼愛牧師。 若每位基督徒都能誠實、公義、孝順、謙卑又有愛心,其親友更能因此從身上看出基督的形像,有什麼傳教的方法,會比這個更具威力呢? (作者為退休醫師)

228事件64週年祈禱文

◎許天賢 為著阮世間人的罪,互人釘佇十字架頂,受人侮辱,受難受苦的主耶穌,阮此的時陣同心相及聚集佇遮,是為著要紀念佇64年前,就是1947年佇阮台灣所發生的228事件。 佇事件的過程中,有無數的台灣人受到當時國民黨執政當局的殺害、壓迫;有的喪失寶貴的生命,有的佇黑牢中受苦受關到死,有的家庭破碎,也有多多受難的家屬到今心神猶原受折磨。 因為雖然政府當局有重新啟用國家228紀念館,總是阮看見佇紀念館所呈現出來的,原來是害死台灣人菁英染甲歸雙手全全血的大兇手蔣介石,煞被美化成做弭平叛亂的大英雄?!主啊,阮的心真疼,因為對安呢看見國民黨政府一點啊攏無悔改檢討反省,呣知將阮台灣人看做是什麼?! 主啊,?知佇阮台灣人的心中所期待的是完全無掩蓋來公佈228事件對頭到尾的真相,因為有真相才有公義,有公義才有公平及和平。安呢,彼些犧牲、受傷受難的家屬才會通得著安慰。 阮也祈求互此的事件成做學生囝仔的教材,來教育下一代,互in能曉學習互相尊重,佇此塊土地的頂面大家真實和好相疼。 疼阮台灣人的主,阮的上帝,阮佇此的時,同心懇求?的聖神叫醒阮台灣人,也憐憫看顧阮,因為阮雖然曾有多多人為著台灣的土地及台灣的民主、獨立來努力打拚甚至犧牲生命,總是猶原有真多台灣的同胞復帶有政治的冷感症,無關心?所賞賜阮此塊美麗島嶼的命運及前途,只有自私顧自己,顧賺錢、又復驚死!互阮感覺真見羞! 主啊!求?憐憫阮對鄉土的關心無夠額,赦免阮對追求真相公義無盡心盡力打拚的罪,也求?的聖神安慰到今猶著受折磨的受難家屬的心靈,賦in能堅強起來,將憂傷悲愁化成氣力,共同為台灣的民主及台灣的獨立建國來努力打拼。 阮按呢祈禱,攏是靠主的名來求,阿們! (作者為新樓醫院院牧部主任) &nbsp

審慎設置區域諮議會

◎謝振發 《台灣教會公報》3073期11版,刊載建請本宗設置虛級化體制組織,針對是項立意構案,或許是為補強現行體制運作,使其臻於完美境況。本宗現行3級化體制諮議會架構體系,設立總會、地區中會、各教會小會建制,是宗教事務層級的創舉,專美於其他教派及異教團體,回溯早期台灣長老教會史料記載, 1951年本宗組織體系,設有各地教會小會、地區中會,並成立南、北大會,形同區域諮議會的架構組織。由於先輩的遠見,提案廢除台灣教會南、北大會的虛級化建構,將其整合歸併成立現行總會建制,難道又要踏回不歸路迷途境況嗎?咱應該鑑古推今,避免重蹈覆轍,豈要恢復虛級化組織復辟命運? 個人提出理由如下:首先現行總會轄屬約27地區中會(含原、漢民、少數族群區會),單位規範數量非常符合軍事基本連級編制、指揮、調配、動員、機動原則;其次,台灣教會實情與美國教界幅員遼闊,其客觀地理環境有相當之差異,因而設定標準的需求未盡適同;第3,符合現代企業經營管理原則,達到運行簡單化、彈性化,節省人力成本,減少開會頻率,讓各教會牧長專心牧會工作,同時提高宣教事工,促使本宗教勢倍增成長,讓台灣教會贏得上主的旨意,人人敬拜祂,人人因基督耶穌的名,獲得拯救,擁有永恆的生命,台灣教會咱大家成為忠心的管家美譽,願一切的服事歸榮耀於上主的名。 (作者為壽山中會重生教會退任執事)

228與種族中心主義

&nbs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0年制訂每年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期望透過面對差異、接受差異與尊重差異的過程,營造一個不同族群與文化傳統間互相尊重、了解的機會與對話的管道。這個「國際母語日」看似無異於一般的節日,實則避免人類在種族中心主義(ethocentrism)作祟下,主張自我優越而發動屠殺與消滅殘害文化。如今,促進對語言文化差異的尊重,推廣多語文化的教育,的確是實現社會正義與公平機會的進步象徵。 當交通發達、資訊便利,人類從部落間的老死不相往來,逐漸邁向全球化的頻繁接觸。幾百年來的互動下,自認為文明的人卻擅用不文明的手段,對他們不了解、不懂得欣賞與尊重的族群以殺戮或脅迫受害者改變原有文化,歷史上一場場的浩劫不絕於耳。加害者總以為自己要完成民族大業,下場卻是其下一代要背負屠殺罪孽;不過,歷史事件的元凶民族反省有多強,民族重生的展望就有多大。擁有不良紀錄的德國,一直是他山之石的典範。 1947年台灣的228屠殺事件,帶有種族中心主義的成份,使得早在國民黨政權之前居住於台灣的精英分子,不是遭殺害、監禁,就是遠走他鄉。一般台灣人民的心靈,更是從2次世界大戰後,迄今無法掙脫桎梏,聞228色變;多少家庭橫跨2至3代悽慘落魄、斷送幸福。228的遺憾從不了解、不尊重與民族的自卑轉為狂傲開始,更遺憾的是,繼承國民黨政權的當權者,從禁止提起、消滅各族群文化與母語,到勉強承認錯誤,至今卻改而美化加害者的這條台灣歷史鋼索,走了64年。 當年228事件經過軍事鎮壓後,陳儀隨即展開「清鄉」行動,3月30日陳儀發出「為實施清鄉告民眾書」,裡面說著:「這次由亂黨叛徒所造成的暴動,使社會秩序一時陷於混亂,善良人民都蒙受有形無形的損失,回想起來,實在痛心。」在他的想法中,統治者正無辜的必須用屠殺來安撫恐懼!最近台北的228紀念館重新開幕,蔣介石被稱作對當時「恢復秩序」、「寬大處理」的人,這和當年有何兩樣?不都是一個騙字。 228因種族中心主義而起事端,如今又被這合理化罪行,長老教會除了要致力以公義的角度詮釋228事件始末,並將此納入主日學教材外;更需要懂得對語言文化差異的尊重,推廣多語文化的教育,才能避免有朝一日我們也成為帶著種族中心主義的歷史加暴者。

謙卑的生命

◎小葵 最近看了《基督信仰的靈修觀&mdash&mdash人物與思想》一書,豐富的內容帶給我信仰很大的幫助。在曠野教父靈修精神內的1篇文章寫著,有人問老者 :「什麼是謙卑?」他回答:「謙卑是一種偉大而神聖的功課。通往謙卑之路需要經過肉身的勞苦,並看自己是罪人,且比不上所有人。」 那弟兄說:「『比不上所有人』又是什麼意思呢?」老者說:「就是:不計算別人的惡行,但時常留意自己有惡行沒有,並且不斷向神祈禱。」 這個回答讓我十分驚奇,「比不上所有人」的意思竟是不計算別人的惡行。過去我認為比不上所有人就是要看別人比自己強。但我再怎麼努力,還是不覺得別人比自己強多少。 尤其自己曾擔任教會幹事,所以對現任幹事難免忍不住批判幾句,聽到有人數落幹事不是時,想著不要說別人的是非。但忍不了多久,就與大家一同評判幹事的不是,工作不認真、遲到早退、愛計較&hellip&hellip。 每次的失敗讓我覺得自己真管不住舌頭,激情謾罵後總帶著是罪惡的失落感。然而這本書中,智者的回答帶給了我亮光,就是因為我計算別人的惡行,所以我沒有辦法謙卑,智者的教導讓我得了祕訣,學習不計算別人的惡行,不要判斷他,只要考慮自己可能會是更差勁的罪人。如此,我們便在謙卑生命有所領受和學習。 (作者為長老教會社青)

合一服事,經驗上帝的驚奇

◎鍾淑惠 1月第3週是基督徒合一祈禱週,來自英國各宗派基督徒一同聚集研討和敬拜,讓我體驗在不同文化族群中,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合一的課題。 英國聯合歸正教會普世幹事David Tatem牧師回應教會合一禱告時表示:「面對許多問題時,禱告應多合一。當我們禱告時,我們究竟是祈求看見神蹟?或應有不同的禱告?」的確,我們的目光若只著重於彼此的差異,而忽略相同的信仰主軸,團結合一恐怕只能期望不可能的神蹟。 聖經如何教導我們尊重彼此差異?使徒行傳記載,五旬節當天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讓他們能向那些有同樣信仰,卻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猶太人作見證。「當時聖靈並沒有讓所有人變成同一文化,說同樣語言;差異和多樣性是被尊重的,多樣性就是使徒保羅後來所論及的基督的身體。」上帝並非要求所有人都要一樣,反而只要我們互相忍耐,彼此相愛。 現在我們明白了這事實,就必須更努力在生活中學習尊重彼此的不同。當不同文化彼此接觸時,唯有經過時間的磨合才能一起成長。然而,在這條路上常會遇見失望、困難;特別當過程中出現瓶頸或阻礙合一的可能性時,就會讓人沮喪。所以要更謹慎讓相互了解能不斷延續下去,並有更深層的交流與學習。此外,還要有緊密的關係,無論是在傳統教會或新興宗派均是如此。 Tatem牧師舉一個相當好的例子:在英國有越來越多教會積極投入街道牧師的事工,就是一個創新對話和交流的管道。大家來自不同宗派、不同背景,用合一的心志服事,是一個很美的同工機會。踏出教會建築,走入天父所愛的人群中,更深地與屬世社會密切接觸;這不但是遵行耶穌所給的大使命,是基督徒禱告合一旅程的印記,也是在靈裡彼此了解的機會。 不同宗派一起聚會可能偶爾一次,但這樣的活動從開始協調到活動完畢,可能需要無數次的會議溝通。不同宗派要一起同工,甚至一起進行長期的事工,真不是件易事。特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語言、情境,甚至不同的神學立場中,要談合一,同心服事上帝、服務人,更是難上加難。英國是基督教國家,雖然大小宗派林立,但很多事工卻都一起合作。不論是社會弱勢關懷、提倡公義和平、族群文化分享、多元宗教對話,還是社區宣教等,均可看到眾教會的關注和參與。這方面的彼此尊重及互助確實值得台灣教會效法。 願意合一的教會,不僅要用禱告,還需要被上帝徹底更新,換上新靈和肉心,和其他教會的弟兄姊妹一起服事,時刻經歷上帝賜下的驚奇。

《自由時報》報導澄清

◎馮偉晉 2011年1月2日下午,我接到《自由時報》記者詢問了一些關於王崇禮教授的事。在這電話交談中,《自由時報》記者對我的看法產生了一些誤解。在此提出幾個例子做更正: 1.「改信道教『只要行善,上帝不介意』」:這段文字是《自由時報》編輯所寫的標題,我並未講這句話。王教授是為了學英文,才就讀基督書院。若曾經受洗成為基督徒,則基督徒受洗時,必須與耶和華上帝立約誓言永不改變。 2.「只要行善」:各宗教對於善的定義不同。行善不是為了做功德,除了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之外,還必須與神同行,連結於神。 3.「上帝是否介意」:其主權在於上帝本身,非人能裁決。 4.「各宗教的神明都具有開導人類的能力」:各宗教都有與人對話的基本能力,不諱言的說,各宗教良莠不齊,危害百姓的事也不是沒有。 5.「所謂的『神』大祇有掌管國家、救贖世界和創造宇宙的能力」:神應該具有掌管國家、救贖世界和創造宇宙的能力。 6.「相信基督徒會肯定、尊重王老師的頓悟和貢獻」:我個人肯定王教授由放牛班勤讀至取得博士學位的頓悟,以及我尊重王教授對教育界和社會的貢獻。 7.「王老師的行為並不會否定基督耶和華的真實性」:王教授改信民間宗教是其個人的自由。但其行為,並不能否定耶和華上帝全能的真實性。真者自真,耶和華上帝的至真權能不需要個人的行為或確信,才得以證明。 8.「均符合基督教『何為善』的定義」:這是《自由時報》記者自己的解讀。 《自由時報》蘇記者也已於1月5日寫電子信函向我道歉。 (作者為壽山中會文山教會牧師) &nbsp